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民间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大民间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大民间故事

四大民间故事范文1

[关键词]四大民间故事;文学性;爱情;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085-06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四则故事,以传说、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广泛流传,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冲破封建束缚的勇气和对自由的向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爱情观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对于女性社会地位与价值观的认知,引导人们向文明社会不断进步。

一、四大民间故事的版本发展与定型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离不开故事本身所带有的生活气息,百姓喜闻乐见的背后是对真实生活的写照和超越。

(一)《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研究者一般认为早期的“牵牛”“织女”只是两个星宿名,一在银河东,一在银河西,两两相望,并没有人神化。不过有些学者根据这一史料推测牛女神话应该萌芽于先秦,如洪淑玲认为先秦时期已经含藏了牵牛织女神话的基因,应当是孕育牛女神话的胚胎期;李立也认为虽然牵牛与织女两者在先秦还没有联系起来,但牵牛、织女这两个符号形式已经包含着“人”的形象内涵,而且在《史记》中曾经记载:“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将。嫠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孙也。”此时牛郎与织女已经人神化,也就是说二者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形象,只是这个形象还不具体。

两汉期间关于织女、牵牛故事的线索很多,但都没有明确指出织女与牵牛的相恋关系。汉初《淮南子・真训》云:“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这里说的是真人与织女的婚姻,与牵牛无关。东汉班固的《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张衡的《西京赋》中同样写道:“豫章珍馆揭马,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这也只是描写了西汉长安时的昆明池旁立有牵牛、织女两座石像。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到了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明确写出了牵牛、织女二人的相爱相思:“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出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在曹丕的《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的《九咏》:“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里,牵牛和织女已被传为夫妇。

由上可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大概成型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间。

(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是杞梁妻哭夫。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曾子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引淳于髡的话曰:“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曰:“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从古诗《西北有高楼》的“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崩城”情节的增加,出自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i。”这里说杞梁妻哭得城都为之“崩”“i”了。在《列女传》中,又添加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样,到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逐渐变成孟姜女的传说。唐(佚名)《h玉集》:“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在《同贤记》中也曾经记载:“燕人杞良筑城而亡,其妻孟仲姿(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辨出夫骨回家安葬。”故事演变到这里,已经能清晰地寻找到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基本轮廓,也与现在已经成型的故事有很相近的情节。到了明代,故事又新增添了孟姜女与秦始皇做斗争的内容,增添了秦始皇逼婚与孟姜女投海殉情的情节。至此,近代版本的孟姜女的故事才真正定型并流传下来。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

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但从中可以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的。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于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

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在这篇庙记中,保存了完整的传说情节。梁祝传说发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化蝶”的结尾。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和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尤其是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之后的清代《梁山伯宝卷》以及众多通俗文学的加工再创作,才使最后的故事具有了“楼台会”“十八相送”“化蝶双飞”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至此梁祝的故事才完全定型,一直流传至今。

(四)《白蛇传》

白蛇传说源远流长,但众说纷纭。最早的白蛇形象大概源于唐代《博异志》,《博异志》里已经出现了“白衣之姝”和“青衣老女郎”,这大概就是白蛇和青青的前身。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传说南宋绍兴年间,千年修为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白素贞,与其侍女青青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主管许宣(许仙),同舟避雨,白素贞与许仙一见钟情,白素贞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遂与许仙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钵盂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清代初年黄图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该故事并进行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知道了《白蛇传》的故事。后嘉靖十一年(1532年),玉山主人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二、四大民间故事的文学性考察

本文选取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里的四大民间故事为最终版本,探究故事本身的文学性质。

(一)人文主题的“立与破”

四则故事的主题都是非常典型的关注生命、褒扬爱情、肯定人性的人文主题,这种主题寄托于民间故事,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感触与共鸣。四则故事的人文主题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等对人性束缚的外在社会秩序的突破。

《牛郎织女》中,牛郎的善良勤恳和织女的美丽贤惠,夫妻的福祸与共,成为爱情的楷模。牛郎、织女不受神权的束缚,为了爱情坚定地走到一起。织女身为王母娘娘的女儿,超凡脱俗的神仙,在情定牛郎之后甘愿为他留在凡间,甘愿为他生儿育女,并且为了保卫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天庭决裂,最后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成的天河与牛郎分离。即便是这样也依然没能让她放弃爱情。她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天庭同意她与牛郎每年见一次面以解相思之情,让喜鹊搭成鹊桥让他们一家团聚。故事体现出对美好的人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

《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为了夫君不惜与朝廷为敌,女性的勇气刻画得到淋漓尽致。她忠贞于自己的丈夫,忠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在面对秦始皇王权的压迫时,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摆脱,最后宁可投河自杀也不嫁给秦始皇。故事表现了忠于婚姻、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对爱情的轰轰烈烈的追求表现得特别明显。自古以来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祝英台却假借九妹之口主动向梁山伯提起婚姻之事,且在表明自己女儿身之后,就秉持着非君不嫁的坚定决心;面对梁山伯去世的打击,同时自己又必须要嫁给马文才的情况下,经过梁山伯坟前的时候,祝英台毅然选择为他披孝,并且投坟殉情,最后两人虽然生不能在一起,死后却同穴化为蝴蝶。这一系列的举动都不得不让我们敬佩这位女子的勇气,对于爱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同时也看出父权社会下身不由己的悲苦命运,这也正是故事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打破门当户对的社会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

《白蛇传》男女主角更是突破了人与妖的界限,相爱在一起。白娘子为了能够与许仙在一起,甘愿冒着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的危险,多年后,上天为他们的爱情动容:雷峰塔倒掉。白娘子与许仙一个是妖,一个为人,但是他们两个为爱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了世人的眼光与偏见。白娘子虽然身为妖但却心地善良,从未伤害过人,还与许仙建药铺免费治病救人;法海虽然是人,但是却为了收妖善恶不分。故事表达了不向邪恶屈服,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维护“人”权的主题思想。

(二)人物背后的价值观

四大民间故事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无论是正反派人物的价值观对立,还是男女形象的反传统特点,都是围绕着显现故事的人文主题来精心设计的。其中,正面人物总是为了维护人性,不惜反抗强权(神权、王权、父权、“人”权)。女性形象则一反传统的柔弱被动,比同伴男性更加机智、更加勇敢、更加坚决甚至不畏牺牲生命地去追求、捍卫自己的人生。

