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俄 能源合作 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37-02
1、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磨合和发展,中俄能源合作逐渐进入良性发展轨道,重大能源合作项目日趋成熟,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扩展,能源合作层次不断提高。但是,一些制约中俄能源合作的因素依然存在。
1.1 中俄两国能源战略存在差异
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但其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是欧洲。在国际多边能源合作中,中国只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中的次优选择和战略筹码。与此同时,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中,中东地区仍将是我们进口能源的主渠道,俄罗斯也只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周边选择之一。此外,俄罗斯在和中国进行能源合作时,热衷于把石油出口和电力、天然气以及相关配套能源机械设备产品的出口相挂钩,置能源于经济、科技、投资等多领域合作中。俄罗斯希望俄中能源合作不只停留在油气管道问题上,而应加强整个能源领域乃至经济、科技、投资等全方位合作,从而带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则常常将双方的能源合作视为亟待解决的短期问题,以便解决中国面临的“油荒”和“气荒”。
1.2 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多变
1991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同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能源领域采取了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普京上台之后,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俄罗斯经济状况明显改善。普京政府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依靠能源出口来获得经济利益,于是开始推行务实的全方位能源外交,以期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梅普组合”以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鉴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趋缓,能源需求增长有限,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旺盛且潜力巨大,“梅普组合”决定把能源政策向东转移。2009年的《俄罗斯2030年前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尽管欧洲仍将是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主要方向,但俄罗斯整个油气出口的增长将主要取决于东部方向的超前发展”。
1.3 俄罗斯部分精英对中俄能源合作心存疑虑
俄罗斯部分精英阶层对中俄能源合作心存疑虑,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中国”在俄罗斯早就存在,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和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这种论调又开始经常见诸报端,在俄罗斯媒体和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很有市场。俄罗斯部分人士在看待中俄能源合作时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把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视为中国对俄罗斯进行的资源掠夺,把能源企业间的商业行为与国家安全利益强拉到一起。
1.4 中俄能源合作易受欧美等国因素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也经常受到欧美等国因素的干扰。当俄罗斯与西方大国走近时,中俄能源合作就略显冷淡,一旦俄美关系出现裂痕,外部安全形势受到西方挑战,俄罗斯就会主动加强与中国的能源合作,通过“能源牌”和“中国牌”来和西方大国进行战略博弈,以期获得政治上的好处。俄罗斯在对待中俄能源合作时过于关注政治因素,导致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一旦中俄政治关系出现恶化,或者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得到改善,中俄能源合作的成果就又可能会得而复失。
2、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能源出口大国,而中国则是能源进口大国,双方开展能源合作意义重大。中俄能源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的结果。我国应抓住俄罗斯能源战略东向转移的契机,着力消除或削弱负面因素,积极推动两国能源合作继续沿着良性轨道向前发展。
2.1 加强对俄罗斯能源政策的研究力度
俄罗斯能源政策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变化多端。我们应该加强对俄罗斯能源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找出中俄两国能源战略存在的差异,力争使中俄两国能源战略能够实现有效对接,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层次。与此同时,我们不能站在一个能源进口国的角度去看待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国的对外政策,而是要紧随俄能源政策的变化,适时的作出调整,以使自己不会在俄政策发生变化时而无所适从,造成重大损失。
2.2 加强中俄双方的沟通交流
中俄双方政治关系良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双方能源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和“资源掠夺论”还时常见诸报端,成为制约中俄能源合作的因素之一。中俄两国应该加深相关职能部门理解和信任,加强媒体、学界和民间的交流和沟通,规范两国大众媒体的相关报道,消弱彼此的顾虑和戒心,消除“中国”对中俄能源合作的负面影响。双方应该经常换位思考,释放更多的善意和诚意,削弱彼此的不安全感。有合作就会有分歧,合作越多,分歧越多。当遇到分歧时,我们不应互相指责,而是互相理解,,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争取实现双赢,而非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
2.3 推动中俄能源合作重点向天然气领域转移
目前,天然气已经成为继石油、煤炭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很有可能在未来的能源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俄罗斯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开采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政府称,俄罗斯的原油储量可以确保稳定出口至少到2020年,而天然气储量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天然气需求直至2050年。因此,未来50年,俄罗斯最具有出口潜力的是天然气而非石油。而相比石油而言,我国的天然气储量更加匮乏。2009年末,我国还在全国大范围出现“气荒”现象。可以预见,作为比石油更加环保的能源,天然气必将取得石油,成为未来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重点。
2.4 积极参与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
我们应该抓住当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向东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在当今的国际能源市场,只想开展双边合作而排斥多边合作无论对哪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办不到的,能源的出口国和消费国必须相互协调和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此外,俄罗斯拥有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三大油气资源区,要想全面开发需要巨额资金,这对东北亚各国来说,单独承担都是不现实的。如果充分利用日韩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发挥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就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稳定的东北亚能源供应多边合作机制,而非排他性机制,这对区域内各国都有好处。
总之,中俄能源合作既有有利因素,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我们应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审时度势,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又要未雨绸缪,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做好各项工作部署。
参考文献:
[1]朱显平,李天籽.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范文2
[论文摘 要]主要论述了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首先从有利于引进产业资本,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增加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国家积累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合理性。然后根据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指出了现行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没有真正反映土地的价格;造成社会不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三个方面。
