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性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心理;体育;教学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和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学生的个性心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统一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等方面运用个性心理学理论进行辅助教学,目的在于探索出增强本课程教学效果、适应教学改革新的路子。

在体育课上,青少年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在一个较为广阔的领域中尽情游戏、运动、竞赛,他们的个性可以充分地显示,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功地诱导主体积极有效地投身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完善练习过程、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是每个任课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同时也能反映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掌握与应用初中生心理学,根据体育课程特点,采用优化的教学设计和各种教学模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方法。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各种心理因素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熟练运用心理学原理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我从四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整和过程。随着身理心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初中生在心理整和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导致不能很好地在短时间内适应自己、接纳自己,出现了消极心理,增加了许多烦恼。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应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和个体成功的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形成成功的期待—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真正自信的学生是“在自己的内心与自己进行比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二、完善学生人格

注重个性发展能完善学生人格。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学生兴趣爱好不一致,致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完善学生的人格。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多给学生关爱与尊重,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尽量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勇气,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特点,塑造其统一的人格。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间关系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显示出与儿童时代交朋友团伙现象的许多不同特点。将情感的重心逐渐倾向关系密切的朋友,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保守秘密的朋友,因此他们的交友范围逐渐缩小,初中生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至两个。而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积极有利条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交往机会多于其它学科。体育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可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创设明朗而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教学比赛和游戏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民主合作、互相谅解、公而忘私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在从集体中摄取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学生之间的保护与帮助,分组练习等形式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增进友谊,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个性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 个体心理学 《巴黎圣母院》 卡西莫多

中图分类号:G84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Quasimodo's Psychological Causes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hero Heathcliff "Wuthering Heights" distorted personality formation incentives, to make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character traits inferiority complex theories.

Key words individual psychology; "Notre Dame de Paris"; Quasimodo

在法国文豪雨果的笔下,《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是其中个性鲜明的一个角色。他天生残疾、个性孤僻,强烈地崇拜、依恋他的养父。但最终却将这样一个伪善者从教堂的塔顶上推了下去。另一方面,他卑微地爱着吉卜赛爱斯梅达,并选择了自杀的方式与爱人长存。本文以阿尔费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个体心理学理论中自卑情结、补偿机制等理论来剖析其性格成因,剖析卡西莫多性格形成的原因及人格发展的轨道。①②

1 童年的错误

阿德勒认为,器官的缺陷、被忽视最容易使人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卡西莫多是个弃儿,身体残缺。童年之前这样一种倒霉的生理构造,必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阿德勒认为被忽视、憎恨或者排斥的儿童,很可能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会建构一种不包括友善力量在内的生活解释。③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一类型的失败者,由于自身的缺陷,而无法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丑陋的样貌遭受嘲讽和厌恶。即使他的养父,对他也是冷漠、宗教式的抚养。由于这种错误的童年经历,使卡西莫多错误地认为社会对他永远只是冷漠,更不知道自己可以采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获取感情和尊敬。正如阿德勒所总结:有许多生活的失败者,其出生都是孤儿或私生子。

2 心灵的扭曲

个性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心灵和肉体的作用。身体畸形,头脑必然也是残缺的。④卡西莫多他吃在教堂,住在教堂,按照教堂的模式发育成长。这个非凡的“怪人”不跟人类交流、接触,游走于教堂的钟、大理石雕像、画着永不凋谢的花草的彩绘玻璃之间,同这些非生物体倾谈寄予感情。自从他被钟声震聋了耳膜后,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唯一途径;加之行动不便、独眼驼背、经常产生幻觉、判断失误。正如阿德勒所言肉体不能配合环境,也无法满足环境时,肉体通常都会被心灵当做是一种负担;当心灵的负荷过重时,人们就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卡西莫多行为怪异、性格孤僻,从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完全按照自我的意识存在生活。

3 人及同伴

在卡西莫多因犯错而在邢台暴晒时,善良的吉卜赛姑娘艾丝美达为口渴的他递上了水。在卡西莫多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最基本的帮助。虽然只是一杯水那么简单,却如同在卡西莫多干涸的内心孕育了一颗爱的种子。在阿德勒看来生活的意义应该是奉献、对别人感兴趣和互助合作。卡西莫多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给予他爱和合作意识的人,相反他对同样是同类的人有着强烈的抗拒。⑤可见,卡西莫多内心是痛苦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他是典型的病态特征。因此当卡西莫多在艾丝美达那里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同伴的温暖。