1.正反派人物的形象塑造

在《牛郎织女》中,勤劳淳朴的牛郎和心地善良的织女作为男女主角是重点塑造的对象,他们是广大民众心中理想的男女形象和男女爱情婚姻的典范。而要拆散他们的王母娘娘,则心狠手辣,不顾骨肉亲情,蛮横又专制。正是这种正反派人物的对比,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以及对蛮横专制的反抗,传达了追求爱情自由的呼吁。

《孟姜女》故事中的突出人物是秦始皇和孟姜女。朝廷为修长城将新婚中的杞梁拉走,秦始皇不仅间接地毁了他们的婚姻,而且在得知孟姜女的美色后更是想强娶孟姜女,甚至不惜答应三个荒唐的条件。孟姜女是一位忠贞且聪明的女子,她假装答应嫁给秦始皇,却在完成丈夫的丧事后选择投河自尽。反派人物秦始皇与正派人物孟姜女对比,反衬出孟姜女对爱情婚姻的忠贞不渝,反映出王权社会对人性的忽视。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传统的家长制婚姻成了阻碍,酿成了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真心相爱,情深意切,但在父权社会下祝英台的婚姻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在门当户对观念下祝英台的父亲残忍地将他们分开,祝英台最后选择投坟殉情也是对这种父权的反抗,对自己爱情的坚守。

《白蛇传》中白娘子与法海的形象对比更为明显。什么是正,什么为邪?妖自古就被认为是邪恶的代表,佛家则是正义的化身。白素贞是妖,但她一生舍己为人,从未威胁过人类的生命,反而与许仙一起开药铺济世救人。法海身为人,是以普度众生形象存在的佛家代表,但是却因为执念,口中念佛不懂佛,只分人妖,不分善恶。他顽固地、毫无人性地拆散许仙和白蛇的幸福家庭,为了他所谓的“人伦”而恰恰破坏了最重要的“人伦”,这是故事最发人深省的地方。一个是有爱之妖,一个是无情之人,究竟谁对谁错?这种正反派人物的塑造生动又直白,颠覆常识,打破观念束缚,告诉人们明辨是非,不要被人或事的表面所迷惑,不要盲从那些维护“人”权的旗号做着违背“人”权的事情。

2.男女形象的塑造

母系社会之后,男性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女性一直处于被轻视、被忽视的被动、柔顺、跟从的社会地位。然而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一反常态,处于矛盾冲突最尖锐的风口浪尖,以一种远超过同伴男性的英勇姿态捍卫着自己的爱情和纯粹的自我。

《牛郎织女》中,牛郎是一个面对爱情家庭被阻挠而完全无力反抗、无可奈何的丈夫。而织女则为了自己的家庭积极反抗,不惜与天庭决裂,最后她的真诚感动了天庭,被允许与牛郎一年见一次。女性在这里一反以往的柔弱、退缩,展现出善良与勇敢。

《孟姜女哭长城》中,身为女性的孟姜女在面对男性社会下最高领导者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惧强权和聪明智慧打破了传统对女性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定义,也反映出女性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以及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和反抗强权的勇气。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牛郎相较,除了无可奈何以外,还增加了反应迟钝、身体羸弱。祝英台虽然是女子,却敢于装扮成男子去读书,主动对心上人示爱,机智可爱地提醒梁山伯自己是女儿身,甚至直接安排他上门提亲等等,都表现出一个女性追求真爱、敢作敢为的勇气。

《白蛇传》中,许仙见到了白蛇的真身就晕倒,被法海教训就畏缩。身为女子的白娘子却在面对法海时毫不退步,直面反抗。相比之下,女性的形象在这里更加突出,故事所塑造的女子打破传统的柔弱的一面,具有了反传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实现了自我突破。

这些故事中的男性软弱、无奈、无计可施甚至自私愚蠢,和女子的智慧、独立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强权之下女性不畏惧、敢于反抗、积极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形象,女性形象的鲜明转变是故事人物形象塑造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3.特殊物象的象征意蕴

四大民间故事里分别有一个明显的物象,即鹊桥、长城、蝴蝶和雷峰塔。这四个物象都有独特的意义,生动地呼应了各自主题中对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的突破。

古时有喜鹊报喜的说法,喜鹊有很强的筑巢能力,蕴意保卫家庭、守护幸福。《牛郎织女》故事里,牛郎与织女在受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阻拦后,依然彼此相守,鹊鸟也被他们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趁天河风平浪静之时,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美好的结局是对他们爱情的肯定,鹊桥也就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一开始就提到了修长城的事情,为了躲避修长城抓壮丁,孟姜女与杞梁相遇并相爱,但也是因为修长城被累死。长城是千古以来的战略要地,也是历经朝代更替耗尽劳动人民血汗的地方。千百年来长城屡次被修,因此也有数不尽的像孟姜女这样的家庭被拆散。孟姜女作为代表哭倒长城,蕴含着百姓想要推倒强权统治的愿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里,蝴蝶的出场场景优美。祝英台经过梁山伯坟前时,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挂,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翩跹起舞。彩虹高挂,风停雨霁,预示着一切的遭遇都过去,迎来了崭新的生活;蹁跹的蝴蝶双宿双飞,意味着美好爱情的自由与圆满。

雷峰塔是阻碍白娘子与许仙的障碍,是法海的武器,它所能困住的不是白娘子,而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昭示着世俗的眼光、人妖的身份差距。雷峰塔倒掉也预示着世人对他们爱情的承认,世俗眼光的打破,对“人”权的新定义,对人性的关爱,这是时代观念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4.情节构建的神奇色彩

四大民间故事中,“亦真亦幻”的情节构建,使人物和故事既显得真实可信,又有着神奇动人的色彩。

《牛郎织女》中的情节神奇色彩表现在:一是老黄牛不仅会说人类的语言,而且成就了一人一仙的美好姻缘。面对天庭的阻挠,牛郎披着牛皮追赶被天兵天将抓走的织女。二是神奇的人神结合。他们的遭遇符合了现实规范的逻辑,使得故事又真实又神奇。

《孟姜女哭长城》中,首先,孟姜女的出身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说是姜姓人家种了一棵葫芦,跑到孟家去了,结果打开葫芦里面出来一位貌美如仙的女子,就取名孟姜女。葫芦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这是对孟姜女或者女性幸福归宿的一种暗示和隐喻,也反衬出孟姜女失去丈夫后的巨大痛苦。其次,长城被哭倒。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故事中构建这样一个情节是对孟姜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也是对她不幸的一种补偿。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私塾读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祝英台不仅成功地进入私塾读书三年,而且还假借兄长身份,为自己和梁山伯定下婚事。这是一个让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情节。最神奇的是化蝶,爱情在现实中被无情毁灭,只好以化蝶来实现涅重生,不得不说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很唯美而又浪漫的结局。正如古代诗词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佳话成全了那些被俗世所扼杀的美好生命和爱情。这化蝶的结局不正是《牡丹亭》里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么?

