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标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标市场范文1
我国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金融行业进行审计监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入世后,我国的金融风险、金融体制和金融立法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联系,我国金融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目标和任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世后我国金融风险的诱发性因素增多,金融风险发生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凸现,金融审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开放后,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前我国金融稳定依赖于政府信用(国家信用)和方方面面的行政强制管理措施,很多金融机构的关闭、清盘,都是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行政办法进行债权债务的清偿和转移,基本上没有波及到社会生活层面,没有引发金融动荡。但是,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加入,中国金融市场将会更多地依据市场规律进行运作,而且外资机构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操纵或影响市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会更多地受制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中国金融市场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府行政保护措施逐渐会失效。随着市场准入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逐步实施,外资机构可进入公共机构经营的支付和清算系统,可以办理货币的批发及融资业务,可以进入证券和期货交易市场,金融信息必须实行全球通等,这些都是诱发金融风险的因素。据统计,目前我国境内外资银行总资产达440亿美元,其中贷款186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外汇贷款占市场份额的20%以上,在上海已占70%左右。外资银行办理出口的结算业务已占据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外资银行挺进中国大陆的这种凌厉攻势已经对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形成强烈的冲击。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在这场较量中站得住,打得赢,这主要看我们的内功练得怎样。
从近几年我们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其功底相当脆弱,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要保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很难的,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内部有很多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有经济专家指出,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转轨经济的国家。中国这两套问题交织在一起,目前面临着四大难题:收入分配差距中的“绝对贫困化”问题;城乡差距中的“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地区差距中的中西部地区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金融问题。金融体系运行存在的银行坏账问题、证券市场不规范和上市公司质量问题、政府内外债务问题、财政赤字向银行转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难以处理好,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就难以提高,中外资银行的双赢格局就难以形成。因此,我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已陷入内忧外患十分脆弱的困难境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在增大。我们从事金融审计的同志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必定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会带来金融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和审计业务的复杂化。一是对银行所有制格局的冲击。国外金融业大部分是私营的,或独资,或股份制。我国则以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为主,股份制为辅,不允许设立私营金融机构,单个企业、法人不能控股金融机构。对外开放后,对内也要开放,中资私营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势在必行,这样,就会形成国有、私营、外资机构三驾马车一起转。二是对银行经营体制的冲击。国外银行是混业经营,可以全方位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即百货公司式经营,而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像一个个专卖店,这样既不能与国际金融业接轨,更不能与外资银行竞争。因此,我国金融业的混合经营势在必行。三是对银行业务的冲击。外资银行走的是金融与产业融合之路,在客户对象上将争取三大类客户:重要公司客户、包括行业性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和有规范民营企业等;重要机构客户,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再就是个人大户,将小客户拒之门外,对小客户的服务要收费。在经营手段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表外业务,如期货和债权、产权及资产交易、基金管理、并购重组、经纪人清算、项目融资等,从被动放款向主动服务转变,银行帮助企业分析发展前途、资产现状、债务结构、如何实现资产的最佳组合,在这个前提下提出融资建议,整个过程中贷款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中资银行开展的主要是一些如汇票承兑、保函、跟单信用证等传统的表外业务,品种少,档次低,收益差,满足不了客户需求。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利用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贷款办法将爱立信南京公司拉到了旗下,这件震动金融界的“爱立信跳槽事件”充分说明了中外资银行在经营手段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将引发中国金融市场上业务开发和创新的大竞争、大会战。三是对人事管理体制的冲击。罗织一批熟悉中国市场和适应中国文化的本地金融人才,实行“本土化”,将是外资银行的重中之重,中资金融机构的人事工资制度存在着很多缺陷,经不住外资机构的争夺,国内人才将不可避免地流失。人才流失,就意味着优质客户的转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3%~5%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将对一家银行的业绩产生直接影响。所有这些冲击,将会使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审计的对象将会多元化,审计业务将会复杂化,与之相应,金融审计必须考虑如何改变以金融机构为单元组织审计的传统办法,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都纳入审计范围。
