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料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料分析范文1
一、暴雨频率对比分析
1.重现期计算本次暴雨频率计算采用年最大值法,系列为起始年份至2012年,选取松林闸、通县、房山、黄村、怀柔、密云等16个雨量站,对最大1h、6h、24h三个不同降雨历时进行频率分析计算,理论曲线选取P-Ⅲ型曲线,统计参数包括均值、离差系数Cv、偏差系数Cs,利用矩法进行参数估计,适线时选定Cs=3.5Cv,计算成果与原系列(起始年份—1996年)进行比对(图1、2、3)。通过均值比较看出,最大1h降水量均值有增有减,数值相差不大,说明北京地区极端降雨天气时常出现,局地暴雨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没有变,但最大24h降水量均值较原成果普遍偏小,但相差不大,减小基本在10%以内。通过频率计算看出,重现期越大,所对应的降水量值较原成果差值越大(如50年一遇、100年一遇)。计算结果反映出历时越长,所对应的降水量值较原成果差值越大(如最大6h、24h),其中最大24h降水量计算结果中,发生100年一遇降水时,较原成果相差约20%(对应值约为50mm),斋堂降水量差值最大,达到138.7mm,较原成果减小44%,延庆降水量差值最小,为13.9mm,较原成果减小7%。另外,新出现的排位前三的特征值大幅度增加,其中发生在新增系列年份中(1997年以后)的特征极值所占比例分别为31.3%(1h)、18.8%(6h)、31.3%(24h),可见近年来暴雨过程较为典型,暴雨特征较为明显。
2.典型分析将2012年“7•21”特大暴雨提取三个不同降雨历时,用不同的降水系列对其重现期进行分析,相同的降水量在不同降水系列中重现期是有差异的,其中降雨历时为1h、6h,结论相差不大;而当降雨历时为24h时,按系列延长至2012年的重现期明显高于原计算成果,两者基本相差一个量级(表1)。
二、分析结论与建议
从水文统计学角度讲,水文实测资料一般系列越长代表性越好。1997—2012年的16年中,极端天气年年发生,短时暴雨过程增多趋势明显,增加暴雨资料后所计算出的暴雨频率结果,显然较原成果更科学、更合理。从全市16个相关典型雨量站点的频率计算成果分析来看,延长至2012年的系列计算降水量值比原1996年系列计算值普遍偏小,其中24h变幅较大,重现期基本超出一个量级,总体趋势是相同降雨量时重现期较原成果偏大,不同重现期对应降水量值较原成果偏小。涉及洪水修订计算结论也相互匹配,不同重现期对应洪水量值较原成果偏小。究其原因是近16年大多为枯水年份,短历时、高强度的极端天气时常出现,1h、6h降水强度基本处于多年平均水平,但场次过程降水总量并不大,远不及历史水平,用年最大值法挑选的极值法满足包头市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水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保障市民的饮水健康,通过建立健康水站、自助式水屋等方式,实施了分质供水、分质定价、优质优用的健康水工程。同时,由于健康水水价远高于城市自来水水价,因此,从经济杠杆角度促进了广大居民自觉节约用水意识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真正实现了优质优用、节约使用。(2)呼和浩特市“蓝卡”审批、设施农业与投融资平台呼和浩特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建设项目“蓝卡”审批制度,有效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的同时,规范了社会用水、节水、排水行为。公司+农户和村集体带动农户的双轮驱动模式,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立足城郊,以园区示范,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力地推进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设施农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水务投融资平台,利用银行融资、财政拨款、土地收储、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水务投融资体系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本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了水务投资的长效机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3)鄂尔多斯市水转换与农业节水补贴鄂尔多斯市黄河水权转换试点探索了一条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有利于保障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北方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是工业缺水和水权水市场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鄂尔多斯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在推行土地集约经营进行农田灌溉系统改造提升的同时,构建了农业节水财政补贴政策,对滴灌每亩每年奖励25元,喷灌奖励15元,畦田改造奖励8元,滴灌带更新补助80元。这些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节水积极性。
三、结语
资料分析范文2
随着阴道彩超及腹腔镜的临床应用,结合监测血HCG和孕酮及诊刮术,绝大多数异位妊娠已能在早期做出诊断,从而使得大多数宫外孕患者有得到保守治疗的机会,因其不用手术,成功率高,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开展,国外报道成功率为82%~95%,国内报道为86.3%[1]。现将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宫外孕保守治疗患者189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宫外孕并行保守治疗患者共189例,均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腹痛及阴道出血情况,每3 d动态监测血βhCG值及做B超检查,口服米非司酮片每次50 mg,2次/d,并口服中药以辩证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失败改手术治疗者11例,失败率5.82%。其余178例保守治疗成功。
1.2 178例保守治疗成功患者年龄17~40岁,平均年龄23.8岁,其中151例有停经史32~68 d,108例下腹痛,134例B超提示附件区包块,102例有后穹窿少量积液,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121~2 976 IU/L之间。其中15例血βhCG值>2 000 IU/L。
1.3 11例保守失败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4岁,有停经史47~61 d及阴道出血,下腹痛10例,B超提示附件区包块平均直径3.5 cm×5.7 cm,后穹窿均有少量积液。保守治疗前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浓度为1 359~4 684 IU/L,保守治疗10 d后血βhCG值下降不明显,其中5例出现血βhCG值继续升高,8例血βhCG值>3 000 IU/L者肌注甲氨蝶呤75 mg/次。
2 结果
