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绘画作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元宵节绘画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元宵节绘画作品

元宵节绘画作品范文1

 

一、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感知更多的民俗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借助于已有的儿歌、童谣、故事等进行随机性的传授教育。例如元宵节前,有的教师就随机教幼儿学习一两首儿歌:“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粘又甜……”而没有引导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学习。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适合幼儿阶段采用和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内容、题材又非常有限。为此,根据元宵节习俗,我们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开展一系列更切合幼儿需要,感兴趣的“欢庆元宵”主题活动。1、园文环境:全园师生共同创设欢庆元宵环境布置,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例花灯展:收集众家长提供的花灯办花灯展;2、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制作龙和狮、灯龙……;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观看各地元宵习俗;3、民俗体验:舞龙、舞狮:把幼儿制作的龙和狮并配上乐队选取幼儿组队在全园舞龙、舞狮欢庆元宵;吃汤圆庆元宵:为幼儿提供相关材料搓汤圆——吃汤圆;猜灯谜。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在主题教育的形式下,能让民俗活动更多地被幼儿感知,从而让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走入幼儿身边。

 

二、把民俗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单在集体活动中传授相关儿歌、童谣、故事,并把有关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还积极启发幼儿仿编儿歌、童谣。通过游戏、歌曲、儿歌、绘画、折纸、故事等各种活动方式,让幼儿轻松自如地了解掌握有关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动漫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相关的习俗。例如春节:大班幼儿除了学习整合课程主题单元《红红的新年》,我们还在教学中渗透十二生肖的故事、儿歌。通过生动的动漫和生肖钟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和循环,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生肖,还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属相、生日,并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环境中渗透民俗教育。

 

各班根据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概念基础,制作、创设适合幼儿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环境,充分利用墙面环境,将班级走廊、墙面等充分利用起来,并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环境布置,把收集到如相关的故事、儿歌、相关图片资料等以文字或绘画在墙面上张贴,使之生动化、具体化、多样化、情感化。除此之外,每个班级还为幼儿开辟了专门的墙面——亲子作品区,用来展示幼儿和家长收集到的相关物品资料、制作的作品。例春节临近:操场上大红灯笼合理地挂在绿化树上;植物角摆满应节的年花:、年桔、水仙花……;每班门口挂上师幼、亲子合作制作的各具特色的灯笼、鞭炮、窗花、贴上春联、吉祥语;亲子作品区:展示亲子合作制作的贺卡、窗花、吉祥语……;主题墙:春节习俗图片展、幼儿绘画作品——逛花街、看烟花……等等,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春节大花园,让民俗活动更多的被幼儿感知。除了空间环境的布置,我们的教师还积极营造文化环境:根据主题创设区域让幼儿在活动角区中去听故事、绘画、看有关的资料等,并为幼儿提供适合不同层次能力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开展《红红的新年》主题单元时我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红纸及各种色纸、卡纸、大油性笔、剪刀等材料让幼儿制作贺卡、春联、窗花、鞭炮……;在益智区投放十二生肖的图片让幼儿排序、贴福字;在语言区投放故事《压岁钱的故事》、《初三老鼠取新娘》、《十二生肖的故事》……;在表演区投放师幼、亲子、生生合作制作的龙和狮子、花轿、红包进行表演……;通过听故事、手工、角色表演等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十二生肖,学习与之相关的春节风俗:贴春联、拜年、派红包、说吉祥语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合力拓展民俗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形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还将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民俗教育延伸到社区、到家庭。我们根据不同节日以不同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例如端午节:我们就开展了亲子同乐——包粽子活动;其次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去观看我们顺德水乡富有特色的扒龙舟;有机会带幼儿去吃龙船饭,让幼儿感受短午节吃粽子、扒龙舟、吃龙船饭等民间习俗;国庆节: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外出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幼儿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我们祖国的强大、富有,受到良好的熏陶;举行亲子手抄报比赛……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

 

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相信很多幼儿园多多少少都有进行相关的探索、实践、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不管怎样,在活动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教育教学、环境创设、区域游戏中,科学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引进幼儿园,走到幼儿身边。通过整合、创新、分层后的主题教育活动更有益于幼儿接受与感知民族教育民俗活动的多面性,利于幼儿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锻炼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民族情感,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其次,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现代及外来的文化,要将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比较,对外来文化要持包容的态度,把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中合理因素纳入本民族文化教育活之中。

