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1
[摘要] 小学诗歌教学要以兴趣为导向,以直观为手段,以理解为基础,以说话为方式,以写作为目的,以求观察、说话、诵读、想象、写作五位一体。
[关键词] 小学诗歌教学 想象 诵读 情境
在壮丽的山河锦绣图中,溶进颗颗喜悦、自豪的心灵;把充满哲理的教导写进生活的画卷里;请枯燥的知识变成歌,牵着你的手走;让平平淡淡的生活释放光彩,犹如和着歌,迈着步,跳着舞,追着风,这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它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和启迪,深受学生们喜爱。
可它虽美,却是一枝带刺的“玫瑰”:其一,古诗由于语言高度凝练,加之古今汉语的差异,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至于体会意境,感受它的魅力也就更难了。其二,现代诗歌的内容与诗句都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要把握诗歌的内涵有一定难度。再者,诗歌教学不像其它阅读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可挖掘的语言训练因素相对减少。每次上诗歌,我都觉得若有所失。
于是,我作了多次尝试,确立了“125”体系,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即一个中心:训练;两个基本点:由说到写,由读到想;五个要素:以兴趣为导向,以直观为手段,以理解为基础,以说话为方式,以写作为目的,以求观察、说话、诵读、想象、写作五位一体。
一、身临其境,心领其意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求知的导向,情之所钟,金石为开。根据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加强诗歌内容的直观性、可视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理解诗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趣从中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课件等媒体,配以与诗歌内容相符的音乐渲染气氛,把诗歌内容的美展现给学生。(叙事性强的诗歌可编排成小品)运用这种手段,使学生快速“入境”,创造学习的契机。
镜头一:《快乐的足球赛》
我首先出示插图,看图说话,从图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这图中画的是踢足球的场面,由此引出真正足球赛的种种规则的认识。再又与图中的足球赛进行对比,此时,学生马上观察到这场足球赛与一般足球赛的不同:场中有只小花狗,人物中竟还有两个围着肚兜的小娃娃,但从人物的表情来看他们是相当快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学生的疑问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浓厚了。
镜头二:古诗:《春居》
这首诗用孩子们散学后放风筝的情景渲染了明媚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光。对于放风筝,学生们是很喜欢的,而且也是很熟悉的。因此,我就请学生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故事,此来激发他们相应的情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诗句和自己的经历,画一幅《纸鸢迎春》图。学生们兴致颇为浓厚,纷纷动笔想象创作。接下来,我请了几位学生把作品投影在屏幕上,并简要说说自己的想法。听了孩子们的叙述,我不禁被他们的天真、活泼所感动了。有位学生画了几个放在草地上的书包,他说是因为孩子们急着放风筝,所以连家也顾不得回了。这个想法简直妙不可言。还有几位学生指出了读本上插图有不对的地方,例如柳条画得不该那么斜,因为春风是如此的轻柔等。在想想、画画、说说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渲染的情境中。
2、意从彼出
在有形的世界里,学生们用他们的心灵之窗去洞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挖掘美。在诗歌优美(有趣)的意象前,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运用了观察,启动了大脑。教师不妨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事物,然后进一步描绘所见事物的情态,同时出示相应的诗句(诗节),这样图文对应,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很快心领神会。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理解诗歌的意思。同时这也是对诗歌意境的提示。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古诗教学。
镜头一:古诗教学:《山行》
我首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景物。这比较容易,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树林、人家、车、白云、石阶、人……接着,择其要,把与诗中相关的事物按顺序板书:
石径
白云 人家
车 枫林
叶
然后,指图进一步描绘:石径是怎样的?(弯弯曲曲,伸得很远,好像一直通向山顶。)把板书补一补,出现第一句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人家出现在什么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出示第二句诗:白云生处有人家。车是停着的,从车上走下一个人,观察他的动作,想一想他在干什么?(观赏枫树林。)他为什么要来观赏枫林呢?(因为他喜爱枫林。)出示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你看,枫林里的枫叶怎么样?(火红火红的,像一片彩霞,飘落的枫叶又像蝴蝶在飞舞。)那你知道枫叶是在什么季节变成红色的?(秋天)出现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红。按照这样的步骤,当整首诗出现时,学生就能从刚才的观察说话练习中大致明白其意义了。同时,这种方式又锻炼了学生观察、说话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教师在上述基础上,作补充介绍:这首古诗就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帮助学生了解杜牧。之后,听录音朗读,就诗中几个特别的字词再作强调:斜,弯弯曲曲;坐爱,因为喜爱;于,比。这样,这首古诗学习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