178例保守成功患者用药后血βhCG值明显降低。宫外孕保守治疗失败的11例患者治疗前无明显宫外孕破裂及休克症状,给予保守治疗后7 d时因血βhCG值下降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婚前人数的增多以及人们缺乏足够的避孕知识,从而使流产导致的输卵管炎症而引起的宫外孕的人数越来越多,许多未婚或无子女患者迫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因此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和保守治疗成为趋势和发展方向。
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干扰异位妊娠的作用机制甲氨蝶呤是一种滋养细胞高度敏感的化疗药物,它与二氢叶酸还原酶有高度的亲和力。两者结合后阻止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四氢叶酸的生成,抑制细胞内胸腺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使滋养细胞生长受阻,胎盘绒毛受损,从而使胚胎停止发育。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孕酮拮抗剂,它具有甾体结构,在分子水平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孕激素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着床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促使黄体生成素(LH)下降,黄体萎缩,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胚泡坏死而发生流产,崩解的组织碎片逐渐被巨噬细胞吞噬。
但并非所有的宫外孕患者都能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我们需掌握保守治疗的适应证:①生命体征稳定;②宫外孕包块
目前,对于hCG值达到需手术的确切数据无统一标准,考虑个体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不同,我们认为,当药物治疗过程中血βhCG水平仍不断升高或维持居高不下时,异位妊娠囊呈破裂倾向,应及时选择手术治疗,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血过多,降低死亡率。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当发生破裂时选择输卵管手术已错过保留附件的时机。因此,应在宫外孕破裂之前行保守性手术。
有文献认为血βhCG值过高不适合保守治疗,国内将血βhCG值
总之,宫外孕的保守治疗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我们并不建议对所有患者都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只是想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另外,临床医生应对宫外孕有足够的认识与警惕,提高宫外孕的早期诊断率,从而降低宫外孕保守治疗失败率。
参 考 文 献
资料分析范文3
气象观测的资料取自头道湖气象站和乌斯太气象站的气象年报表,资料包括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风等要素及各种天气现象,数据均经过了质量控制,剔除了不正确观测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2]。
2气温的对比分析
迁站前7年(2001~2007)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2℃、9.1℃、8.8℃、8.8℃、8.6℃、9.4℃、8.7℃,平均8.9℃,迁站后7年(2008~2014)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3℃、10.0℃、9.6℃、9.2℃、9.0℃、10.8℃、10.3℃,平均9.7℃。从气温的观测数据可以看出,迁站前气温较迁站后气温偏低0.8℃,这与乌斯太气象站海拔高度偏低89.4米有关,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温度差异可按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0.65℃/100米来估算[3],高度相差89.4米可使迁站前后温差相差0.58℃。迁站前后年平均最高气温相差无几,迁站前较迁站后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偏低2.2℃。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的温度差异符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趋势,但差值的大小说明温度差异不仅是由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也与地理位置和周围探测环境的改变有关。
3风速、风向的对比分析
经过观测数据分析得出,迁站前后的年平均风速变化不大,而且14年的年平均风速都比较接近。迁站后年平均大风日数增加了19天。年平均沙尘暴日数迁站后较迁站前降低了3天,主要是由于迁站前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根据全盟其它各站沙尘暴日数统计,全盟沙尘暴日数后7年较前7年均有减少趋势。迁站前的最多风向为ESE,出现频率为17.4%,其次风向为SE;迁站后的最多风向为SSE,出现频率为18.9%,其次风向为SE。迁站前后风向变化受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较大。
4其它要素
4.1气压
经过分析得到,年平均气压迁站后较迁站前升高了7.9百帕,这与气压总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有关。在近地面层中,高度每升高100米,气压平均降低约9.5百帕,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气压差异,可按平均气压垂直递减率9.5百帕/100米来估算,高度相差89.4米可使迁站前后气压相差8.5百帕。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的气压差异符合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趋势,但差值的大小说明气压差异不仅是由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也与地理位置变化有关。
4.2降水量
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迁站前7年平均降水量为149.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219.4毫米(2007年),年最小降水量为76.4毫米(2005年),最大月降水量为77.5毫米(2007年6月)。迁站后7年平均降水量为158.8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98.7毫米(2014年),年最小降水量为124.4毫米(2011年),最大月降水量为79.5毫米(2012年7月)。迁站前后的月降水量变化一致,主要集中在6~9月。
4.3相对湿度
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后相对湿度略高,迁站前相对湿度45%,迁站后相对湿度39%,主要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引起,阿拉善盟地处沙漠边缘,常年干旱少雨,全盟各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不大。
5结论和讨论
