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课 语音教学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汉语课是综合课、必修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它是一门集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教学为一体的课型。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精听,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要发音准确流利,即使词汇量有限,掌握的语法点不多,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而语音却不行,只要一张嘴,哪些语音没有学好,立刻就会露出马脚,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英语没有,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比较两者的异同,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分别与an相拼,组成dan和tan。
2.在韵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中,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二者易混。因此,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某一个声调读不准,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而且也更难一些。
3.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慢慢积累,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发出平调不困难,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再发平调,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而教降调,和发阴平调一样,先拉紧声带,然后放松声带,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声带逐渐拉紧,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声带先放松,这个过程很短,然后要拉紧声带,声带先松后紧,先下降,再上升,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只影响调值,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这里重点讲一下教上声的方法,上声是教学中的难点,令很多留学生头痛。上声是个曲折调,没有声调语言或者没有上声声调语言的学生发这个调是很困难的。在教单字时可让学生模仿练习,在日常的交际中,上声单用的情况并不多,它一般是与别的声调组合使用,这也就涉及变调问题。上声在非上声字前变成半上(211),如“老师、语言、感谢”,在上声字前变得近乎阳平(24),如“水果、选举、友好”,所以重点是教学生半上,让学生在具体的词组中反复体会。
4.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所以,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彩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实物和图片展示。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如“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后者除了用钱以外,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救助病人。
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以旧释新。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外公”是妈妈的爸爸,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李晓琪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必须与词汇教学密切结合。她提出:(1)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2)筛选,突出实词难点,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3)着眼语篇,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方向。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语言知识的综合,而且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李扬.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钟华.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慧君.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技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6]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2
【关键词】汉语教育国际传播语言与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华人涌入世界各地,为当地唐人街的汉语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所在地汉语学校的举办,让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子弟得以保存民族文化之根基。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汉语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国际传播的步伐空前加大。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2011年,罗马尼亚一所孔子学院的院长奥普利安曾对世界语言格局进行分析,得出“英语持平,德语、西班牙语、法语下降,中文上升”的结论,并预言“中文将成为全球性语言。”仅2012年,就有英国、瑞典、爱尔兰、塞尔维亚等7个国家通过颁布政令、法令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增加到40多个。随着汉语热的升温以及对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国际汉语教育”已经被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从2004年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到2014年9月,我国在全球五大洲123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
一、“对外汉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育”
21世纪初,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是一个独立学科的争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不断成熟。凭借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所要求的多学科间的交叉性,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实践内容的丰富性,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民族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应运而生。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态势下,“国际汉语教育”的提法被学界所接受。“国际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关注的焦点是将汉语放置在国际环境中,在全球化背景下,强调树立国际汉语教育的大学科意识,更加注重这一学科的全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国际汉语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言是一种本身具有文化价值的符号系统,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文化失去语言也无法传递信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国际汉语教学被称为“跨文化”的第二语言教学,因此,从事国际汉语教学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决定了外国学生汉语习得的效果。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差异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文化上的差异,所以第二语言教学,实质上是第二文化教学。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使语言形式与文化信息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看,就是对所学汉语知识的“内在化”过程。
国际汉语教学的主旨是努力拓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中华文化。国际汉语教学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依然存在,这是造成文化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实现良好的输入效果,克服中外不同话语体系和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用国外学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
三、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走向世界既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需要。国家利益的发展必然带动其母语的发展,国家地位的提高也必然带动国家民族语言影响的扩大。当人们认识到使用某种语言会与物质利益挂钩,该语言就会得到广泛传播。正如19世纪,由于英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海外投资国和最大的进出口国,英语便演变为贸易通用语。
研究语言传播是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天然职责,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在国内,因而学术研究的焦点在第二语言教学的技术层面,对语言传播的宏观规律关注较少。语言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价值。有价值的语言,才会被他族他国学习和使用。随着中国利益的全球化,语言传播被纳入国家视野。
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再到“汉语国际传播”的概念演变。这体现了国家在汉语国际传播工作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策略。
“汉语国际传播”是“国际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汉语传播归根到底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推动和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石和手段是语言传播。除了政治、经济,语言和文化成为国际大国博弈下的最为重要的软实力。
四、汉语国际传播的战略思维
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包括对汉语国际传播的总体战略、国别战略、孔子学院布局战略等方面。汉语国际传播的总体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配合国家的整体外交战略和国际经贸战略,应具有前瞻性,因此,汉语国际传播的战略研究对汉语国际推广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果说汉语热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自发现象,那么,孔子学院的设立则是中国政府采取的积极主动的政府行为。孔子学院的一个基本理念被设定为:让汉语走向世界,满足世界性的汉语学习需求;让世界了解中国,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不仅满足于外国人会讲汉语,而是要将中国文化完整地推向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核心价值观。
汉语正昂首走向世界。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本国独特的外语政策。因此,研究各国的语言政策,是做好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础。将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发达国家在向外传播自己语言时所采取的基本政策。对传播者而言,传播一种语言亦是传播一种文化。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的直接考虑就是为对抗德国和意大利的纳粹文化,推广英语就是推广英国的价值观念。法国在语言推广中更是将文化作为最主要的语言推广特征,特备是近年来面对美国文化,法国始终注意保持文化大国的地位,在语言推广中将文化推广作为核心。
汉语国际传播的成功程度,主要体现在汉语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程度,因此,需要加强汉语国际传播与不同国家教育体制相关问题的研究,努力促成汉语教学进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
五、结语
汉语教育的国际传播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更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汉语快速向外部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作为软实力的语言传播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研究语言向外部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当然,语言传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语言在对外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语言间的关系问题、各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问题不是语言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因此,对于汉语教育国际传播的研究不只局限于语言学的角度,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家关系等等问题都应纳入语言推广政策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
[2]朱永生,彭增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6.