从实践效果来看,运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理解速度更快,理解也更透彻。全班90%以上的学生能快速掌握古诗的意思,也为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作了铺垫。
二、诗中漫步,文中求索
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读是多么重要。诗歌比较抽象,更需多读多诵。读是把抽象化为具体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意境,创造出比意境更美的意象。
1、情留读中
诵读之重要性已为现代心理学实验所佐证: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地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而为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美读,则是在有声朗诵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者的所有情感积累,如所说的那样“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最终达到读者与作者两种角色之间的完全融合— — 此正所谓忘我而入境也。美读的过程就是热情洋溢、由内而外的过程,目光、表情、体姿都应予以恰当调配,从而使整个身心沉醉其中、和谐外化。
古诗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而现代诗歌,在格律上虽不及古诗讲究,但它仍具琅琅上口的韵味,加之内容生动丰富,同样受到学生青睐。
古诗与现代诗 歌的朗读指导略有不同。古诗朗读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身体姿势,完全由他们的兴趣出发,抒发内心的感受:或摇头晃脑;或像古人作诗那样拈须沉思;或摆出一副大诗人的模样“引吭高歌”……在相应的音乐氛围中,边读边再现之前出现的诗歌所描绘的图景。
现代诗歌的朗读,则可由教师范读在先。通过教师的语气、停顿、重音、动作、表情,自然地感染学生,把要说的话转化成音符输入学生的大脑。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乐于模仿。“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在模仿中,学生们也体会到了,教师所表达的情感,加上年龄特征的因素,他们体会到的更多,更生动。通过读,诗歌在他们脑中已不再模糊,以逐渐地变为个个血肉丰满的形象,跃然纸上。
2、意在言外
在诗歌教学中,要感受形象的画面,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想象。想象的方法有“再造想象”和“扩展想象”。“再造想象” 是再现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和艺术形象的一种想象。
镜头一:李白的《望天门山》
我们就可以通过想象再现天门山一带宏伟壮丽的画面:奇峰插天,绿树成荫,怒涛激荡,浪花飞溅;雄伟的江面上,一片白帆乘风破浪,疾驶而来;而一轮鲜红的太阳,悬挂在青山绿水之上,万道霞光,使山山水水涂上了一层迷人的金色, 天门山越发显得壮美多姿。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统一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
“扩展想象”,即是把作者创造的艺术画面加以扩展、补充的一种想象。这是因为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以调动阅读者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扩展想象,可以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镜头二: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诗句。
诗中没有具体描绘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但我们可以抓住诗句中的一个“绿” 字,进行扩展想象。我们仿佛看到:在那阳光明媚的春天, “春风”翩翩而至,她用一双奇妙的手,装点着江南大地,给大地披上了绿色新衣,使江南到处充满了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这样去想象,去扩展、补充,我们便能获得许多奇异的美好感受。
镜头三:《快乐的足球赛》
在体会“这场足球赛的快乐”过程中,我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去想象:傍晚,阳光( ),暖风( ),垂柳姐姐( ),小花妹妹( ),小河边野草( ),小河发出了( )的歌声。我们在草地上( ),玩够了,比赛就开始了。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踢球,美哉,乐哉!赛前,还要高歌一曲《足球赛之歌》呢!(《快乐的节日》稍作修改,旧歌新唱: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向小鸟一样,来到里野里,来到小河边。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许多花儿开放。跑啊跑啊跑啊,踢啊踢啊踢啊,快乐的足球队员们,让我们一起痛痛快快赛一场……)这样,学生的情趣被激发了,诗歌的意象也逐渐丰富了。
三、方兴未艾,言尽其衷
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心理学家啊·尼·列昂捷夫又提出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指出作文是动机支配的活动。只有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真正进入角色,才能写出真正的作文。在诗歌教学中,看图说话,引导想象,已为作文创下了基础,只需将说话、想象活动的内容转化成书面形式。可以说,从诗歌内容的学习过渡到作文训练已“水到渠成”。他们对诗歌内容的兴趣就是他们引发写作欲望最初、最好的动机。
