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胡人半解弹琵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胡人半解弹琵琶范文1
关键词: 辽代 玉带 图形 纹饰
“玉带”作为腰间的束扎物是中国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玉带是一种礼仪器,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交流相容的一种独特见证。
1.“玉带”中的“带”
玉带,顾名思义就是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一种革带。在我国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说:“革皮为带……天下无贵贱通用之。”①这其中的革带即为蹀躞带,在当时已成为男子常服中必备的组成之物。隋朝和初唐时期人们所系蹀躞较多,但盛唐以后逐渐减少,中晚唐以后人们已经不系蹀躞只剩带,蹀躞带主要为少数民族和东、西邻国所用。尤其是在唐、宋、辽、金时期,人们对“玉带”使用较多。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代“玉带”不仅仅是一种实用装饰之物,更成为人们地位官职的象征之物,在唐代还有专门关于“玉带”的规章制度。辽代在“玉带”的使用上不仅突出了游牧民族的特色,还融合了中原汉族文化,呈现出了独有的特色,所以说辽代是玉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2.“玉带”的形制
“玉带”在组成形制上,前有带扣后有铊尾、中间部分为带 。
带扣是腰带的前端也叫带钩,是古时候人们用于系扣腰带的工具,形状呈扁方长条形,一边弯曲用于钩带,唐宋以后,玉带钩仍在使用,由于服饰的改变,玉带钩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体带钩变成了对口带扣。带扣中一般以铜带钩最普遍,玉带扣只被达官贵人所使用。
腰带的末端即为铊尾,又名挞尾、獭尾、插尾或鱼尾。《新唐书・车服志》中说:“腰带着,|垂头于下,名曰B尾,取顺下之义。”②顾铊尾是向下顺插(也有向上反插),即《谈苑》所说:“古有革带,反插垂头……唐高祖诏令向下插垂头。”③铊尾的使用受到人们的注意,逐渐成为带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
至于带 ,它的质地有玉、金、犀、银、铜、铁诸种。唐代最重视玉 ,当时玉 以素面居多,而宋、辽时期则最重视金带 ,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中说:“初,太宗尝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唯金也。’乃创为金 之制,以赐群臣。”④
辽“玉带”中的带扣、带 、铊尾材质和花纹在史书中并无详细记载,但有大量的实物出土,它们承唐比宋,影响金代,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融合的见证,在纹饰上可见一斑。
3.“玉带”的纹饰
“玉带”材质有金、银、铜、铁之分,其上花纹和纹饰也有所不同。宋・岳珂的《愧郯录》卷一二中说:“金带有六种:侣贰⒂仙花、荔枝、狮蛮、海捷、宝藏。”⑤可见当时宋代玉带种类之繁多,但在辽代关于“玉带”的制度并无确切记载,只能根据唐宋两朝记载和辽出土文物推测。以下是出土辽代玉带上的纹饰,这些玉带上的图形纹饰种类繁多,包括人物纹、山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纹饰生动,做工精细,代表了辽代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图形特征。
3.1人物纹
3.1.1胡人乐舞:该组玉带饰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为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村一座辽代早期墓葬出土。
这套玉带饰由8块玉 和1块玉铊尾组成,其中玉铊尾正面刻有两个人物,一人为舞者,为主体纹饰,其侧身向右转,左脚轻踏于垫子上,脚尖翘起,右腿屈膝,脚抬起。双手持飘带,左手上扬,右手下按。右下角的另一个人则身体娇小,呈跪姿,上手捧浅盘,内放一宝珠,作献宝状。其余八件玉 上的胡人皆是半盘坐,分别是打拍板,吹长笛,吹笙,饮酒,击鸡娄鼓,弹琵琶,击毛员鼓,吹v篥状。所有人物刻画都略同,均为卷发,深目,高鼻梁,长胡须,身穿胡服,脚蹬长靴。
3.1.2戏童:出土于辽宁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单带扣单铊尾带饰。
这一套银鎏金童戏文纹带具,共7件组成,带扣1件,带 5件,铊尾1件,带 和铊尾上均铸有“童戏”图,逼真地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和浪漫的生活情趣,此带有古眼。
3.1.3童牛W金:朝阳北漂市西官镇馒头沟辽墓出土一套童牛驮金纹带具。
本套带具由8件带 和1件铊尾组成。带 大小相同,呈长方形,铊尾呈圆首圭形。带 和铊尾的正面均呈凹盘式,外铸三周凸起弦纹,其内模铸儿童子分别站于一肥壮的牛身后,牛背部驮一聚宝盆。此玉带因缺失带扣,故无法得知是单扣还是双扣,此带无古眼。
3.2山形纹
3.2.1雕山形纹白玉带出土于朝阳姑营子耿知新墓。
浮雕山形纹白玉带饰,此带革带无存,仅存带具。有方形玉带 4件,圆头扁方形玉带 7件,桃形玉带 1件,圭形玉铊尾1件,鎏金银带扣2件,玉带和铊尾上刻有山形纹,山有三峰,山下似海水,整个山纹雕饰为浅浮雕状,四周平面, 背面有钉孔用于柳丁皮带上,此带无古眼。
3.2.2山形和荔枝纹混合:辽宁朝阳县姑营子辽耿知新墓曾出土。
此带革无存,仅存带具,有长方形玉带 四件、圆头扁方形玉带 七件、桃形玉带 一件、圭形玉带 一件、鎏金银带扣两件。玉带 和铊尾上刻山形花纹,银带扣上錾刻荔枝纹。