资料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婴儿 佝偻病 临床分析
为了探讨婴儿早期佝偻病防治措施,笔者就我县绿水乡卫生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确诊的52名6周~1岁佝偻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绿水乡卫生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确诊的52例6周~1岁佝偻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1.2方法 采取填表格、逐项询问的方法,询问内容包括小儿出生、喂养、使用维生素D、生活居住等情况,既往患病史及佝偻病有关症状,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对具有症状体征或虽无症状但具有典型体征的儿童进行腕部X光拍片,同时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
2 结果
2.1年龄与患病情况 6个月以内发病者41例,占78.85%,7个月~1岁发病者11例,占21.15%。可见半岁以内为婴儿早期佝偻病的多发时期。
2.2性别与患病情况 男孩患病人数较女孩多,男孩患病31例,占59.62%;女孩患病21例,占40.38%。
2.3喂养与患病情况 调查询问喂养情况时,分为纯人工喂养、纯母乳喂养未加服维生素D、混合喂养加服维生素D。结果混合喂养加服维生素D患病人数最少,12例,占23.08%;纯母乳喂养未加服维生素D次之,18例,占34.62%;纯人工喂养患病人数最多,22例,占42.31%。
2.4户外活动与患病情况 每日户外活动多于2小时以上者,佝偻病患病5人,占9.62%;每日户外活动少于2小时者,佝偻病患病18人,占34.62%;户外活动极少或根本不到户外者,佝偻病患病高达29人,占55.77%。
3 讨论
3.1半岁以内为婴儿早期佝偻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其原因是在本时期内小儿生长发育快,男孩体重增长2.3倍,女孩体重增长2.2倍,所需维生素D量相对增加,应尽早服用维生素D。此外,纯人工喂养、纯母乳喂养儿也必须服用适量维生素D,才能更好地预防佝偻病。小儿出生后2周开始即可应用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的用法:每日口服维生素D 400~800IU,至周岁,也可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维生素D 5~10万IU,至周岁,还可每季1次口服维生素D 20~30万IU,至周岁。不能口服时可肌注,出生后2周~1岁以内可于冬(10~12月)春(1~3月)注射维生素D 30万。
资料分析范文5
输血和其它临床治疗一样,除具有治疗作用外,也可能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性疾病。笔者对本院2005~2007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5~2007年共有47066人次输血治疗,其中输全血1575人次,红细胞悬液22289人次,洗涤红细胞3256人次,血小板846人次,血浆19310人次,冷沉淀790人次。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采取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输血后由临床医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返回输血科统计和保存,有反应时按发热、过敏、溶血等项打(√)。本科接到有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后,即进行有关核对和检查处理,并做详细记录。
2 结果
2005~2007年共计输血人次47066次,回报有175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7%,其中输全血反应15例、红细胞悬液反应70例、血浆反应79例、血小板反应11例,洗涤红细胞和冷沉淀未见有输血不良反应回报。175例输血不良反应中,有138例有输血史, 出现发热反应82例,过敏反应93例,未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见表1。
表1 各种血液成分发生的输血反应(略)
3 讨论
输血反应指在输血过程中或在输血后,接受输血的病人产生的与原来疾病无关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而这些症状和体征与输血密切相关,包括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大类。本院临床用血主要使用红细胞悬液成分输血,2007年成分输血率达98%,由于本院自1999年已开展RHD定型和抗体筛选试验,并常规使用凝聚胺法(特殊病例使用酶、抗人球法)进行交叉配血,所以未发现有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上述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血液成分中引起输血反应率最高的是全血和血小板(分别是0.95%和1.30%), 主要原因是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妊娠及输血次数密切相关,输血次数越多,引起发热反应概率越大。在多次妊娠妇女与反复多次接受输血中,因对粒细胞和血小板慢慢产生异体抗体,当再输入含白细胞的血时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释放热原。同时发热反应还与血液在贮存期白细胞活化后产生及释放细胞因子IL-1、IL-6、IL-8、TNF-α所致有关[1];本组结果显示,输注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常见。本组175例输血反应病例中,138例有输血史,因此输血前应详细询问病史,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贫血患者,最好选用洗涤红细胞输用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为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建议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推广现代临床输血新知识,如输血时使用非盐水介质(酶法、抗人球蛋白法、凝聚胺法等)交叉配血,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白细胞过滤器等技术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临床输血反应的发生[2~4];医务人员应了解输血的危险性,并与可能的疗效比较,权衡其利弊再做是否必须输血的决定,禁止输营养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临床输血科学、安全、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uylle L, Joos M, Wouters E, et al. Increas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interleukin 1,and interleukin 6(IL-6)levels in the plasma of stored platelet cocentrates:relationshipl between TNFα and IL-6 levels and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s [J]. Transfusion,1993,33(3):195-199.
