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市场分析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化;市场分析

一、目前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及“瓶颈”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与普高热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在生源规模和质量上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扶持,但职业教育仍举步维艰,突出表现在培养出的学生既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又不能继续升学深造,职业教育一度被社会认为是“失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职业教育要改变目前的窘态就要激活自身的产业属性,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就必须要对职业教育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二、职业教育的“供”与社会的“需”使其产业化成为可能

职业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主要是从其“产品”(学生)是否能顺利进来、能否“高附加值”地为社会所认同等方面来考虑的。

1.职业教育供需错位成为其产业化的机遇

从供给方面看,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整合,目前职业学校大多都具备了比较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基地,但在师资方面明显薄弱,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多不强,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方面与市场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仍然是多年一贯制的长线专业,如会计专业等,课程结构老化也使职业教育的“产品”(学生)缺乏就业的竞争力,同时社会上的学历“高消费”也是导致许多学校招不来足够生源的重要原因。

从需求方面看,职业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受市场的影响大,主要是指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比较大,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直接面向市场、向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企业或生产单位)提供第一线的生产者和管理者。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对各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如《就业时报》2002年1月4日报道:浙江省火电公司月薪3000元招一名中级电焊工却招不到人,在宁波刚从技工学校毕业的数控车床工月薪超过2500元,企业还得排队等。

从近几年来职教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来看,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职业学校学生不能充分就业或委屈就业。职业教育的供需错位是导致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和主要根源之一,因此,积极有效地挖掘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道路,就成为解决错位的突破口。

2.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物品成为其产业化的动因

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可以进行产业化或市场经营,国际上有其通行的标准,就是看它是私有物品还是公共物品,即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就是公共物品,否则就是私有物品,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物品。私有物品可以实行产业化、市场化经营,而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不能或不宜市场化。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无论是私有物品还是公共物品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准公共物品的职业教育,既具有私人物品性质,又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样就更需要按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否则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

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作为一种公益性的事业由政府来进行投资。但由于我国受教育人口多,教育硬件基础比较薄弱,教育投资面广,所以依靠政府投资毕竟还是有限的。而且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政府的投入大多在基础设施上。职业教育要想不断走在行业的前列,必须在各方面不断地投入,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职业学校有许多有效资源(如智力资源等)可以利用,这样来看,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够,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自身有许多闲置的资源,所以教育投资要求职业教育产业化。

3.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卖方市场成为其产业化的基础

职业教育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基本成熟。事实上,职业教育的产业化并不是处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才能够提出的,目前,虽然整体上劳动力市场供给远远超过需求,但由于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大量基础性、技能性人才的任务,即使在强调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以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仍大有用武之地。随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人才高消费“后遗症”的出现,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后社会对“蓝领”需求量的巨增,加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严重脱节,使得职业教育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基础更加夯实,这些都是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化的重要条件。

4.职业教育市场化运行机制成为其产业化的表现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相统一,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职业教育按照社会需求办学是必然的,职业教育的产业化也就成为了必然。职业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的条件下,职业教育逐步摆脱其对各级政府的行政依附关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和自身发展规律,使职业教育机构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化教育机构,按照投入产出原则,寻求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职业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在市场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1)职业学校成为开发、输送、积累初中级职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2)发育完备的市场对职业教育的供需双方和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国家通过间接宏观调控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化环境。这样的运行机制保证了职业教育在供给和需求上相互吻合,有利于职业教育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产业化运行离不开企业的作用

从我国现代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的贡献集中反映在:缓解了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压力,分流了60%至70%的学生;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工人和一线操作人员,在推动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上功不可没。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要进行产业化运行是离不开企业的。

1.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企业的发展为风向标

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晴雨表”,一方面,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反映着当前社会各行业的类型结构;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最终要由企业来评价,脱离社会和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方向性。办学观念往往决定一所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许多职业学校之所以落伍,主要还是抱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不放,总是寄希望于上级部门扶持,对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在办学模式上,生搬硬套普通中学办学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管理机制、教学机制、评聘机制等方面仍因循守旧,缺乏活力和效率,如果这样单靠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就会严重束缚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投资与办学体制下,政府投资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源泉,然而造成的结果是,政府投资越多,负担越大,负担越大,导致再投资的能力越是相对萎缩。

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企业是吸纳职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以前由于隶属于二级教育的职业教育都是由政府各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生在本系统中基本都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但政府机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职业教育直接推向了市场,所以面向企业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目前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

2.职业教育产业化必须依靠企业的促进

以职业教育中的“点”即职业学校为例,通过职业教育产业化中的“线”(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能够了解社会这个“面”(企业需要哪些专业的和具有什么样技能的学生),这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建设都是良性的促动,目前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主动出击,扩大合作。职业学校还要善于同各种社会机构(含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和合作,主动走向社会,寻求一切可能促进学校发展的机遇。

职业教育也可以引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在经营核管理中引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成立校董事会,让企业家和教育家结合,对职业教育产业化进行科学管理,不断扩大优质教育和高层次教育的供给;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用有偿教育、网络收费等方式,构建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树立规模经营的意识,在横向上可以多种成分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纵向上可以设立不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专门教育和通才教育,使培养的人才以高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四、社会与市场成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和职业教育的宣传阵地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特殊的经济活动,市场这支“无形的指挥棒”可以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数量和专业设置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改变职业教育目前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配备的实物资源明显不足,但职业教育的潜在资源很丰富,包括资金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在争取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想办法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后勤社会化、合作办学以及运用股份制形式吸取各种社会资本,以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同时应该重视社会媒体的作用,通过社会媒体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转化。职业学校与市场的联系越紧密,就越有活力和后劲,同时注重资源的市场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供求关系办学,从要素供给上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要按市场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师及内容,按企业的需求提供人才或技术,扩大所培养的人才及学校的知名度。职业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广告媒体,不断扩大宣传力度来适应市场需求,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全方位地宣传所培养的人才及学校,扩大影响。

