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沆瀣一气的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沆瀣一气的意思范文1
我,是一只灰鼠,住在阴森的下水道里,“什么加速度是我的脚步”,为什么?偷东西当然是要“加速度”啊!否则我就一命呜呼。瞧!洞口的阳光真好,看来又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什么?你问我光天化日之下,怎敢去偷东西?仁兄有所不知啊,前几天,我给猫抓住,他尖牙利齿想吃掉我,那我为什么大难不死?毕竟天无绝人之路,因为我及时对猫进行了“思想改造”,说:“猫啊猫!你想想,人养你们是干吗用的?抓我们啊!我要是死了,你不就失业了?难道你要冻死街头?街头的西北风好冷的……”看他犹豫了一下,我想:哈哈,上钩啦!经过一番协商,我们双方达成共识:我,常给他抓去“请功”,他得到赏赐后,放了我,我再去偷食,偷来的东西五五分成,这样一来二去,里应外合,准保我们的GDP“三年赶超欧美”!真是天衣无缝!
好啦前话不提。我一脚踏出门槛,正在向厨房走去时,忽然,一条斑斓猛“狗”一跃而起,将我瘦弱的身躯压倒在地,我刚要对其实行“思想教育”,可他不等我开口,就把我当皮球,左滚右打……猫此时从旁边路过,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向他直呼:“救命!Help me!”
大黄狗除害
好个老鼠,今天我可算逮到你了!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让我等得好苦!你这个无恶不作的家伙,你又准备去偷东西啦?你省省力气吧!你别当我不认识你!哦?奇怪,你不是被猫抓住好几次吗?怎么还不死?我怀疑你和他哪个“沆”什么“一气”来着,对了,对了,好像是“沆瀣一气”,对,就是沆瀣一气!不错吧!我至少还是“家里蹲”大学和“扫盲班”的尖子生呢!
老鼠想:天啊!真倒楣!遇到这的家伙!不过……嘻嘻……我还有撒手锏。
想罢,老鼠说:“狗大哥,哦,不,狗大叔,你就放了我吧。我上有80岁的老母,下有刚出生的孩子,一家子还等我糊口呢!求求你可怜可怜我吧……”
说实在,老鼠这套,我早就吃腻了,上回,我就是太仁慈,一心软,放了他,这回可不能了!我说:“放了你?你当我还是文盲啊!哪有老鼠能活到80岁的?我才不会上当呢!想当初,大爷我就是太无知,才放了你,这回,没那么容易!”
老鼠说:“我知道我以前对不起你,所以,你放我后,我会把以前的东西都奉还给你,我保证,以后再也不骚扰你,再不我偷来的东西和你五五分成,不,我愿意三七分成,我三,你七。我还……”
看着老鼠惺惺作态的样子,我义愤填膺,说道:“汪,就你?谁信啊!你认为我会信吗?还敢怂恿我打主人的主意,汪。汪。没门!看我今天不消灭你!汪!汪!汪!”
“别,别,别,有话好好说嘛,大家都是自己人,你就放了我吧。”
“你别给我套近乎,谁和你是自己人啦?你再玷污我的名誉,小心我不扁你!小样儿,你最好老实点!我正在计划怎么才能永绝后患呢!”
说实在,我对老鼠也确实恨之入骨的,他可是有前科的重犯啊!他曾经无情地偷走我儿子的奶嘴和我女儿的芭比娃娃,你说说,两个刚满月的孩子,没了心爱的东西是哭得多么凶!害得我晚上谁不着,白天没精神,这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他偷走我主人的蛋糕,这还得了,不是分明要造反嘛!士可忍孰不可忍!我今天就要替天行道!
“九命”猫
我的天啊!他要对老鼠做什么?他想把老鼠怎样?那可是我的“摇钱树”啊!我该怎么办?我以后的生计可全依仗这只老鼠了!对了,不如我去劝说,让这只死狗走远点,毕竟我是“抓鼠科”的主管部门,狗他不听也得听!
“狗大哥,我看你也不必嘛,这家伙罪不致死啊!再说,他不是说也愿意将功补过,把东西都还回来吗?我看也就饶他一次,你说好吗?我看他也蛮可怜。”
他看了我一言说:“我说猫老弟啊,你今天怎么啦?发烧还是感冒啊?竟然可怜起老鼠来,你总不会是和他有什么阴谋吧!”
难道被他发现我和老鼠之间串通起来的事?不可能,他是个马大哈,他只是在唱“空城计”罢了。“怎么会呢?狗大哥,你说,我可是行得正,坐得直的猫啊,怎么会做这种事呢?”
“我想也是,猫老弟好歹也是个忠耿的猫,不会做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这只老鼠嘛,今天我是不杀也得杀!”
什么?他要杀鼠?这可怎么办!咦!有了,他又不是主管部门,我可以刁难他啊!“狗大哥,你这就不对了,老鼠怎么说也是我的主管范围内的,你这样做,不是在砸我饭碗吗?你这是什么意思!再说啦,你可是狗啊!你就不怕别人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吗?”
“老弟,非也非也,此言差矣,我只要说是你杀的,你不就可以去领赏吗?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只要你不说,我不说,谁又会知道这鼠是我杀的?”
我急了:“你这人咋这样呢!我说不该杀,就不该杀的!你大还是我大?你管还是我管,快放了它!”
