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范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 电类基础实验 研究

中图分类号:TM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19-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foundation experiment course of electricity class

YU Haixia XU Shaojuan DIAO Liqiang

(City college of Dalia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6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teaching leve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eacher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to complete the plan of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offe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Liaoning province, we must improve standards in the basic experiment courses of electricity class since it will be faced with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reform. In this paper, it will base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facts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nstead of giving priority to teach. And will set the courses based on different periods and levels,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intensify the efforts to preparation. It adds advanced project design to meet the need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Management reform and research will be carried out in the electricity course offered by the new-typ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 Words:excellent engineers plan the electricity class basic experiment research

2009年1月4日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讲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因材施教”为我们更好地推进电类基础实验课程指明了方向。该文从卓越工程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角度出发,结合新型本科学院实际,对电类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做出探析和研究。

1 独立院校传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实践课程体系层次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建立实践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实践教育的目标,同时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特色与知识结构完整性等关系。分析目前新型本科学院实验课程体系,发现其不符合实践能力培养规律,能力培养缺少连续性,没有理顺好基础,提高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于是实践教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跟着传统院校跑,面临四不象的两难境地。

1.2 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

多数新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都过于年轻化,从校门出到校门入,缺少实践经验,又没有实验室锻炼阶段,而是直接走入课堂,只能照本宣科,只能用理论来讲解理论,使学习内容脱离实践,很难吸引学生兴趣。

1.3 考核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培养重要性,忽视学生实验兴趣培养

理论课教师只重视学生期末能否通过,保证卷子的合格率,学生也只重视期末分数,从而形成了“两周一学期,三天一门课”的怪现象。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教师平时授课随意,期末只考基本考原题,从而形成了读书无用论和大学四年什么也没学着的论调。仔细想来教师是主因,学生是辅因。没有来到学校就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没有开学就直接旷课迟到的学生,只是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和枯燥程度越来越深的时候,学生兴趣消耗尽的时候,旷课、迟到等现象才越来越严重。

1.4 实验指导书过于详细,学生依赖感强

学生事先不做预习,上课时依赖详细的步骤,不思考,只一味地照搬,结果一堂课下来,成了操作工,完成不了实验验证理论,加深理论理解的最基本作用。更别说设计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成为纸上谈兵。

2 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与电类基础实验改革有机结合,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的关系

教是学的前提,知识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1]。在本科教学中要树立实践的教学理念,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2.1 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

确定“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生电类基础实验课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工作的着眼点,既一个基础、两个观念和一种能力。我们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观学的观念入手,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实验习惯。建立实验前的理论知识充分预习、实验中良好的实验习惯、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排障能力,实验后数据综合分析验证理论。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引入工程实例,引入设计思想,培养工科学生建立工程的观念。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从高中反复解题,从理论来到理论去的思维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工程思维和初步的工程意识,从工程角度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能具备一种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工程实践能力。

2.2 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有机结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可使学生摆脱“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的状况,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在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道德、洞察能力、评价能力、批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作风等方面得到训练与提升[2]。

强化理论,吃透实验。总结出的教学经验是:以吃透实验所需理论基础为重点,强调实验、理论中难点的突破,熟练掌握关键,就能够让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自如。所谓基础,就是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深入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在实验中我重点讲解为理论课给以及时的补充,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扩展同学的思路。

2.3 重视实验环节,使实验和理论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把实验课的定为放在辅助理论教学的位置上,即实验内容不是单纯的观察一个结果,而是让学生观测电路中的各种数据,调整各种数据,观察这些数据变化后带来的结果的变化,分析其中的道理,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

3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依靠自主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意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教学模式主要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我们采取自主式教学模式改革,还课堂主人于学生,淡化教材作用,结合开放实验室,切实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思中学,做中学”,培养其实践乐趣,使其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

以往学生每次来上实验,学生依赖老师教,不主动预习,只带书带耳朵,来“听实验”“看实验”“做习题”,照猫画虎,按老师说的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中出现故障不会思考排查解决,对所得结果不思考。形成实验教师保姆式教育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高,老师担心教学效果无从下手,实验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改革教学模式,从实验教师保姆式教育模式到自主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3.1 严格管理,有效监督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只讲重中之中重内容,而不是全盘灌,不是操作讲解员和示范员。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应该讲、必须讲、重点讲内容,详细讲清实验要求目标,只针对实验中集中出现故障现象,讲明查找方法及排除手段,教师对实验过程监督管理,使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的实验内容进行自主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2 取消预习报告,以考促预习

