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本较好的医科大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本较好的医科大学范文1
笔者运用针刺透穴配合五官超短波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60例,并与30例传统针刺治疗组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共90例,其中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平均38.9岁,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发病在左侧者25例,病发在右侧者35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平均39.8岁,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病发在左侧者13例,病发在右侧者1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依据参照《临床常见诊断诊疗标准》[1]周围西面瘫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1]拟定: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侧表情肌瘫痪,即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不严,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唇,示齿、鼓腮动作不能完成。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 巴利综合征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取穴患侧攒竹、阳白、丝竹空、迎香、牵正、地仓操作,攒竹透清明,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四白,牵正透地仓。针刺透穴后得气后,面部呈紧绷感,轻提插捻转通电,留针30min,取针后用WG―1(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频率50±1HZ,功率50W),五官超短波治疗机,二个橡皮电击置于患侧,面神经颊支及颊后支再固定,先通开关,再调调度调节1―4档,再调谐0-200MA,以病人耐受量为标准,一般80-100MA;时间定在20 min,以上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对照组采用针刺透穴治疗,取穴、手法、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3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1]。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部功能恢复,皱眉、鼓腮、闭眼、露齿无障碍;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静止时外观正常,眼睑基本闭合,露齿时口角有稍许偏斜;有效: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仍有眼睑部分闭合不全,口角仍有稍许偏斜;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
3.2治疗效果治疗3疗程后,治疗组中60例,痊愈40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治愈率66.7%,总有效率95%;对照组30例,痊愈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治愈率60%,总有效率90%。
4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多因脉络空虚,外邪中经络(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闭阻脉络,经脉瘀滞,则经筋肌肉失养,颊筋缓而不用,驰纵不收,而成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而针灸是治疗面瘫得首选方法,疗效可靠。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迟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的疗法难以治愈。
采用透穴疗法,可一针刺多经,激发多经气血运行,从而使面部筋脉濡养,而发挥其正常功能。透刺法是治疗面瘫的常用方法之一,是一针双穴法,透针通络,能更好的“气至病所”发挥“通经络、通气血”的作用[2]。采用透刺法,恰能刺到面神经各主要分支分布平面和走行部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另外,采用超短波治疗法,利用其多肌体的深部消炎作用,可以较好的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和改善微循环,使血流和淋巴液加速,局部营养加强,促进炎性特质的消散和吸收,二者互相配合,对恢复神经肌肉的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
二本较好的医科大学范文2
[摘 要] 目的:为提高睑黄瘤治疗后的美容效果,方法:对18例睑黄瘤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联合重睑术。并与接受CO2激光治疗的16例患者作了对照。结果:手术治疗Ⅰ、Ⅱ级痊愈率之和为88.9%(P
[关键词] 睑黄瘤;激光;手术切除;重睑术
[中图分类号]R7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0)09-0305-02
EVALUATION OF LID XANTHOMATOSIS TREATED WITH CO2 LASER AND EXCISION OPERATION
WANG Wan-juan YANG Shuang-ying XIONG Quan-chen
The Second Affitiated Hospital,Xian Medical University (Xian,710004)
[Abstract] Objective:In order to improve cosmetic.effect of lid Xanthomatosis. Methods:We combined excision with double fold eyelid operation to treat to 18 cases of lid Xanthomatosis.established CO2 Laser contrast group.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Results:The total cure rate of Ⅰ and Ⅱ grade by operation was 88.9%(P
[Key words] Lid Xanthomatosis Excision Operations of the Double-Fold Eyelid
睑黄瘤是有碍美容的常见病,其治疗方法很多,近年来采用激光、高频电刀冷冻等非手术方法治疗者增多。为探讨非手术方法与手术方法治疗的利弊,1998年我们采用手术切除合并重睑术治疗了18例患者,并同时与我科CO2激光治疗组在疗效和美容效果方面做了对照,现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患者34例均来自我院皮肤科及眼科门诊。年龄48岁~65岁,女性27人,男性7人,为双眼上睑内侧基本对称的梭形睑黄瘤,垂直径不大于8mm,下缘距睑缘不少于4mm,无瘢痕体质及其他影响健康的疾病。按病人选择分组,CO2激光治疗组16例,手术组18例。
2 操作方法
2.1 术前准备患者取坐位,美蓝画线标定睑黄瘤边缘。碘酊固定。手术组结合黄色瘤切除范围设计重睑成形术的皮肤切除量,内眦部要靠睑缘近些。重睑线的高度以睑黄瘤距睑缘的位置而定。
2.2 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上睑皮下浸润麻醉,结膜囊内滴表麻药,上穹窿置角膜保护护垫,沿标志线切除多余皮肤及睑黄瘤组织,若内侧层部切除皮肤相对较多,则应做适当的皮下分离,剪去切口下缘一条轮匝肌使睑板暴露;如有眶脂肪膨出,则剪除少许后电凝止血。用5~0丝线做3针带睑板或提上睑肌腱膜组织的缝合,皮肤加缝2~4针。术后加压包扎24小时,5日拆线。
2.3 CO2激光治疗组,消毒,麻醉同手术切除,激光器功率10 W,光斑直径0.2 cm,电流强度调至中度,间断或连续结合进行皮损汽化。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创面至皮损消失。术后隔日换药,以痂皮自然脱落为临床观察愈合时间。
3 结果