“我就不放!看你怎么办?”
“你,你。你冥顽不灵!”
"还说我?你不是徇私枉法!”
“我,不跟你说了,你到底放不放?!”
“不放!”
我看和狗僵持没什么好结果,而且他,也是出了名的死板,可怜的鼠兄弟啊,我也是无能为力啊,原谅我吧。
一个过路人
说真的,我作为一个过路人,起初看见狗捉耗子,只觉得好笑:这狗真逗,多管闲事!可当我看见在一旁无所事事的猫时,我对狗的敬意却油然而生。捉老鼠也许不是狗做的事,但是老鼠是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家伙,狗无非也是想为大家做一件好事,却被人说三道四,真是太不公平了!我认为对待恶势力,将其消灭,无论是谁都有责任。
沆瀣一气的意思范文2
关键词:语言规范;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未能有足够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明、语言和谐问题往往被人忽视,而语言文字规范、语言交际行为等都对语言环境有很大影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符号系统比较繁杂,笔画繁多,一字多音多义,致使汉字在应用上常常有不规范现象。而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上对汉字规范化缺乏认识,并不在意错用、乱用文字,致使语言文字应用环境规范缺失。
(一)胡乱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许多人就图方便省事而忽略了规范,如将“酒”字的右半边简化为“九”,“鸡蛋”简写成“鸡旦”等。对于这样的字,国家已发文予以废止,如果还继续使用的话,只会给汉字的规范和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为了追求引人注目,繁体字的使用在逐渐增多,店铺、机关的牌匾、电影字幕以及报纸杂志上,繁体字随处可见,如“中行”、“”等字样林立街头。
(二)错别字的普遍泛滥。有人认为写错别字无所谓,只要不影响意思表达就行。这种想法的存在使得很多人对错别字听之任之。例如“”写成“戊戍变法”,“家具城”写为“家俱城”等,在街头,更是常见把“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把“大排档”写成“大排挡”。另外,汉字笔画结构繁难,难记难写,容易写成错别字,例如在一些书面语中会出现这样一些词,“沆瀣一气”、“饕餮”、“觊觎”,等等,笔画繁琐复杂,在使用时极易出错;有时由于意念上的关联,字的偏旁常会发生类化作用,而造成一些错别字。如把“安排”写成“按排”,把“粉碎”写成“粉粹”;汉字形体结构近似也容易造成错别字,例如“染”错写后多了一点,是由于“九”和“丸”形近等。
然而错别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态度问题。部分使用者认为,错别字的产生只要不影响意思的理解就行。如日常生活中,菜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场所,各个年龄层、各种文化程度的人皆有,把“韭菜”写成“九菜”,把“带鱼”写成“代鱼”,在菜贩看来,这样写也人人都能看懂,其他的就不关他的事了。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是汉字难以规范的最大障碍。而当前表现在网络沟通和短信沟通上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却有意识地将错就错,使错别字在这些领域泛滥,更加体现出对语言文字规范不重视的态度。
(三)网络词汇冲击现代汉语。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网络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言谈写作中,“大虾”、“灌水”等新鲜词汇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已逐渐影响到日常汉语使用,比如用“MM”代替“妹妹”,用“表”表示“不要”,用“88”表示“再见”。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冲击着我们汉语使用的规范性。网虫们尤其是青年一代都视此为紧追时尚的表现。这类词汇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和活力,但另一方面网络词汇的滥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如有的传统词汇在网络上也被新用,这使得不懂网络语言的人有的时候很尴尬: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等。
(四)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标点符号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如果使用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歧义;使用不规范,会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以往人们在书面表达时,由于不重视或不理解标点符号的用途,常有文章中除了逗号和句号就没有其他标点的模式,更不要说准确使用分号、引号、省略号了,尤其是网络符号来代替正确的标点符号。
随着电子通信设备与技术的高速发展,重视正确使用标点程度在下降。如有很多人认为,只要看得懂就无所谓有没有标点了,只要明白,即使标点错了也无所谓。然而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一旦在生活中养成了习惯,就可能会带来许多错误甚至更坏的结果。