从阿德勒的观点分析,卡西莫多成长至今,从未有过这个机会,也并不清楚合作的涵义,社会感是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社会感表现为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爱和温情。当艾丝美达向卡西莫多展示友好,展示人类友情时卡西莫多体会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觉得自己也被人注视和善待。正是这种同伴间的联系,激发了卡西莫多潜藏的温情与关怀。如果说艾丝美达只是想卡西莫多表现出了人类对同伴应有的同情的话,那么这一切足以改变敲钟人未来的人生轨迹。

5 爱情的力量

尽管艾丝美达只是怜悯这只可怜的“怪物”。但是卡西莫多却从中体会到了关心和爱护。一种合作的意识激发了他潜伏已久的人性,就是这样短暂的接触中,唤醒了内心最柔软脆弱的地方——他产生了对艾丝美达的爱。然而他的爱是卑微、悲哀、不可能实现的。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人们对爱情的态度是其生活样式的表现之一。⑥卡西莫多懦弱地对待爱情,同样也懦弱地对待神父的恶行。阿德勒的另一概念补偿机制说明当病态人不能从生活中获得幸福与满足时,她的自卑感会强化,追求补偿心理会膨胀。卡西莫多选择被神父折磨,选择让爱人呵斥,自己忍受悲伤和痛苦。通过这样的行为,他才能为自己本不该产生的爱寻求继续存在的理由。最终在爱情力量下,在补偿机制的内驱力中,⑦眼见艾丝美达被绞死,卡西莫多才将万恶的神父扔下教堂,借此他才能弥补内心强烈的自卑,反抗社会的不公。最后,卡西莫多用自杀作为谴责,出于对自卑的补偿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控诉世界的残忍与黑暗。

综上所述,卡西莫多因自己器官的缺陷以及所处的周围环境导致了他性格中病状成分的滋生。他对外人表现出的敌意及所谓凶恶的外表都是他对抗自卑寻求补偿的表现。错误的生命意义扼杀了卡西莫多应有的权利。而对艾丝美达的爱尽管复苏了他原始的情感与意识,然而艾丝美达的死却再一次激发了他强烈的自卑感而成为命运的牺牲品。现实生活中我们期望着这样的人生悲剧不要再重演。而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来透析卡西莫多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该作品中卡西莫多有了新的诠释。

注释

① Kernberg,Otto.Severe Personality Disorders:Psychotherapeutic Strategies [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② Victor Hugo著.巴黎圣母院[M].陈宗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③ 阿德勒著.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④ 阿德勒著.超越自卑[M].黄光国,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⑤ 阿德勒著.阿德勒人格哲学[M].罗玉林,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个性心理学范文3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个性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独生子女;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66-03

一、研究背景与综述

1.问题的提出。调查研究发现:在一个班级团体中,有些小学生能很好地处理和周围同学的关系,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诚实守信,学习顺利。而有些学生则拖沓作业,脾气暴躁,学习上存在诸多困难。为什么同样教育环境下的学生会有如此多的差异?是教师教育水平的问题还是学生自身的能力问题?是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还是学生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是独生子女自身的问题还是非独生子女也共有的通病?为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新时期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个性进行相关研究。

2.相关概念的界定。传统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这样定义个性:“个性,也可指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而马克思也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类对心理现象的分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认知心理学习惯把个性概括为个性和人格。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神经质的研究。他们认为,只是从环境的影响来说明人的行为的原因是不够的,还必须探究其内部原因。

3.国内关于独生子女个性的研究。方拴锋、经承学和王琳琳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相近,同样需要关爱和帮助,以使其健康成长[2]。罗凌云和风笑天认为:“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互动频率更高,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家教方式更为民主。”[3]李晓驷,张育麟,张志军得出结论:独生子与非独生子之间的个性有一定的差异,独生子的个性优于非独生女[4]。

二、实证研究

1.测量工具。采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编制的简化版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江苏省宿迁市市区及其周边的共计三所小学,进行调查问卷。

2.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三所不同层次的学校,每所小学从四、五、六三个年级分别抽取成绩差异比较明显的两个班,共计六个班级。

3.测试程序。在发放问卷之前,先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研究者以教师的身份面向学生,以增加研究者在小学生心中的威信。与此同时,老师还会在教室维持纪律,并向学生承诺,如果认真回答,会给予奖励。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大胆真实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况。