在《山行》学完之后,引导学生作文的思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只要他喜欢,就能“言之有物”。在这里,便可以诞生许多关于秋天的“杰作”或“四季的赞歌”。有的学生写道:“大诗人杜牧喜爱秋天的枫林,可我们这边见不着,白的棉花,金黄的稻谷,碧绿的甘蔗,大片的桔林缀满了‘小灯笼’,吃起来个个都甜津津的,河滩上牛羊成群……农民伯伯匆忙的身影,豆大的汗珠和他们腮边的笑容,秋天多可爱呀!”“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不冷也不热,空气又清新。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日子,老师还会带我们去踏春,放风筝,多有趣啊!……”不管文笔如何,单凭着他们的兴致,比任何一次作文训练的积极性都高,这种真实的情感是很可贵。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总是新奇的,他们的想象更绚丽多姿,如果能够及时抓住想象的翅膀,他们的生活就成了诗。在他们接触诗歌之后,让他们尝试写诗,把看到的、想到的编织成文字,用上夸张的想象,有趣的比拟,他们也能写诗:风筝,你是一位邮差/送来春的消息/风筝,你是一朵鲜花/带在大地母亲的发间/风筝,你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总想爬得高些,再高些/风筝,带我一起去飞吧!……虽然他们还显的很稚嫩,但想象是可贵的,多练之后,诗的感觉就会产生,这也同样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有常新的生命力,总能不断挖掘出新的东西。在诗歌教学中,把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加以整合,创造出更能体现教材特点,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的教学体系,这是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诗歌的大舞台中,不断展现新的景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革、试验,让诗歌教学青春常驻!
参考文献
[1]冯国太郝敬宏·诗歌意境教学之我见·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4月
[2]李建祁·意境品味三部曲·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7月
[3]屠礼中·古诗鉴赏教学五环节,1998年7月
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2
【关键词】古诗教学 术语概括 文本 微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107-02
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进行一些笼统的、空洞的概括,尤其是常常引用一些专业术语,以此替代具体的文本分析,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机械无效的。要教会学生真正读懂诗歌,必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进行微观分析,才能真正弄清楚那些专业术语的内涵。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杜甫的《登高》诗歌为例,探索古诗教学中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高中古诗鉴赏教学的隐忧
古诗鉴赏课到底该怎么上?这确实是让很多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一书中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讲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学生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不正是我们教师要讲的内容吗?如果深究下去,这些一望而知的东西,也往往是很多教师不去深究而照本宣科的东西。
当前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只停留于一些大而空的分析,满足于用几个专业术语来概括,诗歌的“专业鉴赏术语”太发达,导致我们在运用这些术语解读诗歌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困惑点给掩盖了。比如说起李白的诗,我们就会说“洒脱豪放,瑰奇浪漫”,提到杜甫的诗歌,言必称“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可“豪放浪漫”的背后,有没有细腻的情感?“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怎么回事?学生往往不得而知,有时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意。真正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这样,我们所缺乏的不是鉴赏诗歌的知识,而是进入文本进行微观分析的手段和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对诗歌本身进行微观分析。
二、《山居秋暝》教学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对《山居秋暝》的传统解读
高中必修教材中选录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们总喜欢引用苏轼的话来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确实,讲王维当然要讲到“诗中有画”,可是怎样才叫“诗中有画”?《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是颔联和颈联,许多参考资料都是这样概括的:这两联描写了一幅秋雨后,青山清朗,天气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荷塘里渔船在莲蓬间行驶的画面,营造了清新、恬静、淡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喜爱自然和向往归隐生活的情感。这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上述分析是不是稍显空洞而虚弱?“描写了……的画面”就是“诗中有画”吗?哪一首写景诗不是在描写画面呢?“营造了清新、恬静、淡远的意境”就是“诗中有画”吗?哪一首诗没有意境?
