科技服务项目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服务项目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范文1

【关键词】视频会议 项目评审 科技管理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科技主管部门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正确导向。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制定政策、培育企业、激发创新的重要责任,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各级科技主管部门通过科研项目指南,引导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及各创新主体申报指南中的项目,并通过竞争机制提供项目经费资助和补贴,对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产品升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项目评估或评审活动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要求,坚持独立、客观、公证的原则,并自觉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让最适合的研发创新主体获得好的立项项目支持,是政府科技项目的初衷,因此就必须采用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择优方案,而答辩则是择优的一个重要环节。

1 视频会议的特点

(1)节约会议成本 由于有了视频会议的会议形式,可降低参会各方的会议组织、差旅费用,从而降低会议主办、参会人员的成本。

(2)技术较为成熟、稳定 目前从事视频会议服务的生产厂商有宝利通、华为、思科等,设备的市场价格较为透明,且各厂家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均具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通信、设备都具有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为不同用户可以提供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3)可支持项目答辩等特殊需求根据国家科技部要求,项目答辩应尽量采取异地评审方式,远程视频答辩能够很好的支持该应用的需求,是满足该要求的最好方案之一。

2 南京市科技管理远程视频服务平台现状

2014年下半年开始,南京市科委开始启动“南京市科技管理远程视频服务平台”的建设工程,此项目的建设旨在通过采购一套成熟的视频会议系统,并租用运营商网络专线将南京市玄武区、秦淮区等11个区科技局及南京高新区、南京经济开发区等5家开发区及创新园科技局无缝连接,从而搭建起覆盖全市的科技管理远程视频网路服务平台。14年年底,市科委通过政府采购流程最终为该项目采购了一套基于宝利通RealPresense平台系列产品,其主要系统单元包括:1套RMX524C多点控制单元(MCU)设备,17套HDX7000高清视频会议硬件终端。为了保障远程视频设备的网络化应用,市科委与中国移动南京分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搭建了一套覆盖全市的4M通讯专线网络。

2015年初,该服务平台在各方人员的协助下已经正式通过了联调测试,并正式开始投入使用,初步搭建起1个主会场与17个分会场同时召开全市科技远程会议的服务平台。

3 子系统(答辩系统)建设

3.1 子系统建设与使用情况

在配合市科委搭建南京市科技管理远程视频服务平台后,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一基础平台,积极组织人员开展调研和论证,借鉴兄弟部门的做法,及时调整内部资源,启动了子平台(答辩系统)项目的建设,将该子平台融入现有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科技管理的综合能力。2015年3月12日至14日,受厦门市科技局委托,中心组织召开了2015年度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异地视频评审会。答辩期间,中心组织南京多所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共28名专家进行异地视频论证。专家分4组3天,对厦门19个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视频答辩、论证和评选。面对这种项目评审的新模式,中心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圆满完成了此次项目答辩组织工作。

3.2 子系统的组成

系统的核心部分是两端的视频终端及相关外部设备,包括音视频系统、PPT演示笔记本等。经过会前的参数调试,测试视频音频设备状态、实现视频答辩过程的可控性。视频会议系统一般采用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协议。同时双向传输音频、视频及PPT 数据所需网络带宽不超过4M。

通常视频会议对网络的延时、丢包率有较高要求,为了达到视频答辩的网络传输要求,中心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造,为答辩系统专门提供了一条10M静态网络专线。此次南京-厦门答辩过程实际中,总数据丢包率小于6%,视频丢包率小于5%,音频丢包率小于3%,网络断线率小于1%。

3.3 视频答辩流程及管理

以厦门重大科技项目异地答辩为例,主会场在中心交流厅,分会场在厦门科技情报研究院。受邀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在主会场,并按专业进行分组;答辩人即项目申报单位在分会场,主分会场通过网络传送视频音像,及ppt文档等。

项目答辩的流程是:首先专家组验证答辩人身份,答辩人介绍项目申报的背景(企业情况、项目情况)和项目理由和工作基础,同时利用PPT进行展示(此过程用时20分钟),介绍完毕后,专家提问,答辩人回答(次过程用时20分钟)。

为了保障好视频答辩的整个过程,要求使用单位必须建立一套成熟的视频答辩管理流程。

4 结论与展望

本系统是南京市科技管理远程视频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该系统面向全市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服务于南京市科技管理工作的全程视频应用系统。建设初期主要应用与全市科技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现已推广应用于南京市市级科技计划进行网络视频评审、答辩和与兄弟省市召开有关科技系统高清视频会议。

该系统具有实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虽然本系统利用了先进、可靠的音频采集、解码、高效网络传输、安全加密认证等技术,但在利用互联网传输信号的过程中,任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该系统需要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赵丽玲.毕业论文远程答辩有效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09):46.

