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育手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绝育手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绝育手术

绝育手术范文1

1994年8月,被告人陈光用与德化县杨梅乡和顺村村民林家端(在逃)共同策划,由林家端提供伪造的《德化县绝育手术证明书》,由陈光用为育龄妇女做假结扎手术并填制绝育手术证明书,从中获取非法利益,共同分享。尔后,林家端将一本伪造的编号为00051-00100的50份《德化县绝育手术证明书》和盗刻的“德化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证明章”、“苏祥接印”(苏祥接是德化县医院院长的名字)的印章各一枚交给陈光用使用。陈光用从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间,先后为德化、尤溪两县的育龄妇女苏秀英、陈义婢、朱秋金做假的绝育结扎手术(在结扎部位切开再施行缝合),填写绝育手术证明书并加盖伪造的印章后,交给育龄妇女,从中收取人民币共计5000元,陈光用交代自己分得赃款1250元。陈光用还将盖有伪造印章的空白绝育手术证明书一份送给同村的育龄妇女苏秋弟备用。案发后,陈光用退出赃款,认罪态度较好。

「审判

经过公开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陈光用以营利为目的,伙同他人用假证件为育龄妇女做假手术,从中收取他人钱财,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伪造证件罪。陈在案发后,能退出赃款,认罪态度较好,可以从轻处罚。为维护国家机关的声誉,保障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六十条的规定,于1996年4月9日作出刑事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陈光用犯伪造证件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二、没收被告人陈光用非法得款一千二百五十元,收归国库。

三、没收供犯罪使用的作案工具印章二枚、绝育手术证明书一本。

宣判后,被告人陈光用服判,没有提出上诉。

「评析

本案在审理中,涉及如下三个问题。

一、对本案被告人陈光用是否符合先行起诉、先行审判的规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如何处理有同案犯在逃的共同犯罪案件的通知》的第二条作了如下规定:“同案犯在逃,对在押犯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并有确实、充分证据的,应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该起诉的起诉,该定罪判刑的定罪判刑”。从本案所提供的证据材料看,虽然同案人林家端在逃,没有其供述材料,但从其他育龄妇女的证言中,可以证实林家端共同参与了犯罪行为。从林的家中搜出10份《德化县绝育手术证明书》,与从尤溪县中仙乡卫生院被告人陈光用的宿舍中提取的《德化县绝育手术证明书》45份,系同一印版。又从陈光用的宿舍中查获“德化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证明章”和“苏祥接印”的印章各一枚;从育龄妇女苏秀英、陈义婢、朱秋金手中追缴的3份绝育手术证明书,经出示给被告人陈光用辨认,确认系由其书写。这三名妇女的证言,证实了被告人陈光用共经手取得现金5000元。只有分赃数额是根据被告人陈光用的交代,但这并不影响对他定罪量刑。因此,对本案被告人陈光用的起诉与审判,具备确实、充分的证据,符合“两高”一部《通知》的有关规定。

绝育手术范文2

【摘要】:女性输卵管结扎手术是计划生育工作中重要的节育措施,了解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及接受程度,找出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做好心理治疗和疏导预防身心疾病,则是计划生育手术的重要问题,本人对2009年—2011年136例女性受术者进行心理分析及心理治疗效果满意,现浅谈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关键词】:绝育手术、心理分析、心理治疗

