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洗衣粉广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洗衣粉广告范文1
10年变化有多大?看看陈佩斯10年前和小沈阳今天的立白洗衣粉广告就知道了!
10年前立白洗衣粉的广告中,陈佩斯一如他小品中的鬼鬼祟祟形象,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旅行包在美国一家机场晃悠,结果被美国警察盯上了,你跑我追,被逮住后,打开包,却发现不过是一袋袋的洗衣粉。“这是立白洗衣粉,是我老婆非要我带到美国来的”,陈佩斯指着洋警察的领子说:“洗衣服干净,不伤手的。”
10年后的今天,小沈阳在主演的立白洗衣粉广告中搔首弄姿,老婆沈春阳在后面洗衣服,疑惑着为什么衣服洗不干净,小沈阳比老婆还女人地试了一下,也洗不干净,招牌式地“哈”了一声,然后就介绍产品,再洗,就干净了,又“哈”了一声,得意地伸了下兰花指,“还不伤咱小手”。网上看到的长秒数版本,最后还有一句:“这个真该买”。
看出变化来了吧?
变化:10年前的广告追求情节取胜,出人意料的广告被看成好广告。现如今的广告只想着用一句话取胜,送礼只送什么的,叫到今天了都不知道换。现在又开始“哈”什么的了,从央视春晚哈到每个公司的年夜饭再哈到不同产品的差不多的广告上,跟网络上“你妈叫你去干嘛……”倒是一脉相承。倒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只是觉着咱民族是不是越来越沉迷于玩无聊的嘴皮子了。怪不得陈佩斯在评论小沈阳的时候调侃说:“他能红就因为有社会需求,就像馒头一样,人们对它有需求,可以填饱肚子,它是无害的,但是它确实不能治病。”虽然听上去陈小二有些酸味,不过馒头的比喻倒也贴切有趣。说“不能治病”是有些过了,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指着小品和小品演员能治什么病呢?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倒还是真的。
变化二:10年前的广告都喜欢讲老公照顾老婆,现如今却开始老公首先想到的是照顾自己了。10年前陈佩斯为了老婆的要求,不顾牢狱之灾,即便是他新拍的立白洗洁精广告,买不到产品,为了怕伤着老婆的手,才亲自上阵洗碗的,可见依然保留着10年前的“古”风。而小沈阳的广告中,却先想着的是“还不伤咱小手”,再配个扭捏的兰花指动作,自怜自恋到不行。不过有一点陈佩斯的广告也赶上了潮流:10年前,老婆虽然挂在嘴上,但镜头里是不出现的,但新广告中,陈佩斯也带着“老婆”出镜了,跟小沈阳一样。就像10年前不惯在公众正式场合带老婆的中国人一样,现在也学老外带进带出,一直带到广告中。
变化三:10年前的搞笑广告属于自嘲,10年后的搞笑广告中,则开始自残!陈佩斯在机场被警察抓也好,在飞机上躲在洗手间里洗衣服也好,那种鬼祟和弱智,只到达了自嘲的境界,还没有到自残的地步。自打有了网络,有了身体写作的“女作家”,有了芙蓉姐姐,有了杨二车纳姆,二人转中打耳光的自残潮流,终于在央视春晚的小沈阳手中登堂入室了。于是,现实社会中很多有自残倾向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拿得出手的代言人。有自残倾向的人,是一种病,用自残的方式去抚慰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最好方式,这大概就是“存在就是合理”吧?但愿大家都能够痊愈,不要因此得病的人越来越多。
洗衣粉广告范文2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作为一种“表意的过程与行为”,其“包括的范围广泛,由语言、艺术、哲学,一路直到新闻、时尚与广告。”[1]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成为“一个表意的系统”[2]。随着电视这种具有现代性标志的媒介深入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获知各种信息,享受多样娱乐,接受教育的主要传播工具后,看电视的行为实践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电视多样、日常与随意的性质,使它在图解我们文化生活的过程中,也将其自身所形成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其它符号一起建构起现代文化的含义和解释的系统。
广告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性除了经济原因,即作为商业促销的手段为受众提供商品信息,现代广告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及思维方式的差异。电视广告图像伴随着所有的电视节目进入家庭生活,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这种日常性较至于其他文化实践就更为明显了。广告图像记录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的文化意义,它利用业已成型的文化观念把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带出来,带入到一个图像的世界,又将现实生活中的诉求转移到广告图像创造的平面世界,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作为广告的创意者,立足于一种文化环境,这个环境中话语支配权在其创作实践过程被实施,即一种不得不接受的、代表了主导阶层利益的意识形态对广告实践过程产生影响。
香港和大陆虽然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渊源,但是,由于香港与大陆一直实行的是两种制度,不同的制度形成不同的社会管理系统和证明系统合法性以维护系统运作的意识形态。作为生活在不同体制下的人们,在适应体制的前提下,在接受正统的思想教育为必须的同时,发展每个人所认可的传统、民间传奇和道德故事。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生活历史、社会结构、个性发展的不同,构成了大陆和香港不同的广告文化。
二、理论观点
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霍尔的文化循环论。霍尔在其著作《表征》[3]中对文化循环理论作了如下论述:
(1)文化循环理论提出,“文化”生产就是符号生产。文化已经从原来要根据另外一些因素才可得到实体性解释的东西,现在变成了与社会文化基础或社会“深层”文化符码相关的原文化问题。[4]
意义事实上产生于几个不同的情景,并通过几个不同的过程或实践进行循环(文化循环)。意义给我们自己的身份、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入哪类人以一个概念。
(2)意义持续不断地在我们参与的每一次个人及社会的活动中产生出来,并得以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化与意义的最具特权的场所。
(3)意义还产生于我们用文化“物”表现自己的意思,利用、消费和占有文化物时,也就是说产生于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把它们结合进每天的日常定规仪式和实践活动中,以及这种方式给它们以价值和意义之时。
(4)意义还规范和组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建立起使社会生活秩序化并得以控制的各种规则、标准和惯例。因此,意义也是那些想要控制和规范他人行为和观念的人试图建立和形成的东西。
