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 水利工程 应用
水利工程作为利国利民的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发展农业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也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从20世纪末至今,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现今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大量地运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例如卫星遥感技术、空天遥测技术、信息采集处理传输技术等都广泛运用在水利工程上,从以前的水情和雨情等天气信息采集监控发展到现在的联网预报,信息化数据分析,水利工程一体化等,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可以有效瓜贩组织机构和运行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水利枢纽的管理水平和调度能力,提高水利工程设备自动化水平和防洪抗旱水平,并能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
1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1.1 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从20世纪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具有定位精确度高、速度快、数据可靠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使用者提供非常可靠的三维度坐标,并且受天气的影响低,全球均可覆盖,可以一天不间断地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空间、时间、地理信息,并且具有操作简单的特性,卫星定位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主要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它们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1)控制段;
(2)空间段;
(3)用户段。
卫星定位系统跟其他无线电定位系统相比精确度更高,受天气影响较小的特点,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对水文地质进行有效监测,一旦发生灾情可以进行准确定位,并辅助通讯技术对水利工程的指挥中心进行通信和播报,通过信息化技术达到防灾减灾和实时监控的作用。
1.2 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通过基础的空间数据,并利用地理数据分析和模型分析技术,为水利工程提供精确的动态信息以及三维的空间图形。地理信息技术具有空间分析、动态预测、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这就使得地理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录入、传输、分析、管理,并将经过处理的数据呈现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者面前,能在信息管理和防灾减灾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的水利部门就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成了1:250000比例的水利电子信息图,并与各省市自治区水利部门机构进行共享,从而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的监管,提高建设科学性,减少了重复生产数据的成本,为水利工程信息共享提供了地理依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流域、胡波、江河的水下地形结构图,并生成相关数据,形成水文地理信息预报,为河床演变分析提供基础,也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
1.3 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的应用
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上来说,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它有效地保证了水利工程信息的高速、有效、可靠的传播。把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水利工程通过通信及网络技术将信息连接在一起,对信息量大、种类校对的水利信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汇总打包传输,并且对三维模型、图像、水利数据等资料进行传输交换,此外,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上还有像软件技术以及存储管理等。
2 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经济也会进一步得到发展,作为基础设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会不断加大投资,虽然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会存在一些不足,但信息化技术应用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随着国家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关工程投资的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依旧有十分美好的前景。
2.1 信息化技术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也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例如像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就是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领域上的经典案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通过先进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为防汛抗旱、水源监测、生态建设与环境建设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时监测、高效传输、安全存储、快速查询、分类检索、精准分析与动态展示提供了技术条件,信息化技术为推动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创造有利条件。
2.2 专业模型技术进步为信息化技g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而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水情、旱情、灾情等分析结果,这些分析成果主要来源于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中的天气预报、水情预报、洪水演进分析模型系统、洪水调度模型系统、坝情分析、旱情分析、水源水质、环境评估等信息化技术模型。21世纪以来,相关的专业模型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模型分析计算提供技术保障,专业化的模型技术发展为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3 小结
本文重点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应用情况,指出其发展条件和应用前景,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现状分析和前景分析,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未来许多模型技术、大数据技术、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也将会大规模地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水利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提高的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增进人民的福祉,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祥安.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水利工程中的有效利用[J].四川水泥,2014,9(10):175.
