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语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语名句

论语名句范文1

关键词:《论语》 经典名句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引言

《论语》是我国2000多年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世界教育的宝贵遗产。汉代以后,《论语》作为专书供后代学子学习,被列为科举考试必读书目。直到近代,《论语》对历代语文教育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其实有着丰富的语文教育功能,譬如,其首创的轻灵简便的直录式的散文小品体裁、言约意丰且非常独特的语言表现力,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表现手法等。带领学生感受和学习这些语文元素,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具有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带学生读《论语》,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语文元素,自然而然地就把经典阅读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为一炉。

一、《论语》经典名句的高度概括特点分析

“概括”是指语言的高度凝炼,字字珠矶,句句精粹,无雕章琢句之嫌,似格言、警句一般;所谓浓缩,是把众多的内容,浓缩在一句话中来表达,当然概括和浓缩是不能分开的。概括本身就是浓缩,浓缩本身也体现了高度概括。

“概括”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使用语言的高度精确性,“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万章上》)正是《论语》名句的特点,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它由四个分句组成,高度概括了与之相关的三件事,先总后分,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引人深思,催人反省,督促人们积极向上。它讲的虽然是封建的修身方法,但却超过了它的本义而又具有普遍的含义,给人以思索以鼓舞。如: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这是一个并列的紧缩复句。讲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的对立统一,富有哲理性,它对于我们研究学问与学习,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谈的是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从而“知新”。前句两两对偶,珠两悉称,中间“而”字相连,把“为师”的条件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谈的是“因”;后一句气势连贯,似江河奔泻,谈的是“果”。“可以为师矣”,音调高亢,从不能“为师”到可以“为师”,给后代儒生以启迪,形成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这也是一个并列的紧缩复句,前后两个层次均由动宾词组所组成,谈的也是封建的修身方法,然而它却具有普遍的含义。当然孔子理解的“贤”,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贤”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向先进人物、贤能志士、战斗英雄学习,历来都是为中华民族所积极提倡的。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四个分句各言一事,但又连贯而下,一气呵成,遣字造句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把虚心向人求教的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干脆俐落,恰似晶莹澄澈的水。如: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三个分句各言一事,前两个分句为“因”,后一个分句为“果”。“忘食”、“忘忧”并举,“乐”、“忧”相对,写得洒脱自如,好似随口而出,音节响亮、悦耳,字里行间透露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反复玩味、咀嚼,可使人受享不穷,倍感时光岁月的珍贵,切不可蹉跎岁月。如: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两句都是连贯复句。前句“无”、“有”对举,一反一正,相反相成,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又把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充分描绘出来,给人的印象确是令人难忘的。后一句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分别说明了“任重道远”的含义。孔子提倡和宣扬的“仁”,我们当然应当摒弃,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任重道远以及后来演变而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几千年来其生命力一直旺而不衰,成了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语汇,使用频率之高,完全出乎想象。

二、《论语》名句的形象化语言分析

《论语》的“立象”与“尽意”指的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内心的宗旨,让主题明显突出。如: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前一句五个形容词并列,突出了君子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品德;后一句则强调文质结合,突出了君子内在外在的表现,说的是人的素质,均采用描述方法。君子的形象寓于景中,处处倾注深情,给人以直观感。如: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反对用错误的手段获得富与贵。他把这种“富”与“贵”比之“如浮云”。目的是为了突出君子的正直、孤芳自赏,对“不义而富且贵”的人不屑一顾,鄙弃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描写,也是比喻。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里仿佛写的是一位孤愤、忧郁的老人,面对东去的流水,深深感到岁月有限,良辰美景不多,他好象告诫后人:应该加倍努力,珍惜这大好春光,不可虚度岁月,造成终身遗憾。用的也是比喻方法。如: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三句话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比喻贴切生动,语句流畅、质朴,完全是先秦口语的天然本色,绝少人工雕饰。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这是排比句,它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朱熹・四书集注》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已。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人无志不立,如人为外力所屈,则人决非人矣。含义深刻,语句精警。如: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

“大节而不可夺”正塑造一个受任于危难之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封建忠臣形象。前两句排比讲的是条件,后一句则讲结果。“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报言其小,不一定是实指。如: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这是形象比喻,形容向善避恶,施德行善,强调人该做有公德之人,都是用的比喻方法。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学而》)

“荡荡”、“戚戚”形容词重迭,分别突出“君子”、“小人”不同的心理素质,造句精警,对称整齐,默吟一遍,便能记住。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名句的高度概括语言特点,形成了不少具有生命力的名篇,这既赋予经典教育新的内涵,又能有效地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切实地补益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典的《论语》名句成了语文教学中质量上乘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较好的语文能力增加了上好的养料,也为课堂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论语名句范文2

此次研究共收录大陆10545部影视剧名、香港1522部影视剧名和台湾617部影视剧名。在对上述影视剧名进行详细的语言分析后我们发现,影视剧名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同特点:

(一)定中式结构为主

的影视剧名基本都由词和短语构成,少数为句子或其他语言符号的合成结构。其中,复合式的偏正结构占绝大部分,定中偏正式是影视剧名最常用的结构模式,如大陆的《爱情公寓》、香港的《桌球天王》、台湾的《蓝色大门》等。从表1可以看出,的定中式影视剧名都以过半的优势占据影视剧名结构的榜首,而台湾影视剧名中的定中式偏正结构比大陆、香港多,比例高出近一成。可见,定中式结构是影视剧制作者较青睐的核心形式,在突出焦点和吸引观众等方面都较其他结构更为有利。

(二)善用熟语

改编谐音双关是现代汉语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可以起到加深印象或增添意趣的表达效果。作为一种丰富大众生活的媒体艺术作品,的影视剧也在命名策略上较多地采用了这种手法。无论是大陆影视剧,还是港台影视剧,都偏爱对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进行谐音改编。虽然这些影视剧名在数量上并不占有极大优势,但据此亦可看出,利用熟语的传播力度来加强影视剧的宣传和推广,是影视剧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从表2可以看出,熟语改编这种形式从新世纪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影视工作者还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在具体熟语的选择上出现了诸多共同点。比如,大陆和台湾的影视剧名都对“最后”一词进行了改编和运用,大陆有《醉后一夜》,台湾有《醉后决定爱上你》。另外,大陆和香港都对金庸的小说书名《绝代双骄》进行了再次创作,大陆出现了《绝色双娇》的影视剧名,香港出现了《绝代商骄》的影视剧名。这些语言现象说明,汉语熟语的流传并未受到地域的限制。

(三)混用其他语符

通观全局,的影视剧名大部分都是由汉语词汇构成的,不过,近几年纷纷出现了其他语言符号介入影视剧命名的情况。这类影视剧名的数量不多,却起到了丰富影视剧名格式的作用,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总体数据分析,新世纪以来“多语符”格式的影视剧名在越来越多,“无汉语”格式的影视剧名目前还是数量最少的。而其他三种命名格式,大陆影视剧名较多采用“汉语+数字”的模式,台湾影视剧名较多选择“汉语+标点”的模式,香港影视剧名则多用“汉语+字母”的模式。虽然的影视剧名在运用其他语言符号时存在些微差异,但总体而言,的影视剧名都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

(四)套用强势语模

在的影视剧名中,均出现了部分强势语模,并据此形成了一系列影视剧名。这些语模或自发创造,或受到欧美和日韩影视剧名的影响,在命名策略中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亦对的媒体语言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表4例举的只是影视剧名强势语模中较突出的一小部分。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个别语模甚至在的影视剧名中均有出现。如“×风云”,除香港地区有《岁月风云》等影视剧名外,大陆也出现了《边城风云》《将门风云》《大清风云》等影视剧名。台湾影视剧名的“×之恋”语模,在大陆衍生了《水晶之恋》《山楂树之恋》《微时代之恋》等影视剧名。这些语模之所以得以繁衍,往往是由于首部命名的影视剧传播广泛,影视制作者们希望借由它们的影响力,获得受众对新一部影视剧的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些语模在生根发芽,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影视剧的命名。

二、影视剧名的个性

的影视剧名虽然具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之间仍有颇多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别,各地受众往往一看片名,就能判断出该影视剧的地域出处。到底是哪些语言上的细微差异造成影视剧名的不同呢?

(一)常用的音节数

通观新世纪以来的影视剧名,我们发现,大陆和香港的影视剧名多以四音节短语为主,此类短语占到总体片名的四成左右。台湾影视剧名则多以五音节短语为主,其四音节短语的影视剧名仅占总体片名的15%左右。不管是常用的定中式偏正结构,还是位居二、三位的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大陆和香港的影视制作者往往喜欢采取“2+2”的节奏形式来命名,如大陆的《爱情公寓》(定中)、《千金归来》(主谓),香港的《读心神探》(定中)、《侠骨仁心》(联合)等。而台湾的影视剧则运用“2+3”“3+2”“2+1+2”“1+2+2”等多种组合形式来命名,如《爱情白皮书》(定中)、《你那边几点》(主谓)、《狂爱龙卷风》(动宾)等。正是这种节奏上的变化,使台湾影视剧名产生了不同于大陆和香港影视剧名的韵律感,也使其影视剧名具有了较高的辨识度。