当然,另一种分析要好一些:这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Y合,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的确具有画的特点,写出了山间居民宁静悠闲的日常生活图景,不但画意盎然,且流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但是,这种分析同样具有“程式化”的味道。在古诗教学中,往往是这种“总结性”的归纳有余,而具体细致的分析不足,原因是这种模糊的话谁都会说,也很保险,不易出错,而一旦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很多老师就进行不下去了,一是太耗时,二是太考验一个人能力了,包括知识积淀、语言表达,包括能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实最关键还是需要教师真正读懂文本。这样说来,“动静结合”“视听相兼”“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等描述都是十分抽象的。那么,该怎么讲好呢?
(二)品味诗境,对诗歌进行“微观分析”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最早指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古希腊著名诗人贺拉斯也说过:“诗歌就像图画。”就是说,诗与画之间必有其共通点。“画”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色彩和构图,而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那么“诗中有画”的意思就应该是指诗歌体现出“色彩美”“构图美”和“音韵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构图尤其美丽。雨后空山,天色已暝,而皓月当空;群芳已谢,而青松如盖。素月、苍松―― 这是画的背景或远景,色调是素净的。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山石、清泉―― 这是画的主体或近景,淡雅的背景之上一抹亮色。诗句意象排列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构图之美。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体现了“诗是一种有声的画”。竹林之所以喧闹,是因为浣女浣纱归来;莲叶之所以摇动,是因为渔舟顺流而下。按常理,诗句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诗人却巧妙地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充分调动读者想象―― 脚步声穿林而过,竹叶沙沙作响,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山中,这该是一群活泼美丽的少女浣纱归来吧?莲叶轻摇,摇开了一条水路,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也许那渔夫还一边划着桨,一边还唱着渔歌呢!美好的山村夜景图中,加入了人的活动,顿时鲜活生动而更加美好起来,这种美好不仅体现在“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还体现在通过语言的“对偶”来达到一种音韵的和谐。
通过“微观分析”,“诗中有画”不再只是学生一听到“王维”时本能而懵懂的反应,学生终于明白“诗中有画”原来是指诗句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构图、音韵等方面的特点,相信以后再读王维的诗歌,学生的感知器官会变得敏锐起来。
三、《登高》教学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对《登高》的传统解读
高中选修教材中杜甫的《登高》,也是一首极易用术语概括代替微观分析的诗歌,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信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到杜甫的诗歌,很多学生就可以脱口而出八个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是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有研究?非也,老师如果进一步追问何为“沉郁顿挫”,也许没有几个学生能说得清道得明。事实上,教学杜甫的诗歌并不容易,因为杜甫的诗歌风格注定了他的诗歌与我们的教学对象―― 学生有着时代和情感的阻隔。学生口中的“沉郁顿挫”纯粹只是一个诗歌术语,不会有更多的内涵。因此,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此时便成为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
《登高》可讲的东西很多,如“特定的意象表现秋天的特点”“颈联十四字难易一字,字字有深意”“情景交融”,等等,这些都是多数课堂上会涉及的内容,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却往往一语带过,讲不透。其实,进入文本分析,杜甫的这一诗风在《登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首诗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术语。
关于“沉郁顿挫”,教参的解释是:形容杜甫作品的风格,“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真挚。“顿挫”指诗歌的音节的音调随着感情的波澜起伏而抑扬亢坠,也指抒情方式回流婉转。“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藏,语势有停顿转折。
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很抽象?要真正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这样的术语概括是不够的,必须进入文本进行微观分析。
