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然的四字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1
关键词 自然语言 建构 C语言 教学
1 引言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汉语、英语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自然语言,而C语言则是人与计算机交流的计算机语言。C语言具有易写、易读、易修改等优点,已成为一门非常流行、深受计算机程序设计爱好者欢迎的通用高级计算机语言,许多高校把它作为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入门语言。然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它自身的抽象性很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不懂,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抵触的情绪,直接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C语言的兴趣,甚至影响到他们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其他知识,C语言似乎变成了一门“可望而不可及”的计算机语言。
2 关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影响较大、并日益显示其强大生命力的一种新教育理论,它对于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进行学科教育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作为认知主体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加工建构的,即学习知识是“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而不再将学习视为“刺激――反应” 的行为过程、把学习者看作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知识灌输对象”。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外来信息、通过双向、交互作用来加工建构的认知过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建构自身知识,教师只是起到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的辅助、指导作用。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建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为我们解决“C语言抽象性强、学生难以学通”的教学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3 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建构C语言的基础知识
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对英语的基本词汇和句法都已经熟练掌握,这为他们学习C语言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英语这一“天然拐杖”作用,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学中心”,通过多媒体课件将C语言基础知识的要点用精炼的英文关键字或短句显示出来,同时提示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演示几个经典的具体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自主地建构C语言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适时和必要的提示、激励作用;学生始终作为主体直接参与教学,“外化”已学过的英语知识,并不断产生正迁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建构性不断被激发,学生完全是在一种“探索与发现”式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C语言基础知识。
3.1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建构C语言中的关键字
C语言中的关键字(又称保留字)一般是英文单词或其缩写形式,其含义完全是相应英文单词含义的迁移和引申。例如:int是定义整型变量的关键字,它是英文单词integer的缩写,而integer本身就有“整数”的含义,由此用int定义C语言的一个整型内存变量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如果教师本着这样一个思路,首先将C语言关键字的功能讲授清楚,再提示相应的英文单词,学生便可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轻松地建构起C语言的词汇表,进而在学习伊始就揭开了C语言的神秘面纱,并建立起学习C语言的兴趣,真正掌握C语言的词汇表。
3.2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建构C语言的语法结构
C语言的语法格式即计算机能够“看懂”的语句格式,是由人创造发明的,因此,C语言语法结构所体现的逻辑思维模式就是人自然语言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是:C语言的语句格式比自然语言更精炼和简约,同时结合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例如,C语言中定义变量兼赋值的一个简单语句“ int n=90;”,它是将英语句子“There is an integer n ,its value is 90.”中介词、副词等不重要的词去掉,再结合数学中赋值(“=”)的含义演变而来的,至于语句后面的“;”标点符号,如同自然语言中每个语句之后需要有标点标识一样,在C语言程序中每条语句之后也要有标识,即“;”是C语言中表示每条语句的结束符。
又如:C语言最大的函数是主函数main( ) 。在英语中,main就有“主要的”含义,如果将此含义迁移、再结合数学中“函数”的概念y=f(x),学生便可自主地建构起C语言中main( )函数的准确概念:它是任何一个完整C语言程序都必须具有、且只能有一个的最大函数,只是C语言中的main( )函数通常既不要求设置参数,也不要求取得返回值,它也是整个C语言程序的开始标志;至于紧跟在它下的“{ }”一对大括号则定义了main( )的函数体,其间包含了用户需要计算机完成一定功能的具体操作,即计算机可以读懂、执行的语句组合。换句话说,一个完整的C语言程序其实就是一个main( )函数,编写一个C语言程序就是编写一个main( )函数。