(二)一般词汇的来源

的影视剧名大多采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选用在的影视剧名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具体选用哪些一般词汇,大陆和港台影视剧名呈现出大相径庭的格局。从表6可以看出,古语词、外来词和行业语在影视剧名中均有出现,隐语这种特殊的一般词汇仅在香港影视剧名中出现,如《文雀》《雀圣》等。新词语只出现在大陆和台湾的影视剧命名中,如大陆有《泰囧》,台湾有《给力星期天》。大陆影视剧名中基本不包含方言词,而台湾和香港的影视剧名都出现了部分方言词,如香港的《点解阿sir系阿sir》、台湾的《阿嬷的情人》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虽然影视剧名都选用了古语词、外来词和行业语,但在数量多寡和来源种类上仍存在诸多差别。大陆影视剧名采用的古语词较多,不同朝代的词汇均有涉及,香港影视剧名中的古语词数量中等,台湾影视剧名中的古语词最少。香港影视剧名选用的外来词最多,主要来自欧美词汇(如《心路GPS》)、宗教词汇(如《无间道》)等;台湾影视剧名选用的外来词也不少,但种类比香港影视剧名丰富,如《爱情ATM》来自欧美词汇、《败犬女王》取自日韩词汇、《艋舺》出自少数民族词汇等。相比之下,大陆影视剧名的外来词较少,且基本都来自欧美词汇,如《上海伦巴》。行业语在影视剧名中都占有较大份量,不过所选取的行业多有不同。香港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出自公安界和法政界,如《CIB刑事情报科》《法网狙击》等;大陆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出自军事界,如《我是特种兵》;台湾影视剧名多选取体育界和饮食业用语,如《大灌篮》《翻滚吧!蛋炒饭》等。

(三)颜色词的使用频率

美国语言学家L.R.帕默尔(1983)说过:“颜色有一种很大的心理效果。”由于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不同,人们对各种颜色会产生不同联想意义和价值判断。在的影视剧名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颜色词,研究发现,这些颜色词出现的频率在的影视剧名中各有不同。影视剧名中常见的颜色词有“黑、白、红、血、金、蓝、青、紫、花”等。总体而言,“黑、白、红”是影视剧名最常用的。从表7可以看出,大陆影视剧名多选用“红”色,其后的“血”色兼具“红”色的一些象征意蕴。香港的影视剧名首选“黑”色,其后的“金”色在大陆和台湾影视剧名中都较少出现。“白”色在台湾影视剧名中一家独大,使用频率是其后“黑”色的两倍。从不同颜色词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窥见影视剧在命名思维上存在的思想文化差异。

(四)语气词的选择

的影视剧名中还包含了少量的语气词,这些语气词的出现,对人们判断该影视剧的来源地域有辅助作用。总的来说,新世纪以来的影视剧名中,台湾影视剧名采用的语气词最多,大陆次之,香港最少。如表8所示,台湾影视剧名共采用了3个语气词:“吧”“哈”“嗨”。除了表8中示例的影视剧名以外,类似的台湾影视剧名还有不少。大陆影视剧名虽然也采用了3个语气词:“啊”“吧”“呀”,但“啊”“呀”只使用过一次,且用于同一个影视剧名《爱啊哎呀,我愿意》。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这部影视剧是由大陆和台湾合拍的,所以不排除该剧命名受到台湾影视制作者的语言影响。而香港影视剧名至今为止只出现过一个语气词“呀”,且只有一部影视剧名使用。此项语言差异虽小,但其深层的影响因素值得重视和挖掘。

三、影视剧命名差异的影响因素

从影视剧名的共性和个性可以看出,影视剧名的“同”是多于“异”的。而那些造成“异”的因素才是语言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可能对影视剧名的差异造成了影响:

(一)殖民文化对港台语言的影响

香港曾沦为英国殖民地近百年,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人一直生存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论是在思想文化方面,还是在语言使用方面,香港无不体现出一种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特点。香港的语言一直在汉语和英语中游离,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粤方言和英语夹杂在一起使用,使香港影视剧出现了如《点解阿sir系阿sir》这样的剧名,这也是香港影视剧名中外来词大多源于欧美语言的原因。台湾自1895年起受到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当时在台湾推行日语教育,使台湾话中吸收了很多日语词。近代,台湾又受到美国等欧美国家文化的影响,外来词中除有日语词外,还掺杂进一些欧美词汇。据汤志祥(2001)统计,台湾国语中的日语词占外来词的51.1%,英语词占外来词的48.9%。所以,台湾影视剧名中外来词的来源比香港、大陆都复杂,如《料理情人梦》中的“料理”一词来自日语词汇,是“菜肴”的意思;《运转手之恋》的“运转手”为日语借形词,是“司机”之意;《黑糖玛奇朵》是一种意大利咖啡(CaramelMacchiato)的译名,意为“甜蜜的印记”等。另外,台湾国语还吸收了日语善用语气词的特点,日常对话中就常出现“啦、啊、耶、哦”等语气词,因此,台湾影视剧名中的语气词比大陆和香港都丰富亦是受到日语的影响。

(二)政治历史因素造成音节数目的差异

由于政治原因,台湾从1949年起与大陆隔离,语言环境相对封闭。郭熙(2004)认为,大陆地区汉语从20世纪50年代起确立的规范,实际上是以延安时代形成的“标准化的革命工作语言”为源头的。而台湾地区的国语并未使用这一规范。周殿生(2006)指出,台湾国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沿袭了“五四”以后白话文的某些特点,即使是口语也不乏斯文。戴红亮(2012)列出了大量语言事实证明此观点,比如在文字方面,台湾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在语音方面,保留了一些旧有的读音,还在使用注音符号。当然,表现最为充分的是词汇方面,更多地使用了一些早期国语中经常使用的“古旧”词语。在台湾影视剧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文言虚词,如《运转手之恋》《吐司男之吻》中的“之”。另外,台湾国语也延续了文言文善用单音节词的特点,这与大陆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结构不太相同。刁晏斌(2011)发现,台湾地区的汉语是在三字格的基础上“再造”双音节的简缩形式。因此,在影视剧名的音节数方面,台湾地区呈现出与大陆和香港迥然不同的“五音节短语”占多数的情况。

