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庭坚书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庭坚书法范文1
黄庭坚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与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黄庭坚的行书,如《松风阁诗帖》、《苏轼黄州寒食诗跋》等,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至于他的草书,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赵孟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花气熏人帖》:草书。此帖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极得天然之妙。
《李白忆旧游诗卷》:草书,为黄庭坚代表作。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黄州寒食诗卷跋》:是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
黄庭坚书法范文2
关键词:黄庭坚;书论;自成一家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343-01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洲分宁人(今江西修水人)。他工诗文,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门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开创出“生涩奇特”的“江西诗派”,为北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与苏轼合称“苏黄”;同时,他又是北宋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黄庭坚在书法审美追求上也与文学相似,提出“随人作计终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力图开创出一种奇崛的艺术语言。他主张在“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的苦学的基础上选择一条有别于过分依赖天分才情而“盖天姿解书” 的坡书学道路,他在《论作字》中说: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
余笑之曰:“若美叔书即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常有丘敬它者摹放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但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之诗,中有句云:“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六)
我们从黄庭坚论诗与论书的这两段话中,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观点:作诗与作字都要在“取古人之翰墨”、“随人作计”学习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陶治万物”,以“有限之才,造无穷之意”,“点铁成金”,最终达到“自成一家始逼真”。概言之,就是“以故为新”。
黄庭坚的书迹,今日存世者只有行书(包括行楷)和草书二体。这两种书体都有他自己强烈的个人面目,而且在整个书法史上身兼二体且都能达到高超水平的人,自二王以降实不多见。
黄庭坚行书的起点并不太高。尽管他自称与东坡同学颜真卿,但由于他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不可避免的受到苏轼的影响。他尝自云:
余极喜颜鲁公书,时时意想,为之笔下似有风气,然不逮子瞻远甚。子瞻为余临写鲁公十数纸,乃如人家子弟,虽老少不类然皆有祖父风骨。(元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
苏轼作于元祐四年的一则札记云:
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苏轼文集》卷七十《记夺鲁直墨》)
虽然黄氏学苏,并以书名于时,但从他敢于在追随苏轼时当面发难苏字 “如石压蛤蟆”,可知他是深知苏字的毛病的。他自从与苏轼分别后,书法开始有了转变,他对元祐年间的书法作了深刻的反省,颇有些深恶痛绝的味道:
此予元祐末书差可观……当年自许此书可与杨少师比肩,今日观之只汗颜耳!盖往时全不知用笔……至元祐末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亦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自评元祐间字》)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我们从黄庭坚自作诗可知,他最具代表性的大字行书是得力于《瘗鹤铭》的。他元丰三年36岁时的一首诗中,就给予此铭至高无上的评价: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山谷诗外集补》卷二)