为了培养学生学中思,做中思,应该大力提倡“问号式”学习和教学模式,而不是“句号式”。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借此对要学的内容和实验有所了解,找出难点和疑点,形成“问号”。以往我们用预习报告形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但发现多数报告都雷同,预习流于形式,“问号式”被“句号式”所代替。因此我们设计预习思考题,督促学生预习时思考,对所有问号解答,而且每次上课前5 min预习小测,取代预习报告成绩,强化学生重视实践前的预习知识储备,形成良好的“问号式”学习习惯。

3.3 重视过程淡化结果

在实验表现考核方面淡化结果,重视思考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做中思”在做中学,不要求每次课所有内容必须全部完成,不以快慢、是否全部完成实验内容来区分成绩等级,而以某一实验结果带来的思考和分析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因为我们知道思考是智慧的钥匙,是认知的催化剂。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纠正有的学生做得很快,但对实验中的现象不去认真思考;鼓励实验操作不熟练,实验方法掌握不牢同学,多做多思考,熟能生巧。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积极地体会实验,通过努力克服自身的各种问题,配合利用开放实验的外部环境,使实验水平得以较快提高。

3.4 精选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层次化设计,使学生能力得到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应分层次,内容有易有难,对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内容设置应该是一样的,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发现理论学习好的同学实践能力不一定强,从而对教学内容分出层次来,有必需完成部分实验和提高性扩展实验,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也对其理论学习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思考在实践中学习理论,而不是书本对书本的学习。本科大学生主要有两个学习目标:考研和就业。我们从两方面认真选择合适设计题目,对于考研学生需要打下一个比较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我们重点强调理论知识的整合和提高,强调分析能力的培养,并增加一些提高题供其选择;对于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我们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多选用生活中能见到的电子设备中涉及的电路,强调从工程实践的视角研究问题和排障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答辩能力和书写报告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使他们走出学校就可以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工作。这些合适的题目不仅对理论课是有益的补充,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5 合理利用和编写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不再是一个操作说明,而是通过实验方法讲解,问题设置,思路引导,使学生能独立思考,明确实验步骤,从而完成实验内容。我们力求实验指导书编写得通俗易懂,而且指导书同一个知识点有时引用几种实验方法实现,使内容有一定的延伸,例如电路中测电容大小,有通过电压电流的方法,也可以利用电容放电来求电容的大小,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3.6 实施多元化培养,正确处理教师角色转变,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多元化培养,首先应转变传统教师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设计指导中,教师不再像理论课上那样进行大范围的讲解,而要做一个优秀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对于有创意和思想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帮助其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教师是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不是一个管理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热情。加强自身学习,吸收国内外成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加强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请进来―请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走出去―寻找机会到企业中学习锻炼,到全面合作―与企业实际项目合作在实战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4]。

3.7 实现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型实践三位一体培养优秀工程应用人才

基础实验围绕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原理理解等,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动手中掌握仪器的使用、培养良好的电路搭建能力和排障能力。

4 结语

经过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认真学习和体会,将其与对电类实验基础课改革有机结合,从多方面综合课程改革后课程受到了学生广泛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基础实验课不仅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实用技术课程,基础课程多元灵便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学、喜欢学。让我们伴着卓越工程师建设培养的春风,踏着坚实的脚步,不断改革,不断进取,让基础课程的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让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展现自己的优势。我们只有始终注意把握独立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始终抓住时展的要求,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基础课程上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张福润.创新之根在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9-12.

[2] 李志义.当代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实验课程范文2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实验课程范文3

一、领导重视。我校校长程少旭同志、主任秦转莲、副主任马君莉、教研组长亢娟侠曾先后参加了陕西省新课程改革知识培训会。会后并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多次组织专门研究课改工作。本学年一开始各领导深入第一线听课改实验课。

二、机构健全。学校成立了以程少旭校长为组长,秦转莲、马君莉为副组长,马红莉、亢娟侠、张天忍为成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具体组织领导课改工作。

