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的放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的放矢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42-01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初中数学对于发展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生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新课标所规定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而且要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发展,并逐渐占有相对优势,但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第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往往喜欢怀疑并争论问题,不随便轻信教师和书本的结论。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明确方向,合理规范学生的思维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依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避免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使思维更加具有合理性。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有这么一道题目: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实数根,(1)若方程两根均为非负数,求K的取值范围。(2)若此方程的两根为a和b,求y=a3+a2b-a+3ab+b的取值范围。

[分析]:第一小题可由韦达定理和根的判别式及非负数条件转化成不等式组直接求解。第二小题实质上则是求一个高次代数式的取值范围。因此讲解时必须明确的告诉学生,一般来说此类题型需遵循两个原则,1是高次化低次,2是减少未知数。注意到a和b是方程的两个根,所以有a+b=1,ab=k,则等式中的两个三次方项可提出公因式并将(a+b)用1代入,

同时将"3ab"中的"ab"用k代入,这样既达到降次的作用又间接暗示了将两个未知数a和b转化成一个未知数k的思路。至此可知y的取值范围借助于第一小题k的取值范围了。附解题过程如下:y=a3+a2b-a+3ab+1=a3+a2b+3ab+(1-a)

=a3+a2b+3ab+b=a2(a+b)+3aab+b=a2+3ab+b

ab=k,a+b=1且另有a2=a-ky=a-k+3ab+b=1+3k-k=2k+1

1≤y≤32

通过这类题型的练习,即可让学生明确方向,合理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数形结合,应用形象思维的特质

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数形结合无限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研究,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将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从而为学生开拓一种新的思路,体会思维的巧妙性。

例如:直线y1=kx+b过点A(0,2),且与直线y2=mx交于点P(1,m),则不等式组mx>mx-2的解集是________

应用这种解法大大简化运算又易于学生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脑中有图"、"见数联形",这样就能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

3.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维

同一道题,因思考的切入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思路和解法,如果教师能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注意这一点并对学生进行点拨,促使学生去寻找多种解法,则必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目: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为直角,E是AB的中点,AC是ED的垂直平分线,且AD=1,AB=2,求证:DB=DC.

解: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为直角

AC是ED的垂直平分线 AE=AD,∠EAC=45°

又AD=1 , AE=1,且E是AB的中点 AB=BC=2

具体讲解时,以上面的步骤为铺垫,因为添加辅助线的不同,解题思路也会不同,各种解法精彩纷呈:

解法一:连结EC,(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把线段转化)

AB=BC,∠BAD=∠EBC,AD=BD ABD≌BEC

BD=EC AC是ED的垂直平分线 CE=DC

BD=DC

解法二:过D作DFBC,垂足为F,

(分割成矩形和Rt三角形,利用中垂线性质)

四边形ABFD为矩形,BC=2,AD=1 FC=BF=1

DF为线段BC的中垂线 BD=DC

解法三:过D作DFBC,垂足为F,(分割成矩形和Rt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在RtABD中,AD=1,AB=2 BD=

在RtABD中,DF=AB=2,AD=BF=FC=1 CD=5

BD=DC

解法四:过C作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

(构造成一个矩形,利用三角形全等求解)

在矩形ABCF中

AD=1,BC=2 DF=AD=1

AB=CF,∠BAD=∠CFD ABD≌CFD BD=DC

解法五:(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

AD∥BC FAD∽FBC

BD是RtFBC斜边的中线 BD=12FC BD=DC

通过此题的训练,可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做一些综合题时要多从不同角度思考,不断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达到以一道题(或一类题)为桥,尽可能多的复习到相关的知识点为目的,进而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

4.分析综合,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例如在初三总复习时有这么一道题目:

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DEAC于点E,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若∠BAC=120°,AB=2,求DEC的面积。

(1) 【分析】欲证DE是切线,必先连接OD,且有DEAC,则只需证OD∥AC;欲证OD∥AC,只需证∠1=∠C;欲证∠1=∠C,只需证∠1=∠B(AB=AC),欲证∠1=∠B,只需证OB=OD,至此题目已破解。

(2)【综合】由∠BAC=120°且AB=AC,可得∠B=∠C =30°,又有AB=2又是直径,因此急需一个直角三角形,此时顺理成章即可连结AD,在RtABD中,AB=2,∠B=30°,可得BD=3,则CD=3,在RtDCE中,CD=3,∠C =30°,则DE、EC皆可求了,DEC的面积亦可求出。分析综合法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从而通过此类题型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一题多变,强化发散思维