3.1 观察方法与评判标准术后记录感染情况及愈合时间,3个月后在自然光线下目测判定疗效;Ⅰ级:瘢痕不易觉察,无色素改变,疗效显著;Ⅱ级:瘢痕平滑,可觉察,或有轻度色素改变,疗效较显著;Ⅲ级:瘢痕及色素沉着明显,或皮损部分复发,疗效不明显。治疗结果见下表,将两组Ⅰ级Ⅱ级痊愈率之和比较,经x2检验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感染率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4 讨论睑黄瘤多见于中老年妇女[1],且逐渐增大,加之老年人皮肤松弛,影响美观,我们采用睑黄瘤手术切除联合重睑术,不仅切除了睑黄瘤,去掉了松弛的皮肤,而且做了重睑,达到了较好的美容效果,术后愈合快,感染率极低,基本不形成瘢痕,显著优于CO2激光治疗,是一种患者乐于接受的美容整形方法。当然选择病例较严格,如睑黄瘤过大或形态特殊,则难以采用。
[参考文献]
1 王光超主编.皮肤性病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4
2 郑孝勤,李宏,陈继革等.重睑成形术后并发症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1,7:264
二本较好的医科大学范文3
简历(英语:resume),顾名思义,就是对个人学历、经历、特长、爱好及其它有关情况所作的简明扼要的书面介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临床医学应届生简历模板范文,以供大家参考。
临床医学应届生简历模板范文一:姓
名: xxx
国
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广州
民
族:汉族
年
龄:24岁
婚姻状况:未婚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行业:生物/制药/医疗保健
月薪要求: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实习兼职工作及经验
①2021年在xx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实习六个月,期间负责医院全体职工的计算机知识普及和提高教学工作;策划多起医院活动宣传方案 ;了解医院的基本构架及文化理念;熟悉了相关的医疗政策法规。
②2014年xx社区医院,实习三个月,工作内容: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XX药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
获得学位: 学士
毕业日期:2021年7月
工作能力及特长:
本人系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希望能从事相关卫生行业,例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等工作。但同时也希望到公司(尤其是医药公司)发展,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自我评价
希望贵公司能为我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我认为,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临床医学应届生简历模板范文二:姓名: xx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94-12-20
民族: 汉族
身高: 160
体重: 45
籍贯: 湖南 目前所在地: 湖南
国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 大专 普通话程度: 良好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 良好
毕业院校: 长沙医学院 毕业日期: 2021年-6月
所学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12年6月 长沙医学院
2012级团学会 团学会秘书处处长
2012年9月 长沙医学院 院级 优秀团干
2013年6月 长沙医学院 院级 优秀团员
2014年6月 长沙医学院 院级 一等奖学金
2021年6月-2009年4月 怀化市解放军535医院 实习医生
求职意向与工作经验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求职类型: 全职
希望应聘的岗位: 医学临床类
工作年限: 0 职称: 无职称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湖南
可到职日期: 湖南
个人工作经历
12年参加红十字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曾多次到社区参加爱滋病宣传活动。
在校参加组织院医学社,曾多次到社区参加义务医务活动。
12年参加长沙医学院党校培训班学习。
2013年7月-2008年9月再怀化市诊所学习诊治常见疾病;
13年参加学院组织的“四大救护知识”培训,并到年级宣传救护知识。
2014年5月-2008年6月在长沙市第八人民医院见习;
2021年6月-2009年4月在怀化市解放军5.5医院实习。
能力与详细个人自荐
专业素质高,能熟练掌握病史询问、病历书写、常见疾病诊疗、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胸椎穿刺等内科基本操作、清创缝合术、换药术、手术后拆线法等外科基本操作。善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高度责任心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具有团队精神,能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 。
临床医学应届生简历模板范文三:姓
名: x小姐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5年12月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57cm
体
重: 47kg
户
籍: 福建泉州
现所在地: 福建泉州
毕业学校: 福建医科大学
学
历: 本科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
毕业年份: 2009年
联系电话: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医院/医疗/护理-外科医生
职位名称: 妇产科,儿科,内科 ;
工作地区: 厦门市区 ;
待遇要求: 1000-2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三天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四级 ; 普通话 标准;
电脑水平: 熟练操作常用软件
教育背景: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2004年9月 - 2008年7月 福建医科大学 本科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时间范围: 2007年7月 - 2008年10月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 医疗、保健、卫生服务
担任职位: 实习医师
工作描述:
实习实践培养了我对医务工作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做事条理性强,能吃苦耐劳,工作认真,细心,态度和蔼,擅于与人沟通,热情充满活力,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与目标,渴望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书写一份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路。
自我评价:
二本较好的医科大学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一般自我效能感 学业成绩
1 问题的提出
当个体在面临新环境或者有广泛任务需要应对时,个体就会表现出一种总体性的信心,它就是一般自我效能感 [1]。近年来,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大多集中在学业自我效能,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则较少,以高职生为研究被试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研究者选取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361份,其中女生209人,男生152人;理科生223人,文科生138人;一年级151人,二年级131人,三年级79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量(General Self一EfficacyScale,简称GSES)共10个项目,均为4点量表,在该研究中GSES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3。
