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层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层培训范文1
项目背景介绍: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一般是指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部门负责人、高级技术人员及总经理指定人员,是一个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企业战略、规划、制度的制定者、引导者、推行者。中高层管理者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执行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或企业停滞不前时,都需要快速提升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带动整个团队的成长。而现实工作中,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很多人是从业务或技术骨干直接走上管理岗位,靠摸索来积累管理经验,也会由于缺乏基本的管理知识而造成失误,给企业带来时间、金钱和机会的代价。中高层管理团队的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瓶颈,导致企业虽有很好的战略,也很难实现。现为客户公司量身定制中高层管理者培训方案,以提升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实现客户公司的快速发展。
一、培训对象
客户公司主管级以上管理人员,包括承担部分管理职责的高级技术人员。
二、培训目的
通过本次培训会让客户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获得以下收益:
1、懂得做领导的真正含义;
2、明白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掌握系统思考能力,对部门工作懂得如何策划铺排,有条不紊地开展;
4、提升上下级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
5、学会组织管理、团队建设,合理利用本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6、提高目标、计划、时间、执行、控制等领导能力,从而提高团队整体效率;
7、提升有效授权的能力,让员工和管理者一起行动起来,提高团队作战能力;
8、提升个人的领导力,拥有个人的影响力,激发团队,支持公司实现整体目标。
三、培训需求分析
关于中高层管理者培训的需求分析主要通过三方面来进行:
1、战略与环境分析
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由此得出公司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发展要求,并总结出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
2、工作与任务分析
主要通过分析中高层管理者的任职资格标准,得出公司对中高层管理者在项目/任务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由此总结出培训要点。
——中高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
管理类工作是素质模型专家们所研究的最大的工作类别,由于管理类工作十分普遍而且重要,所以在工作胜任特征研究上比其他工作类别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国外专家们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适用于所有管理人员的通用的素质模型。他们发现,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下列11项素质(见图3-1),否则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其中基本要求:组织认识、关系建立、专业知识。这里所讲的管理人员素质模型是比较通用的,不可能百分之百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根据企业的文化特点和实际情况对这个模型作适当的修正,从而得出企业自己的个性化的管理人员素质模型。
图3-1中高层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模型
3、人员与绩效分析
企业管理层培训范文2
【Abstract】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basic staff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man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reat the high quality basic staff as a kind of strategic Resource. However, at presen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ill have some some low education and low starting point of the basic staff, which greatly limited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influenced the exerting of staff fun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staff training management methods.
【关键词】基层员工;培训管理;国有企业
【Keywords】basic staff; training managem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76.1;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03-02
1 国有企业在实施基层员工培训管理时的影响因素
1.1 企业层面上
1.1.1 制度与体制缺失
由于对于一些国有企业来说,其所处的发展环境及拥有的发展理念较为落后,同时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依靠扩大经营的模式,来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的,而依靠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提升来获取更好经济效益的企业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很多国有企业来说,其拥有的职工数量相对较多,但是专业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等一系列中高级岗位并不是很多。这样一来,很多员工便长期得不到升职空间,造成基层员工难以向中高级岗位流动的现象。同时,对于基层岗位的员工来说,其本身学识有限,也会对其升职加薪造成不良影响。
1.1.2 岗位技术要求较低
对于很多国有企业基层岗位来说,其对工作技能要求一般都不高,也不存在淘汰制度。在这种要求下,员工感受不到竞争的氛围,从而不会去考虑参加技能培训,进而导致员工培训积极性不高。
1.1.3 受工学矛盾影响
虽然对于基层岗位员工来说,竞争并不是很强烈,但是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常常出现加班加点完成生产任务等情况,从而难以抽出时间参加培训。这使得工作占据了员工生活的大多数时间,即使有员工参加培训,也很难有精力持续下去。因此,若工学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培训工作便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1.2 员工层面上
首先,在国有企业基层岗位上,不乏存在很多低学历职工,这些职工甚至只读过小学、初中。通常,这些职工缺乏正常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在职业发展上没有过多追求,因此不会选择参加培训。而对于一部分专业院校毕业的职工来说,虽然他们的学历跟得上,但是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使他们感觉看不到未来,感觉抱负得不到实现。因此情绪化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 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管理现状
2.1.1 基层员工对培训的认识现状
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0%的管理人员认为公司对员工培训并不重视,同时调查显示,在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是培训的管理人员,仅仅占到调查人数的35.7%。同时,对于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工作,开展起来较为简单,远不如高层管理培训正规化,而对于基层管理培训,就更为单调。在被调查企业中,员工并不安于本职工作,从而导致人员流失较为严重,员工对培训不关心,领导对培训有所忽视,从而导致有技术的人员缺失,导致很多企业即使花重金也很难找到合格的技术人员[1]。
2.1.2 基层员工培训工作开展现状
现如今,企业在对基层员工开展培训工作时,一般会存在这样的现状。首先是培训的方式比较落后,缺乏实践性,还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没有让基层岗位人员接触更多的实践机会。其次是培训的控制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效果较为滞后,难以知晓通过培训,可以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最后,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完成程序化与系统化制度的落实,在工作开展时,需求分析、策划与评价都较为盲目。很多时候,培训工作还仅仅是关注对员工简单技能的培训,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解决一时的问题,无法做到从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上,完成培训内容的有效制定,从而导致制定出来的培训计划跟不上企业与时展。
