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过雪山草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歌曲过雪山草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歌曲过雪山草地

歌曲过雪山草地范文1

那个时候,学校常常停电。北方的冬天,天黑得早,凛冽的寒风呜咽着从不严实的木窗缝隙里吹过,听得人心里怯怯的。屋子里十几个女孩子,团团围坐在火炉周围,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有人提议,我们唱歌吧。于是,有人起头,大家便一首接一首地唱起来。唱得最多的是《组歌》,“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最爱唱得是《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调虎离山袭金沙,用兵真如神。”《过雪山草地》:“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毡泥毯扎营盘……”。有悲怆,又有欢欣,让人感受到经历艰难困境之后,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而《彝海结盟 情深意长》是大家公认的旋律最优美的一曲:“五彩云霞风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是咱们的亲兄弟,不怕路途遥……”唱罢,胆小的孩子似乎有了些底气;而年龄稍长些的,不自觉地就有了要保护安慰更小一些孩子的本能。炉火照出的光并不明亮,大家却分明感受到了一股友爱的力量温暖在心中,如同那炉火映红的脸颊。黑夜,不再寒冷,不再漫长,狂风怒号也没那么可怕了。

那时,各班每周都有一节音乐课。音乐课上,音乐老师会带来一架自己的手风琴,给大家教唱新歌。不同的年级,教得歌自然不同。于是,一回到宿舍,学唱了新歌的孩子,便带着几分自豪与得意,给宿舍里其他孩子教唱。

曾唱过一首《黑孩子赛琳娜》。歌曲分四段,大意是叙述了一个名叫赛琳娜的黑人小女孩,在上学过程中,因为受到种族歧视,惨遭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歌曲旋律悲愤处如泣如诉,音乐的魅力就在那一刻,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魄。

歌曲过雪山草地范文2

关键词:音乐 学科 综合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音乐不仅可以与舞蹈、美术、影视等姊妹艺术联系在一起,也可以与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旅游、英语等学科结合在一起。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学科综合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从而提高音乐课中素质教育的质量。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了起来,相互渗透,力求发展。

一、音乐与语文课的综合渗透

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给学生讲述:这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以音符诠释了作曲者对于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无疑,学生已进入到一个凄婉、感叹的艺术境界,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已急不可待地想走入到音乐中去……

二、音乐与地理课的综合渗透

在我所教授过的课程《旅游地理》的讲课中,在学到长江三峡的内容时,我把歌曲《三峡美》的歌词显示在课件中,并亲自现场演唱。美轮美奂的歌词,恰如其分的比喻,再加上我声情并茂的歌唱,把同学们带入到了著名的游览胜地――长江三峡,此节课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气氛中结束了。所以说,祖国的每一处风景胜地都是一首优美的赞歌。

三、音乐与历史课的综合渗透

我曾在欣赏《过雪山草地》这节课上提问:“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是什么?”起初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来又觉得奇怪――为什么音乐老师要提问历史课的问题?这样使他们对这节音乐课越发地感到好奇,同时经过讲述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作者的写作心情和作者对战士克服重重困难、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谓的革命精神等等的渲染,同学们马上就融入了音乐中。

四、音乐与旅游课的综合渗透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旅游的组成部分。如在《民俗旅游》学习传统饮食习俗这一节时,每一个节气都可以用一首歌来表达,如春节可以给学生播放乐曲《春节序曲》、清明节可以演唱歌曲《三月三》、中秋季有歌曲《八月十五月儿圆》等等。这样不仅把音乐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音乐与英语课的综合渗透

这是最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了。1.我们可以直接教授外文歌曲。2.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像外语老师一样,直接用外语来教同学们唱歌。这种方法在唱歌课《友谊地久天长》中做了一下尝试,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对音乐老师讲外语感到好奇,自然会对音乐课产生好奇,对音乐老师也更增加了一份敬佩。

六、音乐与微机课的综合渗透

如在“音乐创作”的教学中,学生运用《乐音》软件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节奏变换”、“创作曲调”、“创编歌词”等训练。“节奏变换”是用《乐音》软件对原有的乐曲进行节奏的变换,使乐曲具有不同的风格;“创作曲调”是用《乐音》进行初步的作曲训练,使学生对作曲具有感性认识,能够及时听到自己创作的乐曲;“创编歌词”是用《乐音》进行歌词创编。通过音乐教学软件的使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创作的热情。

七、音乐与数学课的综合渗透

音乐与数学课的结合,在一般人看来也许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告诉大家一定可能,而且这已经是事实。当然,这决不仅仅是do re mi fa sol la si和1 2 3 4 5 6 7的关系。在音乐学科的乐理基础知识中讲解音符的时值时,学生就也会应用到数学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乐理知识。