《白蛇传》中白蛇化为人身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虽然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的神话传奇,但大多是像《聊斋志异》里的鬼神故事,很少有动物尤其是蛇类动物化为人身的情节。白蛇与人类结为婚姻关系,更是旷世奇谈,奇思妙想的故事让读者眼前一亮。古代神话故事中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形象,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似乎也映射着女娲造人的传说,具有传奇色彩。身为凡人的许仙生命垂危,白娘子冒死前往仙岛寻觅救命灵芝,这种仙岛以及救命灵芝在当时民间都是异常令人向往的神奇事物。白娘子为救被法海囚禁的许仙,水漫金山,最终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的雷峰塔,因为这则故事的传诵,被赋予了新的神秘色彩,让世人对其怀着好奇而又感慨和同情的心绪。

5.“类大团圆”结局的审美选择

中国传统故事大多以大团圆结尾,四大民间故事本都是悲剧,但是结尾却有意改做了一种在“虚幻”中圆满的结局,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

牛郎织女虽然被分隔在银河的两端,但却可以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是一种补偿与圆满。孟姜女前往长城千里送寒衣,最后哭倒长城,埋葬在长城下的夫君尸骨显现出来,是在给予她一定的情感补偿。梁祝死后同穴化为蝴蝶,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最终的团圆。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最终倒了,也是在暗示她和许仙的感情感动了上天,给后世的人们一个聊以慰籍的结局。

这种“类大团圆”结局,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里对团圆的美好追求,悲剧性结尾被赋予了另一种形式,给予了故事主人公和读者情感补偿,表现出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渴望和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四大民间故事流传的价值与影响

(一)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与发展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中说:“民间故事与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时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益的。”由此可见民间故事有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首先,这四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坚守善良的品行。四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是善良、勤劳、智慧的代表,只有辛勤的努力才会换来理想中的圆满。生活的美好是需要我们一点点积累的,生活不是一枕黄粱的美梦。

其次,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精悍短小的故事,在娱乐人们的同时,也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尤其在爱情观的教育方面。教育女性要敢于追求自由,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着文明的前进。

再次,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精神也在民间故事里充分地体现出来。尤其是故事里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面对凶险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社会现实时的乐观精神,以及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勇气。

(二)女性的自主与爱情的自由

织女身为神仙原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她却为了牛郎甘心成为一个平凡的妇女,每天过着男耕女织、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生活,儿女相伴的世俗生活使他们感到非常幸福;孟姜女忠于爱情,敢于挑战权贵,敢于牺牲自我;祝英台为了追随梁山伯在自己新婚当天为他披麻戴孝,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白娘子追求爱情的自由,勇于反抗神权与“人”权。故事中的女主角追求自我、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女性的自主使她们具有了追求幸福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因此,在面对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的阻挠时,她们能够拥有独立的意识,而不是蝇营狗苟;能够正确区分是非,掌握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

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J].洛阳师专学报,1999(1):89-92.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7-51.

刘根生.团圆情结―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文化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06(2):46-49.

四大民间故事范文2

一、看拼音,写汉字。(10分)   zhēn             láng           ɡuàn

 (       )宝     牛(      )       习(       )

    zhǔ         huǎnɡ           hǎn

叮(      )        (       )言       (       )见

  diē               ái               niànɡ

(       )妈         (       )打     (       )酒

    liànɡ

车(        )

 

二、选词填空。(8分)

抢救   拯救   挽救   救助

1.老爷爷得了重病,医生们正在全力(       )。

2.语文老师每月拿出一百元钱,(       )一名失学儿童。

3.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危险,一心只想(       )自己的幼儿。

4.海力布为了(       )乡亲们的生命,最后牺牲了自己。

 

三、按要求写句子。(8分)

1. 海力布把消息告诉了乡亲们。(把句子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母娘娘十分愤怒。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用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不改变句子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民间故事会让我们受益无穷:阅读民间故事既可以积累知识,又能提升素养;阅读民间故事既可以丰富情感,又能够陶冶情操。阅读民间故事既,又。(依照带点部分,把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母娘娘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1.猎人海力布只要龙王嘴里含的宝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他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学习海力布身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品质。 

2.织女和王母娘娘之间的实力相差很大,可最终王母娘娘还是做出了让步,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乞巧》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当时家家乞巧的盛况。 

 

五、民间故事我知道。(8分)

1.我国四大民间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孟姜女的丈夫是范喜良。(      )

(2)许仙和白娘子因为一把伞而结识。(      )

(3)祝英台女扮男装到省城绍兴游学,是对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的反抗。(      )

(4)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别是牛郎和织女变的。(      )

 

六、阅读理解。(29分)

(一)课内阅读。(16分)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      ),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      )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

 

1.给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注音。(2分)

2.“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中的“老”与下列哪个句子中的“老”意思一样?(       )(3分)

A.我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B.这孩子老爱生病。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的描写方法,表现了织女。(4分) 

4.天上仙境,往往是人们向往之所,可织女却常常想离开,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织女想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你能给她介绍介绍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13分)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外出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她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就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伤心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时,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4分)

一见如故:__________________

义结金兰:__________________

2. 用“__________________”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两个句子。(4分) 

3.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_______________之称。(2分) 

4.从本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祝英台什么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习作。(30分)

 

你读过哪些民间故事?请把你读过的民间故事用简短的话讲述出来(不要写《猎人海力布》,其余故事均可)。叙写的时候,故事情节要有详有略,结构要完整,字数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珍郎惯嘱谎罕爹挨酿辆

二、1.抢救2.救助3.挽救4.拯救

三、

1.舍己为人的海力布把大山要崩塌的消息全部告诉了乡亲们。

2.之所以王母娘娘十分愤怒,是因为织女私自下天庭和牛郎成亲。

3.可以增加想象力能拓展眼界

4.示例:他的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语文。

四、

1. 有了宝石就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他要救乡亲们舍己为人

2.织女对幸福的不懈追求王母娘娘狠毒、专横、残暴

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五、

1.《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

2.(1)√(2)√(3)√(4)✕

六、

(一)1.jǐnsuō2.B3.心理描写对人间的向往

4.一是天上没有自由,工作劳累;二是织女想见识见识人间景物。

5.示例:希望你来看看九寨沟,它是人间的仙境。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季景色迷人。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原始森林遍布,栖息着大熊猫等十多种稀有和珍贵的野生动物。远望雪峰林立,高耸云天,终年白雪皑皑,加上藏家木楼、晾架经幡、栈桥、磨房、传统习俗及神话传说构成的人文景观,这里被誉为“美丽的童话世界”。