(二)挖掘意蕴,对诗歌进行“微观分析”
《登高》的前四句最能体现“沉郁”的特点。很多老师是这么分析这四句的: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油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这样的分析固然不错,但如果能进入到诗句中分析,我们会发现更丰富更广阔的意蕴。首先,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天高地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无”二字让人似乎看到天地之间满眼都是飘飘扬扬的落叶,这当然是夸张,却体现了空间的广度;而“不尽”的长江水则写出了时间的长度和深度,增添一种历史的深邃感,因为在古人看来,江水是永远绵绵不绝的,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而“萧萧”“滚滚”两个叠词的使用,则更增添了一种雄浑的气势。这四句,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而且有诗的精神气度―― 悲秋而不孱弱,有浑厚之感。此为“沉郁”是也。至此,我们可以给“沉郁”下一个定义了,沉郁即“深沉而磅礴、激越而又抑郁”的文学风格。
后四句,陡然从宏大的天地之间回落到个人的命运上来,深沉浑厚的境界看似缩小了,格调由此而变得低沉,这在情感上就有了一种回流之势。此乃“顿挫”是也。也就是说,“顿挫”就是“停顿转折”之意。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顿挫”之感,非但没有使全诗变得小家子气,反而有一种起伏跌宕之势,更增悲凉之感。这是因为杜甫善于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从而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这就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风格―― 沉郁顿挫。
“诗中有画”“沉郁顿挫”之外,还有很多的诗歌鉴赏术语,这些术语能够高度凝练地概括诗歌的内容、特点、情感等,但正因为凝练,往往掩盖了诗歌本身丰富的意蕴,掩盖了学生读诗歌时的困惑。要知道,每一个简练的术语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丰富内涵,这都是学生所应该知道而又“未知”的内容。
因此,教学诗歌,专业术语的概括固然需要,但更迫切需要的,是术语背后的微观分析,只有进入了文本的具体分析,诗歌的专业术语才具有可感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3
从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词”的积累入手吧,为金碧辉煌的语文大厦来个奠基工程。由于学生刚入学,词汇量不够丰富,所以我把每课的生字进行扩词四五个,多的达到七八个,并按课打印成词签,贴在每单元的后边,以便学生随时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同时也为家长的听写带来了方便条件。每天只要学生有时间就去读词语,经过日积月累,班级的学生的词汇量就会明显增多,运用词语也很灵活了,说话造句的能力也增强了。同时,因为有些字是不认识的,反复认读,又进一步扩大了识字量,其实是一举两得。词语积累在语言表达中、在今后的习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语积累――品味浓缩历史,提高文字表达力
有了词语积累作为基础,接下来背成语也不算困难。在学习生字时,我给每个一类字找了一个成语,以单元的形式打印后,贴在了书上,让学生背诵。为了降低难度,在学习生字时,带出成语来认读。认会之后,让学生领读。然后每个人负责一条成语,每节课都反复巩固,一天下来接受快的孩子都能背下来了,接受慢的孩子也记得差不多了。这样既是为了巩固识字,又为了扩大积累,将来能学以致用,正所谓厚积薄发。每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见字想到成语,顺便认识了其它的字,识字量又进一步扩大了;再学其它字时,学生都能带出这个成语来,又是一举两得。我不局限于生字成语的积累,还随着课后的积累,进一步扩展,如上学期打印了数字成语、动物成语、AABB 、ABB、ABAB 、ABAC式词语;这学期积累了四季成语等等。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说我班学生上课组词都是成语,真正是平时积累到位了。为了提高积累成语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在日记中运用成语,只要用得恰当就加一颗星。孔繁一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下课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摇着呼啦圈,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揣原婷写到:在这个暑气蒸人的夏日,我最不愿意到外面玩了。孙宁泽在日记中说:张睿达莫名其妙地被妈妈说了一顿,很委屈……
三、古韵文积累――浸染学习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积累了一段时间成语之后,我觉得学生对古代的国文精华也应该了解一下,我又试着领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每隔一两周就为学生打印出一部分《三字经》、《弟子规》,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背诵。为了增加兴趣,我自费买了放音器,从网下载带有音乐伴奏的原文,学生们特别喜欢,边听边背。在背诵的同时,我还讲解意思和介绍有关的故事: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窦燕山教子……孩子们的知识面扩大了,也接受了中华美德教育。有了《三字经》、《弟子规》、成语作为基础,将来接触文言文就会很省力。教孩子一天就要想着他的一辈子,积累知识就是积累人生,让学生思想不断厚重起来。我们的一生都是在积累,平时知识的积累,何尝不是对人生的积累呢?
