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道德情操 启迪智慧 审美情感
传统文化是古典文明的一种“存在”,古典诗词是这个文明的主要精神载体。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是语言艺术形式留存下来的文化精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这也是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可以代表的关系,所有过去文化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其实我们的古人把陶渊明叫做“诗隐”,李白叫做“诗仙”,王维叫做“诗佛”,杜甫叫做“诗圣”,李贺叫做“诗鬼”,就早已经在说明这层意思了。
在“快餐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被“速食”催生的新一代学生,情感的单调、道德的缺失、心理的抑郁躁狂已经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觅得良方。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把诗教引为学生必修的六门主科之一,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历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诗教。可以说,以诗育人,对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我在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应充分发挥诗词教学的“立德、启智、怡情”的教化功能,将诗词教学与学校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以此完善学生的心靈世界。
德为人之本。司马光说:“才乃德之资,德乃才之帅。”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人的一生起着统帅的作用,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中华诗词经典是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它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艺术化,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记载下来,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
古典诗词范文2
【关键词】古典诗词;德育
一、正确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
优秀的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具有很明显的审美特质,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是作家与读者心灵之间架起的一座美丽的桥梁。古典诗词是艺术性和精神价值的融合,承载了审美和人文教育的职责,起着矫正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作用。学员们可以通过一首首优秀古典诗词的的阅读与学习,欣赏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品味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美的欣赏和感染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昂扬的斗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古典诗词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优势,让学员充分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以此彰显文学的人文社会价值。然而,作家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纵使十分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也会随着时代和各种条件的变化,再好的东西也要注意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满着壮志豪情,然而他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却明显地带有封建帝王的狭隘与自私,他所认为的天下不过是一已之天下。岳飞的《满江红》高唱着精忠报国的旋律,但他的爱国是与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织在一起的。学员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他们中绝大多数心理和思想都还不够成熟。诗词作品中道德思想十分复杂,往往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弃糟取精,要时时注意对学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尽可能地使他们在接受良好的道德思想教育的同时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
二、深刻领会古典诗词的道德思想
1.古典诗词在德育中的优势。作为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理论性强,内容系统集中,能够直接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然而政治课教学中多采用思想灌输、理论说教的形式,容易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很难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之相比较,古典诗词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那些杰出的诗人、词人以及他们笔下一个个高大、出色的艺术形象为学员们树立了榜样,学员们眼前浮现出的是生动难忘的人物形象、感受到的是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他们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因此,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员接受,事实证明它能够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告诉人们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拨开迷雾见青天,黑暗的前面就是光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知识,发现和探索新事物,才能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他们思想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2.古典诗词蕴含的德育功能。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篇章,它是心灵的感悟,实践的总结,能给人以哲学的思考和教益。它能使学生在获得美的艺术的亨受的同时,更得到深刻的哲理的启迪。这些启迪,能使学生客观地看问题,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办事;能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问题,学会运用多向思谁,逆向思维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理解事物、对待事物。古典诗词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因为它是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不依附于物质,而满足人精神的自由的特质,可以让人超越现实的拘限,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根本性觉醒。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文学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十分宝贵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以事实、情景和感受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中国古典诗词,对忠义、勇敢、奉献、爱国等等精神品质有着大量深入而透彻的注解,能对学员精神和道德方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与感染。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例,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此外,屈原《离骚》的理想主义、爱国精神,杜甫诗歌当中的忧国忧民的精神,陆游、辛弃疾诗歌中一心报国的悲愤疾呼,都是让人过目难忘、记忆犹新的名篇佳作。
中国古典诗词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最丰富、最生动的载体,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保家卫国而抛头颅、洒热血。学员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诗词,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实践证明,古典诗词在提高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员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奉献意识,教会学员如何做好现代军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切实搞好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古典诗词范文3
事实串联
9月9日,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寥寥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希冀。也让第30个教师节多了一丝反思的味道。
1.据《上海晨报》报道,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课本里,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同时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此举在社会上引发广泛争议。
