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相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相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相册

毕业相册范文1

【关键词】外语;毕业生;就业前景

不仅如此,高校也纷纷开设外语专业,使得外语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外语专业所需的人才并没有随着高校对外语的扩招而增长,导致了供过于求的就业状态,使得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前景进行研究。

一、外语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一)就业方式灵活、限制较少

由于单一的就业方向已经很难满足高校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外语毕业生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在逐渐增大的就业压力下,逐渐呈现出灵活的就业方式即:不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毕业后没有明确的签约单位,而是选择个人创业、阶段性工作或选择兼职性质等自由的就业模式,从而获得不稳定的工作酬劳。

(二)外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不固定性

由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有个性鲜明、思想前卫、乐于接受新事物和追求自由等特点,那么就会造成外语学生不愿意和用人单位建立固定的劳动关系、想要自由自在工作的现象,所以外语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外语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区域过于集中

用人单位工作的地理位置,也慢慢的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从近几年对于“北漂”“沪漂”等特殊人群的争议就可以直接看出,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通常偏向选择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当然,对于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大量毕业生的涌入,这些城市就会出现一种供大于求的就业局面,致使就业压力增大,增加大城市的就业难度。

(二)忽略了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由于外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很大的学习成本,继而使外语毕业生有一种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高报酬的工作心理,向往大城市和高薪职业,而对一些小的、薪金报酬低的职位不感兴趣,这样就导致了他们一切都向钱看,忽视了自身的职业发展,虽然能够得到较高的报酬,但是却失去了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应有发挥的机会,只在乎眼前,没有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三)外语毕业生灵活就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外语的毕业生,有着与其他工科毕业生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就业方式多种多样,有着很大的就业优势,但是,目前来看他们还没有完全将灵活就业做为他们的就业途径,下面是成都理工大学学院外语毕业生就业数据,通过表1可以看出,成都理工大学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总人数为4238人,就业率为90.7%,待业人数为334人,待业率就是7.88%,由于前面说过外语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所以待业率和就业率都趋于常态,然而,通过表1,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外语毕业生的灵活就业人数仅为62人,灵活就业率为1.46%,在总的就业中只占有极少的百分比,可见虽然灵活就业是外语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但实际生活中,因为我国社会对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导致只是较少的毕业生采取这种灵活就业模式。

三、提高外语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一)深化对外语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对外语毕业生应尽早的进行其就业方面的指导,刚进入高校课堂开始,就应使其对就业形势加以了解,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根据自身的专业对就业形势有着准确的分析,初步确定适合自己的就业模式,调整自身形成的错误就业心态,教师应给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要想提高外语教学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院校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院校应该重视优秀的教育人才,提高外语教师的待遇水平,引进德育两全的外语教师,完善其自身的师资队伍,并且定期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学校应该为老师提供继续进修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支持教师进行科研和教研活动,才能保证院校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努力建立健全的毕业生灵活就业保障机制

灵活就业是外语考生的重要择业途径,由于我国没有给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一定的安全保障,使得只是极少数的毕业生选择这种就业模式,为了使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的劳动保障机制,使毕业生能够敢于选择这种就业模式,这样才能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努力转变外语毕业生的就业思维

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过多,高校不断进行扩招,使得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人之骄子,而是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外语毕业生转变就业思维,进行自主创业,传达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同学能够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就业,完成另一种形式的就业。

(四)加强学生听说能力训练

现代社会对外语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不难发现,社会对外语口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如果只学会了“哑巴外语”,只会写不会说的话,不能把外语应用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这样的外语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外语教学的原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汉语和外语使用者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如果只能掌握外语的读写技巧,但是不能把外语运用到实际的日常交流中,外语专业的就业率也不会改善。

(五)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教学技术早已经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为了提高院校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就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的应用,针对选择不同语种的外语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性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外语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比如在院校的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本语种外语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外语语音室,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学习,使外语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化,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保证外语教学质量给予技术上的支持,进而为学生毕业就业奠定基础。