二、对策研究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里的有意、无意地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要有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一)大力进行文字法宣传,提高语言文字规范的认知度。近年来,国务院及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语言文字工作已步入法制管理轨道。而对于文字法宣传力度却不够,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自觉注意到使用语言也是有法可依的。
沆瀣一气的意思范文3
若干年前,我在加拿大留学。当时是租房子住,房东没有把Non-Smoking列为对房客的要求,这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我的一对吸烟的德国同学也搬了进来。我们过了几天“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生活,直到一个不吸烟的麦克也住了进来。有一天深更半夜,麦克敲我房间的门,还以为怎么了,一开门见他盯住我手指间夹着的半根烟,捏着鼻子似地说:“Iwonder if youcould give up snoking inthishouse。”什么?不许我在这幢房子里抽烟?房东可没这么规定,我又没在公共场所抽烟,没触犯你们什么规则,躲在自己屋里招谁惹谁了?总之,我准备好了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但麦克显然也是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他在自己房间里闻到了烟味。
烟怎么拐到他房间里去的我不清楚,但我只有灰溜溜地向他道歉。第二天跟那对德国同学诉苦,他们也只有摇头耸肩,并彼此叮咛莫再让麦克闻到烟味儿。“公共场所禁烟”和“吸烟危害健康”在那个国家已经成功到了让吸烟者永远感到理亏的地步。
北京实行“公共场所禁烟”好像是—年以前的事。当时我正在北京,并且很为北京马上就要提升一个文明的档次感到高兴:公共场所里有抽烟的,有不抽烟的,不抽烟的没有义务要吸你的二手烟。这个规则在不少国家早就实行了。尽管我自己就是一个烟民,但我愿意自己生活的环境是个文明的环境,一个凡事有规则可循的环境。在北美那几年的生活,让我知道了规则齐全的种种好处,尽管这也意昧着每个人为此都要有点必要的克制和忍让。但规则是面向每个人的,所以你不会专门觉得委屈了自己。
在“公共场所禁烟”的第二天,我坐小公共去上班,车在总站停下揽客时,一个男子拿出烟来打火。我小心提醒了一声,结果他仍然点着了烟,并且不相信自己耳朵似的定格看了我几秒,大概是嫌我多管闲事。也就是说,他仍然认为抽烟是他一个人的事。而在车上的其余几位乘客事不关己地或说或笑或漠然的样子,也的确印证了他可能是对的。
而我的那点愤世嫉俗在当天下午就变成了沆瀣一气:在我们编辑部的选题会上,烟民们照旧喷云吐雾,因为没有人真正出来反对(曾有不吸烟者笑称要罚钱多少多少,表情却只是要起哄的样子),所以大家假装无辜。我因为早上的挫折,也要补偿一下,且吸二手不如吸一手。我们主编倒是不抽烟的,而且他一闻到烟味就皱眉,但只要我们能拿出几个精彩的选题来,或许诺按时交出稿子,让他递烟灰缸他都干。
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确是无辜的:虽然吸烟的危害性和公共场所不得吸烟在许多其他国家都已达成高度共识,但不该就指望它在中国民众中成为想当然的事。中国烟民一直都是这么抽下来的,困难时期烟还配给呢。抽烟是一种情调,它在公共场合联络感情,活跃气氛,男人抽烟深沉,女人抽烟摩登。不在公共场所吸烟,香烟的乐趣就丧失了大半,因此习惯了的人不会一下子就想得通。“吸烟危害健康”的字样虽也早好几年就翻成了中文印到了中国的香烟盒上,但这几个字原本的信息量并没有足够地传达给中国人,这个实际上是舶来的概念并没有成功地中国化。比如,我们是否能从媒体上得知:中国有多少烟民?男女比例如何?青少年吸烟的程度?香烟在中国的消费程度?吸烟会导致哪些疾病?它与癌症的发病率有什么关系?还有,吸二手烟真的有危害吗?哪些危害?不了解到这些,“吸烟危害健康”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我们可以拿公共场所禁烟这件事与禁止随地吐痰这件事做个比较。在美国,今天吸烟的人的处境真如同在北京随地吐痰一样,还不等小脚老太太上来罚,光是周围人满脸的鄙夷你就受不了了:谁还没个面子,不愿做个文明人呢?去年我再次到美国,发现吸烟者的处境又进一步恶化了:我在住处附近的超市里,干脆就找不到香烟。我有点不相信地追问收款员,她看我的眼光就像看一个毒瘾上来了的吸毒者,很不屑地只答了一个字“No”。后来我还是买到了烟,但是在街角的零售店里。这使我想起在美国什么杂志上曾经读到的一种激烈的反烟论调,说是要让买烟“像20年前(刚出现时)买那样——得费劲找一找,并且不好意思开口问”。我心里十分诧异:这资本主义金钱社会里,商人何以能被反烟宣传镇住,连钱都不挣了呢(据报载,香烟一向占美国零售店26%的营业额)?我是没有想到:自1997年入夏以来,美国经历了一场历史上空前的暴风雨般的“反烟运动”,取得了“(美国)公共健康方面最具历史意义的成就”。这一成就简直是难以置信的:首先是在6月,美国的烟草业代表与40个州达成协议,同意偿付3685亿美元给各州,用以作为吸烟所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疾病的治疗费用,并用于赔偿与吸烟相关的个人索赔,另外还作为反烟团体的青少年禁烟宣传资金、健康研究、教育计划资金来源。
说这个协议令人难以置信,还不是指烟草业一口气吐出的款项之巨,而是烟草业怎么会被反烟的声势吓成这样,连个官司都不打就匆匆让步了?这3000多个亿美元竟拱手用来赔偿,若是用来打官司,肯定会招来辛普森打赢官司的“梦之队”,也未必就打输了呢。