[2] 张锁柱,贾少荣,高风英.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2):125-127.
资料分析范文6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外伤性 流行病学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90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251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合并症、治疗效果、费用和住院天数。男195例,女56例;年龄18~89岁,平均40.39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5.86%),交通伤(29.08%)和摔伤(19.12%),砸伤(11.16%),打伤(1.59%),扭伤(1.19%),撞伤(0.80%),踩伤(0.40%),压伤(0.40%),运动伤(0.40%)。
损伤部位及程度:颈段(29.08%)、胸段(4.78%)、胸腰段(36.66%)、腰骶段(31.70%),A级27.09%,B级3.98%, C级17.53%,D级51.40%。
合并损伤:脊柱骨折89.24%,四肢骨折17.13%,头面部创伤15.94%,血气胸9.96%,骨盆骨折3.19%,椎体滑脱1.99%,腹部脏器伤1.19%。
脊髓损伤部位以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体征结合为依据,单个椎体骨折或脱位即将其纳入统计对象,多个椎体损伤时将对脊髓造成损伤最为严重者纳入统计对象,无椎体骨折或脱位以其损伤平面纳入统计对象,损伤部位分为颈段(C1~7),胸段(T1~10),胸腰段(T11~L1),腰骶段(L2以下)。损伤程度参照ASIA分级。按脊髓神经功能是否有恢复表现,分为有效、无效和死亡。
结 果
治疗有效率68.13%,无效率29.48%,死亡率2.39%,各级别有效率为A级27.94%,B级50%,C级72.73%,D级89.15%。将无效和死亡合并为失效组,与有效组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X =90.482,P
完全性脊髓损伤(A级)恢复为不完全型脊髓损伤共17例(恢复至B级14例,C级2例,为D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共54例(C级1例,D级53例),治愈率为21.51%。住院费用:平均住院费用为28 134.78元,其中住院费用在1万元以下为多。住院天数:在251例患者中,住院天数为1~677天,平均38.9天。
讨 论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其治疗费用巨大,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1]。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脊髓损伤的男女比率为3.48:1,其中30~50岁病例为多,考虑其原因为男性是从事高风险社会活动的主体所致。致伤原因前3位是高处坠落伤、交通伤、摔伤,考虑为城市建筑业的发展有关,60岁以上患者共22例,其中摔伤有10例(45.46%)。脊髓损伤好发部位依次为腰骶段、颈段、胸段,考虑是致伤原因和受伤强度不同以及胸椎的生理结构所致[2]。完全性脊髓损伤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比率为27:73。合并损伤前3位是躯干骨折、四肢骨折和头面部创伤。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为早期用药、早期手术、早期康复早期手术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3]、缩短住院时间。
了解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特点,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改善工作环境条件,从而预防和减少脊髓损伤的发生。增加医务人员对患者损伤情况的预见性,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降低脊髓损伤的病死率,提高存活率,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
日常生活饮食原则为:以高纤维、低脂肪、低油、低胆固醇饮食为主。饮食摄取上应避免高热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点、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红茶饮料等。煮食烹调时应避免使用猪油,另外应减少蛋黄、内脏类、过量的海鲜等高胆固醇之食物,而应增加的是高纤维类食物如:蔬菜、谷类、水果与足够水分。摄取足量蛋白质,并可多摄取一些强化身体细胞抵抗自由基,如维他命A、C、E、矿物质硒等,以达到能同时控制体重及维持长期复健治疗所需之能量消耗。褥疮是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每2小时翻身1次,即使半夜也要记得定时翻身。翻身时要注意不要擦破皮,且要顾虑到脊椎的稳定度。、应注意防寒防感冒,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冬季阳光充足时可晒太阳,春季不要过早换取衣物。
参考文献
1 Ackery A,et al.A global perspective on spinal cord injury epidemiology,J Neurotrauma,2004,21(10):13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