(六)完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

上面已经说过,我国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非常的不科学,只认可学生的成绩和证书,忽视学生的“软”实力,以证书和成绩作为对外语教学的评价,是非常片面的,尤其在院校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老师片面的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对外语学习的兴趣,非常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建立健全并且科学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起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对学生未来就业非常重要。

毕业相册范文2

[关键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对策

[作者简介]周湘梅,温州医学院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所教师,哲学 硕士,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94―04

一、对象与方法

2008年12月,本课题组自行设计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内在因素: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外在因素: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学校等;随机抽取浙江省有代表性的11所中医院的实习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问卷采用4级评定。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1078份,回收率为98.%;经审核后得到有效问卷991份,有效率为90.99%。其中男生占46.28%,女生占53.72%;城镇生源占30.31%,农村生源占69.69%。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

1.自身综合素质

在对综合素质、学科及专业、社会关系、机遇等影响就业的程度的调查中,其中综合素质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排在第1位。对于中医专业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卷设计包括学习成绩、工作经验、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学历层次、求职技巧、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荣誉及奖励等。在“您对自己的素质(实力)在择业中的竞争力评价”这一问题,只有4.56%学生评价自己实力雄厚,志在必得;34.11%的学生表示有实力,找个单位应该没问题;43%的学生认为自己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竞争力的评价普遍偏低,信心不足,30.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些欠缺。

实用思想成为人才市场的主导,许多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实践经验”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据调查结果显示,63.48%的学生对此认为影响很大,33.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就业中起主要的作用,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大学生的综合认同率也较高,达68.30%。此外,“高学历”在目前就业中已趋于优势,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已比较看重学历层次,“非高学历不招”的现象比较明显。学历层次越低,就业率越低,为此“学历层次”已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次调查中,80.6%的学生认为“学历层次”对就业有比较大的影响。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寻求缓解就业压力,本科生中有66.34%的学生打算考研,有30.69%的学生对读研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和迷茫。

“求职技巧”、“人文素养”、“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及在校期间的奖惩荣誉”也是影响中医生就业的比较重要因素,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同率分别为35.9%、18.56%,10.47%、7.26%,“求职技巧”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反映,“人文素养”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知识、伦理关怀、中医传统文化熏陶对医院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很重要,所以“求职技巧”、“人文素养”比“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及在校期间的奖惩荣誉”更易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2.就业观念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生普遍关注未来的就业去向,多数同学从待遇、出路和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本次调查中就业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的问题:期望就业地区、期望就业单位性质、职业性质、期望的薪水标准、就业目的。

对“您理想的就业地区是(择三排序)”这一问题的调查,学生认为是内地省会城市、内地中小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对“您希望进的医院级别是”,50.34%的学生选择市级医院,20.22%的学生选择县级医院,约10%的学生分别选择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基层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对“您理想的职业性质(择三排序)”这一问题,学生认为是临床医生、行政管理、基础医学研究;对“您期望的月薪”,60.15%的学生选择2001~3000元,30.24%的选择1001~2000元。对“您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择三排序)”这一问题的调查,学生认为是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要、追求个人目标。

从以上对学生择业期望的分析来看,部分学生感到“就业形势严峻,希望去到基层工作”。与往届毕业生相比,在就业问题上态度似乎更加“务实”了,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个人目标,追求有品质的物质文化生活,很少同学谈到要为社会作贡献。但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存在趋同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地区和单位良好的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不错的待遇对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还不是很准确,大多数市级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甲等公立医院都趋向于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存在怕难、怕吃苦等心理,期望过高,与自身的素质不相符合,造成了部分同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3.就业心理

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就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心理压力缓解途径及学校的心理辅导等。28.13%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大,41.22%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比较大,只有5.11%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其他的认为压力一般;在就业过程中,35.26%学生承认存在烦躁焦虑心理,11.24%的学生存在抑郁消沉心理,还有7.26%学生存在自卑与嫉妒心理、怀才不遇心理,只有46.24%的学生保持热情积极的心理;在“您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医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61.23%的学生认为重要,只有11.7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寻求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途径时,40.14%的学生寻求同学、朋友帮助,33.25%的学生需求家庭帮助,12.33%的学生回答自我调适,还有10%的学生寻求学校、老师帮助;在“您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关心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8.66%的学生认为重视或关心,15.

