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国留学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国留学生活

美国留学生活范文1

美国怪老头邀我同住

2005年,当时22岁的我考取了美国圣塔菲研究所,从家乡安徽省合肥市来到美国后,我打算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工作,挣点生活费。可两周来什么活也找不到。那天晚上我回家后,心情沮丧地把自己抛到小床上,这时我的目光落在占据蜗居一小半面积的古琴上。想起昨天在圣塔菲广场看见的那个卖艺的吉他手,一个念头闪过脑际。

第二天一早,我便去市政府,申请了街头表演的“营业执照”。就这样我开始了街头表演,不厌其烦地向围观者解说中国古琴。经过一周街头卖艺后,我总算拥有了一些观众和收入。有天中午,一个衣着邋遢的老头走来笑眯眯地递给我一个大信封,神秘地眨眨眼:“这是给你的。”我打开一看,是我弹琴的照片,被扩印在几张白纸上。“怎么样,不错吧?”他得意地说,“我特地每张多印了几份,你可以用来送朋友。”

电子时代了,这种针式打印机印出的黑白图片对我没有多大吸引力,但我还是礼貌地谢了他。我又打量了他一眼,他身材高大,满脸皱纹和老年斑,大概有70多岁吧。他发黄的白汗衫被突出的肚子撑得鼓鼓的,胸前挂着的一个银灰色的高级数码相机,与穿着极不相称。

“我是汉斯,你弹的曲子非常美妙,所以给你拍照,当作送你的礼物。”我口里敷衍着,低下头整理戴在手指上用来拨弦的弹片。可他似乎没有想走的意思,又向我要电子邮件地址。我想快点打发他走,便把邮址写在一张小纸条上递给他,便把这事抛到脑后了。

两天后我上网,意外地收到了汉斯的电子邮件。他说他无心干预我的生活,但他有一幢四卧室的小房子,只住着他和一条狗。他说:“中国女孩,你愿意来和我同住吗?”

的确,我正希望找一处条件稍好而更便宜的房子住。然而,素不相识便让我无偿去当房客,这当然会叫人有些不好的联想。在中国遇到这样的人,一定会问他为什么要给我提供免费住处?难道不是有所企图吗?我不知如何是好。跟几个新结识的中国朋友说,大家都认为不去为妥,甚至还有人提出要帮我找警署查一查他有没有“案底”。

一周很快过去,汉斯又到公园来找我了,说他天天都在等我的回音呢。他还兴奋地说,如果我同意他就要开始粉刷屋子。见我犹豫不决,他建议我去他家看看。我答应了。

周一我早早收工,跟汉斯通过电话,便依照他所指的路线骑车找去。下午的街巷,静谧、干净,一幢幢繁花锦簇的小屋从我身边掠过,终于看到一幢掩在浓密灌木后的浅蓝色的小屋,正是他家的门牌号。我停好自行车,揿响了门铃。虽然见过汉斯几次,但我突然有些紧张,不知这扇门后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汉默斯很快出现在门口,跟他一起欢迎我的,还有一条矫健的棕色猎犬。他说:“我和强恩欢迎你。”我被他的风趣逗笑了,很快放松下来。

小屋不大,我跟在他身后,走过挂着手工壁毯和油画的狭窄过道,来到兼作厨房和客厅的正屋。可以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凌乱的屋子了,桌上各种书籍、卡片和瓶瓶罐罐堆得像小山一样,灶台上摆满了器皿、碗碟,满是面包屑;墙上、壁炉台上,琳琅满目地装饰着风格各异的工艺品,却大多积着尘土。

汉斯有点窘,歉意地说:“我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电话……”我理解地一笑,靠窗坐下。一盆吊兰,盛在一个别致的白线网里,枝枝丫丫蔓延了小半个窗。

汉斯又带我参观书房和楼上几间同样凌乱的小卧室,而书房里那套装备齐全的计算机、打印机和扫描仪,又让我暗暗惊讶。他指着记事板上贴着的一张合影说,他刚从小区夜校的计算机班结业,这都是他班上的同学。

我记不清那天我们还聊了些什么,只记得最后我同意来这儿居住了。汉斯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握着我的手说:“你真的愿意和我同住了吗?天啊,感谢上帝!感谢你!”我还没有来得及谢他,他却一个劲地谢我,这使我很迷惑。最后他接受了我每月支付水电费的要求,我才有些心安。

不因不快乐浪费时间

在小屋醒来的第一个清晨,我拥在被子里,充满喜悦地欣赏着我的新居――曾经凌乱的屋子被汉斯收拾一新,墙也被粉成了赏心悦目的浅绿。昨夜被我放在门后的木楔原封不动地留在原地,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两个木楔是中国同学专门为我做的,上面各钉着一根斜穿的长钉,他让我睡觉前放置门后,万一有“情况”,门被推动,便会顶住木楔,使上面的长钉斜钉入地板,并且会越推越牢。当然这两个木楔此后一次也没派上用场。