一、 受术者的心理分析

(一) 社会心理因素。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接触的受术者大多是回族女性和农村女性年龄在28—35岁之间。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宗教观念、文化习俗等影响,她们的心理状态不仅受整个社会的制约,也受局部环境制约,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有的“双女户”认为无儿子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意识较浓,是非自愿手术的。社会心理因素还表现为:女性生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还有部分育龄妇女对公民履行避孕节育义务理解不够,是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而来的,受术者大多身体健康,心理需求不同于一般就医患者,对手术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 胆怯、紧张心理因素。由于一些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对计划生育知识及手术过程及原理缺乏了解,担心手术出现意外或留下后遗症,心理压力严重,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精神萎靡,肌肉紧张,以致影响食欲和睡眠,从而加重恐惧心理。加之医护人员言语不当,缺乏对受术者的尊重、关怀和体贴,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们,使之失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三) 悲观、抑郁心理因素。在节育手术过程中,只重视医疗手段,从而忽视了精神状态及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健康人身上开刀,是一个不良刺激,育龄妇女有赡养老人和哺育子女的双重责任。手术后,为丧失生育功能、为术后幼小子女健康成长出现意外而担忧,为术后留下后遗症,生殖器官功能紊乱,不能进行体力劳动,怕影响性生活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或害怕手术创伤刀口疼痛,愈合慢,影响自己身体素质,更易强化“病人”角色,心态极为复杂,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

二、 心理治疗

(一) 更新观念,做好宣传咨询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宣传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及相关知识,用真诚的微笑、通俗易懂的语言,客观地介绍服务站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包括以往手术成绩和术后随访情况。根据对方职业、文化程度讲解手术过程、避孕原理、配合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使她们充分了解结扎术是阻断和卵子的结合而达到长期避孕的目的,女性的体态及其他生理功能的维持是由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调节的,确保服务对象的知情权,使她们消除顾虑,增加信心,减轻思想压力,主动接受手术。

(二)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站在受术者立场上考虑,除了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必须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沟通技能,构建和谐的服务关系,赢得她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认真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和准备,手术中仔细操作,精巧熟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因为手术是在局麻下完成,受术者神志清晰,对医护人员的动作、表情、语言、对话尤为注意,特别是对器械的碰撞声以及术中牵拉不适十分敏感。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安慰、同情、陪伴或交谈,关心其疼痛与不适,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放松紧张情绪,配合完成手术,以严谨的作风、文明的举止,给受术者依赖和安全感。

绝育手术范文3

1.遗传因素的影响

这是直觉感受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直觉感受是由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在色彩感受或在形状感受方面优于其他人,也有些人有那种能听到其他人听不出的音符的能力。这些人在某些方面总是有着先天的“完善的结构”,对某领域中的对象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2.童年经验的影响

在童年时期,有些人因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和敏感性。因为直觉感受能力强的艺术家在童年期已经表现出某方面的才华,同时又受到特定的艺术环境的熏染,如歌唱家郭兰英和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自小就有表演的经历,这些对她们的艺术感受都有极大的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艺术直觉感受的发展方向。

3.社会实践的影响

尽管遗传素质是艺术直觉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实践和训练的机会,其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王安石的《伤仲永》所阐述的内容便是最佳的例证。在艺术实践中,艺术家的艺术直觉感受能力能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且艺术实践的多样性也为直觉感受能力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方向的可能性,从而促进了他们艺术才华的“自我实现”。

4.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

气质是个性心理因素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对艺术家的直觉感受能力的影响很大。气质即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是一个人典型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根据古希腊著名医生希伯克拉底的说法,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四种气质类型具有各自的心理特征,从而在对象面前表现出不同反应,如抑郁质类型的人对外界的感受性就高于其他三类并且体验也深刻得多。

这些复杂因素共同造成了每个人艺术直觉的不同发展状态和特殊性,这就导致了每个人的艺术直觉感受的差异和能力的高低,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我们对直觉感受的认识和培养始终怀有不可捉摸的心态。

二、直觉感受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1.直觉感受体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

对于直觉抑或我们称为感觉的东西可以认识为:对对象表现的敏感。这种微妙的认识活动被称为“感觉”或“感性”,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同周围环境的交流过程中,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敏锐而深刻地体验到的。艺术表现作为艺术家的心灵与对象交流的一种手段,假如缺少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微妙的交流,或者主体在这种交流中表现出迟钝,那么我们在画面上看到的只是装腔作势或麻木不仁的做作的表现。人们通常说,艺术表现“情感”是通过不同状态的情感创作出来的。它源于“感觉”,又传达“感觉”。对此,我们需要理解艺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无论艺术表现什么,都是作为一种象征来表现的。一个木刻的人像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像;一幅苹果画也绝不仅仅是一只苹果。当一个艺术家看到一株被雷电劈断的老树干又长出新芽的时候,他的感受绝不仅限于形象所传达的信息,这是由人类情感无限丰富性所导致的。