3.入世后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必须重新构造,增加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监管和监督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与国际接轨的难度加大。一是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公布有关金融服务的法规及所参加国的有关国际协议,成员国的法规解释必须公开,明确对本国经营者法规的规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作出的规定在生效之前必须予以公布,所有的政策法规必须内外统一,公开透明。二是现行法规不能违背WTO精神,违背的要取消。如我国规定外资银行不能到非开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未经批准不能办理人民币业务等,诸如此类的“未经批准”的限制性规定很多,现在必须清理、取消。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必须依法管理,各个部门的规定是无约束力的,而我国金融法律少,部门规章多,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目前,我们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大部分是部门规章,往后走,我们对金融业依据哪些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如何与国际接轨,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审计目标的定位
由于上述的变化和冲击,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国家金融审计的目标。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国家审计的大目标,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重点由最初的企业审计转向国家财政资金审计。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和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保证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这就是我国审计机关的主要目标。真实、合法和效益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真实是基础,合法是前提,效益是归宿,现在有人把三者理解为相互独立的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我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近几年,之所以强调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秩序混乱、违法违纪现象突出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而特别强调的,实际上并不否定效益性,单纯的效益性审计是不存在的。二是要调整金融审计的具体目标和审计模式,目前金融审计实际上是两大块:一块是中央银行预算收支审计,一块是国有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WTO后金融市场的变化,我国国有金融企业逐步走向股份制,或者私有化,或者由外资机构参股、控股。对金融企业的审计将会像国有企业一样逐步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它们的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应由市场去评判,国家审计机关应该逐步退出这些审计领域。那么,我们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延伸审计和专项审计,将金融企业纳入国家审计范围。因此,金融审计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是两条,第一,保证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完整、合法,第二,评价这些部门使用财政资金履行国家金融政策职能的效益性,也就是监管成本问题。监管成本的形成是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央银行两大监管目标的实现,即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公平和维护公众存款利益。监管成本效益的评价必须涉及到金融企业。按照这个金融审计的目标,我国金融审计的模式应该是以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通过对中央银行等的资产负债损益形成过程、金融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包括金融企业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的情况)及效果进行审计,以延伸审计和业务品种的专题审计的方式,把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都纳入审计范围,这种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对金融监管当局的再监管,通过评价金融监管成本的效益性,确保金融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完成金融审计目标应采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怎样对外开放,这个基本的中国特色是改变不了的。因此,金融审计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审计对策的制定既要依照国家惯例,又要针对本国实际,要把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面对WTO后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和变化,面对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诸多风险和问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改革和创新我们的金融审计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金融审计主动适应新形势,能动地服务于改革和发展大局,不至于落后或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转变审计着眼点,提升审计目标层次。