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起又看流星雨台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起又看流星雨台词范文1
湖南卫视从《丑女无敌》开始在自制偶像剧中大量植入广告:洗发水、沐浴露、红茶等等。到近期热播的《流星雨》,有观众统计,一共出现了至少20个不同品牌的广告。大量的植入广告使得电视剧还没播出就赚得盆满钵满,但同时也大大影响了电视剧的质量,有人说这样的电视剧无异于一部大型广告片。然而,这并没有影响这些偶像剧的收视率。《丑女无敌》在最初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居然险中求胜,17次拿下全国收视冠军:《一起来看流星雨》更是赢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并打造了一批新的偶像。
选择拍摄自制偶像剧,还可为自家卫视选秀出来的艺人解决出路问题。湖南卫视通过《一起又看流星雨》使得谈莉娜从“温热”的选秀歌手转型成为偶像剧演员,现在片约不断。而东方卫视通过《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也选出大批演艺新人,全部“打包”出演自制偶像剧,这样的自产自销,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做法。既省去了邀请一线大牌明星的片酬,又给自己的艺人一个“加热”的平台。
其实,就现实的情况来看,除了湖南卫视的自制偶像剧,其他电视台目前播出的几部自制剧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收视效果,包括浙江卫视花了大钱打造的《爱上女主播》,也是收视惨淡,收视率竟然一度跌到同时段10名开外。不过选用当家花旦朱丹作为第一女主角,倒是凸显出浙江卫视的频道特色,但是不知道这些由朱丹引来的诸多议论,其内容是否符合电视台的预期?
浙江卫视、湖南卫视都在紧锣密鼓地拍摄新的偶像剧,而深圳卫视与中国台湾“偶像剧教母”柴智屏共同打造的偶像剧《小菊的春天》也将在明年初登陆荧屏,新一轮的偶像剧大战又将展开,他们争夺的是收视率与口碑的双赢。
收视第一
《一起来看流星雨》是姚嘉做制片人的第一部戏,之后由她负责的几部湖南卫视的自制剧,全都是全国同时段第一。现在姚嘉得到了台里充分的信任,负责管理湖南卫视以及整个地面频道的电视剧工作,包括全台的电视剧购买、对外营销即电视剧的推广和影视剧的合作即自制影视剧三大块。
对姚嘉来说,坚持做偶像剧、打造属于自己的偶像剧风格是最重要的,也是符合湖南卫视整体气质的选择。而做偶像剧,打造自己的偶像和寻找新鲜的话题则是重中之重,她表示力争在湖南卫视这个平台上,每年通过偶像剧打造一位新的偶像明星,同时,也希望能多推出几个像谈莉娜这样,从选秀出道,成功转型的偶像剧明星。
Q:是怎样的原因湖南卫视开始自制偶像剧?
A:最开始初衷是弥补台里播出量的不够,因为我们非黄的时间播引进剧,包括了韩剧、台剧,跟我们台气质相符合的,包括TVB的剧,但是由于引进剧要报批,这个过程和周期都比较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批出来,我们在编排上不好控制。我们欧阳台长前几年也在倡导,要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要打造华流的品牌,我们就要打造新人。于是我们在前年开始启动自制剧的概念。因为我们频道比较年轻,相符合的也就是偶像剧,现在看来,算是成功的,通过《一起来看流星雨》5个小孩,从很青涩变成很偶像,现在他们全都是片约不断,忙得分不开身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Q:拍摄偶像剧最重要的是什么?
A:首先就是要打造自己的偶像,这是作为偶像剧最基本的。还有要接地气,就是说要拍符合中国国情的偶像剧,不要跟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远,这样才会有关注度。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才会吸引人,更有参与感,有更多话题可以讨论。现在来讲“流星雨”达到了这两个目的,故事大家能够参与进去,演员能够从新人变成偶像。上节目,跟中国台湾、韩国偶像站在一起毫不逊色,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有一个特别好的消息,10月24号“流星雨1”马上要在台湾的主流频道播出了。台湾有史以来从没买过内地的偶像剧,所以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取得这些成绩也得益于播出平台非常优秀。一个高品质的播出平台,对偶像剧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这个剧放在另外一个平台,效果没这么好,这是一个双赢的效果。当然,“流星雨”不可复制,我觉得就是奇迹,当然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是集体的智慧,加上运气、人气,方方面面都凑齐了,才造就了“流星雨”。
Q:《娱乐没有圈》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A:偶像剧要制造偶像,也要制造话题。《娱乐没有圈》的话题性是比较好的。这个戏的台词相比我其他剧是最好的。它跟网络非常接轨,时尚的东西都能在里面体现,也很自然。唯一遗憾的是,当时要赶导演和演员的周期,只好在冬天拍摄,如果是稍微暖和一点,在服装、造型上会更好。冬天北京特别冷,演员穿得比较多,韩雪是里三层外三层,在外面拍站一下皮肤就吹干了。
Q:说到《单身公主相亲记》,正好跟《爱上女主播》狭路相逢,收视率怎么样?
A:我们平均收视率也是全国第一。单天的收视率有七天是全国第一的。已经很高了,中间有几天是周末,竞争非常激烈,就排到第二、第三。
Q: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A:马上有一部要开拍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是国内第一部年代偶像剧。它太适合我们超女、快男了,目前确定参加演出的有“花儿”、朱梓骁、陈燕飞。我想做一个年代戏,和导演陈铭章一拍即合,剧本是由原版的作者负责改编。陈铭章发誓,这将是年代戏的收山之作。
Q:您觉得跟国外成熟的偶像剧制作环境相比,欠缺在哪?
A:我们制作成本偏低,我们现在偶像剧的制作成本不及古装剧、不及年代剧,甚至不及现代戏,应该说是在一个较低的状态下面生存。
Q:是不是因为偶像剧本身也比较节约成本,所以各个电视台都更愿意拍偶像剧呢?
A:对啊,至少不赔嘛。现在做剧就是一个性价比,还得回收成本,相对来讲偶像剧是不会亏的。
品质最重要
江苏卫视的“海岩三部曲”可以算是卫视自制剧中比较另类的一个,虽然翻拍海岩剧,但是他们选择了与一般偶像剧翻拍完全不同的路,记者采访了总制片人陈小杭,他表示虽然也希望能够通过剧集培养出新的荧屏偶像,但是这部自制剧定位为现实题
材的情感剧。在翻拍剧不断遭到诟病的情况下,如何能拍出新意,获得好的口碑和收视率,是包括江苏卫视在内,各家电视台的自制剧都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Q:为什么自制剧选择翻拍?