21%的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情况不清楚,30%的学生认为不重视或不关心,18.5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压力很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学校对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不够重视,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调查也反映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医学生的顺利就业很重要,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与辅导。

(二)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因素

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社会用人观念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等。

1.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

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有些城市接纳毕业生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因素的限制,户口问题成为毕业生合理流动以及单位自主招聘人才的极大障碍。为此“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中医学生的就业,本次调查中学生的综合认同率为30.14%。笔者在分析择业就业的主要途径时发现,选择“招聘考试”的学生80.12%,远远高于其他选项,选择“人才市场或招聘会”的学生只有18.19%,为此“就业市场”在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中作用不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没有中医专业学生的专门招聘会,在政府和学校举行的医学类的招聘会,需要招中医专业的学生很少,据调查,只有5.24%的单位需要招该专业的学生。这说明就业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专业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学生就业市场所必需的信息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尚未建立。据调查,有21.0%的学生认为“人才市场”对就业有很大影响,而30.6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只有24.3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2.社会用人观念

社会用人观念不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会因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性质而异,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时,对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和性别、所学专业、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学校知名度及外表特征等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学生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外表特征在前面的调查分析中已经阐释过。对于“学校知名度”的调查,58.26%的学生认为它对就业影响很大。对“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和“性别”的调查,发现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性别歧视在就业的影响作用依然存在。48.26%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对就业影响很大,46.6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照顾关系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是男女平等,但在女生就业过程中仍然遭受很大的歧视,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对影响就业的“性别”因素,33.58%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56.0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二者之和为89.60%。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性的不公正评价,以及女性自身的心理弱点和生理差异。“对于所学专业”的调查,80.53%的学生反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求职相当困难。相对于西医专业的学生,中医专业的学生对求职成功很有信心的只占7.23%,有些信心的占8.36%,几乎没信心的占29.1%,这说明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感到实实在在的压力,缺乏专业信心,专业思想不够巩固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是人们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刚毕业年纪轻,没什么精深知识和技能,缺乏经验,不能胜任该工作。而且大多数的中医医院也没有完全进行中医治疗,所以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大,其他的医院需求就更少了。

3.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医专业是培养临床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您认为学校在中医生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调查,60.23%的学生认为学校学的与社会需求脱节,50.03%的学生认为在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方面不够,40.24%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不够合理,40.5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这说明中医学科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和塑造“品牌”学生,中医教学和就业脱节,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不高。

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对学生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您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哪些问题?”的这一问题调查,80.12%的学生认为收集就业信息不力,60.14%的学生认为就业技巧辅导做得不够,30.50%的学生认为办理就业手续不顺畅,10.33%的学生认为工作人员素质欠缺。在“中医专业毕业生最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的调查中”,排在前3位的是:就业技巧、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而学校给予这一方面的指导很少,就业指导中心还不够健全,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和毕业生心理辅导师,不能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就业渠道单一,大多是学生处提供就业信息,没有针对中医专业特色的专场招聘会;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培养还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中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从本次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因此,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素质教育体系,增加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培养。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来提高中医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中医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结构

专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中医专业和培养方向,要将人才结构与需求结合起来,既要发扬中医优良的教育传统,又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育创新和技能的训练。要加强临床教学师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进行中医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扎实学生专业基础;要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经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和塑造“品牌”学生,努力培养和造就能够推动我国中医医疗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三)完善和创新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倡导就业指导“以人为本”的全程全员育人理念,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素质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时间上的长期性: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分期做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全员就业指导是指内容上的多样性:即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指导、观念指导、心理指导、人文素养指导和面试技巧指导。因此,学校应加强中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使他们对将来的就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明确的目标。