元宵节绘画作品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课 地方性资源

随着人们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学校和美术教师应该正确认识美术课的价值,而美术教材也不应该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地方性资源,并有效的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去。

一、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进行美术教学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自然景观美、田野风光美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在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他们走向自然。

每当春夏秋冬,乡村田野有不同的景色变化时,是培养孩子们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农村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我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农用工具、耕种庄稼的农民作为写生的素材。如:用收割机抢收稻谷的场面;在寒风中微笑着挖藕的场面;扛着锄头在田间放水的场面;卷着裤管吸着烟在田间休息的场面;在大棚里摘紫葡萄的场面。这些都是小画家笔下的好画面,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学生出自于自身情感而描绘的腻笔触之外,更反映出画面以外的诸多事物——孩子们看见了课本之外所观察到的真正的农民伯伯“谁知盘中餐”的辛苦;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民风民俗进行美术教学

生活是美术的源泉,丰富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美术资源。农村的美术资源很多,只要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眼前。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我收集了一些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周边人们生活中的活动、民风民俗等美术素材,挖掘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从美术的角度了解我们的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如上《快乐的节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描述快乐的节日以及见到的场面,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高涨!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春节五彩缤纷的烟花;正月敲锣打鼓闹龙灯;杭州小百花越剧团的精彩表演;元宵节吃麦饼看花灯等等。我再结合图片素材讲述我们浦江的历史故事、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等,熟悉的场面调动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绪,我趁机让学生把当时深刻感受和素材结合,创作一幅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绘画作品,学生们乐此不彼,整节课学生都呈现出积极的状态,作品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三、充分利用农作物进行美术教学

农作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是美术创作的绝好素材。给学生更广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可以自己寻找适宜的材料进行制作,动手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东西,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2008年,迎接“北京奥运会”书画作品展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用各种种子制作出《五福娃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我先让学生收集了各种种子:有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赤豆、白云豆、荠菜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种子聚集在一起时,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介绍。我趁机用课件展示用各式种子拼贴成的精美手工作品,学生发出了一声声赞叹,表现出很想创作的欲望。我用一块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把彩色福娃图扩大到和玻璃相同大小,然后放在玻璃下面,再用各种种子根据福娃图上的不同颜色在玻璃上进行粘帖,种子本身就有各自的颜色,这样一张彩色种子福娃图就粘帖好了。用同样的方法,我指导全班同学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了《五福娃图》。

瓜果溢香的夏季,教师可让孩子将家里栽种的各种小瓜果和蔬菜带到课堂上,发挥想象力,把它们设计成一个个小小的作品:黄黄的香瓜把碧绿的菜叶当假发戴在头上,再贴上眼睛和嘴巴就变成了漂亮的小娃娃;紫色的茄子可以割成长长的火车;小西红柿削平一块肚皮,剪出两只小耳朵,就成了一只小兔子;长豆儿成了学生们的耳环;红萝卜削出一朵朵透明的粉红玫瑰花……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想象丰富、创意叠出,一个个小作品就在一边动手一边叙述中诞生。

丰富的农作物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他们将自己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了千姿百态的物体造型,大大地增强了孩子对艺术创作的兴趣,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四、结合当地资源,开设特色工艺课

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如:家禽的羽毛、田野的黏土、溪边的卵石、庄稼的桔秆、粗糙的树皮、家禽的蛋壳等等,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当地资源,我校开设了《泥塑》、《树叶画》、《萝卜雕刻》、《种子粘贴》、《石头画》、《布贴画》、《剪纸》等工艺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我县是水晶之乡,每个村都有很多家庭在办水晶厂,很多学生家里也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一些用水晶珠子编织成小玩意的视频,如:各种小动物、餐巾纸盒、笔筒、花瓶、汽车挂件等等。让学生边看边学,虽然学生编织的不是很结实,但从中体会到了编织的乐趣和成功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给家里增添了一件生活用品或小饰品,得到了家长的表扬。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广阔的农田、丰富的自然环境,这些都为农村的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和养料。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当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时,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就应该抓紧“这方水土”这个点,将无限的地方性资源融入我们的美术课堂,为孩子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农村美术教师动脑筋。用爱心唤醒和鼓舞学生对生活、对美的感受,用心浇灌希望,使农村儿童的身心得以和谐地健康成长,为农村美术教育铺设多种途径,地方性美术教育就一定会开满鲜花。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学》 高师 《美术教育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个案集》 2006年8月