A: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很多讨论,特别是媒体,表现出来的更多是质疑翻拍是不是有价值,或者说存在这种风气是不是会给原创带来一些影响。有很多见仁见智的意见,我也注意到了。我不知道别的翻拍,包括很多拍的时间并不长的电视剧,又重新翻拍是不是出于节约经费,或者借助原来片子的影响力等方面的原因来考虑的。至少江苏卫视投拍“海岩三部曲”――《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最初的目的倒不是刻意要找剧翻拍,还是觉得这个项目隔了这些年,有一些创作上的冲动,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很新鲜的东西。因为那个时代拍的东西和今天拍的东西之间无论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还是社会意义,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希望拍成那种似曾相识,但又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在国外,一部经典翻拍几十遍的都有,国内一翻拍就被讲回锅肉等等,我理解大家对这种原创作品的期待,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允许有好的、严肃的、认真的翻拍,给观众一种新的享受。
Q:会有广告植入吗?
A:非常非常少,完全不露痕迹。毕竟电视台有这项任务,但作为总制片人,我尽量在控制广告植入的数量。如果想要大赚其钱,可能做得很大,不顾效果。而对于“海岩三部曲”,在看片会上大家都没注意到有广告植入,就说明我们在这点上把握得很好。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做剧不完全是为了钱,也是为了创作,更多的是从艺术角度出发,这个创作团队不是用山寨剧的方式来拍,也不是怎么节约成本怎么好;很多广告商找来要做植入,我们考虑到片子质量都拒绝了。
Q:自制剧能够自主地进行宣传,通过剧能带着卫视一起打一个品牌。
A:对。自制剧可以与频道本身的品牌结合起来。很多题材,电视台买的时候还是蛮被动的,而且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剧的价格越来越高,有时候高得有点离谱了。这里面可能就是两极分化。有些电视剧做得不怎么好或者说大家不太注意,就会亏本,但是当年度也会有几部片子,大家对它有很多期待,它的价格就很高,购片成本很大,现在自制电视剧在这方面就能很好地控制。另一方面,自制电视剧对创作发展以及整个队伍的规范也有很多好处。比如说一般的电视剧,不是自制剧,肯定就是卖大牌的,没有一定演员的阵容,你卖片子是很困难的,使用大牌明星,攀比也是愈演愈烈,整个价格也是越来越高,电视台自制剧的时候可以统筹来考虑问题,还可以带动一批新人。
Q:您不希望“海岩三部曲”被归类为偶像剧?
A:从我个人来讲我不太希望它被归类为偶像剧,因为我觉得偶像剧,相对来讲浅显一点,更注重演员的气质。观众更多的不是看剧情,只靠演员的状态、服饰、形象就能吸引眼球。光靠演员、明星的个人魅力,不能涵盖我们三个剧的本质。
Q:在内容上更有可看性?
A:更剧情化,更现实。偶像剧里面有很多比较理想的东西,梦幻的更多。“海岩三部曲”则更现实。像《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讲述富家女和农村来的孩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具现实意义。
一起又看流星雨台词范文2
似乎已然是个“植入”无孔不入的时代:《碟中谍3》开场,汤姆・克鲁斯将车停在一家便利店门口,你能看到它的招牌:“7-11便利店”;詹姆斯・邦德开着银光闪闪、超级与众不同的阿斯顿・马丁跑车,驶入《007之皇家赌场》;《唐山大地震》中,方达在杭州经营旅行社,职员问他要为旅行团上哪家公司的保险,方达答:“用中国人寿,踏实!”
注意到了吗?这些都是的植入广告。在国内,植入广告已经无处不在:不仅正在筹拍的正片《建党伟业》要试水,一年一看的央视春晚更是标榜“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然而,007系列电影与名车相互辉映,《变形金刚》系列既是卖座电影又是最有效的广告,但国内的植入广告却诟病多多。有网友调侃说,这不是广告植入,而是广告插播。至于其它,全是浮云……
2010年刚开年,中国植入式广告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小,中国企业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影视和晚会的植入式广告运动。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否喜欢,它们活生生地就站在了我们的面前,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最欢快的一个符号。
植入泛滥引起政府关注
广告植入在中国影视界由来已久,从冯小刚的《大腕》到宁浩的《疯狂的赛车》,从郭宝昌的《大宅门》到赵本山的《乡村爱情故事》,终于引来观众质疑的大爆发。近日,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植入式广告等新问题的研究,尽早提出规范政策。
另外,国家工商总局也表示,目前植入式广告尚缺乏相应法律规范,工商部门将结合《广告法》的修订,对其专题研究并向立法机关提出相关建议。基于此,国家工商总局打算修改《广告法》,增加有关条款,这不仅能对植入式广告进行规范,也能让职能部门执起法来更具操作性,使广告植入尽早步入正常轨道。
事实上,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也纷纷开始用法律规范广告植入。早在2007年11月29日,欧洲议会就通过一部新欧盟各传媒法――《影音媒体服务法令》,其中对欧盟各成员国原先不同的植入式广告概念作了统一表述,具体定义是,任何节目内容中的以金钱或其他有价形式交换,从而展示产品、服务或者商标的行为。同时明确规定,“植入式广告不得影响节目内容,乃至影响媒体服务供应者的责任与编辑独立”,并确定了允许加入植入式广告的节目种类:电影、电视剧、体育、娱乐节目,而新闻与时事节目中禁止出现植入式广告,欧盟成员国可以选择是否禁止其出现在儿童节目、纪录片与宗教节目中。
当然,配合植入式广告一起成长的是越来越显性的市场。据PQ媒体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各大公司为了在电视节目、MV和电影中宣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付出了43.8亿美元,PQ Media预计这一数字在2010年将达到76亿美元。
作为最成功的植入广告典范,好莱坞的NMA公司就是一家专门负责植入广告的企业,成立于1979年,30年来共完成了16.4万个植入式广告,涉及5900部影片。每年会为超过100部的影片设计产品植入,覆盖面超过100亿人,产生的媒体价值达到66亿美元。其中让中国观众熟知的就是《变形金刚》里的有关“雪佛兰”大黄蜂的植入了。此外还有《007》系列中的“宝马汽车”,《谍影重重》系列中的“喜力啤酒”,《欲望都市》里的香奈儿等。
另据《第一财经》报道,MBN的CEO诺曼・马歇尔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NMA每年会从超过2000部的电影或电视剧剧本中挑选出最能契合客户需求的作品来完成植入,并将分析结果用专门的数据系统加以管理,策划、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活用各公司资源的产品,使得推广产生乘法效应。
显然,目前摆在广告公司、企业、媒介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越来越显性的市场上成功选角,找对位置,把广告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植入应有智慧与规划
