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的放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的放矢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42-01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初中数学对于发展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生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新课标所规定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而且要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发展,并逐渐占有相对优势,但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第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往往喜欢怀疑并争论问题,不随便轻信教师和书本的结论。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明确方向,合理规范学生的思维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依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避免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使思维更加具有合理性。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有这么一道题目: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实数根,(1)若方程两根均为非负数,求K的取值范围。(2)若此方程的两根为a和b,求y=a3+a2b-a+3ab+b的取值范围。

[分析]:第一小题可由韦达定理和根的判别式及非负数条件转化成不等式组直接求解。第二小题实质上则是求一个高次代数式的取值范围。因此讲解时必须明确的告诉学生,一般来说此类题型需遵循两个原则,1是高次化低次,2是减少未知数。注意到a和b是方程的两个根,所以有a+b=1,ab=k,则等式中的两个三次方项可提出公因式并将(a+b)用1代入,

同时将"3ab"中的"ab"用k代入,这样既达到降次的作用又间接暗示了将两个未知数a和b转化成一个未知数k的思路。至此可知y的取值范围借助于第一小题k的取值范围了。附解题过程如下:y=a3+a2b-a+3ab+1=a3+a2b+3ab+(1-a)

=a3+a2b+3ab+b=a2(a+b)+3aab+b=a2+3ab+b

ab=k,a+b=1且另有a2=a-ky=a-k+3ab+b=1+3k-k=2k+1

1≤y≤32

通过这类题型的练习,即可让学生明确方向,合理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数形结合,应用形象思维的特质

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数形结合无限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研究,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将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从而为学生开拓一种新的思路,体会思维的巧妙性。

例如:直线y1=kx+b过点A(0,2),且与直线y2=mx交于点P(1,m),则不等式组mx>mx-2的解集是________

应用这种解法大大简化运算又易于学生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脑中有图"、"见数联形",这样就能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3.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维

同一道题,因思考的切入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思路和解法,如果教师能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注意这一点并对学生进行点拨,促使学生去寻找多种解法,则必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目: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为直角,E是AB的中点,AC是ED的垂直平分线,且AD=1,AB=2,求证:DB=DC.

解: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为直角

AC是ED的垂直平分线 AE=AD,∠EAC=45°

又AD=1 , AE=1,且E是AB的中点 AB=BC=2

具体讲解时,以上面的步骤为铺垫,因为添加辅助线的不同,解题思路也会不同,各种解法精彩纷呈:

解法一:连结EC,(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把线段转化)

AB=BC,∠BAD=∠EBC,AD=BD ABD≌BEC

BD=EC AC是ED的垂直平分线 CE=DC

BD=DC

解法二:过D作DFBC,垂足为F,

(分割成矩形和Rt三角形,利用中垂线性质)

四边形ABFD为矩形,BC=2,AD=1 FC=BF=1

DF为线段BC的中垂线 BD=DC

解法三:过D作DFBC,垂足为F,(分割成矩形和Rt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在RtABD中,AD=1,AB=2 BD=

在RtABD中,DF=AB=2,AD=BF=FC=1 CD=5

BD=DC

解法四:过C作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

(构造成一个矩形,利用三角形全等求解)

在矩形ABCF中

AD=1,BC=2 DF=AD=1

AB=CF,∠BAD=∠CFD ABD≌CFD BD=DC

解法五:(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

AD∥BC FAD∽FBC

BD是RtFBC斜边的中线 BD=12FC BD=DC

通过此题的训练,可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做一些综合题时要多从不同角度思考,不断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达到以一道题(或一类题)为桥,尽可能多的复习到相关的知识点为目的,进而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

4.分析综合,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例如在初三总复习时有这么一道题目:

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DEAC于点E,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若∠BAC=120°,AB=2,求DEC的面积。

(1) 【分析】欲证DE是切线,必先连接OD,且有DEAC,则只需证OD∥AC;欲证OD∥AC,只需证∠1=∠C;欲证∠1=∠C,只需证∠1=∠B(AB=AC),欲证∠1=∠B,只需证OB=OD,至此题目已破解。