总之,教师在讲授C语言的语法结构时,除了通过必要的提示,让学生产生联想,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还应该演示一些结构简单而且经典的实例,将抽象和具体充分结合,会更有助于学生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总结归纳出C语言的相应语句格式。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积极、创造性地思考来加工建构C语言的语法结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最终激发了他们学好C语言的兴趣并掌握它。
3.3 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建构C语言的三大基本结构
C语言的三大结构分别是顺序、分支和循环结构,其语法格式所反映的逻辑思维模式与英语中相关语句的逻辑思维模式十分相似。例一,分支结构的基本语句格式之一:if (条件) 语句块1Else 语句块2 ,这与英语中if语句的逻辑思维过程完全一致,即当满足“条件”时执行“语句块1”,否则执行“语句块2”。例二,循环结构的基本语句格式之一:For (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循环体,它同样与英语中for语句的逻辑思维过程相一致,即当循环变量满足For后面“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的变化要求时,执行“循环体”。至于顺序结构的逻辑思维结构,则完全是自然语言的逻辑思维顺序,即顺序地执行此结构中的每条语句。
因此,教师适时地将自然语言中的相关词汇、相关句法予以提示,学生不断将其涵义引申和迁移,轻松地建构起C语言中的三大结构,并在具体程序设计中应用自如。
4 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建构C语言程序设计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2
1、然字开头的成语 :然荻读书、然糠自照、然糠照薪、然然可可。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2、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勉强可以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3
关键词: 汉字 日语 影响
一、引言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汉字的输入,不仅使日本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假名”,日本人还根据表达的需要,利用“六书”造字法,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汉字不仅结束了日本的零文字历史,而且从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日本的文字,汉字已经深入到日语的骨髓中,融于其血液之内。本文将分析汉字对日语的文字、词汇、语音、文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二、文字方面
1.汉字的传入
《隋书》记日本“无文字,以刻木结绳记事”,说的是日本在借用汉字之前并无本国文字。公元三至五世纪,中国汉字逐渐传入日本。据日本史书记载,朝鲜百济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到日本,是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的标志。汉字传入后,日本朝廷的敕诏,国史,诗文等无不用汉字撰写。例如圣德太子在公元604年发表的《宪法十七条》就是纯汉语式文章。但此时日本人使用汉字的形式,只限于把汉语原封不动地吸收过去,而且,文字的使用者也主要是入籍的中国人和朝鲜人,以及日本的皇室和贵族。隋唐时期,为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朝廷先后向中国派出了3次遣隋使和19次遣唐使。官方的交往,促进了民间贸易与文化活动,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为了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日本人努力学习汉字,成为当时的社会热潮。
2.日本文字的诞生
如上所述,汉字传入日本,被日本广大人民理解、接受,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属于黏着语的日语与孤立语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字和汉文毕竟不能直接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语言,使人感到有诸多不便。于是,为了适应表达日本语言的需要,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在奈良时代创造出以汉字音、训作为表达日语的标示形式——“万叶假名”。因其用法主要集中在日本古典名著《万叶集》中而得名,即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表达。比如,“星”一词,当时写成万叶假名“保思”两个汉字,“草”写成“久佐”两个汉字。其中所用汉字大都丧失其原来的意义,它们只是被作为一种符号表示日语语音。假名是对“真名”即汉字而言,真名即真正的文字,是假名的来源。以“万叶假名”为母体,经过不断的改造和简略,在8世纪,空海仿照汉文的草字体创制了草书字母——“平假名”。平假名就是上述所说的“万叶假名”在频繁使用过程中写法不断被本土化,从而经常利用其行书体和草书体而慢慢形成的。片假名和平假名一样,实际上也是人们在社会使用过程中逐步创造、逐步完善的。片假名相传为奈良时代吉备真备所创。吉备真备利用汉字的偏旁结合日本语的发音,创造了日本语楷书字母——“片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标志着日本文字的出现,由此逐渐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章书写方式——汉字假名混写体。综上所述,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自己创造出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同时是全面引进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原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3.国字的变迁与发展
在不断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日本特有的事物,聪明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发明创造出了日本独有的“国字”。如前所述,日本从我国吸收汉字并用来记录日语,但是遇到一些日本特有的事物、概念,就找不到合适的汉字完全表达日语的实际要求,再加上平安朝初期日本人就很熟悉中国的造字法,所以他们就根据需要,创造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以作补充。从国字的字形上来看,主要是根据汉字六书中的“会意”法造出来的。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素(有意义的最小汉字形体单位)在意义上的重合表示一个新的概念。如「働表示人活动的意思,「鱈表示下雪的时候捕捉的鱼,「凪表示风停止了,「峠指山路的最高上下行走处,「辻指十字路口、交叉点。国字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助于日语的发展。这是汉字对日本语言的另一大卓越贡献,也是汉字在日本实现本土化的又一体现。