近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向本刊表示,植入式广告是世界媒体和广告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之所以出现,除了创新广告形式以外,本身也是为了缓解硬广告对观众收视的干扰,在保障观众继续看节目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宣传,使电视台赢取收益,可谓一举多得。所以,植入式广告本身没有什么错。
“那么,植入式广告为什么受到观众比较尖锐的批评呢?我认为,一些广告内容不符合植入的隐性特点,不像是植入广告,不够巧妙,影响了观众收看节目的感受和体验。”尹鸿说。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植入式广告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电影《变形金刚》里共植入了通用汽车、雪佛兰汽车等68个品牌广告,植入式广告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却并未招致很多人的反感,有人还报以会心的一笑。
在电影《无间道》中,卧底警察梁朝伟一直戴着雷朋太阳镜,在导演眼中,它已经成为这个角色符号的构成部分。而在影片一开始,刘德华和梁朝伟坐在一家音像店里,共同试听由蔡琴演唱的老歌《被遗忘的时光》,将这套音响的品质做了全面描述。所以,尹鸿认为,现在不是应不应该植入广告的问题,而是如何植入的问题,或者说是如何掌握好广告、观众接受和节目性质的关系和平衡的问题。
通常来说,电视剧广告植入的形式大致分为五种:道具植入、背景植入、台词植入、关键性能展示及关键性情节植入。这其中操作难度有差异,最终效果也有高下之分。以下罗列一些影视植入广告的常规病例,想必观众也印象深刻:
问题一:台词植入不当。
在007《皇家赌场》中,邦德对自己佩戴的手表说了一句“我只戴欧米茄”博得观众一笑的同时也使人印象颇深。由于加入了声效,台词植入更强调产品,而演员也充当起临时代言人的角色。但是,如果台词设计过于直白或者不当,就有可能成为打断观众欣赏影片的罪魁祸首,甚至落入硬广告的俗套,给品牌带来负面效应。
案例:在电影《天下无贼》中,为了凸显片中刘德华开的是宝马车,一句“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的台词,就让宝马品牌陷入了尴尬境地。
问题二:产品与剧情不相融。
故事情节植入是价格最贵、难度最高、但效果最显著的营销方式。观众观赏大片是为了享受视觉、艺术效果,达到娱乐的目的。如果影片中出现明显的、不恰当的,或者与情节关联度低的商业广告,就会打断这种愉悦的体验过程,让观众感到不快,甚至将这种不快转嫁到植入的产品上。因此,大片中的植入广告需要和顾客对影片的体验过程相结合。
案例:《一起来看流星雨1》片中,里面描写有个贵族学校,“贵族们”开着十几万某品牌的跑车在比赛,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三:植入太深或太浅。
“植入式广告”讲究的是恰到好处,最忌讳的就是搞成强迫刺激的“直露式广告”。所谓“最不像广告的广告才是真正有水平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成功就在于对这一哲学的巧妙运用。不同的植入方式和植入程度的深浅会导致观众的不同反应。植入太深,观众很难发现广告信息;植入太浅,广告容易被淹没,而且还容易触发观众的抵触心理。。
案例:《非诚勿扰》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喝完酒结账时,一个招商银行信用卡的特写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是新产品,仅借助背景出现在画面中,就很容易被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其他产品淹没,更别说在产品-电影-观众间建立联系了。
案例:《乡村爱情故事》中多如牛毛的植入广告也让观众反感,如某乳制品的一个特写镜头就足足超过了45秒;另外,每集都有某品牌轿车驶过浅池溅起水花的镜头,全村都开同一品牌轿车,集体开出来就像搞车展一样。
以上案例总结表明,植入式广告必须讲究“功夫在诗外”,以不露声色“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地将广告融入到节目中,让观众不知不觉接受产品信息。避免将与情景、道具、场景无关的广告生硬地植入到节目中,避免一味地追求品牌出现的频次而忽略观众注意力的“抗体”,以免造成观众心理上的反感,对品牌形成负面影响。
相反,如果品牌的植入能有助于剧中人物情感的传递,则既能够丰富故事情节,还能够保证植入产品会被观众记住的同时形象不受损,也可以在不经意间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
广告植入迈入2.0时代
时下热播的《杜拉拉升职记》和《又看流星雨》,两部剧大杂烩似的“软广告”,使得观众的审美被轰炸指数接近破表。于是另外一种新的广告植入模式随即诞生,品牌直接参与剧集创作,甚至成为作品主线,使得电视剧围绕该品牌的特色来选择定位。这种“品牌+编剧=时尚+成功”模式的可行性,让不少品牌和商家跃跃欲试。
暑期热播的《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将定制模式推向了一个小,在这部锁定顶级公关公司的职场剧里,某洗发水就是剧中这家公司的大客户,该品牌的精神、定位、广告语、广告创意全部溶进了整个故事,成为推动剧情发展、主人公命运的重要环节。
《无懈可击》植入广告的运作方式,突破了先前直白生硬、泛滥突兀的“软广告”模式,将剧情故事巧妙地与品牌故事相结合,在剧本的创作上,剧中的主人公之一Sabrina,身份就是“清扬”市场总监,这种剧中角色直接接壤品牌的做法使植入更加流畅自然,认可度也颇为理想。
同时主创们在“打造精品职场剧”的包装下,《无懈可击》颇为用心地用上了真实的商场故事。“吕笑笑甩掉卓原”的这一情节,就是来源于清扬的真实案例――登陆中国市场初期,清扬首次提出的“甩掉欺骗者”被吕笑笑这个虚拟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剧中,郎雅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公关公司,它发起的职场战书24条,由“甩了TA”、“信任TA”、“无懈可击”、“突破自我”四大主题构成,没有品牌硬性LOGO生硬的植入形式,更多的是与品牌不拘一格的契合。
当《无懈可击》遭遇“无屑可击”,电视剧的软广植入与电视台的硬广播出有效结合,不管是对电视人来说,还是对广告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清爽怡人的头脑风暴体验,连观众们都能感到耳目一新,似乎预示着广告植入进入了全新的2.0时代。
一起又看流星雨台词范文3
一、导语:剧领
中国是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既是第一生产大国,也是第一播出大国,还是第一观众大国。电视剧不仅是中国电视的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和新媒体最追逐的创意内容之一。2010年,电视剧继续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不仅拥有最大规模的观众群,而且也强有力地推动了内容产业的活跃。本年度,中国生产约15000部集电视剧,平均每天生产新剧40集,是世界任何国家都很难想象的;全国1974个在册的电视频道中,播放电视剧频道达1764个,占总数的89.4%,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全年在电视频道上首播和重播的电视剧总量超过500万集,占电视总播出时间近四分之一;中国观众看电视剧的平均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占整个电视收视时间约三分之一;中国互联网视频网站点击规模最高的也是电视剧,单剧点播累计超过千万次已经不是个例;中国现有获得电视剧生产甲级许可证机构132个和乙级许可证机构近3000家,电视剧生产能力和投资规模都在逐年上涨;在媒介热点、文化热点、日常生活中,电视剧常常成为重要话题,“媳妇热”(《媳妇的美好时代》)、“幸福热”(《老大的幸福生活》)、“三国热”(《三国演义》)、“红楼热”(《红楼梦》)等等,都是电视剧引起的社会焦点,新《红楼梦》的热播,甚至带动大观园入园人数大增,旅游收入比往年同期提高30%到50%。电视剧在中国已然成为时代风雨表,文化里程碑,社会折射镜。