元宵节绘画作品范文3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新思维;实践创新

国内对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成果较多,但涉及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就少了许多。从近几年国内的论文及著述来看,虽然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学术性研究不少,但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方法和过程的实践性创新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论创新,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创新发展。

一、社会环境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形式,其中美术与音乐则是不需要语言就能够让人从音乐的旋律和美术的创造中体会其创作者的情感和社会体验。从美术方面而言,人们则可以通过前者的文字描述和线条、颜色、形状等方式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人们传递历史的过程中,还会增加一些被神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具有某些历史意义和教化意义的故事来教导幼儿,教会幼儿如何运用线条、形状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不难发现文字也是通过线条的方式体现在我们的眼前,美术不仅能体现美的事物的发展过程,还能体现文字的历史发展进程,它是我们传递、创新、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前人所书写的文字、人物形象、各种与生活相关的物品并进行联想,在教师的引导下,推断提供的图片文字表现的是什么物品或与现代文字的联系又是怎么样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作品给幼儿欣赏,这样可以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获得对美的感受。例如,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用其民族服装上的图案、线条、形状以及颜色的对比来反映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环境及其发展史,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向幼儿传播其民族特有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现在的发展进程。让幼儿了解其历史过程能够有助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向幼儿传播正向的、积极乐观的创新精神,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应当保有的工作态度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终身的目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启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幼儿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以及再创新。

各民族的风俗既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又是在相互团结、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若展开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幼儿展现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幼儿对其他民族风俗有基本的了解。例如,“傣族泼水节”这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于每年的傣历六月举行)。可在园中开展“特别的祝福”活动,教师说明该节日的发展历程:“泼水节也称为“桑勘比迈”,节日当天穿着代表自身民族特色的服饰,手拿各种打水工具,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祝福。人们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教师再将节日时场景通过视频或图片的方式给幼儿观看,并运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带领他们仔细观察,其民族的服装特色都有什么标志性的饰物或颜色等。让幼儿在认识当地民族风俗的同时对其服装也有一定的了解,教会幼儿懂得可从哪些角度去发现事物的不同,从而发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民间艺术不但汇集了我国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凝结了劳动人民对于生产生活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趣味,更是丰富美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宝贵宝库。而在现当代社会,文化显现出多元化特征,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艺术在日益渗透到我们的幼儿园生活中。外来文化虽然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认知,促进幼儿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但是也常因为幼儿园不顾外来文化的适宜性,对外来文化一味跟风,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部分幼儿园为了“赶时髦”或展现所谓的“国际特色”,片面重视外来文化的宣传,而忽视了幼儿对民间优秀文化和艺术的传承。汇集了我们国家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蕴含了不同的地区、民族和文化间的审美情结,传递了中华民族浓厚且真挚的思想情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学龄前儿童思维情感处于发育期,教育者应从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对其民间文化的熏陶,使幼儿对民间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与感受,进而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萌发出初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彰显中华民族淳朴原生的审美理念,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很多人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关注度和理解度不足,幼儿生活中接触欣赏民间传统艺术活动的渠道有限,应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环境创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即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让幼儿与这些喜闻乐见的环境产生交流,让特有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走进幼儿园。如清晨幼儿们入园的时候,我们可以播放一些有趣、欢快又好记的民间童谣,让幼儿每天伴随着愉悦、欢快的心情来到幼儿园;午睡前我们可以给幼儿讲述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课间操的时候,让幼儿在民乐的伴奏下进行律动等。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时时刻刻都处于民间文化的氛围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神话传说、节日风俗、民俗工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补充到创设具备民间文化的幼儿园环境中来。除此之外,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像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都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创设选材来源。