烟草商们匆匆以庭外和解的形式接受这一屈辱性条约,与其说是心虚,不如说是识时务:即使能把官司打赢,名声却未必好听,生意更不会因此而好做。此次反烟运动的杀手锏是,把吸烟者们也团结到了烟商的统一战线里,使他们从被反烟运动攻击的对象变成了诉苦者。这样烟草商们失去了“基本群众”,如何能不乱了阵脚,花钱堵嘴?把钱花在社会公益上面,总比一味打官司负隅顽抗来得人情味些。
沆瀣一气的意思范文4
阅读赵丽兰的这些诗,我立即就感受到了那种高度内敛而又逼近生命现场的穿透力,女性书写的细密与语言的张力被处理得恰到好处,令人侧目。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诗艺训练有素而又感受性极强的写作者,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是超常的;而在此之前,我却对此一书写现象的存在一无所知。
有意思的是,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滇池》笔会上,我跟《滇池》副主编李泉松谈到云南当下诗歌的场域和地理坐标,突然就谈到了赵丽兰和她的诗。李泉松告诉我,赵丽兰是澂江县的一个写作者,她还有一个胞妹叫周兰的也写诗,两姐妹守着抚仙湖那一面明净的湖泊和周边的旷野写作,两人互为激励,切磋诗艺,很可能还是彼此的第一读者,已然彰显出某种难得的品质和高度。再后来,李泉松寄来了两姐妹的这两组诗,说要在同一期的《滇池》杂志上推出,要我为她们的作品写一点批评文字。
为她们的作品写点什么,这当然是我乐意做的事情。因为我觉得,她们所提供的文本样态,在当下汉语诗歌书写的场域,不说是一种孤立现象,起码也与通常所习见的那种类型化写作拉开了距离。只不过,我读到的她们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迄今为止,我接触到赵丽兰的诗也不过十几二十首这个样子。周兰的诗,还是第一次读到。不过,即便如此,她们的作品仍然激起了我放手一说的兴致,尤其是两人的书写,在我看来有一种同质化的倾向,这些作品仿佛出自同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这一点,无论是作品的精神内质、美学趣味,还是从语言修辞学的幅面上来说,都颇具言说的意味;我感觉到,出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在两个个体诗人之间,那种冥冥之中沆瀣一气而又不言自明的默契若隐若现,这种默契很可能来自于两人体内汩汩流淌着的同一种血液和基因,来自于两人相同的出生及大同小异的成长背景,来自于大致相同的书写场域与话语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两人的写作都具有着鹊巢灌顶、芦芽穿膝般的抒情密度。复杂性在于,这种主体性强行进入,几近于孤立状态的诗歌书写抱负并非空穴来风,它一度在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天空下大放异彩。问题是,它偏偏就出现在我们这个主体性严重缺席的当下语境之中,出现在汉语诗歌地理中云南偏僻的一隅,以一种遗世独立的书写姿态来与时代抗衡。这一点,无论是从诗歌发生的隐秘角度,还是从历史形而上的巨大遗产中寻求线索,都很难获得必要的合理性的解释。如此,诗歌书写的伦理与书写身份的合法性就很难建立起来。
诚然,在她们的作品中,一种无法消除的紧张感无处不在,身体、疾病,爱与死,易逝的光阴与时间的灰烬,这些颇具宿命而又有着强烈暗示性的词语意象几乎同时进入了两姐妹的书写系谱。如果我们深入到两姐妹的作品,对具体的书写符码加以文本分析,我们会发现两者的差异性也是同样彰显的。或许,正是这种“书写身份”的趋同性,为两人在书写主题与范式上的相遇和交会埋下了契机。
在赵丽兰的诗中,生命的存在表现为某种极端的、形而上的身体性符码,往往伴随着医院、疾病、疼痛和药物,呈现为一次眩晕,一场大病之后的妥协与虚无。《酚氨咖敏片》是一首直接书写疼痛的诗,疼,这种身体的感受经由词语的魔法和受到严格限制的词语意象,进入到身体伦理与身体美学的范畴,在形而上诗学的层面上被一再提及:“倘若疼,能够以一种名义/地纠缠在体内/呈现出来的必是破绽/细若游丝,如影相随/或火焰或灰烬//风寒水瘦这样的词语/倘若一定要追根溯源/不是因为季节本身/必是来自于体内无法蜕变的疼/如此均匀的呼吸//小心翼翼吞下的/是一粒酚氨咖敏片/此时,倘若有薄凉的暖/跌落于额头/疼,是否会/仰脸,以四十五度角的姿势”。
赵丽兰笔下的疼是绝对的,排他的,压倒一切,令人动容;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孤立的受难者的形象,即便是关爱者伸过来的手“跌落于额头”,病者也只能感受某种“薄凉的暖”,成为多余的累物。很显然,当一种疼痛超出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受难便成为凌驾于身体感受之上的存在之物,它迟早要进入到心灵的层面,成为生命符码中的一个醒目的标记。《胎记》与《酒石酸美托洛尔》,书写的发生同样根源于刻骨铭心的病痛,疼,成为日常人生的一个无法摆脱的类似于“胎记”的常态。“亲爱,从昨夜到今晨,我的身体里多了一块胎记/长在了心尖上,一跳就疼,一疼就碎,一碎就死/临死,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求来世生我的那个母亲/一定要带着我心尖上的这块胎记/转世托生”。
《儿子》一诗中,母爱这个主题仍然与疾病、药物、疼痛相关联,成为身体疾病的一个隐喻和象征:“儿子,你是我身上掉下的一砣肉/给你36.8℃的体温/给你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和脚/给你我的心我的胃我的肺我的肝/人形和温度,让一个小女人安下心来/做你的妈妈//儿子,妈妈还有什么没给你呢/你说,老妈,你早上赶着送我上学/没来及喝的那碗中药,给我喝了嘎/我要和老妈一起发热咳嗽流鼻涕嘛/亮闪闪的月光,照着你的回答/硌疼了我//汤药是我身体的一部分/疾病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从此,疼,是我身体里多出的一部分”。