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都比较注重集中思维的训练,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若不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学生多数只能就题解题,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教育学生养成概括问题的习惯,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

如图,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平分∠BAC,BNAN并延长交AC于D,AB=14,AC=19,求MN的长。

变形(一),如图,在ABC中, AN平分∠BAC,BNAN,

过点N做MN∥AC交BC于点M,若AB=14,AC=19,求MN的长。

变形(二),如图,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平分

∠BAC,BNAN,若AB=14,AC=19,求MN的长。

变形(三),如图,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BD于N,若MN= CD,求证:AN平分∠BAC。

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发散,可由一题变换为四题,使学生在角平分线、垂直、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中位线等知识点间灵活切换,由易到难,进而达到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6.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在具体上课过程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做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再做适当的启发引导。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一内容时,可选用如下例题:

已知:BD和CE是ABC的中线,它们相交于F,求证:

有的教师没有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直接提出连结DE,强行让学生证明EFD∽CFB,这样,教师就可能脱离学生实际,没有与学生思维同步。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课堂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对于这道例题,学生可能会去证明BFE∽CFD,这时要让学生先议论,先说明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即使相似,也不符合求证的要求,这就为学生释去了疑虑,学生也易于接受教师的启发,甚至不用启发,他们也会利用中点的条件,连成中位线,因为这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进程,注意对疑难问题的启发,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7.师生互动,强化学生思维的质疑能力

所谓培养质疑能力是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精神。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逐步运用辨异、分析、对比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分析,引导学生严密、全面地利用已知条件解题,在解题关键之处学会调控自己的思维,及时的进行自我反思,尤其是不迷信于老师和课本,有分析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凡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然后再做判断。例如在上七年级(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时候,其中有一道例题如下:解不等式组:

当我们通过计算分别得到 时,此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说解集 ,因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口诀,则学生不会知其所以然,必导致学生在思维方面的"短路"。因此在教求解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们应不厌其烦地画出数轴,先把各分支解集表示出来,寻找各分支公共部分,得到解集 ,进而再总结,并提炼出口诀。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出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精神。

对于初中生的数学教学,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思维的持续性和批判性等能力和品质,对于学好数学以及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需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育学,田万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2]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有的放矢范文2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新课改,广大教师把大部分的热情都放在了课堂教学上,而对作业设计投放的精力不足,学生的作业只是一味的多而不精。特别是高三学生,他们所面临的高考升学压力很大,市面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辅材料。如果不能对学生的作业从设计布置,到批改辅导进行适当优化,师生有可能陷入题海之中,从而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负担,数学教学就会变得费时而低效。

一、高三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量偏大

教师夸大了作业的功效,认为熟能生巧,大量的题目使学生疲于应付,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2.针对性不强

教师往往把自己的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课堂上,轻视了作业的作用,导致作业缺少针对性。教师布置作业时没有很好地进行选择,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大,针对性不强,使得作业效率低下,影响教学效果。

3.没有层次性

学生存在基础和能力的差异,但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认为太简单,得不到提升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太难,无从下手,作业布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中数学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差异。

二、高三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达成度,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启迪性原则

教师应当以学生认知的规律以及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出发,作业的设计应以所学内容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为基础,进行一题多解和同类变式等发散性题型。这样,既能弥补学生解题技巧和思维能力的缺陷,又兼具了启迪和发散的功能。

2.层次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作业设计应考虑层次性。

(1)由易到难,注意知识层次

在设计作业难度时,应按梯度设置三个层次:巩固知识:即初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层次。应用知识:即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较易问题的中等层次。运用知识:即能运用所学知识解较复杂问题的高等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逐步深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拔高,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习惯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作业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要考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提供多样性的作业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3.易错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解题策略和解法易出现差异。为此,教师应精心选择易错作业,即普遍学生都会算错的题目。选取学生的若干种典型错误的算法进行交流、分析、辨别,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避免再次犯错的过程。

4.适量性原则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题海”战术现象,每天布置大量习题且重复率较高,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悖于素质教育。因此,设计作业必须适量,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

三、及时反馈,做好反思总结

师生共同做好作业反思,是研究数学作业有效性极为重要的一环,多做十题不如烂熟一题,这是本人多年来数学教学经验的真实总结。让学生搜集错题装订成“纠错本”,经常性地拿出来翻翻加深印象,让前车之鉴真正地成为后事之师。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搜集学生带有普遍性的经典错误装订成“总结本”,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断积累,可以精准地掌控学生的思维特点,寻找出规律,对症下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充满张力。

除了反思错误的成因,揭示问题的本质以外,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也极为重要:

1.反思解法的多样性,渗透方法论思想

根据《数学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算法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时刻都有构造算法、选择算法的需要,通过构造算法、比较不同算法的效率并选择算法的实践,可以使学生逐渐地养成从事智力活动的习惯。老师在讲解习题时,除对数学内容作分析外,关于解题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模式的考虑也应充分引导和传授。

2.反思问题间的联系,创新性地编拟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的推演,让学生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要么有共同的知识点,要么有共同的出题策略,剥离同质共源习题的伪装,揭示出题者的真实意图。进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此问题和哪些问题还有联系,能否受这个问题的启发,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创造性地编拟新问题,师生在探究问题的联系和知识整合中,让自己站在出题者的高度,在揭示本质的过程中,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学生在大呼“原来就这一锤子”的同时,课堂的研究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都得到了提升。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W习者本人将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

总之,老师在作业布置与评改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动起来,让学习情感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概括、思维能力的提高、师生情感的交流在作业的互动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有的放矢范文3

1.重视复习计划的阶段性。一般情况下,在临考的前二周应把全部知识过完,利用剩下的这二周将重点放在查缺补漏上。复习策略上做到有针对性,以课本为主,狠抓“双基”。基本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复习阶段就不能只满足会背诵会证明,而应当通过分析、研究后,挖掘出知识间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串联,整理归纳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视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复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要仔细研究书中的例题和精心演算习题(当然也包括教师提供的典型例题),它们是具体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现,又是充分体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我们与中考“接轨”。做题切记不能泛泛地重演一遍,而是要通过做题探究转化的过程,总结出转化用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然后归纳出一般解题规律,多做一些历年的中考试题,才能悟出中考强调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我们的准备与中考方向不脱钩。

3. 加强双基,全面复习。在复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复习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解题的规律,概念复习时,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加以抽象,弄懂概念含义: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知识应用的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弄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复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

4. 重视培养、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例如,一名射手在进行一系列射击训练时,开始成绩逐渐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成绩却不再上升,甚至下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搞复习,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同学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致使成绩提高缓慢,甚至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力求从认识—练习—再认识—再练习的反复过程中认真、准确掌握已学,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诸如做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练习题和模拟试卷,是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5. 重视复习的针对性。针对性即 “实效性”,即抓住自己在复习中认识到的问题不放,直至解决出成果,尽量做到在考前少留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复习时通过平日的练题、测试,找出自己的“病根”,找出产生“病根”的原因,再认真加以反复练习(有针对性地练习)。抓“实效性”还要在复习中弄清知识的难点、重点、重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弄清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针对性的复习,因为这些内容往往起到“龙头”的作用,抓住了前后左右的知识可牵动一片。

6.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复习中,突出重点,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识,突出学科思想与解题方法。思想与方法是解题的精髓,是联系各类知识的纽带,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由此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之法。逐步掌握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思考的能力时,还要讲究设问艺术,多在思考的转折点上设问,在理解的疑难处设问:在规律的概括时设问:从旧知引入新知时设问;在有比较、有联系时设问;在学生练习时,发现带有普遍性错误的问题设问。这样,学生就会提高很快。

有的放矢范文4

活;书面写作;口头表达;

结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0—0090—0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在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挖掘写作源头,激发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因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有限的,在观察的时候,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当学生看到事物“是什么样”,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彻底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第一,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制订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第二,观察时要多种感官协同配合,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第三,要边观察边联想。教师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观察,彻底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比如,写《一次活动》时,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然后让学生以这次活动为素材进行写作,从而丰富作文内容。写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口头训练,让他们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讲出来,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成文章。

二、做到写作与口头表达相结合,真正做到“以我之手,写我之口”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种“重文轻语”的现象。教师们没有认识到口头表达是写作的基础,导致口头表达与写作脱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写作与口头表达相结合。例如,写《我家小狗》时,教师先提问:“你为什么喜欢小狗?”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到小狗的外形、习性、举动等。学生在说的同时涉及到很多内容,但在写作时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还需要教师点拨。之后,才能明确主题,把握文章主旨,合理安排素材、布局和结构,把自己心中所想有条不紊地写出来。

三、放飞想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法国近代教育学家卢梭说过:“为了使一个人能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使其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采取我们的看法。”作文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作文时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如果适时引导学生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方法去思考,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效果。因此,让学生作文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不包办代替,不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框架来写。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了解现实生活中对某些问题的解决情况,产生解决某些问题的强烈愿望。

有的放矢范文5

2014年贵州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的考查角度仍然是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3.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就学生的答题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一、未读懂题