这时我隐约听见屋顶传来细碎的响动,一会儿,后院又响起“刷、刷”的声音。我好奇地下床拉开窗帘,晨曦中,汉斯手提一只桶,一把一把朝地上撒着什么。我正不解,一只活物闯入视野,我循着它来的方向望去,屋顶上,几只羽翼丰满的鸽子,踏着鲜红的小脚丫,悠闲地踱着步。又听得“呼拉”一声巨响,一大片鸽子从天而降,齐刷刷落到汉斯撒过谷物的地上啄食。

原来多年前的冬天,汉斯捡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喂养了几天,它复原后飞离,却又带来两个伙伴。两个伙伴此后又带来更多的,渐渐竟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鸽群。经济并不宽裕的汉斯每周都得去商店买来一大袋鸟食。他常唠叨说不能再喂下去了,可仍旧一袋一袋地买着,鸽子还是一天不误地喂下去。

为了生计,汉斯操起退休前的旧业,给有病的小区居民做穴位按摩。

每天放学后我疲惫地回到家中,汉斯会拿来各种怪异的盘子,那里装着更加稀奇古怪的食物,花朵、树叶、云彩,都是他用面包做成的。和他共进晚餐简直就像小时候玩积木一样,不同的组合,就是不同的造型。有一次,他用三明治和蔬菜摆成一栋漂亮的别墅,他说:“放一栋别墅在胃里,你这辈子就不必为住房发愁了。”我笑弯了腰,居然很轻松地吃完一栋别墅的食物。

晚上,做完功课的我喜欢去找汉斯玩。他像一个魔术师,不断地从屋子里翻出值得看的玩意儿。他18岁从家乡格雷迪镇出发,一边给人按摩,一边从事他对雕塑艺术的研究和收藏。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流浪汉,而在他自己心目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

有一天晚上,我和远在纽约的男友在电话中争吵了,情绪不佳的我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发呆。汉斯走进来,他如孩子般兴奋地拿着他刚编织完工的毛衣在我面前摆pose。这件毛衣是我看着他织成的,图案是中国京剧的脸谱。他知道我喜欢,说是专门给我织的生日礼物。是的,第二天就是我24岁的生日,也是我第一次在异乡过生日,可男友却忘记了给我寄礼物来,他只是在电话中对我说很抱歉。接过汉斯的礼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汉斯像慈祥的父亲一样抚摸着我的头发,说:“至少,他懂得说抱歉,这正是可贵之处啊,而我非常后悔从前不懂得说抱歉……”

原来汉斯在35岁时结了婚,妻子是一个崇敬艺术崇拜他的农场主的女儿。可汉斯对随着他流浪的妻子并不知珍惜,他那时一心全系在狂热的研究和收藏上。在一个暴风雪之夜,妻子开车给汉斯送汽油,不幸掉进山谷而死去。那晚,汉斯才感觉到心破裂般的疼痛。他抱着死去的妻子,说不尽的歉意和想念。听他的故事,我的心平静下来,觉得其实男友也是学业太重,我又何必去苛求他呢。

许多个晚上,汉斯给我看他白天用照相机捕捉下来的街边儿童的笑脸和路边一朵朵无名小花的美态,他取出夏威夷吉他,戴上我送给他的弹古筝用的指甲弹片――他说比他的指甲套更顺手――自弹自唱他几十年前写的情歌。然后,他提醒我好久没练琴了,我便顺从地坐到我的琴前,他则和他的狗一起偎坐在我屋门口的地毯上,做两个享受的听众。

这样的时刻,我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与繁重的课业,袅袅乐声模糊了我们间年龄、背景、国籍的差别,只剩下两个纯粹的灵魂,在昏暗的灯下因音乐而自在地交流、沉醉。

临道晚安前,汉斯对我说:“生命太短暂了,我们不能把时间浪费在不快乐上。”我睡在床上,回想汉斯说的这句话,再想想真没看见过他有不高兴的时候,哪怕是他半夜醒来写成的小诗,他也会在清早兴高采烈地读给我听。而那个雷雨交加的下午,当我从考场出来,一眼就看见举着一把用手绘的五星红旗做成大伞的汉斯和他的破车等在路边……

你信任,等于给我快乐

两年的学业很快就结束了,我被一家大公司聘用,就要离开圣塔菲去纽约与男友团聚。临走前的那天晚上,我回到家中,推开门,天啊,五色的鲜花,五彩的美食,满屋的中国红五星。我正不知如何感谢他时,他却举起酒杯对我说:“非常非常谢谢你,我的中国朋友。”

美国留学生活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留学生;辅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58-03

留学生辅助项目是随着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建立起来的,为了帮助留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开展的系统性活动。辅助项目的形式多样,具体内容因地区和学校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包括入学教育、社交活动、日常事务信息咨询、语言和心理辅导以及学业指导。服务的主要目标群体是留学生,也包括随同的留学生家属。

世界上的一些留学生接收大国,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高度重视留学生辅助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以帮助留学生解决因文化背景的差异、生活环境的改变、教学风格的不同等原因而导致的健康、心理和社交等方面的问题。

一、跨文化视野下的留学生辅助项目

(一)美国留学生辅助项目

美国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作为目前世界上接收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的留学生辅助项目发展得较为成熟,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共同性

