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理小品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理小品文范文1
一、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签订合同权利义务配置不清。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成长极为迅速。几大银行新开发了多种理财产品,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服务。这些理财产品分为大致可分为理财咨询顾问型、受托型、个人金融衍生品型、个人外汇买卖型及综合理财账户型等五大类。普通消费者与商业银行一方签订理财产品合同,然后就可以成为此行的消费产品的服务对象。而这些合同的权利义务往往存在着很多的差别,因为很多术语的运用,所以很多消费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这就给自身权利受损害埋下伏笔。一旦风险发生后,银行方面又会因有合同在先为借口,让消费者叫苦不已。
此外,银行还可能从合同中得到消费者的重要信息,他们泄露消费者的重要信息,也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销售其理财产品时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在人们的印象中,把钱放到银行,就是为了存款。他们通过这种传统的安全的投资方式,一方面可以确保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获得部分的收益。个别的银行就利用人们的这种传统的惯性心理来隐匿关键信息以欺骗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的消费者。
个别的销售人员不全部的对消费者解释其全部信息,而只是一味的强调其产品的收益高,他们在传达信息时避重就轻,隐瞒重要信息,而只是传达吸引消费者的收益方面的信息。如犹豫期、分红不确定、退保风险这些东西不能客观的解释给消费者,也就造成了部分消费者不理性的签订合同,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
混淆概念也是个别销售人员的常用欺骗手段。商业银行的银保的主打产品是生死两全保险。个别的销售人员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营销其产品,往往会把一定专业的概念混淆,给消费者造成假象。比如他们会把生存返还金换成给予投保人不取现的奖励的概念,把分红和利息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因为普通的消费者不能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往往因销售人员的混淆概念而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我们发现在这些消费者受到损害的现象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普通消费者对理财产品的专业术语理解不清,而销售人员又会因其自身利益而误导消费者。
二、保护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方案
全球金融业在不断的改革,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都加强了对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的保护。在我们的金融改革中,一方面不能关起门来改革,一定要学习发达国家如何在保护金融产品消费者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此方面的改革。
1.在消费产品的制定时,要有消费者参与。这一点是黄震教授的一个提法。他就认为“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需要往前移。在理财产品的开发设计环节,应该有金融消费者参与体验机制,至少应有消费者代表、保护机构参与理财产品设计开发,以便于在产品定价和合同设计方面尊重和体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议价权,这是今后可以改进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不难理解,黄震教授的这一提法,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大大的提前了。只有让消费者自己参与到消费产品的订定方案当中去,消费者自己才能对这一方案熟悉,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虚假信息蒙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震教授的这一提法很有建设性的意义。
2.在销售的具体过程中,要强调信息的准确传达。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很多的术语极其专业,普通的消费者不可能理解。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很多的消费人员就利用这一点来混淆概念来蒙蔽消费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监管部门一定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普通的消费者加强宣传和讲解,让老百姓真正读懂银行理财产品说明的真正内涵。在销售的过程中,要建立监督和投诉应答机制,让普通的理财产品的消费者遇到不理解的事情,马上有可以得到解答的地方。只有如此,才能让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真正实现信息的对等化。
3.消费者自身要提高警惕性。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在和销售人员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能只是盯着消费人员所说的高回报,也不能忽视其风险事项。另外,消费者要仔细的阅读消费人员所提供的合同,如果有不理解的术语和有关条款,一定要咨询银行的相关人员,真正的理解合同所传达的消息。如果遇到个别的销售人员混淆概念来欺骗消费者,一定要积极的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
三、结语
在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保护的道路上,我国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既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具体国情。我国理财产品的受众范围广,所以做好消费者保护工作,才能让更多的人收益,总体上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经涛:中国个人金融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郑启福: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哲理小品文范文2
所谓“杯水也可起浪”,我有自己的世界,同样倾心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
春天到了,此乃我意气风发之时,整日见我伫足于书店旁,此非我意气行事,实乃为倾心于书。我爱小说那曲折、离奇、道尽人生沧桑的情节,它们有时使我泪痕满腮,有时使我茅塞顿开,有时使我悟出人生的哲理;我爱那散文诗化的文学,优美的言辞,含蓄、粗犷的抒情;我爱那精辟短小、充满爱国情愁、千古绝唱的古代诗词;我爱那阐述深奥科学原理、介绍新科学的小品文。噫吁哉!读书之乐,乐于行万事。
天啊!真弄不懂为什么是夏天放假!热死人了!正抱怨,电话铃响起,原来一群朋友约着去游泳,烦闷的心情也被凉爽的水冲走了。在水里,我们仍着皮球,放声歌唱,时而又做着滑稽的动作,全然不顾他人的眼光。看!这不正是一个将初升的太阳吗?它正用热情与欢笑凝聚着光,这不正是我的夏天吗?
