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1
[关键词]作文指导策略兴趣素材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23
写作指导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传统的作文课把丰富复杂、灵动飞扬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教师布置,学生习作,简单讲评”的模式,导致作文课缺乏耐心与乐趣,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作文兴趣
1.情境引趣。教师应经常把课堂内外发生的对学生有所触动的事例、自然界花红柳绿的变化等,写成下水作文,在课堂上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作文的魅力,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激发写作热情,产生写作的兴趣。
2.竞赛激趣。初中生天性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烈,故作文课上,可开展小练笔竞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可以学习文中形象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开展“猜猜他/她是谁”的练笔竞赛,要求学生描写本班某一位同学的外貌和动作,完成作文后朗诵给大家听,看看大家能否猜出被描写的对象是谁,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3.赏读生趣。评讲作文时,教师要挑选优秀作文让学生自己在讲台上朗读给大家听。因为作文内容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作文本身又是学生自己的“产品”,朗读者必然是声情并茂,听读者自然也会心驰神往。结果文字就成为在学生心田流淌的声音,赏读就成为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激起每一个学生更加强烈的表达欲望,产生浓厚的作文兴趣。
4.评点促趣。教师批阅作文时,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尽量加以肯定,多加鼓励,要善于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秀之处、成功之处――哪怕是一个表现细腻的句子,一种新颖贴切的修辞,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都要充分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写作动力。
二、学会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1.开展说话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或由教师诵读评说自己难忘的文章,或让学生讲述生活中令他们感动的故事,或师生共话邻里家常、共谈国家大事,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上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真善美,自然也会成为学生作文中的话题。
2.投入学校活动。例如参加运动会,组织班团会,编辑手抄报,设计黑板报等,学生会在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到写作的灵感。
3.组织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相对单调,见闻有限。语文教师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社区尊老爱幼宣传活动,大街上扫雪活动,亲身感受,积累感悟,让他们懂得生活就是作文的素材宝库。
4.注重观察记录。指导学生注意记录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心灵受到触动的场景,情感受到震撼的事件,或是观察自己感到有趣的事物,写成观察日记。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就会成为作文肥厚的土壤――写作素材,学生不愁“无米下锅”了。
三、组织多元讲评,提高作文水平
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养成反复诵读自己的作文的习惯。叶圣陶在《和老师谈写作》中指出:“修改稿子不能只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读读看,一路读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所以要求学生完成作文之后,自己放声读几遍,发现不足,直到文从字顺、流畅如意为止。
2.小组互评。一般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互评为宜。一人读习作,另外三人听,然后讨论分析得失,最后写出修改意见。讨论时不仅要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如找出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指出写得优美的句子等,还要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做出针对性的专评,提出进一步提高的意见。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两两互评。这样在交流中既可明晰自己的得失,又可借鉴别人的长处,久而久之,自然提高了能力。
3.教师点评。教师批阅学生作文时,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阅”字,或是一个看似具体实际模糊的等级标志,而要用心、用情,给一个具体可感、灵动多彩、富有个性的评价,或点拨,或激励,或引导,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使学生有所触动或启发。
(1)鼓励性评语。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用鼓励性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作文,进行鼓励性评价。
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2
关键词:教学 生活 作文 良好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体现的更为明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文,更有甚者一提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作文教学也是令老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孩子爱上写作呢?今天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好的写作是从能力的培养开始的
写作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平时的一点一滴培养出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注意一下几点:
(一)多从生活中捕捉需要的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也不会“闭门造车”了。在学校里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各种学习文体趣味活动。社会上更是繁花似锦气象万千,让学生感受繁荣盛世、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良好素材,有了这些学生就不会胡编乱造了。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失误的能力。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经过头脑有条理地加工,学生才能把话说清楚,把作文写具体,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用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写好作文应注重平时的语言积累