美国的留学生教育强调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共同性而不是特殊性。学校不会为留学生集中办理医保、社保等相关手续,没有设立单独的留学生宿舍、留学生图书馆,留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也不会得到特殊指导和照顾。正因为美国没有将留学生当作特殊的群体对待,他们才有更多的机会与美国人接触,更快地熟悉美国文化,融入当地的生活。在美国饮酒和驾驶都是需要获得相关证件的,高校会为需要这些证件的留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保证他们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享有与美国公民同样的权利。

2.依靠志愿者和当地社区的力量

依靠志愿者团体和当地社区的力量,美国为留学生建立了多样化的社会支持体系。比如,留学生与美国学生共同参与的研讨会、Host family项目和校园朋友项目等。学校社团会为留学生举办新生见面会、讲座以及各种社交活动,帮助留学生尽快熟悉相关的规章制度,了解所在学校和城市,结识新的朋友。而专业的顾问会对参加这些留学生活动的学生和市民志愿者进行活动前的跨文化培训。

3.照顾特殊群体

美国留学生辅助项目含有针对留学生家属和女性群体的相关内容。一些高校为随同来美的留学生家属组织专门的社交活动,提供学习课程、语言交流练习机会以及工作和志愿者的信息。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为外国女性提供不同级别的英语学习的组织。

(二)日本留学生辅助项目

日本的留学生辅助项目已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由政府、地方、企业、个人构成的较为完善的体系。其辅助项目的设立与本国国情紧密相连,留学生与留学生接收国都能从中受益。

1.帮助留学生在日就业的辅助项目

日本高校设有专门的留学生咨询中心,为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其中一项关于留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咨询会定期举办企业与留学生见面会、就职讲座,其目的是及时向留学生传递就业信息,为留学生与企业之间搭桥。

少子化趋势造成日本劳动力减少,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通过帮助留学生在日就业项目,不仅能缓解人力资源的压力,更提升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归国留学生追踪政策

对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日本有归国留学生追踪政策。日本国际教育协会、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务省、国际交流基金和APEC人才培养合作事业等五个机构为归国留学生提供研究辅导和各种信息交流的平台。各大学建立的毕业留学生网和归国留学生交流会等组织也为留学生回国后的适应起到辅助作用,保持留学生之间以及留学生与日本之间的联系。

经济的强大和教育的高水平是吸引外国学生留学日本的重要原因,不可忽略的还有内容涵盖面大、时间跨度长的留学生辅助项目。在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和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在日本的留学生得以化解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顺利完成学业。日本在国际教育上的形象也得到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日本求学。

(三)加拿大留学生辅助项目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外国留学生对加拿大青睐有加。作为世界上留学生接收大国之一,加拿大高校在帮助留学生度过跨文化适应期上经验丰富。

1.丰富的留学生社交活动

学校联合社区为帮助新人学的留学生适应新的环境举办了各种活动,如欢迎仪式、圣诞节大型派对、国际文化周活动以及为缓解适应期的学业方面的压力的指定辅导教师项目、邀请留学生配偶一起参加的配偶辅助项、与当地加拿大人家庭联谊的国际友谊项目等。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了他们对加拿大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也促使加拿大人通过留学生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2.实用的跨文化适应措施

以卡尔加里大学和萨斯喀彻温大学为例,卡尔加里大学设有为留学生服务的专门机构CISSA(留学生及海外学习中心办公室)。CISSA为留学生编写了一本留学生手册,涵盖从来加拿大的准备到在留学生活中将会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注意事项,内容详尽,实用性强。卡尔加里大学的留学生辅助项目中开展了跨文化咨询服务,向学生教授关于文化休克的相关知识,帮助留学生克服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文化的多元化促使加拿大无论在制度的制定还是在具体的措施的实施上都十分重视留学生跨文化交流、跨文化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四)英国留学生辅助项目

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近年来,英国政府逐步调整留学生政策,高度重视留学生体验,大力开发留学生辅助项目。

1.政府、高校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

2006年的“首相行动计划”第二期提出了全面改善高校留学生体验的要求。30%的英国高校为留学生设计了与英国当地人之间的结对子活动,政府设立“东道家庭之友”基金帮助更多的留学生参加东道家庭活动,当地社区开展各种鼓励留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帮助留学生融入当地生活。英国高校教育就业服务协会针对留学生群体开发了“国际就业网”、“留学生导师项目”等以提高留学生的就业能力。

2.鼓励开展留学生服务项目研究

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UKCISA)负责的“学生经历”项目开展了“先行研究奖励机制”。从2006年至2011年,这一机制资助了64个国际学生服务项目,扩充了留学生服务项目的内容的涵盖面,提高了留学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加强了高校间经验共享。

3.注重留学生归国适应教育

留学生完成学业回国后的生活会受到留学生活的影响,经历“第二次跨文化适应”。在留学生即将结束留英学习生活前,一些高校的留学生办公室会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对留学生进行回国前的思想准备教育,提供心理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从一味地追求留学生数量,扩大留学生规模到积极关注学生的留学体验,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确保留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英国的留学生政策发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向。而转向后的英国留学生满意度更高,成功塑造了更佳的教育国际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海外留学生,使英国成为排名世界第二的留学大国。由些,英国的留学生教育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对我国留学生辅助项目建设的启示