二、电视剧生产:生产数量、投资成本、销售价格全面是上扬
(一)电视剧产量回升,部集数达历史新高
中国电视剧行业,仅仅从电视剧生产的数量来说,似乎是供大于求。15000部集电视剧中,有三分之一很难进入播出频道;但从质量上来说,似乎又求大于供,优质电视剧满足不了电视台播出需要,大量电视剧在不同频道甚至同一频道反复重播。这种现象,最近几年对电视剧产量带来了下降趋势。但2010年,由于各电视台,特别是卫视频道加大了电视剧购买投入,提升了电视剧生产单位的盈利预期;加上各种行业外资金(包括各级党政部门、各行业外企业和个人、各种金融资金等等)进入电视剧生产环节,扩大了电视剧生产的投资总量,还有宏观的文化产业热的兴起,释放了电视剧的生产能力,使2010年的电视剧产量再次出现回升态势。2010年,全国取得发行许可证剧目共计436部、14685集,分别比前一年增加8.5%和13.7%;电视剧生产集数达历史新高。
(二)电视剧生产成本明显提升,电视剧生产进入亿元投资的大片时代
由于电视剧生产数量提升,加上大量行业外资金进入电视剧生产行业,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加上广告投资等等的介入,导致电视剧生产过程中部分稀缺资源价格迅速上涨,如一线演员、著名导演和编剧的报酬成倍增长,客观上推高了整个电视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非商业投资的赞助、资助资金的进入,从前端降低了投入风险,使电视剧成本控制力下降,导致电视剧整体成本普遍提升。特别是2010年出现了一些单部成本超过5000万的大制作电视剧,更是成为电视剧生产的标杆,牵引整个电视剧投资水平的上扬。2009年度全国电视剧年度投入制作资金总量超过50亿元,2010年相比2009年在电视剧投入资金上会有更加显著的增长。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单集成本达百万、单集销售价超百万成为业界标杆,但在2010年它迅速被新四大名著超越,新《三国》、《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的投资额都已经超过亿元,分别达到1.5亿、1.3亿、1.18亿和1亿左右,成为大陆电视史上首批投资过亿的大剧。
(三)电视剧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电视台重返电视剧生产环节的步伐加快
随着电视台产业化改革的深入和对电视剧资源竞争的加剧,曾经完全制播分离的电视剧生产环节开始发生变化,电视台重新返回电视剧生产的上游,通过自制、定制、预购、合作等方式,介入电视剧生产,不同程度地获得电视剧内容的控制权。湖南、浙江、上海、江苏等主流电视台都力推自制剧,湖南卫视先后推出《一起来看流星雨2》、《新还珠格格》、《丑女无敌4》、《麻辣女主播》、《丝丝心动》、《爱情果冻》、《传闻中的七公主》、《小时代》,浙江卫视推出《爱上女主播》、《歌舞青春》、《我的野蛮女友》(电影版日剧版)、《我爱记歌词》,东方卫视推出《加油,优雅!2》、《杜拉拉升职记》、《网球王子3》等,江苏卫视推出《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续集,安徽卫视推出《幸福一定强》、《就想爱着你》等。电视剧在制播分离基础上开始新一轮制播整合。即便是社会机构生产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多地与电视台合作,以期减少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效益,达成资源共享。在民营电视剧生产机构中,刚刚上市的华谊兄弟规模有比较明显的增加,而海润、华录、小马奔腾等民营公司以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仍然是电视剧生产主力。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由于刚刚完成改制完成,2010年还没有显示出生产活力。
(四)电视剧销售渠道增加,销售回报明显提升
2010年,一方面电视剧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电视剧的销售渠道也有所扩大,销售价格有明显提高。近两年,我国电视剧的版权销售价格一路飙升。一部中上档次的首轮剧单集价格一般每集30-50万元。在2010年,随着四大名著的翻拍,版权销售价也攀上高峰:四大名著的电视台首播和重播版权销售单集甚至超过300万元。与此同时,被称为视频网站上市元年的2010年,互联网等新媒体播出渠道迅速成为电视剧销售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在2010年春季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上,25家视频网站争购电视剧,价格从过去的每集几千元、几万元直到最高价超出每集20万,大大高于传统音像版权的销售收入。网络版权价格全年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由于网络视频的发展,电视台播映的许多剧目都在网络上播出,再加之盗版的影响,电视剧正版音像市场日渐萎缩,而网络电视剧观众群体正在形成。此外,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出口额也超过2000万美元(约等于1.4亿人民币左右)。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的同步上涨,导致整个电视剧行业经济规模提升。
(五)每部电视剧的集数有增加趋势,投入产出效益诉求更趋明显
尽管中央电视台提出单部电视剧不超过30集的播出限制,但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规模效应的驱动下,2010年电视剧集数的增加明显高于部数的增加。2009年每部电视剧平均集数为21集,而2010年每部电视剧平均集数则达到37集。《金婚风雨情》50集、《红楼梦》50集、《西游记》60集,《水浒》达到80集,而《三国》则以95集
的容量冲击百集大关。每部电视剧的集数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剧的生产效益,同时,也带来人为加长、注水等现象,引起观众的不满。
(六)电视剧经营前置,植入广告越演越烈
一方面是因为电视剧影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广告商的植入需求,一方面也是因为电视剧生产方试图通过植入广告降低生产风险,2010年的电视剧植入广告成为重要现象。大量现实题材电视剧都出现了植入广告。湖南卫视《一起来看流星雨》植入广告收入近千万元,创下了国产电视剧当时广告植入数量之最;《丑女无敌》大张旗鼓植入多芬、清扬等品牌广告,植入式广告收入突破1000万元。但是,2010年部分电视剧因为植入广告过于“突出”而受到观众批评,而有的电视剧则是因为植入广告过多影响到电视台的利益受到抵制,《乡村爱情》、《金婚风雨情》等电视剧都因此成为关注热点。植入广告本身,是电视生产降低风险策略和广告策略互动的结果,但是如何在恰当的题材、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位置和用恰当的方式植入广告,达成广告商、电视剧生产方、播出方和观众四方利益的平衡,是电视剧植入广告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政府适当的行业监管则是这种平衡可能达成的前提。
三、电视剧播出:三国演义、寸土必争
(一)电视剧播出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电视剧是中国电视的生力军。电视剧、新闻和综艺常常被称为电视播出的“三架马车”,
