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浓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红蛋白浓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1

因素一: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或偏高,提示体内铁质丰富,无需再补铁。身体内缺铁不行,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和携氧能力,造成贫血,阻碍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含铁量高了也不行,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因素二: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因素三: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来源:文章屋网 )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2

【摘要】 目的 研究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对冠状动脉性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抽取正常健康人群及冠心病患者空腹静脉血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胆红素浓度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较正常健康人群二者呈显著可比的负相关(P

【关键词】 冠状动脉性疾病 胆红素浓度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

包头属冠状动脉性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高发地区,与我们已知与发病有关的高血压、吸烟、饮酒、饮食、气候等因素有关。有报道称,低胆红素浓度在冠心病患者中可视为与吸烟、高收缩压一样具有独立的影响因素,认为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物,可参与抗人体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从而减少粥样斑块脂质含量。

我们对包头地区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病人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做了统计学分析及二者关系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入院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55-75岁,平均62岁。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1]且无脑、肝、胆、肾等方面疾病;对照组8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人群,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0-55岁,平均47岁。均排除心、脑、肝、胆、肾等疾病。所有受检人员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分别加于干燥速凝管中。混匀后于3000转/分钟低速离心机中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分别进行测定。

1.2 仪器与试剂

1.2.1 血清胆红素 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标准品:奥林巴斯系统校准物,Cat No:66300。校准物中总胆红素的值可溯源至美国标准物质研究院(NIST)标准参考物质(SRM)916a;试剂:奥林巴斯系统原装试剂,样品线性回归与预期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990以上,批内与批间分别小于9%和11%。

1.2.2 OX-LDL试剂由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3 方法

1.3.1 奥林巴斯生化仪测定胆红素应用的是改良的重氮法,同时做独立的样品空白来消除标本中的内源性干扰。

1.3.2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2 结果

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群血清胆红素浓度,具有显著可比性(P

3 讨论

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物,在生理氧浓度下的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C、E强。胆红素在血浆中与白蛋白结合后,促使胆红素C-10上的氢转化为活性氢原子,极易与超氧阴离子等自由基结合,从而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参与维持人体氧化与抗氧化平衡[2]。因此,胆红素降低、自由基升高将会导致体内氧化能力增强,从而导致大量LDL被氧化。研究发现,血清胆红素浓度和冠心病发病率呈反比关系,当胆红素浓度下降50%,发生动脉病变的危险性就增加47%。因此认为胆红素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CHD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变而来的。体内三分之二的LDL是通过受体介导途径吸收入肝和肝外组织,而余下的三分之一是通过一条“清扫者”通路而被清除的,在这一非受体通路中,巨噬细胞与LDL结合,吸收LDL中的胆固醇,这样胆固醇就留在细胞内,变成“泡沫”细胞。因此,LDL能够进入动脉壁细胞,并带入胆固醇。故LDL水平过高能致动脉粥样硬化,使个体处于易患冠心病的危险中。胆红素能中断LDL脂质过氧化物增殖链式反应,抑制血浆中LDL氧化修饰,具有抑制OX-LDL所诱导的单核细胞的趋化性,血浆中低浓度的胆红素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体内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后,存在于心室肌细胞部位,能阻止该部位产生氧自由基。胆红素在体外能阻止LDL被2,2’-偶氮(2-丙基脒)的双盐酸盐在37℃产生的氧自由基氧化修饰,从而抑制OX-LDL的形成。目前研究已经证实,炎症反应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并导致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LDL被氧化修饰形成OX-LDL后其生物活性发生明显改变,OX-LDL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表达细胞粘附分子,促进炎症细胞的粘附和浸润。同时单核(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大量吞噬OX-LDL形成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死亡可增加粥样斑块脂质含量,使斑块稳定性降低。

