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1
最近,他的《门瑞瑜文集》即将付梓,特约我写篇序言。他这部文集收进了几十年来发表和出版的大量作品和集子,如《漠河白夜》《雪国绿》《瑞瑜散文选》《游冰城》《江畔放歌》《东望集》《北望集》《话说太阳岛》《屐痕笔踪》《俄罗斯旅踪》《寻梦北大荒》《屐痕点点》《放声歌唱集》《秦牧研究》《秦牧研究札记》《天涯觅情集》《序言谈说集》《四海之旅》《耕耘求索集》《暮岁走笔集》《家书一斑》等等,包括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评论、序言、信札等,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要为这数百万字的煌煌巨著写序言,的确令我为难。但作为数十年的老同志老同事和老邻居,我又难以拒绝。所以只好答应下来,勉为其难,作挂一漏万的评介了。
作为作家,瑞瑜同志最擅长的是散文创作,他文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散文。而散文中最精彩的脍炙人口的篇章,无疑是那许多描绘祖国东北边疆的黑龙江省风貌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作品。这显然与作者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瑞瑜同志少年参军,后远赴东北边陲,在黑龙江畔农场里生活了多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成了个“小北大荒人”。北大荒黑土地丰富的营养哺育他进步成长,他喜欢上了文学,开始了习作。后来,到了《北方文学》从事编辑工作,又经常上山下乡深入生活,让他不由自主地把黑龙江视为第二故乡,热爱这片黑土地的山川和人民。他希望以手中的笔描绘和歌颂它富于地域特色的真善美。于是,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以黑龙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题材的优秀散文。
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二》的《林场风雪》,就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腹地,海拔1400米,冬天最冷时零下52度,堪称“高寒”。这里是一个只有二十户伐木工人的林场新村。为了使十个七八岁的学龄儿童读上书,“老木把”林铁柱的妹妹,十九岁的中学生林小霞自告奋勇,成了他们的代课教师。她每天从林业局的家出来,走二十五里山路到林场新村的“木克愣”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在严寒的冬天,“不管风多大,雪多厚,天多冷,路多难”,准时不误。而每一天,孩子们都早早站在雪地的高处,远远眺望和迎接他们的老师。有一天,林老师病倒了,没有来。孩子们惦念老师,一起带着各人自备的小礼物去看望她。后来,在一个暴风雪天,林场新村接到林业局的电话,说林老师已出发上山了。然而,孩子们却始终没有迎来冒着暴风雪前来上课的老师……
这篇散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作品却十分真挚感人。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对艺术感受力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大。”显然,正是由于瑞瑜同志首先被他笔下的人与事深深感动了,他才有可能写出这篇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散文。
瑞瑜同志善于通过自己对生活深切感受中提炼的细节和具体描写,表现年轻的林老师和孩子们纯朴真挚的师生情。如描写孩子们站在雪地的高处,眺望和迎接由远而近的林老师的身影:“远方,白茫茫的雪地里,忽然冒出了一束鲜红的火苗,闪闪烁烁,越来越大,化作红彤彤的一团火,随风飘荡,飞跃……近了,近了,啊,身着红色的绒衣,头戴红围巾的林老师,踏着没膝深的大雪来了、来了。好艰难好艰难的步履啊!”这孩子们眼中林老师的生动形象,不是可以媲美今天“感动中国”里的先进人物么?又如,散文里描写孩子们探望患病的林老师,各自带来了小礼物:铁嘎儿拿出从河泡子的冰眼里钓上来的细鳞鱼,以便熬点鱼汤给老师补补身子;冬冬拿出他爸给的一棵人参和几棵黄芪,以便给老师熬鸡汤喝;明明把一盒“哮喘灵”中成药给林老师治病;玲玲拿出一张洁白的桦树皮,上面写着她给老师的慰问信……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多么真挚感人!散文的结尾,虽没有直接表现前往新村时林老师在暴风雪中遭遇的灾难,只是描写了孩子们迎着暴风雪从山上跑下去的身影和撕心裂肺般的不断呼唤“林老师,林老师”,便让读者意识到林老师已经殉职了,并为这位“高寒”的木克愣小学代课老师的高贵品质和真挚的师生情深深感动。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一首以诗论诗的七律中指出:“诗家三昧不难求,形象思维孰可求?……情景交融神韵在,不须修饰自风流。”其实,不仅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创作的散文作家,也同样可以在作品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林场风雪》既生动地描写了风雪高寒的林场景观,又描写了这“高寒”如火如荼的师生情。而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虽然一笔白描,却感人肺腑。
与诗人写诗讲究情景交融一样,散文作家写散文也讲究情景交融,这也许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可贵的是,瑞瑜散文中的景,不是泛泛的景,而是他细致观察生活获取的眼中之景,也不是泛泛的情,而是他深切感受生活的心中之情。这二者的水融,才格外深挚感人。不仅《林场风雪》如此,其它许多优秀散文亦然。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话,那么,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小说还可以借助生动的故事情节取胜,戏剧也可以借助巧妙的戏剧冲突出彩,而散文则主要靠文学语言创造生动的意境感染读者,所以必须是美文。
对此,瑞瑜同志是有深刻体会的。所以他在写作别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加深其艺术感染力。例如,他在《血凝红叶》一文中,是这样描写尚志县亮珠河山崖上的抗日烈士赵一曼被俘遗址的:“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皑皑,好一个银装的世界。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安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块。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上披着厚厚的白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夺目。”这段语言朴素自然又形象生动,作者特别善于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并配合对仗和重叠的艺术技巧,以增强文字的节奏感和声情美,从而创造出真切动人的艺术境界。