(2)【综合】由∠BAC=120°且AB=AC,可得∠B=∠C =30°,又有AB=2又是直径,因此急需一个直角三角形,此时顺理成章即可连结AD,在RtABD中,AB=2,∠B=30°,可得BD=3,则CD=3,在RtDCE中,CD=3,∠C =30°,则DE、EC皆可求了,DEC的面积亦可求出。分析综合法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从而通过此类题型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一题多变,强化发散思维

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都比较注重集中思维的训练,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若不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学生多数只能就题解题,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教育学生养成概括问题的习惯,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

如图,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平分∠BAC,BNAN并延长交AC于D,AB=14,AC=19,求MN的长。

变形(一),如图,在ABC中, AN平分∠BAC,BNAN,

过点N做MN∥AC交BC于点M,若AB=14,AC=19,求MN的长。

变形(二),如图,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平分

∠BAC,BNAN,若AB=14,AC=19,求MN的长。

变形(三),如图,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BD于N,若MN= CD,求证:AN平分∠BAC。

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发散,可由一题变换为四题,使学生在角平分线、垂直、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中位线等知识点间灵活切换,由易到难,进而达到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6.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在具体上课过程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做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再做适当的启发引导。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一内容时,可选用如下例题:

已知:BD和CE是ABC的中线,它们相交于F,求证:

有的教师没有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直接提出连结DE,强行让学生证明EFD∽CFB,这样,教师就可能脱离学生实际,没有与学生思维同步。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课堂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对于这道例题,学生可能会去证明BFE∽CFD,这时要让学生先议论,先说明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即使相似,也不符合求证的要求,这就为学生释去了疑虑,学生也易于接受教师的启发,甚至不用启发,他们也会利用中点的条件,连成中位线,因为这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进程,注意对疑难问题的启发,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7.师生互动,强化学生思维的质疑能力

所谓培养质疑能力是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精神。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逐步运用辨异、分析、对比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分析,引导学生严密、全面地利用已知条件解题,在解题关键之处学会调控自己的思维,及时的进行自我反思,尤其是不迷信于老师和课本,有分析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凡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然后再做判断。例如在上七年级(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时候,其中有一道例题如下:解不等式组:

当我们通过计算分别得到 时,此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说解集 ,因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口诀,则学生不会知其所以然,必导致学生在思维方面的"短路"。因此在教求解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们应不厌其烦地画出数轴,先把各分支解集表示出来,寻找各分支公共部分,得到解集 ,进而再总结,并提炼出口诀。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出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精神。

对于初中生的数学教学,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思维的持续性和批判性等能力和品质,对于学好数学以及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需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育学,田万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2]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有的放矢范文2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新课改,广大教师把大部分的热情都放在了课堂教学上,而对作业设计投放的精力不足,学生的作业只是一味的多而不精。特别是高三学生,他们所面临的高考升学压力很大,市面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辅材料。如果不能对学生的作业从设计布置,到批改辅导进行适当优化,师生有可能陷入题海之中,从而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负担,数学教学就会变得费时而低效。

一、高三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量偏大

教师夸大了作业的功效,认为熟能生巧,大量的题目使学生疲于应付,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2.针对性不强

教师往往把自己的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课堂上,轻视了作业的作用,导致作业缺少针对性。教师布置作业时没有很好地进行选择,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大,针对性不强,使得作业效率低下,影响教学效果。

3.没有层次性

学生存在基础和能力的差异,但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认为太简单,得不到提升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太难,无从下手,作业布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中数学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差异。

二、高三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达成度,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启迪性原则

教师应当以学生认知的规律以及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出发,作业的设计应以所学内容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为基础,进行一题多解和同类变式等发散性题型。这样,既能弥补学生解题技巧和思维能力的缺陷,又兼具了启迪和发散的功能。

2.层次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作业设计应考虑层次性。

(1)由易到难,注意知识层次

在设计作业难度时,应按梯度设置三个层次:巩固知识:即初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层次。应用知识:即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较易问题的中等层次。运用知识:即能运用所学知识解较复杂问题的高等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逐步深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拔高,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习惯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作业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要考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提供多样性的作业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3.易错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解题策略和解法易出现差异。为此,教师应精心选择易错作业,即普遍学生都会算错的题目。选取学生的若干种典型错误的算法进行交流、分析、辨别,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避免再次犯错的过程。

4.适量性原则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题海”战术现象,每天布置大量习题且重复率较高,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悖于素质教育。因此,设计作业必须适量,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