有的学生在作文时缺乏恰当的语言和词汇,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种现象是十分常见的,这说明学生的词汇贫乏,平时缺少语言积累。如他们在参观游览完某处风景区后印象特别深刻,却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可能只会说一句:“这里的景色真美呀!”或“这里实在太好了!”再也没有其他的语言或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这就说明孩子头脑中语言积累太少,关键时刻拿不出合适的语言来用。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语言。积累语言的方法很多。我常用的方法有:充分利用教科书。我们的教科书选入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典范性很强的文本。可以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的文章或段落。结合文本教给学生观察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体会谋篇布局,使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受到美的熏陶。还可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如:仿写片段,课后练笔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广泛地阅读是积累语言写好文章的基础。语言词汇就如文章的“砖瓦”,只有“砖瓦”充足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鲁迅曾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就告诉我们广泛阅读对于写作的好处。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包括报刊杂志古今中外名著等。
(三)勤动笔墨,培养写作能力
有了素材和丰富的词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养成勤动笔墨的好习惯。只依靠作文课上的练习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日常训练。如:写课文读后感,续编故事结尾,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片段描写等。写日记是很好的训练写作能力的方法,它简单行之有效。日记可随时随地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内容不限,篇幅可长可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为日后作文积累了良好素材。
二、写作兴趣是动力源泉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十分重要。写作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如何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写有话可写呢?我认为帮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作为老师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开始,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即便是学生说得不好,用词不恰当,句子不通顺等都不要批评斥责,而是耐心地指导。这样学生就会敢说敢写,不害怕出错,思维就更加广泛活跃。这样慢慢地由一句变成几句,再到更多句循序渐进,逐步打消畏难情绪树立起写作的信心。有了信心再加上兴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很好地展开。为了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愉快写作。如参加家庭活动“包饺子”、“洗衣服”、“买菜”等,学校活动“运动会”、“读书比赛”“课间游戏”等,社会活动“帮助孤寡老人”、“义务植树”、“了解英雄人物事迹”等。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作文互评互改,优秀作文自我展示,装订班级作文集册等。
(三)鼓励作文投稿。我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作文在各大报纸或作文刊物上投稿,有些学生的作文获奖或发表了,他们脸上洋溢这灿烂的笑容,写作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制造合适的情境,为他们提供写作素材。
(五)在制定题目时多从学生生活出发,让学生写作时更加的真实。
(六)批改作文时的评语多用鼓励性的评语。
三、有没有好的写作习惯是写作成功与否的标志
(一)首先要养成长期积累语言和材料的习惯。平时准备一个摘抄本,不论是在课本中还是课外书籍中学到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格言警句等写在摘抄本上,以便需要时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只有字迹清楚工整再配合优美的文笔才能令人觉得赏心悦目。
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3
2011年在阅读《中国古代园林史》的时候,从先秦看起,发现动物在园林中的重要性,跟着历史继续往前走,认识到,动物也随着园林变化着。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史,世界园林史中关于动物部分的摘选,引出证明材料,来论证动物自园林出现以来就与园林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一直伴随着园林的发展到现在。
因编者水平有限,若有谬错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园林 历史 动物
中国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3)03-0001-02
一、绪论
据《中国古代园林史》记载,中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而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则出现在奴隶社会的商周。以“苑”,“囿”的称呼,在甲骨卜文中有记载。 当时苑囿是贵族打猎的场所。所以所谓的园林,因性质所致,其实是以动物为主,植物只是作为必须的附属品存在。后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有了剩余时间筑建了台,宫等土木工程,动物也被驱逐出了人类的活动区域。这种土建结合植物的园林形式,持续发展到现在,也在近现代逐渐成为系统。 然而以植物为主的园林,不免有些呆板,解决的办法就是,营造水景。利用水的灵动。我们的古人喜欢在宅间辟水,“小桥流水”是诗意;“依山傍水”被视作风水宝地,以至于日本人亟于模仿,无奈方成枯山水。可见水景在人心中的重要性!而在水中遍植睡莲,红鲤从中游,正好构成了局部的生态系统。 人们出于对和平的可望,喜欢在一些广场放养和平鸽,这副人与鸽子和谐共处的画面,才是真正的美。 鱼和鸽子在能园林中出现,是因为一个受水域的限制,一个受圈养习性的左右。这些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但人为选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想要动物在园林中广泛出现,需要各个领域人员的努力。 园林,是在人类赶走动物,砍掉植物,然后建造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后,加上的绿化。但这似乎有悖于我们建设和谐自然环境的宗旨,而加上动物,才能真正称的上是完整的环境体系。 “蛇与庄稼”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不可能离开动物。种植重阳木,必然会有重阳木斑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请来斑蛾的鸟类天敌。而不是喷撒白僵菌。还有甲壳类,膜翅类。人类能完全驱赶飞禽,走兽,但是不能灭掉飞虫,所以作为动物的成员,它们一直都与园林同在。 失去了才会去重视,所以现在人会为保护动物而努力,人类也越发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又有谁不想听着虫语,鸟鸣,闻着花香,惬意的踱步在木桥上喂鱼食,偶尔抬头还能看到松鼠在收集松果呢!