2012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328330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留学目的国。教育部2010年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的目标。在不断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的同时,中国需要大力建设留学生支持系统,完善留学生辅助项目,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适应,提升国际形象,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来华求学。在建设留学生辅助项目的过程中,中国可以从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这些已具备较完善的留学生支持体系的国家获得启示。

(一)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政府大力支持的机制

中国的留学生辅助项目中社会(包括社区、企业和志愿者)举办或参与的活动很少。类似Homestay这样为留学生和当地居民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的活动近几年才逐渐在各大城市多起来。对于希望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来说,也没有能够了解中国企业的平台。外国留学生目前在中国能接触到的环境还是以校园环境为主,与社会大环境进行接触的渠道较少,导致他们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认识甚少,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认为留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只是学校的事。事实上,留学生辅助项目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政府大力支持的留学生辅助项目体制能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适应中国社会这个大环境。

(二)扩大留学生辅助项目的涵盖面和受众面

我国的留学生辅助项目通常是从迎接留学新生开始,而很多留学生接收大国的留学生辅助项目从留学生获得入学资格时就开始了。高校会通过邮件等形式向每一位留学生告知有关签证办理、入学前的准备和学业指导等相关信息。而一些国家在留学生完成学业即将离开本国时还会开展回国前的思想准备教育活动,避免回国后逆文化休克状况的发生。我国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如学校的文化、所在城市的特色等,提供时间线更长、辅助项目更多的留学生服务。

除了扩大留学生辅助项目的涵盖面,还需扩大受众面。来中国攻读较高学位层次的留学生留学时间较长,并且年龄较大的留学生会有家属陪同来中国。因而留学生辅助项目不仅需要帮助留学生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还应为留学生的家属提供帮助。当他们的亲人能够适应中国的生活时,留学生们也能安心进行学习和研究。

(三)搭建留学生网络支持系统

网络在当今留学生辅助项目的建设中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学校自主,搭建一个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能够帮助他们与学校和教师交流,获取签证、学业、住宿、医疗、城市生活和出行等相关信息,提供就业交友咨询的留学生网络支持系统,不仅方便了留学生的在华生活,还起到了宣传作用。

(四)资助学者开展有关留学生辅助项目的研究

美国留学生活范文3

伴随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和频繁。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新通留学北京副总经理刘燕海先生预测,中国将迎来一个新留学时代。

“新的留学行业气象”: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不断攀升,据媒体预测,2008年,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将突破20万人。如此巨大的数字,呼唤着更为优质的多样的留学产品的出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留学行业的经营者们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成长与发展后,呈现出了更为良性的行业发展趋势。在政府不断提高监督和管理力度的同时,留学公司从业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海归占据了工作人员的重要比例;留学公司的服务日趋流程化和正规化。优质的留学产品不断增多。留学公司已经逐步成为了将国际优质教育与国内传统教育相融合的先驱者。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留学公司的稳定性越来越强,以新通留学公司为例,其在杭州的总公司,自创立至今11年来,近80%的员工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人离职。留学公司的稳定性,必然能够为留学生提供更为放心的服务。

“新的留学消费概念”:近几年,中国留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们,选择留学产品的自主性不断提高。选择留学国家时,由以往的追求名校,逐步转变成为了寻求量身制定留学计划的方向。中国学生对国外大学的了解不断加深,同时希望留学中介公司能够协助他们更好的整理和规划信息,制定更理性的留学计划。在选择国家方面,中国学生也能够更为客观的评价自己家庭的支付能力,寻求适合自己的留学国家,从而大大提高了签证的成功率。

“新的留学发展理念”:中国留学生已经开始明确的意识到,出国留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那张英文字母书写的文凭,而一纸文凭也绝对代表不了美好的未来。出国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包括:压力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自我控制力,自主生活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在国外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的接收海外人文环境的影响,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结合,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才。

“新的留学专业选择方式”:过去,中国学生大都习惯选择所谓的社会热门专业,或者为了逃避难度较大的科目而选择似乎更为容易一些的商业管理类专业学习。由此造成了某些专业人才的堆积,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由于看到了这些现象,而今准备出国的中国学生,更多的人开始学会对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个人的学习兴趣,个人性格等因素选择留学专业。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专业也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奢侈品管理,电子商务,多媒体市场营销,运动产业经营学等。这些都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

“新的留学人才发展方式”:海归成为“海待”这样的说法,似乎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人提起过了。因为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们正在学会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今的归国留学生除了学习了国外大学的知识以外,还学会了一种适应社会的心态。不再凭着一纸文书就要求高薪,而是愿意从基础做起,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而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空间。

美国留学生活范文4

选择未来四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可不能草率行事。如果你还是单纯按照学校排名或是凭一时冲动去选择学校,那未免太鲁莽了。更何况,学校排名的标准不尽相同,我不建议大家采取这种“一刀切”的选择方式。

