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力的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力的分解范文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简单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确定力的效果方向。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高中第一个重点也是第一个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是初中上高中的第一个台阶,分力与合力间不再是同向的相加减,而是矢量运算,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很重要的。

学生目前的状态分析

1.通过前边的学习,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2. 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知道了分力,合力以及他们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知道了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环节

新课引入

学生游戏:请两位同学各拉细绳的一端,使绳水平,然后再将一重物挂在绳子上,观察绳子是否还能处于水平。

师:为什么不能水平了?是力不够大吗?换力气大的重做实验,结果相同。

学习这一节的知识——《力的分解》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了。

板书课题: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一、分力 力的分解

师: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产生一个总的效果,那么一个力能不能同时产生多个效果呢?

预测学生回答:能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拖拉机耕地,分析拖拉机拉耙的力产生了哪些效果。

引导学生得到:一是使耙前进,有一个水平向左的效果,由力F1产生;一是竖直向上提耙的效果,由力F2产生。

师:说明一个力也可以产生多个效果。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多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几个力叫做那一个力的分力

师: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力与合力之间满足什么样的法则?

生:平行四边形法则。

师:已知了分力求合力,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合成;那么如果已知了合力求分力我们就把它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问题1:已知了分力,合力是唯一的,那如果已知了合力分力是不是唯一的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分析学生的答案得到已知一个合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的分力。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个合力,其分解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师问题2:如果知道了分力的方向,分解方式是否唯一呢?

生:根据已学的数学知识,思考并回答。

师问题3: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常采用两种方法:

* 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 正交分解法。

二、按力的效果分解

【探究一】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应该怎样将重力G分解?并求出它们的大小。

体验实验: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手逐渐倾斜,直至书下滑。

师:当书放在平伸的手掌上时,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当手逐渐倾斜时,又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手平伸时,只感到手掌受到书的压力

回答:说明书所受的重力只产生一个使它紧压手的作用效果

当手倾斜时,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感到书有沿手掌下滑的趋势

师总结:这些感受说明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使书沿手掌下滑和使书紧压手掌,因此,重力G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分力:平行于掌面的下滑力 F1和垂直于手掌向下的力F2,如图(1)示

F1=GSinθ F2=GCosθ

图(1)

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当手掌逐渐倾斜时,同学们是否感到手掌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小,而且明显感到书沿手掌下滑的趋势越来越大直至书下滑?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F1= GSinθF2=G Cosθ来分析)

【探究二】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在垂直斜面的方向上有一块挡板,在斜面与挡板之间放上一个重物,试分析重力产生的效果,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师:实验演示重力产生的效果

通过观看请学生分析出重力产生的效果,并画出力的分解图,求出力的大小如图(2)所示。

图(2)

【探究三】取一根细线,将细线的一端系在右手中指上,另一端用一只筷子的尾端顶在细线上的某一点,下端悬挂重物,感受重物通过细线拉杆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由学生体验并画出重力的作用效果

生:操作

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分析得到答案

图(3)

三、力的分解的应用(本部分由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

通过今天的所学,分析刚刚在上课之前提出的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实例

* 为什么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

* 高大的桥梁为什么要修建很长的引桥?

课堂小结

> 应该掌握的知识:

* 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

* 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 应该学到的方法:

力的分解范文2

摘要:就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材与教学中的困惑进行了分析,认为“力的作用效果”指的是力作用的物理意义而非物理现象,力分解的依据是科学方法而非“作用效果”。提出本节教学应该以生态化的原始物理问题为驱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最终理解物理意义。最后提出理解物理教学的逻辑、注意科学方法教育、促进物理教学的生态化三点启示。

/

关键词:力的分解;物理意义;原始物理问题;生态化;科学方法;思维方法

力的分解范文3

探究性学习无处不在,它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可以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理论探究.“运动的分解”的探究就可以运用生活实例在课内进行理论探究.“运动的分解”是继“力的分解”后学生再次接触的矢量运算,就分解方法而言两者往往容易混淆.笔者以“拉船靠岸”这一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来进行探究设计,让学生依据科学探究的方法追根究源,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用微元法进行分析论证、然后进行推广交流、延伸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分解的要领,而且让学生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现展示探究过程如下.