要将审计着眼点由单一的、具体事项合规、合法性审计转向审计对象总体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特别是要把效益性提到重要位置予以关注。过去,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习惯于就事论事,就问题查问题,就问题处理问题。一个项目审下来,有几个像样的问题摆在报告中,就可以了。审计报告缺乏对查出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反映,缺乏由单个问题推断出总体特征,缺乏对审计对象总体真实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制约了审计的宏观经济监督作用。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改变。对一个金融机构的审计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财政财务收支整体的真实性,要通过查出的具体问题和比较科学的量化指针来评价真实、基本真实或不真实。二是支付能力或者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审计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哪些经营风险,是否有能力维持公众存款的安全性。三是资金使用效益,是否具备盈利能力,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盈利水平如何。此外,为了提高审计层次,要引入WTO的透明性原则,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将审计结果和查处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利于树立审计权威,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转变审计重点,真正把握金融审计的宏观本质,把对国家基础货币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审计作为重点。从中央银行而言,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回笼,实际上是国家财政资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基础货币规模受制于国家财政收支状况。我国基础货币的运用主要通过再贷款(包括再贴现)进行,从商业银行而言,借入再贷款和吸收公众存款共同构成其主要资金来源,再通过贷款投放变成信贷资金运动,也就是通常所称的信贷资产,成为社会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因此从财政收支基础货币投放信贷投放、资产质量财政收入,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直接反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水平,经济与金融相互适应水平,金融与产业相融合的程度。它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作为金融审计,必须揭示和评价这一资金运动过程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金融审计工作的宏观本质。要把握这个宏观本质,当前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一是不良贷款问题,包括老的不良贷款的消化状况和新的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二是洗钱问题,针对WTO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要特别关注洗钱活动对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和国家外汇储备以及国有资产完整性的影响。反洗钱,是国家审计机关从事金融审计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金融意义上的洗钱主要形式有3种:利用非法渠道,如地下钱庄、借用他人或假身份证开立账户洗钱;利用跨境交易中监管空白,如与境外公司签订假进口合同,以信用证付汇进行洗钱;利用现有金融市场借贷方式洗钱,如首先通过向他人借大额钱款,然后用赃款归还债务;再如先将赃款投资于股票市场、娱乐业或房地产项目,从而使赃款披上合法外衣。三是金融工具创新问题,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肯定会掀起金融工具创新的热潮,但是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政府管制失灵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监管放松的标志,因为创新部分抵消了管制。金融创新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甚至会诱发金融危机。创新又会引起新的管制,监管与反监管的矛盾过程,客观上要求加强审计监督,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管者滥用监管权力,造成监管的有效性降低,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3.增强审计的宏观针对性,改进审计项目的组织方法。一是要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目前我们金融审计的方案几年一贯制,编制思想僵化,审计目标和目的与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联系不紧密,太空泛。如人民银行审计年年搞,审计目的都是促进人民银行更好地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但是没有明确审计对象在审计期间执行的是什么货币政策,执行这种货币政策,对人民银行会带来什么变化,有什么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去发现哪些问题等。二是要增强审计项目的针对性,如前所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金融审计项目不宜长期以金融机构为单元,搞系统性审计,而应该要抓住经济金融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审计或延伸审计调查。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跨系统、跨地区的审计。如对不良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可对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相互比较,这样便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出建议。此外,实行专题审计,还可以填补对外资银行的审计真空。三是要强化审计手段的针对性,要适应金融业务全球化的趋势,金融审计手段也要与国际接轨,在总结我国传统金融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注重应用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同时,还要强化已有审计手段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延伸审计调查手段,这种手段对金融审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是今后运用的一种主要手段,但是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使我们在运用这个审计手段时,常常遭遇尴尬的境地。