一片枫叶静静落下,宣告了秋的来临。当寂寞时,我总是靠在山坡的枫树下,望着渐渐下垂的夕阳,拨弄着自己的心弦,拨出一首少女的心事,幻想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知不觉中,我已用梦编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也许,秋季正是通往我心中幻想之门的小径吧!
哲理小品文范文3
【关键词】周作人 茶 散文艺术
周作人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散文有着深深的传统印记,并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悠游闲适、平和冲淡的文风。他喜欢将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哲理融入到小品散文创作中,使得其人生态度、审美观念与其小品散文表达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喝茶》创作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发表于《语丝》第7期,后收人《雨天的书》。这篇散文由徐志摩讲“吃茶”引发,谈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中国茶经,然后简括地解释了茶道的意思,谈品茶的茶境,茶食茶点,别具风味。全文仅一千余字,却纵横古今中外,融通民俗色彩。材料的众多,知识的丰富,描述的生动,使平面的文字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不断闪现,叫人目不暇接。本文将以《喝茶》为基点,对周作人的散文艺术进行细致剖析。
生活化的艺术选材
纵观周作人散文,我们发现其取材十分广泛:玩具、爆竹、谜语;爱情、友情;吃酒、喝茶、坐船、听雨等随手拈来即成文章。不求标新立异,而在平凡中挖掘出深意,这正是周作人早期散文的取材特色。在周作人笔下,普通的日常生活如喝茶、饮酒等,并不是可以随便忽略的事情。它已经超越其本身从而具备了深刻的审美意义和哲理趣味。他提出“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 微妙地美地生活”。这种生活应该精炼、冲淡、闲适,并且充满趣味。它无疑寄托了周作人对审美化生活的向往。
但是,他对这些平凡的材料,并不是完全不加选择,而是经过一番细致摘选,赋以新的含义,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看似平平常常的喝茶,周作人却从中体察省悟出超脱尘俗的意义。所谓“啜苦咽甘”,“苦中作乐”,“忙里偷闲”,都是他对茶文化精髓的凝练概括,更是他内在心态的生动说明。
雅白共容的语言表达
周作人并不认为白话与文言不可调和。他的散文以通俗明了的白话为基础,同时也从文言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营养,有些文言词语被直接移用。例如他在谈到学生们吃“干丝”的习惯时,则用“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这些古语绮丽对偶,极为精炼,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文言写作句子不长、用词节俭,正好暗合他不喜长句而对简短的句式情有独钟的特点。周作人剔除了文言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把文言言简意赅的优点引入了他的散文写作之中。从整体风格上看,他成功地实现了俗白与雅致的互通,自由地游移于白话与文言之间。
除了综合收纳古文,他还将方言和外来语有机容纳进自己的散文,使文章读起来风趣多彩,浑然天成,完全没有书面语的矜持与呆板。直译的外来词“吐司”与方言俗语“吃讲茶”、“满汉悖悖”、“阿阿兜”等与小摊叫卖词很好地杂揉调和在一起,使文章极具表现力,富有趣味和节奏感。
平和冲淡的情感叙写
周作人性格温霭,不温不火。这一气质也充分表现在他的小品文中。他的散文从来不似郁达夫一样将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只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或者结束时,略微表示一下自己对所述事件的看法,不忙不迫。在散文创作中尽量保持平淡、冷静的情绪,避免偏激、过火的言辞,将藏在心中的激情经过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再从容舒缓地表现出来。这种处理使得文章表面呈现的淡然与其内心丰富真挚的情感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造就了周作人散文的张力,愈发增加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丰腴沉着的故土情怀
作者极力淡化对于故乡的思念,努力避免使用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词语,甚至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屑之情。表面看,作者似乎对故乡没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他是“冷中有热”,正话反说。正是在这种稍带贬抑的叙述中,才更加彰显出周作人对故乡感情的丰腴沉着。
周作人在《喝茶》中对故乡绍兴茶食的追忆,处处充盈着朴素自然的乡土俗趣,蕴含着一种浓浓的地方风味。这一切都源于周作人对自己所写的对象极为熟悉和喜爱。他充分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所写之物进行细致刻画。作者并不是单纯的罗列喝茶所用的茶食,而是把它们的制作方法,如茶食中“干丝”的制作“用豆腐千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吃茶食的讲究“‘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甚至小吃摊“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拓,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的沿街叫卖声都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传统的美食,独特的吃法,朴实的乡音,自然的书写,读起来仿佛坐上了时空穿梭机,跟着周作人一起回到上个世纪民风淳朴少有机器的江南水乡。
抹不掉的日本印记
周作人与日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他早年的留学东京,到后来的在日本娶妻,再到后来的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和介绍,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日本文化对其思想观念的渗透和影响。
在《喝茶》中提到的日本茶食有“羊羹”、“茶泡饭”、“泽庵”等。日本点心形美味佳,不油腻,“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的‘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
周作人的散文多以生活琐事为题材,诉说淡淡的心情,平淡如水、自然如风,闲适从容又精心雅致。所涉及的内容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显示出其广博的人文底蕴。反手入文,欲褒偏贬,使他的文章拥有无穷的艺术张力。正是具备了这种种特质,才使得周作人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拥有持久的魅力和不衰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艺术与生活[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周作人.苦竹杂记笠翁与随园四[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刘胜华,顾勇.周作人作品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哲理小品文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积极人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30-01