拿到offer后,大家要试着全面了解学校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选择学校时,大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学校所在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学校的优势专业和就业机会等。比如,你是喜欢温暖、潮湿的海洋气候还是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的季风气候?你是喜欢热闹的都市还是静谧的郊区?学校是否有你喜欢的专业?能否满足你的职业规划需求?能否为你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家要考虑到,那就是学校的资源和校园文化。从公立综合性大学到私立综合性大学再到专注于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各个类型的学校自有其优势和劣势,每一所大学的资源和校园文化也不尽相同。公立综合性大学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都比较多,但却过于繁杂。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学习规划,很可能会觉得无从选起或是陷入盲从的境地。相比之下,文理学院则比较“贴心”,往往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师生间的互动也更为密切。不过,文理学院的规模都比较小,所以学校里的学生社团活动往往没有那么丰富。

总之,选择学校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了解、“知己知彼”的过程,大家要尽量根据自身情况及需求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选定学校之后,大家就可以好好规划一下,看看出行之前都需要做点啥。当然,收拾行李、签证、体检都是少不了的,但除了这些繁杂且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外,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大家做呢?

第一,学习或精进一门自己热爱并可用于展示的才艺。美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多姿多彩的,而美国本科之前的基础教育往往也是以兴趣为导向。所以,当你走进美国大学的校园,你会发现身边的同学几乎人人都有一技之长。而此时,如果你还是一个只会死读书、听老师话的乖学生,那你一定会在融入新环境时觉得无所适从。在各个社团和俱乐部“招新”时,你可能会因为没有特长而被拒之门外;在校际球赛或期末考试之后的庆祝派对上,你可能会因为没有可展示的才艺而觉得手足无措。所以,无论文艺、体育还是烹饪,只要是你喜欢的,一直想学又没有时间学的,都可以放到出行前的这段“最佳档期”里学习。

第二,提前预习专业知识,通过在线学习网络课程(如网易公开课、Coursera)和大量阅读来培养自学能力。去美国留学不是去吃喝玩乐。在美国高校读书,大家的学业压力还是相当大的。更何况,用非母语的语言来学习专业知识,这本身就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尽快适应美国高校的学习生活,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赴美之前这几个月的时间,不断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同时加强专业学习,加深自己对所学专业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如果你的专业是工程学,而你以前只是对工程学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在这几个月里,你至少要搞清楚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都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区别,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学习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有了这几个月的充分准备,你一定会在开学时觉得心里更有底,学习起来也更游刃有余。

第三,寻求各种途径加入学校的新生群,通过广交朋友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踏入大学校门绝非了解学校的唯一途径。拿到offer之后,大家可以利用Facebook、LinkedIn、WeChat (微信海外版)等社交网络来结识新的朋友,主动寻找那些真正了解学校并能提供中肯建议的人,他们往往会在入校、选课等方面提出关键性的建议。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迅速组建一个同届的新生群,在群里提前认识未来的同学,并寻找同行人,结伴办理入学手续,一起踏上留学的旅程。

做好一切赴美留学的准备之后,你就可以满怀期待地出发了。在大洋彼岸,有很多新鲜事物等着你去发现,更有很多资源在等着你去利用。

抵达学校后,大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快的速度熟悉校园和周边的环境。如果你到校较早,学校还没有开展Orientation (专门针对新生组织的“新生报到会”),那么你可以先以一名游客的身份来预约学校对外开放的Campus Tour (校园参观)。校园参观的导游通常都是本校在读的学生,所以这也是一个认识师兄、师姐的好机会。他们会带你把校园里比较重要的地方都逛一遍,同时向你介绍相关的历史、故事及传说。你也可以借此机会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搬出来晒一晒,同时告知自己的新生身份。得知你是即将入学的新生,他们一定会非常热情地为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指导。

探索校园及周边环境时,有几个地方是需要大家着重了解的。一是学校的图书馆。一所大学里面通常会有多个图书馆,尽早了解各个图书馆的藏书特色、借书政策、开放时间及自习环境等,将为你未来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省去很多麻烦。再有一个是学校内部及周边的购物场所,比如中午临时吃加餐的地方、学校的特色食堂、买日用品的小超市以及周末采购的大超市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能尽快置办好生活所需的物品,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此外,大家还要多了解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比如,国际学生办公室会帮助留学生办理各种手续并提供留学生活方面的咨询;学校食堂和学生活动中心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特色活动;学校图书馆会提供查找图书、论文开题指导及写作指导等服务;校内健身房有时会有价格低到不可思议的折扣;各个学院会不定期邀请各行各业的名人、专家来校讲座;而就业处也常会举办一些招聘会或是招聘信息……凡此种种,都需要大家多多关注。

除了学校提供的信息和资源,还有很多跟未来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是需要大家开动脑筋去主动获取的。你可以找室友、朋友或老师进行了解,也可以参加国际学生联谊平台、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等活动团体以获取各种信息。大家要好好利用这些机会,多去参加一些新生活动,结交几个好友,在中秋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相约聚会,平时抽空结伴去旅行……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留学生活将一下子变得美好起来。另外,在课余时间,大家还要多跟自己的学业导师联系,与导师交流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听听导师在选课及学业规划方面的建议,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美国留学生活范文5