(三)生活节奏引起词汇选择的变化

香港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发展远在大陆和台湾之前。由于经济的腾飞,香港较早地出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有现象: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较淡漠等。在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氛围中,香港影视剧自然要迎合香港人的娱乐心态,即追求消遣和刺激的即食文化。据此目标,香港影视剧题材多拍摄易产生惊险刺激之感的警匪片、功夫片和惊悚片,或是为博人一笑、无厘头的喜剧片等。因此,香港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来自公安界和法政界,其剧名较之大陆和台湾更倾向采用夸张、醒目的字眼,如“黑、金”等对感官刺激较大的颜色。大陆和台湾的生活节奏比香港都要缓慢一些,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生活节奏也日趋快捷,但这种生活态度要体现到影视剧名等文化娱乐领域,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台湾影视剧名的行业语仍以饮食业、体育业等日常休闲词汇为主;大陆则由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影视剧名多选用历史军事等方面的词汇。

(四)方言与地域因素的渗透

台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闽南人、客家人等外来人口以外,还有高山族、平埔族等原住民。这样的人口构成使台湾的语言情况十分复杂。仇志群、范登堡(1994)发现,台湾虽然早已普及了国语,但仍然以方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多语社会。这样的语言现象反映在影视剧命名上,就是台湾的某些影视剧名采用了一些大陆和香港都没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艋舺》取自台湾平埔族的凯达格兰语“Moungar/Mankah”的译音,原指小船,后引申为小船聚集地。《赛德克•巴莱》取自台湾赛德克族语“SeedigBale”,意思是“真正的人”。新世纪以前,大陆影视剧名也偶有少数民族语言出现,如《阿诗玛》来自彝族语、《嘎达梅林》取自蒙古族英雄名等。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少数民族语言较少出现在媒体语言之中。因为地理原因,香港几乎没有少数民族,粤方言在当地占主要地位。殖民统治时期,普通话未能在香港推行,直到回归后,香港地区的人们才开始慢慢接触普通话。因此,香港影视剧名包含了较多的粤方言,如《爸爸闭豁》中的“闭豁”是粤方言“担心、麻烦”的意思;《点解阿sir系阿sir》中的“点解”是粤方言“为什么”的意思,“阿sir”是粤方言夹杂英语形成的一句日常口语,既可指老师,也可指警察。大陆不仅有56个民族,还涵盖了7大方言区。如果用任何一种方言来命名影视剧,该剧名都可能造成其他方言区人们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大陆影视剧名中基本没有方言词汇出现。

四、影视剧名研究的功用

影视剧名是媒体语言中极具生命力和传播力度的语汇成分。它既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民族心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留下印迹的最鲜活呈现,同时又对人们的思想与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通过影视剧名的对比分析,我们对的语言研究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探究的文化差异

申小龙(1991)曾指出:“语言就像是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征;它又像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由于地域等原因,在诸多层面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被间接反映到影视剧名上。通过上文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如大陆影视剧名对“红”颜色的偏爱、香港影视剧名使用宗教词汇的现象、台湾影视剧名的多民族语言色彩等。这些语言现象都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语料。

(二)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分析的流行词汇

流行词汇最能体现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而影视剧名为了吸引观众多会选取最流行的词汇。影视剧名中使用的词汇存在不少差别,如大陆流行词汇多源自熟语改编,香港流行词汇多来自法政用语,台湾流行词汇多受到日本等国影响。朱景松、周维网(1990)曾说:“研究台湾国语词汇的变异,对于词汇理论的探索有很大意义。台湾国语词汇差异的形成,在语言史上提供了一个特殊例证。人们可以通过这个例证看一看,由于同民族共同语的主体(首先是北京口语)长期隔绝,一个地区的民族共同语会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本来面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它变化。”因此,影视剧名分析对的词汇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理清语言融合的脉络

新世纪以来,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渐渐交融,我们可以从影视剧的命名上直接观察到语言的逐步趋同,比如同一熟语改编的影视剧名、相同语模在影视剧名中的借用等。熟语的使用生动地体现了汉民族语言跨越地域距离的顽强生命力;强势语模的分享说明了思想文化的共通与融合。这些现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传播过程中缓慢形成。影视剧名的历时研究便可作为理清这条语言趋同脉络的有效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语言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四)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推动的汉语教学

论语名句范文3

[关键词] 广播剧;困境;前景;创新

中国广播剧经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90年代市场经济两个变革时代的洗礼和推动,曾经出现前所未有的辉煌。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产生以及精神文化的多元消费,受众群体发生了转移和分化,广播剧面临各种挑战与危机。不过,广播剧也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发展空间,是戏剧艺术和传媒文化中一种永不消逝的文艺品类。本文通过对广播剧生存条件的分析,试图寻找广播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广播剧的创新策略进行一些思考。