此实验可证明胆红素是独立影响冠状动脉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因子,认为胆红素具有防治冠状动脉性疾病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防治冠心病的有效物质。但其相互影响的机制尚未完全被揭示。由于血清胆红素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直观,标本来源方便,创伤小,易于接受。希望通过胆红素的检测可给临床提供更多的判断治疗冠状动脉性疾病的理论依据,及为健康体检中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平均参考范围的亚健康人群提供警示及积极改善的作用,减少或消除产生疾病的痛苦,降低治疗成本及不必要的医疗浪费。对低胆红素代谢紊乱进行早期干预有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定期检测CHD患者血清胆红素,对评估CHD患者的预后和疗效,从而改善并提高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价值,如何适当提高CHD血清胆红素浓度可能减缓或消除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这为治疗CHD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及研究。

参 考 文 献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3

【关键词】贫血;患病率;回归分析;学生

贫血是中国学生的常见疾病之一。有研究显示,我国学生群体贫血患病率已大幅下降[1],但对生长发育处在旺盛时期的学生,即便是轻度贫血也会对其造成如生长发育障碍、认知和智力发展受影响和免疫功能降低等深远影响[2]。2013年一项全球性研究显示,贫血是造成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3]。本研究在广州市监测点学校中进行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旨在了解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贫血的患病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1日—12月30日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先以广州市30所监测点学校为调研点校,每所学校抽取2个年级(小学二、四年级,初中一、三年级),再在每个抽中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构成调研样本。凡年龄不为7,9,12和14岁,患重大脏器疾病、急性病和身体残缺者均不纳入本次调查。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共有2912名学生进入调研样本,男、女比例为0.96∶1。年龄分布为7岁623名,9岁711名,12岁981名,14岁597名。1.2方法1.2.1血红蛋白采用改良叠氮化高铁血红蛋白法,由经过培训的检验技师按照“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4]的操作方法,使用HemoCue201+血红蛋白仪对被试左手无名指端内侧血液进行检测。每台HemoCue201+血红蛋白仪使用前均用con-trolcuvette进行质量控制。1.2.2贫血的筛查和严重程度分级标准采用2011年WHO颁布的“儿童少年血红蛋白浓度筛查贫血及其严重程度”标准[5]。根据血红蛋白质量浓度,5~11岁学生低于115g/L为贫血,其中110~114g/L为轻度贫血,80~109g/L为中度贫血,小于80g/L为重度贫血;12~14岁学生低于120g/L为贫血,其中110~119g/L为轻度贫血,80~109g/L为中度贫血,低于80g/L为重度贫血。1.2.3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由经过培训的体检队医生按照“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进行身高和体重测试和记录。所使用的机械式身高坐高计和电子体重计均经过统一校正,BMI=体重/身高2(kg/m2)。按《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的综合评价》GB/T31178-2014标准[6],根据BMI值,将学生分为正常、超重、肥胖和消瘦4组。1.3统计分析采用双人双录入的方式进行数据录入,并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和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血红蛋白状况调查对象血红高蛋白质量浓度为非正态分布,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的中位数为133g/L(P25为126g/L,P75为141g/L,范围为89~186g/L)。各年龄组间血红蛋白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688.383,P<0.01),其中7和9岁组男女生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409,-0.186,P值均>0.05);12和14岁组血红蛋白浓度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956,-14.724,P值均<0.01)。将年龄和BMI与血红蛋白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总人群、男生和女生中,年龄和BMI均对血红蛋白浓度起正向作用(总人群β值分别为1.900,0.850;男生β值分别为2.971,1.200;女生β值分别为0.955,0.366,P值均<0.01)。2.2贫血患病现况广州市学生贫血患病率为7.0%(95%CI=6.1%~7.9%),男生为6.4%(95%CI=5.5%~7.3%),女生为7.7%(95%CI=6.7%~8.7%)。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08,P<0.01)。14岁组女生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男生(P<0.01),其余3个年龄组男女生贫血患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贫血的学生中,轻度占66.3%(136/205),中度占33.7%(69/205),无重度贫血。见表2。2.3营养状况与贫血的关系体重正常、超重、肥胖、消瘦的学生贫血患病率分别为7.0%(148/2122),7.7%(22/285),4.4%(9/206),8.7%(26/299)。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为自变量(年龄:1=7岁,2=9岁,3=12岁,4=14岁;性别:1=男生,2=女生;营养状况:1=正常,2=超重,3=肥胖,4=消瘦),贫血与否为因变量建立模型,结果发现,7和12岁组患贫血的风险分别是14岁组的1.761倍(95%CI=1.114~2.782)和1.857倍(95%CI=1.218~2.831)。见表3。