问题如图1所示,岸上的人用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定滑轮拉动水中的船,人匀速拉绳使船靠岸,若人移动的速度恒为v,当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时,船速多大?船的运动是匀速还是变速?

猜想一绳拉船运动时,绳的速度按如图2所示情况分解,故船速v1=vcosθ,船靠岸时θ增大,v1减小,船做变减速运动.

猜想二绳拉船运动时,船的速度按如图3所示情形分解,因此船速v3=v/cosθ,船靠岸时θ增大,v3增大,船做变加速运动.

对于以上两种分解的猜想,初学者往往倾向于第一种,究竟谁对谁错呢?

极短时间Δt内的平均速度即可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可见,猜想二是正确的.

探究二猜想一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原因何在呢?

对小船进行受力分析,小船受到如图5(a)所示的重力、浮力、拉力和水的阻力,此时绳的拉力F按作用效果可以分解为如图5(b)所示的分力F1和F2,于是船匀速运动时,学生能熟练应用正交分解法列式Fcosθ=f,

可见出现方法一的分解方案不足为奇.这是学生将“力的分解”和“运动的分解”概念混淆了,并因为力的分解先入为主,形成了负向思维定势,导致分解出错.

探究三从运动的效果上看,猜想二正确的原因在于:人拉绳时,O为定点,小船的运动可分解为小船沿绳方向收缩的运动与小船绕O点的圆周运动.或者说,小船的运动即为小船沿绳方向的收缩运动与小船绕O点的圆周运动的合运动.

如果将上述问题作如下延伸变化:A、B两物体在绳的牵连下运动,两物的速度关系如何呢?

延伸如图6所示,竖直平面内放一直角杆,杆的水平部分套有小球A,竖直部分套有小球B,A、B间用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图示位置处OA=1.5 m,OB=2.0 m.若用水平力沿杆向右拉A,使B以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B经过图示位置时和再上升0.5 m时的速度分别多大?

探究用水平力F向右拉A,A、B两球都要运动,绳是联系A、B两球的纽带,其速度间的牵连关系必须通过绳速来解决.

由此看出:小球A匀速运动时,小球B却在减速运动.

力的分解范文4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2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大多数梨自花结实率较低。在生产实践中,梨农种植梨树品种往往比较单一,在花期需要进行人工授粉,以确保当年产量和经济效益。目前,花粉制备已走向商品化,一般采集即将开放的梨品种花朵,在25℃左右温度下散粉得到。为提高坐果率和适用范围,商品化的花粉往往由3种以上梨品种花粉混合在一起进行出售。活力高的花粉能起到增产和增收效果,而活力低的花粉会造成果农严重的经济损失。2015年,河南省南阳市一梨农几十亩梨园虽然进行了人工授粉,但几乎没有坐果,而相邻果园采用不同卖家的花粉坐果率非常高。为此,我们对两家的花粉样品活力进行了检测和比较。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甲、乙2种不同商家花粉,甲粉为过筛精粉,经人工授粉后几乎没有坐果;乙为未过筛粗粉,人工授粉后坐果率很高。

1.2试验方法

取少量花粉放置在载玻片上,在其上滴几滴蓝墨水,用盖玻片小心盖上,防止有气泡产生。放置20分钟左右进行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选择不同视野进行观察和统计。被明显染为蓝色的花粉活性较差,反之,则有较高的活性。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花粉染色观察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甲粉大多数被染上蓝色,而乙粉大多数未被染色,表明甲粉花粉活力较差,而乙粉花粉活力较强。因为被染色的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选择透过性丧失,染料就可以进入细胞内而被染蓝色。

2.2不同花粉染色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甲粉和乙粉在显微镜下分别统计了9个视野,其中甲粉染色花粉比例为53.9%,而乙粉染色花粉比例为12.6%。结果表明甲粉的花粉活力与乙粉相比,明显低了很多。

3小结

力的分解范文5

关键词: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75-02

1 实验原理

本实验所用的染色剂刚果红(以下简称CR),它能够和多糖物质发生反应(比如纤维素、淀粉)形成红色物质,但是它并不能和多糖物质分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反应。当配置的培养基中含有纤维素的时候,加入CR,那么两种物质就会发生反应,结合成红色物质。假如培养基中有纤维素分解菌存在,纤维素就会被分解,那么红色物质就会消失,因此就会在纤维素分解菌菌落的四周呈现一个比较明显的透明圈。按照此种方法,就可以挑选出我们所需要的菌落。