[3].陆俭明.再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J].长江学术,2007.
[4]张西平,刘若梅.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李泉.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J].世界汉语教学,2009.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3
[关键字]对外汉语;书法;汉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正所谓“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书法与汉字是密不可分的,书法因汉字而产生,并因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而独具魅力;汉字又因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演义而更加精彩。所以,将书法元素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可行的。但是,书法这一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该怎么样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融呢?外国人是否真的能够喜欢和接受书法,这是需要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一、教学对象
1、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
将书法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件非常难掌握的事,首先学习对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可将学习对象分为汉语初级,汉语中级和汉语高级水平的学生。本人认为汉语水平在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可以学习书法这门艺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需要相适应。汉语初级水平的学生刚接触汉语和中国,汉语的词汇量非常的不足,如果在这一阶段引进书法教学,可能会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效果,甚至有可能会产生“文化休克”和“负迁移”。书法精髓之深是连有些中国人都很难驾御得了的,更何况是对一些刚到中国的时间屈指可数的外国人,如果他们一旦觉得书法太难,可能会导致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正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担忧的事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是难点之一。书法与汉字相辅相成,汉语初级阶段的外国人主要的学习目标是简单的口语交际和一些基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汉字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一大难关。书法的字体千变万化,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是字的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初级阶段的外国人掌握简体字是一大难点,更何况是书法那变化丰富的字体了。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中,不应大篇幅的学习书法,但对书法的简单介绍是可行的。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汉语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阶段引进书法教学有利于汉字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
2、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
文化圈是由文化传播形成的一种文化场,是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冯天瑜,2004;林龙飞,2006;王玉德,2006:83-84)。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援。非汉字文化圈,这一概念广为接受的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即汉字文化圈外的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空间概念,来自这些地方的学生不具备汉字文化圈学生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难发现,有汉字背景的学生读写技能要比没有汉字背景的学生要强,所以在对外汉语书法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比如,像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区的留学生,在教书法的时候主要侧重中外对比。在上述国家,有的留学生可能从小学习书法或接触过书法,无论是书写本国文字还是汉字,他们比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要更了解书法,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从中国书法和本国书法的对比入手,用异同点来激发学习中国书法的兴趣,达到文化教学目标;像来自欧美国家等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可能只是来到中国以后才接触到中国书法,在文化教学中,应侧重突出中国书法的精髓,重点讲解和练习,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
二、书法教学
1、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书法元素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将汉字的教学与书法教学结合起来,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又因书法体现出来。二者结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对外汉语课堂中使用书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有利于汉字的学习。如何将书法元素融入到汉字教学中呢?比如,将一组偏旁都是“提手旁”的字,像“打、扔、拉、提、抬、抓”等几个常见的动作动词,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用毛笔写出每一个字,这时学生们会好奇老师的动作,产生想要了解的心理动机。然后老师可以将这些字的纸叠加在一起,只露出“提手旁”部分,引入今天的汉字教学。如果用现代感很强的PPT或传统的板书来演示,虽然同样直观,但是缺乏了趣味性。所以书法元素的引进可以增加汉字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
2、作为选修课的书法课堂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书法教学一直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即便是选修课,书法教学也应当遵守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在书法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指导每一位学生学习书法。教师要在黑板上或利用PPT来讲解笔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逐一指导。面向留学生的书法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应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观察、临摹和创造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书法有一定的“法度”,教师应在学生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后,适时、适量地讲解一些书法的章法,如一幅作品的三个有机构成部分,即“正文、题款、印章”。教师在教不同字体的时候,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运笔方式,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和文化知识。