三、及时反馈,做好反思总结

师生共同做好作业反思,是研究数学作业有效性极为重要的一环,多做十题不如烂熟一题,这是本人多年来数学教学经验的真实总结。让学生搜集错题装订成“纠错本”,经常性地拿出来翻翻加深印象,让前车之鉴真正地成为后事之师。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搜集学生带有普遍性的经典错误装订成“总结本”,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断积累,可以精准地掌控学生的思维特点,寻找出规律,对症下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充满张力。

除了反思错误的成因,揭示问题的本质以外,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也极为重要:

1.反思解法的多样性,渗透方法论思想

根据《数学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算法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时刻都有构造算法、选择算法的需要,通过构造算法、比较不同算法的效率并选择算法的实践,可以使学生逐渐地养成从事智力活动的习惯。老师在讲解习题时,除对数学内容作分析外,关于解题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模式的考虑也应充分引导和传授。

2.反思问题间的联系,创新性地编拟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的推演,让学生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要么有共同的知识点,要么有共同的出题策略,剥离同质共源习题的伪装,揭示出题者的真实意图。进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此问题和哪些问题还有联系,能否受这个问题的启发,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创造性地编拟新问题,师生在探究问题的联系和知识整合中,让自己站在出题者的高度,在揭示本质的过程中,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学生在大呼“原来就这一锤子”的同时,课堂的研究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都得到了提升。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W习者本人将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

总之,老师在作业布置与评改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动起来,让学习情感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概括、思维能力的提高、师生情感的交流在作业的互动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有的放矢范文3

1.重视复习计划的阶段性。一般情况下,在临考的前二周应把全部知识过完,利用剩下的这二周将重点放在查缺补漏上。复习策略上做到有针对性,以课本为主,狠抓“双基”。基本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复习阶段就不能只满足会背诵会证明,而应当通过分析、研究后,挖掘出知识间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串联,整理归纳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视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复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要仔细研究书中的例题和精心演算习题(当然也包括教师提供的典型例题),它们是具体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现,又是充分体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我们与中考“接轨”。做题切记不能泛泛地重演一遍,而是要通过做题探究转化的过程,总结出转化用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然后归纳出一般解题规律,多做一些历年的中考试题,才能悟出中考强调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我们的准备与中考方向不脱钩。

3. 加强双基,全面复习。在复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复习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解题的规律,概念复习时,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加以抽象,弄懂概念含义: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知识应用的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弄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复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

4. 重视培养、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例如,一名射手在进行一系列射击训练时,开始成绩逐渐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成绩却不再上升,甚至下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搞复习,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同学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致使成绩提高缓慢,甚至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力求从认识—练习—再认识—再练习的反复过程中认真、准确掌握已学,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诸如做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练习题和模拟试卷,是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5. 重视复习的针对性。针对性即 “实效性”,即抓住自己在复习中认识到的问题不放,直至解决出成果,尽量做到在考前少留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复习时通过平日的练题、测试,找出自己的“病根”,找出产生“病根”的原因,再认真加以反复练习(有针对性地练习)。抓“实效性”还要在复习中弄清知识的难点、重点、重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弄清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针对性的复习,因为这些内容往往起到“龙头”的作用,抓住了前后左右的知识可牵动一片。

6.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复习中,突出重点,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识,突出学科思想与解题方法。思想与方法是解题的精髓,是联系各类知识的纽带,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由此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之法。逐步掌握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思考的能力时,还要讲究设问艺术,多在思考的转折点上设问,在理解的疑难处设问:在规律的概括时设问:从旧知引入新知时设问;在有比较、有联系时设问;在学生练习时,发现带有普遍性错误的问题设问。这样,学生就会提高很快。

有的放矢范文4

活;书面写作;口头表达;

结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90—0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在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挖掘写作源头,激发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因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有限的,在观察的时候,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当学生看到事物“是什么样”,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彻底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第一,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制订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第二,观察时要多种感官协同配合,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第三,要边观察边联想。教师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观察,彻底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比如,写《一次活动》时,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然后让学生以这次活动为素材进行写作,从而丰富作文内容。写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口头训练,让他们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讲出来,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成文章。