2.2 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管理问题
2.2.1 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缺乏合理性
这一问题集中表现在三点。首先,对于培训人员来说,其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也不是非常到位,从而难以从专业的角度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对基层员工实施培训,另外也难以对制定完成的培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其次是培训所使用的教材,针对性不足。受到培训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培训工作都是聘请内外部讲师来开展,这些讲师自身难以完成对培训教材的编写,导致培训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同样的课程,在不同讲师教授下,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使得培训效果参差不齐。最后是没有完成培训体系的设计,企业根据培训需求,来对课程进行单独设计,从而造成培训内容的相关性不够高,使得培训效果不高。
2.2.2 培训工作得不到有效配合
一些基层领导认为,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应当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完成的工作,因此对于很多基层管理人员来说,其在收到培训计划表不会过多重视起来,只会在当时,安排几个相对有时间的员工参加,存在走过场、凑数的问题。甚至一些管理人员,喜欢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举办各类研讨会及高级班,来试图在宣传上下功夫,虽然是举办了,但发挥不了效果。
3 基层员工培训管理相关措施
3.1 通过培训前调查来制定培训内容
在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之前,应当对培训目标与内容做好调查工作,进而跟进调查结果与原先计划的内容,做到合理分析,并对基层工作情况做到有效结合,从而对基层部门相关情况做到更为清楚地把握。通常来说,绩效问题一般是由四种因素所造成的,分别为动机、环境、激励与知识技能等。这些信息的获取,对培训计划与培训内容的指定,有着较大的帮助,从而使制定完成的计划更加具备有效性与针对性。只有企业完成计划与内容的制定工作,方可使基层部门与员工,对制度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与把握。从而在培训时做到积极配合,完成培训工作的开展,促使基层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
3.2 完善培训理念与培训方法
目前在知识时代背景下,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这一背景下取得更好的发展,促使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需要意识到对基层员工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需要将培训植入企业文化当中,借助科学创新的方式,来对创新型人才做到有效培养。对于企业来说,在对基层员工开展培训时,借助现代化技术与方式,将会促使培训质量与培训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4 总结
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管理是一项综合化、系统化的工作,要求不同部门共同努力,摒弃当前国有企I员工工作消极的现状,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最大限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企业管理层培训范文3
一、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上,大多数的企业采取单一的培训方式是你说我听,问卷考核等。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这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员工的优势能力,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定向的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障碍,而且这种单一的培训管理企业新员工的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使得企业在选拔,合理任用人才上有所欠缺。2.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主要原因来自于企业对于新员工培训管理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由于新员工培训管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就使得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实践工作无法着实有效的进行,更不能发挥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应有的价值。而且缺乏理论指导的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反而会使得新员工对于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等,影响企业形象的树立。3.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主要在于考核的方式以问答为主,或以卷面测试为主。这种过于形式化的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没有新意,而且这种考核并不能突出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的优势和特色,由于缺乏考核机制的创新研究,更加起不到对新员工提高自身能力的督促作用。
二、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研究
1.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在充分认识到原有培训模式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弥补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对企业新员工培训应该各取所需,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选择合适的培训管理模式,以此增强不同层次员工的各项必备能力。如企业基层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基层新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增强企业基层新员工自身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对于中高层员工的培训管理模式,应该倾向于培养其领导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挑战能力等为主要目标,从而激发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企业新员工与老员工、及中高层的互动、交流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从而增强企业的集体协作能力和企业集体荣誉感。最后,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具备灵活性,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培训管理方式,灵活的处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管理创新模式解决企业新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基本思路,企业管理层对新员工培训管理思想意识,决定了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能否被实现。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对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充分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的创新的必要性。如企业管理层与时俱进的不定期的学习新员工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企业自身新员工的特点,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以便于通过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模式,来增强新员工的各项基本能力。其次,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对自身培训管理理念的更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对自己的培训管理能力和理念进行革新,以此指引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的方向和趋势。最后,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管理经验和理念,将先进的培训管理理念应用在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创新研究中去,以此形成企业特色的新员工培训管理理念为其服务。3.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创新,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新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各项技能和水平等,激发企业新员工斗志,从而提高企业新员工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应该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并为新员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统一企业新员工的核心价值观等。其次,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应该注重对考核形式的创新研究,通过研究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形式,并使其与绩效产生必然联系,从而提高企业新员工各项技能和水平,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最后,应该建立新员工培训管理长效考核机制,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定期考核、抽象考核、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等。对企业新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并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后的效果跟踪记录、及时反馈,建立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档案记录,以便于对企业新员工培训管理考核机制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企业管理层培训范文4