2.直觉感受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艺术教育中,为促成学生对客观对象的丰富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直觉感受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如笛卡尔在他的《指导心灵的规则》一书中声称:“我所理解的‘直觉’不是指感觉之动摇不定的依据,也并非从想象之胡乱堆砌而导致的错误判断,而是毫无屏障的和专注的心灵给予我们的,这种给予十分明白,以至于我们对所理解的东西没有任何怀疑。”因此,笛卡尔并不是把直觉当作不可靠的东西,而是认作一种很可靠的精神交流的认识能力。敏锐的艺术家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态,运用自己的感觉去感受事物独特的方面,或从司空见惯中找到另一种被忽视的美,唤起心灵与对象的共鸣。

3.直觉感受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完善的艺术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无论在认识还是在实践上,各方面都能够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教育目的得以完美的实现,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直觉感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直觉感受在艺术教育中的培养

我们一直坚信这样一个观念: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如果缺乏了对外界敏锐的直觉感受,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而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认识到直觉感受的形成因素外,还应积极探索多种可行的方法,实现艺术教育中对直觉感受的培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或许能从以下这些方面找出直觉感受形成与发展的某种可能性。

1.直觉感受的形成需要早期培养

尽管我们不能对自己的遗传进行选择,但是这并不能妨碍直觉感受的发展。从直觉感受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来看,这是在艺术教育的早期过程中培养直觉感受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于儿童而言,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抛弃儿童早期艺术教育中以技术传授为目的的观念,代之以启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热爱之情,并且在教育中创造条件,为他们直觉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条件和适宜的艺术环境,那么,他们所受到的艺术教育将在他们幼小的头脑里展现出一条探求新奇世界的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而且还会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才华施展提供可能。现今,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直觉感受的发生需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艺术本身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除了其本身的各种风格形式的变化,也包括作者对整个世界的独特认识过程,不同的创作者传达出不同的认识过程及结果。就艺术直觉感受的形成与发展而言,艺术直觉感受是与自己周围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流沟通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课堂放在教室里,还应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阅读思考、各种写生、参观现场、讨论命题和鼓励各类多样性的艺术实践等形式来拓展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增加与周围环境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直觉感受敏感性的增强和艺术才华的实现。

3.直觉感受的自觉发现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引导

学生对于直觉感受潜藏在自己身体中的这个问题可能并不知晓,作为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除了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加以重视外,还应当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双方形成一种合力,同时直觉感受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后,才能形成习惯,最终定格成学生的潜意识心态。由于个体的独特性,对于直觉感受的启发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直觉感受的形成因素来讲,除了生理素质、童年经验、社会实践的影响外,还有个性心理因素的差别在其中。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这个教育过程一旦圆满完成,其结果就可能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其他社会实践中,敏锐的直觉感受将会给他们一种可靠的精神交流的认识能力。

尽管对艺术直觉感受这个问题的思考还不是很全面,并且问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在艺术教育中关于直觉感受的思考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如果教师对这种问题进行更多关注的话,势必会在平时的艺术教育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及方法,来促成该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璞珉著《心理学与艺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笛卡尔著《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绝育手术范文4

    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书

    国食药监复不受字〔 〕 号

    申请人:(姓名)

    住所(联系地址)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名称)

    住所(联系地址)

    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 职务

    被申请人:(名称)

    住所(联系地址)

    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 职务

    申请人对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

    不服,向本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经审查,本机关认为:(不予受理的事实和理由)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 条、第十七条的规定,决定不予受理。