积极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最主要的载体,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重要抓手。它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一、解读文题,进行人格教育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包含了对人格的思考。教学时,教师不必急于打开文题这扇门,可让学生在门前徘徊、观望一下,充分激发学生对门内世界的兴趣,使他们处于“愤悱状态”,再打开这扇门。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笔者抓住文题,围绕题目中的“厄运”“信念”,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整合了课前搜集的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和启发性的故事。这样,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主人公顽强不屈的性格,并受到感染。
事实证明,打破原有的“开门见山”的解题模式,抓住文题,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融入积极的人格因子,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抓住人物,渗透积极人格教育
(一)用作者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
每位作家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深读的书。优秀的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文章来感染读者,而且以自身的经历给读者以启示。如,教W苏教版第十二册《夹竹桃》时,可根据课后的“作家卡片”,结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主要成就、人物评价等进行解读,品析他一生“坚持信仰”“敢说真话”的人格魅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积极人格教育的很好途径。
(二)用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熏陶学生
每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在检查预习时,教师可结合课前学生搜集的人物资料,让他们进行交流。如,教学苏教版十一册《钱学森》一文,就可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品读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可出示社会各界对钱老的评价,让学生从侧面感受钱学森高尚的道德情操。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深入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绝好时机。
三、分析内容,进行人格教育
(一)赏析文章内容,进行人格教育
苏教版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仅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就有很多方面,如写壮丽山河、灿烂文化、爱国故事和建设成就等。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每篇文章的内涵,从中提炼有效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人格的培育。
(二)解读人物形象,进行人格教育
解读课文的主人公,可通过作者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自我完善,优化人格结构。如,解读苏教版第十册课文《月光启蒙》一文时,可先抓住母亲对“我”进行文学的启蒙教育,感受这份母爱;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作者一起感悟母爱、感悟人生;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认识到母爱或沉默不张扬,或坚韧而伟大,或智慧而勇敢……这样,学生和文本、作者、编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产生了热爱母亲、感激母亲的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四、以读促悟,培养积极人格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类型丰富:诗歌、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小品文……有些文章感情真挚、丰富、细腻、动人,语言清新、活泼、隽永、深刻,适合通过各种朗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情感的流露会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如,苏教版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文中感性的文字,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滋养学生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范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使学生受到熏陶。
哲理小品文范文5
著名作家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散文《端午的鸭蛋》还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位古典文学素养深厚的作家。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小说《受戒》斩获了1980年的“北京文学奖”;《大淖记事》获得了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汪曾祺的作品闲适冲淡,空灵含蓄,语言平易浅近、雅洁动人,字里行间飘出令人愉悦的翰墨书香味儿。汪曾祺的小说摒弃了大题材、大事件、大人物,落墨在小事件、小人物、小细节上,体现出对“宏大话语”和“宏大叙事”的解构。他善于从普通人、平常事里,发掘世情生活的情趣,并从中升华出生命本身的诗意与哲理。他以悲悯众生的情怀,站在民间叙事的立场,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小人物,透过底层百姓的悲欢爱憎,传递给读者一种滋润生命的温情。在文化意蕴的营造和美学追求上,汪曾祺的小说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像是出色的散文诗。究其原因,既有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也有作家后天的努力与创造。
一、文气清雅,结构疏淡