[2]谢勇.浅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5.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2
关键词:GPS技术;水利工程勘测;RTK;动态定位;外业测量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GPS 工作原理、特点
(一)GPS 技术工作原理
GPS 系统是卫星导航地位系统,采用的方法为距离交会法,在使用的坐标系统中,GPS 测量通常采用其中的两种:第一种是地固坐标系统,第二种是空间固定坐标系统。同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坐标系的转换,通过转换可以有效表达控制点位置,可以促进观测效果。
(二)GPS 技术的特点
GPS测量技术主要由七大特点,包括: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测站之间无需通视,可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以及功多用途广等特点。这些优点保证了GPS 测量技术的领先地位。其定位精度高体现在:在300m到1500m 之间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的解算,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而测站之间无需通视这一特点一具解决了测量学中的难题,使接收的信号不受干扰;其用途广体现在不但可以进行测量也可以用于测速和测时;GPS 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便体现了其操作方便的特点。
由此可见,GPS 测量技术技术先进,优点明显,将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的体现出来,我们也将更加不断的开发GPS 技术的更多特点,为水利工程测量水平的提高不断努力。
二、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水利工程建设迎来前所末有的发展机遇,这就对勘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行业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发展,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已实现CAD化,有些软件本身还要求提供地面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支持;建立勘测、设计、施工、后期管理一体化的数据链,减少数据转抄、输入等中间环节,是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内外业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影响水利勘测设计技术发展的“瓶颈”所在。
目前水利工程勘测中虽已采用电子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但常规测量方法受横向通视和作业条件的限制,作业强度大,且效率低,大大延长了设计周期。勘测技术的进步在于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引入GPS技术应当是首选。
当前,用GPS静态或快速静态方法建立沿线总体控制测量,为勘测阶段测绘带状地形图,路线平面、纵面测量提供依据;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为闸门、渠道、堤坝建立施工控制网,这仅仅是GPS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初级阶段,其实,水利工程测量的技术潜力蕴于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的应用之中,RTK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三、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勘测中的应用
(一)GPS 应用于水利工程中的优点
GPS 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水利工程测量中,GPS 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三峡水利枢纽,小浪底工程等水利工程测量中都用到了GPS 技术。在国内进行的几次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招标活动中,均严格要求采用 GPS 技术用于定位和测量,这主要是基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特殊性。GPS 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从工程施工角度而言,有如下优点:
平面上能准确定位
水利工程平面形状不规则。因此,实际施工过程中就需要精确地定位,这恰好是 GPS 的长处所在。大量实验表明,在小于 50Km 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 1-2×10-6,在 100~500km 的基线上可达10-6~10-7,这一精度常规测量仪器是不可能达到的。
2、大范围水下施测优势更为明显
水下测量要求能够实时得到水面上的三维位置即 X,Y,H,在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时,水面上的高程值减去测深仪的水深数据值(h) 就得到水下的高程,从而可做进一步的水下地形图,数学表达式为水下高程 Hs=H-h。
水利堤防工程分布一般是范围大。要准确地实施水下测量,做到不欠挖,不漏挖,不超宽,不超深,采用GPS 比采用常规仪器就更显优越性。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常规仪器下的水下测量需配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并有大量的手工劳动,而采用 GPS 则省去了野外测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可随时电脑成图,绘制出水利工程的平面范围和填挖程度。
(二)GPS 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下面着重讲解GPS 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GPS 技术在水利测量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部分:GPS 的外业测量,GPS 的布网以及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的应用等等。
1、GPS 外业测量
GPS 外业测量中,选点是关键。点的定位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在选点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和了解有关测区的地理位置,标架,标型的完好状况等等。这都是做好选点的关键。GPS 的观测工作主要体现在无线安置和开机观测,这与常规测量有很大的不同。无线安置工作中,要做到在正常点位,天线应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安置在标忐中心的上方直接对中,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整平;在有风天气中,应将无线进行三方向固定。
2、GPS 布网工作
关于GPS 布网工作如下:对于线路及带状工程测量,例如引水工程等,通常都采用点连式或边连式组成连续发展的三角锁同步图形,而对于工程枢纽地区的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网,通常则采用边连式或网连式布设,以增强网形的几何强度,提高GPS 控制网的可靠性和数据精度。
3、实时动态测量方法
(1)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简介
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 GPS)技术,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在水利工程测量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时动态定位(RTK)系统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组成,建立无线数据通讯是实时动态测量的保证,其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安置一台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上的观测数据,随机计算机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计算显示出流动站的3维坐标和测量精度。这样用户就可以实时监测待测点的数据观测质量和基线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根据待测点的精度指标,确定观测时间,从而减少冗余观测,提高工作效率。
(2)应用
实时动态定位(RTK)有快速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两种定位模式,两种定位模式相结合,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可以覆盖水利工程勘测、施工放样、监理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前端数据采集等全过程。
①快速静态定位模式
要求GPS接收机在每一流动站上,静止地进行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同时接收基准站和卫星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解算整周未知数和用户站的3维坐标,如果解算结果的变化趋于稳定,且其精度已满足设计要求,便可以结束实时观测。一般应用在控制测量中,如控制网加密;若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实施比较困难,而采用RTK快速静态测量,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点定位只需要5~10 min(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定位时间还会缩短),不及静态测量所需时间的1/5,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可以代替全站仪完成导线测量等控制点加密工作。
②动态定位模式
动态定位测量前需要在一控制点上静止观测数分钟(有的仪器只需2~10s)进行初始化工作,之后流动站就可以按预定的采样间隔自动进行观测,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目前,其定位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动态定位模式在水利工程勘测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完成地形图测绘、中桩测量、横断面测量、纵断面测量及导线测量等工作。测量2~4s,精度就可以达到1~2cm,且整个测量过程不需通视,有着常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不可比拟的优点。
(三)推广建议
1、GPS静态定位技术和动态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高效、高精度地完成水利工程平面控制测量。
2、生产过程中采用常规方法和GPS技术相结合的生产流程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3、RTK技术的出现使GPS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开发商相继推出的新型号仪器,其初始化时间越来越短,跟踪能力越来越强,精度越来越高,可靠性也越来越强,并有着良好的性价比,在水利勘测设计单位具有代替全站仪的趋势,各单位设备更新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4、GP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是水利工程测量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革新,它将对传统的作业理念与方法予以更新.