[2]刘宏伟.基于P2P项目评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范文2

档案数字化工作提上日程后,承接数字化外包加工的公司也应运而生。由于缺乏市场准入机制约束,任何一家科技服务公司都可以轻松介入这个领域,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档案数字化外包公司良莠不齐,加工过程“险象环生”。据说,在加工过程中,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密级档案泄密的安全事故。为此,国家档案局与国家保密局联合下达文件,要求规范数字化外包加工的管理工作,并对外包公司的资质作出要求。笔者根据本单位实践,总结了选择外包公司需要考察的几个方面。

一是公司规模。即考察公司的注册资金、员工规模、经营范围等情况。一般情况下,要选择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员工人数50人以上、业务范围里有数字加工服务项目的科技公司进行外包。相对来说,这类公司有一定基础与规模,公司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加工时一般不会粗制滥造,加工质量和售后服务也相对有保障。但也有例外情况存在,比如,一些基础薄弱的合伙组织或个人挂靠大公司,以大公司的名义对外承接档案数字化加工业务,他们主观上追求利润最大化,客观上工作敷衍了事,产品质量很难符合要求。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档案部门可要求公司提供项目管理机构组成情况和参与加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以确定该组织资质,并最终决定是否给予委托外包。

二是业务能力。即考察公司是否具备数字化加工相应的档案业务能力。档案数字化加工有别于机械五金、电子元配件的加工,特殊的加工对象决定了档案加工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纪律与要求。因此,从档案保护、信息保密、加工质量等方面考虑,最好选择一家有档案意识、懂档案业务的公司来外包。目前,市场上有能力承揽档案数字化加工业务的大都是一些科技服务公司,他们的主营业务是计算机技术服务,比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工程等。档案数字化加工是近年来新开拓的业务领域,因此,好多外包公司对档案的了解并不深入。档案部门在选择外包公司时,可通过交流、沟通,考察公司对档案工作的熟悉程度,再决定是否外包。

三是技术状况。即考察公司是否具备从事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技术条件。档案数字化加工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并不高,一般的科技服务公司都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能力承揽这项加工业务。与此同时,他们也都具备加工必需的硬件设备、网络配置、软件平台。但是,光有技术和设施仍不能胜任档案数字化工作。档案数字化有一套工作流程、多个加工环节,从加工前处理、档案拆卷、图像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合并、文字识别、数据存储、光盘刻录、数据挂接到实体还原,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技术指标与规范要求。外包公司如果不懂数字化工作流程,或不知流程中各环节技术要求,数字化产品很难保证。因此,选择外包公司时,档案部门可要求外包公司提供相应的技术文件,重点考察公司对数字化各加工环节的理解及具体实施方法。如有必要,可要求公司做模拟操作演示。

四是成功案例。考察成功案例的目的在于了解外包公司档案数字化加工经验。总的来说,档案数字化加工外包历史并不长,外包公司进入这个领域的时间则更短。2010年,我校启动档案数字化工作时,浙江省承揽数字化外包业务的公司只有寥寥数家,如今两年过去了,外包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因为看到档案数字化加工市场前景良好,许多科技服务公司两年内仓促“披挂”上阵。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到对档案数字化加工技术规范“了如指掌”,但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终究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选择外包公司时,建议档案部门要了解一下外包公司在档案数字化加工方面有多少成功案例,以此来判断外包公司是否真正有能力承揽这项业务。考虑到不同行业档案特点不同,因此,条件允许的话,最好选择有本行业相关加工经验的公司来外包。