(二)1.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朋友间感情投合。

2. 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3.“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大民间故事范文3

我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乃至

成为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钟爱题材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并且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众所周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起始于先秦时代,到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按照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和社会理想来完善这段传说,情节形式不断丰富,内容更多的增加个人色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体现出了民间故事传说时空的广泛性、内涵的多重性及其结构的开放性。

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社会,牛郎织女体现着男耕女织的的生产方式,牛郎负责“耕”,女负责“织”,而牛则是耕作的协作“工具”,这是古代小农经济的耕作特点,也是古代社会家庭的分工方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告别了了小农经济,向社会经济招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男耕”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我们骨子里的那种传统观念根本就无法彻底消除。当今社会,男人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占据经济收入的主要地位 ,无论社会怎么在进步,科技怎么在发达,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需要改变,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改变,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我们的呼声,口号一浪比一浪高,但是真正能够落实改变的真正的又有几个呢,男女平等的呼声口号从未停止过,然而,女织的生产合作方式正在逐步退化。

在当时的小农经济社会,牛郎织女的美满结合体现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我看来,牛郎和织女各自代表着我们国古代勤劳的男性女性,他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丰衣足食,自给自足,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精神。男耕女织的生产合作方式,牛郎和织女通过一起努力,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牛郎靠辛苦的劳作来挣钱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这也是千百万农民的生活方式。织女则是在家养蚕纺织,代表着古代勤劳女性。用他们勤劳刻苦,踏实肯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构建美好生活,并孕育一儿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也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极其愿望,人们借助牛郎织女来达成他们心里的强烈愿望,把自己的美好向往加到牛郎织女的传说里。

牛郎织女的传说中,天庭制度造成了俩人的分离,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在和姐妹们下凡的途中和牛郎相爱了。显而易见,两人的地位悬殊,怎么可能得到祝福。织女是天帝之女,财富,地位,容貌都堪称上流;而牛郎则是民间一穷二白的贫穷小子,地位金钱势力一无所有,这根本得不到别人的赞同,这样的婚姻在别人眼里是不可能幸福的。因此,王母天帝知道后,极力阻止,拆散他们,导致相爱的两个人不能厮守,妻离子散,痛不欲生。但是,牛郎为了追求爱情,冲破重重阻力,在带着儿女就要追到织女的时候,却被王母用一玉簪隔成了一道银河,从此,每年七夕只能在鹊桥边见一次面。这个传说体现出了到时封建社会制度,“父母之言,媒妁之命”是古代女子出嫁的命运,自己没有追逐爱情的权利,只能听从家族的安排,失去人身自由。在婚姻面前,只有门当户对,没有自由与爱情,王母以一个古代封建家长的态度出现在相爱的两个人的面前,一只玉簪就轻易的摧毁了他们的爱情。但是他们是坚强的,就算有人阻止,不被人祝福,他们还是要力争为自己争取机会,追求爱情与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尽管不能天天见面,但是每年的七夕是他们全家的幸福之日,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倾注了从古至今多少人的愿望理想,封建礼教摧毁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只能将这种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放到自己所喜爱的故事里。体现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民间传说源于人们的口头,他们同情牛郎织女,不想以痛苦凄惨的结局收尾,因此,他们决定把每年七夕定为牛郎织女鹊桥相见,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民族文化就此传承下去,七夕已经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七夕是牛郎织女见面之日,由此,七夕演变成当今的情人节,相爱到人在这天浪漫约会,吃情人大餐,感受这爱的气氛。这已经是一种风气习惯了。每年的七夕,天河山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纷纷来到这里,来感受这对有情人的的爱情,中国民俗协会已经将天河山命名为“七夕文化基地”,加强了对七夕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七夕节已经广为流传了上千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懈怠它。我们不仅仅要把七夕节看成一个节日,一个纪念爱情的日子,我们更应该把七夕节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要曲解它的真正意义。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让它源远流长,而不是盲目崇洋,追捧外国文化,忽略自己民族的文化。做到积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

四大民间故事范文4

洮砚雕刻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洮砚制作皆为手工工艺,制作工艺素有“七分构图,三分雕琢”的说法,足见构图设计、图案选取对于制砚的重要性。恰恰洮砚的名贵也正在这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图案。这些立体式图画,提升了洮砚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一、图腾类图案

图腾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如最具民族特色的龙凤图案,就凝聚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理解的心态。自然以龙凤为创作素材流传下来的传统图案也成为洮砚雕刻的代表性图案。

自古以来,龙就集多种象征意义于一身:勇猛、威武、神秘、吉祥、喜庆等。自从统治者在皇室使用器皿上运用龙及其变体纹样,以显示统治者的威严与神秘开始,龙从图腾就演变成带有了政治色彩的图案。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龙凤吉祥图案多用于宫廷与皇室,它们大多气势恢弘、灵秀飞扬,成了区分统治集团尊卑等级的伦理标志。在民间,龙也是吉祥的象征,它播云降雨、驱邪降妖。民间的许多活动如“赛龙舟”“调龙灯”都是人们祈祷平安丰收的活动。

凤纹和龙纹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史前氏族图腾的一种。商周时期的凤纹质朴、肃穆;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南北朝时期的凤纹,体态修长飘逸,常和云气纹组合;唐代时期,凤纹华美丰满,姿态多变,气韵生动;宋明时期凤纹则有了定势,云纹冠,眼细长,尾羽作四列飘起。明清以来,凤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

洮砚制作中素有“张家龙”之称的龙凤砚雕刻大师张建才雕刻工艺精湛,刀法细腻,构图和谐,他对龙的形象塑造达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他的作品《龙凤洮砚》《龙凤双合洮砚》《鱼龙戏水洮砚》等精巧细致,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二、宗教类图案

由于洮砚产地卓尼曾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境内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民间有着相当深厚的思想基础,渗透于洮砚雕刻的图案创作之中。