三、词汇方面
除了在文字方面吸收汉字之外,汉字的传入,还增加了日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日语的表达能力。和语中,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和有关星座、人体内部器官的词汇很少,汉语的传入给日语增加了词汇,特别是弥补了用和语词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词汇的不足,如“忠”、“孝”、“礼”、“德”、“気”、“情”、“精”、“縁”、“念”等。表示人体部位(如「頭、手、足)、表示生理疾病(如「頭痛)、表示社会制度(如「律令)等词汇也被大量引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惯用已久的意味深长的四字熟语,就是引进“成语”而形成的。所谓“四字熟语”,就是由四个汉字复合而成,具有固定的格式,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的惯用句形式。日语的这些四字熟语最初来源于汉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日语的四字熟语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我国现在使用的成语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类型。
1.与汉语成语同形且意义完全相同的,也就是保留了汉语成语原本的形意的四字熟语,例如:「一目瞭然、「一朝一夕、「一刻千金、「喜怒哀楽、「四面楚歌、「千差万别等。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4
汉文佛典中大量运用的四字格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语言现象。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初步探究佛典中四言文体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汉译佛典;四字格;认知语言学
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语言往往是最直接的施加影响者,也是最深刻的被影响者。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场文化交流活动。佛教作为一种不同质素的语言和文化系统,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试探、依附、冲突、改变、适应、融合种种阶段,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自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安世高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始,直至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佛经译场停顿,其间八百八十六年是佛典的翻译时代。这一场近千年的文化交流活动给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汉文佛教文献。佛教文献是一种既有别于书面语,又不同于口语的特殊文体,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四字格的大量运用。朱庆之先生在博士论文《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指出,汉文佛典“刻意讲求节律。通常是四字为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其间或与逻辑停顿不一致;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俞理明先生(1993)认为,汉灵帝时支曜翻译的《成具光明定意经》最早开始大量使用四言文体,经文中四言句与杂言句交替使用;而在东汉康孟详译经中,通篇以四字句为主。根据颜洽茂先生的研究,六朝译经中四字句是最常见的句式。隋唐以后,经文中已经很少出现四字格之外的文体了。汉语是一种人文性极强的语言,四字格这种独特的语言构成格式,负载了许多语言层面以上的文化信息和内涵,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梵汉对译中出现的大量四字格词语和四言文体形成的内在动因。
一、四字格符合语言的精确性和经济性原则,有利于佛教教义的传播
从佛经翻译的根本目的出发,汉译佛经必须同时满足精确性和经济性两点要求。由于佛经是以传达宗教教义为宗旨,字面上的谬误和偏差很有可能导致意义上的分歧和谬误。对于《圣经》流传的不同版本的信奉导致了众多教派数百年的分歧和斗争,可见以宗教原典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丰富的内涵性和可解读性,“一字之差”产生的蝴蝶效应是不可估量的。《荀子•正名篇》有云:“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佛经汉译的过程伴随着汉语从单音化发展到双音化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大量口语进入书面语导致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词语为了适应表达信息量增加的需要。为了使词义更加精确、明白,汉语选择了词的自身内部自我注释的方法,排除了双音词或单音词的多义性。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是产生四字格结构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在此之前,汉语基本上是通过双声叠韵的语音手段产生新词,但是语音构词的手段局限性比较大,而由双音化引起的汉语构词手段的增加为四字格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双音化大大增强了汉语词汇表意的精确性和丰富的内涵型,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被大量采用。