五是管理水平。了解外包公司的数字化加工管理水平,除了看公司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无对管理人员进行规范培训外,还要看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的实际管理能力如何。一般情况下,档案数字化加工采用的是本地化加工方式,即在档案所在单位指定的场所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因此,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高低对加工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包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充分体现在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上。考察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加工现场实地走访。档案部门可以从现场员工纪律是否严肃、物品放置是否有序、环境是否整洁、操作是否规范、安全是否有保障等多方面来判断项目经理的管理能力,从而获取对外包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印象。如果现场管理状况良好,管理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这样的外包公司相对更让人放心。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范文3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已经成为推进各类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抓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与水准是衡量各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主管部门评价办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参数。以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夯实实践实训基地条件,加强实践性,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才能赢得发展空间。本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院级重点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和成效,以供参考。

一、院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的现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起步较晚,组建于 2009 年,2011 年被学院遴选为院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团队现有专兼职教师共19人,生师比达11∶1。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博士2人,硕士7人。副高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讲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双师素质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0%。专业带头人司文会教授现任学院食品科学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首席专家,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首届“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获得者,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届教学名师、首届科技为农服务优秀团队带头人、首届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优秀科技工作者,历任学院首届实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人文科学系副主任兼基础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基础部主任、食品系主任兼基础部主任等职务。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工教育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分析测试学会仪器仪表学会会员,等。与苏州的企业联系密切,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独撰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9本,主审教材2本,《无机及分析化学》获中科院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优秀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项;已结题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10项,在研项目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7项,设计专利6项,已获授权12项。

二、院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基础

为了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建成院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我们仔细研究了苏州、长三角区域生物技术产业水平,同时,根据学院的专业布局实际,遵循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建设。

1.紧扣“2+0.5+0.5”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建设紧密型校企联盟专业教学团队

当代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学过程中需要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专家深度融合到团队中。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依托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以“2+0.5+0.5”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与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苏州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州天马医药有限公司、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贝朗医疗(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起产学研合作,一批企业专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制定、毕业设计指导、校企合作教材开发、精品教学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推动教学改革。考虑到企业的具体特点,差别化开发不同教学方案,实时满足生产需求,构建了紧密型的校企联盟教学团队。

2.加强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培养,着力建设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教师的专业规格,既能上讲台,也能下车间,即常说的双师素质教师。为了加强团队成员的双师素质培养,团队依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苏农院〔2011〕12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有关规定》(苏农人〔2012〕1号)的有关规定,对团队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出统筹规划和具体安排,按学年填报《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表》,分期分批安排教师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据统计,建设期内,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共派出9人次参与实践提高,为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提高团队成员专业面,建设宽口径强技能专业教学团队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朝阳产业之一,是新兴交叉学科,涵盖化学、生物、食品科学、仪器分析、药学等知识,因此,务必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面,建成宽口径强技能专业教学团队才能满足培养要求。三年来,团队引进博士2人,全部按此标准进行,效果良好。

三、院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

我国举办高职教育时间较短,专业教学团队与运行机制建设具有创新性,各校有自己的成功做法。根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意见》,在学院职能部门和专业所在系部的指导下,专业带头人主持本专业的团队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或调整调研、专业培养的目标、教学计划的制订或修订、课程设置、教改方案的制订,主持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和实训资源建设,优先规划本专业的师资配备、任课安排,推荐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向各级推优等。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1.以能力培养为本,团内分工合作

根据本专业工作岗位分解表,细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单元,组建以课程为单位的若干组,除了专职教师外,每个小组至少配备1名企业兼职教师。各组分工但不分职,相互协作。

2.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团内教师责任明确

在教学团队内部分工合作基础上,团队实行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明确团内教师责任,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3.以量化考评为依据,构建团队建设管理体系

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如何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是关键。根据建设实践,生物技术与应用团队建立了以量化考评为依据的建设管理体系,团队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带头人负责量化考评,系部负责具体实施 和管理,学院依项目分年度建设目标进行检查和验收,效果较好。

四、院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效

1.师资队伍建设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围绕《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意见》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几年来,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省市级培训。其中,3人参加“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国家级培训;1人赴苏州第四制药厂挂职锻炼;1人赴吴江农产品检测中心顶岗实践;1人参加“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1人赴合作企业——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实践锻炼。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科研项目