二、做到写作与口头表达相结合,真正做到“以我之手,写我之口”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种“重文轻语”的现象。教师们没有认识到口头表达是写作的基础,导致口头表达与写作脱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写作与口头表达相结合。例如,写《我家小狗》时,教师先提问:“你为什么喜欢小狗?”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到小狗的外形、习性、举动等。学生在说的同时涉及到很多内容,但在写作时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还需要教师点拨。之后,才能明确主题,把握文章主旨,合理安排素材、布局和结构,把自己心中所想有条不紊地写出来。

三、放飞想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法国近代教育学家卢梭说过:“为了使一个人能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使其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采取我们的看法。”作文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作文时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如果适时引导学生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方法去思考,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效果。因此,让学生作文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不包办代替,不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框架来写。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了解现实生活中对某些问题的解决情况,产生解决某些问题的强烈愿望。

有的放矢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生物,对生物知识不容易掌握,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关键。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方向和足够的学习、探索的动力。有一次在与一位语文教师谈话时,她告诉我:“班上的学生喜欢上你的生物课,在日记中也提到了。”其实学生们喜欢上生物课,很大的原因是我把学生的热情给激发出来了。下面就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导入,酝酿情绪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新课导入如同影视剧的“序幕”一样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能吸引住学生的课堂导入方法精心设计,如设疑、讲故事、设置情境等方法进行导入,扣人心弦,使学生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这一内容时,我选择了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导入,首先我拿出了办公室的一盆绿萝,问学生:“同学们的家里有没有种花呀?在种花的过程中,最常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这盆绿萝同样需要什么?”逐步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植物需要浇水”的事实,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枝繁叶茂的植物图片,使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这些图片资料,对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最后以一句“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的疑问,顺利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关注,同时,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更能牢固的掌握新课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兴趣

(1)多媒体引趣

多媒体能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这节内容时,我首先展示了男女生殖系统结构的图片,以使学生们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然后又用多媒体展示了和卵子形态的视频资料,以及播放了、卵子排出及受精过程的动画演示课件,使学生完全了解了精卵结合的全过程,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游戏激趣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种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式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做中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内容时,我自制了六只小帽子,上面分别写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按小组对号入座,从而让学生知道各器官的准确位置。然后再由学生自己依次介绍各器官的相应知识,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验增趣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利用实验可以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实验接触到一些感性的知识,而且,实验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体的神经调节》这一内容时,我选择了让学生做膝跳反射实验,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小腿会自动地跳起来,好像不再受大脑的控制。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4)故事诱趣

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在学习《食物链》这一节的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一则耳熟能详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然后再引出猫抓老鼠、蜜蜂采蜜等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明白它们是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再例如学习《生物的遗传》时,可以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寓言故事引出课题,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的。

三、走出课堂,提高兴趣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我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感悟植物对阳光,水分等的争夺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让同学们在大自然中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我们才最有切身体会,师生关系越融洽,课堂气氛就越好,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与学生可亲可敬,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敢说心中所想、敢问心中疑问,使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去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但教师也要把握好这个和谐的“度”,不能让课堂乱了方寸。

总之,培养学生对初中生物的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去探索和总结,真正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有的放矢范文6

关键词:作文 创新 意识 能力

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不断的变化,作文考题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考查的内容上也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命题时往往不再设置障碍,而注重考题的“开放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等方面。这样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就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作文中体现创新,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意识

(一)开源导流

“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处处皆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到生活中去摄取,感悟,提高,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相融合。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布置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碰到过类似的“以金钱为中心而转移”的现象,有没有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物形象。同学们经过讨论,思考,争先恐后地讲起了故事,从课中走进了生活。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又促进了理性的思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生活中自觉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二)引进“活水”

于漪老师说过:“要让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收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要让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比如当今的城市开发、网络纵横、自然保护、环境污染、克隆技术等重大的问题,还有诸如打假、反腐、西部建设、美伊战争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要让他们了解。还要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以此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其身处斗室而心知大千世界。

(三)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苏联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这种教学境界,常常体现在教师的心态和语言中。因此,作文课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课前一分钟“众说纷纭”,编讲小故事等都可以收到极好的效果。