在音乐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

参考文献

歌曲过雪山草地范文3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应该说选择参加合唱队的学生对歌唱这门艺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但由于合唱的排练过程比较枯燥乏味,作品成型之前总要经过反复地磨合训练,加上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有时候一次排练下来只学了一两句甚至只是几个小节的片断。大部分学生是感觉很无聊,认为花了很多精力却没有独唱那么淋漓尽致。所以,教师应用适当的方法来为学生设定短期目标,以免学生在漫长的排练过程中失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激发学生兴趣看作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前提。其中的好办法是多开展一些优秀合唱歌曲的听赏活动,从听入手,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与兴趣。我国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曾说过,在一定程度上“听比唱更重要”。因此,从听赏入手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在听赏过程中,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些优秀的童声合唱与成人合唱给学生欣赏,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过雪山草地》、《在灿烂阳光下》等,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围绕欣赏主题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描述歌曲的故事情节,讲解作者的故事生平。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和比较歌曲的情绪与风格,听辩速度、力度、节奏的细微变化,哼唱歌曲的旋律主题,指导学生聆听合唱歌曲层次丰满的和声织体,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声部的保持、音色的统一,使他们的心智在听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

二、加强歌唱技巧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中学生嗓音稚嫩,所以在合唱中必须强调科学的发声训练。首先应抓好学生的声音,在训练时,针对学生普通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要求学生用“高位置”来演唱,用他们能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比如象“闻花”一样的胸腹联合呼吸;用半打哈欠的方法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还有如因吃惊而大吸一口气,其实就是一个歌唱状态,此时喉头下移,喉咙打开,气息下沉,此时的歌唱,气息很深,歌唱就要保持这种状态。还有“微笑”在歌唱中的作用,笑肌上提,使歌唱呈积极状态,充分发挥歌唱位置和共鸣,气息三者的统一协和作用,让学生将自身和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的声音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的概念。特别是唱高音时,要求学生用假声带真声的方法来歌唱,切忌大喊大叫,因为这样会损坏声带,而且会破坏合唱的和谐性。同步的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这两种训练将会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合唱作品的教学。音准训练在具体教学时应循序渐进,尽量采用无伴奏形式从横向的音程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纵向的音程以及简单的和弦,让学生根据固定音高学会彼此倾听,自己调整音高,以达到协和的状态。为了帮助学生训练内在听觉和掌握音准,在教学内容上应采用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无伴奏合唱训练曲,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上,确定合理的音准、音色,然后反复训练以达到作品需要的协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准确、独立的节奏感和节拍感,是合唱训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具体训练时,可加强简单节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反应,为合唱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合唱作品的选用和演唱中,各种优秀的合唱作品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比如冼星海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在演唱这首作品前,首先要进行作品分析,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以便于合唱队员全面的理解作品,对歌曲表达的意思和意境要有总体的把握,对歌词蕴含的思想内容进行挖掘和分析并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完满的诠释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声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前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作品表现了在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加深了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歌曲过雪山草地范文4

一、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它担负着学生集中精力、渴望求知的任务。精彩的课堂开头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及早进入最佳状态。如讲授《》这一课时,我先用录音机播放《过雪山草地》和《四渡赤水》这两首革命歌曲,让学生朗读《》这首词。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进行?途中遇到哪些困难?途中召开的决定生死攸关的会议是什么?过程是如何冲破敌人的封锁等一连串的问题构成强烈的悬念。然后,在结合课文插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

直观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历史教学需要直观教具,插图、挂图对直观教学起主要作用,同时随着电化教育条件的逐渐完备,教者可以与学生共同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历史事件、人物等再现在屏幕上,使学生有直观印象,从而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重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加强直观性

比如讲到“帝国主义掀起的狂潮”时,我就挂上那张有趣的《时局图》。图中动物所代表的国家和侵占的地方,形象鲜明地反映在学生的头脑里,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借助投影、录音、录象、电影、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阐明事物的特征,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联系,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讲《》这一课时,让学生看邓世昌和黄海大战的幻灯片;讲“三大战役”时,给学生放《陕北的好江南》录音歌曲等。总之,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场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

三、深挖教材和现实生活资源,用丰富新颖的史料,引发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与求知欲关系密切,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达到满足,兴趣就愈高。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而教科书只是把知识点进行浓缩概括,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书云亦云,学生一定会感到呆板单调不愿听下去,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通过认真备课,广泛收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资料,说段趣闻,讲个故事,咏咏诗词,方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师生情感融合一体。

同时,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可联系等人鼓吹,妄图建立,编织“一边一国”、“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四、用准确、生动、精练的语言,激感