在专业带头人的带动下,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类课题,目前有“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级工程中心建设项目、“富硒鸭生态养殖与产品开发”“优质富硒黄桃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省市级项目8项,“农产品质量信息化溯源技术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课题4项,“推进生物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教学研究项目课题4项。团队成员主持、参与建设院级精品课程2项,主参编各类教材15本。

3.课程与教材建设

生物技术教学团队结合专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和特色,积极承担校级精品课程,参与各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本专业课程现有中科院优秀教材一等奖《无机及分析化学》以及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仪器分析》。教师主(参)编15本高职高专规划教材。5本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训指导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制药方向)实训指导书》《生物技术综合实训指导书》《食品安全评价与质量检测》《基础化学》。

专业课程考核也由原来的“理论+实践”传统考核方式改变为“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综合实训考核+职业技能证书考核+顶岗实习考核”,全方位考评学生的岗位知识技能。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生物技术专业共享学院“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生物技术中心”“食品科学研究所”等实验(训)平台5个,拥有生物工程实验室、微生物检测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所14个,与江苏众诚鸭业集团、BD快速诊断(苏州)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苏州第四制药厂、华润雪花啤酒(江苏)有限公司、深圳清华源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金阊区疾病预防保健中心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22个稳定的校外实验(训)和就业基地。

5.社会服务

生物技术团队在院系支持以及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与社会、企业良好互动,积极参与社会、企业项目。2011年度,团队省、市级社会化服务项目“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苏财教[2012]115号,总经费51万元)进入第三年建设周期,“富硒鸭生态养殖与产品开发”(吴江市科技局,江苏众诚鸭业有限公司,总经费40万元)等省市级项目4项,其他横向课题多项。同时,为BD快速诊断(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输入了一批优秀毕业生。

五、院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启示

1.科学制定建设目标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因此,科学制定建设目标是关键。目标的确立以学院的建设规划为依据,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形成可迁移性的专业建设成果,发挥专业示范作用。

2.科学制定建设规划

(1)专业带头人培养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要求专业带头人具有较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基础、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有主持专业建设、实验(训)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近3年在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研究项目、科技服务项目、及出版专著、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成绩显著。经过培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带头人基本具备要求。

(2)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是关键。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团队依托紧密型校企联盟企业,不断加强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该专业技术技能类课程50%由双师型兼职教师完成,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得到保证。

(3)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性人才培养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苏州经济发达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高,对毕业生要求高。所以,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性人才培养成为生物技术与应用的必然选择。建设期内,通过“2+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联盟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毕业生协议就业率达到86.12%,就业率99%,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中文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铁岩,吴兴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3]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科技服务项目管理范文4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115-03

[作者简介] 彭春燕,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宜春 33600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它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包含各类产业部门、各种经济形式、各类经营层次的区域经济。目前,我国有2200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GDP占全国的63.4%。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

一、 依托特色产业,走壮大和规模之路

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专长,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人专我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县域经济在探索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相当一部分县(市)形成了本地的特色产业。虽然目前的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但各地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扬长避短,注重依托各地的特色资源、区位、技术、市场、人才等经济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从一草一木中寻找特色,在一针一线间培育规模。选准角度,找准空间,精心谋划和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拳头产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同时,特色产业要实现向特色经济的跨越,需要考虑发展思路、科技支持、市场眼光、产业链条以及行业自律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最终达到通过做强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的目的。

二、 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国内日益统一的市场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把搞好对外开放、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依靠内源性经济和外源性经济的双轮驱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坚持自主发展方面,要对自力更生有个再认识,在善于借助外力的前提下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依靠本地资源、区位、环境、资金等优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增强发展的内在活力,增创内源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发展县域外源性经济,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发展壮大本地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要强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世界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采取项目招商、行业招商、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更需要以开放的胆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气魄、开放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资源配置,以获取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也要甘当发达地区的产业“配角”,主动承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发展配套产业和配角经济,把自身带动能力弱的产业,联接到发达地区的产业龙头上,借梯登高、借势发展。

三、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大农业向纵深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作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大农业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大农业的协调发展。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所起的辐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在城市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县域小城镇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反过来说加快小城镇建设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而小城镇经济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当作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当作工业化的载体和民营化的平台,从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重点发展县城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增强小城镇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为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应把握建设重点,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尽快扭转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状况,提高规划质量和品位。

