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生活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生活感悟范文1
1、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2、股票有涨有落,然而打着信心标志的股票将使你永涨无落。
3、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4、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5、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6、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
7、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8、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9、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10、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11、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12、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13、做的技艺来自做的过程。
14、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15、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唤醒懒汉。
16、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17、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
18、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19、每天早上醒来,你荷包里的最大资产是个小时——你生命宇宙中尚未制造的材料。
20、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21、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22、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23、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24、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意志既能使肉体“贫瘠”下去,又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
25、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26、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27、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28、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经典生活感悟范文2
2、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人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3、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4、现实生活中的谎言太过美丽虚掩事实的真像即使在够真诚反而被人误解这是假意的谎言
5、这个世界,现实的不是人,而是生活,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随着生活去做某些改变,毕竟,我们要生活。
经典生活感悟范文3
国学经典使人明智。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识字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大的方面讲,可以让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专家认为,经典诵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学生更应从修养、气质等方面着重领悟其意义。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浅谈以下三点看法与认识。
1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
既然是经典,就不是仅靠一次活动或一次诵读就能将国学铭记于心的。学生年级越低越应注重此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小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国学经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更适合采用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使其成为课堂外的有效补充。
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诵读经常化,每日阅读,反复熟悉,读中感悟;诵读全员化,不仅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老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诵读交流化,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师长的点拨,同伴的交流;诵读活动物质化,即通过物质环境营造诵读氛围,如学校宣传栏彰显国学经典的身影。由文本学习走向生活实践,发挥经典的育人、化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如(1)“百善孝为先”感恩行动——围绕“每日为父母做件事,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等好习惯展开。结合实际开展“孝”的教育、“礼仪之星”等,使学生敬重父母,关爱别人。(2)“次谨信” 承诺行动——规范自己的言行,结合实际开展人人争当“诚信之星”,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诚实、守信的做人基本准则。(3)经典美文诵读比赛。通过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让全体师生从经典美文中学习“养德小事”,在激发广大师生崇尚美德、践行美德,陶冶语言美情操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校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诵读比赛“校园书香周”,举办诵读沙龙,组织学生交流诵读体会,开展读书征文活动。(5)“融入经典感受古人意境”——古诗文配画、书法展示。(6)我爱经典诵读——原创经典拍手谣、国学皮筋舞大赛使经典成为一种“流行”。(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
2 提高教师素养促进诵读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师是关键,学校要培养一批国学经典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
教师诵读经典美文,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
转贴于
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经典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在诵读中感悟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荣耀,感悟诗文中的真善美,礼义信,体味诗文中精美的比喻、喷薄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开展“师生共读经典”活动,通过读书笔记、读书研讨会、读书沙龙等各种形式,使教师们多一些文化积淀,写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说起话来字字珠玑。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国学的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华夏儿女骨骼里的钙质。国学,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淡定从容、高雅脱俗;国学,是最质朴的人生指南,是对世界的精辟认识,对为人处事的精准总结,日常行事的准则;通过经典诵读陶冶了教师的情操,提升了教师文化底蕴,实现自我的升华。
3 重视多元评价成就修养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能诵读经典,而且要能践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采取两种评价方式:一是重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应只看其会背、会写多少,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我们重视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的兴趣、态度等诸多因素。二是多元化的评价。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不能像高考一样,用考的方式作一种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相应评价内容。
通过阶段性的评价(教师评、互评、家长评),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班级每月一次评出“诵读小明星”。鼓励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经典诵读与道德素养的提高加以肯定与表扬,学校对各班的诵读活动进行在抽查、比赛、等基础上,通过对班级书香氛围的创设、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学生参加活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开展评选“书香班级” “书香名师”国学小状元”活动。
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列中来。学校每年结合“校园书香节”开展1—2次全校性的“亲子读书”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书香家庭”活动。印发《“书香社会”行动告家长》书,进行宣传发动;围绕诵读活动,充实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进行“书香家庭’的推荐、评比与表彰活动;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书香社会行动的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诵读并学习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是让诵读内容内化为学生气质。那么,如何将国学经典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成就一个人的气质修养?