二、教师自身要具有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对于一名幼儿教师而言,如果其没有存在这类的意识,那么幼儿的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造性思维素质的修养,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在不同的年龄班要求可以有所改动。因为,各年龄段幼儿的思维发展都有所不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不相同。在年龄较小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都是用简单线条和形状来表示自己的感受与认知。相较于小班的幼儿而言,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在运用线条以及形状的能力要较为强一些,他们能够创造出较完整的画面以及情节出来,在教师的命题作画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幼儿自由表现所想象的事物,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地无拘无束地刻画他们所见所闻,鼓励幼儿运用联想、夸张等多种方式表现物象,正是幼儿的大胆创想,才使得幼儿的绘画充满生命力与创造性。尽管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并不完全,但是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也能改变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三、创造一个适宜幼儿学习的环境,是幼儿实践操作的前提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式是在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所以创设适宜的情景,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可以从创设的环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并善于运用感觉器官去了解认识新事物,不断积累和建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3]。所以在具有情节性的场景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一个优美且适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当然,要想创设适合幼儿的环境,就必须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幼儿的心理发展机制。

四、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给予过多的提示。教师只做引导不做指挥是较为正确的方式之一,教师的过度指示,只会将幼儿的思维固定化,这样他们就不会自己思考,而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即依附于教师的思考和想法进行“复制”美术作品。对于幼儿自由创作的作品,教师在给予评价的同时也要多多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绘画作品。无论使用简单线条还是复杂线条,形状简单的,还是各种所谓“稀奇古怪”的形状,只要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并且能够自由组织绘画语言,表现对美的感受和认识,那就是好的美术作品,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赞赏,爱的鼓励也能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美术也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美术可以将幼儿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给他人。有时儿童的任意“涂鸦”不仅表现他们的天性,还可以培育他们注意观察与认识周围事物。儿童的绘画也可以看作是他们想要表达的一种语言和方式。这种语言表现了儿童对外面世界的感知、理解、建构,以及他们内心的情绪情感波动[4]。尽管在运用绘画这种方式表达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不符合逻辑的现象,但是这也代表了他们对世界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要。

五、活动材料是激发幼儿兴趣和想象力的有力保证

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就连成人也是相同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一样事物没有任何的兴趣,那么就不可能有动力去做好它。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的活动材料,如果没有能让幼儿提起一定的兴趣的话,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幼儿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也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幼儿深入探索习惯的养成。他们的美术作品也不会有太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所以,材料的投放数目、种类要适度,而且投放的材料应该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当幼儿的兴趣浓烈的时候,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作品甚至会比一些成年人画得还更加有情感和画面感。除此之外,材料的多样性也能够促使幼儿自主探索不同的方法表现所思所想,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并且大胆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幼儿的美术技能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美术技能的提高还能影响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幼儿的美术技能提高后,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就能用所掌握的技能将自己所创新的东西描绘到作品中,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更加富有创造性。我们不应当只追求美术作品在“形”上与客观事物是否相似,而是应当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其身心发展特点。

六、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创造性实践活动提供不竭源泉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幼儿对生活中的最直接的接触体验是幼儿美术创作的源泉。所以说在幼儿的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和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一切相关事物,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差异,在美术创作中,对事物的创造性描绘也会不尽相同。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一些与外界事物相似或者相关的替代物。这样幼儿在作品的创造中就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替代物”进行联想,幼儿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观察对象进行相对的创作与创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教师在美术活动的时候就可以依据这一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美术创新能力。

七、教师应教授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简单方法和技能

欣赏材料的准备上,对小班、中班的幼儿主要提供一些他们能够理解的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还可以欣赏周围环境里的自然景色或图片;大班幼儿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欣赏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欣赏的内容同时也在不断深刻化、复杂化。幼儿观察对象的增多有助于思考范围扩大、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欣赏方法、技能的教授,小班、中班幼儿可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在美术活动教学中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了解,使其懂得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运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初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观察的过程中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立体作品可仔细观察其构成材料的种类;大班幼儿可增加方法技能的难度,可教授其感悟欣赏和比较式欣赏。感悟欣赏主要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作品欣赏过程中,可任由思维驰骋不受限制。比较式欣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在这一方法的运用中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每一件作品在比较时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他们的表现方式和风格上存在不同而已。在比较的过程中主要观察作品的形式,联系社会因素就可以从中找到作品的差异。能分辨各类艺术作品、掌握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技能,有助于幼儿发展其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