无论是播出量还是收视量都比较突出,资源使用效率较高。其中,电视剧更是独占鳌头。2010年电视剧的播出份额接近30%,超过其他任何类型节目而高居首位;其收视比重更是超过30%,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新闻类节目。同时,不到30%的播出比重所带来的广告收入比重却接近50%,有将近四成的电视台全年70%~80%的广告收益依赖于电视剧,2010年播出的《三国》和《红楼梦》,分别拿下1000万和2200万冠名费。安徽卫视仅《水浒》就卖出1.5亿广告。所以,尽管从媒介意义上,常常说是新闻立台,但从经营角度上来说,电视剧才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二)中央、省级卫视、地面频道三国演义,央视地位面临挑战
电视剧播出形成了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的三足鼎立态势。过去,电视剧首播或者选择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市场,或者选择地面频道完成区隔性市的场累计,全国覆盖的省级卫视为了降低购剧成本,大多选择电视剧的二轮甚至三轮播出。随着近年来各省级卫视加入首播、独播和联播竞争,卫视成为电视剧播出的重要平台,不仅挤压着地面频道的电视剧播出空间,也抢夺着央视电视剧的优势地位。特别是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北京卫视和浙江卫视等,都继安徽卫视之后,大大加大电视剧投入,形成电视剧播出全频道战略。三国台、红楼月、剧星坊、首播式、电视剧盛典等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频道整合推广,创造了电视剧播出的一个又一个热点。中央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剧收视排行榜中,虽然仍然占据着领先地位,有2部电视剧平均收视率超过5%,但央视电视剧总收视份额近年来却在逐年下滑,已界临到20%的关口。省级卫视电视剧的收视份额总和则从前几年的30左右,直逼40%的关口,其他数以千计的地面频道则面临更大收视压力。
(三)电视居4老少成宜、大众基础庞大
电视剧是中国最大众的艺术形式,其中女性观众占看电视剧总数的54.3%,45~54岁的中年人占看电视剧观众总数的22.2%,初高中学历者占电视剧观众总数65%左右,无工作的人数占38%左右,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观众占近70%,“老少边穷”代表了更大规模的电视观众主体。电视剧成为最方便、最廉价、最没有门槛、最具有普及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为大多数中国人提供了基本文化精神产品。
(四)现代都市情感生活和革命历史题材成为收视亮点
尽管本年度名著改编剧引起了很大轰动,但播出收视最好的剧则主要集中在现代都市情感生活题材和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上。本年度央视播出的电视剧中,收视排名前10位作品,现代都市情感生活题材占4部(《老大的幸福》、《牵挂》、《张小五的春天》、《我的美丽人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红色经典题材占4部(《洪湖赤卫队》、《解放海南岛》、《红色摇篮》、《》),反特谍战剧l部(《利剑》),赵本山主演的农村题材剧1部(《乡村爱情》)。在各省级卫视播出的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前10名中,现代都市情感生活题材也占4部(《一起又看流星雨》湖南卫星频道、《爱上琉璃苣女孩》湖南卫星频道、《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卫视、《丝丝心动》湖南卫星频道)、近代年代剧2部(《钻石豪门》江苏卫视、《铁梨花》北京卫视)、古装历史题材剧2部(《三国》江苏卫视、《杨贵妃秘史》湖南卫星频道)、古装神幻剧2部(《活佛济公》江苏卫视、《仙剑奇侠传第三部》江苏卫视)。现实生活,特别是感情生活成为现实题材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而战争、谍战、传奇类型的革命历史题材依然有较大的观众市场。中央电视台在主旋律电视剧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五)电视剧播出平台强弱分明,逐渐分化
全国播出电视剧的45个卫视频道中,前10名频道以28.4%的总播出份额占有63.49%的总收视份额,剩余35个频道瓜分剩余不足40%的份额。在前10名卫视中,央视综合频道因为长期形成的优势,依然是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播出平台。中央台一套和中央台八套独占28.4%的收视份额。综合频道以3.12%的播出份额,创造了15,96%的收视份额,电视剧频道以4.73%的播出份额创造了11.11%的收视份额,都远远高出排名第一的省级卫视湖南卫视(播出份额1.92%,收视份额6%)。央视一套《乡村爱情》和《老大的幸福生活》超过5%的收视率,更为其他所有频道所望尘莫及。央视收视前10位的电视剧,综合频道独占其中9位。央视电视剧频道在前10中占据最后一位,其超过2%的收视率也略高于省级卫视排名第一的电视剧。尽管央视面临省级卫视的步步紧逼,但因为中央电视台的葡萄胎优势,依旧在全国观众中享有竞争优势。
在省级卫视中,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收视份额均超过5%,位于第一方阵;山东和浙江卫视收视份额超过4%,位于第二方阵;北京、天津和江西卫视凭借超过3%的份额位居第三方阵。湖南卫视的电视剧播出份额虽然排在安徽、山东、浙江、天津、江西之后,但收视份额却排名第一,显示了其资源效率利用最好,甚至接近了央视综合频道的资源利用率。在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排行榜上,排在前10位的剧中,湖南卫视占4部,其中的《一起又看流星雨》和《爱上琉璃苣女孩》分别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江苏卫视占4部;北京卫视占2部,表明这些卫视平台已经处在电视剧播出的有利地位。
(六)独播、首播剧具有一定的份额优势
中央台综合频道和电视剧频道播出电视剧大都为独
播或首播,其收视率竞争力往往强于其他卫视频道。而省级卫视频道也往往是独播剧或者首播剧成为收视主力。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前10位中,湖南卫视的4部剧、江苏卫视的《仙剑奇侠传第三部》和《钻石豪门》都是独播或首播剧。而《三国》和《铁梨花》则是在四台连播中脱颖而出,既显示了电视剧作品的影响力,也显示出江苏和北京卫视播出平台的优势。
(七)电视剧播出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由于电视剧制作成本提高,销售价格也相应大幅度提高,为购买到更多的优质电视剧播出,除湖南卫视因为自制剧较多、电视剧播出比重较低而基本采用独播方式以外,省级卫视纷纷采用“N+X”同期首播、二次重播、多轮次播出等方式,共享电视剧资源,常常也因而引起编播大战,成为年度引人关注的现象。为利用剧本身所具有的高关注度和收视能量,许多电视台以大剧为中心,以系列相关剧目为辅,簇拥大剧、映衬大剧,以大剧带小剧、带老剧,借大剧东风实现收视方面的促进。《三国》播出时,天津卫视、重庆卫视和中央台八套播出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新版《西游记》、《红楼梦》播出时,老版也被电视台翻出来播放。2010年1月初《铁齿铜牙纪晓岚第四部》播出前后,参与播出的大部分频道(浙江、天津、河南、上海等卫视)也都播出了该系列的前三部。《老大的幸福》热播时,相关探讨“幸福”或以幸福命名的电视剧也遍地开播,包括都市生活剧《幸福还有多远》(北京、广西和新疆卫视)、《幸福陷阱》(浙江卫视),悬疑剧《幸福花开》(江苏卫视),言情剧《幸福像花儿一样》(厦门卫视),以及新播的社会伦理剧《幸福》(贵州、广西、广东和江西卫视)。随着竞争的升级和深入,省级卫视电视剧联合播出方式日益创新、增多。林林总总的播出模式背后透出频道之间在电视剧资金和稀缺程度的博弈与合作。
(八)电视剧资源利用率有所下降