2.2.2 学业成绩的测量
学业成绩的测量是通过对131名大二学生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业成绩来衡量,选取的课程数量保持一致,其中专业课2门,公共课4门。学业成绩的比较,则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GPA)。
2.3 施测程序
以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进行正式调查,严格按照统一指导语施测。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平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偏低。
3.2 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男女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
3.3 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科类别上的差异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文理科高职生的确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而且达到显著水平,理科生显著高于文科生。
3.4 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651。这说明高职生对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断对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有较好的学习成就,反之,自我效能感较低者学习成就水平也较低。
4 讨论
4.1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水平不高。说明他们对自己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行为活动或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自信,较多的体验到无能感。其原因何在?不得不说很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确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高职生会面临比普通大学生更多来自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自身在面对不同环境需求、应对各种挑战的总体信心。
4.2 研究发现,高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女生低于男生。这与我国传统观念、性别角色认同以及社会期望等因素有关。现实传递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职男女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总能力的判断。因此,男生比女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更高。
4.3 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来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研究者认为高职大学生理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文科生的原因主要是:文科生在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属于“弱势群体”。把理工专业作为重点的高职院校,必然会在政策扶持、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以及实训计划等方面有所侧重。文科专业的学生会因为这种资源的分配不均而在心理上产生“弱势群体”的感觉,在完成某一任务或工作时会自然而然的降低自信度,影响对自身能力的判断。
4.4 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有较好的学习成就,反之,自我效能感较低者学习成就水平也较低。
参考文献:
[1]韩惠民.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李涛.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医科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分析[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09.
二本较好的医科大学范文5
【关键词】 血液病学 学科 进展
一、福建省血液病专业和福建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的发展史
福建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是福建省血液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我省血液病学专业早在五十年代就在当时的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开展,是全国较早开展血液病学研究的省份之一,当时临床研究主要是常见血液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基础研究“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的研究曾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成果奖。1978年我省的“三尖杉酯碱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同年福建省血液病研究室成立,挂靠在当时的福建省人民医院和三明地区第一医院。研究室于1988年7月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扩大升为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
1987年10月在龙岩市召开福建省第四次血液病学术会议,成立了福建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并已分别于1991年、1998年、2004年进行换届改选,历任主任委员为:叶德富、黄淑桦、陈元仲、胡建达,吕联煌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分会创建以来,400篇以上,主编和参编20多部专著、教材和参考书。有70项左右科研及教学成果获国家、部省及省厅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目前分会共有45名委员。
分会挂靠单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研究所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所,是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血液病学)博士点和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点学科,福建省科技厅的优先发展研究所,福建省教育厅和福建省卫生厅的重点学科,又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目前全所有医、护、技等专业技术人员75人,其中,教授7人,国家级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1人。研究所所长是吕联煌教授。