三、研究方法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电视文本分析方法。从具体文本——图像符号的研究入手,进入电视广告图像意义的生成场所,给这些图像一种理解,这个理解不是对作品要再现的表层观点和目的的重复性的表达,而是把图像的创意当作一个已经被“规范和组织”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透过图像表层的意义(广告的意图),揭示它在进入到广告文本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即进入到文化循环的过程中,探讨香港、大陆广告图像符号文化的差异。
(二)
一、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之比较
意识形态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某种经济、政治的理论或体系基础上的,或某些阶级特征基础上的各种观念、价值和信仰。用霍尔的话来说,作为意识形态——观念规范和组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包括建立各种规则、标准和惯例,使社会生活秩序化并得以控制的。因此,意义也是那些想要控制和规范他人行为和观念的人试图建立和形成的东西。意识形态不仅组织人们关于现实的观念和形象,而且使人们形成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认识,并据此在这个世界占领一个位置。即通过意识形态,人们获得一种身份,成为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意志、自己好恶的主体。除了关于自己形象的认识外,意识形态也提供他人的形象。不仅一个人自己的身份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而且意识形态还能勾勒出其他人的身份。[5]
对大陆和香港在各自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不同之处进行分析,我们看到:
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英国人将西方的一套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照搬到香港,加上香港人(中国人)独特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二者的结合,使英国殖民者在东方的行政管理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香港人也在语言和文化诸方面接收着殖民者的教育,与大陆的中国人形成差距(以与香港语音最接近的广东人比较,香港的语言中多处有英语音译出现,如草莓叫士多啤梨,打球叫打波,警察称作沙展等)。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即不同于台湾、澳门,也不同于大陆独特的中国人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既可以看作是香港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像。又是形成香港文化独特性的主要因素。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化身份的形成及其特点做了如下的分析:
1、香港意识形态的特点
香港人的意识形态的形成颇为复杂,有来自大量的颇为完整和系统的民间传奇、宗教学说,以阐释善恶,印证报应。这些意识形态成份比较成形,有系统的看法和判断,牵涉生活各个层面。各种成份由于牵涉范围和题旨有别,可以并肩而存,互不拖欠。市民按能力、兴趣、机遇和利益各取所需,接纳改良,形成一套或多套个人理解事物原因和行为对错的、较明确可辨的认知和道德地图。[6]
复杂的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使香港的市民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低于大陆的市民。市民社会认定的靠个人努力改变生存状况的价值,形成香港人的生活风格。即香港这个群体经年累积下来的自卫生存姿态是“走精面”、“无执输”、“弱肉强食”等。这些风格更多地见证于香港人到圣安娜“挤提”西饼,地铁车箱空无一人仍然坚持要飞身上车的拼搏精神。这是香港社会的调子和素质(toneandtimbre)。
由于意识形态的非一统化,香港人的日常意识由即时、片断、零散的观念构成。港人日常生活竞争激烈,危机接踵而至,市民守成应变唯有事事拼搏。一些配合、解释和理性化了此类生活经验的意识,变成了民间的智慧,广为流传。能“走精面”和所谓精面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实践的。日常意识来自日常生活实践,又成为日常实践的指南。它们的特征是:实用、自然、浅薄、反方法、通俗。同时也具备认知和道德判断的成分。
2、大陆意识形态的特点
大陆与香港相比较,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传统的一致方面,大陆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一直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为了保护这种视社会为优先的制度,建立起的一整套理论和体系,建立起的有效实施这种制度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等,结合在一起形成大陆主流文化场域。张扬党的政治理想、目标和价值一直被有效的坚持下来。党和社会确立的一致关系,使得社会优先意识在公共场合被认可。这种认可通过从上至下党的组织和政府机构宣传、落实(政治表现的考核、媒体的宣传、各种会议的传达),潜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其作为一种被社会肯定的价值转化成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继而成为一种知识体系——意义。这种意义形成过程,“有助于建立起使社会生活秩序化并得以控制的各种规则、标准和惯例”,它“给我们自己的身份、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入哪类人以一个概念”。(霍尔1997年)
大陆市民长期接受着较系统的、政治色彩较浓的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和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结合,使大陆人在处理日常事物时,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至少在公共场合。这一套知识和道德地图久而久之成为传统漫游在大陆的文化景观中。因此,这种“意义”对于创造的实践形成控制和规范,显示出了力量和权威。长期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生活的人们,其作为创意的动机和基础获得与这样一种政治、经济知识体系价值取向的一致性,生出别样于香港的广告文化是必然的。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广告创意的影响如何呢?