2.要充分认识中医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健全就业指导机构

建立校院两级就业服务体系,比如,在学院单独为中医专业学生配备由中医专家、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要与社会的人事和劳动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逐步建立和规范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举办中医专业招聘会。

3.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并与各家医院、各级人事部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等,通过互联网达到供需双方信息快捷沟通。

[参考文献]

[1]霍勤.试探中医专业临床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毕业相册范文3

关键词:露天环境温度;百叶箱温度;观测;对比

人们每天听到的天气预报,都是根据百叶箱观测到的大气温度与地面温度的整合,它是人们在距离地面高1.5米的地方建立的一个理想的测温环境,百叶箱测量的温度是没有太阳直接辐射的,因此,人们听到的气温温度与实际人们接触的外界气温温度是有一定差异的。为了探讨更接近于人们及生物生存的环境温度,并让人们了解不同状态下温度测量的差别,文章建立了露天环境温度检测地,将其与百叶箱检测的温度进行对比,并观测两者的差异,让人们了解更合适的环境温度检测方法。

1 露天环境温度的观测

为了探测人们生存环境的最适宜检测方法及检测温度,我们在正常的百叶箱检测温度的地点附近建立了露天环境温度检测地,其内部同百叶箱内观测温度的方法一样,放置三块温度表,一块为普通温度表,一块为最低温度表,一块为最高温度表,之后派专人每天观察露天环境的检测温度,并进行记录,每天从清晨五点开始观测,每隔三个小时观测及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晚上八点结束,延续观测一年,将其每天检测的平均温度及全年平均温度同百叶箱内温度进行对比,并观察其差别。同时是否直接接受太阳的短波辐射、或地面的长波辐射、或通风等因素是两者观测温度的差别之处。

2 露天环境温度和百叶箱内温度的对比和分析

2.1 露天环境温度和百叶箱内温度的整体对比分析

经过一整年的观测和记录,露天环境温度的平均气温是8.3℃,极端日最高气温是40.0℃,日平均最高气温是16.4℃。百叶箱内温度的平均气温是7.6℃;极端日最高气温是35.8℃,日平均最高气温是13.4℃。通过结果可以看出,露天环境温度均比百叶箱内温度高,分析其发生此明显差异的原因是,百叶箱内处于封闭状态,它不能像露天环境一样直接接受太阳光的辐射,地面温度的反射,因百叶箱内上下都有封闭物,所以会将太阳光的辐射绕过去,因此其温度均低于露天环境温度。

2.2 露天环境温度和百叶箱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对比分析

经过一年工作人员对两种检测温度分布图的划分可以观测到,从一月份至十二月份,露天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都会随着月份的升温而升高,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下降;而且在夏季最高温度时,露天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的差异较大;冬季最低温度时也有一定差异,而且每个月份两者温度间均有一定差异。而按照每天清晨五点至晚上八点,每隔三个小时观测一次温度的记录显示,每个时次的温度都会随大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且露天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均有一定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露天环境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按照月份温度的变化比较,其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同向发展的,而且均呈现出冬季月份气温低,夏季月份气温高的情况,而引起不同月份气温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太阳光的照射,也说明大气环境的温度是受太阳光辐射影响的。但通过工作人员划分的分布图可以观测到,每月的平均气温温度露天环境的温度都比百叶箱内温度高,而且在夏季的最高气温两者的差异最大,露天温度会明显高于百叶箱内温度,同时整个夏半年的温度都高于冬半年。而露天环境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的平均温度差异不会太明显,分析其原因是,露天环境温度的监测其最高气温的变化是受太阳光直接辐射而变化的,但其最低温度的变化是受地面长波辐射影响的,其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温差很大。而百叶箱内最高气温随受太阳光辐射影响,但其不会直接受太阳辐射,而且其设置位置于地面相差较远,受地面长波辐射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导致两者的平均气温差异不是很明显。