五、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研究结论

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所以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标准,应该是看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满足他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需要在师资、教材和实习实训场地及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同时职业学校应当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一切按产业的要求去运作,学校就如同是学校的加工厂,学生是主要生产原料之一,毕业生是产品,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职业教育资源也应与社会资源相互融通、共享,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体现在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还体现在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通,共享上。

参考文献:

[1]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高全成.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2

一、环京津客源市场基本情况

(一)地域构成特点

1、以京津及河北省内客源为主、以外省客源为辅

为了调研“环京津”客源市场情况,特取样白洋淀、野三坡和承德景区进行问卷调查,三者均为旅游胜地,有较强代表性,其客源区域构成主要以京津和河北省的客源为主 (三地平均分别为30.0%、14.7%和36.6%),外省客源为辅(平均16.3%)。该部分市场最大特点为与河北地理距离较近,交通费用较低,以利用周末闲暇时间为主,京津客源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

2、地理集中度较高

对于客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可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公式为:

其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游客来源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对于任一旅游目的地,客源地越分散,其经营就越稳定,如果客源太集中,经营风险将变大,客源地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变化将很容易冲击旅游者的数量。

三地客源市场区域构成比例即为xi/T,白洋淀来自京、津、河北、外省和国外的客源分别为29%、13%、37%、21%和0%,野三坡景区为38%、13%、45%、2%和2%,承德为23%、18%、28%、26%和5%,代入公式即得三个取样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G白=53,G野=60,G承=48。如将京津市场看作整体,各地G值将会更高,如白洋淀景区的G白’将达60(此时xi/T=42)。由此可看出“环京津”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指数偏高,在经营上有较大风险。因此在“环京津”建设同时,应防范风险、注意客源市场的多元化。

(二)消费结构及水平分析

取样景区客源市场的消费结构及水平的调研结果基本相似,在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水平都偏低,调研结果呈正态分布,以白洋淀为例,游客食、住、购和娱的费用均值都集中于50元以下(游客食、住、购和娱的费用在5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06%、55.56%、58.82%和49.41%),而行和游的费用均值集中在50-100元(游客行和游的费用在50―100元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9.76%和46.43%)。但是主要客源(京津和省内)的地理距离较近,交通费用比例本来应该较低,调查结果却显示较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省短期内仍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对客源市场的满意度进行分析。

二、河北省客源市场满意度分析

(一)满意度分析

三个取样点的游客满意度调研结果呈正态分布,游客对环京津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评价大多为“满意”和“一般”,平均值偏向于“满意”,说明游客对环京津的满意度较高。

(二)吸引动因分析

游客来“环京津”的显著动因是风景优美(三地平均27.6%),因此在主体形象塑造上可选择“环渤海生态前沿”;承德由于满文化的开发成功,使得文化成为主要动因之一(三地平均24.2%),因此结合河北省其他特色文化可选择“特色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主体形象;而由于娱乐性较低,因此在“度假休闲胜地”形象的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娱乐性和参与度。

(三)改进需求分析

1、景区改进需求分析

游客的景区改进需求普遍集中在清洁卫生、导游服务、可看性、可玩性和地方文化的“前台化”上,例如承德游客选择需要改进“清洁度”、“讲解”、“可看性”、“可玩性”和文化性的比例分别为15.0%、15.1%、13.0%、26.0%和20.5%,而白洋淀景区分别为16.3%、15.6%、14.1%、22.2%和15.6%。但野三坡的结果具有差异性,分别为38.9%、11.6%、3.5%、5.2%和11.1%,在清洁卫生上有明显的改进需求,对其他因素的改进需求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当“环境卫生”亟待改进时,其他因素受到忽视,而不一定是对可看性和可玩性已满意,主要是因为骑马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尤其动物的排泄物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同时野三坡景区游客选择改进道路指示的比例为19.8%,高于其他景区,说明野三坡景区需要进一步完善景区规划。

2、餐饮和住宿改进需求分析

餐饮的改进需求点主要集中在清洁度、增加地方特色、改善服务态度和食物口感上(三地平均为23.84%、22.61%、17.75%、17.63%),服务态度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其余三点可以通过提高餐饮设施和产品档次实现。由此虽然会造成价格提升,但从游客消费情况和主要客源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考虑,并不会对需求造成影响,反而有利于整体形象的提升。同理,由于住宿的改进点主要集中于整洁度(承23.4%,白39.0%,野45.7%)和服务态度(承28.9%,白28.1%,野12.1%)上,我们可以得出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住宿设施档次的建议。

三、基于客源市场分析的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一)目标市场定位

从区域上细分客源市场,要注意在“环京津”的开发中不能只以京津和省内客源为目标市场,否则会因为集中度过高而经营风险过大。在开发中还应分析河北省与外省客源地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与东南沿海地区客源市场的文化差异,以此来增强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分散风险。在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时,河北省内及京津客源适合作为一级目标市场,而辽宁、河南、山东等河北省临近省份、东南沿海省份以及国外客源市场适合作为二级目标市场,而其他省份适合作为三级目标市场。

从类型上细分客源市场时,可以看到目前“环京津”景区仍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但是这部分客源不仅消费水平较低,而且对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压力比较大,因此长期来看并不适合做主要目标市场。前景看好,但有很大潜在风险的是度假旅游市场和会展旅游市场(包括节庆、商务、会议和展会旅游市场),目前可开发的市场为周末旅游市场和第二套住房度假市场。

在以上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在开发中要以塑造“环京津”度假区的形象为主要目标,在没有建立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之前,不宜过快地扩大规模,应尽量吸引有管理经验和信誉的开发商进行项目开发,增强“环京津”的市场号召力。