赵丽兰的这一组诗,更多的篇什集中在对亲情的个人化叙事上,在这种叙事中,作为叙事主体的叙事者总是在场的,而且总是显得强而有力,不管叙事的对象是老爹、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儿子,也不论叙事者的现实身份如何变换,主体性的在场与存在仍然是绝对和唯一的。在赵丽兰的书写系谱中,读者总是很轻易就能够辨认出那个隐藏在文本中的发话者,这个发话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通常都是克制的,以一种毋庸置疑而又坚定的语气说话,具有着某种偏执与受到抑制的激情——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激情称之为冷漠。
赵丽兰的抒情天赋是罕见的,即便是书写的场域被放置在像“家乐福”超市这样的日常消费性场所和繁杂冰冷的医院,她也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恰当的词语意象,使几近于零度的叙事获得满溢的诗性和抒情的质地。这种赋予日常性事物以抒情性特质的能力,我以为,除了写作者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灵驱动力和来自于本能的与词语的亲和力之外,尚需长期的书写训练与对形而上美学的洞见作为助力。赵丽兰的抒情诗之所以显得张力十足而兼具覆盖性,实是得力于对象征诗学用词法的熟练运用。
相较而言,在周兰的笔下,铺天盖地生长的“野草”,与赵丽兰另一组作品《燕麦草》一样,同样被指认为自我生命存在的一个活生生的现场,一个与荒凉、孤寂、死亡、疾病、疼痛相伴生的虚无之地:“我的头,扎进无数的芒刺/一道魔咒,来自地狱/附着,灵魂和肉体/我的耳朵,灌满奇怪的声响/一条河流,浩浩汤汤/穿过,现实与虚幻”。
在另一首诗中,扎进头颅的芒刺再次被提及:“我病了,我知道的/我的头颅,横无数的芒刺/医生说,是美尼尔氏综合症/也或许是,白血病,脑膜炎/……/可是,我才二十七岁!”
对疾病的隐喻与象征性书写,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传统,很可能跟基督教文化中“原罪”的观念有关。耶稣基督受难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西方话语叙事中一道显赫的屏障。具体到某个诗人的书写行为,一方面很可能跟书写者个人的身体境遇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于对自我的身体性迷恋以及隐藏在历史话语中的隐形机制。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把疾病看做是“生命的阴面,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在她看来,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疾病的隐喻性书写,文学书写的对象不外乎是书写者的身体和自我。在书中,她引用了一则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写于1923年的《日记》:“这一天糟透了……疼痛难忍,虚弱,等等。我什么也做不了。虚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在我治好我的病以前,我必须先治好我的自我……必须把它分开来治,而且事不宜迟。我老不见好,它才是根本的病因。我没有控制好我的情绪。”曼斯菲尔德不仅认为“自我”是致使她催病的病因,而且认为,只要她能治好“自我”,安抚好情绪,她就有可能治好自己的肺病。
在赵丽兰姐妹的书写中,正是曼斯菲尔德所说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赋予了疾病以一种隐喻和象征的色彩。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姐妹的书写总是伴随着医院、病痛、药物等这样一些象征生命阴面的词语意向。或许,对她们来说,身体的疾病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写作现场,同时又是构成自我的一个书写身份,一个话语的乌托邦。
“我的秋天/从一次复发的旧病开始/躲在一罐浓黑的/汤药背后……”(赵丽兰《理由》)。
周兰的组诗《野草》,借助“野草”这一荒凉意象的不断延伸来强化疾病与死亡的意识:“点燃蓄积已久的温度/星火,已烧成燎原/春天的耕者/把锄头架在太阳的顶端/此刻/我所有的退路都被统统烧断”。
就像爱情一样,文学书写的发生常常需要深入到生理病理学的范畴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在文学书写的神话中,写作或许真的具有一种治愈功能,能够为身体/灵魂患者提供一种精神疗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写作允许你基于生活中及过去的所有大小事情,来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和现在身在何处,而这种做法能把你的感情、恐惧、梦想、幻想和回忆连结到一起。换句话说,写作不但能够在情感上加深自我意识和自我洞察力,而且还能提高智力水平,由此促进自我痊愈。
不过,写作也是一柄双刃剑。当写作带着医生的使命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之时,它也完全有可能对我们的身体构成威胁。对赵丽兰姐妹而言,对疾病隐喻的现象学书写似乎与生俱来,因为写作的在场,实际上也就是身体性的在场,在写作中,如果企望书写与强大的现实语境达成和解,或是获得某种对抗性的平衡,那么,身体极其有关疾病的隐喻就是不可或缺的。