经典生活感悟范文4
1.1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和谐关系
1.1.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
网络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网络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整合。相对于汉语言文化而言,网络技术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拓宽了汉语言阅读的人群,比如国外的一些文学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就可以阅读我国的经典文学,同时网络的出现也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人们阅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以纸质为形式的书籍上,这样可以为阅读人节省购买书籍的金钱和时间,让他们更加便捷的通过网络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
1.1.2汉语言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路环境
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包含中国经典文化,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对中国历史文人生活经历、创作精神的宣传与继承,通过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感知文化价值,可以净化阅读人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树立优质的品质,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抵制各种不良的信息,宣传与发扬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
1.2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人们通过网络阅读到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是人们通过网络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感觉器官的乐感,而不能达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出现阻碍了汉语言经典作品的阅读与体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1.2.1在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虽然网络为汉语言经典作品提供了广泛的展现途径,但是学生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非常的少,学生真正关心的是一些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言情小说、虚拟网络游戏说明,以及网络新闻等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需要学生静下心,慢慢的阅读,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感悟作者的写作情境,并且实现与作者在内心深处的心灵沟通,因此他更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沉淀,而网络更多的是一种浮躁喧哗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灵感悟阅读,比如在网络上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阅读人常常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分散阅读者的精力,导致他们不能静下心细细的品读经典作品。
1.2.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因此时代背景的不同,人们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是影响经典作品阅读的重要屏障。
2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虽然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之间存在着表现形式、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结合,通过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可以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平衡。
2.1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鼓励学生阅读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作者的真实想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说书的过程中熟练的讲解,同时学校可以将学生说书的的视频放置到网络中,让更多的感受说书的乐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2.2将课堂变成舞台,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单纯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由于其内容枯燥、篇幅过长、情感过于细腻等对学生产生不了足够的吸引力,而如果转变阅读方式,将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转化为舞台效应,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在社会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氛围,比如目前被学生们广泛演绎的《茶馆》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学生们通过演绎《茶馆》话剧,可以提高学生对《茶馆》著作的了解,进而引导着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同时《茶馆》话剧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舞台以及配套设施,比如灯光、音乐、背景等,这些相关配套设施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利用网络制作,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生了解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比如舞台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舞台人物的情感起伏而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汉语言经典作品的情感;同时也要鼓励人们将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经典文学作品影响范围的扩大,比如人们对《西游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变,这样《西游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会无形之中得到提升,人们也会无意识的阅读《西游记》。
3结束语
经典生活感悟范文5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 真实阅读 涵咏探究 审美愉悦 专业成长
文学教育回归原典阅读,回归文学经典名著解读,是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文学经典解读已成为大学中文系在内许多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的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及文学素养,影响到今后小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取向。因而文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亲近阅读经典习惯,积累经典阅读个性化体验,形成对文学的感觉和审美感悟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涵养学生心灵,促进健全人格成长,提升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文学经典解读“读什么”?歌德曾经告诉我们:“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2]由此可见,解读领悟文学经典作品深层丰厚的意蕴,建构作品的意义,探究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形式,这是文学经典解读主要内容和解读教学重心。“怎么读”直接对应着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重要。这就需要高师文学教学教师要运用文学阅读理论和和批评鉴赏方法,关注文本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有效改革教学内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反思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诸多问题:首先,文学教师文艺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单一。比如对当代阅读理论和文艺批判方法了解甚少。其次,政治化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习惯引导学生只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再次,在经典导读教学中,教师依然以讲得太多太细,忽略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与审美享受的获得。此外,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从学生专业和审美需要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久而久之,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就会使学生会觉得索然寡味,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思考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改革: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真实朴素地阅读。〔美〕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3]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或者带着有色眼镜,或者分心走神,雾里看花,阅读就可能失真。”[4]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也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原汁原味、真实朴素的阅读,是进入有助于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5]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
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与反讽,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最大感触的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应来看,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良好基础。
可见,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过:“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6]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读者转向,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 [7]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8]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我们依然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难怪乎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9]鉴于此,在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
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鉴赏品位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美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渴望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中。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抒情诗风格,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就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10]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共同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咏’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11]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也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涵咏品味,比较升华,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
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成理性的体会,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做报告展示。在课堂上,让同学做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底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比如,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涵咏品味和合作探究,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12]小学阶段是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童年阶段,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体验是以直觉和感性鉴赏为主,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入职时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鉴赏评析能力,同时还要熟悉小学的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因而应关怀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典解读教学中,要将学科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未来教师们具备任教所需学科知识涵养和专业化素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小学名师鲜活的经典解读的教学范例,让学生零距离地与小学名师们进行对话,目睹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学生在感性观摩中不仅吸纳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领略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能感受他们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经典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必须明白:一流教育从经典训练开始”。[13]她系列成功的名著导读课课堂教学案例,比如《丑小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在注重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原汁原味直接阅读原著译文,重视学生对文学课文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方面,都是小学文学教育的范例。窦桂梅老师爱读经典,她曾说“要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要有让经典以经典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心。”[14]她的名著导读课就像她本人所期待那样,文学课上出了“文学的味道”,上出了文化的味道。
在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案例中。她大胆超越教材,引入原著译文,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与经典对话。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安徒生的拟人童话《丑小鸭》。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的译文有近7000字,但你知道吗?在课本里被压缩不到500字了。
(学生打开课本,发出“吁”的惊奇声)
生: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与译文比就像一个故事梗概。
师:既然像个故事梗概,那么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说出文中可能缩写或删掉了哪些内容。[15]
窦桂梅老师这样巧妙的激趣导入,使学生对原译文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秘欲望。接下来,伴随着丑小鸭“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四个阶段,窦桂梅老师依次呈现精彩的译文片段,反复朗读体验、分角色表演、品词品句等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涵咏式的阅读中感受安徒生童话语言的诗意美、幽默美和含蓄美。同时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分角色表演等,营造诗意的氛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安徒生笔下优美的童话世界。窦桂梅老师还适时适当引入补充介绍安徒生生平与理解童话主题意蕴相关联的内容。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深入探究,把丑小鸭成长经历和安徒生人生奋斗联系起来,涵咏咀嚼,“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高贵”的主题――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窦桂梅老师的经典导读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同时也如她本人所说,童话课上出了童话的味道,上出了文学味道。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适宜引入像窦桂梅老师这样小学名师的典范案例和成功经验,使师范生明白外国文学经典在涵养小学生心灵,初步形成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发挥尤其重要作用。从而激励学生热爱读世界文学经典,多读经典,将读经典作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培养。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意义的建构。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175]
参考文献
[1][6][11][1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41.17.14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29-430.