露天环境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按照每天每个时次的对比分析情况如下,我们选夏季八月份与冬季十二月份两个月份的日时次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露天环境温度的日时次温度无论是在夏季还是冬季,都会随着一天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并呈现出早晚气温低,上、中午气温逐渐升高的情况,而且百叶箱内温度的变化也与露天温度的变化一致,充分说明了大气温度的变化是受太阳光辐射影响的,而且通过露天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变化一致的情况说明,无论什么环境下检测的温度都是受一天内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变化的。但是通过分布图的显示,虽然露天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一天内的时次变化是同向的,但露天环境检测的每个时次的温度都比百叶箱内温度高,而最高温度差异是在中午和下午,而清晨与晚上的差异比较小。夏季这种差异的变化明显要低于冬季两者温度的差异,分析其原因是露天环境温度是受地面长波辐射的影响,所以导致两者温度差异的较大原因。

2.3 露天环境温度和百叶箱内温度差异的总结

(1)露天环境温度的平均气温与日平均最高气温都明显比百叶箱内温度高,而且露天环境温度的日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与百叶箱内温度差异最大。(2)露天环境温度的日变化、月变化与季节变化情况,同百叶箱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是同向发展的,而露天环境温度在夏季的最高气温要明显比百叶箱内温度高。(3)露天环境温度的变化与百叶箱内温度的变化,都与太阳的短波辐射和地面的长波辐射直接有关系,同时也受通风条件的影响。

3 结束语

温度是大气环境冷热变化情况的代表,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元素。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天气预报温度情况,都是根据百叶箱内观测到的温度情况而预报的。它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温度观测环境,其设置与地面相距有1.5米高,并且其上下均有挡板维护。同时会使人们感觉到,天气预报的温度与人们实际接触的温度有一定的差异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与进步,人们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在拘泥于百叶箱内检测的温度,而是在探索其他环境下能否检测到更接近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温度。因而文章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观测场地-露天环境温度观测地,通过露天环境温度的观测,与百叶箱内温度的观测进行对比,探讨更接近于人们生存环境的温度。

结果通过上述对比和分析我们了解到,露天环境的检测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露天环境温度比较符合人们和生物生存的实际外界温度,也说明了百叶箱内温度与实际气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有应提倡开展露天环境温度的观测方法,为人们及其生活带去更准确的气温报告。

参考文献

[1]周平,邢丽园.浅谈露天环境和柏油路面温度自动化观测[J].吉林农业,2013(8).

[2]杨雪艳,张瑛.吉林省主要城市露天环境温度预报方法研究[J].吉林气象,2008(3).

[3]韩智平,陈剑.百叶箱内外气温差异分析[J].吉林气象,2010(2).

毕业相册范文4

毕业感想英语作文一:

Dear schoolmates,

As I am graduating, I’d like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express my feelings before leaving school. As for me, it is the school life that colors my daily life. During the three years, I had a good time with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who were in favor of me. Besid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 achieved lots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are good for my future study.

Nevertheless, there are also some things that I regret about. For instance, wasting too much time playing computers, I spent a little time in studying. Moreover, I regret arguing with my friends when I was in a low spirit.

Gone are the days when I studied in high school. Needless to say,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in university where I will start my new life. Therefore, I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study in university.

Here is some advice for you to take. Under no circumstances should you waste time doing things that aren’t linked with study. Apart from this, it’s high time that you should spare no effort to get good marks at school.

Good luck to all of you!

Yours

毕业感想英语作文二:

Hello, everyone.

I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my feeling now. I don't know whether I'm happy or sad. Today we'll be apart. From now on we'll never study together, never laugh together.

I've been in Cambridge Young English School for three years. I've learned a lot here. I got to know what's english and how to read english. Teacher Li was hard because of us. We didn't listen to him when he began to teach us. And he couldn't do anything else but shout Attention!