二、动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存在及演变
中国园林,起源于殷商,动物在园林中的角色,由作为狩猎对象被杀害,到作为欣赏对象被放养;从大量被圈养,到大量被驱逐;由完全的以实体形式存在,产生艺术形态。从历史中一路走过来看这些转变,皆在情理之中,是必然。
(一)先秦
殷商时期,奴隶从事着一切劳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奴隶主的财富不断增加。贵族们越来越追求寻欢作乐的生活,酗酒和畋猎成为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
殷人爱畋猎,纣王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造离宫别苑。《史记·殷本纪》描写道:“纣王好酒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物宫室,益广沙丘(地名)苑台,多取蜚(飞)鸟置其中。
殷墟出图的甲骨文卜文中,也有很多关于畋猎占卜的记录,可见当时的园林,以苑为主,是供奴隶主畋猎的圈地,筑台。
西周初期,王侯贵族们虽依然爱好狩猎,但是鉴于殷商奴隶主过于沉溺畋猎,加上人民对酒池肉林的憎恨,最终激起人民反抗,所以西周贵族们只圈化一定区域,筑囿,以供娱乐,而不影响人民的正常农业生产。
西周的灵囿在《诗经·大雅》灵台篇有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翯翯(hè,形容羽毛白而有光泽);王在灵沼,於仞鱼跃。”可见,一方面当时灵囿的规模相比殷商宫苑已减小很多,“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当时灵囿的大致形态,是有麋鹿,有鸟,有鱼可供观赏的皇家园林。此时的囿已不单纯是为了狩猎,也成为王侯贵族们欣赏自然动植物的场所。
《诗经·大雅》灵台篇,有关于灵囿规模的记载:“囿......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可见当时的囿已不专属帝王,诸侯也可建造,当时的囿已普遍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子,诸侯们都好营造台榭宫室,宫室不是为了狩猎,而是以各种植物来点缀,动物生活在其中的园林。《诗经》中描写宫殿的句子有“如翼斯飞”,“作庙翼翼”。这也证明了人们对动物的审美已经运用到建筑中。从此,动物在园林中不仅以实体存在,也开始以艺术形态出现。
(二)秦汉
秦王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安享富贵,穷奢极侈的生活不断建“宫”。而“宫”中有个不可或缺的材料——砖瓦。秦朝有各种不同用处的砖,铺地砖、空心砖等,砖的纹饰种类也很多,主要以云纹、植物纹和动物纹为主,动物包括凤,鸟,蝉,虎等。
汉朝的宫苑是“广开园囿”,“奇禽驯兽,飞走其间”,“积金玉,采捕兽以充其中”——《后汉书》。
西汉的宫苑,著名的要属长乐宫,上林苑。
长乐宫,公元前202,汉高祖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未央宫东部有池,有台,西部为后妃所居宫殿。《三辅黄图》记载道:“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始皇造,又有著室台、斗鸡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鸿于台上,故号鸿台”。
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
秦汉时期,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统治者大兴土木,“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汉恒帝时,广开苑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动物以实体存在园林中已非常普遍,秦砖汉瓦中动物纹饰,也让动物大量的以艺术形态存在。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大混战的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期间,各族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哲学、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都有着很大的成就。