研究所分临床病房、临床血液实验室和基因工程实验室等三部分。临床部分为协和医院第十二、十三两个病区,共有病床109张,包括骨髓移植病床6张,还有全日制血液病专科门诊。临床血液实验室有血细胞形态室、血液生化室、止血血栓室、流式细胞室等4个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有基因诊断室、基因测序室、DNA/RNA合成室、核酸纯化室、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室、细胞库、无菌级动物实验室等。研究所是全省血液病的诊疗和教学科研中心,为来自省内、外的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贫血、出血及其他血液病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为省内、外医院培养血液病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⑴血液病诊疗规范化及个体化研究;⑵血液肿瘤的转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治疗研究;⑶细胞因子与造血调控的研究;⑷植物有效成份抗白血病活性的研究;⑸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除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外,我省部分地市级医院也成立血液病研究机构,如三明市血液病研究所,泉州市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室,漳州市立医院血液病研究室等。目前各地市级以上医院均有血液病专科医生和专业病床,部分县级医院有血液病专科医生。泉州市还成立了泉州市医学会下的血液病专业委员会。
二、近年来福建省血液病学学科进展
下面就我省血液病学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化疗和放射治疗,副作用大。由吕联煌教授主持下应用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很好的疗效。五项指标(完全缓解率、达完全缓解中数时间,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复发率、复发时间)全面对比,这种新疗法优于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的其他疗法,具有疗效好、见效快、价格廉、副作用小、不诱发白血病等优点,是国际首创的,较理想的一种新疗法。研究论著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1],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法国医学杂志转载论文摘要,法国、美国等外国专家来信索取研究资料,美国医生来信联系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因治疗效果不佳,希望来中国住我院采用三尖杉酯碱治疗。本研究成果已在国内推广应用,许多医疗单位应用后同样取得很好的疗效,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荣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造血系统“重症”之一,近年,国内、国外学者对AA的认识较传统观念有了明显进步,众多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异常是AA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免疫抑制治疗是AA的主要治疗方法。该类治疗主要包括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环孢霉素(CSA)、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大剂量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及异基因骨髓移植前的预处理等。我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将ATG/ALG用于治疗SAA,现已成为AA(特别是SAA)主要的免疫治疗手段。该类制剂治疗AA的机制主要是抑制或破坏T淋巴细胞。ATG/ALG多不单用,可与CSA、雄激素、造血刺激因子合用。联合方案有效率可高达50--60%左右,并有取代干细胞移植趋势。
CSA是用于AA的另一种免疫抑制剂。CSA与ATG/ALG在AA治疗上有互补作用,故联用效佳。单用CSA加雄激素合用治疗AA也有相当的疗效,但起效慢。
除上述药物治疗外,我们也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A,一些病人获得痊愈,但开展例数尚少。
3.急性白血病(AL)
白血病病因仍不明确。对白血病病因学的研究,我省的吕联煌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首次发现我国有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流行区及其传染方式[2],为防止这种致命的白血病病毒流行在全国蔓延扩大做出了贡献,基因测序研究首次发现我国HTLV-1与国外报导不同,这一发现对了解HTLV-1感染源有重大意义,并有助于了解世界HTLV-1流行及分布特点,成果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1998年萍科技奖二等奖。
由于白血病细胞起源、分化和生物学行为不同,构成了白血病的异质性,因此急性白血病的全面、正确分型是准确、及时治疗的前提。随着免疫学与生物学的进展及应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国际血液病学家及血液病理学家于2001年3月在里昂会议上建议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WHO分类法,就是应用MICM方法力求反映疾病本质,成为国际上一种新的分类标准[3]。
为了与国际接轨,近年来省内也渐开展MICM分型方法,但目前尚待进一步完善中,已开展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用于临床诊断。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治疗主要是联合化疗、诱导分化、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化疗、基因靶向治疗等。我们在临床上对AML诱导治疗一般采用标准诱导方案DA(3+7)或IA(3+7),≤60岁AML患者,CR可达75%~80%,OS约为30%;≥60岁AML CR率为40%~55%,OS为10%~1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提高CR率,我们也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如蒽环类药增量,加大阿糖胞苷量,或加用其他化疗药物如VP-16、VM26、氟达拉宾、拓扑替康等,同时还可用预激方法(G-CSF、GM-CSF)促使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等。 缓解后化疗对<60岁的AML患者有明显疗效。对于中危患者可用3~4个大剂量阿糖胞苷后进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AML患者在CR后应立即进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AML中的一种亚型,临床以出凝血异常导致的出血为特征,血象常表现为白细胞不高,骨髓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细胞遗传学检查有特异性改变,分子生物学可以检测到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a(PML-RARa)融合基因。近十多年来对APL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随着从临床到基础、从基础到临床的不断反复,化疗、维甲酸、砷剂、新研发的分子靶向性药物成为APL治疗的4个里程碑,使得APL成为仅通过药物即可能达到治愈的恶性血液病,同时分化诱导治疗的成功也为其他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4]。在临床上我们常规使用ATRA联合亚砷酸治疗APL,CR率大于90%,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仿。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组生物学和预后不同的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上的进展为临床上根据细胞遗传学特征更为准确地识别预后不同的ALL,并根据其危险度调整治疗策略,使治疗更加个体化和高效低毒。
我省成人ALL最常用的诱导缓解方案包括长春新碱、泼尼松、蒽环类、L-门冬酰胺酶和环磷酰胺(CTX)等。CR率达到80%~85%,中位缓解时间约为18个月,用地塞米松(DX)替代泼尼松,表现出更强的抗白血病活性和脑脊液中更高的药物水平。上述联合用药方案已经能够获得相当高的缓解率,但强烈的诱导缓解可能会对疾病缓解时间和长期生存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T-ALL加用Ara-C和CTX,在成熟B-ALL分次应用CTX和用大剂量甲氨喋呤(MTX)等。