3讨论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4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046-02

Diabetes,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glucos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orrelation

LI Fan-jin, GAO Si-an

Liu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Laboratory 4103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glycated hemoglobin in diabetic patients (HbAlc)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glucose levels. Methods Hitachi 7600-020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HbA1c and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levels,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of 50 patients, diabetes group 120,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Blood glucose and HbA1c in diabeti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Glycosylated hemoglobin;Glucose; Diabetes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不足和(或)周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有抵抗性或耐受性,而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特征是高血糖症。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可反映人体内8~12周内的血糖水平,且不依赖于患者的其他条件(如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应用胰岛素等),是判断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已被临床视为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对金标准[2],已成为糖尿病病情监测和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正常人群,糖尿病患者血液HbA1c及血糖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HbA1c在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均为排除了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正常人,共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9~87岁,平均50.3。糖尿病组:来自本院经临床确诊符合WHO糖尿病诊断的120例患者(男98例,女22例),年龄30~88岁,平均56.9岁;病程6月~17年。

1.2 标本采集 所有受检者清晨空腹采血,同时在加有EDTA-K2抗凝管中抽入2 ml血液,用于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在普通生化试管中抽入3 ml血液,尽快离心分离血清,用于空腹血糖(FBG)测定。

1.3 仪器与方法 仪器为HITACHI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糖化血红试剂盒由上海骏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葡萄糖试剂是由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提供。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为胶乳凝集比浊法,葡萄糖测定方法为己糖激酶法。

1.4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FBG及HbAlc的比较: FBG为(8.96±4.94)mmol/L,HbA1c为(9.35±1.33)%,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FBG及HbAlc的比较(x±s)

注:与非糖尿病组患者比较,*P<0.05

2.2 将120例糖尿病组按血糖水平分为≤6.1mmol/L、6.1~7.0mmol/L和≥7.0mmol/L三个组,比较不同水平血糖的糖化血红蛋白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说明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糖尿病组FBG与HbAlc测定结果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目前糖尿病在全世界的主要发病病因中占第3位,糖尿病死亡率的逐年递增,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据估计,目前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将达2亿,而我国糖尿病患者数约为4千万,发病率已上升到2.5%~3.25%[1]。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由高血糖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包括肾功能衰竭、视力丧失及心血管疾病等,降低血糖水平能控制和延缓并发症的产生发展。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临床上传统的糖尿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常以空腹血糖和糖耐量作为参考标准,但空腹血糖只反映即刻血糖水平,受病人身体状况,饮食,用药等因素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反映近8~12周血糖水平,只有血糖持久的升高才会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3]。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它的形成程度取决于体内葡萄糖浓度和血糖浓度持续时间,且与两者呈正相关[4]。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会相对较高,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5]。所以在检查血糖的同时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评价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联合检测在提高糖尿病的诊断水平、血糖控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用于药物的疗效观察,使得药量的调整更易掌握。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监测治疗的重要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周佳烨,吴炯,潘柏申.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0:25(8)583-587.