那个时期的人们开始改变 “充以奇禽珍兽”的做法,创作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从此动物在园林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南北朝的人们开始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俗怀疑,破坏,对抗。因为长年战乱,人们常常寄情山水,出现了很多山水田园诗人。这也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的造园形式。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有诗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谢灵运《山居赋》中描绘到,“孰如牵犬之路既寡,听鹤之途何由哉”,“思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植物既载,动类亦繁”。他们以优美的文句描绘山水田园生活,令人向往,也影响着造园者的审美。
魏晋时期园林中的动物大都作为观赏用。如《拾遗记》中说:“魏明帝(曹睿)即位二年,起灵禽之园。远方国所献异鸟殊兽皆畜此园也。昆明国贡嗽金鸟,形如雀而色黄,羽毛柔密,常翱翔海上,罗者得之,以为至祥。闻大魏之德被于遐远,故越山航海来献大国。”从这里却能看出,当时人们喜欢动物,甚至已经开始从国外引进动物。
魏晋园林中也大量使用动物雕塑,曹睿时“引水逞奇巧,蟾蜍含受,神龙吐出,或铜龙成对,相向吐水”。孝文帝时“刻石为鲸鱼,背负钓台,既如从地跃出,又似空中飞下”。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形成,世家大族经济势力壮大,庄园和别墅从此发展开来。“广起庐舍,高楼连阁,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漆桑麻,闭门成市,兵弩机械赀至巨万”《水经·比水注》。河南县金谷涧中有别庐“去城十里,或高或下(地形起伏),有清泉茂林,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但是,从这些文件记载来看,当时的动物虽然已经不是用来猎杀游戏,却还是主要供人食用。
(四)隋唐
隋唐园林相比之前,有很大发展,也有很多创新和变化,其中动物大多以虫鱼鸟为主,作为清士闲情时欣赏的对象。唐朝的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也使得动物成为人们寄情的对象,动物的艺术形象运用的更广泛,也更深入人心。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即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匠二百万人,经一年时间建成”。而在营建洛阳的同时,杨广又建造了众多其他的宫苑,其中以西苑最宏伟,最有特色。《大业杂记》中关于西苑的记载,提到“西苑十六院,每院各置一屯”,“其屯内备养刍豢(chúhuàn指牛羊猪狗等牲畜,泛指肉类食品),穿池养鱼,为园种蔬,植瓜果,四时肴膳水陆之产,靡所不有”。杨广在建西苑时,搜罗江南岭北奇材异石,进贡花木,奇禽异兽以供观赏。
唐朝,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唐朝的诗歌也发展到了中国历代最辉煌时期,诗歌中对这些园林的描述不胜枚举。如杜甫对曲江池这个皇家小苑的描写:“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舞白鸟飞”。这么生动的描绘,诗中出现的优美画面不仅在当时,就连现在人也非常向往。
唐朝的雕塑行业非常发达,动物的艺术形态也常常出现在园林中。《明皇杂录》中关于华清宫的记载中有件因雕塑太逼真而引发的趣事,“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石渌、石莲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工......上因幸,结衣将入,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去。上甚恐,遽命撒去。”
自然式园林在唐朝开始兴起,以草堂为主,大多草堂都是在山中凿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这些草堂主人皆有闲情逸致,而这些情致也是唐朝后期战乱的产物。
(五)宋元
宋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经济发展很快。科学技术也有很大进步。绘画、书法、雕塑、诗歌等,在唐朝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获得很多成就。尤其是山水画方面名家辈出,这也折射了当时人们乐于享受自然之美,愿意将心灵寄托给山水,以鸟兽虫鱼为知己。
宋朝的私家园林已经很普遍。洛阳城多公卿园池,大多以隋唐旧园修葺改造而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先生根据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将这些公卿园池分为三类:一类为花园,一类为游园或别墅,一类是宅园。花园即搜罗各地名花植于园中;游园主要是供园主人偶尔游息或小住;宅园是连接住宅的日常游息生活的园地。