三、宣传到位。“九月宣传月”学校利用教师会、板报、标语、专刊在校内外对《决定》、《纲要》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本学期开学后学校再次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宣传动员,把开学第一周定为课改宣传周,通过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进一步向小学生、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原创: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实验工作的支持。现在学校教师对课改工作做到了目的明确、认识到位、学习认真、运用积极,为进一步在做好课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校内培训落的实。根据学校培训计划,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课改知识培训。6月抽调各科实验骨干教师参加了人教出版社的各科课改培训。暑期7月22—26日,全体上岗教师参加了市课改办组织的各学科课改培训。8月23日至8月28日,学校再次对全体上岗教师组织了知识培训,并由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全体上岗教师增强了认识,明确了责任。开学以来我们本着“边上岗、边培训”的原则,继续组织实验科教师集体学习和自学,并派员参加了市上组织的赴大荔、蒲城等地的学习培训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制定计划,科学管理。开学初,我校各级制定了专门的课改工作计划,落实了教改课题,做到了周周有安排、月月有小节、学期有总结、人人定课题、个个有论文。学校还建立了课改档案专柜,购置了600多元的音像、图书,建立图书、音像专柜。

实验课程范文4

摘 要: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其突出的特点。如何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效果,对学生学好仪器分析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基本问题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现有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改进与实践。

关键词:仪器分析;改进;实践

本文主要是在原有的仪器分析实验实验基础上,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基本问题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现有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改进,提高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同步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仪器比较昂贵,且同类仪器比较少,不可能像其它基础实验那样,一人一组进行实验,也不可能同一个老师同时上几个实验。因此仪器分析实验通常采用循环模式进行,即几个老师分别带不同的实验,这样就存在着问题:同一个实验时间段,不同学生所用的实验仪器不同,实验内容不同,有的实验内容比理论课超前,特别是前几周,大多数实验都比理论课超前,对做这些实验的学生来说,没有理论基础,听起来比较费劲。

2、仪器设备资源短缺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仪器通常价格都比较昂贵,同类仪器的台数较少,而且实验安排学时数偏少,有些仪器操作复杂,学生既无独立操作的可能性,又无重复实验的机会,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难以解决。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8-10人一组,每人动手的机会不多,且有依赖感,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是走马观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课前预习工作不充分

仪器分析实验课主要是是以理论为基础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进行全面的预习。从实验的原理、步骤、试剂及仪器操作方法,到实验数据的处理,每一环节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但在实际的实验课程中,由于实验仪器均为精密及贵重仪器,很多学生之前对这些仪器不但没有见过,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对仪器都很陌生。即使进行了实验教材的预习,但对具有复杂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的仪器仍是无从下手。

4、教学模式单一

实验课大多采取教师讲解并演示,部分实验是教师讲解,学生可以操作的模式,而教师担心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较多的疑难问题,尽可能把实验过程讲得详细,同时受仪器数量及课时限制,实验多个环节必须由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听课。在学生课操作的实验中,也是多人一组,易造成每组个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操作,多数学生未具体实施操作过程。这样的实验课程,学生对其所学的有关知识并未能真正掌握,其结果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思考、提问、讨论。这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

5、对实验课程不重视

长期以来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有时处于一种应付状态。由于实验内容基本都已得到验证,学生在机械的实践实验步骤过程中,依赖性强、缺乏主导性、综合性和设计性。

6、实验教材与科技发展脱节且通容性不强

仪器分析实验教材选用是否合适,尤为重要。教材的出版要比新技术和新仪器的出现延迟,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太适应现代分析化学的要求。目前出版的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大多数内容是按旧仪器的工作状态编写的,与现代新仪器的全自动化操作相差甚远。此外,由于不同院校拥有的仪器设备的厂家、型号参差不齐,实验条件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其操作差别也是很大的。即使有个别仪器分析实验教材的内容较新,但仪器不同也同样不能使用,因此没有通用的实验教材。

7、实验报告中存在问题无法及时认识和改正

一般情况下,仪器分析实验都是第一次做实验,第二次实验时交第一次实验的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完后第三次实验时发下去,这样学生看到老师的批改至少已经是两周以后了,实验报告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滞后,导致学生在下次实验中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因为实验所使用的仪器不一样,上课内容不一样,实验报告上所反馈的问题并不一定适合后面的实验,有些学生直接把实验报告放在一边,或者没有细看实验报告中反馈的信息。