结语
综上,GPS 在水利工程勘测中的应用,对水利工程勘测手段和作业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勘测精度和勘测效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利用 GPS 技术进行水利工程测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和实用性,这是采用GPS 技术测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振军,谢中华,冯传勇. RTK测量精度评定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7.1.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水利建设;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的基本经济特点
从工程经济分析角度来说,水利工程综合利用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具有两项以上比较明显的综合利用效益。通常建有较大水库的水利水电工程都有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综合利用效益,一般情况下,比较完整地综合利用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包括与防洪与灌溉、发电与航运、供水与水产养殖和旅游等项目,通常防洪与灌溉、发电与航运等部门是主要参与综合利用的部门,对工程建设规模要有必要的要求和影响;水产养殖、库区旅游一般为附带效益。我们所说的综合利用效益是指主要效益。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据对丹江口枢纽实际效益的调查分析,其综合经济效益约为发电效益的2.3倍以上。但综合利用工程各部门的效益不仅在数量上相差很大,而且发挥效益的时间相差很远。例如,防洪一般在大坝建成后即可发挥和达到设计效益,发电在大坝和电站厂房建成后可以开始发挥效益,再过5~10年即可达到设计效益,灌溉和航运达到设计效益的时间往往需要几十年。
2、工程项目投资一般包括只能够为具体的某一特定国民经济部门服务的专用工程项目投资和可以为各个综合利用的各部门服务的共用工程项目投资。对于以防洪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大坝工程还具有防洪专用工程和各综合利用部门共用工程的两重性。根据对几座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实际资料分析,共用工程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80~84%。此外,综合利用各部门投资的投入时间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大坝、通航建筑物等项投资需在水库蓄水前全部投入,电站的土建工程投资也需在水库蓄水前投入,机电设备则可在开始发电后陆续投入。
3、各个综合利用的部门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中所采取的资金报酬率和贷款利率不同。根据有关规定:防洪、灌溉的资金报酬率为6~7%,水力发电、城镇供水工程为8~10%,贷款利率电力项目的年利率为3.6%,水利项目的年利率为2.4%。进行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经济分析应根据上述综合枢纽的基本经济特点,采用既有科学根据,又现实可行的经济计算与分析方法。
二、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阻碍水利工程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分析。
1、管理工作不到位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人为的管理是其作用发挥的最主要因素,水利工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水利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水利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为了防止水旱灾害,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虑,一味贯彻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而忽视当地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得许多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虽然承包了很多的水利工程,却并没有考虑地方经济的接纳能力,不切实际,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后期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陷入困境。可以说,资金不足是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的直接因素,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则是根本因素。工程的主体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计划,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严重阻碍水利工程的顺利完成,其经济效益也就难以发挥。同时,水利工程在建设完成后往往会忽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造成水体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使得经济收益与经济损失不成正比,本末倒置。
2、水利投资结构不合理
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是多方面的,其经济效益大致可以从防治水害、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开发水产行业三个方向获得。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水利工程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防洪建设等水利基础设施上,对于其它两类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投资结构不合理,也导致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收益低下。
三、促进水利经济效益的建议
我们应该在加强和改进水利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前提下,也要针对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找出相应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得水利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这才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就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
首先,认真贯彻法律政策的规定,使得水利管理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说水利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费用的计划,包括水利工程造价、水资源费用和工业水产水费等费用的管理,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其次,健全水利工程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主体工程的建设,更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注重在进行主体工程的建设中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计划,使得主体工程能够在配套设施的辅助下顺利进行。只有两者相互有序的配合才能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和投入后的严格管理。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执行工程的招标管理,尽量使得招标能够公开化和公正性,防止关系人情导致的不规范行为,严格保证工程质量。还有,关于工程管理的设计要根据地方实际的经济条件和当地自然环境来做出合理的设计,尽量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符合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要求。另外,工程的承包要避免出现复杂的转包现象,这是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造价成本,更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从中进行不合法的勾当,同时最重要的也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关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和监理项目的监督和跟踪调查,真正做到保障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性。