【关键词】风险评估 诚信 风险偏好 人力资源政策
注册会计师实施财务报表审计,其目的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得合理保证。风险导向审计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鉴证业务必须采用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其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主要有五要素组成:①控制环境;②风险评估过程;③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④控制活动;⑤对控制的监督。以下主要分析风险评估程序中对控制环境的了解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管理层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被审计单位重要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依赖于负责创建、管理和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伦理中的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指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表里如一;守信就是信守契约信用,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诚信的企业一般对自身行为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诚信的企业可能有更少的机会主义行为;诚信还将产生约束功能,主要体现为在一个共享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下,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氛围,从而对企业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制约。在以诚信为导向的企业中,企业对自身行为和道德标准有较严格的要求,不诚信的行为会受到内部员工的监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注册会计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了解和评估被审计单位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是否身体力行,在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是否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企业文化是否强调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否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全体员工,并对不诚信行为制定了适当的惩罚措施。
二、管理层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是指为了实现目标,个体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风险,通常是指未来事件或损失的不确定性。由于个体对于风险的感知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的人风险偏好也存在差异。根据风险偏好理论的一般划分方法,风险偏好分为风险追求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厌恶型三种类型。企业管理层风险偏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由于存在“高风险、高回报”原理,管理层如果一味选择高风险项目,很可能会将企业的经营置于高度不确定状态中。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风险偏好水平较高的管理者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而盈余管理活动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有时很难区分,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应该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不断加强独立审计能力以鉴别盈余管理与真实交易活动。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通过各种会计手段或关联方交易等做出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决策的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并严重误导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决策。盈余管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该行为可以为企业管理层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分析被审计单位是否有一些特别的需求,例如:企业上市、负债融资等,使其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各个企业的特殊性,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进行职业判断。然而,管理层采用职业判断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即管理层会选择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真实经济情形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粉饰报表,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
三、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被审计单位员工的素质与胜任能力是控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涉及招聘、薪酬、考核、培训、晋升等方面。被审计单位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雇用并保留一定数量既有胜任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完善的人事政策与实务。
企业应当制定有关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明确每个职位或岗位的员工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艺和能力,确保所招聘的员工都能胜任其岗位要求。人力资源政策中,薪酬管理非常重要,它与员工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公平、合理且具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待遇将有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开发员工胜任能力的培训体系。良好的培训能够增强员工个体取得高绩效的胜任能力和适应未来环境的胜任力;培训内容可以从工作基本需要到拓展到员工个体的绩效行为、知识技能、诚信及道德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被审计单位是否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存在令人满意的控制环境是一个积极的因素。虽然令人满意的控制环境并不能绝对防止错误或舞弊的发生,但却有助于降低发生错误或舞弊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姜付秀,石贝贝,李行天.“诚信”的企业诚信吗?――基于盈余管理的盈余管理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15,(8).
企业管理层培训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盈余管理;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1.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