他坚信这一摩崖是王羲之所书,他对《瘗鹤铭》还有以下评论,从中可以看到他对“自成一家始逼真”的理解:
顷见京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乃不可名貌……若《瘗鹤铭》断为右军书,端使人不疑。如欧、薛、颜、柳数公书,然才得《瘗鹤铭》仿佛矣。唯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拨在四五间。(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书遗教经后》)
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确论也。余尝谓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书王周彦东坡帖》)
很明显,黄庭坚是赞成颜真卿大字从《瘗鹤铭》而出的。自此铭为王羲之书
圣所写的立场出发,颜氏只能达到“四五间”,而他其实认为颜氏并非力有未逮,而是正因颜氏“不随人作计”。对于颜真卿的这个认识,黄庭坚认为只有东坡才堪引为同调:
余尝评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轶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公见许。(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颜鲁公东西二林题名》)
他们师徒二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力矫唐人“尚法” 以来因循守旧、不思自振的积弊为己任,他们所要唤回的,也正是失落已久的推出新的书法精神。
黄庭坚作书是相当重视感悟的。他“于僰道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擢,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元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而强化了视觉对比,在结构上夸张了聚散,关系,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这种结构方式,形成了黄氏字法的强烈个性特征。笔法上也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枒线条。
他强调学书要精,而更注重于读帖,在读帖中悟出书理。这点与苏轼相似,都说明“尚意”作家不被法缚的警觉: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为王圣予作书》)
黄庭坚一生引以为憾的就是误学了当时书名正盛的周越:“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七《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及至绍圣二年(1095)过涪陵见石氏怀素《自叙帖》之后,才对自己的草书恢复了信心。他认为书法的“韵”是与“俗”水火不容的,他说,“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书缯卷后》)正如他的好友李之仪说的:“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要除“俗”务尽,首先要为“不俗”正身。黄庭坚说:“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平居终日如含瓦石,临事一筹不画,此俗人也”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书缯卷后》)。“临大节而不夺”岂止是“不俗人”?黄庭坚倔强如铁的书法形象,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化身。
黄庭坚认为要做到“不俗”,须从多方面入手,除了“意在笔先”和相关的笔墨功夫外,重要的是“若使胸中有书卷气,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跋周子发帖》)、“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还要有不凡的胸襟,人品决定书品,这其实仍是欧阳修“爱其书者兼取其人“的反说:
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跋周子发帖》)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书缯卷后》)
此书虽未及工,要是无秋毫俗气,盖其人胸中块磊,不随俗低昂,故能若是。今世人字字得古法而俗气可掬者,又何足贵哉!” (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七《题王观复书后》)
通过对黄庭坚的诗论与书论的梳理可知,他作诗文、作书都不满足于对前人的简单的承袭,而是力追“以古为新”,“夺胎换骨”、“除俗务尽”,最终达到“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崭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宋 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宋刻本