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进与实践

1、实验前预习与现场预习相结合

实验前进行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老师讲解实验时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对所用的仪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了提高实验预习质量,可以采取实验前预习与现场预习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前到实验室面对着仪器,近距离接触仪器设备,就实验的具体内容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就能对仪器的原理构造及操作步骤有直观认识,建立了感性认识,做起实验才会得心应手。

2、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所设立的实验项目基本为验证性实验,理论上虽然比较成熟,但实验内容和实际应用实验例子上比较陈旧,与现代实际应用脱节,不能体现技术的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我们要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及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科学合理地适当减少一些陈旧的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适当增加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内容,增加一些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以及创新型实验内容,强调应用性和体验性,尽量结合实际,选择应用性强、试样易获得、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验的能力,如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人指甲中铜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化妆品中铅的测定、中草药提取液有效成分的测定、水样中砷和汞等重金属的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等等,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咨询老师,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其中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仪器设备、实验报告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加强了学生文献资料阅读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合理安排实验教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

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程序,让学生对实验逐步适应和提高,从基础实验、开放实验到研究型实验,逐步深入,使学生不断积累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由质变达到量变,成为真正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另外安排实验教程时,注意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接受,得到学生的认可,也有利于老师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正式接触仪器,真正做实验前,可以进行1-2节的多媒体教学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如CAI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或者把学生以往没有接触过的各种大型分析仪器的结构及实验操作过程完整拍摄下来,以录像的形式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实验仪器内部结构、仪器原理和仪器操作,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仪器的结构和使用有所了解,得到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枯燥的化学和仪器知识变得活泼,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这样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改变原来单调、枯燥的实验课,使教学形式和实验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不仅愿意动手操作,而且实验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4、改变教学模式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逐一提出,学生讨论式的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纠正错误,肯定准确的,最后进行操作示范。通过提问-讨论-总结-示范的教学模式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对原理、仪器构造、操作步骤等每一个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热烈的讨论,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放实验教学

动手机会少是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比较差的主要原因。通过开放实验教学,在课外时间有计划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了准备。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部分仪器的操作。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自选实验,实验项目可以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是学生通过查资料获得,并安排实验教师轮流值守,随堂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得到更好的收获。

6、改革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十分必要,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科研能力及其兴趣。传统的实验报告仅仅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归纳、分析,有必要改革考核体系。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实验情况,逐项打分,直接给出平时实验成绩。包括上实验课前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实验课课堂提问、课后总结实验报告等。也可以要求学生按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前言、资料、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评价实验报告时要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归纳分析等去审查,结果要求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不可随意改动实验数据,讨论时应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会掌握论文书写格式,而且能知道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实验为依据,要有严谨、求实、客观的态度。

7、选用合适的实验教材

可以在原有的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基础上,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并结合已有仪器设备的实际情况以及一些热点问题,组织教师编写出一套新的仪器分析实验较教材或讲义。这样可以运用已有的仪器设备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但随着新方法、新仪器的引入,必须要在再版教材或讲义中加以补充更新,以便相互吻合,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仪器分析实验的过程,不仅是对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加以检验、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领域的需求,对高等院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改进与实践,不仅培养学生系统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的提高,而且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去摸索教学的方法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晓安,张文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化工,2009(4):46-47.

[2]吴育廉,柯行.浅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5):23-25.

实验课程范文5

摘要:“操作系统”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实验课设计的好坏对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验课程设计的经验,探讨了如何提高师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方法。

关键词:操作系统;实验设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操作系统”课程是公认难教难学的课程,难教的原因是其理论性强且比较抽象,内容多且比较散杂。难学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看不见摸不到,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满足师生的要求。合理的设计实验课将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才能更合理的设计操作系统的实验课程,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用Windows和Linux做相同实验

考虑到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比较熟悉,因此为了让学生能习惯Linux平台,在设计实验时可用Windows系统作为引子抛砖引玉,这样即能同时熟悉两个系统的操作又能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例如在第一次实验课、先要求学生启动Windows 2000命令解释器Cmd.exe,并在这个命令模式下进行相关命令操作如dir、del、cd、date、telnet、ftp等,并在图形界面上观察操作结果。然后再让学生进入Linux平台作相同功能的命令操作。这样在不同操作系统做相同的操作,在不断相互比较中掌握不同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使得认识学生更能认识操作系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在一些实验环节中加上有趣的东西,可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实验命令时,设计一个简单的C语言调用外部程序shutdown.exe关机程序,实现简单的注销和关机的程序,然后用shutdown.exe -a取消关机。再给出shutdown的参数说明让学生自行实验。