2 实验流程

2.1土壤取样。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取土样,用无菌水溶解,取土壤浸出液待用。

2.2选择培养。取适量浸出液加入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2.3梯度稀释。取适量上述的培养液进行适当浓度的梯度稀释。

2.4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2.5刚果红染色法筛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教材上提供的CR染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实验方法:先配置适宜的培养基,然后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当培养基上出现菌落后,然后加入配置好的适宜浓度的CR液体,大约染色15分钟左右,然后倒去多余的染液,再加入配置好的氯化钠溶液,大约15分钟后再除去氯化钠溶液,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有透明圈出现的菌落,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纤维素分解菌(可能含有少量杂菌)。

第二种实验方法:先按要求配置好CR溶液,经过灭菌处理后,按照教材的要求以适当比例加入到培养基中,混合均匀后再制备平板。然后将培养基放到适宜条件下培养,长出菌落后,周围出现透明圈的即为所需菌落(可能含有少量杂菌)。

3 问题解惑

3.1上述两种实验方法各自有什么样的优势和缺陷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方法,其主要缺陷在于培养基长出菌落之后,加入CR溶液时很容易把菌落冲散,从而会使两个甚至多个菌落发生混合,对筛选结果造成影响,出现杂菌。但是此种方法也具有优势的方面,那就是出现透明圈的菌落基本上就是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形成的。

第二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比第一种简单,而且不会出现第一种方法的相关问题;但是由于培养基中所用的某些成分(纤维素粉、马铃薯汁等)会含有少量淀粉,这样的话能够分解淀粉的细菌菌落周围也会出现透明圈,会给最后的筛选带来麻烦,这是本方法缺陷之一;第二个缺陷是,在微生物中,某些菌类是具有分解色素物质功能的,所以当培养基中有这些菌类存在时,他们可能会把菌落周围的CR分解掉,这样的话也会形成透明圈,同样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

由上可见,两种方法都是各有利弊,在实际操作中到底选择哪种方法更好一些,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3.2鉴别培养基加入了土豆汁,问题在于土豆汁中含有淀粉,淀粉也可以和CR结合成红色物质,这样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就会影响本实验,既然如此,为什么培养基中的碳源不只加纤维素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具有选择性,例如有的微生物具有分解纤维素的酶,那它就可以水解纤维素变成葡萄糖利用,而那些无分解纤维素酶的菌种,则不能生存。微生物自身的酶系统决定了其对碳源的利用方式,微生物往往能利用多种碳源,就像人一样,有钱时可以吃“大餐”,如果破产了,饿极了,窝窝头也照样吃。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有速效碳源和迟效碳源之分,“大餐”就是微生物的速效碳源,利于吸收容易消化,比如葡萄糖或者淀粉;“窝窝头”就是微生物的迟效碳源,即微生物将速效碳源用完后为了生存,利用其他碳源,比如纤维素。

由上述可见,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培养基中的碳源有先后次序,即优先使用淀粉这样的速效碳源,当速效碳源耗尽后再使用像纤维素这样的迟效碳源。

力的分解范文6

每年小班新生入园时,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的情景屡见不鲜。的确,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陌生的环境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机,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能力而感到不安。这种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身体症状就是焦虑。幼儿期的分离性焦虑则是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时,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环境,感到不安全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它会造成人的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和加重许多疾病。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幼儿的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多种缓解策略去调整和改变幼儿的焦虑情绪,让幼儿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情况】

呈呈,男,3岁又1月,一个腼腆、乖巧、胆小的男孩子。家中“四对一”的绝对比例,使得呈呈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爷爷奶奶小心呵护(连冬天都用温水洗手,生怕冷水洗了会着凉)。从吃饭、睡觉到玩,呈呈的一切日常生活全由两位老人一手包办。家人的溺爱造成呈呈自理能力欠佳,时时事事依赖家人。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难以忍受没有家人在的场面。