(二)号召力的增长模式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号召力增长模式理念包括生态、文化和休闲三方面,特色形象定位为环渤海生态前沿、特色民俗文化遗产和度假休闲胜地,具体途径需结合河北省特色,结合其他开发建设工作(例如交通条件的改善)的成效,为增长模式的循环提供动力。

(三)在旅游发展中重视社区参与

调研发现“环京津”的社区参与度并不高,如白洋淀在景区和当地的村庄间竖起了铁栅栏,并控制游客进入村庄食宿,只允许景区码头经营游船游艇项目,禁止村民私营。这在优化了景区管理的同时,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会造成游客对景区文化感知度的显著降低,因此需注重社区的参与。在改善初期可选择景区与社区共同受益项目为切入点。如目前白洋淀正规化渔家乐接待和水乡风俗深度休闲体验游,但这些只是属于商业化的“前台化”地方文化,难免有表演的痕迹,虽然能提高经济效益,却在提高白洋淀整体吸引力上作用有限。因此可以在绿化景观规划中设置当地居民的游憩空间,在这些公共绿地中,居民除了因为新增的公共基础设施受益外,还将自发地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和民俗活动,这些非商业化的“前台化”地方文化对游客有更强烈的感染力,虽然表面上没有经济效益,却因提高了目的地吸引力,能够给白洋淀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收益。而在改善后期,应该注意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决策参与度。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针对游客对生态环境改进的需求,以及环渤海生态前沿的定位,“环京津”在建设当中应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目前白洋淀已有成效值得借鉴。如安新市政府已投资1亿多元进行污水处理、清淤及主航道护坡工程,对码头、游客中心、停车场及景点进行了整修美化,并进行了生态补水。另外还加大了环境治理和督察力度,设立生态监护站,并加强对水区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结合湿地景观布局,设计生态旅游栈道体系。在规划生态观鸟基地时,规定除必要的观鸟台、喂食区外,严禁建设其他人工景观,限定日旅游人数等。

(五)基于客源分析的旅游房地产定位

从客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环京津”地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是优质的风景,所以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旅游房地产发展中,应该注意和资源环境的结合,加大度假者与景观的接触度,以加强度假区旅游房地产的吸引力,例如海南三亚华宇皇冠、天福源、天泽海韵三处产权酒店的销售率分析可以说明:是否临接一海景观对于项目销售的好坏至关重要。因此以白洋淀高档度假酒店为例,具体措施可以包括缩小酒店与景区的距离,增大度假者的景观视野,设置临水客房等。同时还可以规划环湿地步行道,这可以弥补已建成酒店的距离弱势,增强整个淀区度假酒店的吸引力。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 SCP分析 大卖场业态 供应链管理 核心竞争力

一、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对产业有着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或指针,如市场集中度、产业进入及退出壁垒等。根据Euromonitor刊发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大卖场业态从仅占中国百货零售市场销售份额的1%,至2010年已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三大家庭百货零售销售份额的14%(见图1),市场规模为人民币44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80%,而预计未来五年,大卖场业态仍是中国家庭百货零售市场增加最快的业态。

1、市场集中度:大卖场产业的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呈现全国性、地区性及国际性营运商并立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加之基建及人力资源发展不均,市场上仅有几家全国性大卖场营运商。因此中国大卖场产业呈现出少数全国性营运商与大量单一省份或几个省份营运的地区性营运商并存的特点。2010年全国性的四大营运商合计占有共41.10%的中国大卖场销售额,这四大全国性营运商市场份额排名分别为大润发12.0%(含欧尚)、沃尔玛11.2%(含好又多)、华润创业9.8%以及家乐福8.1%。仅其中第四大营运商家乐福的市场份额便较第五大营运商深圳新一佳高出约一倍。鉴于全国性营运商拥有较佳的规模经济及较强的采购议价空间,将较地区性的其他营运商持续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及竞争优势。

2、区域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并逐渐往二线城市拓展

在大卖场产业发展初期均集中在平均消费能力较高之东部沿海城市,以市场份额最大的大润发(含欧尚)为例,截至2011年其开设的197家大卖场中,便有112家集中于东部城市。然而由于一线城市的零售业竞争激烈,可供大型商业型态(如大卖场)发展的空间相对受限,且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并伴随日益增长的收入水平,使得二线城市出现较高的增长预期。除较高的发展潜力外,二线城市的扩张及房地产成本也相对较低,这进一步鼓励大卖场营运商向较小城市扩张,并越来越注重在二线城市扩张其店铺网络。

3、市场的进入壁垒:高度资本密集,伴随高市场进入障碍

进入壁垒是指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阻碍因素,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大卖场产业在中国属于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无论是在设立销售据点、营运成本及讯息技术上均存在着高度的市场进入障碍。

(1)以销售据点设立壁垒而言: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而大卖场的产业特点通常需要设立在高客流量的区域地段。因此,设立一家大卖场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到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最近几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建立新店所需的资本投入亦大幅增加。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9年中国商业楼宇的平均销售价格上23.2%,达每平方米人民币4681元,而2008年则为人民币3800元。2005年至2009年,商业地产每平方米的平均销售价格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因此建立新的大卖场变得日益昂贵,而此稀缺的据点一旦被占据,销售据点位置便形成不可复制的垄断因素,这对潜在进入者而言便形成一个巨大的壁垒。

(2)以营运成本壁垒而言:大卖场营运商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提供消费者最优惠的价格,而这价格优势来自营运商的经营绩效,若营运商拥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配送能力,便能够快速调整库存和不同市场的商品,加速商品周转,降低销售价格。另外大型的营运商可透过大额采购议价的模式对一些商品采取买断形式,迫使供货商愿意以较低的价格供货,因此大型营运商可以以低于市场价格对外销售,对其形成价格优势,并对其他较小型的营运商产生营运上的压力,并迫使小型或新进入者退出市场。