Teacher Li is great. Remember, Teacher Pi said, phonogram is difficult to spell. And he would only ask us to dictionary when he was tied. Instesd Te Li could spell it. It's really admirable. I love Teacher's reading, nice although not better than .

How time flys. I'm going to graduate. Dense book notes that left me the best gift, which not only gave me the knowledge, but gave me a lot of fun. I would like to thank Mu Shenghui. I admire his notes and his achievements. I am happy to be his deckmate.

毕业相册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行为;货币政策传导;非同步性

一、商业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几种行为方式

1资产运用和配置结构。一是超储率水平。超储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之一。当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时,其货币派生能力(信用创造能力)就相应减小;反之,就较大。二是信贷资产规模及配置结构。在一定资产规模下,信贷资产占比越高,信用创造能力越大。商业银行通过调整信贷资金规模、结构,改变非金融部门融资便利和融资机会,进而影响其投资、消费决策。

2贷款利率定价。中央银行基础利率的变动能否影响市场利率相应的变化,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非金融部门根据商业银行利率调整对自己成本收益率的影响重新调整其融资策略以及经营、消费行为,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

3信贷管理方式。如信贷权限划分、内部资金价格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都会影响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的灵敏性。

4商业银行预期。当商业银行预期中央银行将采取某种货币政策时,会先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些调整(当然可能与货币政策调整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从而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影响。

综上,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中,商业银行行为调整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并不总是一致,“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往往在货币政策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采取其他手段规避政策变化对其资产负债状况造成的影响”王春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评述》,《商业时代》2006-1.这一方面造成货币政策执行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增加货币政策外部时滞,一定程度影响货币政策最终效果。这种“冲突”和“博弈”,主要是由于两者目标差异产生的行为差异所致。众所周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制定货币政策或出台调控措施具有“逆周期”性特征。而商业银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更注重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在既定的可获得资源和市场机会的综合制约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其行为具有“顺周期”性特征,表现为在经济增长较快,企业景气的环境下,放贷意愿较强,而在不景气情况下,会出现“惜贷”、“惧贷”。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这种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冲突”和“博弈”,有其必然性,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这种“博弈”是否在合理、可控的范围。

二、商业银行行为变化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以2006年为例

1与2004、2005年相比,2006年商业银行的基本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对其经营行为作出调整。

总体看,2006年商业银行基本面有以下四方面突出变化:(1)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2006年初全国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53个,比2005年初增加45家。其中建行、中行经过注资和改制后,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2004年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要求成为制约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达标之后这种制约明显减弱。(2)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继建行之后,中行也成功上市。上市的完成将在一定程度削弱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3)信贷管理模式选择上,经济资本取代传统的规模管理和比例管理成为主导。2004年建行率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到2006年已有多家商业银行采取此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核定经济资本指标,约束资产增长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引导信贷资产在区域、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调整。(4)银行体系内流动性充裕。2005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资金面持续宽裕,货币市场利率在不断走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率上升,至2005年末达到4.17%,比2005年6月末提高0.45百分点,即银行半年内增加可随时动用的资金1292亿元数据引自夏斌:《货币政策的下一步》,《中国企业家》2006-8.2006年以来,在存款大幅多增情况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突出,由此带来的资金配置压力不断加大。

在上述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理念明显转变。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渠道仍相对狭窄,主要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并未改变。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显示,总净利息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8%数据引自国研专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评析及展望》。由此使得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表现出以下特征:(1)放贷意愿和放贷能力明显增强。这可以从年初商业银行适度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调整内部资金价格、下调部分贷款品种利率等得到反映;(2)业务发展更注重信贷投向优化和存量结构的调整,以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3)支持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适当加大对战略性和关键性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的考评。

2商业银行基本面的变化及其行为调整,使货币政策作用的环境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商业银行各方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得到加强,进而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提高;同时这种日趋完善的良好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行为的规范和理性,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