3.3动物纹
3.3.1狮:辽宁朝阳召都巴金墓(有专家认为该墓应为辽代晚期)。
鎏金狮纹铜带:由双铊尾和11件带 组成,均凹面,边缘凸起,中心铸突起的雄狮。凹背,附相同的背板,中有3个铜柳丁相接,内夹有革带残块,铊尾呈前圆后方的圭形。带呈长方形,一侧有“古眼”。此鎏金狮纹在朝阳古墓中发现还是第一次,据史书记载,宋辽在舆服制度方面承袭唐、五代之制,北宋初年,详定舆服制度:“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以下升朝官,虽未升朝已赐紫绯、内职诸军将校,并服红金涂银排方。虽升朝着绿者,公服上不得系银带,余官服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贡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铁角带,恩赐者不用此制。”⑥由此可见此带对于历史研究非常重要。
3.3.2兽面纹:此组玉带于中国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出土。位于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1986年发掘,作为辽代中期偏早的墓葬。
这具兽面纹金 银蹀躞带为驸马腰系之物。金 银蹀躞带,带与系垂的小带均为银质,银带由前到后一次为金带扣1块、金带箍1块、方形兽面纹金带 11块、桃形金带 5块、圭形金铊尾1块,而方形金带 均有“古眼”,各垂1条小带,小带上均钉有小带饰、小带箍,其中两条小带饰有两枚带饰,并挂有錾花银囊,另外两条带饰有3个小带饰并垂有葫芦形吊扣,其他7条小带饰上面各有3个小带式。其中方形兽面纹金带 大小形制相同,模压成型,曲折边缘,正面刻浅浮雕兽面纹(疑是饕餮纹),兽面左右对称,双眼圆瞪,左右各有一个胡须,眉间似“王”字,兽口大张,兽口既古眼。小带饰上面纹饰整体为菱形里面有鱼子纹。倒吊葫芦形吊扣上面呈兽面纹,兽面左右对称,上面眉宇间有1圆形,怒目张口。
3.3.3龙:此玉带出土于陈国公主墓,同上兽纹蹀躞带出于一处。
本带束于陈国公主腰部为金 丝带,其中的丝质带身早已腐烂,仅保留残迹,只剩下位于腰后的八块圭形龙纹金带 ,形制基本相同但有大小之分,可分为两组,每组各4枚,四枚较大的带 上面刻有升龙纹,四枚小的带 上面刻有降龙纹,带 由模压成型,正面錾刻龙纹,四周刻海水江涯和云纹。
3.3.4独角兽:出土于朝阳凌源市凌源镇八里堡村小喇嘛沟。
本套腰带饰共21件,有方形 10件,铊尾2件,带扣2件,带箍2件,桃形带 5件。带 和铊尾上刻半浮雕独角兽纹,形态各异。带扣上饰有牡丹纹,桃形带 上有如意纹,带箍上饰有凤尾纹。
3.4植物纹
忍冬缠枝花纹、卷草纹:此带出土于敖汉旗大横沟辽墓。
墓中出土葫芦形鎏金饰1件、圭形鎏金带头1件、方形鎏金带饰7件、桃形鎏金带饰5件,亚腰形鎏金带饰1件、带扣2件。葫芦形鎏金饰上端方孔下端桃形孔。带饰上刻有忍冬缠枝花纹,背面存有纺织物编织痕迹。
圭形鎏金带头,表面同样刻有忍冬缠枝花纹。方形鎏金带饰,正面刻有忍冬缠枝花纹,带“古眼”。桃形鎏金带饰,正面刻有卷草纹,三个柳钉呈三角形排列。亚腰形鎏金带饰,正面刻有卷草纹,中间有一长方形孔,穿一桥状鼻。带扣,正面同样刻有忍冬缠枝花纹。
4.结语
辽代的腰带饰不仅起到了束腰的作用,还包含浓厚的文化要素。比如上述提到的胡人乐舞纹带,刻画的胡人乐舞里面人物所演奏的音乐为龟兹乐、舞蹈为胡腾舞就是表现契丹和西域的民族关系,这不仅是乐舞而且包含了更深的民族文化。又如戏童纹和童牛驮金纹,意在表现辽代人们对儿童天真、活泼和浪漫的情趣。动物纹里面的狮纹,在我国古代一般都为武将所用,有可能表现少数民族尚武的思想。龙纹是我国远古的一种图腾,中国人把自己比喻成龙的传人,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种传承和精神寄托,所以龙在中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存在。兽面纹,神秘、狞厉之美,它是在狞厉可畏的威赫下,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历史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兽面崇高的美。植物纹里面的忍冬纹其实不简单,因为金银花越冬而不死,所以被佛教所用,被人们认为含有灵魂不死、轮回永生之意。通过上述所列举的一系列玉带图案及纹饰,我们可以了解到辽代的民族关系、信仰、文化、兴趣爱好、日常生活等,这些都给研究辽代的历史和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注释:
①[唐]李肇.国史补[M].明汲古阁刊影宋本.
②[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等,撰.新唐书・车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③[宋]孔平仲.谈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④[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A].宋史・艺文志・史类传记类,元.
⑤[宋]岳珂.愧郯录(卷一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⑥北宋初年,详定舆服制度。
参考文献:
[1]O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8).
[2]吕富华.辽代胡人乐舞纹玉带及相关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2015(1).
[3]蔡强,李道新.辽宁朝阳召都巴金墓[J].北方文物,2005(3).
[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凌源小喇嘛沟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