经济性原则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提出,指的是:在表意明晰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语言的交际效率,尽可能采用经济简洁的语言符号形式。(徐下考等,2008)语言使用中的经济性原则是所有语言使用的本质需求。这种需求在佛经原典被译为汉语时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佛典被翻译成汉语的最终作用是宣扬教义、教化民众,使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和流传。在知识分子集中在社会上层、普通大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前提下,佛经文体必须便于诵读和记忆,才能广泛流传。从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四字格是一种非常符合人脑认知记忆的语言结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脑处理或记忆信息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组块可大可小,都是作为一个单位被处理和记忆的。人脑的记忆的第二层次即短时忘记,其信息处理区的容量一般为5个组块,超过5个,会给信息处理带来困难①。“四字格”结构正好适应人脑认知心理上的特点。因为句子太长会超出人们的记忆,太短则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出应有的含义。“对于固定语来说,四字格的长度很适中,既不至于形成长串的音节而使人发音不畅便,同时又是可表示丰满、复杂的意思和明晰的结构关系。”(刘叔新,1990)这一现象在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并且同样深受佛教及其语言影响的藏语中可以得到印证。“藏语的四字格音节整齐、语调铿锵、组织严密、结构对称、表意巧妙、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感染力强、能产性大”,“在早期作品中这种四字格出现得较少,但在十三、十四世纪以后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用得多了”②。我们知道,十一世纪前后,佛教在地区复兴,藏族僧侣开始搜集、整理、编纂之前,《格萨尔王传》都是以游吟歌手口口相传、世代传唱的方式流传的。除此之外,吴海勇在《汉译佛经四字文体成因刍议》③一文中考查得出结论,佛经四字文体形成的关键是受佛经原典首卢偈的影响。文中认为,出于忠实原典的原则,译经者极有可能用对等的汉字字数翻译梵文音节数,因此是梵文原典中四音节一顿的行文特征促使了汉译佛经中大量四字文体的形成。书写梵本佛典的语言是多音节文字,但是为了便于记忆、唱诵仍采用四音节一顿的停顿形式,那么作为单音节文字的汉字就更容易做到这一点。藏语和梵语中的这种现象,也证明了四字格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结构的特点。在这一目的促使下,这种经济性原则在汉译佛经中对于句法规则的制约力极强,甚至使一般的句法规则都为之让步。因此,在佛典汉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既非散文,又非韵文,或者说散韵结合的新文体,朱庆之先生称其为“混合汉语”。颜洽茂先生(1997)认为,汉译佛典采用四字格这种整齐划一的文体,固然促成了诵读的便利,增强了宣传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迥异于世俗文献的语言面貌。具体包括:其一,语词的割裂与省缩;其二,语词的增扩与添加;其三,外语词的大量引进与初步整饬。④
二、中华民族以偶为美、追求韵律和对称的审美取向造成了佛典汉译中语言选择的偏好
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心理学明确地指出了对于对称事物的认知的倾向性和能动性。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人的模式识别,提出了几条模式识别的格式塔原则,其中有一条叫作对称性原则。这条原则认为人们在模式识别中有个明显的倾向———对称的模式是个“好”模式,这种倾向可以影响人对模式的识别。⑤汉语是一种音乐性强的语言,要求音节平稳、节奏和谐、结构对称是汉语的诗性内核。四字格的语音,是汉语固定语最常见的语音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固定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语音形式。吕叔湘先生说“:四音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个字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在汉语中,三音节的结构是不稳定的结构,而四音节从形式上看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意味着平衡。所谓“偶语易安,奇字难适”,正是因为四字格给人以整齐、匀称和稳定的感觉。吕叔湘先生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形式,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从历时方面看,早在周代就形成的四言诗歌在文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一千余年,对于四言文体的偏好已经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从共时方面看,从东汉至魏晋,既是佛经翻译逐步走向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对于“骈四俪六”的形式美的追求达到巅峰的时期。而且,佛教存在着追求对称和谐之美的哲学。对于对称的认知心理基础,以及对汉语、汉文化及佛教文化系统本身的认知,使佛经的译者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表现出语言选择的偏好。
三、四字格具有极强的模因性和造词能力,在佛典汉译的工作中能发挥极强的能产作用
模因论(Memetics)是近年来引入国内的解释文化进化、语言发展的新理论,它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发展而来的。该理论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该术语最早出现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1976)中,其含义是指“在诸多的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也就是说,模因可以成为生物基因之外的又一复制因子,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它像基因那样得到继承,像病毒那样传播,可以更好地解释文化进化现象,为人类进一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语言在社会交际中也是不断地被使用者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事实上,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与传播是分不开的。根据语用功能,模因分为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强势模因指那些生命力强、被广泛复制并在一定时期内得以持续传播的模因。强势模因在物种文化进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复制力、传播性强。而那些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发展变化,不再活跃、逐渐为人淡忘、遗忘乃至消失的模因被称为弱势模因。