沆瀣一气的意思范文5
首先讲冷清秋,清秋在金府,如果换作最时髦的一句话,说她是个另类。金府的人个个都会玩,都会打麻将,清秋不,清秋有点格格不入。清秋在小说当中是具有一个特殊的个性,同时又特别富于一种结构性作用的这么一个人物。大家主要的 兴趣都集中在她身上,一般来说是集中在对她的命运关怀。小说前半段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担心,清秋不要上当,一个花花公子,一个纨绔子弟,那么这个婚姻最后会是个什么模样?所以这个阶段的悬念基本集中在这个上面。因为金燕西在外面有种种的社交,女朋友,那么最突出的一个人物叫白秀珠。所以在前半部的时候,我们的悬念集中在这个上面。但清秋进了金府之后,我们关心的是她的处境,因为这是个很危险的处境,有点像林黛玉进贾府。这个处境当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人可能就是三嫂玉芬,三嫂玉芬她是白秀珠的内应,白秀珠是她的外援。你想在一个家族当中,总是有财产的各种关系,如果说玉芬能把白秀珠,家里的亲戚,让她嫁入金府,那么妯娌当中就有两姊妹关系。大家都知道一个大家族无论什么地方,这个权利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清秋进入金府之后,我们为她担心,差不多大概到了,小说的大概七八十回之后,尤其是到九十回之后,我们最担心的是清秋和燕西最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在90回,有这么个回目,它在回目下回说,“怀诗忽解脱对月长嗟”,清秋从精神上解脱,那么这二人从价值观上一直有冲突,有分歧,所以之间一再在争吵,争吵到好多次之后,清秋自己就开始反思了。她说这样的富贵日子,也如同穿了浑身的锦绣,戴了一面重枷,实在是得不偿失。大家知道戴了一面重枷,清秋是重精神生活的,不太重金钱。所以她从此到小楼上去,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一段时期之后,到第100回的时候,金府失火,在失火的过程当中,她抱着儿子离开了金府。那么出走之后的清秋去了哪儿?这是一个非常空洞的回答,在人间,她没死。开头都以为她去跳了昆明湖,她没死,那么她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知道出走这个主题,在整个现代文学当中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鲁迅的《伤逝》,子君,涓生,可以说清秋和燕西的故事本身也是个伤逝故事。但是价值观念不同,思想意识水平不一致,清秋出走最终的归结是隐居,而子君她非死不可,因为鲁迅后来有许多回答,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那么在清秋命运的叙述过程当中,张恨水借用了许多的西方手法,倒叙,悬念、开放式的结尾,所以让我们对清秋的命运始终保持着一份关爱,注意着她。那么其次我们必须要理解一下清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什么样的身份,那么这个身份思想,由内心生活决定,她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观?清秋,大家都知道中学生,可是她和现代女学生之间的差别还有一层身份,她是个女才子,清秋会做诗词,做得极好的诗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她怎么样能够进入金府,就是燕西的姐姐怎么样去把清秋的诗稿拿给金铨去看,金铨一看如此有才华的女子,难得找到的,虽然门第低了一点,那么是个非常满意的儿媳妇,所以她进去了。那么这才子身份是谁给了冷清秋的呢?张恨水,张恨水这一生小说的文字,我说他不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字,但是张恨水的旧体诗是极为出色的。张恨水从小就会弄辞章,好弄辞章,所以他正面肯定的,他从心里面爱惜的人,他都把自己的特长去交代给他了,是一种才子。张恨水没读过什么样的书,他到北京来想进大学,后来是没时间,开头是没机会,后来因为做了报馆,他太忙了,后来就没机会。所以他终身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写大学的时候都是隔膜的。你看他写金燕西读书,此人读书就是登记挂号,再也不去,从不报到。那么这个女学生和女才子本身是一个现代和传统,所以在清秋身上,有两重传统在她身上聚集在一起,旧的传统的才子和现代女学生身份。这是我这样看,小说当中的人物怎么看?譬如说清秋嫁到金府之后,新媳妇第一天早上要拜见公婆,早上去看金铨的时候,金铨看了之后,心里面有一句话,他说看了她的整个形态举止,这华丽之中带有一份庄重的态度,自己最喜欢的是这样新旧合参的人。新旧合参的人,所以清秋是个新旧合参的人,所以我说女学生和女才子,可见不妄。所以这些都决定了她的身份,决定了清秋的气质。清秋天生带有诗人气质的,清秋在作者叙述小说内容的这个时期,二十年代或者再早一点,清秋是个不合时宜的人,而燕西是一个什么人呢?燕西是个追逐时尚的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和一个追逐时尚的人在一起生活,它的结局可想而知。那么了解了清秋的命运,了解了清秋的价值观,了解了清秋的身份,我们看究竟怎么样给她在现代文学史上定个位置?她没有位置说实话,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位置。但要注意,新文学开始之后写的女学生都是要投身革命,要在社会上尽一份责任的,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想一想,这样的人所谓处在先锋位置上,有先进意识水平的人究竟有多少?而文学究竟是该反映哪一种人,该反映多大的社会份额的人?像清秋这样,半新不旧,新旧合参的人没有过,所以这是他的一个贡献。写出过渡时代的相对平静的过渡生活当中的人物,这是张恨水对现代文学的贡献,他的特点就在新旧合参,就在过渡。这么一个过渡人物非常重要,所以第一个层面从清秋的命运去看这个家族和她之间的关系。