散文《林区小镇》,也是语言精练,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美文。“站在北山顶上望小镇,小镇像一面盆,盆里盛满爱情、欢笑和幸福。一条长街,那么长,一直扯到小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里,它像一条长绳,一头系在镇里,一头拴在林场,它联系着伐木者的心……”试看,寥寥数语,作者就把林区小镇具有地域特色的风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风景描写应当逼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一闭上眼就立刻想象出来您所描写的风景。”瑞瑜同志的许多散文的风景描写,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这不仅由于他对生活的深切观察和体验,同时也是由于他重视文学语言锤炼的缘故。
瑞瑜同志散文创作的视野,没有局限在省内和国内。他也常常远涉重洋,放眼世界。当有机会出国访问的时候,他总忘不了写些域外散文,把自己深有所感的见闻介绍给广大读者。他走过的地方很多,从东南亚到中东,从俄罗斯到东欧以至于英伦三岛,都有他的足迹。他最喜欢寻访的是那些享誉文坛,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过许多珍品作家或诗人的故居和博物馆,追踪他们的脚印,透过尘封的历史观察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音,从而写下了怀念高尔基、伊凡・伐佐夫、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散文:《万世文宗今犹在――访高尔基故居》《访索波特伊凡・伐佐夫故居博物馆》《我在为人类写作――伦敦狄更斯故居博物馆感怀》《列夫・托尔斯泰故居漫步》……
去年,我在一次老年诗会上赋诗道:“自笑人生如梦幻,匆匆已届耄耋年……”我比瑞瑜同志的岁数大一些,今已年近九旬,他也将至八秩了吧?可喜的是,他仍然精神抖擞,与时俱进,身笔两健。谨以小诗一首,作为拙文的结束语,并表示感佩之情:
散文创作喜丰收,
滚滚才情笔下流。
银发满头人未老,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2
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便是应运产生的一种阅读指导方法。笔者愿与大家一起走进写景状物的散文,共赏语言大观园里妙趣横生的精彩世界。
苏教版七(上)第四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如此经典优美的文章,赏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阅读环节,而走近编者,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用你独具的慧眼方能打开大观园的大门,领略到别样的秘境洞天。
(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教材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发现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奇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表现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景,既有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有人们惜时、勤作,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山水四幅图景,紧扣“温晴”的总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反映了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结合引用渔歌,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与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真切意蕴?这里,笔者将自己探究的一得之法,愿与读者共赏文本之美。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
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济南的冬天”是题目,而结尾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一是和标题“济南的冬天”、开头“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二是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观感,表达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给人回味的余地。
②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写历代文人对春、秋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突出了主题。
③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结合果实的崇敬,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④感官结合,感受深刻。“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一段就从触觉、嗅觉和听觉,分别描绘了春风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如果缺乏真切的感受,这样准确、巧妙的结合,从何写起?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赋予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于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可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暗喻、有明喻,并结合移觉,不仅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颜色具体化,而且赋予深刻的哲理,既写景,也写人,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人们对夏的感激和秋天的期盼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和轮廓;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铺垫,表达了作者盼到春天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③对比,突出景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儿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运用对比,从夏天景物生长之快的描写中,突出夏天紧张、热烈的特点。