四、农谚、名言、古诗积累――丰富语言材料,增强民族文化底蕴
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4
1.按要求填写诗句。(8分)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3) ,小桥流水人家, 。
(4)《十则》论述学习态度,告诉人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
,_____ ______,_____ ____。
(5) ,思而不学则殆。
2.下面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栖息(qī) 猝然长逝(cù) 酝酿(liàng) 昂然挺立
B.枯涸(hé) 心旷神怡(yí) 盘虬卧龙(qiú) 峰围蝶阵
C.扒窃(pī) 玲珑剔透(tī) 贮藏(chǔ) 擎天撼地
D.奢望(shē…) 抖擞精神(sǒu) 仙露琼浆(qióng) 明查秋毫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B.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C.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怅然若失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D.我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4.我们走进四季,感受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请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写一句话,(如: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吹熟了稻谷,吹红了果实,给大地披上了新装。)(2分)
我喜欢 ,因为
5.综合实践活动。(4分)
(1)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花坛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C.抽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寄语
D.我的形象全在你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分)
两个卖瓜人分别在各自的西瓜摊前竖了一块牌子,夸耀自己的瓜好。甲在牌子上写道:“甜得舍不得卖。”乙在牌子上写道:“甜的舍不得卖。”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却是甲的生意非常好,而乙的西瓜却少有人问津。请问,就只有一字之差,为什么甲的生意那么好,而乙的西瓜却没什么人买呢?请你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原因是:
二.古诗文阅读。(12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6.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
字更好,为什么?(2分)
7.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2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以丛草为林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作青云白鹤观( ) (2)观之正浓( )
10.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11.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3分)
景物描写的句子有:
作用是:
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5
关键词:小班化;语文教研组;评课活动
一、“一有三无”评课镜头
听课、评课是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推手,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课:
甲:叶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教态自然,板书工整。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清楚。其他的我没教过高段,也讲不出来了。
乙:叶老师的课上得很好,课前做了精美的课件,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普通话很准,不愧是经常外出上公开课的。
丙:这堂课上得很成功。一是抓住了关键词句解读句子;二是很好地安排了课堂小练笔,读写结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丁:我认为这节课通过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理解课文,让学生读中领悟,读中体验,很好。
戊:能通过分析四件事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了解详写与略写;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真的很不错。
很显然这是“一有三无”的评价――有赞美、无证据、无合作、无研究,教研因此流于形式。
二、“一有三无”评课的弊端
1.评“教”的多,议“学”的少
“教”既指教师,又指教学;同样的,“学”也包含学生和学习两方面。回看前面的评课,或者是关于教师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或者是教师的教态、教学准备、教学流程。至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则很少评议。
2.评“优”的多,建“异”的少
因为都是同一学校的老师。因此,大家都充当老好人,评课时都拣好听的说,对于优点牵强附会说一堆,对于缺点或建议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结果只有你好我好大家好。
3.言“面”的多,议“点”的少
由于听课之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带着问题去听,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他们在评课时就课论课的多,实际联系理论的少,对于教师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不能作深入分析,只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亮点不会被大家挖掘,缺点是不能出谋划策找办法。
4.评“全体”的多,点“个体”的少
虽然有时会关注学生,但基本都是针对学生全体的。如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参与小组讨论,朗读课文很有感情……我们的小班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后20%的学生应是我们的关注点,但他们在上课时学习方法和老师对他们的辅导则很少有人去议。