四字格和四言文体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强势模因的语言表达形式。这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构词方式上的强势模因。受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制约,词汇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为每种新事物造出一个对应的新词。佛典在被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中华文明的文化系统中从未有过的全新概念,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汉语构词法。而古汉语中四字格的构词方式除了常见的构词法,最多的就是概括寓言、故事和节缩、扩展古书词句⑥。这两种构词方式都适应了佛典汉译的需要。孙艳在《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一文中总结了佛教成语的三种主要类型:凝练故事、概括教义和运用比喻。在朱瑞文编写的佛教成语中收录的478个成语中,四字格成语有412个⑦,可见四字格构词方式在佛典汉译这一方面的能产力之强。在大量引入外来概念的翻译工作中,能产力更强的构词方式就会被更加普遍使用。由于佛教文献的口语化和通俗化特性,使这一部分词语具有更广泛的传播力和生命力。第二是文体上的强势模因。大乘佛教的经典常常以“evamayārutam”开篇,意为“我曾经这样听说”。eva意为“如此、这样”;mayā意为“我”,是全句的主语;rutam意为“听到”,是句中的谓语。在西晋以前,这句梵语经文几乎都被译为“闻如是”,只有个别西晋译经用了“如是我闻”。在东晋齐梁间的汉译佛经中,有的被译为“闻如是”,也有译为“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的。隋唐以后,“如是我闻”已经固定成为佛经的开头,后常接“一时佛在某处”。佛经原典的文体、叙述方式、描法大部分是类似的,对应的,经过翻译的汉文佛典也极有可能以某一种文体为典范,而产生大量模仿和复制的模因。四字格既能适应人类的认知系统,又能满足佛经传播的需要和受众的审美情趣,被广泛使用。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普通心理学》单行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第l版.②胡书津.藏语并列四字格结构初探[J].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③《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④颜洽茂.佛经语言阐释[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⑤于广元.对偶的认知解释[J].扬州大学学报,2004(9).⑥李索.古汉语“四字格”与语音修辞[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3).⑦孙艳.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1).
【参考文献】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5
关键词:成语;美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45-02
成语有其结构固定、语义完整、使用普遍的特点,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受人们审美观念支配的。在现代汉语中,成语早已成为语言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对它的学习和运用越来越普遍。由于成语组织严密、结构定型、意义精辟、音节整齐而赋予音韵感,因此,汉语成语已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成语的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成语的美学价值的研究和探讨是远远不够的。
一、汉语成语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而存在
每对成语所下的定义都仅仅局限在语言学的范畴之中,并没有把它和社会科学中和美学概念明确和连结起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人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又促进了实践活动的发展i发展了的实践更提高了人的审美意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成语是一种不可否认的语言艺术,那么,成语中的艺术美必然相继而生,这正是成语美学价值存在的客观性。狄德罗在谈及美的存在时说过:“不管我们想到或一点没有想到卢浮宫的门前,其一切组成部分照旧有这种或那种形式,其各部分间照旧有这种或那种安排,不论有人无人,卢浮宫的门面并不减其美。“成语的蓑学价值在没有被人们明确地认识时是客观存在的,它如同我国的桂林山水,使游人流连忘返:峨届清秀,世人有公论;也正如我国的长城,其雄姿名从青史,几千年来为人称道;如同埃及的金字塔巍巍屹立,显示了埃及灿烂的古代文化。正是它们客观的存在,人们客观的认识和接受。成语“花好月圆”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清雅秀丽的图画:下面花枝招展、艳丽夺目、绿叶浓郁,花艳叶绿正是时节,上有月儿圆圆,月光银白,柔和的月光透夜间的潮雾,静静地泻在花儿和叶子上,恰到好处。一个“好”和一个“圆”构成了天上人间的”大团圆”,“花好月圆”在自然的素描之后,完全赋予了人情味,把天时地利人和融为一体,不能不承认是一种艺术美,不能不承认它的美窑观存在。“水到渠成”既反映了一种社会规律,又包含了一种因果关系。试想:当人们付出一定的劳动代价,通过辛勤的努力,不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时人们难道不会产生一种欣慰和吗?而辛勤努力、劳动代价都是“成熟”的先决条件,条件不成熟就不会有理想的好结果。“错落有致”区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在“点”与“面“的结合中,把横七竖八、七短不齐的画面经过语言艺术的加工再现出了情趣和规律。这种情趣是在“错落”环境中发生的,属自然美,但通过成语“错落有致”艺术地再现出来,已成为一种客观艺术美而存在了。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成语中的美和其它事物中的美一样,具有可感性。正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人的审美能力,语言艺术的审美性比然通过人的生理器官而被人感知。成语”虎头蛇尾”、“垂涎三尺”、“一盘散沙”、“皮开肉绽”等都是通过人的视觉感知到其形。成语“人欢马叫”、“谈笑风生”、“冷言冷语”、“万马齐暗”通过人的视觉感知到其“声“。当然,不管是视觉还是听觉,都不是单方面的独立感知,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受。人们心理上所获得的印象,正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形象性与美的可感性的反映。
