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1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1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海岸具有多种类型,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分为四种类型: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海岸和生物海岸。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沿岸有众多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的天然良港。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沙质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淤泥海岸: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具有很强的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又是鸟类及潮间带动物的栖息地,物种丰富。因此,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起到良好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2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洋流的主要成因:风海流主要是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密度流是由于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补偿流是由相邻海区海水的盈亏形成的,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3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4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5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2
青藏一般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Qinghai-TibetPlateau),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1地理位置和范围:75°E-105°E 28°N-40°N
·位置:横断山以西,喜玛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范围: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四川省的西部。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占总人口的46%),还有珞巴族、门巴族等,青海东部汉族人较多。
·人民生活:
食:藏民主食糌粑、牛羊肉;喜饮酒(青稞酒)。
住:帐篷。
行:牦牛是藏民主要交通工具。
娱乐:能歌善舞,“锅庄”和“弦子”是高原世代流传的大众舞蹈。
高寒气候:高原环境特点:高寒、缺氧、低气压。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气候特征:高、寒,是独特的高寒气候,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冬寒夏凉,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2农牧业生产特点。
⑴高原农牧业:
我国高寒牧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河谷农业区在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湟水谷地。一年一熟。
⑵粮食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其单位面积产量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⑶生态问题:三江源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①三江源作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来自这一地区),在青海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
②恶化原因: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③恶化表现在: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特有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④对策:
a.认识重要性:三江源头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能源和矿产资源。
⑴丰富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拉萨城被称为“日光城”。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目前我国最大地热蒸汽田。水能丰富的河流有: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正在将我国海拔最高的羊卓雍湖水电站;青海黄河上的龙羊峡、李家峡等。
⑵矿产分布藏北高原发现有石油、天然气;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因矿藏丰富,被称为“聚宝盆”(鱼卡煤、冷湖石油、锡铁山铅锌矿、东部盐湖区盐特别丰富,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⑶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已建有电力、纺织、采矿等工业。青海省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基地、龙羊峡电站)、西藏正在建设的羊卓雍湖水电站
⑷交通运输: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运输,建有以拉萨为中心的青藏、滇藏、新藏、川藏等公路网。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的北段(西宁到格尔木)建成通车,加速了盆地的开发和建设,现在正在建设格尔木到拉萨段。本区航空中心是拉萨,已开辟拉萨——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航空线。
主要城市。
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毛纺工业)。旅游资源:高山雪峰: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蜂;江河源头;青海湖及其鸟岛;幽深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布达拉宫等。
资料扩展:青藏地区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分析:⑴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⑵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⑶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3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1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2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
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71-01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要逐渐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实现学生历史知识体系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效果,更应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极为关键的,但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以及新型教学模式仍处于逐渐探索、研究阶段,一些历史教师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而生活化教学理念成功打破了这一桎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历史学习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缺少生活气息的原因
1.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较为狭窄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单纯追求教学的最终结果,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研究,使学生增强对于历史科目的情感认知。但是,就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而言,教学理念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往往以知识学习为目标,对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核仅凭一张试卷,而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易产生厌烦及恐惧的心理,逐渐丧失历史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师更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年龄尚小,在生活中缺少社会经验,若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是无法很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及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的。历史教学的重点,除了在于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及爱国情感。
2. 高中历史教学缺乏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现代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在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并学会对历史及现实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坐在教室中学习教材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通常也是围绕考试成绩而制定。通常,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做题来实现的,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更多采取的是讲解、做题的方法,缺少了人文知识的有效指导。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 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最为关键的是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高中历史中的知识点较为繁多,传统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记住这些知识点,这容易使学生的压力增大并逐渐丧失历史学习兴趣。在新课标背景下,生活化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采用生活化的模式,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生活化目标的实施,可以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着手。对于历史知识的有效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让他们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到其体现出来的品质及处理事情的道理,这样,就比单纯记忆知识点更加有意义。另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剧探讨及历史游戏中,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多兴趣。例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教师可以适当引用历史影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秦始皇与阿房女》《吕不韦传奇》《古今大战秦俑情》等例子,来进一步讲解当时秦始皇嬴政是如何一步一步统一天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教学目标,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是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有的历史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按照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课上讲授知识、课后布置习题任务的流程进行教学,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历史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对历史学习内容记忆不够深刻等问题。对此,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知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到历史知识。例如,当学习“鸿门宴”这一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表演“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经过,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及认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指将一些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及教学方式,将其充分、有效地表现出来,逐渐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并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好历史知识,并能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整体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洪琴.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J].时代教育,2014(10).
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5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四、结语
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高中物理;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26-01
高中物理学习也需要记忆力的培养。只不过高中物理学科对记忆的要求有自己领域的特点。目前,一些高中生把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真正搞清其物理意义,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说明,记住物理知识不等于学会物理。另一种情况,一些高中生虽智力较高,但在物理学习中不肯花气力记忆学习内容,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物理知识,其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理也是学不好的。上述事例告诉我们,物理学习需要记忆。
那么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什么呢?物理学习中要记忆的内容分为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应用三类。
对于物理知识,我们需要记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相关物理学史、物理概念及其公式、物理规律及其表达式、一些物理常数、物理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还有物理知识结构。
对于物理方法,我们则需要记忆物理学方法、实验方法和解题方法。
对于物理应用,应记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仪器、机械、元件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解题模式。
在进行高中物理知识记忆的时候应讲究方法,突出重点,形成知识结构。
物理学习需要记忆力,同时通过物理学习也发展了学生的记忆力。
高中物理学习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是感知物理现象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一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总是以一定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为基础。我们记忆物理知识必须进入实在的物理环境,感知物理现象,进行实验操作。
二、关键是理解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光高中物理课本中物理公式就有200个左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我们仅靠机械记忆显然行不通的,应以意义记忆为主,而理解物理知识是记忆的关键。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若不能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仅从字面来背记是无效的。我们必须加深理解记住这些物理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生记忆楞次定律时,先进行分析:它包含一个目的(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两个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四个关键字(阻碍变化),结果学生轻易就记住和运用楞次定律。
三、对比联系不同部分的学习内容以防止遗忘
例如,为了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笔者对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列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物理意义、定义式、决定因素、方向、大小。一比较,印象深刻,记得就牢些。
四、形成物理知识结构以升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