P

(1)由表2得出学校与性别、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内外向、神经质(情绪性)、精神质、掩饰性呈显著正相关。即城市小学的男孩所占比例高、独生子女家庭多、家庭收入教高,更外向,情绪更稳定,精神质(倔强性)更明显,同时掩饰性也更高,城镇小学次之,乡镇小学更次之。(2)年级和家庭结构、掩饰性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掩饰性更高。(3)性别和学校、家庭结构、精神质、掩饰性呈显著正相关。这和中国部分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不无关系。另外性别和精神质、掩饰性的相关是男女性别差异在个性方面的反映。即女孩倔强性更明显、掩饰性更高。(4)家庭结构与学校、年级、性别、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即非独生子女在城市小学所占比例更小,而在城镇、乡村小学所占比例更大。独生子女反之。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家庭结构有从独生子女家庭向非独生子女家庭跨越的倾向。另外,表显示了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更外向。(5)家庭收入与学生所在学校呈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学生所在学校级别越高,教育质量更加精良。(6)另外家庭收入与学生内外向呈正相关。内外向与学校、家庭结构、家庭收入、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即学校越好、家庭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收入越高,越外向,越外向精神质越明显。(7)神经质与学校、精神质、掩饰性呈显著正相关。即城市学校学生情绪性较城镇、乡村学校弱。精神质越不明显,情绪越稳定,掩饰性越高,神经质越强。(8)精神质与学校、性别、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正相关。即城市学校学生倔强程度较城镇、乡村学校明显,女孩倔强程度较男孩明显,越外向倔强性越明显。神经质越低精神质越明显,掩饰性越低精神质越明显。(9)掩饰性与学校、年级、性别、神经质、精神质有关。年级越高掩饰性越高;情绪越稳定,掩饰性越高;精神质越不明显,掩饰性越高。

三、讨论与结论

(一)独立样本T检验(表格3)

由表1知独生子女222人,非独生子女327人。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内外向看,等方差检验中,F值=0.011,显著性概率为0.917,大于0.05,接受方差相等假设。由样本计算T值=2.387,显著性概率为0.017。小于0.05,检验结果是拒绝零假设,推断两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内外向上有显著差异。样本中独生子女是第一组,非独生子女为第二组,两组均值之差为0.65778,说明独生子女更内向。从精神质来看,等方差检验中,F值=2.377,显著性概率为0.124,大于0.05,接受方差相等假设。由样本计算T值=0.406,显著性概率为0.027,小于0.05,检验结果是拒绝零假设,推断两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样本中独生子女是第一组,非独生子女为第二组,两组均值之差为0.13394,说明独生子女精神质更明显。从神经质来看,等方差检验中,F值=14.230,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拒绝方差相等假设。由样本计算T值=2.431,显著性概率为0.015,小于0.05,检验结果是拒绝零假设,推断两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神经质上有显著差异。样本中独生子女是第一组,非独生子女为第二组,两组均值之差为0.52930,说明独生子女情绪更稳定。从掩饰性来看,等方差检验中,F值=0.201,显著性概率为0.654,大于0.05,接受方差相等假设。由样本计算T值=-1.527,显著性概率为0.127,大于0.05,检验结果是接受零假设,推断两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掩饰性上没有显著差异。

由表4得出学校、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对内外向有显著影响,贡献率分别为5.3%、1.0%、1.6%。相应地,家庭人口多,更有利于学生外向型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独生子女的性格受到家庭结构的影响也更加显著。家庭收入高一点的家庭,孩子受到的教育可能会更好一些,因而接触到的环境就会好一些,有利于孩子好的性格的形成。年级、性别对内外向无显著影响。

(二)讨论与结论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加内向。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会对子女的个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是导致大部分独生子女被孤立的重要原因。他们过多地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却忽视了这背后亲情沟通和游戏的重要性。亲情沟通能够很好地抒发他们内心的欲求,而游戏则能更好地促进独生子女认知的发展。游戏是小学生非常乐意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把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中。独生子女渴望一个能与人自由聊天、无所谓什么辅导班。但大部分家长总是认为,自己这是为孩子好。这就在无形中让孩子认为游戏是不好的表现,从而渐渐脱离与社会的交往,变得更加内向。独生子女的精神质较非独生子女更明显。作为家中的小皇帝,使得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也间接造成了独生子女在性格方面的偏执。此外,学校、年龄、家庭结构和收入都会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有一定的影响。

(三)由结论引发的思考

1.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对小学生的个性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小学生健康个性的构建和健康行为的养成。

2.教师权威在小学生的个性养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尚未成熟的心智,使得小学生的个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权威就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学者薛剑刚已经验证了教师权威在小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道德和理智都不够成熟,具有“未完成性”,这种特征使得教育必须对他们施加一定的影响[6]。教师接受成人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使之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方拴锋,经承学,王琳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0).