四、注重审计创新,总揽审计全局
目标市场范文2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虽然负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其他市场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场相比不仅表现得更为强烈,影响更为严重,而且仅仅依靠市场本身也无法解决。比如,由于个别行为主体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使得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场那样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加以补偿,所以政府必须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管和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见,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具有普遍性,不仅不成熟的市场需要监管,成熟的市场同样需要监管。然而,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排斥矛盾的特殊性一样,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也将具有不同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时间较短,同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其市场缺陷更加明显,市场的效率水平较低,克服市场缺陷,提高市场效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任务。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除了必须完成上述一般的目标以外,还应兼顾其他一些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所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市场监管中带有共性的问题。1998年9月,国际证监会组织在其制定的《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中指出,证券监管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投资者。然而,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保护投资者的意义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投资者比较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他们的合法权益较不易受到伤害和侵犯。近年来,买者自行小心,投资者应对自己的买卖决策负责的观点在西方较为流行,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情况则大为不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投资观念的不成熟,使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伤害。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正是这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股独大、大股东放肆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投资机构坐庄造市的重大事件,已充分证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己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实现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才能够保证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完善。
推动市场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小,市场中介组织的数量有限、服务层次较低,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不成熟,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规范程度和自律能力较差。上述一切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成分较浓,市场风险很大,市场功能不能够正常地发挥。所以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市场缺乏充分发育的必然结果。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不断地推动市场的发展,引导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之外,是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的。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监管和发展是相行并重的两大任务,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将两者对立起来。故此,推动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严格执法的原则,而且还要考虑按市场的发展进程来制定规则,注意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营造一个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然,证券市场的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规模的扩张,也包括市场体制的健全,既包括数量的增长,更包括质量的改进。故此,我们在实施监管、促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提高市场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下力气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没有诚信的、参与者缺乏自律的市场,就肯定是一个没有效率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市场参与者的诚信和自律,是监管有效率的基本前提。如果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诚信和自律能力,必将大大地提高监管的边际成本,降低监管的边际收益,再加上法不责众的压力,监管很可能会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父爱主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证券市场诚信和自律的普遍缺失。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失信的成本很高,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信息传播,将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竞争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市场本身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很弱。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大投资者弄虚作假、欺骗中小投资者不能够受到及时和有效的惩罚,中小投资者用手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实际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故此,我们必须将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作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力培养市场主体的自律能力,加强对失信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不讲信用的违法犯罪活动。