2.从1990年后期起,尤其是2000年执政后,台湾地区推行的“本土化运动”“运动”及“正名运动”等,也大多被冠以“去中国化”之名。虽然其中复杂纷纭不可一概而论,但值得注意的是,都有“减少古汉文、书面语、文言文的教学时数”的提法。
3.古典诗词的教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即使是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课程近年来也被大大削减了。很多高校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课时屡遭削减;传统诗词写作课程基本没有必修课,只是偶有选修课。
这些年,语文教材的任何一次变动,都会引来争议。譬如“鲁迅文章该不该退出课本”“金庸小说能不能入选语文教材”“周杰伦歌曲进入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等。实际上,舆论的嘈切可看作是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激荡,不仅反映了家长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参与欲望,更反映出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精华的珍视。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教材中去中国化的举动,值得警惕。
作用分析
1.古典诗词具有熏陶功能。
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它以简约的语言告诉人们,“熟读”诗书对于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气质修养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以“诗国”之民为荣、为傲,更应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让诗歌“经典”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1)课本乃一课之本,多年来保留下来的古代诗文,是经受过磨砺的精神财富,语文教材,应该给孩子们留下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况且,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枝繁叶茂才会硕果累累,固本强身,这是简单的道理,亦是教材编写者必须注意的方面。
(2)实际上,将文字较容易理解又脍炙人口、广泛流行的古典诗词选入小学课本,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而且由于诗词的音律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易于背诵,往往能让学生背下来,一生受益。这种背诵可以看作是潜移默化的中华文化精神感悟和中国的诗意境界感悟。
(3)学习古典诗词,是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方式,让少年儿童通过对母语之美的感悟,进一步产生对自己民族的深刻认同感。这对于全球化冲击下的少年儿童建立自己的社会认同有着重要意义。学习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成长的必须。
2.古典诗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杰认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致中求和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协调全球化时代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内部环境,充满了道义和智慧的启迪。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也表示,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当后人缅怀这些光辉人物时,诗歌往往成为最为耀眼的闪光点。行吟泽畔的屈原、漂泊江湖的杜甫,他们凭借壮丽诗篇在中国人民心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凝聚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中,林则徐奋不顾身的报国热情凝聚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诗中,这些价值取向在今天依然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3.古典诗词涵养核心价值观。
古典诗词也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其中许多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比如,“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的富强之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之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文明之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之美;“卷舒一代兴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的自由之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上下对接,互鉴贯通。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株参天大树的丰富营养。
总 结
从《诗经》开始,唐、宋、元、明、清诸代均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熏陶了一代代中国人,很值得我们珍惜和为之骄傲。从这些优秀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道德理念……换句话说,这些“代代相传”的优秀篇章,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正因此,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因素,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演进、文明进步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目前,美国、英国以及一些北欧国家的不少汉学家正在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还有为数众多的外国青少年对中国古典诗词如痴如醉。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名片、世界伟大文明成果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其生命力必将更加旺盛。
古典诗词范文4
从总体上看,古典诗词是一种意思含蓄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是通过诗词中意象(有特定含义的事物)的串接来表达,有的通过营造一种气氛或是创造某种意境让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针对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试谈三种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法。
一、意象归纳法。意象在古诗词中是运用相当普遍,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且这种客观物象因经过反复运用而具有了某种特定意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就常常寄寓着作者高洁的情怀;“月”往往与思乡怀人有关;“流水”往往寄寓着某种哲理或某种愁思;“白(浮)云”则常寓有羁旅漂泊之感……这些意象出现在诗词中,就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如"月"意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为载体,娓娓诉说心中的思乡之情;《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明月表达了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此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月”也寄寓着戌边征人思乡的含义。用“明月”表达怀人的如李白的《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意象,表达了李白对贬谪“夜郎”的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怀念;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用明月沉碧海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沉痛哀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篇贯穿着“月”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亲人的怀念(题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这并不是说古诗中所有的“明月”都含有这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意象也只具有一般性的含义指向,而不是全部。
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多加归纳综合,让学生领悟意象特定的文化意义,也便于学生在不同的篇章中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流水”这个意象,我们古诗词中也有不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把流水滔滔东奔比作时光之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因此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启发人们珍惜时光;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以流水喻愁思。这些意象的大致含义相同,但在不同的篇章中的具体含义是有差别的,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区别理解。如上述“流水”意象所喻之“愁”就不同:李煜的“愁”是亡国之愁,李白的“愁”是报国无路的愁,李清照的“愁”是相思闲愁。