佛教中常用八种器物来象征吉祥,称之为“八吉祥”或“佛八宝”。“八吉祥”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法螺表示佛音吉祥,遍及世界,是好运常在的象征;表示佛法圆轮,代代相续,是生命不息的象征;宝伞表示覆盖一切,开闭自如,是保护众生的象征;白盖表示遮覆世界,净化宇宙,是解脱贫病的象征;莲花表示神圣纯洁,一尘不染,是拒绝污染的象征;宝瓶表示福智圆满,毫无漏洞,是取得成功的象征;金鱼表示活泼健康,充满活力,是趋吉避邪的象征;盘长表示回贯一切,永无穷尽,是长命百岁的象征。

八吉祥图多以壁画、金银铜雕、木雕刻等形式出现,所以睿智的砚工们经常把这八个图案也雕刻在洮石上,形成佛八宝、仙八宝、八吉祥等洮砚,表示他们的心愿和美好祝福。

三、花鸟鱼虫类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多有羊、鹤、梅、竹、葡萄、牡丹等,这些图案也甚为洮砚雕刻者和收藏家所钟情。

羊在中国古代又被当成灵兽和吉祥物,很多吉祥的铭文都写成“吉羊”。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

鹤(丹顶鹤),是中国珍稀涉禽,其鸣声高亢响亮。鹤被道家看成神鸟,在鹤前加仙,又称仙鹤。鹤的寿命一般为五六十年,是长寿的禽类。鹤与松树一起寓意松鹤延年。

梅,又称“报春花”,中国人视梅为吉祥物,为吉庆的象征。又说梅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

竹,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四时常茂,寓蓬勃向上,志高万丈;竹有节,即节节高升,步步高升。竹又有平安竹,富贵竹。

葡萄,因葡萄结实累累,用来比喻丰收,象征事业及各方面都成功。尤其砚工们因材施艺,因色构图,在绿色石质上雕刻的葡萄大多是枝蔓缠绕、颗料饱满、晶莹欲滴的,非常逼真、形象。

牡丹,端丽妩媚,雍容华贵,色、香、韵集美一身,寓意繁荣昌盛,幸福和平。

四、山水人物类图案

此类图案在洮砚雕刻制作中流传很广,创作素材也很丰富。这些图案有来源于历史小说的,如桃园三结义、武松打虎等;有来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如天仙配、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有源于民间戏曲的,如西厢记、苏武牧羊、牡丹亭等;还有民间故事,如麻姑献寿、踏雪寻梅、龙女牧羊等。除此之外,名山胜景、僧院古刹、亭台楼阁、奇石怪树等,都是洮砚雕刻图案的创作素材。

四大民间故事范文5

[关键词]《月上贺兰》;回族历史;舞剧;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27-03

一、《月上贺兰》演绎的回族历史

(一)剧情以回族先民形成、发展历史为脚本

《月上贺兰》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回族史诗”,因为剧本以回族在宁夏大地上形成、发展的历史为主线,以宁夏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为背景,经过丰富的艺术加工,演绎了回族先民(一支古代西域商队)到中原大地经商过程中发生的传奇故事。

故事描述了古丝绸之路上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商队历经沙暴袭击,遭遇匪徒抢劫,在当地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的帮助下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了穿越沙漠、东渡黄河的商旅行程,定居贺兰山下,成为回族最早的先民。在这一过程中,剧本还插入了波斯青年纳苏与当地汉族姑娘海真唯美的爱情故事。全剧以宁夏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为主线,以西域青年纳苏与当地姑娘海真的爱情经历贯穿其中,真切感人地揭示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有机交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

荒芜的大漠中,哈桑老人带领的商队干渴至极,艰难地行进着,终于找到了绿洲和水井。当他们畅饮着清凉的井水,淋浴祈祷之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前方有土匪!万分情急之下,商队改道走上另一条更加荒芜的路,狂风大作,沙尘肆虐。商队顽强抵抗沙尘暴,步履维艰。

河滩上放牧的海真,发现了从沙尘暴中劫后余生的西域商队,立即跑回村庄找人帮忙。海真的父亲白老汉带领当地乡亲赶来救援,经过一番了解,便按照客人自己的信仰和习俗,为他们准备了饭菜。在商队修养过程中,海真和纳苏互相萌生了爱意,却遭到了双方老人的百般阻挠。短短几天,商队已经休整如初,哈桑老人带领商队与乡亲们辞行。离别之时,海真和纳苏依依不舍,挥泪惜别,但是纳苏还是登上了渡河的羊皮筏子,踏上了东去的行程。

商队继续在荒漠中前行。忽然,土匪出现了,拦截了商队。哈桑老人与土匪拼死搏斗,身负重伤。在情况危急时刻,幸好贺兰山下的乡亲们接到报信,赶来帮助商队击退了土匪。倔强的哈桑老人婉拒了乡亲们的挽留,拖着重伤的身体,执意要带领商队返回归途。海真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辞别父亲,向沙漠深处商队远去的方向追赶。商队在茫茫沙漠中艰难跋涉,哈桑老人的生命快到了最后一刻,他决定把商队交给纳苏。海真的勇敢也感化了老人,面对姑娘对儿子忠贞不渝的爱情,老人终于成全了两人并按照穆斯林习俗举行了仪式。弥留之际,哈桑老人嘱咐儿子纳苏,为了整个商队的生存,也为了他们的将来,要带领大家回到贺兰山下,定居创业,建设自己的新家园。纳苏遵守父亲的遗愿,带领商队回到贺兰山下,定居在此,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现在的宁夏回族。

(二)内容真实,出自文献史料记载

《月上贺兰》演绎了回族先民的发展史,剧中的故事、人名、地名都来源于文献资料和史料记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回族史诗。

回族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侨居中国的“蕃客”,由于当时的阿拉伯、波斯人以经商为主。根据唐代《西域传》等史籍记载:“由于商业往来频繁,中亚、西亚的商人沿丝绸之路来中国做生意,很多旅唐不归,比如当时多久居不归并以其国名‘纳’为姓,世代繁衍,成为回族最早的先民。”这与剧本情节基本一致。该剧中的青年名“纳苏”也有起源。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乡,还有纳姓回族700余户,4000人组成的村子——纳家户。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

《月上贺兰》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正如郭沫若当年之《屈原》、《蔡文姬》等历史剧一样,是真实性和艺术创作想象性的结合。《月上贺兰》是回族史诗,也是一部颇具传奇色彩的歌舞剧,充分地运用想象力,艺术地再现历史的风采,正是它的精髓之所在。

二、剧本在回族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诞生

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比较擅长歌舞,而回族却不善歌舞,这与回族比较内敛含蓄、喜静不喜动的民族个性有关。《曼苏尔》的出现成为回族歌舞剧的一个转折点,这部根据流传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回族民间爱情故事改编的歌舞剧,为回族文艺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曼苏尔》给《月上贺兰》带来了创作灵感。《月上贺兰》在《曼苏尔》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丰富,立足于回族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以及传说故事,创作出这部真正属于回族自己民族的史诗。