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
由于特殊的历史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政府的一手扶植和推动下形成和发展的,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也或多或少的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实际上也是将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情况,使得大多数投资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许多人甚至认为,政府应该对他们的投资后果负责。这种情况,已经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功能优化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隐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实施证券市场的监管过程中,也必须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投资者对证券产品、投资风险的认识,使投资者清楚地了解市场各个层次参与者的功能和责任,以增强其主体责任意识,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后果负责。新晨:
参考资料:
目标市场范文3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6—2
项目支持: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项目(2012535)基金资助,长春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010)成果。
1 延边民俗旅游市场细分
旅游市场细分是指把旅游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差异,分为多个具有相似需求的群体。
旅游市场的细分一般是根据地理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心理变量、行为变量来进行划分。不同的划分方式会得出不同的细分结论。笔者根据林南枝《旅游市场学》中对市场细分的研究方法,结合《延边民俗旅游现状分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延边地区民俗旅游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得出以下市场细分结论:
1.1 按地理变量进行市场细分
1.2 按人口变量进行市场细分
1.3 按心理变量进行市场细分
客源市场可以具体依据生活方式、社会阶层、个性特征和出游动机进行划分:根据生活方式可划分为高雅型、传统型、新颖性、简朴型、奢侈型和潇洒型,其中奢侈型和高雅型比例略高。根据社会阶层划分为高收入群体和工薪阶层,其中高收入群体比例明显高于工薪阶层。根据个性特征可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向型更倾向于参加旅游活动。根据出游动机可划分为观光旅游、民俗文化、度假旅游、商务会议和其他,就目前来看,观光旅游还是占据主导地位,民俗旅游略次之,但很有发展潜力。
1.4 按行为变量进行市场细分
客源市场可以具体依据游客的购买数量、偏好程度、购买时间、购买次数和购买行为特征进行划分:根据购买数量可划分为散客和团体。根据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团体游客比例很大,而散客之中又多以短途旅游者为主。根据偏好程度划分为极度偏好、中等程度偏好、摆动偏好和无偏好,其中极度偏好的游客自然对民俗旅游非常感兴趣,是忠诚度最高的游客。具有摆动偏好的游客是应该尽力争取的客源市场。根据购买时间可划分为旅游淡季和旅游旺季。目前延边民俗旅游受长白山旅游季节影响较大,淡旺季明显,旺季游客人数和淡季游客人数相差悬殊。根据购买次数可划分为一次购买和重复购买,多数游客属于一次购买,重复购买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韩国游客,这受益于长白山观光旅游。根据购买行为特征可划分为理智型、冲动型、积极型、猎奇型和享受型,猎奇型的游客兴趣最大,与享受型的游客一样都很乐于前往他们很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
1.5 延边民俗旅游市场细分研究结论
根据对延边民俗旅游客源市场的细分得出:
第一,青年、中年游客是延边民俗旅游市场消费的主力,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消费能力突出,是其主要的目标市场。
第二,延边民俗旅游的客源市场不在收入因素上存在人员分布差异。但在性别因素上,女性游客所占比例略高。主要得益于特色饮食和韩国进口商品消费。
第三,由于延边旅游业起步较晚,距离高发达的高收入地区地理位置较偏远,所以导致很多国内游客还属于首次旅游者,并且以团队形式为主,所以在营销方面,团队游客仍是重点,散客则是潜力市场。
第四,旺季旅游为主,一次购买游客比例大。
第五,民俗旅游仍是以观赏为主,参与性不强。
2 延边民俗旅游客源市场选择
延边民俗旅游客源市场的选择是基于市场细分研究结论所指出的各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机会市场。这种选择必定是以延边民俗资源本身及其营销特征为根据。
2.1 国内市场
一级市场:吉林省及东北地区;
二级市场:京津、上海、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三级市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以上三级市场是根据地理区位来划分的。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是距离延边地区最近,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交通便利,营销影响大,旅游形象推广便利,旅游市场相对成熟。二级市场为京津、上海、长三角经济发达的这些地区,距旅游目的地较近,消费能力强,游客文化素质较高,容易对民俗旅游产生兴趣。三级市场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水平、消费能力和文化素质不亚于二级市场,但地理位置相较于延边地区偏远。不过由于延吉市内有机场,所以在交通状况方面,东南沿海游客还不至于对延边地区望而却步。
2.2 海外市场
一级市场:韩国;
二级市场:日本、俄罗斯、东南亚;
三级市场:美国、欧洲发达国家。