不读懂题就盲目答题,导致答题范围错误,观点没有明确表达出来。

以《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这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为例,如,简答题第一小题是“阅读第③~⑤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这道题考察学生能否正确解读文本,准确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的范围是③~⑤段,有学生答了其他段落的内容;答题的标准是艺术上的成就及影响,学生答题的时候居然把饶宗颐的一些非艺术成就的事迹写上去;甚至有的学生只写了成就,未写影响,遗漏了重要信息点。

二、答题不规范

因为答题不规范,导致阅卷老师无法明显看到得分点,虽然叙述内容很多,却得分不高。

高考阅卷任务重,时间紧,平时考试阅卷也是如此。如果答题不规范,就会导致扣分。学生答题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分点答题,观点、材料混为一谈,结构混乱。

答案的内容很多,可是很杂乱,没有明确地把问题要求的信息点标示出来,需要阅卷老师自己去找。如果时间紧,阅卷老师不一定会花时间细致阅读。

2.分点答题了,却只是观点式表述,未根据题的要求来答题,有的未结合文本,有的未联系实际。

比如,很多实用类文本最后那道探究题,一般都会问“你从传主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学生答题的时候,很多都是这样回答的:“启示是:①……②……认识是:①……②……”或者是“启示是:①……②……③……④……”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第一种,学生没有读懂题,分为启示和认识两方面来回答,其实回答的是同一个内容。第二种,学生以为答的多又分了点,应该不会被扣分了,可是却没有结合文本,或者没有联系实际。

3.没有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概括得不够全面、准确,不是遗漏了重要信息点,就是找得很多,重复赘述同一个观点,或者没有很好的整理概括,导致答偏了。

以《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这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为例,第一个简答题是“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学生答题时,出现了很多重复赘述的现象。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学生筛选、概括文章的能力比较弱,不会整理概括信息。

4.不会看分答题,答得比较片面,不够完整。

实用类文本总共3道简答题,两道6分题,一道8分题。

答题的时候,应该看分答题。比如,6分题要回答三点以上,8分题要回答四点以上。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8分启示类的题,明确要求谈出两点启示,那就不用回答四点,但可每一点又分两小点,这样容易得满分。

三、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

高考阅卷老师在电脑上阅卷给分是个眼力活,特别是一些老教师,眼力本来就不太好,长时间对着电脑,眼睛会很酸痛,看不清屏幕。如果考生字迹潦草,卷面一片混乱,那更是给改卷老师增加负担。老师也很难从学生答卷上,替学生一字一词地去找分。

针对以上这三个方面的误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学生答题失误的问题:

第一,训练学生审题,让学生吃透信息筛选的标准。让学生明确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弄清楚应该筛选什么样的内容,对筛选标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楚题义。

有的放矢范文6

一、宏观分析整块试题,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看得清

复习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了解高考考什么,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历年的高考题,具体到单项选择题就要分析这一块中的15个小题的出题方向和考点,看古知今,它们就是复习的指示灯。专家对2011高考英语江苏卷语法单选点评如下:“江苏卷继续了其偏重考查词法的特点。15道题目中,6道题是直接检测考生对不同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然而,作为语法题,本套卷又不失对重要语法点的考查,例如,时态题3道,从句2道,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情景交际等各1―2道,可见其对高中所要求语法点覆盖的全面性。”

综合起来,2011江苏卷单项选择试题,考查考生的词汇量,并结合重要语法点,联系实际考查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难度较低。那么复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一是扩大词汇记忆和词组搭配用法,二是理清重点语法的规则,增强实际解题能力。

二、各个击破,找到解题切入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复习过程中,知识是不断积累和使用的,机械地输入知识,碰到具体的试题毫无反应,那么只是做无用功;而如果不注重基础的记忆,只想用所谓的“语感”来猜题,不去总结反思,结果就只能是一无所获。所以复习时,不仅方向要明确,方法更要得当。怎样找到适合的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具体分析。

1.词汇题

这一类题目,我们要进一步分析考查的方向,题目类型不一样,解题的思路就不一样,准备工作当然也不一样。

首先,针对词义辨析题,我们该做以下工作。

我们必须研究考纲词汇,牢记词汇的常用含义,这样才能辨别四个选项,不胡乱选择。如:2011江苏卷27.Teachers have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ir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professional ?摇?摇?摇?摇.A.consequence B.省略petence D.intelligence这四个选项的词含义并不同,如果都不知其意或者是关键的C选项和另外三个选项中的一个不认识,这一题就没法解答了。根据这道题,我们在扩大词汇量时,一定要有意识攻克一些长难词的记忆,分清长词的拼写和语义,不混淆、不遗忘,解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由-ence这个词缀构成了名词,所以在记忆词汇时可以利用构词法扩展记忆,将同一词根的词归纳总结。如:independence,可以有independent,dependent,depend等变化,一词多记,就可以在解题时触类旁通。我们还可以用联想总结的办法将词形相近的词放在一起记忆,如:conversation,conservation,effect,effort等,加强区分。特别强调的是加强考纲词汇中以字母“c”“s”“r”开头的词汇的记忆,比较难记忆的词汇多集中在这三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列表中,唯有增加记忆的时间和强度,以及重复的次数,方能有效地记住这些词。