(4)采用不同句式
句式不同,其特点往往有别,表达效果也往往不同。
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从人们的内心感受,写济南温晴的冬天给人春天般的美好憧憬,真所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也写出了人们对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②反问句,加重语气。“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反问和拟人相结合,突出抒发了洋溢着人们济南冬天善解人意、慈善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③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了对小雪下秀美、可爱的城内小山的喜爱和保护。
④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几句,既有比喻,有整句和散句。句式的整合,行文有参差之美,音韵之感,朗朗上口,并深刻揭示了景物身上包含的深意――对人的启迪作用。
(5)采取不同顺序
①由近及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由近及远描写了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无限的活力和乐趣。
②由内到外。先写小雪后的城内小山,再写小雪后的城外远山,就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描写了冬天小雪后济南两处山上的不同特点,一个秀气,一个是一副小水墨画。
③由景及人。《春》中由四幅春景图写到迎春图,就由景及人描写了春天蓬勃生机的自然美,但更由表及里地揭示了人们在春天里抓紧时光,努力工作的内在美。其他三篇课文也都或明或暗地运用了这种写法。
④由高到低。描写“春花图”、“小雪下的小山”时,都运用了这一顺序,使得景物层次分明,特点突出。而写五幅春景图时,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风筝还运用了由低到高的写景顺序。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①从词句的本义角度赏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正面写出了行船之快,侧面衬托了夏水凶险、迅疾的特点。同时解释了上一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原因。
②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的道理。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喜爱、赞美之情,且都是主要的感情,都值得好好赏读。
(2)除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还有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除了对山上雪色与草色相间美景的喜爱和赞美,还有对春天的向往、憧憬之情――“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3
关键词: 散文翻译 选词 影响因素 翻译策略
文章要写得漂亮,选好字词很重要。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它要求译者像作家一样善于炼词,用词准确、生动,译文就会满纸生辉,反之,则寡然索味。翻译选词十分不易,严复曾发出“一名之立,旬月蜘躇”的感慨。
目前,国内散文翻译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散文翻译个案进行评析,对名家散文翻译风格进行评价,还有一些学者把翻译理论引入散文翻译研究,等等。本文通过译文赏析、译例比较等方法,探讨影响散文翻译选词的主要因素及译者可以采取的翻译策略。在影响散文翻译选词的因素中,散文的行文方式、语境(包含语言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情感、意境等因素对选词的影响尤甚。
一、行文方式
英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受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契合的地方,但分歧更多。针对散文翻译,本文为了研究的方便,做如下归纳。
1.声律
从古代的刘勰、姚鼐到近代的朱光潜、季羡林等人都曾提到散文的声律美问题。季羡林提倡“写散文应该用写交响乐那样的方法来写”。朱光潜说:“文字传神大半要靠声音节奏。声音节奏是情感风趣最直接的表现。”刘士聪指出“声响与节奏”是表现散文韵味的一个重要方面[1]。散文作家在组词造句时,常常通过节奏形态的变化,即声韵、声调、长短、轻重、快慢、音顿、抑扬等的变化,使平仄相间,声调有起有落。此外,对偶、排比、对仗、整散句等在散文中使用频繁,使行文达到一以贯之的效果,音、形俱美。关于散文的音韵与节奏及其翻译,国内不少学者曾撰文进行过探讨,本文从选词这一角度展开讨论。
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朱自清《匆匆》)
译文: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is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 (朱纯深 译)
原文用排比加设问描绘时光匆匆流逝,朱纯深先生用swift,shift,such,rush等词,通过短元音和爆破音、摩擦音的集中重复,意在影射匆匆中的纷扰[2]。
汉语音系中有平仄的分类,散文语言的平仄相间及尾韵的使用,能营造抑扬顿挫的乐感。
例:“在南方每到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平平),钓鱼台的柳影(仄仄),西山的虫唱(平仄),玉泉的月夜(仄仄),潭柘寺的钟声(平平)。”(郁达夫《故都的秋》)
译文:When I am in the South, the arrival of each 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 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 Diao Yu Tai with its shady willow trees, 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 insects, 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 evenin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erating bell.(张培基 译)