二、文化——意识形态对创意的影响
西方把把文化解释为有权利者和无权利者争夺领导权的场域,这是目前文化研究最有趣的一种潮流[7]。当本文在分析两地广告作品时,从创意的实践中看到优势意识形态如何不着痕迹地获得支配权并被普遍表现的事实。
1、文化差异对“颠覆”[8]的限制
在文化研究者的视野中,一个社会存在着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所谓的亚文化也就是被视为“反文化”的社会现象。[9]作为“反文化”的实践,具体现象有身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或表现一种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带鼻环、舌环、跳街舞、剃光头、穿破牛仔裤等。总之,这种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颠覆性的对抗。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实践场域,当它将自己置于大众的范畴时,自然会代表大众的利益,表现他们的观念。广告从其诉求对象(这些亚文化的实践者往往是主要的时尚消费者)和创作者本身来讲(广告创作队伍年轻化),与这种亚文化有着直接的经济利益上的联系和一致性。就此而言,电视广告由于与经济的同步发展,较少政治意识的控制,成为亚文化的活跃场所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仍然看到这种颠覆必须保持对优势意识形态的敏感,必须在其规则下操作。
作者在分析大陆和香港的电视广告图像时发现,尽管广告内容很少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意义,但是在具有颠覆性的创意里,却看到了社会政治意识的强弱对创意者颠覆企图的接纳和包容的不同尺度。虽然,这种尺度不是硬性的规定,但是创意者仍然自愿地遵守规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臣属”[10]于此处。因此,通过对颠覆尺度之差别的分析,可以描述出造成差异的“最具特权的场所”[11]。
区别在于:大陆的颠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的,也就是说,大陆所谓的颠覆有一个政治的前提是不能越过的,加之在这个政治前提下被培植的思考习惯本身,象是一种警号自动(至少表现为自动)地强调着不能越过的事实。与之相比,香港电视广告在创意上是“自由”的(此处主要针对有无政治意识控制而言),不受束缚,唯新唯奇,不拘理念,想象力出格。
如香港电视关于一家餐厅削价的广告画面:黄昏,僻静的巷道,一位大妈手拎一个提袋行走。突然,一名年轻男子冲到大妈面前抢夺她的提袋,大妈与之争夺并且大声喊人捉强盗。街坊闻讯出来,将强盗制服;一家餐厅大堂内,大妈等人围坐在餐桌旁美餐,个个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从大堂往外看到,刚才的青年人被警察反扣了手,他的脸贴在玻璃上被压得走了形,看着大妈一家人美餐,垂涎不已。这时观众看到的画面是:玻璃窗上一张被压得变了形的脸和这张脸旁边的关于削价的内容。这个广告涉及到三类人:警察——国家政治的象征;市民——被国家保护的对象;小偷——警察、市民的对立面,破坏力量。同时,小偷也是警察存在合理性的证明。广告意义的第一个层面表达了警察捉小偷,警察保护市民的利益这样一个符合主流社会利益的价值观念。第二个层面上,小偷的破坏性消解了,警察的意义被颠覆,小偷和大妈(市民)成了同一类人——到削价餐馆美餐一顿的强烈欲望者。这时候画面的所指转移为对美食的欲望,它给拦路抢劫者一种新的解释:即餐馆的美味食品和价格太诱惑人了,使他不得不用抢劫的手段满足被深深刺激起来的食欲。这样强调抢劫行为的动因,冲淡了抢劫行为本身,使观看者把大妈的美餐与强盗的馋相联系在一起,对抢劫的愤怒也被忽略了。大妈的欲望满足了,另一位与大妈有同样欲望的强盗不仅被捉牢了,捉牢后心思还在吃美餐上,令人生出同情。这时候,抢钱和被警察捉住都没有吃这件事重要了。消费在先,其余不在话下。这种对社会已有制度以及这种制度确定的关系的颠覆性的展示,是通过对强盗的同情取消现实中对与错的判断界限。为了达到突出餐馆的美食和低廉的价格,不惜颠覆事件本身的主要意义,或者说随意间将主要意义消解了——抢东西不再与犯法的有关。
类似的颠覆还可以用另一个“垃圾虫”形象意义先后倒置的例子来说明。在香港清洁运动中,为了配合政府的行动,公益广告设计了一个“垃圾虫”形象。垃圾虫是乱扔垃圾的人制造的:一片草地,经过此处的男男女女随手将吃剩的食物或包装材料扔在草坪上,草坪渐渐从里面凸起,变成一个绿色的可以行走的动物,其身上的垃圾变成一个个红色的凸起的粘状物,垃圾虫蹒跚走出镜头,原来的绿地成了的水泥地。广告的意义不言而喻,垃圾虫是一个被否定的形象。以后,在街头张贴的清洁香港的广告画中,虽然出现了与垃圾虫相对立的形象——清洁龙,但是其影响无法与当年的垃圾虫相比,因此,许多清洁香港的广告还是以垃圾虫为清洁标志:一个绿色底上带有红色块的垃圾虫,头戴一定高筒礼帽,向上摊开双臂,旁边立有垃圾箱。在这样一幅宣传画中,垃圾虫站在中间,作为主角进入清洁香港运动的实践,被清洁的对象这时成了清洁的标志。同一个形象,其意义在介入了时间的因素后,发生了变化。对此,香港的广告人士李悦说:这正是广告宣传中“正不胜邪”的最好例子。[12]
上述两则广告在大陆可以播放吗?