近年来,电视台大大增加了电视剧的购买投入,电视剧播出份额也在提高,但电视剧的收视份额却出现连续下降态势。中央电视台和省卫视的电视剧收视份额并没有因为多播剧而水涨船高。2006年以来,电视剧收视暴露疲软、萎缩之态,资源使用效率连年大幅下滑。2010年,电视剧的播出量增加为几年来最高值,但资源使用效率却为近年最低值。尽管从2001到2010年电视剧的使用效率始终处于“正值”临界点,但以2005年为分界线,以前的电视剧资源使用效率是在逐年提高,这之后却在逐年缓步下降。电视剧播出的竞争,在收视总量增量有限、存量竞争的你争我夺情况下,资源利用率下降已成必然趋势。中央台、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实际上都因为这种竞争而降低了效益,只能通过广告提价和增加广告投放量等方式来弥补效益降低的损失。湖南卫视等也在通过自制剧来降低成本,通过打造更多的综艺节目来替代电视剧之间的恶性竞争。
(九)电视剧的网络和新媒体市场明显扩展
中国视频网民3年中增长超过170%,总数已接近3亿。据CNNIC提供的数据,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最喜欢的视频类型排序前五位分别为电影、电视剧、搞笑广晾险/另类冒险、娱乐八卦/综艺节目、动漫。电视剧依然是网络视频用户最喜爱的内容类型之一。网民的年轻化及其收视倾向促进了互联网企业对电影电视剧占有量的争夺,同时促成了网络剧版权市场的形成。在风险投资、上市、新媒体整合的推动下,网络视频行业2010年高速发展,视频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网民和新媒体用户的视频观看习惯逐渐形成,电视剧在电视台、音像市场之外获得了新的传播渠道。所有电视剧的网络版权收入总数从2004年的几万元到2010年跨越式地增加到了几千万元。影视剧网络独播最早是由《大秦帝国》在搜狐视频开创的。《大秦帝国》的版权当时卖到25000元一集,成交价格大约60万元左右。而在2010年初,土豆网斥资百余万买断央视开年大戏《神话》的网络版权;其后,盛世骄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垄断了四大名著的网络版权,把非独家播放权提升到2万/集的天价;一些视频网站与影视剧制作机构开始深度战略合作;自制剧从“草根视频”转向精品电视剧创作。从视频网站影视剧存储量看,视频网站逐渐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酷6网为代表,存储量超过4000部集;第二梯队以奇艺网、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视频、土豆网、优酷网、乐视网为代表、存储量在600~1000部集不等;第三梯队以新浪视频为代表,存储量大致在300~400部集,但几乎都是热播剧。除去终端业务的附加收入外,网站主要通过广告收入、用户包月、版权营销以及依靠上市获得的资本层面收益来支撑内容版权的成本。随着电视台与网络播放顺序的重新调整,将会有一批电视剧选择网络与电视同步,甚至网络先于电视台播出。视频网站已经成为电视剧重要的播出渠道。
四、电视剧创作:热点频出、力作纷呈
(一)现实家庭情感剧:提供日常人生哲学
与激情澎湃的2008和2009年相比,2010年的中国电视剧题材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多元趋势,少了几分宏大历史叙事的热血与激情,而是用更平和更贴近更幽默的方式,展现对现时代和“小家庭”的关注。这既是对前一年由于建国60周年的历史节点而造成的宏大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的调整,又是对中国电视剧由来已久的日常叙事、家庭题材传统的延续。据央视索福瑞对2010年上半年电视剧市场题材的分析,都市生活(14.9%)、社会伦理(14.5%)、近代传奇(13.3%)三类电视剧收视率居播出市场前三甲,占据了电视剧收视的半壁江山。这种情况在下半年继续延续,《婚姻保卫战》、《新安家族》、《铁梨花》、《金婚风雨情》等一批电视剧,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获得了观众台下网上的追捧和讨论。以家庭情感为题材的电视剧是2010年最重要的创作收获。其中,《老大的幸福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和《金婚风雨情》都是年度的代表性作品。这批作品不仅表现了世俗人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生活哲学。
在高度世俗化和高度物质化的今天,处在财富持续膨胀、欲望不断升级中的芸芸众生,无论其地位高低,也无论其成败荣辱,大都生活在过度紧张、亢奋、焦虑和急功近利的轨道中,被无穷无尽的欲望压迫得不停地在“追求”之途上狼奔豕突、昼夜兼程。《老大的幸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供了一种回归日常的生活方式。憨厚老实的足疗师“老大”,原本在东北小城过着多数平凡百姓一样的简单生活。而几个自以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弟弟妹妹却帮大哥换一个活法。尽管在兄弟妹妹们的“忽悠”下,老大来到大城市北京,被亲人们安排到一种他们所认为的“幸福生活”中,但是忙碌而迷惘的大城市生活却让老大从心灵深处失去了“家园”的安宁和熟悉。他在目睹了房地产大亨二弟、官迷三弟、房奴四弟、“股疯”小五的生活后,身心俱疲、倍感茫然;与此同时,老大却在照顾着孤苦无
依的梅好和她的自闭症的儿子乐乐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得到幸福体验。老大最终放弃了这种为名利而忘记平凡人生快乐的生活方式。电视剧用“老大”的故事传达了简单的主题:幸福不来自于永无穷尽的欲望和物质,而是来自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付出和得到。由范伟扮演的“老大”,豁达开朗积极,更重要的是热心热情善良。一杯热水、一张笑脸、一点温存、一丝爱意,都能够成为他人生幸福的理由。电视剧中老大日常生活中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妥了”,所包含的担当、知足、单纯和豪气,成为了这部电视剧最内在的精神气质。而范伟扮演的这位“老大”,还是一个养生专家,他还有一句口头语就是“调调”,不仅调理生理更要调理心理,更是现代人生一付不苦口却养心的人生良药。
也许正是这些电视剧所表现出的人生价值观,以及“老大”、“媳妇”等人物对这种价值观的“逼真”演绎,使这些看起来并不华丽、也不刺激的故事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两年前,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一句“人死了钱还在”的调侃曾经流传一时,其实,与《老大的幸福》一样,都同样宣泄了观众对目前这种浮躁而迷失的忙碌生活的厌倦和焦虑。
在这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有时为了追求戏剧性还有些“编造”痕迹,特别是近期电视剧中受到观众较多非议的“植入广告”常常有“突出广告”的嫌疑,引起了一些观众的“出戏”和反感。但总体来说,这些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还是活灵活现的,使观众能够忘却过度“戏剧性”和某些“商业化”的干扰,对电视剧的人物充满牵挂和感情。许多网友甚至自发地讨论,自己最喜欢电视剧中的那个人物,最不喜欢那个人物;有的观众还在自己身边对号自己生活中的“老大”或者“媳妇”。范伟因为“老大”,海清因为“媳妇”,胡兵因为“耿直”、周韵因为“舒曼”而成为2010年中国观众的集体形象记忆。
(二)名著改编:在市场与艺术的夹缝中徘徊