当学生收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们获得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接受挑战的机会,是走向成功的起点。真正的成功是在就读期间全面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毕业后获得在美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和经验,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无论回到中国,还是谋求其他发展机会,都能怀揣一技之长,心存整个世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建树一方。

然而,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获得成功面临很多障碍和挑战。2014-2015年度中国赴美留学人数274439人,占全美留学生总量的31%;其中毕业后获得专业实习(OPT)身份在美实习的仅占少数;只有6%的学生最终获得H-1B工作签证,这其中大部分是分析员和工程师。在美国工作的华人中,进入高管层的也是极少数。

另一方面,多数中国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缄默、校园活动中的缺席、与美国同学关系的疏离等,也给美国大学的教授和同学留下了比较负面的刻板印象。在他们看来,中国学生来到美国的目的就是挣学分、拿文凭,与学业无关的都被视为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他们不关心、不热心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并且总是与中国同学交朋友。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课堂讨论从不主动参与,经常保持沉默,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主动说出,这的确是存在于中国留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英语表达能力欠缺是显见也是浅层次的原因。即使英语水平没有问题的学生,很多也会选择沉默,这是植根于思想中的文化因素使然。有些同学是“面子”思想作梗,担心自己的语音语调不地道,用词不恰当,或者答案未必正确,为避免“丢脸”,选择了安全模式:缄默。还有些同学则是本着“明哲保身”的哲学,只要不是明确指向自己的问题,就与我无关,不愿做“出头鸟”。

这是中国甚至亚洲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代年轻学子身上的投射。谦逊、礼貌、含蓄、低调是东方人崇尚的美德。即使你有知识、有才干,是一匹千里马,也不能过于表现和夸耀,而是等待识马伯乐发现自己。

这样的文化藩篱可以从课堂情境扩展到社交场合。中美社交文化中较少有交叉和共通的内容。中国的聚会内容通常是吃饭、唱歌、打牌、打麻将;美国的派对则是喝酒,聊天,看橄榄球、棒球等体育比赛。打电子游戏可能是两国学生少有的能彼此都感兴趣且容易沟通的活动之一。当对美国的酒文化、体育文化和社交礼仪缺乏了解时,很多学生因担心露怯或犯错造成尴尬,而选择缺席。即使偶然参加,也因不得其道而不尽兴,转而选择与自己背景相似、语言相同的中国同学畅快交流。因此,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不参加学校的社交活动,更愿意和中国学生扎堆。

由于美国大学的选课制,加上公立大学的大班化教学,学生不可能像在中国大学那样,有比较固定长久的同班同学,可以深入地相互了解。如果不主动参加学校的俱乐部或社团活动,就会停留在中国学生圈子中,无法真正了解美国,无法更好利用学校的资源,这样的遗憾甚至将影响到后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思维与交往方式的不同,容易造成中国学生与美国同学和老师的沟通障碍甚至误解。中国人在交往中崇尚含蓄,喜欢“曲径通幽”,而美国人则直接了当,有一说一;在社交场合,中国人喜欢围成一圈,聆听某一位(通常是领导或长者)的“高谈阔论”,而美国人则喜欢一对一或三三两两地交流;在中国文化中,领导在团队中的形象是高大的,而在美国,领导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关系较平等;在生活方面,中国人喜欢热闹,美国人则喜欢独立,重隐私。美国人的人际关系呈现出相对简单清晰的直线条,而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则是多线条缠绕状。在遇到问题时,美国人比较敢于面对,直截了当,不惧碰撞,而中国人则倾向于绕道而过,避免冲突,或者用比较迂回的方法解决。管理风格也很不同,中国人重情感,看“关系”,理解力、适应性和灵活度较强;美国人则重理性,依“规则”,不逾框架,执行力强。如果中国学生对以上例举的种种迥异缺乏了解和意识,则难免会在美国大学碰钉子。

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与美国大相径庭。学校和家庭都比较关注学生的左脑开发,重视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美国的教育则相对偏重学生的右脑开发,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有相当部分用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学的重点是理论,考察偏重的是记忆。美国课堂则相反。“翻转课堂”模式将概念、理论的学习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外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学习。课堂是讨论、答疑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双向交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中国学生需要尽快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习惯和风格,与美式学习模式接,才能较顺利地完成学业,真正享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的福利。

中国学生虽然因英语表达的劣势、中美文化的隔阂、学习风格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在留学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但如果能够对这些障碍充分了解,并加以克服,完全可以在美国大学获得成功。如何融入大学主流是成功留学的关键,也是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四点建议:选对学校、入乡随俗、勇于表达和表现、乐于奉献和服务。