游园的建造不采用轴线,对等等处理方式,花木种植业不成行成列,为了取山林自然之胜,这也是中国自然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关于宅园《洛阳名园记》中有记载道:“若夫百花酣而白昼眩,青蘋动而林荫台,水静而跳鱼鸣,木落而群峰山,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则又其不可殚记者也”。
元代园林中,值得一提的是元大都西郊的西湖。对西湖的描述,有美文“湖面上自在快活的是对对儿鸳鸯,湖中心浮上浮下的是双双儿的鸭子,无边无涯的是浮萍蒲棒,喷鼻眼花的是红白莲花”。——《长安客话》。
元代的中国园林虽没有创新和发展,但也继承了先人的造园手法,并传承给后人。元朝蒙古族对中原的压迫,使得文人专情于山水画的创作,这为明清时山水园林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六)明清
中国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人们对动物在园林中的存在方式也有了非常理性的认识。清,陈淏子在《花镜》中论述道:“兽之种类甚多,但野性狠心,皆非可驯之物,不足供园林玩好。虎、豹、犀、象,惟有驱之。所推崇者,惟鹿、兔、猴、犬、猫和松鼠而已”,“有色嘉鱼,任其穿萍戏藻;善鸣蛙鼓,听其朝吟暮噪”,“花开叶底,若非蝶舞蜂忙,终鲜生趣。至于反舌无声,秋风萧瑟之际,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兴何来?”。这些论述,客观理性的说出猛兽类野性难处,必须驱赶。而温顺的动物,鱼类,昆虫等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明清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到现在大多能保留下来,便不一一赘述。此时专以明西苑为例,说一下皇家园林,“水声泠泠然,潜入方池,龙昂其首,口中喷水......左右有沼,沼中有台,台外古木丛高,百鸟翔集,鸣声上下”。可见,人们对动物的喜好从来没有消失过。
三、动物在国外园林中存在及演变
(一)古代园林
古埃及,狩猎是王室的运动,埃及植物茂密,环境隐蔽,是良好的动物栖息场所。古代的园林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物品,所以古埃及园林可分为果蔬园,小型家庭花园,宫殿园林,神庙园林和动植物园。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人在哲学,戏剧,艺术,城市规划,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是开拓者。由于数学、美学的发展,也强调均衡稳定的规则式园林。古希腊园林可划分为宅园、圣林、公共园林和学术园林等四种类型。其中圣林是开敞的自然空间。是人类无法不和动物共存的园林形式。
古罗马园林的主要目的是果园、菜园,以及种植香料和调料植物的园地,动物大都存在于狩猎园中。别墅花园是古罗马园林的代表,别墅花园是自然乡野与人工气息并存的园林,人工建筑,融合到开放的自然花园中,人与动植物在一起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古巴比伦园林可分为猎苑,圣苑,宫苑三类。猎苑即是圈养动物以供帝王狩猎的园林;圣苑类似于古埃及的神庙园林,是在庙宇周围大量种植树木,林木幽邃,绿荫森森;宫苑即是空中花园,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
(二)法国、意大利园林
法国在被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之前,园林主要是以果园、菜圃为主的贵族及寺院庄园。这些庭院样式简单,园中心布置水池或喷泉,植物修剪成几何或鸟兽形状。
弗朗索瓦一世时期(十六世纪上半叶),法国步入文艺复兴盛期,建筑和园林艺术得到极大发展,同时,意大利的造园思想也对法国的园林产生了深刻影响。
法国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的园林以宫苑为主,包括枫丹白露宫苑,卢森堡花园,维兰德里庄园等。法国园林在学习意大利园林同时,结合本国特点,创作出一些独特的风格。其一,运用适应法国平原地区布局法,用一条道路将刺绣花坛分割为对称的两大块,有时图案采用阿拉伯式的装饰花纹与几何图形相结合。其二,用花草图形模仿衣服和刺绣花边,形成一种新的园林装饰艺术,称为“摩尔式”或“阿拉伯式”装饰。绿色植坛划分成小方格花坛,用黄杨做花纹,除保留花草外,使用彩色页岩细粒或砂子作为底衬,以提高装饰效果。其三,花坛是法国园林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从把整个花园简单地划分成方格形花坛,到把花园当作一个整体,按图案来布置刺绣花坛,形成与宏伟建筑相匹配的整体构图效果。