大陆的意识形态以及这种意识形态所维护的政治体系——标准和价值不论是在何种场合,都要维护其严肃性。在大陆的政治意识形态中,法庭、警察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政治的稳定,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生长在大陆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会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即使有违规,电视媒体作为的责任也不允许表现这样的颠覆内容。
虽然在大陆人的生活经验中,上述“垃圾虫”反面变到正面的现象会发生。但是,对这种变化表示公开的认可,并由垃圾虫——“邪”告示市民应该清洁香港,“以邪胜正”大反串式的意义颠覆,在一种被养成正反界限分明,不可倒置的大陆政治文化环境里是难以实践的。例如,“红桃K”(补血的药物)曾经登出一则广告:在红桃K形象标志下,写着“呼儿嗨吆······”。它套用了大陆妇孺皆知的歌颂的《东方红》歌曲的句式:“呼儿嗨吆,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样一个形式被政治化后,意义的转移难以实现。这则广告刊登在一家报纸上,没过多久即被取消了。它违反了政治规则。红桃K广告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本文后面将再次提起这则广告)。
大陆广告创意对于传统文化意义的颠覆实践生出的是另一种样式。例如有一个跨国航空公司的广告,模拟了孙悟空与太上老君的对话。孙悟空让老君把自己放回到炼丹炉里,因为“家事、国事、单位的事,烦死了。”而老君则笑着指点道:“快快加入××航×日游吧”。这是一个广告版的《西游记》。还有SONY牌walkman广告语更有意思,它把《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改为“天长地久有尽时,此乐绵绵无绝期。”能否由“恨”转“乐”,只看有无walkman。“小糊涂仙”酒广告特意用传统的酒坛子作为广告的背景,让一个身着古装的美女作为广告人物,她眉清目秀,面带微笑,使人想起古人豪饮以及美女为英雄斟酒的情景。[13]
大陆与香港“以邪胜正”似的颠覆的不同处在于:1、这种颠覆的基础还是传统文化(人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典故、成语等),只有对这些文化的内涵有认识和理解,对它的颠覆才生出新的意义来。这种“颠覆”严格讲只能算是“篡改”。香港市民的生活风格中较少有这种文化的因素,因此,这种类型的颠覆意义难以生成。2、意识形态化对大陆人思想的导向较强,如果一种意义表达方式有政治色彩的话,对其的颠覆会受到官方制止,如在在公开场合(媒体)上“邪”与“正”是不会被“颠覆”的。
2、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14]。
在广告创意中隐喻是最具有个人风格的。但是,隐喻的过成也是漫游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
隐喻在香港电视广告图像意义生成中具体表现为夸张、虚构的倾向,这种夸张、虚构建立在一种大惊小怪的反应方式上。前面提到香港人的生活风格中有“大声”“招积”的特点,与广告中的这种风格不谋而合。这类广告在叙述事件常常寻找令人惊讶不已的对应物以解释其目的。效果是强烈刺激观众。如香港一家电视台播放的广告出现了女鬼的形象,以女鬼吓煞人的效果形容手机使用价格骤跌给人们带来的惊讶程度(这则广告后来因为观众的投诉其过于恐怖而被取消)。广告画面:夜静时分,在一处停车场,一位司机正在发动汽车,突然一位身着红色衣裙的女鬼飘然而至,女鬼把脸贴在汽车的玻璃上,其恐怖的表情吓昏了司机。这时候,画面才出现与手机有关的内容。在汉语的词汇中,人们经常使用“见鬼了”来表示对某事发生的不可思议之感觉。但是直接把鬼的形象搬出来时,形象本身的刺激导致的效果,并不只是话语“见鬼了”的感觉。当人们说“见鬼了”时,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鬼的形象相伴这句话而出现,说这句话既不会吓昏自己也不会吓昏别人。
这一则广告完全符合“新潮、搞怪、难懂、无厘头”[15]的后现代特点,选择女鬼形象出现的效果以对应广告要表达的“价格低至吓死人的程度”的意义,说明在香港广告创意者那里,它们可以归为一类。这种认可体现出了香港生活风格的某些方面。就“鬼”的形象而言,在香港的文化环镜中,“鬼”在人们的“日常定规仪式和实践活动中”[16]没有经历过被彻底批判的实践,鬼的形象没有到过政治的话语系统里。因此,它的出现与大陆相比较而言,是独特的。
大陆文化发展中,有过对迷信的批判,鬼在的话语中又被阶级阵线统统划到人民的对立面,牛鬼蛇神等于了地富反坏右,所以鬼曾经是臭名昭著。通过了对鬼形象的这种认识后,鬼的形象难以归如正面符号类别。在组合一个正面完整意义时,也不会给它留下位置。
接下来分析另一则广告:一位着一袭黑色紧身衣的蒙面女子,脚登旱冰鞋在一家超市的货架之间来往穿梭。一条胳膊前伸,手做削割状。手到之处,物品的价格统统被削价。用女杀手削价,意味着超市的价格削得彻底。电视画面唯有以加强视觉的冲击力,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为达此目的,追求感官刺激不必在意与参照物的相像(对应性)问题,即广告要告诉的意义与它用来表达这个意义的物的出现是否符合已经形成的理解模式,已经不重要了。上述两个广告就是靠画面令人吃惊、不知所云的感觉引起人们的注意,广告要告诉观众的总是最后才出场。当削价的意义出现时,反视广告对削价本身所作的解释——犹如女杀手出现,其形象与杀得狠之行为给人一种过分的感觉——选择的不可思议与组合的出人意料(这也许就是广告希望的效果)。
这两则广告画面的共同特点是观众因为摸不着头脑而产生了注意力,对画面生出的惊讶和广告内容的逻辑关系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说这两者之间有逻辑联系的话,就是让杀价能获得如同见到女鬼或女杀手一样的效果。尽管这两种惊讶(杀价、见到女鬼)有质的区别:一是恐怖引起的(女鬼与女杀手形象),一是对购买欲望的刺激。但是在香港广告人的隐喻中,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又是自然的,即追求图像效果与效果之间的相似,不是经过思考以后对两者之间意义的认可。不追求画面之间的逻辑性,只在乎对画面的注意力形成香港与大陆广告图像的差异。这样一种现象可以从香港人接收知识习惯的分析中,找到解释。
3、文化差异生成不同的解读习惯