广播剧的生存基础与发展机遇

(一)中国广播剧拥有庞大的听众基础

广播是深入民众历史较长的传统媒体,很大一群人对其情有独钟。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于2006年全年在北京、上海、长春、武汉、成都、深圳6个城市(含非农人口比例大于45%的市辖区)进行无委托广播收听率抽样调查显示:6个城市10岁以上的共2 1634万广播人口中,每天都听广播的最高占7743%(上海),6个城市每天都听广播的平均值达6216%。[1]由此看来,我国广播业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正处在大发展之前的临界点上,中国广播潜力巨大。就广播剧来说,它是晚间新闻节目前后受众关注的焦点。

就新的受众群体来看,目前,城市中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而惟一适合移动中接受信息的媒介就是广播。另据一项有关大学生媒介消费行为抽样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拥有收音机,而且其中69%在最近一周内有收听行为。广播既有现在又有未来听众,而且是高质量的听众群体。[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广播受众越来越多。据资料显示,30%的老人大部分时间与收音机为伴。如果再加上占70%的农村老龄人口,即使其中10%在听收音机,老年听众群体都十分庞大。因此,广播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作支撑,广播剧也就有着良好的生存发展基础。 (二)新媒体技术为广播剧提供生存与拓展的机会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给广播剧带来挑战,但也为广播剧提供了拓展的机会。广播媒体不仅可以在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下不断培养新的受众群体,而且,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媒体传播方式的区别不再那么明显,各种媒介的传播形态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特别是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衍生出网络广播、播客等新的广播形式,吸引不少年轻受众参与到广播听众行列中来。同时,新媒体技术为广播剧带来新的创作手段、新的产品形式,这也是广播剧发展的一种新的途径。比如,收听广播的工具呈现出多样化与数字化的新特点,除了传统的家用收音机外,还出现了MP3、车载电台、手机、网络等时新的广播收听工具。由此决定广播剧的创作手段和产品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可以开辟更加广阔的受众领域。[3]

(三)广播剧自身的艺术品质和魅力,不仅是广播媒体的品牌支撑,而且使一定的受众产生依赖性,这也是广播剧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陕西广播电台邢珏林先生的观点,广播品牌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具有与对应受众群体物质和情感需要高度吻合的内在品质;具有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独特名称、声音、术语或它们的组合,易于为受众所辨识;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受众对此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满意度、美誉度;能够因此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上5个因素,广播剧基本都具备,处于胜出地位,广播剧无疑是广播媒体的一个品牌支撑。[4]在众多媒体中,广播品牌具有贴身、便利的自然属性,贴近、互动的功能属性,贴心、交流的本质属性,这个集多种优质属性于一体的广播品牌,可以是由广播剧共同参与创造或单独打拼而成,并且它反过来惠及广播剧的完善与创新、生存与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广播剧能给听众带来心灵的抚慰和生命的力量,因此它往往伴随着听众特别是基层普通听众的生活而存在,使听众产生一种永远不能缺少的依赖情怀。这样,广播剧与人的心灵同在,与人的生活同在,是一种永远不会消亡的“草根艺术”。

(四)党政部门的重视,使广播剧获得了政策扶持、政府奖励和社会支持,这对中国广播剧整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96年,广播剧从第五届开始列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这一方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广播剧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说明了广播剧前景广阔大有作为,这对中国广播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同时,基层文化部门和一些社会团体也组织广播剧评奖,营造出官方和民间都重视广播剧的氛围,凝聚并壮大着一支热爱广播剧、精益求精执著追求广播剧艺术的创作队伍。

(五)潜在的市场条件,为广播剧的改革创新和生产销售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中国广播剧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有专家指出,仅全国各地电台栏目播出一项,每年就需要2至3万集广播剧,如果再加上音像制品、音图读物、教育资料、特种礼品等,广播剧产业的社会需求十分庞大,即使是单个产品,广播剧的潜在市场价值也远未发掘出来。[5]也就是说,广播剧具有市场深度研发的潜力,完全可以在体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广播剧的潜在市场条件,在于它具有产品开发上的特殊优势。正如赵卫明先生所说:“在文化开始市场化消费的趋势下,追求传播效果低成本最大化,应该是政府部门不得不考虑的课题。广播剧具备这种选择的优势潜质:它具有投资小、生产周期短、反映现实快、满足受众需求多、传播范围广等诸多品质。”[5]2005年,香港艺人刘德华为了给他的新片《再说一次我爱你》造势铺路,特意制作了同名多集音乐广播剧,在内地50多个城市台同时播出。这一个案启示人们,广播剧具有很大的市场商机。