(1)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中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使得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很好的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2)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减少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利润的可能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必然增加企业的当期费用而减少当期利润,转回则相反,通过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可以将企业的全部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重新分配。新会计准则规定,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及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
(3)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杜绝了企业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分离若干子公司的方法,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做法。新准则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这将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按这些规定编制的合并报表将能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2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1)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2)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3)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4)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2新会计准则下,完善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
2.1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
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
2.2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企业会计报告信息进行调控,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要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必须限制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比较有效的措施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对管理层权力的制约、监督。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外部必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基于合约委托关系的权责利关系。另外,由于即使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也可能带来一定短期利益,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层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就需要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解滥用盈余管理对于企业形象和长期利益的危害,从而在企业达成一致共识,共同抵制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提高对管理层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效力。
2.3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在会计实务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通过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要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提高,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要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不同意义和后果,对于操纵会计利润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将会严格依法惩处。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会计造假及其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在新旧体制转换、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营方式多元化,各种经济类型相互渗透的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防止会计造假行为更显其重要。
3结束语
总之,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予以重视,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S].财政部,2006,(02).
[2]贾改仙.新会计准则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空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
[3]姜海玲.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6,(02).
企业管理层培训范文6
对于我过企业管理的层次性较强,工商管理的培训层次越高,相对的内容也较为复杂,而且培训的任务也是非常的重大。所以加速企业管理中管理培训内容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其体现最为突出的是内容改革对培训方式的影响较大。现代企业的培训内容已经呈现为现代化与多元化趋势,不仅在获取内容信息上住不到的得到增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管理层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另外,培训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比如说,在企业内部进行专题的讲座、研讨会、教学案例分析以及提问等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培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培训内容的进一步的学习。而且不能只是停留在培训企业管理水平理论上的学习,应当加大促进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管理水平。其中培训的内容应当侧重于对管理层面的技能培养以及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两方面管理内容的改革来加强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应急能力。另外还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培训,从而加速促进企业管理中管理培训内容的改革,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2.提升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提升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管理者对上级命令执行的程度。通过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从而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二,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危机意识。在面对现代企业竞争的压力与风险,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企业稳步发展,使企业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对此在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可通过同行管理人员的互相交流学习,以及企业出资深造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第三,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理论知识还不够,要在学习中进步,在结合自己所处在公司的地位以及自己能力大小,从而促进对企业管理以及企业发展的步伐。对于自己在公司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的得到解决,同时也要与同事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进一步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第四,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说,做一个诚实的人以及注重对细节方面的重视等。这样能够促进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因此,提升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促进工商管理培训强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