“文似看山不喜平”,原文句式整齐,平仄的使用使音调富于变化。译文还原了原文的排比结构,用介词短语做定语修饰地点名词,chirping insects对应“虫唱”,非常贴切,用多音节分词reverberating修饰bell,读起来音韵绵长,恍若钟声回旋于耳。
2.用词习惯:具体与重复
汉语散文不乏富有画面感、生活化的场景描写,有时一个表示动作的词会连续使用多次,但读起来并不觉得唆;反观英语,词汇量非常庞大,即使是同义词,意思也会有细微差异,词语表达讲究具体明确。
例: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老舍《小麻雀》)
译文:It hops and flutters, up to the edge of a plant pot or back to the ground again. After it has fluttered up and down a couple of times, I realize that it can not fly any higher.(刘士聪 译)
原文聊聊数句,反复出现“飞”字,强调小麻雀想飞却飞不高的困境,译文用flutters对应第一个“飞”,用up to,back,fluttered up and down等对应后面几个“飞”字,表达准确,句式紧凑,最后一个“飞”强调飞行能力,用“fly”比较贴切。
3.平实之风
追求朴素之美,是中国美学的范畴和审美追求,对中国语言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子《道德经》“见素抱朴”、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支谦所谓“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韩愈的“文从字顺”,都在强调朴素平实之美[3]P292-293。但“平易近人的语言,往往是作家费了心血写出来的”(老舍语),因此,平实的语言需要译者细心体会,描摹作者情感。
例:咬着小鸟,猫一头跑进厨房,又一头跑到西屋。我不敢紧追,怕它更咬紧了,可又不能不追。(老舍《小麻雀》)
译文:With my eyes fixed on the bird, I watch the kitten run first to the kitchen and then to the west room. I know I must not press too hard after her, but I have to follow her in case she tightens her jaws.(刘士聪 译)
译文从字词的选择到句子的组织都很通俗明了,散发着朴实的生活气息。
4.语气
语气通常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比较难以把握,翻译起来更难。鉴于英汉语中,虚词有时能起到衬托语气的效果,在散文翻译过程中,适当使用虚词较为有效。
例: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象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象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译文:For someone like me who is used to living in Beiping, a winter without any wind is a bit of a miracle. Well, one never hears any whistling winter winds in Ji’nan. For someone like me who has just returned from London, sunshine in the winter seems quite unusual. Well, Ji’nan has bright sunny winter weather.(施晓菁译)
《济南的冬天》语气慢条斯理,娓娓道来,作者似乎在与读者对话,有时又似自言自语,语言亲切自然。原文中,“对于……象我……”反复使用,译者用“well”传递这种复调,保留了原文对话式的语气。
二、语境
关于翻译语境问题,有不少专著和论文有过研究,普遍认同的是,语境分为情境语境、文化语境、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4]。针对散文翻译特点,本文从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角度探讨语境对选词的影响。
1.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更多是指语言使用所形成的上下文,“Words have no meanings without context”。Context,也就是上下文,或称语境。语境对词义起限定作用,翻译时需要译者通盘考虑。
例:I should have felt little desire to seek elsewhere its gratification, for on no country have the charms of nature been more prodigally lavished. 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 her mountains,with their bright aerial tints; her valleys,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 her tremendous cataracts,thundering in their solitudes; her boundless plains waving with spontaneous verdure; her broad deep rivers, rolling in solemn silence to the ocean; her trackless forests, where vegetation puts forth all its magnificence.(Washington Irving:The Sketch Book)
对于这段文字中“charms of nature”的翻译,高健用“大自然的妩媚”,夏济安用“品类繁多”。对照下文罗列的“大湖”、“高山”、“苍穹”、“山谷”、“大瀑布”与“大平原”,多为气势磅礴的景致,夏译似乎更贴切。
2.情境语境
散文,尤其是叙事散文,不乏生活化场景的描写,这些描写创设具体情境,形成一定的氛围。
例:那晚上底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来到,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回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底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许地山《落花生》)
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 to our great delight, Father came all the same.“Do you like peanuts?” Father asked.