延边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虽发展势头良好,但结构单一,韩国游客占85%以上。而韩国游客主要是因长白山而来,民俗旅游目前对他们吸引力不大。延边民俗旅游业应发挥主动性,广泛开辟客源市场,减少对韩国市场的依赖。
但在实际营销活动中,韩国仍是延边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是海外营销的重中之重。在保证韩国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二级市场,包括日本、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延边地区较近的地理位置和东方游客侧重求同的旅游心理,都使延边民俗旅游不得不重视这个既有消费能力又有消费可能的非常有潜力的客源市场。俄罗斯出国旅游也日渐兴起,国内东部较少有休闲度假胜地,所以出国到距离较近的延边地区,饱览长白山美景,体验朝鲜族风俗对俄罗斯游客也非常有吸引力。延边旅游对欧美发达国家客源市场的营销起步较晚,营销方式还很滞后,营销能力还属于初级开拓水平。但欧美发达国家这个庞大的客源市场不容小觑,消费能力强,对延边地区经济具有更大的带动作用。
对海外三级客源市场的开发,应本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方针,树立特色旅游形象,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结合旅游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对延边民俗旅游市场细分及民俗旅游客源市场的选择有利于充分认识和深度挖掘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民俗旅游产品,开拓新市场,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制订和调整延边民俗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正斌,王素萍.浅论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与创新[J].经济问题,2004(03):79—81.
[2] 谭玉杰.关于延边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07.
目标市场范文4
关键词:酒店式公寓;市场分析;市场细分
最近一两年,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上,关于“酒店式公寓”的广告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酒店式公寓”这种新兴房地产商品开始在房地产市场上盛行起来。
一、酒店式公寓市场兴起的原因
1、市场细分催生酒店式公寓
房地产市场上的房地产商品淋漓种种,各种商品都在功能、格局、价格等多方面吸引消费者,市场竞争颇为激烈。这种情况下,惟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细分,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深刻把握市场需求特点,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才能免于陷入产品同质化的价格竞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产品多样化形成功能互补。目前,酒店式公寓市场从功能上可以细分为:商务型公寓、居住型公寓和混合型公寓几种产品。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寓,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酒店式公寓市场。
差异化竞争引导产品升级。酒店式公寓一直以来都在根据所在城市区域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定位细分和合理规划。这就要求不同区域的酒店式公寓在面积、房间布局、装修和房间内的各种配套设备、设施及提供的服务必须满足商务和办公的需要。
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可以避免价格战等形式的恶性竞争,而且可以建立起开发商和公寓管理者的特色品牌。使得酒店式公寓项目在更多方面具有挖掘优势的潜力,引导产品在不同方面升级发展,使酒店式公寓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2、投资优势催生酒店式公寓
酒店式公寓作为居住建筑与一般住宅公寓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投资优势:
出租率较有保证。酒店式公寓大多聘请专业的酒店物业管理公司和酒店式公寓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他们有广泛的承租客源,保证了公寓的出租率。
租金稳定性较有保证。酒店式公寓统一的经营方式使各业主的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管理公司根据收益分成,可以保持物业的整体租价。
性价比比酒店更有优势。酒店式公寓由于是成套住宅,相比较于纯酒店的单间设计,居住的舒适性大为提高,但在软、硬件的配置上与酒店相差无几,租金价格却相去甚远。因此许多酒店长租客便把置业目光投向了酒店式公寓。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使得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成本急剧增加。因此,许多以前在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机的流动资本逐渐转向于房地产商品的中长线投资。而酒店式公寓的高投资回报率便自然成为这些投资者的首选。
二、酒店式公寓目标市场的选择
由于酒店式公寓是一种既有家的感觉又能享受高品质的酒店服务的居住类建筑。因此,其目标消费者应当是有这两方面需求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群可作为酒店式公寓的目标消费者:
年轻人。许多年轻人都乐于享受酒店式公寓的便捷生活,主要有城市白领、家居办公一族。这类人群一般收入较高,愿意追求便利、时尚、有质量的生活。而酒店式公寓面积一般较小,总价相对不高,对购买力相对低一些的年轻人来说,负担不会太重,也不会对今后的生活造成影响。
小型办公族。对于许多由几个人组成,对网络、通讯、交通等依赖较高,经常通宵达旦工作、有叫餐需求,工作、生活二合一的小型组织。而酒店式公寓即可办公,又可居住,家电设备一应俱全,有的还备有厨房,工作、生活两不误。对于工作、生活集中在一起的小型办公族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场所。
长期驻外商务人士。这一类人群主要有商业项目人士、外派常驻人士。他们大多数是高学历、高速之人士,甚至是国际人士,对居住文化、办公环境有独特的理解和需求,有的甚至“拖家带口”。而酒店毕竟是服务性营业场所,长期居住,经济上不合算,也缺少“家”的感觉。一般的住宅又不能满足其商务性需求,酒店式公寓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项市场空白,所以这类人群是酒店式公寓的一大目标客户群。
商务、旅游等短期租赁人士。这一类人群主要有出差、旅游、会议或其他短期租赁的人士。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目的不同,要求也有差异,一般要求较高的居住舒适度及服务性高、交通便利,具有商务配套设施和服务等。酒店虽有较好的服务,但始终不如家里随意、舒适。而那些交通便利、拥有家居配套、24小时酒店式服务和商务功能的酒店式公寓对这类人士的各项需求都能予以满足。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目标市场范文5