[3]罗凌云,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2001,(6).

[4]李晓驷,张育麟,张志军,沈心芳,王莉,杨丽达,王克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个性差异的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1).

[5]白艳.后现代教师权威的解析及现实意义[J].教育学术月刊,2009:9-11.

个性心理学范文5

1 临床资料

1.1冠心病病例 病例为2011年8月1日~2013年10月30日年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1.2对象 我院在研究时间内共收治CAG确诊的A型血性冠心病病例85例,其中男67例,女18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9.25±11.58岁。临床诊断为心肌梗塞28例,心绞痛57例。CAG显示单支冠脉病变36例,2支冠脉病变22例,3支冠脉病变27例。

2 方法

按心内科常规给予药物治疗、PTCA手术治疗及护理,同时,针对A型血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性格特征、病情特点及心理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对策。

2.1性格分析 A型性格是一种有过强的竞争意识和高度时间紧迫感的人格类型,是导致个体罹患冠心病的一个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1,2]这类个体易恼火(aggravation)、激动(irritation)、发怒(anger)和急躁(impatience),Friedman称之为AIAI。AIAI反应形成了A型行为),常使机体处于反复超强应激状态,单纯的药物、手术治疗从有效率和远期疗效看,难以令人满意。

2.2性格重塑重要性的教育 在向患者实施此类教育时,一是指出A型血性的性格缺陷所在,二是指出该性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冠心病的相关性,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促使个性再塑造,在对待具体生活事件时,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个性中过激的一面,避免消极后果。采用交谈、编印下发心理卫生及冠心病知识手册等手段,使患者懂得:A型血型是冠心病的易患模式,A型性格特征愈典型,发生冠脉病变的危险性愈大,冠脉病变的支数愈多,病变程度愈重,愈易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三是使患者充分认识:加强性格重塑(如坚持长期不懈地致力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可使A型行为逐渐完成转变,对自身所患的冠心病的转归将起积极作用。

2.3行为矫正训练,协助患者调整过强的“时间紧迫感” 长期的精神过于紧张是冠心病的激发心理因素。A型血型的冠心病患者,长期惜时如金,终日忙忙碌碌。因此,我们帮助病人分析事业成功的诸多因素,多数患者认识到了事业的成功是由个人的能力、对事物发展的预测、准确的决策、审慎行动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而不只取决于“分秒必争”,自觉调整以往工作、生活习惯,制定了心平气和,劳逸结合等科学而有序的工作、生活程序。

2.4情绪调节训练,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A型血型冠心病患者多具有不可抑制的进取心,争强好胜,并常表现为“敌意倾向”,往往由于一些小事激发愤怒而致人际关系紧张不协调和病情加重。如本文中因家庭或工作中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紧张感和威胁感引起冠心病发生、发作者有57例,因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刺激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24例。护理中,我们首先帮助患者加强个性修养,情感修养,学会克制,遇事冷静地去换位思维,有意识地改变专断、过激等言行,控制情绪,避免发生冲突。采用积极方式进行情绪调节。其次,我们通过会谈,咨询,通信等形式使其家庭成员、同事、朋友、单位领导等了解患者病情,特殊人格特征、心理需要及冠心病有关知识,争取家属及单位密切配合。上述护理收到良好效果,多数患者人际关系显著改善。

2.5教给患者自我调整和放松的方法,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告诉患者躯体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放松可以减少A型行为对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特别是有焦虑、愤怒情绪或心绞痛时,可得到缓解。通常情况下,我们协助患者进行以下“自我护理”:平时,除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外,可应用各种松弛疗法,如练习书法、听轻音乐、以及其他有规律的适度的运动。心绞痛发作时,立即舌下含服消心痛或心痛定或硝酸甘油等药,停止一切活动,绝对休息,使全身放松,采取Jacobson和Schultz松弛疗法。据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表明,进行上述自我护理的患者,紧张情绪及心绞痛症状显著减轻。

3 结果

出院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的结果显示,80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为94.1%。说明心理护理对巩固PTCA+药物治疗的效果有一定作用。