绝育手术范文5

邱德光: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室内设计这块领域,在台湾帮着人们去重新塑造他们的生活。现在,随着两岸往来频繁,我非常庆幸自己有机会将多年的设计经验,藉由一种优雅、细腻的设计美学,延伸到对岸,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

当代艺术:每一位对自己负责任的设计师都会对自己未来的作品充满期待,并且不沉溺于过去的成就,您的设计风格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尝试,新的突破吗?还是用守望的态度,使用已经熟练的设计模式。

邱德光:室内空间不是设计师个人化的表现,我认为室内空间是必须跟随生活形态,不断与时俱进。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去了解社会不同的心态和各种不同行业的风格,转换成空间的一部分,或者使用物品的一部分。因为设计空间。目的是提供居住者一种住的舒适和愉悦感。一个抽象、前卫但不符合所需的空间,肯定这个空间不会让人住的舒服。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居住者在想什么,居住者的理想又是什么。

目前,我非常关切如何将旧有装饰元素与最新生活设计元素结合,创造出属于个人生活型态的新美学。因此,我特别重视,一种优雅、细腻的气质与视觉的创新表现。设计师的职责就是要去发现、去提炼、去组织,是建立在社会思想和心理把握及生活方式熟悉等基础之上。

当代艺术:设计艺术是服务于人的艺术,每一个设计项目都会有具体要服务的目标人物,当您的设计意图无法被理解,或因为审美差异被否定的时候,您如何面对?对于设计师来说,坚持优秀的设计与满足客户的品位哪个重要?如何平衡?

邱德光:关于“美”,这件事非常的抽象,然而,从另一方角来看,它又十分具体的存在生活环境里。我觉得设计师的角色,不在于塑立某种个人化的风格,反而是贴合时代潮流与脉动,将“美”这抽象的价值,透过具体的空间设计转赠给业主,让业主因这个居住空间的好与美,生活得更充实。另外美也是“人”密切相关的,这个因素一直是我不会忽略的关键点。它是灵感的源头与设计的起点。我认为空间绝对不是设计师个人主义的表现场域。反而是一种量身订制的概念,设计者可以透过空间帮助业主去提炼他的品味,成就它的品味。

当代艺术:好的设计师无疑也是优秀的艺术家,您的设计作品中经常使用艺术品作为元素,例如一幅画,一件雕塑。您怎么看待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邱德光:如果说,空间设计是硬件,则艺术好比是软件,与人们生活连结紧密的介质。简单来讲,空间设计就是针对需求,理性地去解决、处里机能上的种种问题,建构一个适合人使用的空间。不过,由于空间设计这行业的细化正在形成。陈设艺术与配饰服务,越来越成为营造高质量家居的要素之一,这也使得艺术越来越不可缺。艺术汇聚了人类的文化精髓,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透过艺术的陈列与收藏,往往是最能突显居住者的品味、个性、细节,它也是家居装饰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

当代艺术:作为总在试图跨越主流价值观的当代艺术,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与前卫性,您如何看待?您能把这种当代艺术的先锋精神与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吗?

邱德光:我很喜欢抽象艺术,倒不是因为其中的实验性或前卫。我看中的是,当代艺术背后一种探询未来、探询更好生活的思考层次,当一幅当代艺术画作挂在客厅或起居间里,除了让我们获得视觉上美感的满足之余,同时能使我们思绪从具体时空延伸到无限的想象层次,我特别喜欢这种视觉上与心灵上的双重享受,这也唯有艺术能够给予。

担言之,我并没有这么大的企图心。我是一位室内设计师,我所关注的核心,就是人们的生活,你可以说,这议题似乎很简单,然而,依据我数十年设计经验的观察却又不是那么容易,我看过许多人们随经济起飞而富裕起来,生活品味却仍然粗糙。生活品味需要靠人们有意识地去“养”,这也是我再强调的。

当代艺术:室内设计总要面对多个不同的空间,例如客厅、卧室、厨房等等。有一种测试游戏,就是通过选择装修时更重视哪个空间来判断一个人的财运,得分最高的选项是“卫生间”,在卫生间的设计方面,您有什么见解?好的卫浴产品在这个时候有多重要?