(四)培养习惯

需强调的是,激发创新意识,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次才谈得上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利用或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特别是对产生过强烈的触动或震撼效应的人或事。要“腿勤心细耳聪目敏”,敏感、细心地回味,深思、口述、笔抒,并做到“慎思之,明辨之”。如提到风筝,要求学生多元思考,有哪些立意。学生会陆续说出:你认为自己已经超凡脱俗,可总是摆脱不了与生俱来的羁绊;你之所以翱翔天空,是因为你始终未将尾巴翘起;你之所以飞得高远,是因你时刻牵挂地上的人们。提到柳树,也可发散运思,概括出:柳垂大地,回报大地满腔热情;杨柳依依,飘向人间总是情;柳随风飘,人云亦云失风骨;柳随风飘,识时务者为俊杰等。如此感悟,不能不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能力

(一)立意深刻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文章的统帅与灵魂,任何一个作家都要通过他的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和见解。杜牧说“凡文以意为先,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新奇的立意、独特的见解,常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的鼓舞,智慧的启迪,深刻的立意总是会迸射出夺目的思想光芒。

1、立意新

选材新颖是写出创新佳作的关键。在选材中,可多变换角度,反面选材或展开想象,立求材料新颖,还可放眼生活,从小处切入,将鲜活的社会和时代话题写入作文里。如以“规距”为话题的作文,大多的学生都是写“没有规距不成方圆”。不妨指导他们逆向思维,论述惟有打破规距,进行改革创新,才会有历史的进步。可联系历史和现实,由过去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改革开放,由过去的落后挨打到现在的富足强大,呼吁要打破常规。这样独辟蹊径,令人叹为观止。

2、立意奇

“奇”就奇在一反传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弹琵琶。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忠言不逆耳,良药何必苦口”、“先抱西瓜,后捡芝麻”、“走,并非上策”、“敢为最先,不耻最后”、“江山能改,本性不移”等俗语的逆向思维判断,收到了石破天惊、出奇制胜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3、立意警

如话题作文《镜子》,猪八戒形象丑陋,却去责怪一个公正,客观的镜子,联系社会中某些人不去改变自己的丑陋形象,则去埋怨别人,得出要反省自己、改变自己,才会得到满意的评价和赞扬。再联系唐太宗的话“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展开论述,指出人应“吾日三省吾身”,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收到振耳发聩的效果。

(二)、结构别致

1、选材精

再好的立意也必须通过材料来体现,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要善于选择材料。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能使文章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如《让座》,大多学生都写反映助人为乐的好风尚。虽未脱离要求,但写不出新意。若写成让座时人人都不敢坐,怀疑座位的损坏或别有所图,将新时期人与人之间信任度减少,做好事反而被人看成异类这一怪现象写出来,就能让人耳目一新,给人新启示新教益。

2、组材工

如学完《大自然的语言》,布置学生进行“动物歌咏”的想象作文。学生在时间安排上照顾了“冬眠动物”,在场地的设置上考虑了水陆单栖动物。歌咏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如驼鸟《走进新时代》的高亢,激越;龟兔的合唱《真心英雄》悲壮;蜗牛的《外婆的澎湖湾》真挚感人;老鼠献给猫的《想说爱你不容易》等,表现出组材方面的匠心独运。

3、结构巧

行文中对主题的设置,或开篇点旨,或卒章显志,或不经意隐藏其间,制造“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效果;还要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的运用,或巧设悬念,使文章一波三折,波澜丛生,跌宕有致;或对“凤头”“豹尾”的讲究等等,都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三)语言优美

语言乃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与败,除了闪光的灵魂,优美的骨架,还要有丰满的血肉。这就是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

1、语言鲜

在作文中,要尽量可能选择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能充分调动人体感观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如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来细致描绘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力求先发制人,引人入胜。如写“王师傅往炉里添了煤,火很快就旺了起来了。”不若写成“王师傅往炉里添了几铲煤,不一会儿,那红火苗就腾腾地窜起来了。”仅几字之差,便有声有色。这种具体形象的描写,能引起读者的想象,给人一种形象美,丰腴细腻而不干瘪瘦削。

2、语言活

欲使语言活起来,离不开文章表达的灵活运用,或叙,或议,或豪放高歌,或婉约低唱,或综合运用,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如把教师挑灯批改作业,写成:“她在寻找学子探索科学的足迹,她在倾听学子追求真理的声音。”这句充满灵性而又溢盈真诚的涌动,情韵并生,激情昂扬,意蕴丰富。

3、语言妙

上一篇活着真好

下一篇校园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