2、尽量科学规划和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利工程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
正如上面所说,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的生活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尽量做好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计划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借助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当地的相关产业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更是为当地相关经济产业带来了机遇。这就需要当地人民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比如说可以发展当地的养殖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来发展养殖业具有很大的前景,还有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水利工程可以说是一种景观,可以利用水利环境来建立相应的旅游景点,当然还可以利用工程周围空置的地发展当地的林木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综合提高,而且有效的美化了生态环境,做到了生态与发展两不误。
结语
总之,虽然水利工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其自身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水利工作人员和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采取恰当的手段,寻找最佳的解决措施,使得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可以获得最大程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许嘉勇.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探究[J].投资与合作,2013,(4):88-90.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田水利;滴灌技术;现状;难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41
滴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福音”,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地区,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解决了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确保了农作物的收成,当前,我国水浇地中约一半的耕地都使用了这一灌溉技术,其具有节水、增产等多项优势。
1 农田水利工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
随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如今的滴灌技术在干旱地区农田灌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滴灌技术节水效果好、能够将水肥直接送入植物根部有效的促进了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平均增产达到20%以上,当前这一技术的推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由于其建设投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阻碍了这一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 农田水利工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滴灌技术推广最大的问题是投资不足,滴灌技术的推广主要由国家出资,是一项惠农政策,但我国干旱面积较广,且大都集中在偏远地区、山区沟壑地域,这无疑增加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本,加之地域广、工程环境复杂等因素,致使滴灌技术的推广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资源投入压力等。农村劳动力多流入城市打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农村劳动力投入不足,这也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难度。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般由国家出资、筹备材料、提供技术等,由当地农民使用,由于宣传上的不充分,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淡薄,造成了水利设施效益难以发挥到最佳。例如,在滴灌技术推广中,施工完成后进行试水,一切正常,但是在灌溉时水却无法送至田中,查找其原因竟然是供水管被人挖盗,这不仅造成了水利工程的破坏,还使大片农田无水可灌溉,致使农作物减产。如果广大农民对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能强烈点,此类事件即使发生也能第一时间被发现,以便及时补救,不至于影响农作物灌溉。如宣传到位,这种损公利己的行为也不能发生,即使发生也能被有效的制止,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农田水利工程一般都是重建设、轻管理,在滴管技术推广中,广大农民也是只管用、不管护,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特别是滴灌技术对于设施维护的要求较高,例如,北方的冬天天气较为寒冷,管线不仅要深埋且在灌溉完后要排净管线中的水,以避免管线冻裂。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在次年使用时往往会有一部分设施损坏,致使滴灌技术的应用难以实现,有的甚至成为田间的一种摆设,能看不能用,这也降低了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3 农田水利工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农田水利工程滴灌技术推广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资金、资源问题,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护的投入充足。多渠道引进资金,使投资者能够积极的参与工程管理,确保水利设施的后期管护、维修等,也使投资者从中受益、农民受益、国家受益,实现多方共赢。政府引导解决好水利工程施工的资源问题、技术问题等,尽可能的通过政策优惠、政府引导等形式将先进的、新型的水利工程建设设备、技术等引入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综合水平。创新观念,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得到调整,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水利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做好滴灌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宣传不到位、水利设施的应用就会不到位,农民看不到实惠,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护就少了热情。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可分片、分区逐步的实现滴灌技术的应用,用事实来宣传。同时,对滴灌技术的优势进行广泛的宣传,指导农民科学应用滴灌技术,使其真实的体验到这一技术节水、增产的优势。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生态发展结合起来,重视当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管护延长水利设施寿命、提高其使用效益。