前面提到香港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即使是空车,也要飞身而上。他们每天要作许多事情,物质的诱惑使他们不得已而为之。阅读文字作品与这种快节奏生活不相适应。这也可以作为香港人喜欢阅读漫画的一个原因。另外,有学者对香港人接收知识教育时状态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香港的现代人读书时经常耳听音乐,眼睛一边看电视,一边读书。在地铁或公共交通车上随处可以看到一边读书,一边打手机的人。就是说香港人自小养成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习惯,因此,大学的课堂也应该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学生自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否则他们读不好书。
以上两种解释,为本文提供的答案是:香港大众文化的消费与制造者习惯于对画面连续的逻辑性产生注意力。因为MTV或卡通跳跃闪烁的画面,使人们紧张地跟着变化迅速的电视图象走,每一个画面跳跃闪烁时,吸引住你的眼球就可以了,至于吸引你眼球的物与想利用这个物表征的另一个物之间有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在这种解读方式中不被注意。当他们仅仅陶醉于那些由众多画面连接闪现的萤幕图像所造成的紧张与观光刺激时,[17]难以把那些形象的所指,连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叙述。久而久之,培养起来的对这种跳跃性画面的接收习惯遮掩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大陆在此方面与香港有较大区别。大陆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子女从小灌输读书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关于小猫钓鱼的寓言故事十分流传,它告诉儿童三心二意是办不成事情的。加之大陆实行计划生育,家长对子女的成才寄予更大的希望。望子成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是一种压力,伴随着一个人求学的全部阶段。年青人被要求苦读书,以应付应试教育,甚至会被要求在开学阶段不看电视等。这种教育的目的养成了阅读文字的习惯,训练了逻辑思维的能力。尤其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阶段,针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各种质疑题和思考题,都在训练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尽管大陆的年轻人也喜欢卡通片,但是尚未达到香港普及程度——除了少年,青年也是漫画族的一员,也许年龄还有上升的趋势。此外,大陆人接受电视图像的历史比香港人晚,也可以作为一种解释的依据。香港在60年代初期就开始做电视广告。大陆在80年代初期购买彩色电视机还需要凭票,电视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可以说,“跳跃闪烁”画面对大陆人观看习惯的培养比香港人至少晚了20年。大陆传统的阅读习惯,虽然也受到挑战,与香港的相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会逐渐消失。
与香港的广告相比,大陆的广告十分注意其画面的逻辑性,如果因为画面本身的说服力受到限制,影响叙述的逻辑性时,就用语言来说明。例如关于“严迪”(一种抗生素)的广告:一位带眼镜,着西装的男士手拿教鞭指着身后写有“严迪”的药盒说:感冒是由大肠内的支原体和因原体······病毒引起的,严迪可以有效地消灭以上各种病毒······这一条广告画面突出的有三点:一是介绍药品的知识分子(这种衣着在公共场合作为知识分子的符号),二是关于病菌的专业术语。三是把这种典型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搬上广告屏幕。这三点联系起来产生的意义是:肯定知识分子在大陆知识领域的权威地位。涉及到专业问题时,知识分子有发言的权利,知识分子说的可信。知识分子又是以追根问底为特色的;肯定课堂说教的有效性。希望产生的效果是:这种药的疗效是可信的。
另一条广告为了突出这类意义,一开始就说:全国有多少教授、院士、博士研究生、科学家、学者的研究证明这种药好。尽管广告词的作者并不十分清楚这些头衔哪个大?但他尽可能把社会上对知识分子各种称谓都罗列出来,以显示权威性。
这种说服力主要靠概念——社会上的某种共识讲述一个意义支持,有赖于观众对画面的“良苦用心”的理性解读,而不是靠“闪烁跳跃”的画面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类广告如果离开了大陆的文化环境,同样令人费解。
(三)
以上分析得出四点结论:
1、意识形态并非一组静态的世界观,而是不断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日常运作中复制出来的动态社会实践。实践过程也是个体对自身、对其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同过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意识形态的管辖下,臣属于它。[18]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运作过程中将人们塑造成符合优势团体利益的意识形态主体。大陆和香港有着同种文化传统(汉语言文化)的血脉,这是两地文化相同的前提。同时,也存在较大差异。政治制度以及与这种政治制度相关的意识形态是这种差异的生产前提。当我们把差别放在文化形态层面寻找原因时,意识形态的差异凸现出来。在有可能对广告创意形成影响的诸多因素:地域差异、语音差异和习俗差异等中,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最大。
2、在大陆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政治观念由于和国家的行政体制的一致性,使其在意识形态的范畴:价值体系、日常生活观念、行为规范等中处在了支配地位,其他方面都向政治观念自然妥协。
3、这种自然妥协也可以理解为受政治控制,但是这种控制和国家利用政治机构强行控制不同,它主要靠贯穿在大陆泛政治化的话语环境中实现其目的。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中,任何的文化实践都有一个不可突破的底线——国家的政治目标。
4、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实施和大陆,政治“向北望”[1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力量在社会构建过程的不断增加分量,香港、大陆两地政治会逐步沟通、妥协,因此,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有可能减弱。
注释:
[1]《文化帝国主义》第20-30页汤林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同上。