程序如下:

main()

{

system("shutdown -s -t 3600");

}

这个实验虽然程序简单但因运行结果会弹出一个显示离关机时间还有多少秒的窗口,这和前几年系统中了冲击波产生的对话框一样。学生在通过对这个简单程序的运行调试,一下子觉得学习操作系统是很有趣和很有用的。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例如病毒和木马是如何攻击操作系统使之瘫痪的?如何终止正常的进程?为什么病毒进程无法被终止?因为提的问题切合实际应用,所以学生在上完实验后很乐意去思考和查找以上问题的答案。有的同学还选这些题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实践证明,如果在实验中设计1/4贴近实际应用的知识,会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学生会更乐于去动手找出解决的方法。以上对实验的安排,相对于让学生死板地按部就班学习Linux系统要容易接受得多。

2总体把握操作系统的内容,实验课程自成体系

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先做一个总体规划,以实际实验环境设计为基础来设计实验内容,而不是单纯依附于理论课。首先要确定学生应将这门课程学习到什么层次、做几次实验,先把每个重要知识点作为阶段性的实验目的,然后将分散的相关知识点组织成线,再到面。实验也要贴进课本使教学双方随时知道实验针对的理论知识点,并能找到它在整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准确位置,及与其他知识点的清晰联系。点线面的教学方法遵循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实验设计中为了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理论知识。实验课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检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而应该在每个阶段的实验中分级分层,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所以必须做3个层次的实验。

(1) 观察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这是一个实验开始的基础部分,也是和理论课联系较大的,是对理论课或新操作系统的初级使用,所以不应在上完理论课后再去做实验,而应先做实验后上理论课,这样理论课的授课才不会显得太空。这种实验看情况而定,一般安排在每一阶段实验开始的第一、二次实验中,这样能让学生尽快熟悉新操作系统的操作。只有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基础操作后,才能为后面的设计性实验做好铺垫。例如,学生必须先学习如何在Linux的vi编辑器中用GCC编译程序,才能进行C语言的编程。这些都是这门课的实验基础,所以必须安排一次课让学生熟悉它。

(2) 设计性实验。这是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设计过多的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势必造成学生误认为本课程没有什么深度难度,因此不深入思考,造成实验报告内容雷同。所以实验课中必须至少有一个设计性实验,难度也要设计合理,既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也要让学生有能力完成。例如在进程创建、撤消、同步、互斥、通信实验中,要求学生用C语言调用相关的函数设计其中一种状态。

(3) 综合性实验或研究性实验。不仅能验证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这种实验的难度较大,但在实验设计中必须包括这种实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才有效果。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先给出几个这样的实验问题并分组自选,然后在后来涉及到的时候就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最后自行完成。例如在做进程管理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如何编制一个程序来模拟一个简单的进程管理系统,或者让学生思考关于病毒进程是如何隐藏于OS中并能让用户无法终止的。又例如在内存管理实验阶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系统有时出现内存不能读的现象,以及如何合理设置虚拟内存的问题。在学生通过对进程和内存管理的学习后还是无法完成的情况下,教师应可以引导他们去参考相关的书籍,这样学生会更乐于思考。

3师生共同挖掘教学资源

设计一些更具体的实验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工作能不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验水平。例如,可以将上一级学生完成或未完成的实验放到下一级学生手里,让其进行改进或修改完成。例如在设备管理实验中,书中大多是观察性实验,这样只按书本要求做实验学生会很没有耐心。有一组同学对USB驱动很感兴趣,因此我就给他提供相关的书目和网络资料。后来这组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尝试用WDM(Window Driver Model)开发了一个简单的USB驱动,虽然因时间关系未能完成。但在此过程中他对操作系统设计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相关信息,也从中受益匪浅。

4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但笔者总体感觉想真正上好这门课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宋广华等. 边学边干: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7).

[2] 高宝立.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江苏高教,2003,(4).