为了让呈呈适应入园生活,呈呈父母特地带呈呈参观了许多不同的幼儿园,并事先做了呈呈的思想工作,还在暑假里将呈呈送至私立幼儿园的小小班就读。入园后呈呈还是表现出典型的哭闹这一入园分离焦虑现象,而且更不幸的是,在人园第一天里呈呈所遇到的“张老师”,就采取了简单、粗暴的训斥、恐吓的方法,以强制呈呈终止发泄心中的不满与紧张不安的情绪。还是厨房的王阿姨心软,抱了他,呈呈象抓到救命草一样,跟定了王阿姨。因此整整一周里,呈呈每天上学都哭着喊道:“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也就是这整整一周,呈呈每天回家都变得神情恍惚,常常目光呆滞地望着天花板许久,晚上睡眠明显不好,常常做恶梦说梦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于心不忍,常常一起落泪,最后不得不终止了仅为5天的暑假班。

【焦虑表现】

开学第一天早上,我正在动手区和早来的几位小朋友玩“串珠珠”,突然一句女声问候:“欧阳老师好!”飞人我的耳中,这一成人的声音使我好奇地回过头,原来是呈呈妈妈。她满头大汗地抱着呈呈,无奈地笑着说:“欧阳老师,呈呈来上学了。”我急忙迎上前,和风细雨地和呈呈问候并说了几句话,然而呈呈双手紧紧地扣住妈妈的脖子,脸埋在妈妈的后背上,丝毫没有下来的意思。呈呈妈求助地看着我并对着呈呈说:“到新班级了,下来吧,妈妈要上班去了,快迟到了。”我伸手要抱呈呈,可他连头也没抬起来一下,脸上挂着泪水,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呈呈妈不忍但又不得不说:“妈妈真的要迟到了,幼儿园小朋友那么多,有人和你一起玩多好啊。”我一边伸手抱呈呈,一边说:“呈呈最乖了,老师这有许多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玩吧。”终于,在呈呈妈的协助下,呈呈“落入”我的怀抱。呈呈妈见脱手了,急忙和呈呈说了句“再见”,便一步三回头地往教室外走了。呈呈猛地意识到自己在我的怀里,便使足了劲挣脱我的怀抱,歇斯底里地叫道:“不要、不要……”这时,阿姨正巧从室外打扫卫生回来,呈呈一看到阿姨,发疯似的冲向阿姨,抱着阿姨的腰叫道:“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

【焦虑分析】

呈呈从小所经历的生活环境是其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呈呈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出于对孙辈的天然疼爱,爷爷奶奶把呈呈捧在手里、抱在怀里,一步不离地跟在后面。呈呈失去了独立的机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情绪。一旦离开父母的环抱,就出现了焦虑的情绪。

“张老师”简单、粗暴的训斥恐吓加深了焦虑情绪。面对新的环境,孩子常常会出现焦燥不安的情绪。此时出于本能的反应,孩子往往会寻找“完全的港湾”,而教师无疑是孩子“完全的港湾”的首选。但由于“张老师”对于呈呈这一需求的不理解,对呈呈的哭闹采取了简单、粗暴的训斥,使呈呈不仅失去了依靠的对象,而且加剧了焦虑情绪,甚至对老师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总觉得所有的老师都像“张老师”一样“可怕”。所以,当我抱起他时,他由一开始的微弱反抗变成了强烈的抵触与反抗。此时,呈呈开始寻找新的“完全的港湾”,而阿姨的出现适时地满足了他的需求,成为呈呈的“避难所”。由于呈呈从小由奶奶带大,对于年长的老人有一种潜意识的亲近感,加上暑假班里的王阿姨对他格外呵护,使得他产生了幼儿园里阿姨都是“好人”的体验。因此,当班级阿姨出现时,他就发疯似的冲向阿姨,抱着阿姨的腰叫道:“宝宝不要上学,宝宝要回家。”

【措施干预】

1.“支持疗法”。支持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最早开始采用的方法,主要通过对患儿的解释、安慰、鼓励、指导、疏通感情、调整环境等处理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家庭里,我请呈呈妈妈和奶奶作为我的协助人,通过个别交谈,使呈呈妈妈和奶奶均详细地了解呈呈的心理状况,并逐一解释支持疗法中措施的使用技巧。在幼儿园里,我选择了本班阿姨作为协助人。每天晨间由阿姨负责接待呈呈入园,并请阿姨引导他观察老师是如何接待晨间入园的小朋友、如何与小朋友游戏的……渐渐地,呈呈扭转了“老师”都是坏人的想法。