二、成语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物质材料而表现出来
这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经过物态化的审美意识,能够体现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点、审美理想,使意识具有强烈的审美性。例如成语“披肝沥胆”、”肝胆相照”、“忠心耿耿”、”患贞不渝”等不仅给人以忠实待人,说一不二,不怀二心,没有阴谋,不玩诡计的感觉,而且使人体会形容对象的行动光明、心胸开朗,同时能强化人们的意志,从心理上对其忠诚产生赞美。称誉。又如成语“锲而不舍”常常被人们当作警语勉励他人或年轻一代工作、学习、事业和探索,就是因为它艺术的比喻坚持不懈。它把人们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出来,体现了其本身的审美性。
成语是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而存在,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物质材料而表现的,因此,它具有艺术美的现实性和感知性。同时也具备了审美性,它就不能单单只是作为语言学的构成材料。所以,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按照审美意识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的物质材料。不言而喻,成语的艺术美同样表现在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
优美的语言赋予它一定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成语是通过时代的筛选、提炼,恰倒好处地表达说话人的情感,从而使人获得美感。高尔基在强调形式美的重要地位时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术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感情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和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艺术美与形式美是统一的,诚如音乐美离不开声调、绘画美离不开色彩、文学美离不开语言……离开了声调、色彩、语言等物质材料,就不会产生艺术美。
1.成语的形式羡表现在严密的四字型结构上
《汉语成语词典》共收成语约五千五百条,有人近年来收集了近万条,也不能全收齐了。在不下万条的成语中,四个字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七还多。它们组织得很严密,结构定型,不能任意变更,具体从三个方面表现出了它的审美性:
第一,词序固定,不能变动。成语的各个词排列的位置是固定不移的,例如“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不能变为“桃源世外”或“世桃外源”。
但也有极少数成语词序可以变动,而这些成语大部分属于语法关系中的联合关系。例如:良师益友一益友良师,正大光明一光明正大,单枪匹马――匹马单枪,情深意厚――意厚深情。联合结构的成语之所以能变换词序,是因为这类成语前后两个部分互相并列,处于同等地位,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它们的意义一般都相同、相近或相反,因而,词序变更后,整个成语的意义并没有改变。
第二,成语的字眼不能变动,有其稳固性。所谓成语的“字眼”,如同文章题目中的“题眼”。成语的形式美就是因成语中的字眼表现了它的内容美,而成语内容美又是通过成语结构固定的字眼起了决定的作用,发挥了成语形式美的功能。所以,组成成语的字眼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意更改,不能用同义词代替,更不能用别的词法去置换成语的任何一个字眼(有的成语有多个字眼)。
作家们把人的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人最会“说话”的器官莫过于眼晴,它的特殊功能就是能表达那“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
最微妙的感情。成语的字眼同样是成语内容的“窗户”,是获得形式美的重要手段,是内容美的一个方面。
第三,成语具有高度的浓缩性。所谓浓缩性,是指它把多于四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的整段文字浓缩为四个字,或包含一个完整的寓言故事,或反映一种深刻的哲理。
2.成语的形式美还表现在其语音变上,
“乐语”是音乐中生动的表现力,使人闻声而解其意,有语言般的效果;而唱歌却又是用语言表演音乐,唱出各种”旋律”,仿佛是丝竹锣鼓般的抑扬回荡。成语在朗读时虽不同于唱歌,但中间也夹带着丰富的音乐成分,这是由部分成语结构中的“音乐性”表现出来的,所以,这些成语同样又能给人以音乐美感。
成语的“音乐性”在结构上的表现可有下列几个方面:
(1)音节重叠。这就是现在一般所讲的“迭宇”和“迭词”在成语中的表现。这类成语大多数是用重叠的音节作为描写景象,起形容作用的。
AABC式,例如闷闷不乐依依不舍循循善诱
ABAC式,例如无影无踪大喊大叫一心一意
ABCB式,例如骑马找马将计就计大书特书
ABCC式,例如虎视眈眈气势汹汹议论纷纷
(2)平仄相配。所谓“平”是指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声调高昂:“仄”是指“上声”和“去声”,声调低沉。
成语的这种音乐性,在文章中使人感到意思特别鲜明、精警,在诵读时通过声音的调配,能增强感染力,能使人感到概括易懂,并容易“上口”、记忆。容易“上口”就是声音调配的结果。
3.成语的形式美又表现在其结构系上
成语的四字型结构,形式整体,节奏明快,音律和谐,颇具民族特色,充分显示了它的美学力量。
4.从语素角度进一步分析成语的构成,我们还会发现成语的结构之美,即有许多成语是由同义语素、反义语素构成的,可以把它们归纳为:
(1)同义词素搭配连用。
(2)同义语素复合连用。
(3)同义语素和反义语素搭配连用。
三、成语的内容美
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成语,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列宁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鲁迅先生也说过:”成语和死古典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来,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这都说明成语有跟一般词语不同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实际就是它的特别的语意效果美。
“言简意赅”是成语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成语表现出的美感之一。由于成语经过人民群众的反复锤炼,语言特别洗练,含义更为丰赡,所以,一个四字型成语所含的意思远比同样节构成的合成语或词组丰富得多。