[2]元 陶宗仪《书史会要》
黄庭坚书法范文3
这位书法家告诉记者,不论是打乒乓球,还是拉小提琴、赏奇石其实都是在为看似“不沾边”的书法创作服务。打乒乓球能够活动因长时间书写而僵硬的颈肩;拉小提琴则让他在书写时内心中常常充满音乐的节奏感,在章法的把握、笔墨的流转停顿上颇具心得;而奇石石面上各种线条和纹理也往往映现在书写时的脑海中,点画和结体也因此灵动。
或许,正是受益于书写时心中的节奏感和想象力,和很多书法家书写习惯不同的是,赵伍龙写书法时从不折叠宣纸来确定每个字的大小和位置。在他看来,宣纸上的字格会冥冥之中局限书写的心理从而影响发挥,而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有自信,就能让笔墨随心流转,在章法上自然安排得当。
如今,已经过了知天命年龄的赵伍龙为人低调,生活恬淡,平时常做慈善,对于功与名也看得很淡泊。不过,这种悠然的生活状态并不意味着他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放逸,止步不前。相反,为了能写出黄庭坚《松风阁》,他曾苦临碑帖十年,坚持书写《心经》十七年不辍,如今每年在山东海边修身养性的同时兼练楷书来弥补自己行书的不足……
赵伍龙的状态可以用“悠然恬淡”和“精进不懈”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来概括,如今有意识地让生活中的种种“娱乐”和爱好为创作服务,让他在生活上自得其乐,而他也因为这种状态而受益,在艺术上不断上下求索。
入帖
收获古人“筋骨”
出生在北京一个文艺世家的赵伍龙,自小受祖辈的熏陶和影响开始习字。7岁起,他便跟随身为教师的母亲从硬笔书法入手练字,自此走入书写的世界。此后,写字作为一项兴趣爱好始终没有间断。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赵伍龙拜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柳倩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学书之路走上了正途。
作为学习书法的基础,临帖是一门必修课。对赵伍龙来说,早年间最激发他的帖子莫过于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贴》。
初见《松风阁》,他就“一见钟情”,非常欣赏,提笔开练。“练了三个字,练不下去了”,于是他请教柳老,柳老告诉他,“你得把黄庭坚所临的碑帖都练到、吃透,才能写出黄庭坚的字。”
黄庭坚是“宋四家”之一,《松风阁诗帖》是其所作七言古诗和行书作品,赵伍龙评价这幅作品“十分精彩”,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意韵十足,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行书之一。也正是这样一幅行书,笔调充满意蕴,技法上提顿起伏,一波三折,临写难度非常大。
为了能书写出自己极其欣赏的“黄字”,赵伍龙踏上了苦学碑帖之路,从二王到魏碑,他所钻研和临摹的帖子追溯着黄庭坚所承袭的书家作品。而在这浩瀚的碑帖世界里,赵伍龙一浸润就是十年的时间,在积淀了足够深的书法功力之后,才得以写出婀娜稳厚的《松风阁》。
事实上,赵伍龙所临写“高难度”书贴并不止《松风阁》,还有中国三大行书贴。在三大行书贴中,笔致妍雅的《兰亭集序》是现今众多书法家常常临的帖,比较常见。然而对于《寒食帖》和《祭侄文稿》的临写却着实少见,这不仅在于技法的难度,《寒食帖》的凄凉、《祭侄文稿》的悲怆情绪外化成为作品上的笔墨流转甚至涂抹,让作品的气息和情绪极难掌握和捕捉,绝非是轻松浅显的书写。
不论是“二王”、魏碑,还是《松风阁》,正是在如此临帖和入帖的过程中,赵伍龙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理解,更收获了古人的书写“筋骨”。
“为什么古人写字那么古朴,有筋有骨,在行笔、对每个字的处理上都有讲究。”赵伍龙说,他在多年临帖的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即便是行书,从起笔、行笔到收笔都要细究,并非只要是行书书写速度一定快,只有功力到了的时候,速度才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写行书并不意味着粗糙,每一笔的笔法经得起推敲,书法作品所散发的气场也就不一样了。
出帖
写出个性与风貌
与很多书法家不同的是,赵伍龙最早习书法并非从楷书入手,而是隶书。同时,他也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习字并不一定从楷书入手,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一种书体作为起点。
赵伍龙书隶书曾经很多年,而后写魏碑,继而转向行书,在近几年,他多临写楷书,以此来纠正自己行书的不足之处。“行书如果缺少了楷书的功底就会‘散’,隶书能够加强行书的线条美,魏碑则增加书写的厚重感。”
有人评价赵伍龙的行草长卷气势宏伟、潇洒飘逸,给人一种“长江之水天上来”的感觉;而他所写的大字则笔力遒劲,入木三分。
赵伍龙说,行书难就难在它可以任意发挥,发挥的空间越大,笔墨就越体现个性。一位书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今人也要有今人的风貌,这就要求书法家在临帖和入帖之后还要出帖。因此,他的书法并不局限于“二王”、魏碑或者黄庭坚,而是综合了古人以及自己的审美和个性。