意大利的台地园被认为是欧洲园林体系的鼻祖,对西方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意大利园林一般属于郊外别墅,采用规则式布局而不突出轴线,布置几何形的水池和用黄杨或柏树组成花纹图案的剪树植坛,很少用花。而意大利园林大多在郊外,园林面积都很大,在一些开放和半开放的空间中,动物一直与人类同在。
(三)英国园林
英国园林起初受意大利和法国的影响,以几何形状和规则式布局为主。但17世纪末乔治·卢顿 (George Loudon) 和 亨利·怀斯 (Henry Wise)开始建造自然式风景园林。他们也被后世称作自然式风景园林的倡导者。
17世纪上半叶,培根预言自然式园林终将出现,他甚至亲自参与造园,以实现理想。他在《训示》中呼吁人们抛弃对称,树木整形和一潭死水的设计手法,强调园中要有一处富有野趣的荒原,使人们得以寻觅纯粹的荒野,一些乡土植物和灌木,接近自然花园,而此时已是中国明朝末年,中国的自然山水式私家园林早已发展至顶峰。
清教徒诗人密尔顿1663年出版完成的《失乐园》,其中对自然花园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也被后人当作自然风景式造园的先驱。
经过广大哲学家、文学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等的不懈努力,加上18世纪启蒙运动的推动。18世纪初,人们纷纷远离封闭的小花园,开始寻求开阔的全景和无际的地平线,他们推倒高墙,让四周的树木、湖泊、教堂、及牛羊进入庄园中来,沃波尔发明的隐垣将人类置于自然中,走出隐垣,人们发现,整个自然就是一座园林。
英国查兹沃斯庄园(Chatsworth House),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形成连绵的小丘、曲折的山路、溪流和池塘,最终形成史诗般的大气风格。被作家德福描绘道:“可怕的深谷和难以接近的沼泽,荒芜丛生且无边无际,其中有最美妙的山谷和最令人愉快的花园”。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庄园周边的村庄被迫迁出庄园主人的视野,导致整个庄园领地范围内的山林无人问津。
斯陀园(STOWE,BUCKINGHAMSHIRE),由布里奇曼于1714年开始为白金汉侯爵建造,他在造园是率先运用非整形对称的种植方式,不再使用植物雕刻艺术。布里奇曼是英国规则式花园转变成自然式花园的开创者。斯陀园用一条隐垣,将院外自然景物纳入园中,人虽置身自然中,却有隐垣的保护,不至于受周围动物的影响,伤害。
四、结语
动物自园林出现以来就与园林有着紧密的关系。动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从开始存在,并与中国园林一起紧密发展,动物在园林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纵观历史,也能找到些许事实依据证明动物不仅作为食物,也作为欣赏对象存在。动物在国外园林中的存在方式,虽与中国有些差别,但总体形势以及发展趋势都是一样的,也能看出来,中国的园林行业在古代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人类离不开动物,只要人类肯共同努力,愿意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以及人类的未来将无限美好,人类终将在纯粹自然界中生存。人类圈,动物圈以及植物圈都存在于没有严格界限的自然界。
参考文献
《诗经译注(修订本)》周振甫著,周振甫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03月第二版
《后汉书》(唐)李贤编,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三辅黄图校释》何清谷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合校水经注》(北魏)酈道元著,(清)王先谦 校,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拾遗记》,(前秦)王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
《失乐园》(英)约翰·弥尔顿著,朱维基译,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中国古代园林史》汪菊渊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3月第二版
《世界园林史》(英)特纳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花镜》(清)陈淏子著,伊钦恒注,农业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二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71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