三、书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书法的字体问题
本人认为,在对外汉语的书法教学中,教授楷书最为合适。我们在教之前要了解教学对象是谁,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他们学习的汉字是简体字,如果教授他们行书、篆书或草书,会形成先入为主的效果,产生负迁移,误导学生写错字或错误地记忆汉字;关于隶书,可能很多学过书法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隶书于其他字体而言相对简单些,但是隶书对于刚学汉字的留学生不太适合,因为隶书中的很多笔画在行笔过程会发生一些变形,如学习《石门颂》中的字,有些偏旁会发生变形,如“走之旁”,这与学生的课本或考试中的楷体或宋体的写法是不一致的。对于有一定汉字书法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其他字体,如篆书,有的学生对篆书的线条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可以个别指导。
2、古今字的问题
在教留学生学习书法的时候,所学汉字应来自《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或留学生正在学习的汉语课本,不能教留学生一些字帖中生僻的汉字、繁体字和因书写需要而变形的错字。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汉字难学、难写、难认,《大纲》中要求的汉字对于留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学的难点,如果在书法教学中教授繁体字或生僻字,势必会增加留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甚者会对汉字产生厌烦情绪,改变学习策略,产生汉字学习的负迁移,这样反而会阻碍汉语的学习,适得其反。所以在书法教学中,临摹字帖的时候应尽量避开这些不符合《大纲》的字。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4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01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对汉语学习者关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为了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汉语学习者能良好地学习汉语所采用的教学的方法。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较晚但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对外汉语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亦是如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汉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对外汉语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首要原则,进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交际。与话者彼此能够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交际就是成功的,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其次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原则。我国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向来主张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在上边说,学生在下边记,课堂互动环节非常少,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意在多听多练,练习多了自然学习的效率就提高了。但应注意“度”的把握。把学生提高到中心位置上,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乱说,应当在学完基础知识后,加大学生对汉语的接触,给学生营造优良的语言环境,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学生只会阅读理解不能进行语言交际,这样的汉语教学是无用的,久而久之会戕害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信心及勇气。再次就是要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背后也暗藏着深厚的文化,要想学好一个民族的语言必须先从这个民族的文化入手,这样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是语言学习必备的环节,精讲多练是汉语学习所要遵循的又一原则,在课堂上以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加强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训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侧重。这样会大大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最后,利用但控制使用母语和媒介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在汉语教学中,在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时可以适当地使用其母语或英语作为辅助教学,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长久以来会使学习者对其造成依赖或偏误,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汉语学习。而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运用会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对外汉语教学难点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正视学习中的难点,逐个突破以提高教学者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汉字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字母文字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方块文字对于他们更是难上加难。如何使汉语学习者轻松学汉语、汉字,提高学习兴趣,高效地识别和书写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张永亮在《汉字联想网及对外汉字教学》中提出“汉字联想”。汉字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根据汉字形体结构,从字义到字音,把相关的汉字有机地联想成网络。从能产性高的基本字联想,把汉字联想网分为五个方位区,即上方位字区,下方位字区,左方位字区,右方位字区和包嵌字区。以“口”字为例,上方位联想区是“舌”、“各”等字;下方位联想区是“只”、“呆”等字;左方位联想区是“扣”、“知”等字;右方位联想区是“叩”等字;包嵌字区“句”等。这既是从汉字构件所处的方位建立的联想线索,也是一个富有创建的思路。