巩固治疗包括改良的诱导缓解方案,序贯的巩固治疗方案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的治疗策略倾向于根据亚型和疾病危险分组调整巩固治疗方案,我们也参考国外强烈的化疗方案HyperCVAD,分次给予CTX、大剂量Ara-C和MTX。
HLA匹配的相关供者的干细胞移植(SCT)已经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成人ALL。在CR1后用HLA相配的异基因SCT治疗的生存率约为50%。
Ph+ALL发生率与年龄显著相关,在ALL中总的发生率为20%~30%,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尽管60%的病例能获得CR,但大多数病例会复发,其5年的DFS低于10%~20%。伊马替尼是一种选择性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Ph+ALL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复发和耐药的Ph+ALL,能使其获得血液学或骨髓反应,但其持续时间较短,很快发生继发耐药,这反映了其单药治疗的局限性,必须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以克服耐药。
对于难治复发的白血病患者,我们吸收、应用国际上先进方案FLAG、CAG、B-NHL86等治疗方法,白细胞去除术抢救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也取得一些疗效。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从被描述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但治疗进展十分缓慢,中位存活期3-4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创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使CML患者有了治愈的可能。上世纪八十年代干扰素的应用是第一个可使少数CML慢性期患者获得遗传学缓解的药物,但该药对CML进展期无效,亦不能 防止急变且患者须长期接受注射,易受多种副作用困扰,耐受性差。直至上世纪末特异性、靶向性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问世,才为CML的治疗开创了新纪元[5],超过三分之二的慢性期患者和少数加速期患者有获得完全遗传学缓解甚或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的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使急变期患者转变为慢性期,获得机会去做异基因干细胞移植而长期生存。现在伊马替尼已在我省广泛应用于慢粒治疗,取得明显效果。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治愈。
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B淋巴细胞肿瘤。根据WHO的定义,CLL与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同属一种疾病,是SLL的白血病表现形式。过去所谓的T-CLL现归属于T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我国,CLL仅占白血病的4.6%。
CLL的分期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和决定何时开始治疗有重大意义。Rai分期法和Binet分期法根据淋巴结、肝脾肿大情况和红细胞、血小板的减少程度将CLL作了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沿用多年。但是,仅依靠临床表现的分期,不能准确预测哪些低危患者的疾病将会进展。据文献报告,ZAP-70(Zeta链相关蛋白-70)和CD38等检查结果有助于预测疾病活动程度。从今年开始,我省对慢淋病人进行ZAP-70和CD38检测,以指导治疗。
治疗方案的选择:首选治疗方案以嘌呤类似物为主,如氟达拉滨、氟达拉滨+美罗华等;也可选用经典的瘤可宁+强的松或COP及干扰素治疗。
6.恶性淋巴瘤
我国报告的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HL不足10%。在NHL中,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所占比例又高达80%以上。由于淋巴瘤中存在TCR和IgH基因重排,PCR可以区别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还是恶性淋巴瘤。淋巴瘤分型也因此由病理、免疫发展到核型和分子病理学分型的阶段。治疗上除应用传统的化、放疗外,还采用氟达拉滨、针对CD20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美罗华等新疗法[6],提高疗效。自体骨髓移植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不仅使许多病例延长了生存期,而且使其中部分病例获得治愈。对于疗效的监测,我们也应用最先进的PET-CT影像学技术定期随访病变情况。
7.多发性骨髓瘤(MM)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如不进行治疗,进展期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常规化疗的治疗有效率为40%~60%,完全缓解率低于5%,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年。约25%的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存活10年的MM不到5%。对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我们采取MP,VAD加沙利度胺等方案治疗,相当部分的病人病情控制稳定。近几年来随着对MM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新的治疗思路,着眼于MM细胞内信号通路,骨髓微环境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涌现出一批新的靶向药物如蛋白酶抑制剂万珂,与传统化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的联合极大地提高了MM治疗的有效率,特别是CR率,但在我省只有个别病例使用,尚待更多的临床疗效观察。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患,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其基本临床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和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转变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危险性很高。2001年,WHO颁布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新的分类方案中将MDS的诊断分型与1982年FAB标准相比做了一些修订,特别是将MDS和AML骨髓原始细胞的分界降低为0.20,取消了RAEB-t亚型。MDS的治疗对于大多数病程平稳,主要表现顽固性血细胞减少,而基本上没有恶性表征的患者,治疗目标应是提高血细胞数量和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小剂量阿糖胞苷等的诱导分化治疗和支持治疗。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ITP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治疗上主要采用免疫疗法。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防止严重出血,降低病死率;而不是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泼尼松仍是ITP一线治疗药物,大剂量地塞米松也在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时,应注意检测血压、血糖的变化,并注意预防感染,保护胃粘膜。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也在临床上用于抢救重型ITP患者。
10.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进展