除了加强词汇的记忆,充分理解选项外,我们还要理解语句,利用语句营造的语境,排除语义不符、逻辑不对、搭配不当的选项,这需要有很强的翻译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划分长难句的成分,利用课文的学习和练习中的篇章来训练自己的英语翻译成中文的能力。这样,词义辨析题就不会造成解题的任何障碍,反而会成为我们得分的助益。

其次,针对词的用法辨析,我们该采取下列措施。

加强常用词的搭配记忆。如:2011江苏卷30.― You look upset.What’s the matter?―I had my proposal ?摇?摇?摇?摇 again.A.turned over B.turned on C.turned off D.turned down。“turn”是常用动词,它与副词或介词的搭配是常规的用法,如“turned over”的意思是“翻书、翻身、翻倒”;“turned on”是“开”;“turned off”是“关”;“turned down”是“拒绝”。另外,如“turn out,turn up”等也是很常见的考点。我们要经常积累这些词的搭配的含义及例句,还要不断重复。除了“turn”,我们尤其要关注“go,come,hold,keep,take,get”等动词的种种搭配。

同一个介词搭配不同的名词和动词也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加以关注的。如:2011江苏卷32.We’d better discuss everything before we work out the plan ?摇?摇?摇?摇.A.in detail B.in general C.on purpose D.on time,这道题考查介词短语,根据句意和四个选项的含义,我们才能找出最佳答案,这需要我们对这些搭配了如指掌,那我们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记忆和重复才行。

只知词义不看句义是无法解答这些类型的题目,所以,我们仍然要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准确把握语境和句义中的逻辑关系,不断练习才行。

2.语法题

除去词汇题,剩余部分都会涉及语法,所以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熟悉各种标志性信息点,就不难解题。上文提到高考的语法难点多集中于“从句,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等,我们可以分类攻克。

(1)规则型

语法就是英语的语言规则,规则首先是记忆,然后对照执行。英语单选题有些试题对语法规则依赖性较强,不记住规则,可能无法解题。这类型的题目主要集中于“定语从句、主谓一致、虚拟语气和倒装”这几类语法项目中,规则不清,解题就糊涂。如:定语从句的“that,which”之分,“which和when,where,why”之分,“as”的特殊用法,倒装中完全倒装的几种情况,只用虚拟语气的几种情况,等等,既常考又易错,没有好的记忆力是不行的,当然随着英语试题的实用化,这种类型的题目在逐渐减少。

(2)分析对比型

除了硬性的规则之外,还有些题目需要根据题中的提示,进行对比,排除明显错误选项,最后利用句意得出最终的答案。这类型的题目主要集中于“冠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这几类语法项目中,如:2011江苏卷21.―I hear you ?摇 ?摇?摇?摇 in a pub.―What’s it like?Well,it’s very hard work and I’m always tired,but I don’t mind.A.are working B.will work C. were working D. will be working,这道题考查时态,应对时态题我们一找时间状语;如果题目没有给出时间状语;二看谓语动词,判断选项的时态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的哪一种,这一题肯定不是说的过去之事,排除C选项;三对比句意,所以选择A选项,用现在进行时描述现阶段长期重复的一个动作。非谓语动词也是一大重难点,如:2011江苏卷31.Recently a survey ?摇 ?摇?摇?摇 prices of the same goods in two different supermarkets has caused heated debate among citizens.省略pared B.省略pares D.being compared,在应对具体题目时,一要看标点和连词,确定考点确实是非谓语,排除C选项,这是一个谓语动词形式。二看缺项在句子中的逻辑主语,分清主被动。这题中compare的逻辑主语是“survey”,是调查比较了价格,所以它们之间是主动关系,排除A和D选项。三要看具体的时间和句意,此题虽没此类问题,但其他时候也会有完成时态要求进行时间的对比。总之,遇到此类题目要冷静分析,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切忌心浮气躁盲目选择,所以平时我们在训练时只要牢记上文所述解题的方法,善于观察,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3)依赖句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