选对学校是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成功的第一步。在大学申请中,中国家长普遍有名校情结,又因为对美国大学缺乏了解,常常在择校时以大学的排名为唯一标准。这样的选择一定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大学排名背后的评价标准和影响指标是哪些。况且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名校也不例外。一些排名靠后的学校,某些专业甚至会远远超过排名靠前的学校。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和孩子在择校时要克服唯排名论的偏见,综合考虑大学的规模、专业设置、地理位置、校园文化、就业资源,和学生本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未来职业规划、自身学业水平,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入乡随俗是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后,需随时提醒自己,并不断努力实践的。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出于寻求安全感的需求,很多学生自然地与同种同族的同学聚拢。这本身不是坏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初次离家后的失重感和孤独感。但不能止步于此,乐在其中,而应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与美国同学和老师交流。用好奇的眼光观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学习和体验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如同“通过游泳学会游泳”一样,通过参与学会参与,通过交流学会交流。积极主动地了解熟悉他们的文化,才能进入美国社交圈,获得他们的认可。当你听得懂他们的笑话时,你也会在原先陌生的世界里渐渐获得“舒适感”。对“他”文化的了解又可以促进对“我”文化的反思,跳出思维条框,去欣赏世界的多元、丰富和精彩。这种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的素质,不仅有助于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也会在全球化经济的工作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勇于表达和表现是中国学生在美国需要突破自我的重要方面。美国文化鼓励自由表达、自我表现。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往往“一心只读圣贤书”,追求学业的优秀。中国教育相对欠缺对学生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指导与提倡。但学业成绩只是学生素质的一个侧面,要在美国社会立足,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中谦虚、低调的束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主动沟通,表达需求,寻求帮助。你的害羞谦让在美国人看来等同于你没有兴趣和要求,甚至冷漠;在机会面前,要勇敢地走到台前,自信地展现自我的才干。

乐于奉献与服务的学生离成功最近,无论是留学生还是美国本地学生。美国学生从小就被鼓励做志愿者、服务社区。相对而言中国学生这种意识较弱,更关注的是选课、分数、绩点、排名等学业指标,错失了在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中锻炼能力、展现才干的机会。中国学生要主动请缨,在奉献和服务中发现自我,成长自我,成为对社区有贡献和价值的人,赢得他人的认同、尊敬和信任。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更有可能进入美国社会主流。

美国留学生活范文6

一、叙事结构的思维特征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 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结构”的艺术。在电视纪录片中, 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和意义化, 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表达作者的审美感知。结构思维是确立叙事结构的前提,是行文思维阶段将生成的时间性、空间性材料转化为一维的、线性的语言链和语言流的思维过程。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和材料的叙述创造一个拟自然的时空结构和逻辑结构, 让人清晰明白, 便于理解和把握。[1]

在本片中,张丽玲导演运用的是渐进结构思维,所以,本片具有渐进结构思维的明显特征。首先,在片头主人公入学日语学校到学校所在地的由来的介绍,再到退休校长的回忆,体现了影片叙述单元小,内容较零碎但数量多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其后对女主人公及女儿的采访、母女对男主人公的盼望和回忆。至女儿赴美,母女分别的场景中贯穿始终。其次,虽然片中叙述单元散碎繁多,但中间暗含联系,形成线索。 以男主人公丁尚彪离开上海来到日本独自漂泊开始,期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妻女对他的思念盼望到相见为过程,最后老丁落叶归根回到上海与妻团聚,女儿功成名就为结束,以时间为主轴, 把平凡的一家三口发生在这15年之间的真实经历层层铺开、逐步递进,在各个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以持续渐进的事件关系来组织故事情节。保持着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和程度关系。

最后,影片中介入解说,配合街头的人流、天空的飞鸟与人物的照片,产生引导、说明、连接的作用,避免了观众观看影片时对情节产生跳跃感。

二、拍摄的风格与镜头的表意

导演张丽玲谈到《我们的留学生活》的拍摄时说:“她的摄像师在现场就像影子一样,只看得见却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含泪活着》作为一部历时10年跟踪拍摄的纪录片,片中的许多镜头略显粗犷。但正是这种平实的拍摄风格所展现出来的粗犷,为观众呈现出主人公原汁原味的生活与情感。

1.平实的拍摄风格

在《含泪活着》一片中,作为拉近观众和作品距离的最佳方式,平实的拍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量镜头转换摇移是随着外部身体动作来调整的,在母亲为出国的女儿在机场送行的一组画面中,随着女儿拉着行李箱坚决地走向开往美国的飞机时,摄影师的镜头随着女儿的背影渐远,母亲的泪水奔涌而出。这时出现了如何取景的问题。一面是女儿,另一面是母亲,从镜头表现力来讲,将女儿渐渐消失的背影照相式地记录下来则会遗失母亲刹那间喷涌出来的情感,而单纯将镜头对准母亲又会使女儿出镜头太过匆忙,显得拍摄意味过浓。在这珍贵情感迸发的瞬间,摄像师采用了最朴实的手法,他先是将自己融为旁观者,使镜头从母亲肩膀上方望向女儿远去的背影,在母亲不舍情绪爆发的时候,摒弃纪录片拍摄要平稳的一定之规,迅速扭转身体追求拍摄角度,镜头紧紧框住母亲痛哭流涕的脸庞,眼中闪烁的泪花,辅以亲友们劝慰的背景。整个拍摄过程准确地表现了事情的原貌,丝毫没有夸张和渲染,画面一气呵成。在略带抖动的画面中,母亲奔涌而出的爱女之情与留恋不舍得到了更有力的彰显。