事实上,区域市场拓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更多的根据地市场,但并不是每个区域市场都可以成为根据地市场:这就必须先做好市场调研即市场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找到目标市场、寻找发展机会,为下一步的企业资源投入方向和拓展策略制订寻求科学依据。做好区域市场成功拓展大致上有以下这些步骤:
一、对区域市场进行调研分析 市场背景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营销活动,也是开发区域市场迈出的第一步。只有通过周密的调研和分析,才能明确市场机会、市场威胁及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从为战略定位及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二、根据对区域市场分析,确定目标市场
区域拓展首先就是通过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然后可以集中资源、寻求点突破,最后以点代面扩大胜利。目标市场的确立可参考以下几个条件:
(1)市场容量必须足够大,具备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2)目标市场内部的市场特性应基本相似,它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细分市场。
(3)同类产品在终端有较好的销售表现。
(4)目标市场应与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相匹配。
对于中小白酒企业来说,若想把目标市场建立为根据地市场,即“地头蛇”场,则需要参考以下条件:
条件一:规模不要太大,但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应选择养殖相对集中的市场。比如,如果一个县级市场市场容量超过5000万元,就可以作为“地头蛇’的备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如果占据20%一30%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养活”一支销售队伍。
条件二:经销商的密切配合。厂家不可能离开经销商做直销,因此,经销商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经销商要能够理解厂家意图,并有能力实现对市场覆盖,愿意出人、出车,投入大量的精力运作市场。
条件三:该市场没有绝对强势品牌,或该市场强势品牌处于下滑状态。即该市场不是对手的“地头蛇”市场。因为如果对手是“地头蛇”,我们也将“望而生畏”。
条件四: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即有一个初步为消费者接受,并能够实现“单品突破”的产品并没有负面影响。如果曾经在某市场“倒过牌子”,就不适合作为“地头蛇”市场的备选市场。
初期做“地头蛇”市场,最好四个条件齐备。如果符合四个条件的市场做完,必须放宽条件的话,可以去掉第四个条件。如果符合三个条件的市场做完了,必须进一步放宽条件的话,可以去掉第三个条件,如果做地头蛇市场必须促保留最后一个条件的话,应该保留第一个条件。
三、制订区域营销规划方案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
销售目标的制订要结合市场本身、竞争对手和本企业的资源状况制定出符合公司发展的总销售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时间、区域、渠道、客户等因素分解下去,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的可能途径。除了销量目标外,对称渠道铺货率、客户开发、再次进货率、品牌影响力等等指标也要特别关注。
(二)区域营销策略组合
1.拟定产品策略,研究、分析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产品组合决策。在进行产品决策时,应重点把握自己的产品特色和产品利益。
2.拟定价格组合。要综合考虑企业目标、成本基础、需求弹性、竞争状况等因素制订产品价格。产品定价要在企业、市场和竞争的互动中寻求平衡,价格策略不能固定不变,一定要根据需求和竞争状况的变动而变动。价格策略也包含制订完善的价格体系。
3.拟订渠道策略。要根据区域市场的情况,确定渠道的层级、宽度、密度、等级,分配渠道责任。是采取长渠道或者短渠道,是独家分销还是密集分销?企业要完全根据区域市场特点、产品类型、终端结构决定。
4.拟定营销推广策略。企业要综合考虑目标受众、传播目标、传播方式、传播预算,采取整合传播方式,围绕一个目标,集中资源,进行推广宣传。
(三)寻找合适经销商
寻找合适的经销商是为了能快速启动区域市场,经销商不一定要最大的,但能否成为其经销的主推产品倒是非常关键,这是因为区域市场的前期运作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需要经营者时刻予以关注,而大的经销商对你未必会有这份心思。重点关注经销商以下条件:有与企业相合适的经营理念,能够与企业配合好,并伴随着企业一起发展;资金上能满足市场运作的需要,这以市场上不断货为原则;有相当的市场运作经验和网络资源。
(四)有节奏的开发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的拓展其实是有节奏的,把目前的区域市场进行分类,结合公司资源、市场竞争态势、行业发展空间等,按照轻重缓急把市场分为重点市场、次重点场、一般市场,一般按照先重后轻的原则开发。适当选择区域市场的入时机和策略,进入区域市场同时,宣传推广要及时跟进,不断提高销售范围、终端的覆盖率和顾客的尝试购买率,确保产品上市的成功。市场拓展要集中优势兵力经营区域市场,抢先在一个或几个局部的区域市场建立起领先优势,市级市场重点选择某个区,县级市场可以重点选择某个镇等,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最终建立起整体的企业优势。这样不但能够减少失误,而且能为日后大规模的市场拓展积累宝贵经验。
目标市场范文6
【关键词】医药企业 目标市场 战略分析
目标市场战略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这三部分内容形成了目标市场战略的全部含义,它们不仅在逻辑思维上关联密切,而且在程序上前后不得颠倒。市场细分是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的必要前提,而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是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本文主要讨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战略。
一、医药目标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s),又称市场细分化、市场分割、市场面划分或市场区隔,它是指企业把某一整体市场的市场营销组合去满足这些消费者组群的需要。市场细分是由美国的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wendell r.smith)于195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既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得技术。市场细分一经提出,就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在医药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是一个十分新颖且具有革命性的观念:它有利于医药企业发掘新的市场机会;有利于中小医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有利于医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医药企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二、医药目标市场的选择