4 结语
农田滴灌技术虽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其很多技术还需要继续“公关”、其应用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当前滴灌施肥技术的发展已将滴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一个层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灌溉技术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围堰技术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中的围堰技术施工改造不仅关乎水利、电力事业发展的前景,更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改造水利工程的围堰技术,因地制宜的建设,有利于发挥水电站的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总设计要求,不断的更新围堰技术设备,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的时代下,发挥水利工程的技术上的更新和设备上的改造,发展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的水利工程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对于促进水利、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围堰施工的含义和特点
按构造和材料,围堰可分为:土围堰、土袋围堰、木桩土围堰、竹笼围堰和钢板桩围堰等。围堰用途分为墩台施工围堰、河宽限制上下游围堰以及驳岸挡墙施工围堰等几种。墩台施工围堰是河流中修筑墩台或其它构筑物时,为了保证主航道的顺利通航,一般采用墩台基础在围堰内施工;河宽限制是上下游围堰在河流宽度不大的河流上修筑中、小桥梁时,由于受到地形限制,又要维持水流与正常通航,往往采用设置临时引渠的办法,将水流引开,以便于主要结构物的施工;驳岸挡土墙施工围堰是在河流修筑挡土墙、驳岸时,应注意防止水流侵袭,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围堰施工技术改造的原则
1.推广和使用现代水利工程更新改造的标准技术。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的更新和改造要根据现在的水电站标准设计的要求,推广和使用先进水电站的围堰技术施工设计改造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借鉴以往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局限于一套标准方案改进设计,根据现实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使得水利工程设施以及老旧设备更新的进一步优化,整顿老旧设备,因地制宜的开发和促进水利工程围堰施工设备改造,与时代科技更新步伐的协调发展。
2.不断地更新技术和设备,优化水利工程施工整体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水利工程中围堰技术施工的设计方案同时也要跟随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不断优化,即使的采用和引进新的技术设备来充实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调整,积极的改进布置优化方案,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具体的在通讯设备、专用通信室、低压室、等改进更新,结合现代网络监控系统的发展,使得水利工程施工朝着智能化、网络自动化运行操作,最大限度的应用科技创新来使得水利工程施工设备更新优化成为可能和一种必然趋势。
3.遵循“规范、巩固、提高、完善”的总设计方针。这是水利工程围堰技术施工设备改造和设计时的总体要求的体现,遵循工程规范规章进行建设,不断巩固与更新水电站总平面设计以及老旧的基础设施,加强建施工的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性,完善总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优化改进,最大限度的提高水利工程开发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促进水电站的良性循环发展。
4.将工程条件和规程规范协调统一。围堰技术设备改造以及施工时,不但要严格遵守工程实施的规范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上的失误,规范管理程序和设备更新与建设的流程,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水利工程的环境条件特点,将工程施工规范规章和当地的环境条件想统一,做到因地制宜的建设开发,最大限度针对环境特点合理开局,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
三、围堰施工技术要点和具体措施
1.土围堰和土袋围堰。土围堰通常用黏性土填筑。无黏性土时,也可用砂土类填筑,但须加宽堰身以加大渗流长度,砂土颗粒越大堰身越要加厚。围堰断面应根据使用土质条件,渗水程度及水压力作用下的稳定确定。土袋围堰是将土袋堆码在水中而形成的围堰。施工时,应使土袋的上层和下层之间相互错缝,并尽量堆码整齐;土围堰适用于水深在1.5m以内、水流速在0.5m/s以内,且河床土质渗水性较小的地方。土袋围堰则适用于在河流水深在3.0m以内、水流速度在1.5m/s以内的河流,且河床的土质渗水性较小的河床上修筑。
2.单行板桩围堰和双行板桩围堰。单行板桩围堰是通过向河床打入单行木板桩,并在河背的一边加设支撑以加固板桩而形成的围堰。双行板桩围堰是通过向河床打入两排木板桩,并在围堰的外侧临河面设支撑而形成的围堰。单行板桩围堰适用于河流水深达到3~4m的土质河床上;而双行板桩围堰则适用于水深达到4m以上,并且河床土质比较松软的情况。
3.木桩土围堰。木桩土围堰是在所要修筑围堰的河床上,首先打入两排木桩,在木桩的内侧设置一层竹笆,然后在桩与桩之间填土后形成的围堰。木桩土围堰适用于水深在3~5m,水流速度在1.5m/s以上的河床。
4.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是将钢板打人河床之中,然后在钢板之间填土形成的围堰。钢板桩围堰适用于水流速较大、水流较深的河床。钢板可以拔出另行使用,可以作为结构工程的组成部分加以利用。此外,还可用竹笼片石围堰和木笼片石围堰做水中围堰,其结构由内外两层装片石的竹(木)笼中间填黏土心墙组成。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水利工程的围堰技术的更新与改造不仅关乎水利、电力事业发展的未来,更是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的理念和要求,科学合理的发展水利工程持续建设、积极进行水利围堰技术的更新设备改造有利于我国水电站的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水利工程设施改进总设计要求,在不断的更新水电技术设备的前提下,加强围堰技术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创新,是当前我国水利资源紧张的现实下,发挥水利工程的科学技术改进,设备更新,减少水利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的水利资源建立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水利工程开发,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各个区域电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各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业经济园区等,各种电力需求矛盾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水利工程设备更新改造的优化做出进一步探索,对围堰技术的进步一探寻是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建设的技术要点,对于建设科学、先进的水利工程,优化水利工程技术设备对于保证我国水利、电力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邓爱平,刘瑞林.软弱基础上的围堰施工[J].江西水利科技,2008,(S1).