邱德光:事实上,很久以前,我便将“卫生间”定位为现代居住空间的舒压室,一个使身心灵解除压力、沉淀思绪的空间,因此,卫生间早已脱离既定印象的设计层面,设备也不再局限于马桶、脸盆、浴缸等基本配备,除了sPA设备外,影音设备、躺椅,甚至具有按摩或讲究质地的浴缸与情境的灯光设备等都被涵盖进来。要突显这些新的功能与空间氛围,好的卫浴产品是赋予空间个性重要的推手,更在整体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代艺术:您也收藏绘画作品,特别是抽象绘画作品,您的收藏习惯有很多年了吗?是否有长期的收藏计划?

邱德光:与其说收藏,不如说我喜欢享受艺术本身所具备的流动性,同时抽象绘画作品更具有这项特质。当我在画廊里瞧见好的抽象绘画作品,当然会忍不住收藏。如同,我先前所说的,我很喜欢抽象艺术在空间里所呈现视觉上与心灵上的双重享受,另一部分,我也非常喜欢将这种享受分享给我的客户们。艺术本身所流露的一种流动性的美学能量,经过分享之后,特别能带给彼此之间一种喜悦的感受。

绝育手术范文6

印度独立时,印度育龄妇女平均生育6名子女。为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印度政府1952年推出国家人口政策,开始宣传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大,在绝育手术方面,仅限于在一些边远地区和低种姓“贱民”中进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计划生育开始步入强制阶段。1975年7月,为应对世界石油危机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印度全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国会和反对党的地位被削弱,总理的权力空前强大。在这一背景下,英吉拉・甘地总理的儿子桑吉・甘地作为其母亲的政治继承人,充当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急先锋。

当时印度的人口为5.4亿,人口增长率约为20%。印度政府希望通过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到2030年能够实现人口的零增长率。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及其各地机构,在桑吉・甘地的率领下展开大规模宣传攻势,推出激励措施,并将许多福利措施与计划生育挂钩。比如规定,接受绝育手术的人可优先获得饮用水、电力供应、农田灌溉等,甚至把三轮出租车执照和低保证明等和绝育证明挂钩――“不绝育,无执照”。

桑占・甘地将计划生育指标纳入公务员的绩效考核,把完成指标情况与晋级晋职、福利分房、带薪休假等挂钩,并在各地区之间展开竞赛,对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并威胁对未能完成指标的公务人员采取惩罚。在这种激励措施的鼓动下,有些地方的基层公务人员和警察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开始采取一些强制性手段,并愈演愈烈。

据统计,1975~1976两年间共有800多万人被动实施绝育手术,其中仅1976年就有620万人进行手术,绝大多数是男性,而在此期间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有数千人死于绝育手术事故。

西方曾给予大力支持

这段历史常被西方所诟病。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印度计划生育的实施曾得到西方的支持。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经济低迷并陷入粮食危机。时任总理的英吉拉・甘地亲赴美国请求援助,她带回美国援助粮食的同时,也带回获得援助的代价――印度全面实行计划生育的承诺。当时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给美国国会请求批准对印度援助的信中提到:“印度政府相信,控制人口膨胀是解决自身粮食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后,印度在每个邦都设立实施汁划生育手术的诊所,实施对男性的绝育手术和为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

桑吉・甘地的计划生育运动轰轰烈烈开展21个月后, 在印度执政30年的国大党于1977年的大选中落败,印度上台,强制绝育的做法也被终止。这是国大党历史上首次大选失败,舆论普遍认为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桑吉・甘地推行的强制绝育运动。

自那以后,不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计划生育都成为一个敏感话题,强制绝育更是成为无人敢碰的“雷区”,没有一个政党在竞选或执政中高调提倡计划生育,因为那样无疑是把选票推给竞争对手的“自杀”行为。

计划生育执行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