4 体会

心理护理对A型血型冠心病患者是有效的。本文所述的心理护理方法对巩固PTCA的术后疗效有一定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术后症状复发的一种好方法。它主要通过对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板机作用(trigger role)”的A型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影响,预防和减少患者不良情绪应激,从而减少了术后症状复发的直接诱因,使术后疗效得以巩固;心理护理对A型性格冠心病的预后有良好的作用。Friedman对大样本的研究发现,心理咨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与非心理咨询组相比分别下降了2.5倍和2倍以上。本文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

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了解A型性格的特征,掌握其心理护理方法,在具体施护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区别对待患者而不机械套。第二,需掌握有效施护的技巧(护患沟通的技巧,护患、患际冲突的调控技术、心理危机的处理与调停策略等)。对于患者无端的敌意反应,应在高度同情的基础上谅解并关心患者,使用亲切而有感染力的应对语言和体态语言,恰到好处地疏通劝导,并积极创造宽松的气氛和情境。

【参考文献】

[l]何耀,李兰荪,李良寿,等.A型性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4):214.

[2]徐斌,王效道主编.心身医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71.

个性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新形势;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专业型人才具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各高校应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令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医学物理学是近代物理学与医学交叉而成的一门独立学科,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事实上,现今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医学院校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以便为学生之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一、医学院校医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知识结构存在偏差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医学物理学也是一知半解。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物理学教师往往对课本中的物理学知识较为了解,但对医学知识的了解较少,导致医学物理学课堂逐渐成为物理学课堂。部分教师对医学部分的知识讲解缺乏严谨性,部分知识点的讲解模棱两可。部分教师甚至只讲解普通的物理知识,只是偶尔提及医学知识。导致学生无法对知识点做出正确以及透彻的理解,对物理在医学中的应用也不甚明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二)传统教学模式

医学物理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部教师依旧选取传统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口述向学生们讲授知识,要求学生们掌握课程知识。然而医学物理学的知识较为抽象,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理解,更不能理解物理学在医学之间的应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学习效率也相应降低。

(三)注重理论知识

医学物理学的教学重点依旧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还有待提高。学校课时安排也往往将大量时间安排与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得不到实践机会,虽然对理论知识有所掌握,但在实际情况中却不会运用。这样的课时安排不利于学生之后的发展,学生无法适应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身之后的工作生活会受到阻碍。

二、医学物理学改革方案

(一)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若要提高自身教学效率,便需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尽量避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将教学重点由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转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也应组织教师开会,要求教师由传统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获取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令学生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时,可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工作实际。如教师可将临床问题引入课堂当中,依照物理课程知识点,结合临床实际向学生讲解知识点。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运用大量高科技设备丰富自身的教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便可使用多媒体技术扩充教学内容,令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医学物理学知识。教师可从网络中下载课程所需的图片、音频以及视频,从而令学生多方面了解课程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师不可忽略的问题,以《流体的流动》一章知识的讲解为例,教师在讲解该部分知识过程中,便可向学生提出临床实例,要求学生进行解答,如设有一患者大量失血,要求学生为该患者补充循环血量。补充循环血量共有四种形式:中心静脉插管、经动脉输血、静脉切开置管以及静脉刺穿。教师分写设定不同的状况,令学生分别选择输血方式进行救治,从而令学生加深知识记忆。教师改变自身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

(二)改革考试要求

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当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医学院校也存在这一问题。院校的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只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却并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察。考试内容的侧重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重点。应试教育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误区,认为理论知识才是学习的重点,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便会降低,自身的实践能力便的不到提高。因此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必须对考试要求以及考试内容进行改变。首先是对平时教学的改革。部分学生认为上课并不需要认真学习,只需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便可。因此,在课程期间常常出现睡觉、玩闹的现象。学校可要求教师记录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并根据教师记录的情况换算成分数,计入期末成绩当中。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设立考察学生实践操作的考试项目,且该考试项目的分数不宜过低,从而令学生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之后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还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这也是医学物理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要求医学物理学教师重点向学生讲解医学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帮助学生了解更为实用的医学知识。而对较为复杂的物理学规律以及相关结论,教师只需要向学生阐明即可,同时介绍该规律与其结论的来源以及应用范围,帮助学生获取定性分析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设立专题教学或引入物理学史,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目前部分医学设备以及医学设备中物理学的应用,例如单分子探测与光谱检测应用、蛋白质组合基因组序列测定技术,都可以使学生感到新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教师可以开展部分医学物理学专题教学,如教师在讲授X射线时,除讲解课本知识内容外,还可将医学中常用的X―CT机的设计原理、窗口技术等引入课堂并进行讲解,同时带领学生直接观察该仪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可见,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内容,从而令学生对课程内容拥有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