现行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主要体现在收益主体之间地位不平等,农民普遍居于劣势地位;分配方式“计划”色彩浓厚,价格调节机制发挥不充分;分配格局具有很强的“刚性”三个方面。这一格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以及建立和谐社会观念的普及,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明显,对其改革的呼声也将越来越高。
一、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的合理性
现行的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有其存在的逻辑必然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现代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引进产业资本,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发展
产业资本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产业资本的引进、利用、培养的效果将直接影响相关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上述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政策在客观上是“以土地换发展”。通过降低土地价格,降低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工业装备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有利于增加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
国际产业资本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新一轮的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这对于我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我国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吸引了超过 5000 亿美元的国际产业资本,而且每年吸引的外资还在以两位数增长,形势十分喜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的国际竞争加剧。东南亚国家、南亚印度等周边国家与中国就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展开竞争;南美地区经济开始复苏,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与西方的传统关系,其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视。我国应该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优势,降低投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有利于更好的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有利于增加国家积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发展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现阶段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的中期,按照理论不应由农业来承担国家积累,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性,现阶段还需要农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首先,占我国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经济实力还比较脆弱,农业作为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工业化水平,增加国家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这一分配体系有利于把土地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从而有利于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转移过程相比,现阶段的这一转移过程相对痛苦还是最小的。这一过程是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的局限性
上面简要的论述了这一分配格局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局限性、负面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将越来越突出,下面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没有真正反映土地的价格
在中国农村,土地不仅仅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而存在,其在农民的眼里是其抵御风险的主要屏障。在社会剧烈动荡的转型时期,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这一功能显得更加明显,其对农村所起的稳定作用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也就是说土地这一资源在中国农村社会发挥的作用有极强的正的外部性,在进行农地转让时,就应该而且必须把这一外部性内部化,应包含在土地交易价格里面,这样才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土地的“价钱” 。
(二)造成社会不稳定
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造成社会不稳定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引起的。首先是收益分配中对农民补偿不足,农民为了获得适当的收入不惜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比如阻挠土地流转的正常进行,集体上访,甚至发生斗殴事件,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往往还极大的损害当地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埋下许多社会隐患;土地流转发生后,由于补偿农民过少,而且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生存,有些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种地挣钱很少甚至赔钱。在农民看来,土地不是资产而是负债。由于土地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其在抛荒土地的同时又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对土地的使用权。这样就造成农民不种地,但同时对土地流转不积极,据国务院农研中心对1.3万户农户所作的调查,即使对粮食收入仅占家庭收入20%以下的3366户的调查结果,愿意转让土地的也只占4.5%。[1]另外由于农用土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收益的巨大差距,地方政府依据自身利益考量具有转变土地用途的冲动,而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又给了地方政府低成本获取土地的便利条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成为向土地市场提供过多土地的主要推动者,从全国各地兴建的过多的高尔夫球场、人造景观,大量闲置的开发区等,就知道这种动力有多强。由于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是向产业资本倾斜的,他们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有充分的理由推动农地向非农用地转化。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游说政府。
(三)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走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就是经济资源必须是可持续利用的。特别是像土地这种稀缺且很难再生的资源。在现行的利益分配格局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现任政府用下任政府的土地,现代人用下代人的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有资料显示,城市存量土地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大量的耕地仍然转为非农用地。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在农地市场结构方面国家逐步退出直接的市场交易过程,变市场交易主体为市场监管主体。其中的关键是国家角色的转换。当然,在土地市场上国家行为的转变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积极创造条件的精神逐步推进。
调整和完善土地分配格局,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方面入手,我国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依照张吉清同志的归纳,我国学者大致从“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改革思路。该思路主张将完善农户土地经营权作为改革的重点。”[2];“再造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主张重新构建土地制度。”[3];“变革土地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的思路。‘土地股份制’是其典型代表。”[4]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这些思路都有其合理性,都从某种程度上抓住了产权制度某个方面的弊端。农地产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应该慎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