自上世纪60年代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开始,移植技术不断进步,日趋成熟,亦更为安全有效,已经成为治愈各型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及再障、某些实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部分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有近85%是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应用最多也是最为成熟的异基因移植方式。单倍型HSCT和非清髓HSCT在临床上也有开展。
我省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于1990年由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开展,当时对一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青年行自体骨髓移植成功,之后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三明市第一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相继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基础上也迅速开展。1996年,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先开展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并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实体瘤。2000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合作,开展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此例移植后至今仍然在工作岗位上。此后在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厦门市中山医院、漳州市医院均相继开展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种覆盖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开展我省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之后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继在厦门市中山医院和泉州市第一医院开展。2004年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开展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骨髓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的研究。
我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超过150例,除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外,还包括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超过120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我省也积极参与中华骨髓库的资料登记,已外送非亲缘造血干细胞21例。龙岩市第一医院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取得良好疗效。
(二)基础研究
1.基因治疗研究:主要开2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即核酸药物及免疫基因治疗。重点开展抗癌基因新药反义核酸的研究,设计和研制成功抗癌基因新药Bcl-2反义核酸,药效学研究发现它对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裸鼠移植瘤有良好的疗效,单独应用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能逆转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并进行ASODN临床前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实验,是国内最早开展抗癌基因药物反义核酸的研究单位之一,"Bcl-2反义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对白血病细胞系基因治疗的系列研究"获200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NA干扰(RNAi)是1998年以来发现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基因阻断高新技术,小干扰RNA(siRNA)代替反义核酸进行转录后基因沉默,已经应用到基因功能和基因治疗研究中。我科在开展反义核酸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开展siRNA的设计、研制和抗肿瘤效应研究。同时开展抗bcr/abl融合基因核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基因治疗及自体骨髓净化研究,有望用于CML自体骨髓移植的体外净化,并对野生型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的机制进行研究。
基因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有基因瘤苗治疗淋巴瘤和白喉毒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成功地构建了含Igκ轻链基因启动子/增强子抗百咳毒素A链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表达Igκ轻链肿瘤细胞(CA46细胞),发现其能特异性抑制CA46细胞增殖。还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GM-CSF和B7.1基因修饰的淋巴瘤细胞瘤苗,它能有效地激发亲本小鼠抗淋巴瘤免疫反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用于清除淋巴瘤微小残留病。以上这些研究总体居国内先进水平,有些为国内率先开展、报告。
2.开展细胞因子与造血调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血小板反应蛋白(TSP)以及类肝素物质对巨核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②正常血细胞分化各阶段及各个类型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研究;③急性白血病TGFβ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④外源性TGFβ1、wt-p53、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调控白血病细胞因子和受体以及bcl-2、c-myc、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的关系;⑤TGFβ1、TNFα、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和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取得如下结果:①在国际上首次发现TSP是巨核细胞生成的负调控因子并发现其功能基团,类肝素物质-藻酸双酯钠对CFU-MK的形成具有刺激作用;②CD34+造血干细胞表达多种正性细胞因子及受体,随着细胞分化成熟,正性细胞因子表达逐渐减少,而负性细胞因子TGFβ1、TNFα则持续存在;③白血病细胞亦可同时表达多种正性细胞因子,但作为最强的负性细胞因子TGFβ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急性白血病缓解后,TGFβ1水平恢复正常,复发患者其TGFβ1水平又趋降低,并发现原代急性白血病细胞存在TGFβ1Ⅱ型受体异构体。说明白血病细胞存在正、负细胞因子失衡;④全反式维甲酸、wt-p53、三氧化二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过程中,伴有内源性TGFβ1、TNFα表达上调,bcl-2、c-myc表达下调,端粒酶活性下降,而反义TGFβ1、TNFα寡脱氧核苷酸能够阻断细胞凋亡的发生,并使bcl-2表达水平恢复,提示内源性TGFβ1、TNFα是促进白细胞分化的内在动力。