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拓展学习者思维,提高汉字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西方学生的汉字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视听课也是提高汉字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大型电视艺术片《汉字宫》通过四到六个字的篇幅向人们介绍了 3500 多个常用汉字,让每一个汉字学习者都能“断文识字”,在汉字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字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自然巧妙地将知识性、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汉字学习中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注意事项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简明扼要。通常语法教学主要强调简单、会用。对于过于复杂且不常用的语法知识教师可以忽略不讲,毕竟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是能够交际而不是精通语法。②少用术语。术语的专业性较强,对于外族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会减少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否则大量的术语会搞得他们不知所云,反而适得其反。③举例生动有趣。语言学习本身是非常枯燥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上生动有趣的例子,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④结合汉语学习者的语法偏误。偏误的产生大多都源于汉语与其母语的不同。例如英语中数词与名词中间不用量词“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the room”,而汉语要说成“教室里有三个人”不能说成“教室里有三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者的语法偏误,以免造成不便。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5
长期以来,离合词都以“离”作为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可先以“合”的形式完成词汇教学内容,包括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在认清“合”的用法的基础上学习“离”的用法。1.词性方面离合词无论“合”还是“离”的用法都跟其词类属性有某种关联,《新大纲》有11个离合形容词,它们是:有名、着急、害羞、伤心、讨厌、倒霉、过分、过瘾、合身、随意、淘气。形容词常充当定语、状语、补语成分,一般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些可带“着、了、过”,不能带宾。《新大纲》的2个离合副词是迎面、当面。副词只能充当状语,如“迎面走过来、当面说清楚”,继而其“离”的用法也比较统一。2.结构类型方面《新大纲》里11个中补式离合词有很多共同特点:(都是动词(“合”的时候除了“起来”都可带宾语(都不可用“着”扩展,除了“提醒”,一般不用“了、过”扩展。最重要的是,类似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它们都可用“得”或“不”扩展为可能补语的结构,用来表示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其中只有“提醒”不具备此种扩展式。
(二)注重语用
离合词无论“合”式还是“离”式,都有其语用环境,能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1.“合”式的语用价值首先,离合词合用时算作一个词,其表达的意义是一个整体,放在句中实际上是表达事件的整体性,并无特别强调之处。其次,从语体来讲,“合”比较书面,“离”比较口语,所以在严肃庄重场合不宜使用或过多使用“离”式,比如“A领导和C领导握了个手,谈了会儿话”就显得太随意,换成“A领导和C领导亲切握手并进行谈话”就合适多了。2.“离”式的语用价值本文对离合词的扩展式不再赘述,仅以魏淑梅《汉语动宾式离合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2010)中对扩展式的分类为依据,按照其文中的观点,离合词的扩展主要分为三大类,一为插入成分,二为重叠动词性语素,三为倒装①,“离”式将整个词分为两部分使用,必然会产生对某个部分的强调作用,同时离析以后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的口语性和生活气息。首先为插入成分:一为插入动态助词着、了、过,二为插入定语,包括数量词/短语、代词、形容词或名词,三为插入补语,包括数量补语、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其次为重叠动词性语素,多数动宾式离合词的动语素可以重叠,形成AAB式,一般表示短时或者尝试性的,或者在征询意见、发出请求时,可以进入这种格式,动词性语素重叠后,可以体现出轻松、随意的味道,或者能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如“跑跑步、上上网”。但有一些非自主性的动宾式离合词是不能进入这种重叠格式的,例如不能说“起起床、住住院”等②。离合词重叠式除了AAB式,还有“A一AB,A没AB,A不AB,A了AB”,其中“A没AB和A不AB”主要用来提问,需要听话人对动作做出相对明确的表示,答语通常只用“A或没/不A”。这充分显示了离合词的可分离性,而A一AB和A了AB则有和AAB差不多的语用功能,表示短暂、随意等,如:散了散步,聊一聊天。最后为倒装,在一些动宾式离合词的内部,两个语素可以进行前后语序的调换,以此形成倒装结构,同时也就构成了强调句式,我们认为倒装以后实际是在强调宾语成分,如“结婚———婚已经结了”“打折———折打过了”,倒装后实则等同于将宾语提前进行强调。
(三)注重交际频度
《新大纲》中收入了18个非词汇单位,它们是:下雨、唱歌、刮风、爬山、刷牙、抽烟、购物、流泪、付款、划船、戒烟、挣钱、盖章、候选、经纬、聋哑、正负、棕色。它们大都属于动宾结构,也就有一些类似动宾式离合词的用法,这可以看做是《新大纲》一种大胆的尝试,这些语言单位都具有较高的交际频度,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部分的教学应该以“交际”为目的,掌握一种语言单位的使用情境及基本用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种教材和工具书才更要注意尽量保持版本的一贯性,同时兼顾选词的交际频度,那么无论是“教”还是“学”才有据可依。
(四)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 跨文化交际
语言承载了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环境独立存在。“文化”在学术界的定义有很多,在跨文化交际和二语教学方面,“文化”定义为“行为的方式和交际的模式”。不同民族的自然物质条件、历史、风俗因素,造就了各种特点的文化,而文化就决定了人们因遵循的习俗规范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同时决定人们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媒介,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会影响人们交际行为中所表达的信息。
一、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语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学习,还要关注语言知识和规则得以形成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人群的行为、思维模式。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传递信息的模式,是与此语言使用地域的自然、历史、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文明的文化模式是由表达那种文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影响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人们并不仅仅生活在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而是极大地受到语言的影响,而语言已成为社会中表达思想的主要媒介”。