(3)以信息科技壁垒而言:大卖场产业另一项产业特色为需管理大量生鲜食品的可食用期限,并依不同区域消费者喜好引进最适宜之产品。信息科技用来管理存货、定价管理及分析产品组合等项目均需投入大量资金,而设立这样的项目更非一般小型营运商能够负担。因此信息技术对零售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愈发重要,零售企业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成本,这对于打造企业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但只有实力较强的大型零售企业才具备大量投资这样的技术优势。虽然成功企业的卖场管理经验、营销组合技巧等技术较容易被新进入者效仿,然而缺乏持续大量投资的信息技术则成为新进者另一重要之进入壁垒。

二、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取最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其他目标而采取的策略,通常受到前述市场结构或政府规范等影响,而大卖场产业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便是利用经营规模的提升来发展规模经济进而增加其价格竞争力与投资现代化设备与信息技术。由于大卖场营运商处于价值链的终端,是价值链中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大卖场营运商的市场行为也逐渐发生变化。

1、投资扩张行为

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看连锁零售业,连锁零售业的营运绩效与具规模性的营业据点数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大卖场产业为中国零售业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业态,故各营运商无不加速拓展销售据点,根据联商网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沃尔玛、家乐福、TESCO乐购、大润发等4家大卖场营运商便透过自身的扩张策略在中国开出近120家的新销售据点。

2、并购重组行为

由于近年来无论是在人力成本的上升、房租价格的上涨,或是配送费用的增加,均为大卖场营运商带来经营上的压力。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资料,2009年中国零售业经营成本均大幅上涨,在人工、水电和房租三大固定成本中,租金所占比重最重,约占销售额的4%左右。零售业成本上涨推动了行业整合的进度,对议价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较为有力,因此也促使零售企业加速整合发展,例如沃尔玛便在2007年收购竞争对手好又多,而家乐福也于2010年收购河北保龙仓超市。根据Euromonitor的估计,中国大卖场产业五大营运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从2005年的34.80%已迅速上升至2010年的45.10%,故收购或并构竞争对手,扩大自身的规模已成为大卖场产业重要的市场行为与策略。

3、价格定价行为

通常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对于价格极为敏感,除供应品种齐全外,消费者亦会为大卖场的低价商采购金额以取得较佳价格便愈形重要。另外,大型大卖场营运商亦会透过发展自有品牌来吸引消费者,由于自有品牌并无推广及广告开支,且订货量大,故大卖场本身的自有品牌售价可以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向顾客出售商品,并为顾客提供不同价位的替代产品。

4、市场推广行为

市场的推广行为主要是透过综合使用直接广告、促销活动、顾客会员计划或推出联名信用卡等方式提升顾客忠诚度及吸引新顾客的加入,以鼓励更多顾客消费并增加销售额。此外顾客会员计划或联名信用卡的推行,除了可提高顾客忠诚度及促进消费外,更重要的是透过会员计划可以掌握会员的基本数据及消费记录,依此分析顾客的消费习惯,并调整及开发其商品品种来迎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及喜好。以“大润发会员计划”为例,至2011年初为止,参加大润发会员的人数已接近1500万人。

三、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产业中的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各项不同市场行为影响下反映出的产业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市场外部性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透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大卖场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并投资扩张与并构重组加剧的阶段,但是随着市场环境快速的变化下,无论是在经营成本、消费者喜好或是政策规范等外在环境改变下,均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营风险及挑战。

1、获利能力

由于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令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并使购买力有所提升,且对包括基本必须品在内的商品需求更为强劲,于2005年至2010年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11.2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大卖场产业间竞争加速,大卖场营运商普遍进入了一个营收增加,但利润同比下滑的阶段。根据社科院出版的2010年商业蓝皮书中指出,超市行业整体综合毛利率约在20%左右,而整体的净利率却仅为2%―2.5%。虽然因为新的销售据点的增加促进销售量的提升,然而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促使营运商打折促销力度加大,或因经营成本上升及并构重组等因素均影响利润的提升。

2、经营能力

获利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营能力的好坏,虽然目前中国超市行业整体现阶段综合获利能力偏低,然而透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规模效应的扩大及产品组合改善以提升毛利率等手段均可有效改善绩效。若以营运商的单店销售额进行经营能力分析,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资料中,就专营大卖场的前五大营运商的营业额进行分析,该五大营运商合计有757家营业据点,营业额约在1650亿元,平均单店年销售额为2.17亿元。其中以大润发经营绩效最高,单店平均销售额为3.51亿元,较整体平均销售金额高出61.50%,显示其经营能力较其他营运商为佳(见表1)。而相反的,于2007年与沃尔玛合并的好又多则面临内部整合与品牌战略管理上的困难,造成104家营业据点仅创造出165亿元的销售额,平均单店销售额仅为1.59亿元,较整体平均低37%。

四、中国大卖场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自2004年4月商务部颁布《商业企业办法》,允许外国投资者独资进入各个地区市场后,中国零售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各大卖场营运商普遍采取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的行为,无论是采取内部筹资扩张或是外部并购的方式,均求将规模效应扩展至最大以提升竞争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日常的购物行为则可以由传统的多家传统商店购物,简化到单个门店即可满足其所有的购物需求,并减少其交易成本。不过随着人力成本、设立新门店所需资本等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并压缩盈利空间,大卖场营运商如何透过各项管理手段增加竞争优势便值得人们关注。

1、物流管理

由于大卖场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各营运商若要提高营利,难以从增加售价中反应,唯有从提升效益、降低成本着手。其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因此若能降低物流成本的费用则可视为企业额外获利来源。另外由于大卖场营运商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向周边区域发展门店,因此大型营运商多以成立配送中心,透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自动化仓储的模式来整合物流管理的问题。而供货商也可以整合分散配送物品至大卖场各处门店简化送至单一的配送中心,进而减少重复的运输与仓储成本。