名著改编无疑是2010年电视剧创作生产的热门现象。“红楼”、“三国”等四大名著你方唱罢我登场,将电视银屏搅合的沸沸扬扬;《四世同堂》、《茶馆》等新文学名著也纷纷被改写重现在电视屏幕;《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批当代文学名著也陆续被改编重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名著改编的第二次热潮。1980年代,与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运动大背景相一致,为了反思传统文化、继承新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倡导个性解放、人性回归,中国影视曾将大量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搬上电影银幕和电视剧银屏。《四世同堂》、《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雷雨》都不仅轰动一时而且成为中国影视经典。这些名著改编作品不仅对于普及和传播文化居功至伟,而且也通过解读历史解读经典呈现了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普通电视观众的心路历程。至今,这些名著改编作品都仍然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共同的情感体验,成为铭刻时代印迹的文化记忆。
任何时代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用自己的态度与历史对话,温故知新、推陈出新。在中国影视高度市场化的今天,这次名著改编热,无论是成因或是观众反应,与30年前都截然不同。大多数名著改编,也许首先都不是来自于当代的文化需要,而是经济需要和利益驱动。因为这些名著的跨时代影响和丰厚内容,为改编减少了经济风险,名著的重写重改,也为影视项目提供了引人关注的营销概念。“未成曲调先有情”,可以说是为名著改编、重编提供的得天独厚的商业保险。这在好莱坞重拍、翻拍、续集、系列化蔚然成风的影视创作和生产现象中也得到了印证。
以新版《红楼梦》为例,从一开始,对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改编就更多的出于经济考量和利益驱动,而非1987年借改编《红楼梦》来传播文化经典。“红楼梦中人”的海选,为影视项目提供了前期热身;不断出现的网上台下的讨论和评价,则为电视剧提供了市场推广。新版《红楼梦》在这方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海选换来了还未拍摄即已关注的眼球,同样也带来了演员生涩表演所形成的艺术“硬伤”。“我注六经”式的演绎方法,似乎表达了艺术家某种程度的艺术诚意,但终因忽视了电视剧的大众品质和未能达到预期水准而招来质疑。
当下的这次经典重拍和翻拍,引起观众反应与30年前的兴奋相比,似乎更多的是失望。无论是网络或是传统媒体在评头品脚、议论纷纷的同时,毁多誉少,甚至积毁销骨。这种反应,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今社会文化价值观更加多元带来的众口难调,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这些改编作品在创作和生产态度方面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迷失。
名著改编源于经济驱动的动机本身未必不正当。但关键在于这种利益需要是否能够与当代观众的精神需要合拍,经济驱动所带来的创作元素和生产方式是否能够与经典艺术的风格和形式有机融合,利益驱动下的影视产品是否能够体现出足够的对经典的敬意和对观众的诚意。在某些作品中,为迎合当代观众而刻意设计的各种雷人台词,为迎合观众兴趣不选最合适只选最好卖的明星担当角色,为提升娱乐性而故意强加各种打斗、、嬉戏段落,为最大化经济利益而植入不恰当的广告,还有降低成本、减少投入后各种掩藏不住的粗制滥造或者急功近利等等,都破坏了观众对经典的期待,也破坏了经典美学内在的完整和精致。文化产品,不符合文化规律往往就难以成为真正被观众认可的合格的文化产品。尽管在名著改编中,一些导演、艺术家的确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自己的艺术诚意,但在金钱逻辑被放大的环境中,名著改编的书香气可能常常会被弥漫着的铜臭气所淹没。这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症候,个人努力在生产方式和社会氛围中往往渺小而无助。
(三)类型电视剧:商业电视剧逐渐走向成熟
自从美剧在网络上风行,《越狱》、《24小时》、《兄弟连》等电视剧似乎就成为了中国商业类型剧的高不可及的标杆。2010年,战争和悬疑剧成为中国商业电视剧的代表性类型。
受制于播出和收视惯性,以及制作播出之问长达一年半左右的滞后期影响,前一年军旅生活、反特、谍战题材仍占据电视剧收视的一席之地,其中,谍战剧《黎明之前》是上乘之作,《桥隆飙》、《大西南剿匪记》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反应。
战争剧《桥隆飙》沿袭自《亮剑》开始,被《狼毒花》等推向极致的战争剧路线,通过对性格外化、动作主动、不拘一格的传奇人物的奇异生活和英雄壮举,唤起观众对超越束缚、敢爱敢恨的英雄境界的敬仰和关注。桥隆飙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与原型相比,桥隆飙更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草莽英雄。对敌人除恶务尽,对亲人情深似海,对朋友义薄云天,对女人铁骨柔情,这种高度夸张同时又高度浪漫化的创作方式,为观众创造了正中有邪并逐渐改邪归正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是红色经典电视剧中从土匪到战士的人物形象的完整叙述。观众通过这一非凡人格和英雄行为,寄托跨越现实平庸和人生困境的理想,在不羁的英雄人格中感到民族主义精神。电视剧中,不仅
桥隆飙形象生动,剧中其他人物也大多定位明确、性格特征鲜明。马定军、沙贯舟两位侦察员,不仅外形一胖一瘦,而且一个幽默成熟,一个精明认真,两人之间的战友情谊更是感人至深。两位曾生离死别的男人最后的分手更是将战友之情演绎得含蓄中有爆发。电视剧中围绕在桥隆飙周围的4位女性形象,也各有风采。义妹小白龙的骁勇任性,童养媳玉凤的坚韧贤惠,彭雅涵的天真清纯,狄月清的内敛深情,既是桥隆飙形象的烘托和强化,也为电视剧创造了风味各异的爱情悬念。无论是桥隆飙的百发百中、所向无敌,或是小白龙的飒爽英姿、横刀立马,铁娘子的浩然正气,都颇有传奇英雄的味道。而桥隆飙与铁娘子的母子关系、桥隆飙三兄弟的恩爱情仇,狄月清父女的反目为仇,桥隆飙与4位女性的四角恋情,则为观众提供了“高于生活”的类型魅力。
这类电视剧不是真正的写实主义作品,而是带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气质的英雄传奇类型剧。《桥隆飙》基本没有一线大明星,在传奇性剧情设计上也有明显疏漏,人物因为类型化带来明显的概念性,战争场面调度的逼真性也不足,与前一年战争题材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顺溜》相比,其人物和情节的生活质感差距明显,即便如此,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制作和播出市场上,《桥隆飙》最终收视热点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对于电视剧来说最重要的是故事,而对于故事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人物塑造。如果说电影是明星的娱乐,那么电视剧则更是人物的艺术。人立则剧立,是电视剧制作和播出的重要规律。
2010年的类型剧中,谍战剧《黎明之前》在如此众多的谍战跟风作品中,在《潜伏》、《暗算》等作品的阴影下,仍然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显示了中国悬疑类电视剧在艺术上越来越成熟。《黎明之前》的收视成功,说明电视剧题材有冷热,但冷热只对类型批量产品来讲有影响,而对艺术品质上乘的作品来说,冷热规律就非常有限。《潜伏》出现也是在谍战剧泛滥成灾的时候仍然成为收视热点。《黎明之前》也正是因为其创作水平较高,仍然能够在泛滥的谍战剧中受到观众关注。