⑤TGFβ1、TNFα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可提高CD34+造血干细胞数量和CFU-GEMM集落数,提示阻断内源性TGFβ1、TNFα可能是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述研究成果多为国际上首先报道,丰富了造血及白血病的基础理论知识,系列研究在《Br. J. Hematol》[7]、《J Lab Clin Med》等刊物上,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3.开展植物有效成分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这方面有较好基础,是国内最早开展三尖杉酯碱治疗白血病研究的单位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设计以三尖杉酯碱为主的HOAP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还在国际上首创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疗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白血病的实验、临床研究以及姜黄素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雷公藤内脂醇与多种抗癌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能逆转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其抗癌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bcl-2的表达并激活Caspase-3而发挥作用。它还可通过下调Ras/Raf/MEK/Erk途径的信号传导,最终减少转录因子c-Jun的含量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在相关实验研究基础上,首次进行雷公藤内酯醇(国产抗肿瘤一类新药)Ⅰ~Ⅱ期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具有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抗白血病的新药。本学科还通过从天然植物姜黄中提取姜黄素,研究姜黄素对慢粒细胞系K562细胞的抗癌活性及其对酪氨酸激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可特异性下降P210蛋白的表达,抑制其激活的Ras信号途径,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其中"姜黄素的抗癌活性及其对癌细胞周期与信号转导的影响"获得由欧洲肿瘤学会、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颁发的2001'DEBIO-CCRF中国奖,相关研究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专利1项。此外,进行姜黄素对HL60细胞及CA46细胞的抗癌活性研究,发现姜黄素能通过下调c-myc、bcl-2、突变型P53及上调Fas的表达而抑制HL60细胞和CA46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目前正在扩大姜黄素对恶性血液病治疗的实验研究,如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其对骨髓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目前正在研究中。由于姜黄素对正常细胞毒性低,因而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抗白血病新药,该研究课题获国家教育部资助,并是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目前我们还研究该药抗白血病的分子机制,上述研究已产生或将产生明显经济及社会效益。
其他正在研究的植物单体成份还有大黄素等,同样也有类似的抗白血病效应。
4.开展骨髓净化的实验研究:系统研究了烷化溶血磷脂(ALP)对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的净化作用,采用ALP和Bcl-2反义核苷酸提高净化疗效。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自体骨髓移植效果差的问题,研究了CML自体树突状细胞活化的骨髓细胞净化CML骨髓,结果表明对Ph阳性CML有肯定的净化效果。还在国际上首先研究光敏剂ZnPc-PDT对正常造血细胞的影响及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对模拟缓解骨髓中K562细胞的净化作用也作了研究,并在体外研究其净化效果及对HL60细胞的体内杀伤作用,进而联合ZnPc-PDT与免疫瘤苗治疗小鼠淋巴瘤。研究表明ZnPc-PDT具有体内外抗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对体外实验时正常MNC中掺入的K562细胞及体内实验时骨髓移植物中掺入的EL9611细胞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与免疫瘤苗联合发挥显著的抗淋巴瘤效应,为ZnPc-PDT应用于治疗血液肿瘤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在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方面,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骨髓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观察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白血病的过继免疫治疗打下基础。应用烷化溶血磷酯反义技术、树突状细胞及信号传导阻滞剂用于白血病骨髓净化的研究已经得取了阶段性成果,并继续深入研究中。
三、教学及学术交流
分会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挂靠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创建基因工程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分子生物学仪器设备,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使学科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水平,1982年成为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点,1990年成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个临床医学博士点,2001年经国家批准为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培养博士生40名,硕士生77名。
分会在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不忘为我省培养年轻医师,组织培养全省各级进修、轮转及通科培训人员。承担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口腔系、检验系、预防医学系、高护系、麻醉系、影像学系、美容、卫管、全科等各专业本科、医专班以及成人教育班的诊断学、内科学、临床医学概论、临床血液学及实验血液学的教学工作,包括上大课、实验课,同时还承担医学系、检验系的临床见习教学及实习指导任务。认真抓好教学工作,经常进行教学查房、专科讲座、技能操作培训,为实习及见习同学创造良好环境。
分会积极组织开展省内、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外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分会委员参加国际血液病学术会议,赴国外学术机构进修学习。为提高学科专业技术水平与促进学科发展,定期开展全省血液病学术交流活动,疑难病例讨论会,至今共召开了十一次全省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承办了3次全国性血液病学学术研讨会。
虽然分会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但与国内外先进机构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今后更要努力加快工作,发挥优势,争取赶上国内外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吕联煌,等.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华内科杂志1984,23:413.