《月上贺兰》的作者孙萍深入宁夏生活,开始剧本创作的调研。在回族聚居的同心县,走访了清真大寺、回族家庭,搜集到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以及有关《曼苏尔》的资料,累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她在《曼苏尔》和回族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开始创作,加以丰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剧本写出来了,取名《湖城寻梦》,寓意贺兰山下的银川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追寻着以往和今后的梦想,预示着宁夏回汉人民团结奋进、共创美好生活。

一个剧本的形成并非那么容易,需要众多元素的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孙萍认为,这个剧本应该再增加一些能反映本民族精神内涵的元素,融合对回族的形成、发展历史具有代表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才能打造出展现回族民族特性的精品。

后来作者又来到永宁纳家户采访。清真寺的阿訇得知孙萍的来意后,给她讲述了宁夏回族四大支系的由来和特点以及回族先民的发展史。关于回族的由来其中有一种说法:“据说在很久以前,一支西域商队沿丝绸之路向东行进,途中经历了土匪的抢劫、官兵的追赶,但是大难不死,最终来到永宁纳家户并定居在此。”听到这个故事后作者眼睛一亮,剧本的粗线条框架就形成了。

该剧以阿訇讲述的民间故事为蓝本,与前期素材融合、调整,剧本就基本成形,定名为《月上贺兰》。因为月亮是回族的标识,“月上贺兰”就代表着回族翻越贺兰山,在山脚下定居。就这样,《月上贺兰》在众多回族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学素材中诞生。

三、反复应用代表回族风情的文化符号

剧本中重复出现大量的文化符号,反复应用回族文化意象。黄河、沙漠、骆驼、羊群、红枸杞、贺兰石、贺兰山岩画、羊皮筏子、盖碗茶、汤瓶等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增添了剧本的回族风情。

黄河大漠,是大西北宁夏的特色标志。宁夏围绕着高山荒漠,地处于黄河上游。《月上贺兰》舞剧中,贺兰山下大漠金沙、黄土丘陵、水乡绿稻、林翠花红,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巧妙融合,交织出一幅具有宁夏特色的“塞上江南”五彩画卷。黄河大漠形成强烈的对比,古老的黄河穿越沙漠而过,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造就了一个多姿多彩、多种文化交相辉映的塞上精华之地。

骆驼是人类穿越沙漠的主要工具。舞剧画面丝绸之路上,一支古代西域商队骑着骆驼,在茫茫的荒漠中艰难跋涉。大漠中的骆驼,扮演着主要角色,给观众以直观联想,想象着身临大漠,在骆驼背上蹒跚挪行。贺兰山下,回族牧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练就了一套骑乘骆驼的骑术,自发的赛驼成为深居大漠牧民群众的一大乐趣,形成了悠扬驼铃声中独特的骆驼文化。

在碧油油的草原上,美丽的羊群是那样平和而美好。《月上贺兰》中,“黄河岸边,水草丰美,阡陌纵横,羊群装点苍茫的大草原”。这个细节描写,有草原羊群,才显得有生气,让整部戏看起来更加生活化。在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那些在青草间成长的羊群有着自己的名字——滩羊。在贺兰山东部,隔河的盐池县,遍地滩羊以及千年间形成的有关滩羊的开发体系与文化传承。

“天下黄河福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宁夏盛产枸杞,而且质量甚好,享誉中外,红枸杞已然成为宁夏的名片。在《月上贺兰》中,红枸杞作为食物和饮品不断重复出现,借用枸杞意象加强观众对回族的印象。

贺兰石名满天下,是宁夏的“蓝宝”。作品中,贺兰石作为“海真送给纳苏的信物——一块墨色馨润的贺兰石”出现。此处用贺兰石作为定情信物,来预示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恒久、纯洁和坚不可摧,也暗示了贺兰石为回族本民族的特色产物的文化内涵。

舞剧中把贺兰山岩画作为背景,闪电式出现。这种手法让观众身临其境,拉近观众与回族先民的距离,进而了解回族历史。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月上贺兰》中,用羊皮筏子代替一般渡河工具,别有一番风味。这不仅可以加强作品中的回族本土风情,而且也具有宣传回族的作用。盖碗茶是中国各地回族普遍喜欢饮用的一种茶,剧中借用盖碗茶来传达回族的饮食习惯和风俗。剧中反复出现的主要道具——“汤瓶”,又称“大食瓶”,是代表回族的一个重要符号。

这部舞剧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浓烈的回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大漠、沙尘、驼队、羊群、贺兰山与黄河等文化符号,给人以亲切感和真切感。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的设计也与上述地域风情特征相吻合,粗犷中有飘逸,华丽中显质朴,既有山的刚毅,又有水的温柔,充分体现出宁夏这个茫茫西北大荒原中的绿洲的独特景观、民族风情和人文内涵。

四、《月上贺兰》的文学价值

(一)建构的叙事特色

舞剧《月上贺兰》采用传统的戏剧式“线性结构”,全剧结构的铺展包括开端、发展、、结局,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动态、心态和情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情节设计合理,还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全剧分为四幕,加上序幕、尾声共六节。情节生动跌宕,环环相扣,富有变奏情感的力量。要在短暂的时间表现大规模大跨度的内容,情节的取舍是否有效、精到,是整个剧本的关键。若铺排太多,则无法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情节的展现;若细节过少,又会缺乏必要的表现力。《月上贺兰》在情节的取舍上很合理,比如对大量时间跨度的舍弃、对故事结尾的省略留白,都达到了精准布局、拓展余韵的效果。对贺兰石、汤瓶、贺兰山岩画等细节的描写,既显示了用意,又突出了舞剧的特色。

舞剧中,黄河、沙漠、贺兰山、羊群、贺兰石、贺兰山岩画、羊皮筏子、盖碗茶等代表地域风情的意象,创作者为突出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而给予艺术上的浓墨重彩或意象性的排列组合,使文化符号的转化极具吸引观众的亲和力。该舞剧对组合材料和艺术元素的活用活化,既有对回族本民族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的承袭,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挖掘和提炼。

剧本主旨深远,突出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主题。该剧在对回族形成的历史进行演绎过程中,展示了塞上土地的温和敦厚和宽容热情,也再现了古代西域民族和内地中原的频繁贸易往来与和谐相处,对于展示宁夏回族文化魅力、发扬民族安定团结精神,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情与形的双重表现性特征