2.“系统脱敏法”。俗话说得好:“解除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面对恐惧”。只有面对引起焦虑的事物,才能发现导致自己恐惧的危险是否存在,才能找到对付恐惧的办法,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为脱敏”疗法。“脱敏”即脱离、消除过敏的意思。系统脱敏法是指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安排幼儿逐渐地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地提高儿童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幼儿对于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

于是,我选择了每天离园作为训练时间,让呈呈在奶奶或妈妈的陪同下,坐在幼儿园活动室内玩串珠子、钓鱼、搭积木等游戏。与此同时,我和班级的另一位配班老师则把握住距离由远到近、时间南长到短的原则,逐步实施“脱敏”的计划。

第一阶段:一开始,我们远远地观望着他。呈呈总是不安地边玩边转头四下张望,生怕老师靠近他。经过约一周的训练,我们发觉,呈呈虽将椅子靠近了陪伴的成人,但当老师靠近时他只是回头看完便若无其事地玩自己的玩具了。他的表现已明显不像入园第一天时那样恐惧老师了,但当陪伴的成人离开时紧张感仍存在。

第二阶段:每次,老师由远处移至呈呈身边后,有意识地请陪伴人不时地假装接电话并若无其事地走到室外听电话。第一次,呈呈看到妈妈走出去,先是一愣,接着放下玩具就跟着走出去了。反复了几次后,呈呈不再跟出去了,只是停下玩,目光跟随着妈妈的身影移到室外。但单独游戏的时间最长也没有超过7分钟。

第三阶段:这阶段里,我有意识地将呈呈、老师、陪伴人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即老师和呈呈坐在一起,陪伴人轮流坐到呈呈视线以外的背后、室外等位置上,同时我增添了许多呈呈最喜欢的玩具车。一开始,呈呈显得有些紧张,和陪伴人讨价还价,要求坐在自己的身边,但陪伴人执意坚持了自己的做法,无奈,原本就较无主见的呈呈只好让步了。每当呈呈转头张望时,我便及时地拿起他喜欢的玩具车介入他的思考,转移他的注意力,呈呈果真被车吸引过来了。多天以后,在离同的30分钟内,呈呈颇有兴致地玩着心爱的车,只是偶尔地回头张望,对老师的恐惧已明显消退,入园时的焦虑情绪也明显减低。

第四阶段:从这阶段起,我撤销了先前成人陪伴的措施,将以往离园训练的时间段调整为晨间入园阶段,每天请家长提早送呈呈入园,坚持单独陪呈呈玩儿玩具。同时,我采用情绪转移的方法,有意地在晨间接待时间段里播放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使呈呈及其他幼儿的紧张神经得到放松。另外,当呈呈在游戏时,我总是用平缓、温和的语调以及鼓励的眼神减轻呈呈的紧张程度,尽量多地传达爱的信息,并经常用身体语言与他交流,如抚摸他的手、脸、耳朵、头发等部位,拥抱并亲吻他。有一次,当我将呈呈抱坐在自己大腿上时,呈呈居然和我笑了,也许他从老师身上找到母亲一般的温暖感觉吧。从那以后,呈呈开始不怕老师了,良好的师幼依恋关系建立了,每天早上虽依依不舍地与妈妈道别,但从未再哭过了。

3.“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主要是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产生的,即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正强化(奖赏),可以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阳性强化法强调,行为重现的可能性依赖于它的结果。因此,当幼儿在学习一种新的适应时,或者当要求幼儿巩固刚习得的新行为时,或者让幼儿通过巩固某种行为而使另一种相抵抗的不良行为减弱时,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运用适当的方法有利于使幼儿建立期望的行为。

从家长那里我了解到呈呈最喜欢的玩具是车,最喜欢的是拥抱。首先,我们同意呈呈刚入园时因想想妈妈而哭泣,但哭泣的时间由10分钟慢慢缩短,只要达到要求就奖励玩具车(玩具车每天不同,以激发其兴趣)。其次,入园和离园时要求呈呈向老师问好或道别,只要达到要求就奖励妈妈或老师的拥抱和吻。再次,鼓励呈呈和小伙伴一起玩,只要当天能达到要求,就在离同时奖励一朵红花、一颗红五星或在额头上点上一个小红点,等等。这些阳性强化措施在入园的一整个月里持续执行着。果然,呈呈被这些小东西所吸引,渐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