四字型成语,如果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出像成语那样丰富和透彻的意思。“口诛笔伐”就比“用语言和文字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一句话显得有力量。
然的四字成语范文6
新词积累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5
分)
时间:4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七八碎
万
更新
然不同
张灯
彩
哄
大笑
优哉
哉
行
积德
引人入
青面
牙
能
善舞
随心所
无人烟
知非福
一
一样
无
于事
合之众
精会神
得意
垂头
气
流水
一
二楚
诚心诚
满不在
千
万
伶伶
翻
倒柜
一声不
怒气
精兵
政
五
四海
得其所
头晕目
热气
一息
专心
志
司空见
追根求
而不舍
见
知
无独有
全神
注
动听
然而止
心有灵
迫不
待
而走险
语
心长
春风
面
二、根据意思写成语。
(21
分)
1.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
)
2.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
)
3.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
)
4.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
)
5.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
)
6.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
)
7.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
)
三、照样子,写词语。
(24
分)
1.徘徊(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2.专心致志(表示做事专注的四字词语)
3.两面三刀(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4.头涔涔(ABB
式词语)
5.诚心诚意(ABAC
式词语)
6.无独有偶(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30
分)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
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
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
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
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
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
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
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
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
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
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
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
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
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
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
法说出来。
③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
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
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
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
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
一番。
④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
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
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
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
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4
分)
(
)光(
)气
任其(
)(
)
2.根据下面给出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8
分)
(1)山峰重重叠叠的。
(
)
(2)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
)
(3)形容山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
(
)
(4)没有什么可以依靠。
(
)
3.文中的“鱼戏莲叶间”出自哪首诗?(
)(4
分)
A.《江南》
B.《忆江南》
C.《江南水乡》
4.下列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
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
久不忘。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5.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10
分)
5
新词积累
一、零
象
截
结
堂
游
善
胜
獠
歌
欲
荒
焉
模
济
乌
聚
扬扬
丧
潺潺
清
意
乎
门
户
俐俐
箱
吭
冲冲
简
湖
死
眩
腾腾
奄奄
致
惯
源
锲
微
著
偶
贯
娓娓
戛
犀
及
铤
重
拂
二、1.万不得已
2.一视同仁
3.铤而走险
4.三长两短
5.精兵简政
6.专心致志
7.心平气和
三、示例:1.寂寞
惆怅
依偎
肥胖
2.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3.五湖四海
三长两短
一清二楚
三头六臂
4.
红彤彤
绿油油
金灿灿
胖乎乎
5.诚惶诚恐
载歌载舞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6.有名无实
有口无心
南来北往
深入浅出
四、1.珠
宝
自
然
2.(1)重峦叠嶂
(2)俯仰生姿
(3)盘曲嶙峋
(4)无所依傍
3.A
4.D
5.文章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