下面说说旧家族,一个世家怎么样在现代过渡的过程当中发生种种的变化,写家族小说,不由得要提到《红楼梦》,《红楼梦》《金粉世家》都是那种钟鼎顶食之家。我们不从时间上说,我们拿空间去讲,《金粉世家》是在北京,你看同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你去找上海,你在上海看能找到一个世家不能,找不到一部家族小说,原因在哪儿?上海全是外地移民进去的,都是带有现代色彩的。比如说《子夜》当中,吴家在上海有什么呢?一个公馆,所以从内地从其他地方去的大户人家,到了上海,他必须去做经济的生意,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打个公馆,而不是整体家族,上海不可能出现大家族的叙事。如果说我们把它往内地搬一搬,你把它搬到四川去,搬到四川去是另外一种情形,譬如《家》,《家》中的高老太爷,到他的几个儿子,到觉新,觉慧,觉民弟兄们,内地的四川的家族要比《金粉世家》这样的家族更封闭,更保守。所以在那个环境当中,价值观念的冲突更为厉害,金府不是那样的一个家族,很奇怪。金府这样的家族你说有多少封建意识,它也是新旧合参,主人是到欧洲去过的,太太也去过欧洲的。它带有很多的改良意识,所以关注金府,像这样的家族在现代语境当中它怎么样变迁的,那么围绕着这么几个词来说,金府是一个衰败的家族,金府是一个改良的家族,金府是一个冲突中的家族,金府是一个充满感伤气息的家族。怎么样说它是个衰败的家族,从哪儿去看衰败最好呢?大概在56回,56回上是写什么呢?清秋嫁到金府去之后,过第一个除夕,除夕要祭祖,千万不要忽视了祭祖这个事情,有家族必有祭祖,祖先崇拜是家族最本质的特点,那么清秋在金府第一次祭祖的过程当中,她看到了什么,一,她看见了金府的列祖列宗,八代。八代祖先都是有地位,然后看到金府祭器,就是祭祖宗的这些所谓的祭器,非常古雅。那么这就说了,它是个世家,它是有根基的,它是有根基的这么一个世家,在这个世家里面,它之所以延续八代,有两个东西互动,一个是钟鼎,顶食的钟鼎,像祭器一样的东西。一个是书香,书香门第的书香,所以钟鼎和书香的互动可以让这个家族它可以延续下去。但是一旦到书香气息失去之后,或者钟鼎,鼎本身代表政权,政权重大变动之后,这个家族再怎么样延续就很麻烦了。所以到年下的时候,我们知道的是杨白老困难,你还不知道金燕西也困难,到年下他要去借债,跟谁借?他不敢跟他爸爸妈妈去开口,找他的四姐,四姐的丈夫是外姓姓刘,找他们去了,去了不好开口,可是姐姐知道了。注意,一个有那么深的根基的八代传统的这么一个大世家子弟,到了年下的时候,去跟人家讨两个钱过年。这个家族的崩溃这一切是非常富有象征性,说张恨水妙妙在他常常把各种回目做成上下非常对比的。相形对照的是章回小说的一个最大的优点,这个现代小说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张恨水小说很自然地就这样做了。所以它是个衰败的家族,刚才说了衰败的家族。
第二词,它是一个改良中的家族,注意家族理想的境界是什么呢?四世同堂,所以老舍有个长篇小说的名字叫《四世同堂》,家族必须见到四代,才有福。四世同堂五世齐昌是理想的,可是你看金府,金府有没有四世同堂呢?有没有五世齐昌?金府现在的人,在清秋进金府之前就两代。所以这个家族它是一个改良变化当中的家族,关系没那么复杂。所以比之巴金的《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有差别。在这个改良当中有两个东西可以体现,一个是婚姻,一个是财产,金府的所有的公子的婚姻都是自由恋爱,小姐们都可以自由恋爱。《家》当中最最重要的冲突,就是觉民的婚事的问题,抗婚,他要抗婚。然后逃出去因为他和琴恋爱,那么这种抗婚的事情在金府不存在的,所以从婚姻这点上可以看出来它的特点。那么其次从财产,注意金铨死后,金府分家,分家的时候,子女全部到场,所有的女儿都有权利分得一份财产。这和中国传统家族所有的财产分配方法都不一样,它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一个改良当中的家族。
第三个我说它是一个矛盾冲突当中的家族,凡是大家族无不具有矛盾冲突。你别看热热闹闹,人放在一起人一多,这个矛盾的冲突它愈厉害,人际关系就愈为复杂,那么金府的矛盾有同代人之间的矛盾,有不同代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集中分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因为家族之散肯定是上一辈下一辈全部散出去。有两次,一次是训子,谁训子呢?金铨。金铨训谁?训凤举,凤举在外面回来了,晚上点着个灯在那儿喝酒,喝醉了,第二天早上被金铨碰上了,教训他,让他去独立,分出去。第一次提出要把子弟分出去是从金铨跟凤举这么桩事情提出来的。全书最后的离散就是从此开始。这个冲突再延伸到金铨去世之后,这个冲突是母子之间的冲突,最集中的一个场面在哪儿呢?集中的场面在第83回分家,金太太把子女儿媳妇都集中过来,来的还有二姨太、翠姨,分什么?分钱。我认为《金粉世家》写得最有气魄的场面是这个场面,个人是个人的动机,个人是个人的行为表现方式,谁说话谁不说话,谁心里面有什么话,我想这比之后来的这些文学作品,没有写过这么深刻的财产分割,分家析产是最富有戏剧性的文学表现手段,所以这一节写得非常好。关于冲突我们就讲这么多。