二、情景创设法。通过意象固然可以领悟诗歌的一般性含义,但如果能同时采取其他教学手段,那就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美学价值。其中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手段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也颇有难度。
配音教学。配音教学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它要求选配的乐曲要符合诗词的内容、情调和节奏,要能够为学习营造一种氛围。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今人谱的乐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舒缓轻柔的音乐中去体味苏轼对胞弟真挚怀念的感情,及其高洁孤独的情怀。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可播放《十里埋伏》,这首曲子情调高昂、节奏快疾,和辛弃疾梦中的“沙场秋点兵”的豪情相吻合,同时又能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而“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又如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MTV,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再从画面的美妙深沉的感官印象中体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种种思考;然后配合音乐朗读课文,细细领悟这首诗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哲理。需要强调的是,选播的乐曲或MTV一定要与所学诗词的情调意境相契合,不能随便用一首曲子代替,否则也就起不到辅助的作用。
配画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画”,一是指教师为上课准备的幻灯画,一是指教师上课时为描述诗意即兴的“速描”,一是指课本上现成的插图。这三种“画”在课堂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如学柳宗元《江雪》,可制作幻灯片:在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中突出一黑点――孤舟渔翁,通过这种白与黑、大与小的充分对比,让学生理解柳宗元孤独不屈的形象;王维《使至塞上》则可以选用一幅大漠风光的图画来帮助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对于“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的方位及诗人意指的行动路线,可在黑板上给予描述出来,以加深理解杜甫当时的高兴心情。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运用图画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典诗词范文5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讲解 吟诵 引导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都有着重要意义。学习古代诗歌,是了解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选入中学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它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语文教育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而古典诗词的教学则是突显其人文性的重要工具。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使之如暗夜之明星,如荒漠之清泉,如陈年之佳酿,如乱世之桃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古诗词并且得其精髓就成了必备技能。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却成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把内容无限分解,精确到每个字、词、句的含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置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一以灌之。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滋养?优秀文化遗产又如何继承和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熟读而诵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重视学生对于古诗词传达出的意境的体会,不但要教会学生欣赏美,而且要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以下几个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要向学生讲解必要的古诗词基本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由诗、词、曲组成。因此,应要求学生分别掌握各种体裁的特点。要引导学生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风貌,注意诗、词、曲的总体区别和联系,掌握其基本艺术风格。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够为下面的理解意境及进一步赏析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排除课文中的字词难点,对一些文化常识进行必要补充。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婵娟”本是指的嫦娥,因为嫦娥奔月,所以用婵娟来指代月亮。
第二、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尽管当前不少人反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笔者本人也不赞成古诗词教学就只限于学生的记诵,但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生必须熟读记忆所学内容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提高。正如《论语》中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古典诗歌讲究严格的格律。以律诗为例,每首八句,四韵,一二句叫首联或其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的整齐美。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教读时,要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读准、读好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不断吟诵涵咏,感受诗的音乐美,体验作者的诗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引导学生深切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所营造的意境
古典诗词范文6
所谓“意象”,其中的“意”乃感情倾向;“象”乃客观物、景。“意象”是融注了感情倾向的客观物、景。诗词中的意象大致分为事物型、动作型。
事物型即包含特定思想感情的某些客观事物形象。如“砧杵”,李白有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从诗中,我们发现诗人采用“砧杵”这一意象,来表达思归与怀人之情。这一意象的生成,乃是源于古代缝制冬衣的方式。古时衣料需用木杵将它在石砧上捣软,才便于缝制。每年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令人秋怀倍增。生活中的砧杵声在人的心里留下了思绪与哀怨,由于诗人的反复吟咏,不断强化。“砧杵”因而也就成了包含思归、怀人特定感情的意象。
细心探究,我们发现事物型意象中的事物蕴含的感情往往与事物的特征密切相连。如“雁”代表着思念、乡愁。这种感情与雁的习性是分不开的。雁是群居性候鸟,秋季由北方往南方迁徙,春季再由南方往北飞,回到北方的巢窠。所以当人们仰望苍穹看到大雁或听到大雁的鸣叫时,思乡怀远之情便油然而生。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衡阳雁去无留意。”因为雁是群居之禽,所以当雁掉队成为孤雁(断雁、孤鸿、断鸿)时,就代表着孤独、伤感、漂泊的感情。杜甫的《孤雁》就是借“孤雁”象征孤苦、漂泊的自己。苏轼在贬谪黄州时,苦闷无聊地吟道:“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足“雁”已成为诗家词人钟爱的对象,成为内心衷肠的外化,凝聚感情的物体。
像此种事物型意象甚多,如“水”、“杨花”、“南浦”等。
下面谈一下动作型意象。所谓动作型意象就是说人的某个动作、举止包涵某种特定的感情。如“凭栏”、“折柳”、“长啸”、“弹琴”、“登临”、“梦蝶”等。与事物型意象形成的情况、道理相同,古人的某个动作常常表示某种感情,也便成了动作型意象。如“登临”, “登临”包括登山(高)、登台、登楼。那么“登临”蕴含着什么特定感情呢?“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李白《愁阳春赋》中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登临”这一意象。在古代,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增加了忧思。但与雁、砧等意象稍有不同的是,“登临”意象的含义不局限于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情思内容。它还意味着主体的情思的郁闷,以及消解郁闷的欲求。所以,“登临”除叹老、思乡、怀人外,其他很多种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系。如,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借“登临”倾诉志士不遇的忧愤。其他动作型意象还如“折柳”,因为“柳”的特性,“折柳”这一意象常常表达绵绵难尽的别离之情。
由此看来,动作型意象与事物型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赏析意象时,我们对于动作型意象中的“物”要格外关注。如对于“凭栏”这个意象,要注意“栏”,因为栏常处于走廊中、亭台楼阁上,所以“凭栏”就是说要抒发激越、忧愤的感情。又如“弹琴”这个动作型意象,关键则在于“琴”。但动作型意象与事物型意象又有不同。有的动作型意象,我们在理解其意时,则要关注其中的动作,如“长啸”,我们要注意其中的“啸”,因为“啸”为撮口呼,类似于现在的吹口哨,故常为抒发胸中感慨的动作;而“梦蝶”关键在于“梦”。凡此种种,不可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