实验课程范文6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编号:GS[2015]GHB0919,名称:甘肃省非艺术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营造实验课程研究。

【摘要】

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已经成为了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切实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本文探讨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创新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切实掌握学生们存在的不足,及时帮助学生克服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加胜任以后的工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

1.过程的考核

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不能仅凭一纸试卷或一个作品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艺术设计专业的考核应该注重过程的考核以及结果的考核,其中过程的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首先,艺术设计实验课的专业性很强,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接受知识,一旦有学生缺席或者迟到,必然会影响课堂氛围,一方面缺席的学生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迟到的学生会干扰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个人认为,无论是艺术设计实验课还是其它课程,都应该严格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防止学生无故迟到或缺席。例如,可以制定以下考核标准:

1.1每无故缺席1次,成绩降低1个等级;

1.2无故缺席超过3次,成绩即为不合格;

1.3每迟到或者早退3次,即视为无故缺席1次。

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学生实施约束,促使学生按时上课。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考核,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学生不单单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此外艺术设计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学生还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而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或者在课堂中三心二意,那么将来很难适应艺术设计工作的实际要求,因此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考核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态度以及课堂表现的考核。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将同学分组,每3-5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然后让各组组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个设计项目,此时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批评,对于扰乱课堂的学生,可以将其成绩降低一个等级,严重扰乱课堂,耽误其他人正常学习的学生,可以将其成绩定为不合格。

2.结果的考核

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将自身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而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考核,就是要及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发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评价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过程的考核,同时更要重视结果的考核,根据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找到更科学、更贴切的考核方法,在考核前教师应根据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合理的考核要求以及评分标准,并且应该明确考核作品的类型、制作要求以及规格,对于学生作品的呈现形式,可以直接交给教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也可以采取其他一些呈现方式,另外在考核过程中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杜绝抄袭现象。为了促进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几种考核方法。

2.1通过作品展览来进行考核

在艺术设计实验课程中,通常是由教师集中指导,之后再由学生完成一个或多个作品的设计,当学生完成设计之后,可以可以通过展览的形式来展示作品,教师可以在本班组织一个小型展览室,学生可以采用作品展示的方式,直接呈现给考核教师以及本班同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设计作品评分标准,结合作品展示的情况,考核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出相应成绩,另一方面便于学生之间对设计作品的沟通与交流。此外为了杜绝抄袭的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思路、方案创意过程、设计作品的草图以及其他素材都记录下来,并提供给教师。另一方面,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作品展示效果的表达也是学生们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因此布置展览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当各个班级的展览都布置完毕之后,各位授课教师可以集中为不同班级的学生打分,这样能够保证考核成绩的公正性、公开性,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和审美情趣影响学生考核成绩,在打分过程中,每个作品的原作者要为大家介绍作品的禅意,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也可以让学生们为各个作品打分,让学生们交互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2通过设计比赛来进行考核

目前国内各个地区都经常举办一些设计比赛,在这些比赛中,组委会的评审员都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具有影响力的比赛项目,将学生们的作品交给组委会,进而根据学生的比赛结果以及评奖结果,给予学生相应的成绩。

2.3通过实际设计项目来进行考核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际设计项目,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考核,学生根据实际设计项目成设计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呈现给业主,由业主对其进行评价,教师最终给出最后的成绩。这种形式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设计能力,而且如果学生的设计作品得到了业主的认同,学生还可以获得相关的报酬,这样大大提高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会使艺术设计作品的考核更加具有意义,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设计能力。课程考核具有很多种的方式,因此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以及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要求,制定科学性、合理性的考核模式。

3.总成绩的比例分配

完成考核之后,如何分配总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对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主要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其中平时占总成绩中的30%,考试成绩占剩下的70%,由此可以看出课程考核主要部分是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上,但是与其它课程考试不同的是,艺术课程的考核贯穿于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的始终,因此按照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的70%是不合理的,个人认为,根据艺术设计课程内容和性质,可以对艺术设计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并按照单元的内容对学生的进行考核,作为艺术设计课程的平时成绩,笔者认为艺术设计课程的平时考核成绩至少设置在50%以上,或者教师将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艺术设计课程各个单元中,作为艺术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

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掌握每位学生的专业水平,一直是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艺术设计实验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不仅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仅凭一个作品或者一纸试卷,无法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本文在此分析了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创新,提出了几种考核形式,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张文瑞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霍长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230.

[2]李锦林.艺术设计专业重过程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研究[J].包装世界,2014,05:68-69.

[3]孙丽娟.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探索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0,07:153.

上一篇冬天故事

下一篇等待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