[3]《Representation:culturalrepresentationsandsignifyingpractices》P1-10StuarthallSAGEPublications97
[4]《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16-17页麦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艺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
[5]《文化研究读本》罗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6]《阅读香港文化》第87-90页吴俊雄等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7]《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268-269页RobertCAllen编李天铎译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
[8]“颠覆”在此处是指对传统和习惯的反叛。可谓“反其道而行之”。
[9]《文化研究读本》第22-23页罗钢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266-267页RobertCAllen编李天铎译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
[11]《Representation:culturalrepresentationsandsignifyingpractices》P1-10StuarthallSAGEPublications97
[12]《广告!广告》第145-146页李悦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13]《为我所用:广告中的文化资源盗用》陶东风《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3版
[14]隐喻:根据罗兰·巴特的解释,隐喻是指在完整意义的构建过程,在同一类符号(意义相近、相似、相对)中选择一个适合在此处安置的符号的能力。参见《神话——大众文化诠释》p169-17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注:由于文化的差异,能够归入同一类的符号也有了差别。
[15]《后现代文化导论》第1-4页康纳著唐维敏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16]
[17]同上第6-8页
[18]《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266-267页RobertCAllen编李天铎译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
[19]“向北望”中的“北”指大陆,即被港人习惯称谓的“北京政府”。
提要
洗衣粉广告范文3
【关键词】公益广告;修辞格;诉求方式
1、引言
广告,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用修辞学术语来说,广告是一种典型的劝说性语篇。人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多数为商业广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运用商业广告告知消费者有关一种产品或一种服务的信息,并劝说消费者购买这种产品、接受这种服务。而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不同。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并且多数具有社会劝导功能,如宣扬一种社会公德,呼吁大家节约用纸或保护野生动物等。许俊基等人认为公益广告“是公共广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创作、的广告,所以它又叫做由社会参加的、为社会服务的广告”。①公益广告正是这样一种说服的艺术,它的基本功能就是说服受众接受它所倡导的理念并付诸行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具体分析一则公益广告。
2、简析一则2008奥运公益广告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则广告,先介绍一下背景知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奥运系列公益广告,这是其中的一则。这则广告的主题是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即呼吁大家也要关注和支持残奥会,广告中出镜的主角是桑兰。这则广告的主要内容如下:纯净是蓝天的颜色,理解是尊重的颜色,关爱是和谐的颜色,自强不息演绎着一段又一段美丽的故事,用心付出带来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感动,让我们共同用手、用心、用爱创造一片和谐的空间,超越、融合、共享,关心残疾人,关注残奥会,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让我们一起为2008加油。②
2.1人品诉求。很明显,广告选择桑兰作为出镜的主角不是随意之举,是经过悉心挑选的。如果选择一位不为人知的主角来呼吁大家关注残奥会,其缺乏一个积极、正面的公众形象,也就会缺乏社会号召力,受众们可能很快就将广告忘记了;而如果选择一位拥有光鲜形象的明星,则与残奥会所体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缺少联系,受众们也许并不认可。选择桑兰是因为一方面其广为人知,另一方面其本身就是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运动员的代表,其过往的经历,就帮助建立起一个正面的残疾运动员的形象,与残奥会的主题相符,这都有利于赢得受众的信任和认可,并最终实现广告所要的效果。
2.2情感诉求。本广告中的情感诉求是通过第一人称代词“我们”的使用来实现的。人称代词在公益广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人称代词在公益广告中所取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中“我们”、“咱”等显得亲切、温和,有利于拉近听、说双方的距离,有利于建成统一战线。第二人称代词中“你”、“你们”或“您”似乎是直呼那个正在浏览广告的人,目的性较强。第三人称代词相比第一、二人称代词,显得郑重、庄严,但同时显得疏离。使用人称代词是广告中情感诉求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即说者必须以情动人,让听者相信说者所倡导的目标是值得付出努力去实现的。而第一人称代词相对于其他人称代词而言,更加贴近群众,画面感和真实感比较强。让听者读后,似乎是自己在诉说,可以感同身受。