在使用目的语交际过程中,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者的母语文化不断地交互发生作用,这对交际的质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积极的。不了解其文化内涵的语言学习者是没有灵魂的语言使用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完全是交际能力,更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指人内化了的语言语法知识,是对语法知识由了解到遵从,与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并不完全等同。现在的语言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脱离了使用目的语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际环境,语言能力也仅只是纸上谈兵。
学习目的语文化不可能学得和生活在母语文化中的人群完全一样,教学目的也并不是如此。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要培养学生在与自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时候,具有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差异和防止文化休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跨文化语境的问题,解决的是同一语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语言规则、交际规则等因素不同的情况下的冲突问题。比如,中文:久仰大名。英文习惯为:I've long heard of you/ I've looked forward to meeting you. 汉语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重“自谦尊人”的交际规则,而英语的表达习惯中就很少见。
(一)语言规则、语义文化
这个是在语言体系上的文化差别,文字、语音、词汇、句子、语篇、表达方式这些语言要素。中国的方块字、英文的曲线型,与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生活自然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诗词重视意境,“枯藤老树昏鸦”这样排列事物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想象出其意境,但是其他文化氛围中的人往往就会摸不着头脑。词汇是语言体系中文化因素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人使用“狗”的词或表达方式中,大多都是贬义,而在英语文化中却是相反。外国学习者通过背诵有自己母语翻译的字典来学习,对初级阶段来说是有一定作用,但却出现很多的信息缺失。比如“老外”“落叶归根”“红包”“离休”等。也就是说,由于文化、制度、风俗等因素的差异,以至于出现语义上的差异。仅了解字面意思,不能神形兼备地涵盖所有的文化特征
(二)语用文化
这是在交际中的交际规则和语用习惯。比如称谓问题、问候语、敬语和自谦。“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除了要遵循语言的内部规则以外,还要受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总要根据一定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等选择适当的语音形式、选择适当的词和句式、选择适当的语体和应对方式等。”
(三)非语言交际
张占一先生认为非语言交际,如体态语等,也应列入交际文化的范畴。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需要语言与非语言的肢体语、衣着、举止、礼节、习惯等的配合、才能得体地、准确地获得满意的交际成果。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教学的实践证明,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能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原因在于交际文化差异使留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存在心理隔阂。外语教学分为语言的结构层次、语言的文化层次和语言的语用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相对应。学习汉语,并不是为了“同化”,实际上要完全同化也很难,只是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当中,取得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在沟通的过程中融合,生成新的文化。
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上,文化导入就需要在这其中时刻注意教学中的文化内涵,不断注入文化元素。
(一)利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教材,循序渐进地导入文化元素
所选所编教材要具有针对性。比如初级阶段可通过讲解汉语特别的问候语、称谓、致谢等材料来揭示交际准则。中级阶段重点是汉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带有专项讲解如节日、习俗等文化。高级阶段的教材最好能选择更为深入的专门文化课程,但不能脱离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所有的文化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能自觉地查阅资料、自我学习。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
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学习效果要看沟通与跨文化适应能力。对固有的行为、思维、交际规则迅速地进行调整,善于排除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干扰,顺利进行交际。培养学生冲破文化阻隔和文化优越感的能力,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目的语的兴趣,使之自发地去寻找平衡点和解决方式,准确地表达和交际。在跨文化语境中,教师必须要教会他们处理、平衡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克服文化优越感或是自卑感。提供给他们排除文化差异的障碍的建议。所以这种跨文化语境,与教师的换位思考和跨文化意识同样很重要。
(三)在课堂活动中更关注文化交际目的,增强语言运用的可实践性,提高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尽可能地使用目的语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实际运用。课堂中可以引入有关文化项目的练习,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鼓励学生运用其所学实际“动”起来。课外还能利用各种文化语境进行训练,并实际参与其中,如参加中国人的婚礼、参观文化景观等活动。
(四)对比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语中的汉字、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所以对于母语是异文化的学习者来说,这些语言要素的学习,文化差异大的那部分就造成学习的困难。通过思维方式的比较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排除对汉语的惧怕心理。中西方思维差异表现在具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所以汉语的造字重视意合,有很多形意结合的字,而英语文化很少。形声是在图像性之后的逐步深化。汉语的造词重形象比喻,英语中就比较重本质。汉语重具象思维的特征,给人以声貌、形象上的感受,无论语法、表达方式还是篇章上都具有这些特点。语言要素教学基础上融入思维方式文化特征的对比进行教学,对深入理解语言和文化、提高语言和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Salzmann, Zdenek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ty[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04.
[2]盛炎. 语言教学原理. 重庆出版社,1996.
[3]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