2、供应链管理

透过统一大量采购降低成本,沃尔玛等外资企业成功引入了一套供应链管理模式,得以提供消费者较低的售价,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利润。以全球最大零售业者沃尔玛为例,其2010年的全球采购整合计划,扩大直接采购比例,绕过中间供货商环节,计划在全球整条供应链上节5%―15%的成本。而稳定的供货环境与良好的供货商关系对提供消费者众多商品的大卖场营运商更为重要,以曾是市场份额最高的营运商家乐福为例,其采取向供货商收取不同的商品上架费用及较为严苛的付款条件,期间更造成中国最大的方便面业者康师傅拒绝供货予家乐福的事件。尖锐的供应链关系使得家乐福的市场份额由领先的9.1%降低至2010年的第四位8.10%,因此如何与供货商维持良好且稳定的关系,对于大卖场营运商而言甚为重要。

3、信息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与速度是成功的关键,营运效率成为各营运商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以大润发为例,其存货管理系统可以掌握其任何一间门店的存货数量、销售状况等实时数据。透过这项系统,大润发可以掌握其商品短缺或滞销商品状况,以便向供货商及时发出适当订单。此外更可以利用该等统计资料来分析消费者偏好及适时调整商品组合,进而做出有效的订价与存货管理决策。

4、农场与超市对接

随着消费者日益注重产品质量及安全,尤其是影响健康最重要的生鲜食品类更是影响消费者对于在何购物管道的选择。目前多家大卖场营运商均开设以“农超对接”的模式,跨过中间商直接从农村采购生鲜农产品,省去多个中间商批发商的环节,除降低商品成本外也增加产品中间环节的控管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并稳定价格。另外,大卖场营运商也可以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为生产者提供信息咨询、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来实时提供消费者偏好的商品组合来促进销售并减少缺货的可能。以TESCO为例,其便与厦门的如意集团合作,在厦门开发超过3000亩的自有农场。

5、提升购物体验

大卖场产业持续快速成长部份是由于其特有的大型格局及丰富的产业供应,从而能够以现代化的方式和具竞争力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和非食品的一站式购物体验。因此如何加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而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并区分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便愈形重要。除了加强卖场商品的质量控管及翻新卖场来提供顾客更佳的服务环境外,更可以提供更多的会员差异化服务,如会员独享优惠或快速结账等服务,均可以有效提高顾客流量及改善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体验。而这一系列消费者购物体验的管理,均能有效提升营运商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零售业2010年

发展与相关问题研究[R].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1.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4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中药行业GMP认证,同时鼓励中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随着GMP等规范分别在医药产业内推广实施,医药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行业秩序明显好转,经过近几年的重组,我国中药企业数目已经大大减少,行业内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

GMP认证下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和发展,中药行业已慢慢开始形成新的格局,明显呈现出产业集中度不断增高的趋势。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利用品牌,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优势,抓紧兼并、重组和改造其他企业,使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009年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药贸易影响进一步加剧的一年,由于我国中药产品得不到国外的批准与认证,中药产品在国外很多都只是用于膳食补充剂、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另外,我国自身实现GMP认证的药品也不是很多,这都影响到中药的国际消费量,可能会使中药贸易进入“严冬期”。

紧跟制药企业的GMP认证改造或项目投资热潮之后,随之而来的中药饮片加工厂GMP认证改造或再建投资又风起云动,这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中药饮片加工生产GMP认证投资数额与制药生产企业相比不是很大,从而引来不少业内外投资者的广泛重视。

GMP认证阻碍中药饮片行业发展

中药饮片的质量保障政策环境正在发展之中,每家企业要通过GMP认证这道“硬门槛”,大约需要一千万元的整改投入,这在一定层面上使那些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保留下来,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是,期望仅仅依靠GMP认证就获得中药饮片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不现实的,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法规以及市场的良性竞争来逐步实现。

第一,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缺乏国家级标准。GMP对于生产条件保障、规范生产有了明确规定,这还只能算是规范饮片质量的第一步。在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入了大约500多种中药材的条目,这也是对于中药饮片原料质量的主要判断依据,中药饮片的国家级全面质量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

第二,中药饮片炮制工序的规范化和保密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将炮制技术列入保密技术范畴,之后政府的多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出口毒性中药和大宗中药的炮制工艺与产地加工技术,同时禁止外资涉足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领域,禁止技术外传也让中药饮片炮制工序的规范化和保密性之间长期存在矛盾。

国家GMP认证推动中药饮片行业健康发展

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医药产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要解决上面的问题,GMP改造至为重要。这将对我国目前的中药饮片生产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淘汰一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一批“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这些企业的退出将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药饮片行业内将会出现一个重新洗牌的局面,优质的龙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迅速占领退出企业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资本投资等多种形式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下定决心狠抓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也全面展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京召开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的部署,大力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国家的严厉举措使得大部分小中药饮片企业放弃了企图蒙混过关,或者期许国家延长认证时间的梦想,纷纷退出这个行业,为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在行业整合和变化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享受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带来的收益,除了上述的市场空间的增加外,中药饮片的质量和标准也在逐步制定和规范,这有助于一些优秀企业的国外市场开拓。

中药饮片产业GMP发展趋势

随着GMP等的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高。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已有显著改善。可以预见,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将愈加规范化,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商业等各个环节。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市场定位 洗衣液 二三线城市 品牌知名度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51-02

在现代市场营销中,正确地运用于产品定位战略是当代企业将产品顺利打入目标市场和牢固占领目标市场的有利武器。市场定位已经成为现代市场营销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为企业家们所普遍重视和广泛采用。市场定位,就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消费者对该产品某种特征或属性的重要程度,强有力地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给人印象鲜明的个性或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消费者,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产品定位策略是企业为建立一种适合消费者心目定地位的产品,所采取的产品策略企划及营销组合之活动。因此,产品市场定位策略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生产“涤霸”洗衣液的企业是一家中小型家庭用品的乡镇企业,如何在洗衣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他们也在产品市场定位上突出本企业产品的特性,积极树立一个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形象。下面来浅析一下该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策略。