“Yes!” We all answered eagerly.
“But who can tell me what the peanut is good for?”
“It is very delicious to eat,” my sister took the lead.
“It is good for making oil,” my brother followed.
“It is inexpensive,” I said.“Almost everyone can afford it and everyone enjoys eating it. I think this is what it is good for.” (刘士聪 译)
为再现争答的场面,译者把每个回答都放在句首,“爱”翻译成“Yes”,比“Yes,we do”简洁有力,几个人说,分别用take the lead,my brother followed,I said,使译文用词富于变化,同时突出争先恐后的情境。“爹爹”并未译成Daddy或Dad,而是Father,“实在很难得”译成“to our great delight”,这些都凸显传统家庭中父亲的分量。整体感觉家庭氛围热闹和睦,温情绵长。
3.社会文化语境
文化因素深深蕴藏在各民族的语言当中,刘宓庆认为,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5]。王宏印认为:“要理解和研究一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我们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那就要了解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作者的出身、生平和主要经历,然后再研究他的感受和思想,以及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尤其是政治态度。”[6]419
例:1981年秋,天津作家协会刚刚恢复工作,曾任美国作家联盟主席的约翰・赫赛到天津来了。他是自费来中国旅游,又是特地来重温故乡之梦的。(周骥良 《出生在天津的美国著名作家》)
译文:In the autumn of 1981 when Tianjin Writers’ Association had just resumed its normal function in the wak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r.John Hersey,Ex-Chairman of American Writers’ Federation,visiting Tianjin.He had come to China as a tourist and made a point of revisiting his former home there.(刘士聪 译)
译者意识到英语读者无法体味“刚刚恢复工作”的言外之意,故而增加了in the wak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这种背景方面的释义性增补(有时用剪裁)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自费”译成tourist,是因为英语读者一般理解旅游是个人的事情,当然应自费,无须照实译出[7]。
三、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白居易)。中国传统美学中,“情”的命题提出很早,《国语・晋语五》里有“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清代刘熙载说:“情景齐到,相间相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语言既注重叙事,又注重抒情,文情并茂是散文语言的一大特征。现当代散文往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浓浓的真情,“情致俞深而语言就俞缠绵委婉”(朱光潜语) 。
老舍先生《养花》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要翻译好这篇散文,译者就要把握好情感,根据情感的程度,从意义相近的英文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表达。
例: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译文:I love flowers and hence have taken to growing them.(张培基 译)
take to 表示“喜欢乃至成为习惯”,比继续用love要贴切。
例: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颗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我不愿时时落泪。
译文:It is difficult to grow a precious flower species. And I feel bad to see a good flower dying of illness. I don’t want often to shed tears over that.(张培基 译)
“难过”对应的英文表达有feel sorry,feel bad,be grieved,be saddened,等等,哪种表达更符合作者的情感,feel sorry力度不够,be grieved语气过重,be saddened风格硬朗。一番比较下来,还是feel bad最符合作者的情感。对于落泪的翻译,shed tears比weep,sob都要好,更符合实际,传递了作者深邃真挚的感情[8]。
四、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语)。“意境”是散文的重要元素,刘士聪提出构成散文“韵味”的要素之一是“意境”。作家孙犁曾言:“状景抒情,成为散文的意境。”散文作者深邃的思想、微妙的情感,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营造了一种意境。
林语堂曾言:“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神。” 译者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发现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在言语之中的绵绵韵味。然后通过恰当的词语,有时需要打破原文的表层结构,在译文中创造感染人的艺术美和力量。
例: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1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and throw a g1oom over the decline of the year, I passed several hours in rambling about Westminster Abbey. There was something congenial to the season in the mournful magnificence of the old pile; and, as I passed its thresho1d, seemed like stepping back into the regions of antiquity, and losing myself among the shades of former ages. (Washington Erving: Westminster Abbey)
译文: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将云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夏济安 译)
原文节奏舒缓,句子层次分明,sober, melancholy, shadows, gloom, mournful magnificence, antiquity, shades等词营造了古雅幽静的气氛。译文打破原文的表层结构,用了大量四字结构和小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晚秋”、“肃穆”、“忧郁”、“阴影”、“云暮”、“昏暗”、“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阴沉沉”、“远古”及“古人的鬼影”等词也较好地还原原文庄严肃穆的气氛,颇似中国散文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五、结语
“散文应该是美文”(贾平凹语),散文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需要懂得散文的艺术特点,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深切体会和把握原文的声律、行文特色、语境及意境,领悟原文的美,并通过恰当的选词和句法的使用,“描摹其神情,仿佛其语气”(马建忠语),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美。
参考文献:
[1][7]刘士聪,主编.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新编版)[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杨平,主编.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萃[C].青岛出版社,2005.