从去年开始,赵伍龙开始临赵孟\的书帖,如《洛神赋》。之所以开始书写赵体字,一来赵孟\与他的风格近似,既精彩又深奥,但同时很大众化、很通俗,符合大众审美;二来,写赵字并非单纯为了临习,而是要从中体悟新的东西从而实现自身的飞跃。
赵伍龙说,“出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古人的风格中一步一步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过程,既不丢古人的东西,但又不能学古人。而现在,很多人看见他的字已经能够辨认出这是带有赵伍龙个性和面貌的作品了。
赏石
书写具有想象力的线条
赵伍龙收藏奇石已经有20年的时间,算是比较老的藏家。所谓奇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形状不一般的石头。在历史上,米芾、赵孟\等书法家都曾钟情于赏石雅事。而赵伍龙根据自己多年书法创作与玩石的经验,对于赏石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关联也有自己的感受。
他说,“一切艺术形式美存在于现象世界中,形式最基本的表现方式是线条,如直线、曲线、折线、波浪线等等,这些线条都是通过视觉获得感受的。”比如,水平线让人感到广阔而平静,垂直线条让人感到上跃挺拔,曲线让人感到柔和、流动……
而线条是构成书法和奇石的最基本组成元素。对于一幅书法,极力追求的是“形神兼备”,书法的“形”是指书法的点画、结体和章法,而书法的“神”是指书法的神采、意蕴和风格。书法线条中的一撇一捺,都左右着观赏者的感受和想象,影响着作品的神韵。
对于奇石来说,线条是其体表的基本元素,也是具有直观特征的表现语言。奇石中的各种线、纹,在自然造型中并不明确地表达出意味,这些抽象线、纹主要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变化,隐约构画出类似物象的轮廓和体状,使得欣赏者对奇石产生充满想象力的审美愉悦。
正是由于石体上错综复杂的线条、纹理,在欣赏者眼里成为塑造形象的审美元素。所以,线条不但对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具有诱导心理、积蓄情感的功能,而且奇石欣赏也同样具有激活主体审美感知、触发主体情感波动的重要意义。
黄庭坚书法范文4
公元1101年4月,黄庭坚过荆州往湖北访友,于半路邂逅八年未见的老朋友李辅圣,心里异常激动,当即赋诗一首,即广为传颂的《赠李辅圣》。该诗构思巧妙,遣词精当,令人叹服的是诗中嵌入了当时的会计词汇,使得诗风活泼、轻松。我们权且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交盖相逢水急流,八年今复会荆州。
已回青眼追鸿翼,肯使黄尘没马头。
旧管新收几妆镜,流行坎止一虚舟。
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研管弦成古丘。
纵观全诗,字字珠玑,句句闪光。诗的前半部分是续写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与旧友匆匆相逢又急急别离的感慨与无奈,而诗的后半部分则幽默地化用了当时的会计专业术语“旧管”、“新收”,探询了老友的艳遇问题,用现在的话,诗中探问对方拥有多少个相好。
“旧管新收几妆镜”一句,宋人任渊的注释为:“旧管新收,本吏文书中语,山谷取用,所谓以俗为雅也。”原来,在宋朝,士大夫家中买歌姬侍妾,是很平常的事,黄庭坚在诗中以“妆镜”比喻这些女子,并借用官方会计文书中的套语“旧管”、“新收”,是用幽默的口吻问李辅圣:我们八年前分手后,你是不是很有艳遇?原有的加上后来艳遇的一共有多少个呀?同时,黄庭坚也对老友李辅圣最疼爱的才华出众的后妻――孔君(即诗中的“女博士”)的不幸去世(相当于四柱中的“开除”)表达了自己的哀悼之情,对老友进行劝慰。
诗中涉及的会计词汇是宋代官厅会计中常用的会计核算法――四柱清册法中的内容。“旧管、新收”本是四柱清册法四柱中的二柱,间接也涉及到其他的二柱“开除”和“实在”。“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加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清册法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其先进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西方的会计水平。
四柱清册的公式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对于上式,很多读者或许不能很好理解,现对其作一简单翻译如下: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或: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对于这种恒等式,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觉得非常平常,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能有如此严谨的核算方法,实属不易。在西方,直到1494年卢卡・帕乔利才在其《数学大全》一书中列示出“一人所有财物=其人所有权总值”的平衡公式,西式平衡结算法与中式“四柱结算法”的形式虽然不同,一个是总额平衡,一个是差额平衡,但原理和作用却大致相同。如果把西式平衡结算法产生的时间确定在十三世纪的话,那么,我国“四柱结算法”的创立和运用,比西式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好几百年。