汪曾祺少年时代受过张仲陶、韦子廉、高北溟等古文老师的精心教导,古典文学基础扎实,汪曾祺特别注意传统文学的继承问题,他是真正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赞美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桐城派古文价值的一位现代作家,认为桐城派集中国散文创作之大成,并肯定年幼时学过的归有光的文章让自己获益匪浅。汪曾祺曾在《谈风格》一文中追溯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谈到文章的创作风格,他认为真正影响他的古人要算归有光,并把归有光看作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儿的一位,能给后人的创作带来启迪。尽管时代和环境不同,但无论归有光还是桐城派,创作时对文气清雅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一点对汪曾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借助《谈风格》一文指出,一个作家肯定会偏爱某些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会影响他的气质,助推自身风格的形成。
汪曾祺推崇文气论,在《小说的思想和语言》一文中,他围绕文气论,从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起,一直讲到清代的桐城派,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了文气,也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汪曾祺认为,文气就是指文章内在的节奏,各部分之间应做到有机联系,文气要清新、自然,忌浊重、凝滞;语言,就是指长句子和短句子的巧妙搭配,汉字的音律感和节奏感很强,“言之长短”要与“声之高下”相配合,巧妙的语言搭配呈现出美妙的音乐感。他喜欢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名篇,明确指出创作时要注意吸纳古典文学语言精华。他在《〈晚饭花集〉自序》中承认,中国古文本来就有以极简极淡的文笔写作的传统,《世说新语》《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归有光、龚自珍以及桐城派的小品文,都是文气清雅淡墨为文的典型代表。
要做到文气清雅,小说的结构必须疏淡,文体峻洁,有如行云流水,不能留有人为的痕迹,要写得自然、浑然天成、无迹可求,小说的妙处在于能将一件平淡的事说得有情致,说得唯美动听、气定神闲。但结构疏淡并不等于随意涂抹、不着边际,相反,仔细品味起来,汪曾祺的很多作品在结构构思上都体现出高超的造诣,只不过作者笔力雄健,有意识地隐去了苦心经营结构的痕迹。他倾向于松散的结构,按照生活本身的样子来组织结构,毕竟日常生活平凡的小事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少。他的《大淖记事》前三节都是叙写大淖的风土人情,第四节才出现人物,笔触信马由缰,却展现了大淖的风物美、人情美、人性美;《受戒》用了大量篇幅介绍荸荠庵的环境和建筑设施,介绍庵内的几个和尚和法事,情节结构和叙述态度都是平淡松散的,不讲求故事的完整性,也不追求人物性格的突出与否,仿佛一首清新的田园抒情诗,作者有意模糊了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区别,却营造了水乡散发着清香的诗意生活图景,令人耳目一新。和谐是汪曾祺崇尚的一种境界,不追求布局严谨和所谓的深刻,力图勾画出世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特有的诗意。
二、语言平易,音韵和谐
汪曾祺自己给小说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短篇小说应该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模样。在汪曾祺的眼里,没有出色的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作品的语言最能见出作者本人的文化修养。在汪曾祺的创作观里,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小说语言风格是恬淡、简洁、淡雅的,他认为语言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准确、朴素、简单,要使语言生动,句子就不能太长,尽量写短些,能断开就断开,语言必须鲜活灵动,简短的语言才能造就文体的峻洁,这可以说是汪曾祺的心得了。他在《“揉面”――谈语言》一文中说,作家使用语言,过程犹如揉面,要在心里手里反复揣摩,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就不会松散,才能有韧劲儿,经得起读者再三品味。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拆开都很平淡,组合起来就很淡雅,别有韵味,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好的语言亲切自然,人人都能从中读出情趣和韵味。
汪曾祺熟读古文,主张创作语言可以适当地用一点四字句,运用得体的四字句往往更得神韵,节奏更加明快流畅,可以增加文章的古典情韵。例如他在《岁寒三友》《徙》等描写旧社会小人物的作品里,就很灵活地运用了一些四字句。如《徙》写的是旧时的一个国文教员,作品结尾就有这样的句子:“墓草萋萋,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这样的四字句,蕴藉空灵,音韵和谐,有着浓浓的古典情怀和优美的诗歌韵律。
汪曾祺主张不仅要善于向传统文化学习,还要善于向周围一切有特色的语言学习。在《小说技巧常谈》一文里,他要求作家最好多懂几种方言,加强作品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受戒》《大淖记事》等反映乡土人情的作品里,方言也得到很好的运用,如《受戒》一文中形容小英子母女衣着干净整齐,就用了江苏方言“格挣挣的”,这是吸收有用的方言进行创作的成功代表。并且,无论是文言句式还是地方方言,都能做到和描写的人物身份贴近,清淡但不枯瘦,自然有味,淡雅宜人。
哲理小品文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写作教学;主体性培养
一、中职学生写作和教学现状
(一)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不具备写作的条件
1、中职学生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还未达到写作的要求
好的作品建立在好的立意基础之上,好的立意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和积累。而学生还没有学会观察、总结、思考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也没有足够多的阅历和经验作为参考。因此,无法将生活现象转化为写作素材,强行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空洞、生硬或者矫揉造作、无病。
2、中职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没有写作第一手资料
本来中职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涉世未深、各方面经历都很少。加上处于学校那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少得可怜。因此没有足够的素材用来写作,在写文章时就变得无话可说。
3、中职学生欠缺知识储备、融会贯通能力不足
写作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中职学生由于很少看书、本身底子薄弱,更加影响其后面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摄取。在写作过程中不能贯通古今、联系中外,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显得干瘪呆笨。在记叙文中不能运用典型的材料,选取材料很多,但都是简单的罗列,例如:在写《美,就在我们身边》这篇作文时,还停留在初中阶段,材料不新颖,不典型,不能吸引读者。为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我给他们开了一些书目,写作没有捷径,只有大量的阅读,提升知识储备,只有这样,融会贯通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中职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