1 市场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洗衣液市场发展速度飞快,年均增长保持在100%~200%,而洗衣粉市场的年均增速十分缓慢。尽管中国洗衣液销量增长速度快,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洗衣液占洗衣剂的份额仍然比较低。在美国,洗衣液在整个洗衣剂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了80%,在法国,洗衣液的占比也在61%以上,而在我国,洗衣液仅占到4.2%的份额。可见洗衣液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从2008年底蓝月亮高调进军洗衣液市场后,威露士、开米等企业也紧跟其后推出自己的洗衣液,其他日化企业也纷纷进军洗衣液市场,如:立白集团、联合利华等。在这些企业的推动下,目前我国的洗衣液市场发展迅猛。洗衣液与洗衣粉相比,更环保更利于衣物清洁保护和肌肤健康。因有一定技术含量,价位也比洗衣粉高。因此其目前主要的消费对象是大中城市收入高的群体。

从市场分析可知,洗衣液市场还不算成熟,目前洗衣液市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随着二三线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对洗衣液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大。因此,在二三线城市洗衣液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2 企业资源分析

该企业是本地一家中小型乡镇企业,一直以来主要生产家庭日用化学品,如:汽车护理产品、鞋油系列产品、个人护理产品、针线包以及家庭洗涤用品等。一直致力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不但在产品质量上保持优质,而且价格也有很强的竞争力。一些主打产品如:鞋油类产品和针线包产品,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远销美洲、中东、东南亚及俄罗斯地区,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该企业的液体洗涤产品如:洗手液、衣物柔顺剂、衣领净、洁厕净等等,一直在二三线城市占有一定的份额,品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也不断开发设计新产品,以顺应市场的新需求。2010年该企业也开始推出“涤霸”洗衣液已适应市场的需要,想瞄准大品牌暂未渗透的二三线城市,借价格优势开拓市场。

3 确立目标市场

从洗衣液市场情况分析,目前实力强大的日化企业主要以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为目标顾客,洗衣液市场的竞争集中在一线城市。而本企业的财力有限,不能与那些实力强大的日化企业进行竞争。而这些企业不屑一顾的二三线城市成了市场空缺,该企业却具备所必须的能力和资源对这个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该企业的液体洗涤产品主要销售市场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已在顾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能以此抵挡强大竞争者对本企业目标市场的入侵。因此,该企业在明确了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分析了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力量对比,明确了其相对优势和劣势。企业决定定位在市场的“空洞”,选择了以二三线城市收入较高的中产及以上阶层的消费者为目标顾客,采用避强定位的策略在二三线城市开拓市场。

4 产品市场定位策略

企业一旦选择了目标市场,就要在目标市场上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企业在产品定位中,只有突出不同与其他一般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地印象,只有突出本企业产品的特色,才能树立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明产品形象。因此,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特点,在营销组合要素上制定较为准确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形成“优质、价廉、多效”的产品特色。

4.1 产品功能策略

洗衣液的配方比洗衣粉柔和的多,不伤手,化学物质少,衣服残留液少,深得家庭主妇的喜爱。因此本企业对产品采用了多功能定位策略。发挥洗净、除菌、柔软、增艳等多重功效。其一,洁净温和:产品使用温和中性配方,添加保湿护肤成分,不伤手不伤衣物,易漂易洗,少残留物,绝少刺激肌肤。其二,柔顺舒适:产品含纤维养护成份,可以理顺织物内部纤维,大大减少纤维之间的缠结,帮助衣物回复天然弹性,柔软舒适。其三,除菌、除静电:产品提取了天然复合抗菌成分,安全,卫生,没有刺激,让衣物穿着更健康;并能有效减少衣物纤维之间的摩擦,有效避免静电的产生,令衣物更飘逸风采。其四,气味芬芳:产品含清新锁定因子,有效去除各种异味,令衣物干后仍保留怡人芳香。其五,平整不变形:产品能理顺纤维的同时可以减少织物褶皱,令衣物平整服帖;还能帮助衣物纤维回复柔软弹性,增加衣物纤维的柔韧性,有效保持衣物原有形状。其六,亮丽如新:产品令衣物即使多次洗涤仍能保持亮丽色泽。因此,该企业的产品具有洗衣液、柔顺剂、护彩亮色等多重功效,省水、无磷、除菌、环保,适用于洗涤棉、麻、混纺、丝质料、丝毛质等各类高档衣物。

4.2 产品质量价格策略

该企业目标顾客为二三线城市收入较高的中产及以上阶层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中以知识分子居多,她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因而注重生活的品质,注重产品的健康性和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她们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另外,蓝月亮、卫新等这些知名品牌已在一线城市打响了价格战,这种几近恶性的竞争使价格一路直线下降。这些企业实力强大,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联合利华旗下的奥妙洗衣液也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在这种形势下,该企业在产品刚推向市场时,只有实施低价策略,迅速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因此,企业决定采用“优质低价”的定价策略,借助以往该企业的液体洗涤产品在二三线城市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在二三线城市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多的忠实顾客。企业利用价格,这个顾客最敏感的因素,在顾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带动产品在顾客心目中占据一个较为显著的位置。

4.3 产品外形包装策略

产品外形也是定位竞争的基本手段,通过设计产品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可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因此,该企业在产品包装设计时考虑到质优的产品形象,紧跟知名品牌的包装设计。在包装外形设计上推出了能反复使用的瓶装设计和经济实惠的袋装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更新,为了让消费者更方便使用,还在袋装设计上添加了瓶口,这样消费者可以直接使用,不需将其倒入瓶中再使用。另外,为了让该企业的产品更具有价格上的优势,降低包装成本,以销售袋装产品为主,这样瓶口设计更有必要。在包装装潢设计上考虑消费者的审美习惯,设计上追求新颖美观。此外,该企业的液体洗涤产品一直销售于二三线城市,以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因此新产品在包装策略上采用了类似包装策略,不仅节省了产品的包装设计成本,还节省了促销宣传的费用。还有利于树立企业整体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利用企业已拥有的良好声誉,消除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不信任感,促进新产品的销售。

