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成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袁隆平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袁隆平成就范文1

投身育种终不悔 ?今年湖南大旱,温度降不下来,白天温度超过35℃,花粉容易被杀死,如果10号之前再不下雨,水稻的产量就要受影响。?8月初的湖南长沙,骄阳似火,气温高达40℃。虽然已经是83岁高龄,但让袁隆平魂牵梦萦的还是田里的稻子。

30岁时的袁隆平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他说:?悲惨的情景对我触动很大,刺痛我的心,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这是驱使我不断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重要原因。? 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始终向权威挑战,走向了对杂交水稻的摸索之路。1970年11月,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里发现了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的3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经袁隆平确定,这是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这让他们兴奋不已。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的是实际中的配套。所谓?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的难题。三系中,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现在终于找到了!它开启了杂交水稻神秘王国的第一扇窗户。以此为突破口,袁隆平五年一步一个脚印,攻克了?五道难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出世,提高了选择概率;1973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南优二号?,攻克优势关;1975年,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人。

袁隆平曾在《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一文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995年,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而这正是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在海南三亚制种基地奋战9年的结果。我国的杂交水稻又取得新突破: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领先世界。

稻花香里说丰年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稻穗下面乘凉。?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对记者又说起自己的?禾下乘凉梦?,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憧憬。

水稻夺高产是袁隆平毕生追求的梦想。1997年,67岁的他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科研攻关,并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高产攻关目标。2011年9月,袁隆平指导培育的?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袁隆平告诉记者,他正在向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攻关发力,争取到2015年实现这个目标。

超级稻研究与推广15年来,为促进我国水稻连续7年增产,单产不断攀升作出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经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4.14亿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0.2%,平均亩产达到575.2公斤,亩增产67.9公斤,累计增产稻谷561.9万吨。超级杂交稻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相当于一个法国或湖南一个省的人口。?亩产1000公斤,讲起来很容易,但这不是一亩两亩田,而是几个百亩片平均亩产量要达到这个水平。?袁隆平知道,这次攻关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压力很大。他告诉记者,夺取超级稻高产,必须要有良种、良法、良田和良态的配套。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保障。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袁隆平告诉记者,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现在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而包括中国在内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只有3亿多亩是杂交稻。如果其中有一半种上了杂交稻,那么增产粮食每顷按最低的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除了第四期超级稻攻关,袁隆平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想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袁隆平成就范文2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教学人文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根据其学科特点,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发掘生物科学的人文价值理念,是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的素材: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使人们产生生活美感,追求、向往和谐科学的社会生活,生态学对生命与自然的意识是最朴素也是最震撼的环保意识的呐喊,而众多科学家身上那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因此,生物科学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更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一、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 弘扬民族个性的人文教育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在精神上的主体性,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已经逐渐站到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有许多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成就,在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进行弘扬民族个性的人文教育。例如:1965年中国在世界首次人工台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二系法杂交稻。掀起全世界水稻增产的“绿色革命”;中国作为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承担了该计划的1%的工作,但是这个空前绝后的1%,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对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表明中国已有能力参与全球的高科技重大攻坚项目,通过对这1%(3000对碱基的测序)的研究,说明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站到了世界前沿,在21世纪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相关领域,已经有了中国人的身影;目前全球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就有十几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四个国家中就有我们中国……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有中国参加的重大生物学事件,既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毕竟只有1%,毕竟在四个国家中我们中国还只处于第四位…一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来,还是相对落后的,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危机感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知不足而发奋,从而能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充分地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

2 提升个人素质的人文教育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还学生以人的地位。以一个真正的人的要求来教育他们,陶行知先生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对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处做起,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2.1学会生存和自我保健

在生物学教学中,及时渗透生理卫生和自我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健康。例如讲解细胞内的分子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系列讲座《营养与健康》、《心理健康知多少》、《与不良情绪说再见》……与学校医务室共同开展展板宣传青少年时期营养要全面合理、体育锻炼对各大系统的作用与影响、青春期个人卫生与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生存与自我保健,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

2.2培养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生物教材中涉及的许多科学家身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生物学史、生物学家的经历和史实介绍,利用好教材阅读材料,教学中,不能把这些内容简单地只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否则会失去极好的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一生勤奋好学、坚持真理,晚年双目失明,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然坚持借的笔录进行写作;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在教堂一隅辛勤地做豌豆杂交实验,统计了难以记数的种子、植株,才写出《植物杂交》一文,揭示出传宗接代过程中基因传递的两大定律;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历时二十三年才写出《物种起源》一书……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没有人不经过千辛万苦便能获得成功的,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扎实的拼搏、充分地积累,成功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次,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设计和安排一些实验来培养学生恒心、耐心和信心等品质。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2.3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人的本能即人性存在于人的生命体内。不是游离于表面的教育能诱发,而是通过实践的体验、切身的感悟步步深入而生发出来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吕型伟老先生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理,告诉我们言传身教以行为本的重要性。人文精神的培植像春风化雨需要持之以恒从各方面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人文教育要使每个教育活动去滋润学生的心灵。激发童心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人文精神是靠优秀文化的熏陶,是通过心灵的感悟和实践的体验发展起来。如果人文教育也采用说教的方法,脱离实际的感情,那么学生人文知识的因素接受了,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感化,人性因素越来越遮蔽,说一套,做又是一套,以后的发展是多么可怕。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避免说教式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内容中用心去感悟,得到情感的体验。例如:我在讲《胚胎发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讨论在孕育胚胎时期,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婴儿,母亲的双重负担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使学生体会、感悟、认知,很多同学发自心灵深处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深深地影响着其他学生。

3 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文教育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人们开始探询和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具体体现为生态道德的培养。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当代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活动对它施加的压力和破坏。工业文明的巨大力量,未能充分用于对它的保护、维持及促进它的平衡,相反,常常是过度地开发利用、干预和破坏,终于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因此,生态观点、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的教育和养成,已经上升到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行为素养的要求上来。未来公民应该建立起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并付之实践,用相应的道德和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除思想教育外。还应伴之以遵纪守法的教育。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点原则和体会

1 平等尊重原则

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教师更要做到言传身教,培植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每位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并不断地加以修炼,以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体,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感情的能动的主体,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信任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可塑性。

2 渗透性原则

生物教学工作的任务重、容量大,渗透人文教育应该是一项“源远流长”的工作。教师要把人文教育的真切性、实践性、细微性融入于教育改革中,融入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文教育的途径、方法,在完成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讲究“滴水穿石”,将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举止,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外作业中,渗透到师生交往、班级氛围营造等方面,使人文精神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动力。

3 统一性原则

上一篇海淀实验

下一篇室内设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