所谓医药目标市场,是指医药企业在市场细分化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资源和条件所选定的、准备以相应的医药产品或服务去满足其需求的那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
1.医药目标市场选择的条件
医药企业目标市场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
(1)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一定的购买力,有足够的潜在需求量。从理论上讲,有两个以上的购买者,就可以进行市场的细分。但从实际和企业经济效益来看,由于细分市场的开发通常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所以细分市场应该足够大,能提高效益。
(2)有充分发展的潜力。即该市场的需求尚未满足,企业能获得较多的销售机会,并有不断发展壮大的余地。反之,如果市场十分狭小,发展潜力小,那么企业的前景就十分暗淡,企业经营的风险就大。我国医药企业应走创新之路,以免低水平重复,相互压价竞争,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目标市场尚未被竞争企业控制或竞争尚不激烈。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在一般情况下,应选择竞争者比较少,或竞争者在实力、经营管理水平或营销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弱小的细分市场。这样,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4)能发挥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一般指原材料、机器设备、技术水平、职工素质、企业规模、资金、研究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能力。只有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与目标市场上未被很好满足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医药企业与目标市场才能呈现平衡状况。
2.医药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
选择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充分发展的潜力、目标市场尚未被竞争企业控制或竞争尚不激烈、能发挥医药企业内部的相对优势的细分市场作为医药企业目标市场。企业确定细分市场作为生产和经营目标的策决,称为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可供医药企业有效地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有三种,即无差别营销策略、差别性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
(1)无差别营销策略。把整体医药市场看作是一个大的目标市场。医药企业对构成市场的各个部分一视同仁,只顾及人们需求的共性,而不计其差异性,以单一的医药市场营销组合,推出一种医药产品,去试图吸引所有的购买者。然而,愈来愈多的市场营销人员对这一策略是否是最佳的表示了强烈的怀疑。今天,绝大多数医药企业都在寻找一种把市场加以细分的策略,事实上,市场细分化是社会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而且,当几家生产同类医药产品的企业都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时,就会形成大的医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小的细分市场无人问津,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2)差别性营销策略。企业把整体医药市场划分成若干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医药细分市场,设计制造性能及包装等各不相同的医药产品,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去分别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需要,完成销售目标,力争销售机会的最大化。
(3)集中营销策略。医药企业以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企业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销售。采取集中营销策略的企业,追求的不是在较大的医药市场上占有较小的份额,而是在较小的市场范围内占有较大得份额。这样,既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以减少生产和促销方面的费用。
3.选择目标市场应考虑的因素
(1)企业规模和原材料供应。如果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力量和设备能力较强,资金雄厚,原材料供应条件好,则可采用差别营销策略或无差别营销策略。我国医药工业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即使是国内一流的大型医药企业也难以与国外大医药公司相抗衡。采用集中营销策略,重点开发一些新剂型和国际市场紧缺品种,利用劳动力优势,建立自己的相对品种优势,不失为一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医药工业整体水平的捷径。
(2)产品特性。对于具有不同特性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同质商品,虽然由于原材料和加工不同而使产品质量存在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明显,只要价格适宜,消费者一般无特别的选择,无过分的要求,因而可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而异质性商品,如药品的剂型、晶型、复方等对其疗效影响很大,价格也有显著差别,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包装等,常常要反复评价比较,然后决定购买,这类产品就必须采用差别营销策略。
(3)市场特性。当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欲望、偏爱等较为接近,购买数量和使用频率大致相同,对销售渠道和促销方式也没有大的差异,就显示出市场的类似性,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如果各消费者群体的要求、偏好相差甚远,则必须采用差别营销策略或集中营销策略,使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4)产品寿命周期。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不同,采用的营销策略也是不同的。若产品处于介绍期和成长期,通常采用无差别营销策略,去探测市场需求和潜在顾客。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无差别营销策略就完全无效,须采取差别营销策略,才能延长成熟期,开拓市场,维持和扩大销售量,或者采用集中销售策略来实现上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