与《潜伏》相比,《黎明之前》吸收了更多美剧的类型手法。《潜伏》虽然是谍战题材,但采用了家庭剧、爱情剧手段,帮助它弱化谍战情节类型的制约,它真正吸引观众的也不在于动作性,基本上还在于这一对奇怪的夫妻和办公室政治。而《黎明之前》却是按类型剧方式去构思和创作的。休眠的卧底被激活,一边要护卧底,一边要抓卧底,人物设置围着这一条主线来设置关系。电视剧把棋盘假定好以后,它的戏剧性便来自于剧中人物智慧的推动,一方想保住不被发现,另一方要挖出卧底,形成真正的斗智斗勇。情节发展因而具有了内在逻辑。当然,由于假定性设置仍然有一些漏洞,情节的展开有时会遇到绕不出去的死胡同,剧中只好假设条件推动游戏进行。这部剧制作精良,多数场面戏都引人入胜,特别得到了青年观众在网上的热捧。
2010年,《喜气洋洋猪八戒》、《一起又看流星雨》、《泡沫之夏》、《和空姐一起的日子里》等青春偶像剧、古装历史剧、神话剧、农村题材电视剧、热门文学作品或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都“各领”,以不同面貌丰富着荧屏。这一年的电视剧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电视剧在题材多元化、类型化和观众分众化上的探索,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显示出雷同题材集中,山寨剧、改编剧较多的事实;一方面,中国的电视剧力图以现实题材、百姓生活、普世价值来纾解大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困境,另一方面,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却更多的停留在社会生活的表层,真正反映现实生活困境、关注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电视剧很少;一方面,中国的电视剧过度开发着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资源,但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太多彰显民族本土文化魅力、塑造积极正面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电视剧。这种种复杂而多变的现象,如棱镜般反射出身处转型社会,中国电视剧在国家文化、制度管理、民族传统、核心价值、大众诉求、商业利益种种“冲突”之中复杂的镜像,反映出中国电视剧在用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弥合这这种对立所带来的鸿沟的同时,也被这种逻辑所左右。
五、电视剧走向:剧争天下、分久必合
(一)电视剧正在进入卖方市场
2010年电视剧单集销售价格超过百万已经不是新闻。电视剧购买价格将越来越高,尽管仍然有大量低质电视剧无人问津,但对于优质电视剧来说,已进入卖方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在购剧预算上,江苏卫视2010年号称投入6亿,2011年预计增加到8―10亿;安徽、湖南、浙江、东方和北京五家卫视也调高购剧预算,各台均达3―5亿;中央电视台甚至提出上不封顶的购片价格。电视剧价格提升,将带来电视剧市场资源争夺更加激烈。优质电视剧资源(优秀编剧、导演、演员)由于供不应求必然导致电视成本持续上升,电视剧市场恶性竞争局面会逐渐明显,而优质电视剧将有更大议价权。
(二)电视剧走向整合播出
受制于电视剧资源的匮乏和《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关于进一步规范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编排管理的通知》对电视剧播出时长、集数等各方面做出的具体而详细的规定,省级卫视开始从以往播出环节的独播、首播、联播、反复播出、循环播出、抢时播出等竞争方式转向编排效益,通过编排和营销吸引最大规模的观众。宣传推广、资源共享、剩余价值延伸等等,成为电视台播出重点电视剧的常规手段。有的卫视频道开始以一部剧命名,有的卫视提前三个月宣传推广大剧,有的电视台开发系列栏目或节目配合热点电视剧播出。安徽卫视,先是播出100分钟的《三国》首映礼,在《三国》播出期问,除安徽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和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外,所有节目都和电视剧《三国》有关,有开播前的《三国》开播倒计时特别节目,播出两集后无缝链接播出10分钟的“《三国》三人行”特别节目,以至于有人戏言“安徽卫视变身三国台”。这些手段,在开发电视剧衍生价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各电视台的电视剧编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了电视剧播出效益的最大化。
(三)电视剧资源正在成为电视频道影响力的分水岭
由于各电视台的经济实力不同、经营体制不同、运行观念不同,导致各频道在电视剧选择购买方面很有差异。湖南依靠自己多年来形成的品牌优势,江苏、浙江依赖自己的区域经济实力,北京卫视依靠其首都影响力,安徽依靠其“剧行天下”的品牌积累成为卫视电视剧资源最有优势的竞争者。电视剧资源的购买能力和播出效果,使电视市场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东西贫富悬殊大于南北。从收视份额上看,2010年1~4月份,前三家卫视集体收视份额从2009年的7.14%跃进至7.74%,在省级卫视整个收视份额中占据27.7%,省级卫视在竞争中形成的马太效应在新的一年会愈加明显。
(四)中国电视剧已进入多媒体传播时代
不仅全国四级电视频道对电视剧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而且随着正版化要求,各视频网站也加入了电视剧
版权争抢中。2010年有多部电视剧的视频网络点播量都突破1亿大关,电视剧单集价格从过去的几乎免费或者最多不过几千元上涨到几万元、几十万元。据CNNIC统计,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4亿,视频用户规模则高达2.9亿,其中超过4000万人是所谓“网络视频独占群体”,他们只使用网络视频而不收看传统电视。视频网站逐渐成为电视剧资源的主要需求方。最近,视频网站乐视网消息称,已买下清宫大剧《后宫》(全称《后宫甄嫘传》)的网络版权,将与电视台同步播出,版权价格高达每集30多万元,整部剧价格超2000万元,高于国内一线卫视的购买价格。对于电视台而言,渠道多元化消费的终端化不仅意味着对优秀电视剧资源的竞争会更加的白热化,造成电视剧交易价格连年上涨,更意味着电视剧在省级卫视的播出比重逐渐上升的同时,资源使用效率却在逐年递减。电视剧市场将从过去单一的电视频道扩展为多媒体市场。
(五)中国电视剧开始进入大片时代
由于电视剧销售价格提升和市场的多媒体化,加大了电视剧生产机构投资信心,也由于在电视剧市场上人们往往只买最热最大的作品,使电视剧投资生产者更加热衷于大投资大制作,电视剧进入了大片时代。《三国》、《红楼》等艺术品质评价不一,但制作规模却使其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这种现象,必将刺激中国电视剧投资规模的提升和制作水平的提高。尽管由于电视剧生产要素资源价格必然会随之上涨,将抵消投资增加的制作成本,但从总体来看,部分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规模和艺术品质将有所提升。
(六)电视台将越来越深入地介入电视剧生产
随着电视剧资源的竞争越演越烈,电视剧购买价格水涨船高,各电视台都在寻找用不同模式重新整合制播资源,强化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和控制。许多电视台通过各种方式与名导演、名编剧、名演员建立松散和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论坛、评奖、盛宴等各种形式,提升对优秀创作资源的吸引力,几家有实力的电视台开始了前期投资、预购、订购、定制等方式,获得资源主动权,而湖南电视台则更坚决地从电视剧购买的竞争红海中脱身而出,加大自制剧力度,争取用最低成本的制作、田忌赛马的方式,摆脱卖方市场要挟并通过植入广告和内容定制生产更符合频道定位的电视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