谈谈感伤,感伤氛围当中的这么一个家族,这个家族主体我定下是金太太,不是金铨。金铨出来的主要事情一个教训儿子,再一个就是喝酒,然后一命呜呼。所以金铨完全是一个经济权力的符号化,而又稍做了表现的人物。从内心深度去看,无论如何没有金太太重要,有人说《金粉世家》可能是个悲剧,我说这个悲剧在金太太而不在冷清秋。应该说清秋的婚姻是个挫折,但从她的反思开始,她从脱离了金府,走出了这个囚牢,她就不再是悲剧了。而这个悲剧就是一个千万也不想让一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这么一个人,最后不得不由她自己去发出命令,叫你们去分崩离析,而在这个分崩离析的过程当中,她痛心。所以全部小说的最后半部,你看两个人的眼泪最多,一个是清秋的眼泪,一个是金太太的眼泪,金太太除了眼泪之外,更多的是叹气,叹气比眼泪更深刻知道吗?眼泪是宣泄,叹气是不由自主。所以这个小说的后半部充满着感伤气息,如果是悲剧那是一种什么悲剧?是一个改良者他必须要失败的这么一个悲剧。
那么关于家族小说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定义,它和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当中的最重要的伦理维系,那个五伦之间是个什么关系?我把它稍读慢一点,以家族伦理为框架,以一姓为主体,一个姓氏比如姓金,姓高,姓贾,以一姓为主体的大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叙述。它叙述的都是大家庭,注意,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以日常为主,当然也有反常,比如贾府被抄家它就是反常,金府的金铨之死是反常。但是更重要的是叙述日常,叙述日常生活。家族的子弟们习惯用某种权力和经济的庇荫,一颗大树。这样一来一家之主在政治或者自然生命有任何变化,它都作用影响这个家族的兴衰聚散。那么什么是伦理框架?五伦大家都知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一进入到现在社会,有一伦立刻被摒弃了,什么呢?君臣,但是君臣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在家是父子,这五伦当中,有三伦是在家族范围之内的。因为朋友是在外面,那么剩下的三伦主要是什么呢?父子、夫妇、兄弟,你看看这人家的父子关系是个什么关系?挺有意思的,尤其是金铨倒下来的时候,找儿子,儿子一个不在身边,干什么去了,寻欢作乐去了,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所以这一伦当中的孝字,父子之间的孝字几乎不存在,所以这一伦开始崩解。夫妇,书中有一些笑话,譬如说,玉芬的钱发生危机了,打发丈夫去天津去了,丈夫去干什么了,寻欢作乐。这还不好笑,好笑的是佩芳存了一笔钱,然后交给账房里让给她放账,可是放账的对象是谁呢?是她的丈夫,是凤举。老婆的钱通过账房放账,悄悄地放在丈夫头上去了,夫妇关系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债主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奇特的一种状况,没有夫唱妇随,变成了金钱的那种债主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笑。再有兄弟关系,金府的兄弟真有意思,大哥在外面讨姨太太,兄弟怎么样去给他去祝贺,然后弟兄们一起去捧戏子,弟兄们一起去和交际花去寻欢作乐,这金氏弟兄在一起的时候,沆瀣一气。所以旧的五伦当中的这三伦在家族内起维系作用的三伦开始崩解,家族必定会崩解,它不再存在,所以伦理的变化带来了这个家族必然解体,所以中国现代社会本身就是家族生活方式逐渐地变成过去,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么一个过程,你说今天年轻的人对大家族有没有概念,几乎没有概念,几乎没有概念,将来填表都麻烦,简单一点,没有那么多姨父母,舅父母,三姑六姨的都没有,但他们同样对大家族失去了认识,读《金粉世家》认识我们过去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思。
那么下面再说一说,这些对象们他们生活在一个怎么样他们自己拟定出来的那么一个价值体系标准,也不是凭空而来,大家都知道金铨和翠姨在一起生活,然后金太太去教训金铨去,她说你知道你有什么毛病,孔子讲的君子三戒你记得吗,孔子曰:君自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什么?得权利得金钱,那么就问问你老了,你是不是就要戒得,年轻人的事情你要不要更戒一点,金铨没办法,只好低着头,当然三戒都要。所以中国还很奇怪的,就是真正的士大夫阶层,读书人的阶层的价值标准和市民价值标准它是分歧的,它是不一样的。中国最高的是君子标准,君子标准全部要照着孔夫子那样做,可是中国人做到那样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太困难,所以到了晚明的时候,日常的生活所有的生活都接触“道”,而受晚明的思潮影响,从此开始中国的长篇小说,就在写那个日常的“道”当中,而这个三戒又戒不掉,少年人你叫他戒色戒不了的,中年人叫他戒斗也戒不了,老年人叫他戒得也戒不了的。那么怎么办?索取的东西要中庸。譬如说戒得,谈钱财,取之有道就行了。戒色,要有节制,戒斗要注意和睦,注意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还差一个字就是在酒,你们知道金铨怎么死的,那么中国古代,古典小说当中在酒上最下气力的是武松,武松一生好斗不平之气,好酒,然后喝了酒就闯祸。那种好斗的人,如果在中国古典小说当中,找出一个好斗的,谁呢,薛呆子,薛蟠。他特别好斗,好上气使性,天下第一。而像薛蟠也好,武松也好,他们都在酒色财气的这个度上控制不好,所以中国对于普遍的一般老百姓来说,实际圣经贤传当中有个影子,把它下放一层,所以中国的价值观念是价值下放的,从君子下放到普通人,就是酒色财气,而酒色财气当中普通人要取中庸态度,怎么样把它控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