黄庭坚不仅熟知会计词汇,而且能巧妙地将这些词汇揉进诗里,足见作者对会计核算的熟练,有人据此认为黄庭坚做过会计或司库之类的官职,但正史并无此类记载。宋代学人都崇尚知识的广博,同时代的坡等人无不涉猎广泛,在这种学风之下,黄庭坚对会计词汇如此熟悉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黄庭坚熟悉会计知识和应用,我们能看到仅是其对会计词汇的熟练掌握而已。
除了黄庭坚以会计入诗,以巧取胜之外,辛弃疾晚年对会计也颇感兴趣,有词为证: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黄庭坚书法范文5
黄云自幼家境贫寒,还读小学的他,因为村里一个会写“手对”(春联)的老人收藏的半页泛黄的也不知是不是黄庭坚的书法而迷恋上了中国书法。村中的老人说,你姓黄,黄庭坚也姓黄,保准你们黄姓十几年之后又出大书法家呢!老人的话是一剂“毒药”,害苦了黄云――整个初中三年,他无心课本的学习,常常做着书法家的美梦,更为了能梦想成真,他躲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里练毛笔字。因为家穷无钱卖纸墨,初中三年级的黄云想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练习书法的办法。他把家里看起来蛮有“历史”的红木椅子方板锯掉做成了一张特别的“纸”,用水和洗衣粉做成特别的“墨”,没有临帖,没有老师,就这样瞎折腾,把自己本来有望考上重点高中的资本全部投进了”梦”里。“无可思议,不可理喻”!父亲每每看到他折腾练书法,总是横眉冷对。后来说的多了,老父对他的“专心”也只好听之任之。母亲是个善良的斗大的字也不懂一筐的农妇,她却常听人说,要考上大学必定要学好“数理化”,她流着泪对黄云说,我的儿呀!你的书法能考上大学吗?这话把黄云问懵了,他不想瞒她,就说,不能!但能成大名,能赚大钱!我要不鸣则已,要鸣就一鸣惊人。
可怜的黄云呀!就因为“一鸣惊人”,他高中三年的功课学习几乎成了全校倒数第一名。唯一能给他有些许心理安慰的就是能够在每年春节前夕在街上摆卖自己写的春联得到群众的认可,购买他写的春联的人排成了长龙。黄云不到十七岁成了全镇小有名气的人物。高二的那年,黄云的书法作品居然入选各种书展。执着的追求有了初步的回报,黄云的心开始飞扬,他也做着未来更好的“梦”。
梦能做,路很远!但你能保证做任何一件事没有曲折的吗?现在黄云很有感触。无悔人生,路只要走过了,不管前面的风景是好是坏就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了。路总有好走难走之分,人的意志也有坚强和懦弱之别。意志坚强的人就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今,小有成绩的黄云没有自满,他更多的是自信和淡定。他说如果当初我不选择书法,而选择一心一意考大学,也许我的人生就不是这么坎坷的了。坎坷归坎坷,幸亏老天有眼!这也许就是应了那句名言――成功总是为有心人准备的。
高中毕业,同班同学许多人考上了大学,黄云却连预考也不敢参加。十九岁的他,没能逾期成为黄姓的第二个黄庭坚,却成了千千万万南下广东打工大军中的一员,他后悔过,也曾经发誓过:要是再碰书法就不得好死!
人在消沉和不得志时总是说气话的。黄云也不例外。有一年春节回家,他和同村的几个上大学的同学聚到了一块,他把他再不碰书法的念头告诉了他们,当即遭到几个同学的反对:你不把书法当成主业,你也应该把它当成爱好来经营,这样才不算白费你初中、高中时对书法的付出。黄云当场没有任何表态。
春节一过,他又去了广东。他没有忘记朋友的话放弃书法的修练,相反更加执着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知道自己以前没能学好书法是因为没条件临摹,没机会学习聆听更多书法名家的讲课。现在,他身在广州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他有机会聆听名家的讲课,有条件购买各种各样书法书籍。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广州或许就是他成家扬名的福地。他追求书法艺术的心又一次被激起千重浪花。只要有时间,他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的看书法书,临摹……
广东的开放与包容给黄云有了发展的机会。一次公司里庆“中秋”迎“十一”的书画大展,让黄云有了表现的机会。终于,他的书法作品被前来公司参加活动的另一家公司的老总赏识,他给黄云两万元收购了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还约定把黄云介绍给他爱好书画收藏的朋友。
如今,黄云的书法在广州有了自己的“粉丝”。尽管,广州老板对黄云的书法出手大方,但黄云却没有感到有丝毫的。他说,艺术要达到雅俗共赏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黄庭坚书法范文6
1、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董其昌等,每一位都是影响时代的人物,书法更是影响了代代人。
2、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