写作作为一种人类本能性的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一代人在写作活动上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人类独特的文学理论。中职学生的写作虽不需要钻研多么高深的文学理论,但多少应该了解一些作文的基本规律。在谋篇布局、内容取舍、文章立意等方面有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我们中职学生显然十分欠缺这方面的知识,行文不规范、胡编乱凑、文体不分等现象层出不穷。
(三)中职语文教学结构不合理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存在一个误区:重视听、说、读而忽略写的部分。教师把绝大部分课时用在听、说、读上,殊不知前三部分的教学还是为了最后的写。由于前三部分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所以留给作文课的也就只有有限的几个学时。在有限的几个学时作文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很难让学生的写作能力管理获得提高。
(四)弱化语文课教学,不开展应用写作课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往往又因为它的基础性、工具性而被中职学校所忽视,给专业课让路。写作水平作为一种个人能力即使在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是影响深远,而在学校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更遑论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即使退一步讲,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写作能力,但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却是必需的。而有的学校不开展应用写作课的做法无疑给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中职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一)营造享受成就感的作文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能力,充实学生作文写作素材。
囿于年龄和环境,中职学生的活动范围相当狭小,生活见闻和体验也十分匮乏。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主体性过程中,首先应当拓宽中职学生的活动范围、充实作文写作素材。多组织一些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比如:农村人口结构调查;民间乡野小调收集整理;户外徒步旅行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接近自然。在写《金色的秋天》时,就需要平时细心观察,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就会自然呈现。平时让学生感受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气候,在对比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积累写作素材。
2、拓展学生写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和渠道。例如,通过黑板报、校报、橱窗等方式给学生创造练笔的空间。利用当下时政热点、社会民生话题启发学生写一些适用性强的文章。体裁不限,鼓励发挥。可以是打油诗,可以是新闻稿件,可以是小品文,也可以是哲理性的议论文。这就需要多积累俗语谚语,格言,名言警句,这样能使学生的写作与生活联系紧密,从而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反过来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给学生搭建能够展示作文成绩的平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1、要善于挖掘学生习作中出彩的地方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写的好的地方,可以是某一句话、某一个比喻、甚至是某一个词语。在课堂作文讲解中与大家分享每一个学生习作中闪光的地方,并与作者探讨好在什么地方?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改变以往教师分析讲解范文,而学生感觉距离自己很远的局面。
2、在班级中搭建展示平台
可以在黑板报别开辟一个专栏张贴学生优秀的习作;可以在班级中组织演讲比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口才、临场应变能力、思维运算速度;可以编印学生习作专刊,用以刊登学生习作并在班级内互相传阅,特别优秀的选入校刊,在班级间互相传阅;可以要求学生将每学期的习作装订成册,自己设计封面、找人或者自己写序言、自己想书名,用于新学期开学之初的展览交流。
3、在校园内开拓展示空间
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广播台、校刊等资源,推广学生习作中的优秀作品,增大作者的知名度。以此带动整个校园写作氛围的建设。
4、借助社会资源鼓励学生写作
对于习作别优秀、比较成熟的作品应该不遗余力地向各种报刊、杂志、出版社投稿,谋求出版。组织有作品发表的学生座谈,探讨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并在校园内予以大力宣传。
三、中职学生写作主体性培养之外的一些思考
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目的无非是用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其实质是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但也还应该注意到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写作训练周期长等主客观条件。因此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基础的打牢,不管多么好的想法,如果基础不牢,一切都是空想。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写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从某种程度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古今中外所有写得好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吸收很多营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习惯,即使最终并没有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获得很大提高,但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孟光雪. 对中职学生写作现状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5,08:70-71.
[2]简雪娟. 论互动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05-110.
[3]毋娜. 谈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 华章,201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