[2]周新.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

[3]Krishnamurti U, Steffes MV. Glyolohemogbbin: a primary predi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r reversal of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J]. Clan Chem, 2007,47(7):1157-1165.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5

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来说,室内质控、室间质评都是取得稳定结果的前提、日常维护是保证仪器处于正常的必要措施;我们要认识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项目、方法学的局限性,了解其影响因素,才能在日常检测中时刻把握住检测结果的质量。

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中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值的假性升高或降低,这不仅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有关,也与患者状况和标本处理方式等有关。因此,实验室应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并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控制,增强责任心,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减少不必要的影响因素,把检测误差减少到最小。下面笔者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影响因素总结了一下。

1标本处理方式的影响

1.1抗凝剂的种类 临床上以EDTA-K2作为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标准用管。肝素锂抗凝的全血使检测结果略有偏高。

1.2标本储存条件 若全血标本不能及时测定,应需将标本于 4℃~8℃保存并最好在7 d内进行测定。此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结果变异率

2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2.1贫血患者,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均可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产生影响。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等。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标本因其红细胞寿命缩短使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会"降低",这将取决于溶血的程度。镰刀红细胞症和脾切除后患者的标本因其红细胞生存时间较长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可能会"过高"。

2.2部分进展迅速的1型糖尿病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并不能完全反应急速增高的血糖水平。

2.3饮食和药物,如抗氧化剂(VC和VE)能抑制血红蛋白(Hb)的糖基化,可造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偏低,服用阿司匹林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轻微升高等。

2.4某些血红蛋白亚型,如HbS、HbC、HbF和HbE等血红蛋白病的存在,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结果。

2.5高原地区居民,由于慢性缺氧造成血红蛋白(Hb)量的改变,继而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基础水平与平原地区存在差异。

2.6年龄和种族 因空腹血糖水平随年龄增长略有增高,所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也与年龄呈正相关,有研究认为,30岁后,年龄每增长10岁,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会增长0.1%;白种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结果较其他种族都低。

3方法学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电荷差异 如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电泳方法等。离子交换HPLC法(如D10)具有检测通量高、准确度高、重复性良好的优点,但易受血红蛋白变异体(HbG,HbH,Hb Wayne)的影响 ,对这些异常血红蛋白的确定需要使用另外的检测方法。而亲和层析法特异性强,不受异常血红蛋白的干扰。但亲和层析的测定结果偏低,尤其当 HbF>20%时,可导致HbA1c值下降1%,甚至更多,可能与HbF的糖发化速率较HbA更慢有关。

3.2结构差异 如亲和层析色谱法、免疫化学方法以及酶法等。酶法反应灵敏、特异,可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来检测,不需昂贵的仪器。其与常规离子交换HPLC法和免疫法有很好的相关性。但酶法虽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准确度,其在标本处理上却相当繁琐,要吸取下层红细胞进行溶血处理,手工操作既不能批量进行,又相当缓慢;溶血液中高浓度的血红蛋白对生化仪的沾染不易被清除,易造成对后续其它项目检测的干扰。仪器生产商不建议在生化仪上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免疫比浊法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批量检测,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结果易受高浓度葡萄糖、甘油三酯和胆红素的干扰,以及变异血红蛋白的影响。

3.3 POCT 如亲和层析或免疫比浊等方法。目前,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已被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推荐为参考方法。美国临床化学协会、GHb标准化分会和IFCC HbA1C标准化工作组建议,以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研究中所"指定的方法"--HPLC方法作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金标准。