在拍摄老丁在东京的生活时,创作者也始终以朴实的拍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去拍摄每一个片段,每一节流程,像卫星一样按照老丁的生活轨迹运动。从老丁在工作场所的一整天辛勤劳碌到午夜时分沿着早已寂静的铁轨回到只有几平方米的家。从午夜刚开始的晚餐到厨房浴室的“一体化”,从怀揣理想、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牙齿松脱、头顶微秃的中老年。老丁简朴艰辛的生活在朴实无华的画面里得到最准确的诠释。

纪录片的创作者和观众之间不仅仅是传达与接受的关系,也是相互交流沟通的关系。若要使观众对影片接受并进一步喜爱,创作者应对客观事实充分尊重,用真实的情感换取观众的认同和回应。

2.镜头的表意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追求精致的画面与震撼的声音,而是在镜头与剪辑中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寓意与精巧。

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丁尚彪为了生计每天工作到午夜才能回家,踏着黑暗,一个人缓慢却又稳健地沿着铁轨前行。这组镜头表现了丁尚彪漂泊异乡的艰辛,但是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镜头中那条长长的铁轨与丁尚彪崎岖的人生路形成暗合。片中伏在铁轨上的猫在听到人声后迅速逃开,也暗喻了老丁在异乡沦为“黑户”,每日提心吊胆、东躲的生存状态。

在表述丁尚彪父女相见的场面时,初始画面是女儿拉着行李箱急切地向父亲奔去。在拥挤的月台上,父女见面后,镜头从女儿身上摇到父亲脸上,此时为交代环境与人物关系,接着推进画面。展现在父亲脸上更多的是平静。父亲没有更多的话语,朴实的几句问候之后,固执地帮女儿拎手提箱,镜头里父女简短的对话拨动听者的心弦,揭示了为人父母的不易,充满亲情的关怀,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细腻深沉的爱。

在这些感人肺腑的片段中,影片并没有拘泥于对事件的记录与描述,而是尽可能地注重用心和镜头运动去表现父女表情动作等细节。使观众在品味片中人物真挚的情感的同时解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引发观众深刻的人生思考。

三、同期声与音乐的运用

纪录片作为视听兼备的传播方式,在表现视觉真实的同时也诉诸听觉真实。纪录片中的同期声与画面的配合可以真切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和说服力,只有视听两个方面都纪录了现实,真实才是全面的。因此,人物语言的同期声在纪实型的纪录片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影片开头字幕中,飞机降落的声音代替了惯用的音乐。前苏联一位电影作曲家曾这样说过,音响就是音乐。片中飞机起落的轰鸣声、月台上地铁呼啸而过的声音、山中悦耳的鸟鸣声、街头、饭店里鼎沸的人群声等这些同期声,都是生活赋予的交响曲。它生动,自然,内容丰富,在表达情感时胜过最好的音乐。

《音乐美学》一书认为,在人的感觉之间有一种相互沟通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联觉”,即由一种感觉引来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2]最常见的联觉就是色与听之间的联觉,在本片中,有一段画面是展示丁尚彪做知青时以及与妻子结婚的黑白相片,在视觉上所产生的是灰旧的效果,略显单调。制作者在这段画面中配以钢琴沉重的低音,给观众一种思念怀旧的情感联想。在这段音乐中,原本平淡的画面焕发了生机,增添了重量。

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对音乐的美学特征曾有过这样的论述:“音乐反映现实的原则不是模拟,而是比拟;不是描写,而是表现;不以如实的再现为主,而以概括的表现为主。它主要不在于描绘特定的事物、情景,甚至特定的具体的欢乐悲伤,而在于去表现悲欢等概括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在具有明确形象的纪录片中,音乐的存在不是为了“塑造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而是要让它的抒情性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殊功能,努力挖掘最能激起人们感情共鸣的深度。

《含泪活着》对音乐的选择是符合生活旋律的。片中配合画面的音乐,多采用唯美、舒缓的旋律。夜幕降临,伴着丁尚彪回家时的轻音乐,在夜空中轻柔回荡,倾诉着主人公如丝如缕的思愁。母女分别的机场,随着如歌如泣的舒缓旋律,母亲深深地拥抱女儿,画面里流泻出温暖的深情。在父亲为女儿点歌的情节中,苏芮深情的歌声响起,母亲的泪水滴滴而下,女儿也是泪水盈框,歌声让母女俩对远在他方的丁尚彪愈加思念,那温馨的曲调萦绕着观众的脑海,那动情的歌词沁入了观众的心扉,观众感情的闸门被泪水冲开,与画面交融。

格里尔逊说过:“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含泪活着》则忠实地再现了纪录片中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创作者借助主人公生活的点滴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以及对镜头中各种素材的组合运用本身都是在创造一种美的视境。片中人物的情感与信念,人生天平的倾斜与平衡,不断地击碎着观者封闭的灵魂,点亮了他们暗淡的生命。应该说,在这部高尚的作品中,于有形的人物和素材中寻求无形的思想和意义,这才是创作者迫切想要的。

[参考文献]

[1] 论纪录片的叙事结构[OL]./my/zhangpeng/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