本则公益广告就使用了两次第一人称,分别是“让我们共同创造”和“让我们一起加油”,使用得合适、得体。本广告是奥运公益广告,奥运会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体育盛事,不分老幼,不分贵贱。这里用第一人称“我们”,既包含了说者,也包含了听者,表明人人有权去参与奥运,且人人有责去共创和谐。通过身份的转换,说者将自己摆到听者同一方,这样的话语听起来倍感亲切,拉近了说者与观者的距离,还能增加话语的劝说力,提高语用效果,整篇广告显得平易近人。
2.3炼字造句。这则广告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使整个广告充满了温情,生动而有说服力。运用得比较突出的修辞格有排比和倒装。下面分别举例,简要分析。
2.3.1排比。陆稼祥对汉语排比下的定义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或相关的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其特点有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表达简练、语义突出。③一方面,排比句式整齐,是一种句式或格式上的反复。而反复即不断刺激,并可以起到强化概念的作用,加深广告在受众头脑中的印象。另一方面,排比的语言畅达,节奏明快,能流畅地表达广告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因此,排比这种修辞格被大量地运用于公益广告的创作中。本公益广告中有几处排比。开头就是句子的排比,即“纯净是蓝天的颜色,理解是尊重的颜色,关爱是和谐的颜色”。这样使用带来的效果就是,开门见山,表达简练,并且语义突出。干脆利落地交代了本广告要呼吁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社会的和谐。
到了后半段,在呼吁人们共同创造和谐的空间的时候,运用了词的排比,即“用手、用心、用爱”。从手到心,从心到爱,从小到大,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层次清楚,而且程度越来越加深。另外,这里词的排比,增加了停顿的次数,使得节奏和谐,让受众有时间去理解和感受。
2.3.2倒装。倒装,顾名思义,就是将句子的正常语序颠倒过来。一般来说,我们运用倒装,有这样几个修辞目的:为了强调,为了句式平衡,为了衔接,或是为了生动。④本文中的这则公益广告,开头就运用倒装,主要目的是强调,并希望能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第一句为例:“纯净是蓝天的颜色”这句话的正常语序是“蓝天的颜色是纯净”。而在广告中,“纯净”被提到了句首,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强烈印象。其后面的两句同样运用了倒装,分别强调“理解”和“关爱”。
2.格特点。通篇来看,这则公益广告长短句相结合。最长的句子共有17个字,如“自强不息演绎着一段又一段美丽的故事”。而最短的只有2个字,如“用心”,“超越”,“融合”等。短句节奏明快,琅琅上口,而长句相对于短句可以提供给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加重语气的凝重和庄严。长短句相结合使得节奏伸缩有度,主角时而用长句浅浅低吟,潜移默化地叙说,时而用短句大声呼吁,这种句式上的安排应该是广告策划者们有意为之的。
3、结语
公益广告重在劝说,一般公益广告会使用多种修辞方法并主要通过情感诉求方式达到其宣传的目的,即劝说功能。修辞格不仅具有装饰语言和表达思想的功能,更承载着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具有一种根本的认知性。⑤因此公益广告中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是随意的,是与一个受众群体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而诉求方式也影响着受众能否被打动,亦与一个民族的认知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选择恰当的修辞格和诉求手法,才能获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应贤.修辞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胡曙中.英汉修辞跨文化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3]何新祥.广告语言修辞艺术[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洗衣粉广告范文4
1 公益广告创意原则
1.1公益广告的核心——社会责任
“公益”已经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公益广告也成为了社会公益事业极其重要的主体。作为承担起社会责任主体的公益广告,拥有着一定程度影响受众社会价值观与意识思想,因此,公益广告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必须以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为核心,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1.2公益广告的灵魂——思想性原则
公益广告肩负着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责任。在这个社会主义和谐横行的年代,公益广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实的反应现代社会的一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发挥鼓舞人心,协调社会各处矛盾的作用。公益广告用富有创意且生动的语言和表演,刺激着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来激发人们的深层次的思考,响应广告的号召,接受广告所传递的建议和思想。
1.3公益广告的韵味——艺术性原则
公益广告的设计者需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创意,以使得广告具有强大的心理震撼力与视听的冲击力,或借鉴艺术中夸张的手法,采用新奇的可视性联想法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得以更好的理解广告中所传播的信息。或是采取影视表现手法,使广告内容更贴近受众生活,促使其产生心理共鸣。