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而情感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生动有趣的讲解能动人心弦,陶冶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越听越有味道,历史是记述过去的是非善恶和兴亡成败。教师应掌握高超的语言艺术,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讲述,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兴趣怏然。如讲述《中日》这一课,我结合邓世昌的豪言壮语,不失时机地把“太阳犬”典型事例加进去。“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敌人先锋舰‘吉野号’撞去,不幸邓世昌的‘致远舰’被敌人的鱼雷击中,邓世昌被抛入大海中,他的‘太阳犬’游过来叼住邓世昌的衣领。他回首看了看快要沉没的军舰,十分痛心,随手按住狗脖子,将狗溺死,自己壮烈殉国。”讲到高昂处提高声调,加快节奏,讲到悲壮处,降低声调,放慢节奏,使学生听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邓世昌视死如归、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

五、科学设计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维

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质疑、解疑的思考空间,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为此,历史问题的设计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如“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改为“为什么会必然发生呢?”前者属于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能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所设计的问题内容本身应带有启发性。

歌曲过雪山草地范文5

一、进得去

“进得去”就是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正发挥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肯定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随之而来的各种新思维、新观念、新事物扑面而来,视而不见或是因噎废食都是极为不当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探寻。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运用直观、新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能力……这些方面的优势,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难以实现的。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与时俱进,必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二)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我们必备的能力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够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因此,它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从材料的搜集、整理,到课件的制作、修改、调试等等,无不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百度、谷歌等搜索网站的利用应该成为资料搜集的常规方法;ppt或者authorware、frontpage等软件至少要学会其中一种的使用方法;成品课件的调试、展示要能够做到程序正确、心中有数。

其实,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也不一定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是一名电脑高手,只要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再去参考一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免费的、有用的东西实在是不少,站在他人的肩膀之上,我们的攀登会变得更加容易。当然,我们也一定要对我们脚下的“他人”心存感激,并且力争自己也成为“他人”中的一员。

(三)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教学设想再精妙,课件制作再精美,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还是课堂教学本身。因此,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必须时刻考虑课堂教学目的,一切为了教学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适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得语文这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的特性得以体现。正式课堂教学前,一首歌曲、一段影片或是几张图片,都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教师在教学中分析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恰当地展示一段视频或是几张生动的照片,也许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会心一笑。如我在教授八年级上第一课《七律·》时,由于学生历史、地理知识较少,对“远征难”这三个字不甚了了,我适时展示了两段“雪山草地”的视频,让学生感触极大,更增添了对的崇敬之情。

为使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合理、重点突出、进程流畅,教师就要对所使用的课件做到心中有数、操作正确。自己制作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别人制作的或者是下载的课件,教师就必须要事先分析、细心揣摩,最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

二、出得来

“出得来”,就是指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而不是被其束缚,更不能让其束缚住学生。

(一)要防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被过分夸大

凡事过犹不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利于课堂教学,可是无论如何它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时所利用的辅工具,是绝对不能代替教师的。在课堂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够仅仅点点鼠标、读读投影上的文字、展示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就认为上了一堂成功的课了。语文课“姓语”,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又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这些是可以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以体现,可是绝对不能局限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之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导,其作用是多媒体难以替代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是不会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电脑程序操作员的。

(二)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时,目标要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辅助手段。可是在课件制作时,我们是难以完全估计出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所以,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能被自己制作的课件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巧妙穿插,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能仅仅为求好看,实际教学时,该板书时还是要板书,该教师朗读时还是要亮开自己的喉咙。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不恰当地运用却可能会让学生兴奋过度或是兴奋转移。记得曾经听过一堂七年级语文《端午日》的多媒体公开课,应该说教师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准确的,课件制作也是颇费工夫的。可是,课件中可能是考虑活泼一些,ppt页面中插入了几张“鸭子”的gif动态图片,于是,一会儿是鸭子潜水,一会儿是两只鸭子扑腾着翅膀……学生的注意力几乎都被这些可爱的鸭子吸引过去了,教师的苦心反而成为一处败笔了。

歌曲过雪山草地范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运用方法

如今,语文多媒体教学风头正劲:一堂公开课,如果离开了多媒体,就好像美味佳肴缺少了色与香,变成一道家常菜;言及语文课程改革,必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挂在嘴上,时不时地与新课程教学理念挂起钩来,否则就是与传统为伍,与时尚背道;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像现代与传统的分水岭。