广播剧突破与创新的策略

广播剧的创新,包括题材、类型、风格、样式和表现手段创新,制作机制和投入产出机制创新,制作方式和传播载体创新。下面从四个重要方面谈广播剧的突破与创新。

(一)题材内容的创新

题材内容的创新,一是要多样化。现实题材、历史题材,老年题材、青春题材、儿童题材,城市题材、农村题材,爱情题材、改革题材等,广泛丰富,满足不同受众需要。也可以从广播剧的类型特征方面体现内容的多样化,如偶像剧、音乐广播剧、情景广播剧、悬疑广播剧、科幻广播剧、心理探索剧、纪实广播剧、荒诞剧、搞笑剧等,这些广播剧由于听众广泛,在听众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要贴近当下生活。只有取材于基层生活的事件,选取老百姓最关心的角度,才会受到欢迎。三是要兼容通俗性和大众化。广播剧虽然强调它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但是融入通俗性、大众化的创作因素,则能丰富传统广播剧的表现形式和欣赏空间,给听众特别是年轻听众提供多种收听的选择。

(二)产品形式的创新

广播剧产品形式的创新,一是广播剧与其他文体形式结合,产生交叉、新奇的广播剧品种。如广播新闻剧、广播报告剧、广播网络剧、广播小说剧等。这些新的广播剧种,可弥补传统广播剧种的单一化状况,扩大广播剧的影响范围。二是随着现代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传播形态互相结合,互为借鉴,在传播方式上发生变化,使广播剧产品出现新的样式。如原来被动接受的声音广播形态,可变为短信点播、网上浏览选播、MP3的下载,使广播剧传播方式更为灵活,更适应当代受众;原来单纯靠收听收音机为主,可发展为向电视机、计算机、手机、户外接收终端、家装特殊装置等多个媒介延伸,使听众在选择接收广播剧的渠道与方式上更加丰富、自由。[6]141

(三)技术手段的创新

在当今数字技术时代,广播剧是“现代科技所能染指的技术兼容艺术之美的再造,如网络广播剧和flash广播剧的诞生”[7]。同时,“新技术条件下的广播在发送、传输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上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由于以数字方式发送,传输过程中基本没有信号损失,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声音清晰,可达到CD级音质标准。”[6]145由此看来,技术手段的创新,会催生广播剧衍生产品的开发;传输方式的革命,会带来广播剧传播质量和接收效果的转变,从而稳定和扩展广播剧的受众群。另外,技术手段的创新,还可以突破模拟技术条件下传播容量的限制。新技术采用数字压缩和卫星传输手段,使传输的渠道扩大,一台接收机可以接收100~200套节目,这样使广播剧的接受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经营方式的创新

经营方式创新,一是可以进行跨行业、跨媒体合作。董D先生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内容产业阶段,电信网络与内容、媒介以及文化的结合成为电信业的热点。这就让广播剧价值有了再利用的绝好机会。特别是移动通信增值业务产生后,移动增值业务的内容提供商十分重视广播剧这一媒介产品,他们在收罗众多优秀广播剧作品的同时,将音乐、音效、语言等元素当做零售商品再一次贩卖给手机用户,让广播剧的内容价值得到了重新演绎。同时,广播剧还可以参与网络运营,比如成立广播剧网站,创办自己的网络电台和播客,为网民提供在线或下载收听;可以与电信进一步合作,让电台广播剧制作团队为新的受众群制作节目。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广播剧的受众规模,听众、网民以及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广播剧的潜在用户群,二来使广播剧的内容价值再一次得到市场的肯定。因此,广播剧媒体不应再固步于现有频率资源的经营,跨行业、跨媒体合作是电台经营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突破口。[7]

总之,创新不仅是广播剧的灵魂,也是广播剧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力求创新,才能促进中国广播剧的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莉.200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调查报告[A].中国新闻年鉴2007卷[C].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7:463.

[2] 潘力.对广播弱势说“不”[J].中国记者,2003(02).

[3] 侯迎忠.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受众接触行为的实证分析[J].传媒,2008(05).

[4] 邢珏林.广播,拿什么打拼未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1).

[5] 赵卫明.中国广播剧“突围”之路[J].视听纵横,2006(01).

[6] 潘力.现代传播新技术与广播发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论语名句范文4

[关键词] 波士顿矩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研究

在市场营销学中,波士顿矩阵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些理论对企业的营销实践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中,关于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很少。本文拟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对比研究一下。

一、波士顿矩阵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介绍

1.波士顿矩阵。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 波士顿矩阵是由美国大型商业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将企业的业务类型划分为四种,即问号类业务,明星类业务,金牛类业务和瘦狗类业务。(1)问题产品(question marks)。它是处于高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前者说明市场机会大,前景好,而后者则说明在市场营销上存在问题。其财务特点是利润率较低,所需资金不足,负债比率高。(2)明星产品(stars)。它是指处于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这类产品可能成为企业的现金牛产品,需要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3)现金牛产品(cash cow),又称厚利产品。它是指处于低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其财务特点是销售量大,产品利润率高、负债比率低,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而且由于增长率低,也无需增大投资。(4)瘦狗产品(dogs),也称衰退类产品。它是处在低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其财务特点是利润率低、处于保本或亏损状态,负债比率高,无法为企业带来收益。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介绍、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1)介绍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或获利较小。(2)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3)成熟期。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4)衰退期。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他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波士顿矩阵与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理论的联系