三、理性思考
评课是让教师从一个课例中吸取经验,改进不足,参与者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评课者心有顾忌,“定式”扎根,就会让人思维钝化,使潜在的思想者变成了机械的匠人。小班化以“全面和谐”为基本指向,有助于学生个性品质中各个层面的“均衡发展”。“差异”被视为小班化教学的基础和动力。因此,对小班化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凭借对“差异”的深刻认识,彰显小班化特色。
1.评教学目标,突出适度分层,有效达成
孔子曾说过:“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小班化教育,就要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把握整体目标,又要顾及学生差异,解决教学要求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以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
基于对“差异”深刻的理论认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我们要看授课教师是否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合适的目标和“适应性”教育。如《匆匆》,可以这样设定目标:
上限目标:(1)会写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4)背诵全文。(可课后完成)
下限目标:(1)会写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积累珍惜时间的诗句或名人名言。(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评教学过程,突出双主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班化教学追求以每一个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显著的个体提升体现小班化的价值。因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都是评课教师必须关注的。
评价教师,主要看全部关注度、全程关注度的高低,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程度、小组学习时的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指导、关注后20%学生的举措、教学提问的激趣、教学的效度、对学生独特看法的态度等。
评价学生,主要看全面和谐性、全体参与度的达成,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个体学习方法的独特性、发言情况、小组活动的参与度、质疑、主动展示学习成果、特长体现、后20%的学生表现等。
3.评教学评价,突出全体与个体的共进
课堂评价,是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教师准确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真正有用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也不是空洞的赞美或廉价的表扬;而是具体有针对性、面向全体的。
(1)评价是否具体、有针对性
要看老师的课堂评价用语是否分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影响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用类似“听,介绍得多专业呀,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刚乘坐飞船回来呢”的个性化激励代替“真棒,准备得很好”的模式化评价。
(2)评价是否关注全员发展
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堂上,小组成员的发言有时代表的是全体组员的智慧,教师的评价也应针对全组人员。如“因为你们能听从导演组长的安排,所以课本剧表演才会如此感人”“正方的每一个组员都要表扬,因为他们在辩论会上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等语言可将个体竞争转变为小组竞争,从而增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4.评作业设计,突出选择性和个性彰显
作业布置是否有效,作业是否是学生喜欢的,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小班学生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综合能力、健全的个性相对于大班来说更为明显,更多地表现出自信独立。
(1)作业是否有效分层
作业可分为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作业题。如《秋天的雨》可给学生一份作业单,让学生自主选择:①摘录文中描写秋天的雨的诗句;②搜集其他描写秋天的语句,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幅缤纷秋天图;③模仿小作者,一起来写写秋天的景物吧!
(2)作业是否彰显个性
有差异性的作业,可对学生进行个性关照,让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如,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后,可布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①善于背诵者背诵《古诗两首》;②喜欢画画者选择其中一首配画;③喜欢音乐的,请为两首古诗配乐;④珍惜友情的小文豪,请选择其中一首改写编成现代文;⑤善于积累的,再搜集你喜欢的送别诗两首。
总之,小班背景下的评课只有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以全面和谐为基本指向,做到主导与主体兼顾,全体与个体共进,才能以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提高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允t,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6-8.
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范文6
“老师,秦皇岛所辖的四个县是哪四个啊?”邻座的男生首先发问。“老师,你看,远处那个劳动的妇女,她头上为什么包块围巾啊?”。另一个男生又抛出了问题。顺着男生的手势,我也看到了妇女头上的那方围巾,那是乡下很常见的物件,那样式独属田间地头劳作的村妇,只为遮风挡尘。两个男生的提问,让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孩子们幼稚问题的背后隐含了多少我们对教育现状应有的诘问:我们的教育离生活有多远?