4.4 产品渠道策略

该企业的原液体洗涤产品一直把二三线城市作为主要销售市场,拥有成熟的分销网络。采用选择型销售渠道策略,挑选知名商场和大型超市销售本企业产品,以树立企业产品优质的品牌形象。因此“涤霸”洗衣液可以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开展销售活动,利用原有的零售商和本企业原在二三线城市建立的物流仓库,向就近的商场和超市发货。这样可以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更充分地利用原物流仓库。另外,新产品与其同类产品一起销售扩大了该企业洗涤产品的阵容,增强了企业的实力。

4.5 产品促销策略

新产品属于家庭日用消费品,市场较为分散。产品刚投放市场,许多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为了使消费者迅速接受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市场渗透,企业在产品促销策略上以商业广告和人员推销为主。企业花费了一定的财力,在地方电台采用电视广告对新产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和特色,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此外,企业采用人员推销方式,安排营销人员向各大商场和大型超市进行产品介绍,以促进商品的销售。

该企业虽然是中小型乡镇企业,但努力寻求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如:产品质优但比竞争者低的价格、原已建立的二三线城市分销网络等。避开了强大的竞争者,确立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战略,明确地向消费者传递了“优质、低价、多效”的产品特色,成功地将新产品推向了目标市场。由此可见,企业发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做得更好,选准市场竞争的切入“点”,就能营造出企业产品最佳的卖点。所以,高度重视并而灵活地运用市场定位策略,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当然该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尚有不足,比如: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网络营销越来越普及,但企业网站尚有待完善和提高,网上销售也待进一步地开展。该企业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营销,把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产品特色更好地传递给广大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冯金祥,张再谦.市场营销知识[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市场结构 市场绩效

1 引言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这个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国标《物流术语》中将其定义为:由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即非资产型物流服务)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和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合同为导向,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并且第三方物流与企业客户之间建有稳定的联盟关系。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产业享有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黄金产业的美誉。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成长期。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随着物流理念的深人,物流需求企业对物流业务外包方式开始重视,这对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市场机遇。据摩根士丹利估计:从2002年到20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年均增长率都将保持在20%的水平上。业内人士已经认识到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技术、观念等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份额在整个物流中的比重约为18%,而日本为80%,美国为57%,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总的来说,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且交易费用高,它们制约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

2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最基本的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一般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根本上反映了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即:特定市场中诸多市场是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的特点。根据传统的SCP模型理论,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行为,企业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绩效。因而研究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其中,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的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产品市场需求的成长率(增长率),纵向生产一体化,多元化程度,政府介入的程度和企业制度。在《不完全竞争学》一书中,罗宾逊夫人把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而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贝恩依据产业内前四位和前八位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不同垄断、竞争结合程度的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如表1的分类。行业集中度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学者对本国产业垄断、竞争分类的具体标准不尽相同,但与贝恩的划分基本一致。

3 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分析

下面我们从影响市场结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来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

3.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产业市场上大企业的数量以及它们的规模分布。它可以分为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中度。但是,买方集中的现象只出现在某些特殊的行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卖方集中度。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市场集中度是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是一个竞争程度很高的市场。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扩充自身的实力,挤垮竞争对手,或为了快速进入某一专业的物流领域。纷纷采取了兼并策略,从而提高了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集中度。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格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2006)》中指出,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小企业数量很大,集中度低,竞争必然激烈。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再加上外资物流企业的不断涌入,只有那些规模大、实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生存下来,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向寡占型市场发展的趋势,而且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行业(非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主要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提供物流供应链相关解决方案的管理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就是所谓的第四方物流(4PL)企业)将会更快地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3.2 产品差别化(服务差别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品就是其提供的物流服务。目前,虽然各种物流服务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差别化程度还很低,大部分物流企业仍然只能提供运输、仓储、市内配送、简单加工、简单包装等低附加值的业务,而难以进入高附加值的物流方案解决和设计的市场,故难以提供完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我国物流企业基本上是只要有业务就做,没有各自擅长的业务领域,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对于新进入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从国外情况来看,很多物流企业都有自己专业的领域,例如TNT物流业务主要集中在电子、快速消费品、汽车物流三大领域物流服务。三井物产则以钢铁物流而闻名,Ryder是世界著名的汽车物流服务商,宅配便以小件快运以及城际配送为主要业务。缺乏差别化还表现在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广告密度很低,物流企业在广告宣传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只有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通过构建网络介绍企业及其服务范围,而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基本上找不到相关的宣传资料,更没有几家物流企业在电视台、宣传栏等媒体上宣传过自己,所以单个企业服务功能的不可替代性难以凸现。低差别化导致大量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一个很小的市场中拼杀,其结果只能是企业利润空间的不断下降。

3.3 进入退出壁垒

影响第三方物流市场进入退出壁垒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壁垒、沉没成本壁垒和规模性壁垒。第三方物流产业是一个对资本、技术、知识要求较高的产业,其进入需大规模的投资,加上其学习效应明显,因而进入壁垒很高。由于从事第三方物流,尤其是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业务需要巨大的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而同时整个行业的高度竞争性导致企业利润很低,具有很高的沉没成本预期,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考虑到这种情况后一般不会轻易选择进入这个市场。此外,第三方物流市场上存在着规模效益,只有具有规模效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降低运行成本,获取利润,这也成为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一个重要进入壁垒。另外,巨大的投资和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以及由于产业关联带来的对就业的影响构成了第三方物流业的高退出壁垒。但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巨大潜力强烈地吸引着各类企业,同时由于政策法规的发展滞后,导致大量企业进入物流市场,并且建设资金投放分散、企业规模小、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复建设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约束。相对于物流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着进入壁垒失效的问题。