[3]赵秀明,赵张进.英美散文研究与翻译[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4]李运兴.论翻译语境[J].中国翻译,2007(2).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赫兹列.潘文国,译.王宏印,评点.赫兹列散文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8]卢敏,主编.英语笔译实务(2级)[C].外文出版社,2013.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4
[教材解读]《四季的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容,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细笔触再现视觉形象,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有了一定分析、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但许多学生运用起来不一定准确、灵活;虽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粗读和初读上,思维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补充本课容,借助本课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和写作写景散文的能力。故学习本课重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激发想象力,发展个性。
[达成目标]学习、鉴赏作者用细腻笔法再现视觉形象,表达真切感受的写法;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关。
[重、难点]重点: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结合起来,感受细腻的散文笔法,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挖掘文中深意。
[教学准备]教师结合文章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课时]一课时。
[纪实]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生: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小草钻出,花苞待放,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喜欢夏天。可以在夏天做各种运动。夏天里还有鸟叫虫鸣。
生:我喜欢冬天。虽然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凋零,但冬天有一种特别的美。冰清玉洁的美,圣洁的美。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生:愿意。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不知能否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我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夏季文中呈现出的固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由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两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也喜欢最后一段的后两句,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录像师,用文字模拟录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屏幕出现要求,如下: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通过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之黎明的美,下面有请××同学用文字摄制壮美的黎明。(掌声。)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红了,海也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口技:风声。)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声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时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人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写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雨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配乐萨克斯曲《回家》)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喊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幕中出现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渐渐地大雁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本段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火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春天组)本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影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影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生: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光,以及它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
师: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有没有对板书提出好的建议呢?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板书,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夜晚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板书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板书中为妙。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示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需回报,无需等待,无需规则。雪似乎从开天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片片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大屏幕出示以下问题: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从知识、学法、态度、情感等方面反思、总结。)]
生: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用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散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竟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反思]这节课使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也终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既有义务去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拓展教学资源,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角色体验式学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特点。它打破了单纯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限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指导写作,服务于写作,写作又实践阅读、再现阅读。
[评析]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见解的自由表达是本堂课的亮点。教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涵,以《四季的美》为凭借,实现了对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和对生活体验进行独特感受的有效整合,同时检验了学生是否能将“吞进去”的知识进行“倒嚼谷”式的反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5