孩子们本无错,生于斯,长于斯,已经升入初中生的他们从未看过家乡的地图,从没听家长谈起过相关的话题,也从没在课堂上获取过关于家乡的地理概念,因为这不是考试必考的内容。所以,第一次走出城区的孩子才有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城市究竟有多大?城市里的妈妈们优雅时尚,她们不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将一方厚厚的围巾包在头上。因此,城里的孩子看到田里劳动的妇女头顶那块不美丽的头巾像是看到了“西洋景”。类似的问题绝不止上述两个,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大米源自水稻,花生长在地下而不是结在树上,农民并非住茅屋也有的居住在楼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给学校的两个含义做注解:一是指专门的学校,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他提倡:生活即教育,把远离生活的教育形象比作“鸟笼式”的教育,并指出了:“行是知之始”。在对孩子的“六大解放”之中,他提出:要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学问。
反思现实学校中的教育,学生大多沉浸于“书本世界”,演变成应试的“机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学校教育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青少年学生需要在玩中学、做中学、实践中学,在活动过程中认识世界,体验求知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挫折的磨练。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我们应从广阔的生活课堂中寻找教育的灵感和智慧,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语文课恰恰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精神之旅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语文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感受活的语文,在探究中思考、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融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
当我们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校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将幻化出无穷魅力和生命力。或许,下面两则案例能为我们对“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提供些许帮助。
北京某一民办公助初中学校,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语文学科牵头,所有任课教师全部参与策划。比如,某年暑假,活动主题为“感受西安”。暑假前一个月的在校时间,学校各学科都围绕这次活动主题开展教学。语文课学习古今关于西安的名篇,学习西安籍作家的作品,感知西安深厚的人文内涵;地理课了解西安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学生自己设计行程的最佳线路;历史课知晓西安作为古都的兴衰变迁以及对今日发展之借鉴;数学课计算西安之行的所有费用支出、分组活动方式以及省钱方略;英语课模拟英语导游,成就数篇“西安游”的英文导游词,音美课欣赏一切关于西安的艺术作品……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之后,假期伊始,全校师生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奔赴西安,一个星期吃、住、游在西安,去触摸去感受鲜活、立体而完整的西安,回校后完成数千字的考察报告,由语文学科组评改、展出。
在那次学校参观学习,每每由衷欣赏那里学生的活力和大气。抛开应试的障目之叶,大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带给学生开阔的视野和襟怀,必然会弥散“胸中有丘壑”的大气。如此一以贯之的实践活动,怎能不培养出有丰厚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
某校初一语文组策划了这样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为:走过四季,拥抱自然。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自然四季的景物图片和人类活动的图片;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自然四季的景物特征;在网上收集歌咏自然四季的诗词歌赋以及文人墨客借自然四季来抒情的文字,并且写读后感,观看《人与自然》《探索》《动物世界》等影像资料,并且写观后感;每个小组办一份手抄小报,将自然、四季之美用图画和文字固定在纸质材料上面,邀请生物、地理老师进行相关指导,加强对自然四季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当学生们用三周时间进行了充分准备后,在期待已久的课堂上,异彩纷呈,迭起。学生自拍、自编的影像资料展示掀起了课初始的第一个,学生们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拍下了现代都市和乡村的四季气氛以及校园的秋天,并配上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小荷才露尖尖角”“湖光秋月两相和”“儿童冬学闹比邻”。接下来,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集体完成观看上述资料之后的《观后感》(小组内众人思考,一人执笔),而后小组展示,观后感质量相当不错。下一个环节是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环节,在展示了收集到的古今描写四季的诗词歌赋之后,探究两个问题:古诗中“伤春”和“悲秋”的诗歌很多,为什么诗人对“春秋”尤为敏感?现在的四季与诗词歌赋记忆中的有何不同?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课堂达到了另一个。
我相信,这样一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它从生活中来,直指人心,从而带给学生们这样的思想冲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当网络、图书馆、音像资料、自身的生活记忆都成为我们能开掘的教育资源,我们便找到了一个宏大的教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