其实,语文教学早就与多媒体结下不解之缘。课堂教学中的图片、课本、录音机、投影仪及大小黑板等都是媒体。现在人们谈到的多媒体教学,大多片面理解为在电脑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此乃误解。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加上网络技术渐趋成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它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正在实际教学中慢慢变成现实。多媒体教学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集于一体,在教学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一)营造特定的氛围,便于学生迅速进入文本阅读。《甜甜的泥土》一文中引入《世上只有妈妈好》一曲,学生就会马上进入体会母爱的浓厚氛围之中。亲娘在寒风苦苦守候,来送一包渗透母爱的甜甜奶糖,不见亲儿,失声而泣;后妈无情虐待,小强衣着破烂,小小年纪就料理家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理解文本变得很容易。传统名篇《孔乙己》,以往学生对人物衣着褴褛印象不深,对他自命清高的穷酸气理解不透。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观看《孔乙己》课本剧。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能马上进入鲁迅先生描述的当年那种社会环境中。视频观赏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学生比较容易记住这个穿脏破长衫,说“之乎者也”,排九文大钱的悲剧人物。

(二)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手段无非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已;给学生上课,朗读―正音―分段―明确中心―分析写作特色……老套的手法,怎能激发起学生高涨的热情?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精彩的对答场面。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师以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超文本强大传输能力提供的丰富知识,对眼下熟悉电脑知识的学生来说,无疑有很大的震撼。譬如上《送你一枝转基因花》一课时,老师给学生看了搜集到的品种各异的神奇的转基因花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三)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之不足,弥补教师自身素养之欠缺。学生囿于年龄,生活经验,对于文本所展示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等缺乏了解,理解文本往往不够深入。例如以“”为主题的一组课文,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当年这段革命史知识贫乏,便组织学生观看了有关的影片,听听有关的一些歌曲,让学生对途中过雪山草地留有印象,后来上课时学生就没有因为课文所反映的情节年代久远而陌生,较好地了解了当年的千辛万苦,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课后,我还了解到有学生主动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图片,在班级同学中传阅。同样,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可以运用网络补充相关知识。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士,教师只要找到相关配音朗读,对于普通话水平较差的教师来说,何乐而不为?至于板书,亦可藏拙,由电脑操劳,隶书、魏碑任君选,呈现方式也随心所欲。

由于具有以上优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作为一项新技术,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瑕不掩瑜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压抑乃至扼杀学生想象力。语文教学是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在现有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而多媒体教学往往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把文本中的景物、人物、情节,通过教师的预设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旦回忆课文,就常常定格在原先的景,原先的人,原先的物上。这样一千个读者,或许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

(二)影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有可能使语文教学变成一种新技术包装下的填鸭式教学。许多语文多媒体公开课,不外乎作者简介、范文朗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几部分。这些是教师在教学前精心构思好的,上课时紧紧围绕多媒体课件展示顺序进行,一般无法作出更改,反而让人束手束脚,有时还可能因为教师操作不熟练而造成尴尬。学生阅读文本,也一般围绕教师预设的种种问题合作讨论,课堂气氛看似很好,其实仍在不知不觉中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大有新瓶装旧酒的味道。

(三)课堂教学缺乏个性的展示。语文课堂,有时就变得以多媒体课件为核心,这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误导。要范读时,自有专家操刀,他错任他错;要板书时,自有电脑代劳,迅速又美观。殊不知大家都这样上课,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没有教师翩翩的仪态,又没有流畅的书法,还没有激情的展示,甚至更没有应变的机智。学生围绕一个个接连而来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就是缺了悠扬的读书声。我听过一堂讲授《有的人》的公开课,同行异口同声赞美课件精美绝伦,但是该老师上课却忽略了对诗歌朗读的引导,相信方家也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它真的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有鉴于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确实应该真正转变教学理念,但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仅仅是手段,并不是先进教学理念的代表,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在解读文本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在运用多媒体手段上尤其要注意展示适时,用之有度。

(一)内容选择注重适用性。对景物作用、情节理解应尽量少用图片、视频显示,尽可能地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探索文本的真正内涵。抒情性强的文本,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图片、视频,让学生欣赏,但还是要回归到学生朗读体味的道路上来;知识性强的文本,可以合理地利用网络搜索得来的相关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扩展知识的目的;逻辑性强的文本,则不太适合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课件制作注重松散性。多媒体课件制作实在不需要将PPT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必要时用其一即可,这样既用了现代化的手段,又不完全拘泥于充满全程的课件,让课堂既有教师的板书,又有学生的朗读,在看似随意、宽松的情景下开展教学,灵活而又生动。《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我就让学生看了huangshan.省略网站上的一个宣传黄山风景的视频,《画山绣水》一文也仅让学生看看“听雨斋”上几幅桂林山水的图片,看过之后,关了电脑,阅读文本,气氛就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