丁立梅的作品很多被选入中考试卷,其中《爱的语言》被选作2005年江苏南通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祖母的葵花》被选作2006年安徽淮安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朵栀子花》被选作2006年广东茂名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小扇轻摇的时光》被选作2007年河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被选作2008年江苏徐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蔷薇几度花》被选作2009年江苏南京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萝卜花》被选作2009年广西桂林市、百色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菊有黄花》被选作2009四川凉山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你并不是个坏孩子》被选作2010年湖南邵阳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掌心化雪》被选作2011年湖南娄底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品味时尚》被选作2011年广西柳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
【作家简介】
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台人。职业:教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的签约作家。在《哲思》等多家报刊开有专栏。出版有散文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尘世里的初相见》《诗经里的那些情事》等十多部。她的文章被选进《灵感与感动》等上百种文集。
【作品风格】
丁立梅的散文作品“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堪称平淡之典范。她的散文作品描写的都是平淡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她却善于通过细腻如丝的描写,从细微之处寻找到生活的真谛,让读者从中汲取精神的温暖、心灵的慰藉。丁立梅的文字干净得像云朵,凝练自然,又精致得如瓷器,她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唤起了人们久藏在内心深处的幸福感。
【真题回放】
(2011年·湖南娄底中考题)
掌心化雪
文/丁立梅
①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②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③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地站着看,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④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⑤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⑥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⑦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⑧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⑨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⑩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11}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12}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1.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中“压”字用得精练、准确,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老师为什么把“她”写的“雪是美的,也是冷的”确定为唯一的一等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语文老师形象鲜明,请结合选文分析,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1}{12}段中,“她”一次次跑到福利院,和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发奖品,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题目“掌心化雪”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掌心化雪”的意思。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6
关键词:语文 古代散文 形象 感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一单元共选了《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六篇散文。这六篇散文都涉及到“形象”的感受。
六篇散文的形象,其表现各有不同。大致可四类来说,一类是《过小孤山大孤山》,属游记散文,其形象表现为山水风物;二类是《庖丁解牛》,属哲理散文,其形象表现为故事场景;三类是《项羽之死》《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属人物传记,其形象表现为人物形象;四类是《阿房宫赋》,属史论散文,其形象表现为建筑群和宫内生活描绘。
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这些散文中的各色形象,是有必要研究的。据笔者看来,可从如下方面培养:
一、品读复现。
所谓“品读复现”,就是潜入到语言中去,充分调动想象力,还原、感受各类形象,让其显现在眼前。下面以游记散文为例。
对于游记散文中的山水风物,我们要透过语言,在脑海中如同 “过电影”样地感受景物的形声色态味,还要注意连点成面,由面组画,让山水风物立体地呈现在眼前。
如《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如下风景描绘:
过“烽火矶”,舟中望山:山峰高耸(“突兀而已”)、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和别的石头不相同(“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孤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罗络在它上面,就像宝石镶嵌的屏风(“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由远而近,逐步推近,由“中景”滑向“特写”,我们自能感受其风景的千姿百态。
至“小孤山”:“自数十里之外望之”:碧绿的山峰独自高高耸立着,向上直插云霄(“碧峰然孤起,上干云霄”),越近看直秀丽(“愈近愈秀”),冬天、夏天,雨天、睛天,姿态变化万千,实在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冬夏睛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先是“远观取其势”的形体透视,把小孤山“拔江而起”的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采取的移步换形的空间透视,写出了对小孤山产生“愈近愈秀”的感受。还由远观近望之景迁想到他日之姿,生发出小孤山在““冬夏晴雨”中“姿态万变”的景外之趣、景外之情。
由“烽火矶”到“小孤山”,移步换景,通过品读、想象,我们欣赏到一部山水风光电影,感受到小孤山峭拔秀丽的美。
二、比较感受。
这里的“比较感受”,是将具体真切的形象与简单明了的概括作比较,以体会散文中形象的丰富性和具体性。
如学习《庖丁解牛》,我们可以采取由成语到故事场景,进行比较感受:
1、“目无全牛”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游刃有余”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游刃有余――“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3、“踌躇满志”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通过比较,学生们可获得如下感受:
“目无全牛”,意思是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怎样的一种“熟练”呢?课文进行了形象的回答,表明庖丁已经越过技术的层面,已经达到“道”的境界。
“游刃有余”,意思是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怎样的“轻而易举”,课文进行了具体的回答,生动的描绘了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踌躇满志”,意思是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课文通过动作与神貌把庖丁成功解掉难解之处之后的悠悠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让人如见其人。
三、表演欣赏
“表演欣赏”主要用于传记散文,通过表演欣赏人物刻画的丰满动人。
如《项羽之死》有如下三处场景与人物描写:
1、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可根据如上内容编排课本剧,在班上表演。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多侧面:
1、有情有义、仁义多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身经百战,未曾流过半滴眼泪,而垓被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竟呜咽悲歌,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叹。
2、勇猛无畏、自负无比
你看项羽说“溃围,斩将,刈旗”,说到做到,何等豪爽刚直,同时也无比自负。
“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则表现出项羽的匹夫之勇。
3、知耻重义,心地仁善
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仁善重义。
一“泣”、一“叱”、一“笑”,借形以传神写心,把项羽的复杂情怀刻画得有血有肉:对美人宝马留恋难舍,对敌将怒不可遏,对亭长送给微笑。
通过表演欣赏,学生们能感受项羽的“精神气血”:有绝诀别美人名雎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赠头的豪侠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