1.四种业务类型与产品生命周期四阶段基本对应。(1)问号类业务对应产品生命周期的介绍期。问号类业务一般表现为新产品刚刚进入市场时的特征,尽管在入市之前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推出产品,但是环境的变化还是使企业的新产品业务面临比较艰难的处境,前景有时并不明朗,所以为问号类业务。(2)明星类业务对应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问号类业务如果处理得当的话,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市场增长率的提高会变为明星类业务,这类业务的市场表现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比较相似。(3)现金牛业务对应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销售量的增长,企业的市场增长率减缓,进入现金牛业务,此时的市场表现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非常相似。(4)瘦狗类业务对应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由于新产品不断出现、竞争者的加入、消费者购买兴趣的转移等多种原因,产品市场销量下降,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下降,瘦狗类业务出现,与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比较相似。

2.市场特征相似性。(1)问号类业务与产品生命周期的介绍期的市场特征表现。产品销量小、在整个市场上占有率很低、企业几乎不盈利甚至亏损。(2)明星类业务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的市场特征表现。产品销量大量增加、在整个市场上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面对的竞争者多、企业开始盈利并且利润越来越多。(3)现金牛业务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的市场特征表现。产品销量继续增加,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市场占有率最大、竞争最激烈、生产成本很低、利润最大、市场增长率开始趋缓并可能开始有所下降。(4)瘦狗类业务与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的市场特征表现。销量开始下降、市场占有率下降、竞争仍较激烈、企业利润开始减少并逐渐开始不盈利。

3.营销策略相似性。(1)问号类业务与介绍期的营销策略基本一致。问号类业务经常采用的策略有发展的策略,即给与企业适当的投入和支援,使其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都有所增长,从而进入明星类业务;介绍期由于消费者对产品不熟悉而导致销售量小,所以企业要增加投入进行广泛的选出与促销,从而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2)明星类业务与成长期的营销策略基本一致。明星类业务一般采用发展的策略,给与一定的投入与支持,以增加销售,由于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说明市场上的潜力还很大,没有达到饱和,企业的投入往往会有回报;成长期企业一般也继续增加投资,当然这一时期的投入尽管很高,但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则降低,另外,这时期的投入主要用于企业与品牌形象的宣传上而不再用与产品本身的宣传上。(3)现金牛业务与成熟期的营销策略基本一致。现金牛业务的市场表现为占有率很高而增长率降低,说明市场逐渐将趋向饱和,企业的销量很大,这时期会有大量的现金收入,因此企业这时基本采用的是维持战略,即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构成,用收回的现金支持其他业务,到现金牛业务的后期,企业还将减少投资规模,不做或少做广告等活动以减少成本支出;成熟期的策略大概如此,企业不再投入,甚至开始减少投入,通过成本的减少而多获利润。(4)瘦狗类业务与衰退期的营销策略基本一致。到了瘦狗类业务时,企业减少或不投入,一般采用的是收割或放弃的策略,因为这时的市场表现很差,即使企业投入资源也改变不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状况;衰退期也采用收割或放弃策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收回成本。

三、波士顿矩阵与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别

1.二者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同。波士顿矩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资源(主要是费用预算)的分配和使用的问题,即企业有限的资源如何合理的分配到现有的业务中,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而产品生命周期主要研究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使用,即如何在竞争的市场上开展活动,使企业最大限度的增加销售,获取利润,取得竞争优势。

2.二者对企业业务的反映程度不同。波士顿矩阵同时可以反映出企业多种不同的业务状况,即企业所有的产品及相关业务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来,而且每种业务经营的状况比较清楚;而产品生命周期则不能将企业所有的业务和产品状况反映在同一个曲线图上。一个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只能反映一个产品的市场变化状态。

3.二者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波士顿矩阵是作为企业的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是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探讨的,它涉及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而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更多的是作为营销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的。

4.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波士顿矩阵主要从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两个方面将企业的业务分为四种类型;而产品生命周期主要从销售量和时间两个方面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5.对企业的影响不同。波士顿矩阵中各种业务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粗略的判断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如明星类业务和现金牛业务多、而问号类和瘦狗类业务少的话,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反之则差;而生命周期理论则只能反映出单个产品的市场表现,不能反映出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四、结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二者的理论角度来说,确实存在着可以借鉴的联系性和区别,这些联系和区别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企业在应用波士顿矩阵和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理论来指导企业的营销实践时,要根据企业实际和营销环境的要求,灵活应用,不能生搬硬套。同时,每一种理论也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应该有选择的借鉴和应用。建议企业从战略和战术多层面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

参考文献:

[1]有效营销 原文链接:省略/article/2007/140056.shtml

[2]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M],1966

[3]王双:《企业改革与管理》[J],2001(8)

论语名句范文5

论文关键词:名词性从句,what,that

 

What和that都可作从属连词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引导名词性从句。为方便同学们使用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现将它们的用法浅析如下:

What作连词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它本身必须是名词性从句中的一个成份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即主语、宾语或表语,如:

一、一、在主语从句中

What matters most in learning English is enough practice.(作主语)

What they need is a good textbook.(作宾语0

What the old man was quite surprised us.(作表语)

二、二、在宾语从句中

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just now?(作主语)

Can you tell me what they are doing?(作宾语)

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s what itwas.(作表语)

三、三、在表语从句中

This is what surprised us.(作主语)

That is what you told me.(作宾语)

Our country is no longer what it was.(作表语)

That作连词,在名词性从句中不作任何成分,没有具体含义(在宾语从句中,如作动词的宾语时,that可以省略)。如:

一、一、在主语从句中

That light travels in straight lines is known to us all.