舞蹈表演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艺术动态形象,是情与形的双重表现。只有做到内外统一和情形并茂,才能完整地塑造出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从而与观众产生共鸣,达到其审美效果。它是通过剧本作品感情的抒发去想象、发挥、表现人物性格以达到最佳的动态形象。舞蹈演员的表演是一种再现性的艺术,它的功能在于以情动人,是把内心之情化为可见的形象,再通过表达的情感唤起观众的共鸣,达到“以舞带情”、“以情舞动”的艺术效果。若将这种“动情并茂”表演技巧做得恰到好处,就能创造出内在美与动态美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才能引起观众的审美兴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收到好的回应。在表演中,用“动”来辅助表达内心的情感所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增加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该舞剧中的舞蹈演员创造性地拓宽自身“力”的能量,从内心定位到协调所有的能量,有组织性和持续性的动律,表现内心的情感,体现新时代舞蹈作品的风采;该舞剧用人体“动”的造型和多种手势、步伐,借用各种线条、色彩、节奏、韵律构成丰富的形式,来衬托虚与实、刚与柔的对立与统一的艺术表演关系。该舞剧还紧紧抓住了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律动方式的千姿百态,使作品的抒情达意功能得到延伸。这样的舞剧作品能让观者深刻体会到舞蹈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并且加深情感的沟通,观众的审美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肯定这部舞蹈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舞剧中的人物是有着灵魂的中心人物,要想将舞剧《月上贺兰》中的人物很好地塑造和表现,就需要对剧本进行很好地解读,并且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所要表现的人物角色当中去,体会剧中人物的经历和心情,将自己与剧中的人物相结合。舞剧表演与一般的舞蹈表演不同,舞剧表演中人物的塑造和表现是一个舞剧的灵魂,舞剧中人物角色的性格和经历从侧面直接表现了该舞剧的中心主旨。因此,一个好的舞剧不仅需要好的剧本和舞蹈表演者,还需要将舞蹈表演的情与形进行结合,以完善舞剧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综上所述,舞剧《月上贺兰》不仅艺术造诣高超,作为文学作品来讲,也有很高的价值。它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情感的特征,是整部戏中文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同时,它是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和差异,加以完美融合。最重要的是,它以舞蹈的形式为主,传达作品的内涵,成为文学的新型表现形式。该剧弥补了回族在艺术史诗上的空白,可以把它作为舞剧文学的代表,与戏剧一样,在文学史上具有同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伟,吴建伟.回族文献丛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陆丽萍.大型回族历史舞剧《月上贺兰》作品赏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3).

[4]张大光.从舞剧《月上贺兰》浅析舞剧中表演人物的塑造及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四大民间故事范文6

意志在执着和向往中坚强,思想在挫折和坚定中跃进,人生在失败和反思中成长,精神在读书和品味中发光。把自己置身书的国度,让精神暖暖地发出灿烂的光芒。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年级儿童读后感,请您阅读。

三年级儿童读后感1我坐在院子里,拿着一本书看着,春风吹拂我的脸庞,鸟儿叽叽喳喳地唱歌,白玉兰的清香伴随着春风敞开我的心扉。我回忆起了那天我在悦叮网上看的一本书,____《让我回到小时候》,看完后,让我觉得我仿佛是里面的女主角,思绪万千……

这本书主要讲了,11岁女生列吻贝一个特别的家庭,律师妈妈在外工作,全职爸爸在家带弟弟,弟弟宛如一个小王子,让吻贝在家里渐渐失去存在感。她和周围一群各种被弟妹夺走宠爱的同学组织了一个“战胜小屁孩军团”后来他们惨败,在一次奇幻的探险后,列吻贝打开了自己心中的伤心死结。

其实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只要别忘记小时候,小时候就一直在那里,守护着你,一直可爱又勇敢,天真又神奇。弟弟妹妹不是夺走了爱,而是他们还小,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拥有过这一切。再想想自己的自私和任性,或许对弟弟妹妹不太公平,所以我认为尊幼和关爱自己的弟妹才是对他们成长的帮助。

我也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想还有些愧疚,记得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妈妈带着我来到表弟家,由于天气炎热,我带了一个迷你小风扇。这可是海绵宝宝形状的,是表弟最喜欢的,我和表弟在大厅里,妈妈在做饭,趁我不注意时。表弟一个猴子偷桃,快速地抢走了我的小风扇,“小混蛋还给我!”我不开心地讲。谁知他向我吐了吐舌头跑了,我急忙跑上去硬是要抢回来,可他像一个树懒一样死死抱住。我一气之下,打了他的小屁股,然后夺回了小风扇。接着他哭了,我被妈妈教训了一顿。后来,我在《让我回到小时候》这本书里解开了心结。

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不一定要宠溺的爱,因为这样会宠坏他们,我们应该适当地去教育,尽量给他们爱,不让他们的小心灵受到伤害。所以学会和谐去对待他人真的很重要,同时我们也要珍惜时间,现在我想起我的童年,我愿意多享受童年的时光,因为童年是充满童趣的,童年是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是充满纯真的,让我们一起快乐成长吧!

三年级儿童读后感2有人说,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现在我想和你分享一下我的格局。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也厌恶过这样自己,遇到很小的事情就会难过好长一段时间。偶尔会矫情,偶尔会讨厌孤独,可是你不知道,当你在努力想去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那认真的模样有多可爱;你不知道你笑的时候眼睛弯起来的弧度有多的迷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你,是那个的自己。

其实我并没有对张皓宸很了解,初次接触他还是在当当网上看到到他温暖的封面插画,是想要阅读这本书的冲动终使我买下了它。看完整本书,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扉页上的那句话:每当遇到阴雨天,就努力做自己的小太阳。

人世难测,福祸相依。有些事情的本身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生病了可以给自己买药,糟糕的坏心情睡一觉就能好,经历了再多的狼狈和不堪,挣扎一会就还能重新爬起来。人们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所以,没有什么可以使自己更糟糕,糟糕的是我们不愿意去做的自己。

对于别人的冷嘲和热讽,那是他们的权利。正如书中所说,那些揪着你一个小毛病不放的人,他们是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的。冷眼和嘲笑是他们的权利,你改变不了他们,只能管好自己。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如果总是患得患失,过于注重他人的态度,将自己的情绪建立在他人的言行上,哪能有快乐可言?别人冷漠了你,并不意味着你没有存在的价值;别人看轻你,不要紧,你只需看重自己。你要相信你是的自己。

你是的自己,但其实真的是的么?所以我觉得这么多年,我们竟然没有真正的好好爱自己,是的,是竟然。我们会遇到更多很多离奇的事情,甚至在无人的路上蹒跚前行,可你就得克服恐惧,才可以变成那个的自己。正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坎,才能使我们铸造的自己。

还记得书中的一句话“在成长的路上经历的种种困难算不算一种虽败犹荣”。我想是算的。以往大大小小的不堪我都经历过并且都承受住了。其实我没有在等待谁,没有在等待过去,也没有在等待未来。时间是永恒的,属于我的每一刻都只在当下。因为我相信我是那个的自己。

《你是的自己》让我相信在这个世界里,我是的自己,也是那个的自己。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正能量,相信你是那个的自己!