[2]吕联煌,等.福建省沿海地区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小流行区的发现.中华血液学杂志1989,10:225.
[3]Cheson BD,et al.Revis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for diagnosis,standardization of response criteria,treatment outcomes,an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therapeutic trial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 Clin Oncol2003;21:4642.
[4]Tallman MS,et 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acute promylocy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 1997,337:1021.
[5]Savage DG,et al.Imatinib mesylate: a new oral targeted therapy. N Engl J Med 2002,346:683.
[6]Czuczman MS,et al.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grade B-cell lymphoma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himeric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CHOP chemotherapy. J Clin Oncol 1999,17:268.
[7]Yuanzhong Chen, et al. Interleukin-3 is an autocrine growth factor of human megakaryoblasts ,the DAMI and MEG-01 cells. Br J Haematol 1994,88:481.
课题组成员:
1.胡建达: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2.杨凤娥: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主任医师
3..陈元仲: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校长,协和医院院长
二本较好的医科大学范文6
关键词: 医学新生 人格 心理健康
人格展现一个人基本的心理素质和面貌,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大学生个人能否成长和成才,一定程度地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探究大学新生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某医学院校2010级新生作为测评样本。参加本次测评的总人数为3197人,平均年龄为20岁,女生2185人,男生1012人,本科生2534人,专科生663人。
1.2工具与方法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9个症状分量表的得分和总症状分。(2)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主要统计16项个性因素。采取团体测验方法,采用心语心理测评系统和SPSS16.0统计软件。
2.结果
2.1 SCL-90测评结果
与常模比较,大学生的SCL-90得分均比常模高。经统计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010级新生的主要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SCL-90测评结果与全国常模(1986年)相比,各项因子均出现显著差异,除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外,其他8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某些医学院校学生的各因子得分也高于全国常模[1]-[3],其他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测评各因子得分都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4],[5],充分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该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当前群体特征,同样也不乐观。
2.216PF各因子与SCL-90因素的相关
从表2可知,该校大学生16种人格因素的得分均值都在4―7分之间,属于中等水平,说明该群体无大的人格缺陷,或者说大多数人无人格缺陷。2010级新生的人格特征是低怀疑性、忧虑性、低独立性,高兴奋性、聪慧性、恃强性、敢为性、乐群性。说明2010级新生的个性特征为富有才识、乐群外向、敢作敢为、沉着自信、直率坦白、热情积极、情绪稳定。不足之处是依赖性较强、较为固执、不能独立行动、缺少恒心。若将16项个性特征以知、情、意、行和人际关系5个方面来归类,大学新生在知、情、人际关系方面得分较高,而在行、意方面得分较低。次级因素X1、X2、X3、X4的均分都在4―7分之间,属于中等水平。其中X1适应与焦虑的得分较低,低分倾向于前者即适应,表明新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低的焦虑性。对于次级因素Y1、Y2、Y3、Y4,结果表明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但是专业成就水平较低。
从表1所列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大学生的16项个性因素与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但相关系数都较低,均在0.1左右,正相关系数较高的因子依次是忧虑性、紧张性、怀疑性,负相关系数较高的依次是稳定性、自律性,也就是情绪和意志特征的影响作用较大。个体情绪稳定、自律性越强,心理各因子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个体容易紧张、焦虑、怀疑,心理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说明以上因子与各种心理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个性在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上的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3回归分析
以基本人口学变量(性别、学历、学院)、16PF各因子为自变量,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子。结果如下: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效应显著(p<0.001),具有显著回归效应的变量是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回归方程为:SCL-90总分=0.058×怀疑性0.041×幻想性+0.072×忧虑性+0.064×紧张性。说明该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受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特征的正向影响,怀疑性更强、更为忧虑、容易紧张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该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受幻想性人格特征的负向影响,喜欢幻想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低。
以上相关研究、回归分析表明人格中的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因素确实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充分表明,人格中的情绪和意志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较大。
3.讨论
2010级医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有时代背景因素、学校环境、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一,当前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高竞争性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导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该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其二,医学院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学制长、课程多、考试压力大的特点,容易造成高度心理紧张和焦虑[6]。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16项人格因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说明人格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而其中影响作用较大的是稳定性、自律性、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等五个因子,也就是情绪和意志特征的影响作用较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而大学生个性特征方面的主要不足之处恰是情绪不稳、容易感情用事和严谨自律不够等。因此,我们可以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着手,适当开展人格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情绪和意志成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参考文献:
[1]王星,赵剑飞.南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2631-2632.
[2]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19.
[3]张付全,唐秋萍.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63-65.
[4]边俊士,井西学,庄娜.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应用的争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231-233.
[5]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6]张付全,唐秋萍.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