采用ADA 推荐的以DCCT研究中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金标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一直以来其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减少了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差异,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结果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可比性,这更有助于糖尿病诊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由于不同实验室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检测原理的不同以及各种仪器的分离能力高低的不同,导致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评估患者平均血糖浓度的准确性。2011年10月由国家卫生部临检中心的《糖化血红蛋白实验室检测指南》中使实验室检测规范化有"法"可依,这将对提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质量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沈默宇,石立.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因素[J].医学研究生报,2013,9(26):1004-1006.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6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化血红蛋白;2型糖尿病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glycated hemoglobinexamining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HUANG Hua-zhen,MAI Qi,LUO Hong-lie.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glycated hemoglobinexamining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Methods Glycated hemoglobinof 110 patients withtype 2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90patients with type 2 non-diabetic retinopathy were determined by microcolumn method.Results The glycated hemoglobin of the type 2 diabetic retinopathy raise distinctly than that of the non-retina pathological changes,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 and non-retina-pathological changes group inglycated hemoglobin(P<0.01).Conclusion Controling the blood sugar,decreasing the glycated hemoglobin level could help to cut risk of diabetic retinopathy.Glycated hemoglobin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in detec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Diabetic retinopathy;Glycated hemoglobin;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很高,病程15年或更长的患者,视膜网病变的患病率为98%[1],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在失明的糖尿病患者中极大部分是由DR引起。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lc,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个敏感指标,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已将其作为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DR的发生和进展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2]。因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对DR的监测、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按WHO诊断标准均符合2型糖尿病。经眼部系统检查有视网膜病变(DR)组110例,男52例,女58例,年龄40~65岁,平均56.5岁,病程6~23年,平均11.5年;无视网膜病变(NDR)组90例,男44例,女46例,年龄38~57岁,平均49.5岁,病程6个月~9.5年,平均7.2年。

1.2 方法 采用微柱法分别测定DR组、NDR组糖化血红蛋白值,试剂由宁波市慈城生化试剂厂提供,抽取静脉血2 ml于EDTA-K2抗凝管中混匀后检测,严格按照该试剂使用方法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DR组糖化血红蛋白值为(11.17±3.8)%。NDR组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6±1.4)%,P<0.01,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在眼底的表现,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慢性高血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慢性高血糖使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使山梨醇产生增多,在细胞内浓度增大而致渗透性升高,水分渗入细胞引起电解质平衡和代谢紊乱,而引起微血管的病变[1]。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其结合过程缓慢而且是不可逆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接触时间越长,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就越高。人体红细胞平均寿命约为120 d,其平均寿命约一半时测得的血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值最吻合[3]。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所占比率能反映测定前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其影响因素很少,可以随时检测,是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个长期的血糖监控信息,有利于指导患者采取合理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或药物治疗,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通常以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的监测来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对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患者只测定1~2次的瞬间血糖,一般只能反映某一时刻的血糖浓度,不能判断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控制程度且其受影响因素较多,不能表明一段较长时间病情的全貌,这给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弥补了这一不足,故有被誉为糖尿病病情监测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非酶促糖基化的早期产物,与血糖升高有关,是高血糖变化的判断指标。本组资料中DR组糖化血红蛋白较NDR组明显升高(P<0.01),提示DR组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较NDR组严重,糖化血红蛋白升高造成了血红蛋白生理生化功能的异常改变,影响正常血红蛋白结合氧和携带氧的能力,造成视网膜缺氧状态,在DR的发生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检测患者血中糖化血红蛋白并结合血糖检测结果综合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用以预测和评估糖尿病患者DR发生及进展情况。有文献报道[4]糖化血红蛋白在7.3%时发生眼底改变的可能性为10%,提出血糖控制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并强调如此严格的控制才能减少或推迟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已有并发症或可延缓其进展。

糖化血红蛋白生成量与血糖浓度及血红蛋白含量呈正比,血红蛋白长期相对恒定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量便反映出长期血糖水平[5]。因而糖化血红蛋白较血糖能更好、更准确地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代谢控制情况,更利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监测,可应用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结果表明[6],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值降低1%,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约降低40%。糖化血红蛋白持续增高的患者是DR的高危患者,视网膜微血管是人体较易观察的微血管,对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眼底,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有很重要意义,对DR的发生及进展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积极控制患者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对DR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能为临床医生及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对降低患者丧失视力的危险,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7.

2 冯启芳,陈振谦,郭露萍,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化血红蛋白关系.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1):19-20.

3 王笠,李琳,王达,等.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2):119-121.

4 钱荣立.严格控制糖尿病减少糖尿病合并症.中华内科杂志,1994,33(3):147.

上一篇蓝天工程

下一篇软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