[2]陶建基,虞荣钟,武永斌.塑料编织袋在永兴围垦水闸围堰施工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1998,(4).
水利工程的前景与发展范文6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经营管理 改革策略
引言
据统计,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建成小型水利工程2000万处,这些工程设置对防旱抗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分户经营的模式存在着一些矛盾,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继续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以进一步适应水利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产权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一直是国家和集体,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没能对产权进行明晰。一部分工程划归为个人使用,而还有一部分属于集体管理。80年代以后,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中,在国家和集体之外又出现了群众投资的方式,投资渠道广泛。从政策上来讲,水利设施应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规定,但是因为产权一直没能明晰,导致国家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却无法直接受益,真正的受益方是集体或群众。此外,由于没有针对性的政策依据,水利部门难以实现具体操作。许多水利工程一直由群众免费管理和使用。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拍卖后,购买者不主动按照合同及时付款,造成国有资金的流失,也为国家投资回收和滚动发展带来了障碍。
1.2政策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水利设施一直充当着国家的公益项目角色。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水利事业也应向产业化方向迈进。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利事业的基础设施地位被进一步明确,《水利产业政策》的颁布,使水利事业的发展迈向科学化的轨道。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阻力,由于一些地区的管理者没能深入理解发展水利产业的意义,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国家投资、群众受益”思想,缺乏紧迫感。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与《水利产业政策》相配套的政策尚未出台,就导致水利行业的发展受到重重制约,无法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例如,一些地市曾颁布过《关于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管理办法》等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推行,受到来自各部门的阻力。
1.3配合问题
我国的小型水利设施投资主体比较多元化,通常是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面,而国家的投资则一般涉及到多个项目或者部门,这就造成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难以有效盘活国有资产。不少地方政府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虑,消极对待水利产权改革,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障碍。举例来讲,许多地区的水利工程拍卖的具体程序和资金交付步骤管理方法并不统一,一些地方的拍卖行为主体是当地水利部门,还有一些地区则由政府进行具体操作,资金的使用方式也各不相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对水利工程资产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困难。
2.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改革策略的探讨
2.1理顺水价
对于工程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应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对工程进行逆光企业化管理来实现投资的回收;对于工程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由于其服务价格偏低,难以实现企业化经营和管理,所以应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指导下,确定合理的价格,水价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供水成本的回收,在此基础上还应包括合理的利润空间,并把水资源提价和其他节水措施结合起来。
2.2建立试点运作
对于新近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应该引入新的投入运行机制。在新机制中,应该强调投入主体,明确项目分类。对于甲类项目,要明确具体的政府部门作为项目责任主体,对该项目负责;对于乙类项目,则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项目的投入方式、资金的回收方式也应明确。由于新的投入运行机制涉及到比较多的部门,可以先进行试点运作,积累经验之后再逐步进行推广。
2.3建立水保基地
很多地区都建有多处水利水保基地,其投资方大都为当地水利部门,不少水利水保基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对促进我国的水利产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水利水保基地的建设应该遵循国家有关政策,通过充分的论证和考察,选取择效益高,前景好的项目。在资金的筹措、项目的建设和运作方面要严格管理,在市场化运营中发展壮大,使国有资产实现增值。
2.4完善机制
应该在水利工程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运行机制的优越性,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聘用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承包方式,以合同的形式将工程的经营管理权委托出去;引入租赁模式,承租人按照合同,按期缴纳租金;通过股份合作,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还可以通过拍卖,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
3.结束语
多年来,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的命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理顺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体制是发展农村生产的客观要求。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将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大大提升,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