2.要解决好城市化建设投融资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政府不仅要加强规划与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府扶持,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小城镇发展。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竞争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成本收益机制引入城市建设和管理,走多元化投融资道路,实现城市的自我开发、自我增值、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3.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在小城镇具备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就业条件的农民,分期分批逐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手续。对于在镇区落户的农民,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入托等方面,应享受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租(出让)、统一管理。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4.充分理解政策要求,指导小城镇建设。2006年4月,建设部、科技部共同印发了《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要求各地建设、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

《技术政策》强调,我国小城镇发展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一是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小城镇合理有序发展。做到城镇化发展要适合国情,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其中,东部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郊区和城镇密集区),要发挥大中城市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整合城镇密集区,发展重点小城镇,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提高建设质量。已形成城镇群的经济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城镇群内部的小城镇要有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特色。中部地区或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发展小城镇要与发展中小城市并重,积极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提高建设质量,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发展建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要明确城镇功能结构、城镇规模结构、城镇空间布局,并协调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相对独立的小城镇要强化其为所在地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功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准确把握小城镇发展的功能定位,使小城镇发展建设立足于繁荣农村经济,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形成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延伸城市产业链,成为产品营销和信息交流的载体,促进城乡经济繁荣。

为此,各地建设、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做好科学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一是在省、市域(地区)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科学合理地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县(市)域小城镇发展战略,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引导和控制小城镇合理发展方向和布局,并协调县(市)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二是优化县(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依据县(市)域的地缘关系和社会经济联系进行必要的分区,稳妥慎重调整行政区划,合理调整居民点布局。提升县(市)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地位,增强中心镇的骨干节点功能,培育各具特色的城镇组群,建立功能清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功能结构体系。

四、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工业化高速起步的时期,当代社会所遇到的许多矛盾在绝大多数县域范围内都存在着:物质资源相对短缺,一些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矿藏、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有的地方产业发展追求短期效益,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

1.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土地、山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认真普查、全面论证。科学制定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确保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计划性,避免资源大量浪费,实现资源型经济向资源优势型经济转化,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的发展。

2.从环境和生态保护出发,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县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重点要解决县乡工业污染的问题,“工业强县”是时下许多地方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 的基本思路,但我们必须看到,县乡工业多是资源加工型的,不少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其中70%以上是由县乡工业生产带来的。因此,发展县乡工业,要注意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整治。

五、 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是县域经济持久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增长极,对于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个体私营企业迎来了较昔日大为宽松的市场环境。我国经济政策从将个体私营经济作为补充,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到“私产入宪”,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过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早、发展得快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县域经济之所以充满活力,就是因为当别的地区还在为企业转制争吵不休、左右为难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并完成了企业转制等制度创新,目前,乡镇企业整体上已转为产权明晰的民营经济。通过股份制和私有化等措施,比其他地区提前发掘了生产要素的潜能、释放了生产要素的活力,经济快速增长,资本原始积累顺利实现。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决平等对待各种经济成分问题,进一步消除个体私营经济的偏见,只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都应得到社会尊重,注意引导、保护并不断激发私营个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努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总量、做强实力、提升产业上求突破。要本着开放、放胆、放量、放活的原则,坚决破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束缚,为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发展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个私企业经营者也要解决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不求长远发展等问题。

六、 疏通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瓶颈”,银行贷款加大县域投放

众所周知,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从现行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内涵来看,信贷资金的投向几乎全部集中于地市级以上的企业或项目,而县级以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却颇受冷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将在县域及乡下的吸存资金统一纳入其总行宏观平衡,系统内调剂使用,仅靠力量薄弱的基层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有鉴于此,早在2004年中央1号文件就做出了“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1.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金融服务,适当放宽基层行的信贷自,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县域经济中不同行业和产业应区别对待。对国家目前重点控制的产业、行业、产品,应进一步加强调控力度,严控贷款投向,防止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对于县域经济中农业产业化的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以及出口外向型企业等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企业,在信贷政策、资金供应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强信用社的综合实力,发挥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者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区出台的改革优惠政策,消化历史包袱,建立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信用社,真正实现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综合实力;要充分运用好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的浮动政策,以提高吸收存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改进科技服务手段,加快金融业务创新,弥补因结算不畅、服务项目缺少因素导致客户流失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