[3][9][10]〔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08.6-7.06.
[4][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25.
[7]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13][15]窦桂梅.童话与人生〈丑小鸭〉课堂实录〔J〕北京:人民教育.2008.(23)40.40.
经典生活感悟范文6
西西忍不住想象:窗外寒风呼啸,坐在温暖的被窝中,床头再放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手握一本心爱的书,那该是多么幸福的画面……所以这期 “超级男女声”的主题便是:“我爱读书”。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王国,和大师们对话,畅谈理想,规划人生。
新年伊始总是要回顾走过的岁月,回想和你朝夕相处的人,或是重新审视自己,期望能在来年做更好的自己。“你最炫”中有最熟悉的同学,最亲爱的老师,还有以旁人的口吻描述的自己、自信、精彩!
捧一本经典,坐在窗边,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飘散在空中。透着这气息,我似乎看见老子端坐在树下修身养性,苦苦寻思“道”的精华;我仿佛看见孔子正盘坐在座位上,不厌其烦地诠释着“仁义”的可贵;我似乎看见庄子正洒脱地四处游荡,倡导“无为”的真理。我仿佛又回到了春秋时期,历史永远停留在了那百家争鸣的场面。
孟子让人感悟“仁义”的博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往今来,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经,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不管自己的生活有多艰苦,不管自己的家里困难有多大,心里仍旧牵挂着那些孤寡老人。宁愿自己多受点苦,也不让老人受半点委屈。自己喝稀饭,绝不会让老人啃窝窝头。日复一日,终年不变。甚至连她的孩子也将那些孤寡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学会去关爱他们。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以捡破烂为生的老人竟前前后后收养了七个孤儿,尽管自己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仍将他们一一抚养成人。也许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虽不是圣贤,可他们却已经成了圣贤。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可是,他们却付诸了行动,没有豪迈的语言和英勇的壮举,只是用平凡实践着。
荀子让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错,大自然有它自己发展的规律,这规律不是人为控制的。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从前,人们错误地理解了这句话,结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后果。黄河中游一带,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固执地认为“人定胜天”,而后大肆砍伐树木,结果,直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下游泥沙严重淤积,成了有名的“地上悬河”之后方才猛然醒悟,可为时已晚。自然本来就有它的规律,你非要破坏,岂不是自寻灭亡?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了,也正确认识到自然现象,与自然达成了共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自然环境改善了,人与自然也就和谐相处了。
老子、庄子让人感悟“无为”的博大。“心中无道,方是有道。”乍一听去,这“无为”的训导似乎令人十分费解。可细细寻思,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譬如骑自行车,若是骑的时候双手总是死死地抓住车把子,这样骑车不是撞上墙壁,就是撞上大树。但只要你放松心情,双手自然握住车把子,自行车反而行驶自如了。这其中不就有“无为”的道理吗!在生活中,如果你太想成功,太在意得与失,太紧张,结果功亏一篑,反而不容易成功。放下心中的包袱,以放松的心态去面对,只注重脚下的每一步,不知不觉,成功便来到面前。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只管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成功便在不觉中来临了。或许,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以来,我一直将它视为学习的动力。是啊,一个人从小就应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并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而这奋斗的过程正是建立在自强不息之上的。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半途而废,岂不是得不偿失?“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成功将要来临的时刻”,“天道酬勤”,成功就在眼前!
其实,经典就活在我们身边。哪怕从没有接触过经典的人,心中也依然存有经典的。我们所做的所说的,其中无不伴随着某些经典的影子,蕴含着经典的道理。经典就是这样,以最朴素的方式活在人们身边,以最简单的方式展现在人们身边,让你用最平凡的心去读。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与精华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