二、二、在宾语从句中

He said (that)the meeting was very important.

三、三、在表语从句中

The fact is that we have lost thegame.

四、四、在同位语从句中

The news that they won the match istrue.

Exercise:用what或that完成下列各句

1.1.Do you know ____he has joined the army?

2.2.My decision is ____all of us are to start at6 tomorrow morning.

3.3.____I need now is an umbrella.

4.4.Can you tell me ____the problem is?

5.5.I’ll see to it ____everything is ready.

6.6.____is it that has made Tom ____he is today?

7.7.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he made hispromise ____he would win the prize.

8.8.____he has passed the exam is good news tohis family.

答案:1.that 2.that3.What 4.what 5.that

论语名句范文6

综观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在古诗文名句默写方面涉及到的考点主要有:(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或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诵读或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或精彩段落;(4)默写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涉及的题型主要有:

(1)记忆型默写题:给出诗、词、文的上句或下句并注明篇名,要求考生默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诗、词或文中名句;给出诗题和诗人,要求考生默写出全诗。(2)理解型默写题:提供具体的情境、要求等并注明篇名,要求默写出与之相一致的诗、词或文中名句;按照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根据具体语境补写古诗文名句。(3)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要求考生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一个或几个诗句。

考查的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一般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定要求必背的50个篇目以及现代诗文经典篇目。

【应对技巧】

针对中考中默写名句的试题,考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扎实落实,篇篇过关

考生要能背诵、默写初中7~9年级必背的50个篇目。但考生千万要记得,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正确书写,这就要求考生真正做到“篇篇落实,篇篇过关”。落实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检测是最直接的方法,如考生可以自我检测,先背后写,认真批改,及时订正;可以互相检测,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互背互改:可以小组统领,小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制订背诵进度表,表中包括组员的名单、背诵的篇目或范围,安排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段内背诵、默写等。

二、总结规律,形成系统

针对记忆、理解、开放型默写题,考生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做好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系统,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1.按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归类,理清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2.按作者归类,把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通过归纳比较同一作者的作品,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主题归类,把最重要的名句按其所表现的主题归类,如按“塞外风景”归类,按“友情”归类,按“忧国忧民”归类,按“政治抱负”归类。这样进行归类后,便有利于解答“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几个诗句”这种开放性的题型。

【真题讲解】

1.(2014・北京卷)默写。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毕业在即,请你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的诗句,向你的同学表达即使将来相距遥远,长久难见,也会保持深厚友谊的心意。

解析:这份试卷的名句默写以记忆型题型为主,其中(1)(2)题都是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填出与之相应的句子。而第(3)题是理解型考题,考生首先要能准确背出整首诗,领会题目的意思,这样才能写出相应的句子。解答这类考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做,难度稍大。

答案:(1)采菊东篱下(2)直挂云帆济沧海(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2014・浙江舟山卷)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的名句。

解析:(1)(2)是纯记忆型的考题,而第(3)是理解型的考题,(4)(5)则为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考题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考试难度。

答案:(1)天涯若比邻 (2)受任于败军之际(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4)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或(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或(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综合训练】

一、记忆型默写

1.__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8.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9.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11.______________,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2. ,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13.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14.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15. , 。

, 。(龚自珍《己亥杂诗》)

16.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理解型默写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

, , ”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2.《岳阳楼记》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词句是:“

”,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词句是:“ ”,形容水势浩大的词句是:“ ”,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词句是:“ ”,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词句是:“ ”。

3.我国古人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今人仍为推崇。请写出下列两位古人在这方面的相关名句。

(1)孟子《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

,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紧扣“ ”这一主旨,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反、虚实两方面写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 。 ,

”;与古贤名室类比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 , , ”。

6.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 ; , 。”

7.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 。”

9.李白《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10.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抒发诗人李白豪放情怀的诗句是“ , ”。

11.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1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被迫辞官却不忘报国的名句是“

, 。”

13.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中的“ , ”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三、归类型默写

1.古诗文中有很多描写山、水、花、鸟的句子,请任选其中两项,各写一句。

山: , 。

水: , 。

花: , 。

鸟: , 。

2.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名句,请写出三句。

(1) , 。

(2) , 。

(3) , 。

4.古诗文中抒写忧国思乡的名句有很多,请你任意写出两位诗人(或词人)的诗句。

(1) (作者)“ ,

。”(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