3.3.1进入壁垒

贝恩最早系统地对进入壁垒进行分析和论证,进入壁垒主要包括结构性进入壁垒和行为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包括:必要资本量进入障碍、绝对成本优势进入障碍和规模经济进入障碍。应当注意的是,实际中各种因素是同时发挥作用的。行为性进入障碍大多是原有企业阻止新企业进入而主动采用的相应策略行为所形成的,又要包括阻止进入行为和驱除对手行为。我国物流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体现为:第一,必要资本量障碍。物流行业是一个需要巨大投资的行业,据估计,投资一个比较现代化的10万平米的一个物流中心需要1亿~1.5亿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很难独立承担这样的投资额。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偏小,技术水平要求低下,达不到规模经济,因此实际上所需必要资本量并不大,同时这又加剧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组织的规模小、布局分散的问题。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企业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并不高。第二,绝对成本优势障碍。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大部分相似,技术水平相当,只有在对销售渠道和运输系统的控制上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是地域性的,尚未由一家企业能对全国范围内的销售渠道和运输系统进行控制,无法阻止新企业的进入。第三,规模经济障碍。按照前面分析,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成本优势不明显,对潜在企业构不成进入威胁。另外,我国物流业的行为性进入壁垒基本上不存在。

3.3.2退出壁垒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往往同样成为阻碍现有企业退出的因素。行为性壁垒也与退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现有企业预防性进入阻挠策略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战略威胁是否具有承诺的性质,而现有企业的抢先承诺又总要以某种形式的不可逆投资作为相应的载体。这种不可逆投资实施上将形成含有大量沉淀成本的耐用专用性资产,从而构成现有企业退出的壁垒。我国物流产业的退出壁垒主要体现:第一,沉没成本壁垒。我国物流企业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专用性较强,大部分企业所建的仓库、购买的叉车、托盘等专业工具都是具有特定用途,一旦企业转产或退出时,这些资本则很难转用或转卖给生产或经营其他产品的行业或企业。因此,我国物流企业的沉淀成本很高。第二,解雇费用壁垒。企业退出时需要解雇职工,但需要支付退职金、解雇工资,改行还需支付培训费用等等。我国物流产业正处初期,基本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单位的员工人数较多,也增加了我国物流产业的退出障碍。第三,体制政策法规壁垒。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体制逐渐转变、完善的阶段,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导致造成产业转移困难。对于物流业这样的劳动力和资本都相对密集的产业而言,更是如此。

进入壁垒处于失效状态,而退出壁垒又高,企业一旦进入,就不容易退出,由于进入的多,退出的少,很多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既无法发展,又不能退出,从而造成中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散。

据《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3―2004)》统计,2003年我国从事与物流相关业务的公司数量达到了3.6万家,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1万~l万5千家,其中由传统物流企业转型过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占了绝大多数。由于企业众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规模很小,2003年企业员工在500人以下占了全部企业的80%左右,2003年我国真正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约600亿元,以1万家企业计算,则企业平均收人为600万元/家,如果以1万5千家企业计算,则企业平均收入只有400万元/家。从集中度上看,2001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为400亿元,但没有一家企业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这也就是说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年收入只有8亿元左右,市场集中度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市场结构呈现垄断竞争、进入壁垒无效退出壁垒高、信息技术化程度低的特征。

4 优化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市场结构的途径

4.1 积极培育我国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

培育寡头企业一要以我国已有的大型全国性物流公司为基础,如中远物流、中外运、中海物流、中储物流、中邮物流、中铁物流、招商局物流以及国内几大航空公司等,这些企业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资本运营、网络体系、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市场份额、政策支持等方面,在国内第三方物流产业中都具有明显优势,寡头企业只能从这些企业当中产生。二要以资本为纽带,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集聚社会物流资源,实现企业的不断壮大。三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物流中介组织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不仅要制定对大型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为物流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四要以增强大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服务能力为出发点,主要在物流行业内通过一体化、重组、并购、联合等形式加以实现。五要积极吸收、引进、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物流网络体系等,加速与国际物流市场接轨,尽快形成国际竞争力。

4.2 着力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

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一要进一步明确传统转型物流企业的产权主体,构建多元的产权结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特征的产权制度。二要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公司制为目标,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物流企业进行改革,优化企业组织形式。三要通过强化监督机制、加强董事会职能、落实股东大会制度以及构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制物流企业的治理结构。四要通过并购、协议等形式,重组中小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育工商企业、基础设施单位等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第三方物流网络建设,形成不同形式的企业联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3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一要从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进一步完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国家公用通信网络建设,公共信息系统信息网等建设,以及各种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二要将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区域信息化应用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区域物流信息有效传递和共享提供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三要加强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四要采取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程、系统测试和系统运行与维护的方法,开发和完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五要将物流标准化、规范化。

4.4 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在优化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中,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应当充分发挥。为此,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运输、仓储等物流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打破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的条块分割,创造公平竞争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出台全国物流发展纲要以及涉及物流发展的工商管理政策法规、土地政策法规、财政税收政策法规、交通管理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法规等。三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合理布局、运转高效的全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5 结论

第三方物流业的的发展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上发挥出巨大作用。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采取鼓励适度寡头垄断的产业政策,通过重组、兼并和整合物流资源,创新物流服务,提高物流业的信息技术化程度、优化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以促进我国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善物流市场的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消除行政壁垒和地区进入壁垒,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畅通的大型物流网络,为我国物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最终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与国际接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娜.第三方物流的未来变革(上、下)[J].电子商务,2003,(11-12), 66-70,72-73.

[2] 崔敏.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产业组织分析[J].物流科技,2005,(1).

[3] [美]乔治.J.施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上一篇欧美玫瑰

下一篇趣味游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