三年级儿童读后感3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国度。她拥有广阔的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她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她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世界奉献出许多发明创造;她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读了《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这本书,无不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热血沸腾…….

书中介绍了我们中国有广阔的疆土,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详细写了祖国母亲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优秀的传统,和道德,还有优秀的军事文化,生命力强大的经济文化以及无限光明的未来。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富饶的国家,为世界创造出许多奇迹,北京的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西安的兵马俑……;那方方正正的汉字、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本草纲目》、《孙子兵法》和唐诗宋词等等,这一切一切都是我国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感染了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震惊。

我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广阔的疆土而感到自豪,为祖国拥有极为富饶的物产而感到欣喜,为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感到激动。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我们共同的母亲——中国,感受到祖国母亲是如此的绚丽多姿,作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儿女,我倍感到自豪!我深深地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勤劳,勇敢,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此时此刻,我的心头涌起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的心是如此的澎湃…….

然而,在辉煌历史长河中,中国也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1940年,由于清政府腐无能,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入鸦片,以掠走中国的白银。由于鸦片的毒害,军队丧失了战斗力,民不聊生,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等,相继割让了香港和澳门。国家,无能,圆明园被摧毁…….这一切真让我心痛!

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被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踩踏,但我们凭着团结、拼搏、自强、不屈的精神终于站起来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东方时,向全世界宣告:“了!”此时此刻中华人民站起来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祖国发生了翻天履地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军事、科技、经济、教育等都飞速发展。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从1999年到2016年,“神州一号”到“神州十号”相继,成功,2008年8月8日,北京又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健儿努力奋战,夺了一枚又一枚的耀眼奖牌…….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中,这所有的成就不都表明了中国母亲日益强大。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何等的自豪,何等的骄傲…….

我依偎在中国母亲的怀抱里茁壮成长,我是如此的幸运,如此的骄傲。我们要铭记历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中国母亲这颗镶嵌在世界东方的明珠更加璀璨……

三年级儿童读后感4记得早在小学三年级时《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就风靡全校,不管是教室内外还是任何一个角落,“马小跳”这三个字都会撞击我的耳膜。而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套书,于是我就赶紧抓起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之跳跳电视台》读了起来,这本书可真精彩!看了这本书,我仿佛又找回了童心。

这一次奇妙旅程的起因只是马小跳拿着唐飞的摄像机拍到了一个校园短片,没想到这个反映学生们人性冷漠的短片却引起了校长极大的震撼,并特许马小跳一行人带摄像机,还鼓励他们多拍一些。由此,以马小跳为台长的“跳跳电视台”诞生了。他们拍的dv总是在电视上引起极大轰动,但也有一次意想不到而又注定的失败……

我真羡慕马小跳啊!羡慕他每天无忧无虑,开心自在,还有一个贪玩老爸和一堆铁哥们。假如我也有一个贪玩老爸就好了,并不在意我考的分数的多少,而是在意我的快乐心情,我的健康成长,永远都能给我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无忧无虑;我也很想结识飞毛腿张达、废话大王毛超和小胖兼富家弟子唐飞这样的哥们儿,让我的生活也能多姿多彩。不瞒你说,我更想认识认识“小大人”丁文涛,因为我和他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也像个小大人、好胜、还很要面子……但重点更在于我与他很巧妙的不同之处:他是个成语大王,而我,哼哼,则是一个歇后语大王,因为我认为歇后语是众多语言中最有趣、最“无赖”的,所以见一个就记住一个,不知不觉中就被赋予了这个称号,等我见到了丁文涛,定要跟他针锋相对,看看谁厉害!

正如《淘气包马小跳》的口号:跟着马小跳,不跳也会笑。我总能在这次旅程中找到快乐,然而,在这次经历中,却也不失心痛和担忧。

在和马小跳追踪几个小女孩并看到她们虐待小猫时,刚刚还沉浸在快乐之中的心顿时沉了下来。在知道她们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后,我陷入了沉思:这就是应试教育的硕果,老师拼命地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却丝毫没有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这可真是时下教育的一大缺陷啊!但看到后面时,我的心更沉了:马小跳他们去参加儿童电影节,但用孩子们的话说“他们只是让小孩子来演大人的事罢了”,于是忍无可忍地退场了。这才发现大多数孩子早就退了场。但闭幕式仍是隆重地评选出了结果,于是他们又去采访工作人员:“请问评委是大人还是小孩?”“当然是大人了。”“您认为大人可以代替小孩子吗?”“当然可以了,他们都是权威的专家、学者……”看到这儿,我的心潮就如海浪翻滚,久久不能平静:现在的大人怎么能这样“自信”?其实他们相信的事实都是捕风捉影啊!一天后,马小跳把dv交到了电视台,果不其然被直接枪毙,我想:现在的社会竟然是这种有错不敢承认,一门心思只知道树立好形象的社会,他们这样隐藏错误,掩饰错误,那什么时候才能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社会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进步!想到这儿,我只觉得心更沉了。我想等我长大了,干出一番事业了,一定要开设一个特殊的频道。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事实频道”,专播无法向人民反映的社会问题,一定要把现在的这种社会现象彻底根除!

这本书及让我尝到了快乐地滋味,也使我了解到了社会现状,真不愧是当年风靡全校的“马小跳”啊!

三年级儿童读后感5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阅读欣赏外国名著,小说,散文,而渐渐忘记了属于咱们中国自己的语言艺术,民族艺术,为了再次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这本书。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民间故事。这本书的导读为我详细地介绍了,原来民间故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作和传播主要依赖于劳动人民之间的口耳相传。而民间故事传承的强大的力量,可以同风俗习惯相比拟,因为这是种靠行动、语言的集体传承,所以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民间故事中的很多篇章成了后是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