2 目前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创意所存在问题
2.1语言乏味
由于长期受到我国特有文化习惯与国情的影响,大众媒体上的公益广告的存在更像是政府机构在进行行政命令的下达。长期以来,公益广告杯社会公众视为等同于政治宣传的手段。因此,较早时期的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多以说教,口号的形式出现,少有创意存在。如不要怎么怎么样,禁止怎么怎么样这些的表现形式,直接将接受者与传播者的关系分裂开来,认为的制造出单向,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制度,口号式的信息传播,容易使得受众与传播者出现情感隔阂,最终产生信息隔阂。虽然公益广告由政府部门或是行业协会制作,能够增强其信息可靠度,但是这样权威的信息,若是不针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做出调整,冰冷的宣传语只会使得受众产生心理排斥感。
例如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等。有学者提出,公益广告的语言必须由其受众对象阶层,交际领域以及根本目的所决定。如法律政策宣传,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及强制性,就要求公益广告用语庄重,严谨,精准。而交通,环保,卫华,卫生等公益广告,则可以对文学修辞手法灵活应用以加强传播效果。
2.2表现形式单一
我国目前的电视公益广告大多属于平铺直叙形式,直接点出广告所表达的主体,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广告风格单调。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反腐倡廉》的公益广告,其直接使用的是古代悬鱼太守拒绝受贿的典故,在故事结束后,以字母出现“反腐倡廉,流芳百世”几个字。虽然这种温故知新的广告意义深刻,但是却无法使得人们产生共鸣,其主要强调了广告信息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广告信息的相关性,导致传播者与受众脱节。
2.3企业公益意识薄弱,并没有成为公益广告主体
西方国家的企业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认识到公益广告中所存在的商业价值。可口可乐公司每年都会在公益广告的制作中投入数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目前企业对公益广告的投入力与热情都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尚处在转轨时期,大多数企业没有过多的资金与精力去减负公益服务。
2.4公益广告市场化运作程度低
与西方国家的公益广告相比,我国的公益广告其政府介入最多,投入也最多,但是公益广告的发展无论是从质量,数量以及制作水平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并没有建立起市场运作良性发展机制,其很大程度的遏制了广义广告的健康发展。
3 电视公益广告创意的分析与提高
创意则是决定公益广告的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电视公益广告中的创意,由于其可以更好的向受众传达广告作品中创造性的主意,构想以及内容,就衍生出了自身独有的观念性、独创性和关联性三种特点。对于公益广告创意来说,存在有所谓大创意以及小创意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创意认为,只要是公益广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创造性环节,如广告主题的创意,广告用色的创意等都可以称之为大创意观。而小创意观则单纯的认为广告艺术的创作才是创意的体现。不过,不论是大创意观点,还是小创意观点,都说明了公益广告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意。只有好的创意,才能使得受众对该公益广告印象深刻。
提高电视公益广告创意水平,决非易事,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要培养一支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过得硬的创作队伍。公益广告的创作对创作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创作人员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有渊博的学识,有敏锐而深刻的思维洞察能力,有高尚的人格和完美的道德修养,除了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一些人文科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宋苒.谈电视公益广告的特性[J].山东视听,2002(10).
洗衣粉广告范文5
移动广告现状5大问题:
广告份额太小:去年,美国移动广告收入为12亿美元,仅占美国广告业总收入很小的一部分。多数移动广告只是简单的在手机上显示或被搜索。BusinessInsider估计,今年移动广告总额将达到32亿美元。
CPM值偏低:虽然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时间很长,但广告商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生态系统更复杂:移动时代,广告早已不像互联网时代那样单一了——移动广告结合了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多重因素。
洗衣粉广告范文6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小企业受众非常多样化,行业范围跨越咨询,零售,食品,农业,科技等。即便在行业内,中小企业的需求也非常个性化并容易随着市场,运营,销售和财务情况而改变。
针对这点,American Express OPEN’数字营销和创新部门的副总Scott Roen在接受eMarketer采访时表示:当你细看中小企业的核心需求和挑战时,你会发现他们是时间敏感性的群体,他们不是那种整天坐在建好的大厦,呆在电脑旁的人,他们是没有围墙的,与客户和雇员在一起工作,他们天生是移动的。
小企业对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倾向性可能对B2B营销人员而言是个机会。Inc. Magazine和 Cargo发现91%的美国小企业主重视无线通信和智能手机对他们生意的重要性,这可能反映了他们每天的使用。平板电脑也被64%的受访者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