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变化为例。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到2001年,当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性的或者说是宽松的。但在商业银行责任追究较严而正向激励缺乏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关心的是贷款的风险,具有明显的“惜贷”倾向,因而对央行旨在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反应是不灵敏的,信贷传导渠道也是不畅的。2003年,商业银行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修改,既关注不良率,也关注盈利情况,员工的分配与绩效挂钩。为实现盈利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双重目标,普遍采取以资产带动负债、以负债做大资产的经营模式,并且在信贷投向上表现为“喜大(大项目)好长(中长期)”倾向。这导致2003年信贷规模急速扩张,期限错配问题突出,金融潜在风险加大。这显然与央行当时采取有保有压原则,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贷款过快增长以及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货币政策目标相左。

而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有了根本性转变,普遍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经济资本增量分配约束基层行资产规模的增长;通过对每类业务(资产)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建立以经济利润为核心,账面利润为辅助的利润考核体系,引导各行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和真实的利润积累。总体上,商业银行这种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集约化经营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资本的配置受资本金总额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经济资本系数确定参考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风险权重,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本行的政策导向、发展目标、资产风险状况等实际(见表格1-2),从而使基层行业务(资产)规模扩张受到约束,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资金可得性也因之发生变化,进而达到货币当局要求约束信贷总量(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和调整信贷结构的效果。同时,其审慎经营思路也符合央行一直来强调的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关系。

表1某行某二级分行2004年经济资本系数情况表

贴现、小额质押、外汇担保个人住房贷款、贸易融资、银行卡贷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其他贷款

经济资本系数2%4%8%10%12

资料来源: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课题组《经济资本管理对基层农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分析和策略选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6-2

表2某行2006年经济资本系数分配变化表

产品结构调整客户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

经济资本系数分配调低了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分别比2005年调低5个和45个百分点住房类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按客户风险评级及保证方式差别设置差异化分配系数;AAA级客户贷款可以比A级(含)以下贷款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低2—4个百分点对部分重点中心城市单独配置经济资本;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整理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逐步向具有独立利益和决策权的真正的经济主体转变,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市场变化情况以及自身管理要求、发展需要,自主决定其资产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由此可能加大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冲突”和“博弈”,导致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工具有效性减弱,增加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时滞,加大调控成本。

以2006年来央行紧缩性货币调控政策传导为例。

本论调控有以下特征:一是政策出台密集,二是交错动用数量型、价格型调控工具;三是经济、行政手段齐下,表明央行在多种外部条件制约下,调控难度和成本较大。2006年4月以来,央行连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一是两次上调贷款利率以抑制贷款需求过快增长;二是不断收紧基础货币以影响银行可贷资金量,包括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1000亿元定向票据、加大中央银行票据发行(1—8月发行26312.2亿元,同比增长61.6%)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1—8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回基础货币11956亿元);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包括要求金融机构注意把握信贷投放;与其他部委联合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等等。

从货币调控措施在银行体系内传导和实际效果看,也表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商业银行内部政策调整、向下传递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如对贴现政策调整较快变化较大,其他业务或规模控制调整相对较慢或不明显;部分银行总行政策调整一直到2006年8月份才传达到县一级支行。二是实际贷款增长回落慢,且存在反复和区域差异;贷款结构变化看,压下来的主要是操作灵活、弹性较大的票据融资,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仍较快增长。三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变动情况看,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提高幅度低于央行贷款利率上调幅度。

分析原因,从商业银行行为角度看,(1)部分商业银行较强的放贷冲动不利于中央银行收缩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最主要因素。首先在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下,商业银行会通过压缩其他非信贷资产,抵消央行收缩流动性对其可贷资金的影响,换言之,并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可获得的资金状况,仅仅对公众产生“紧缩”心理预期。从银行资产配置看,信贷资产占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反而上升。以某地区为例,2006年9月末,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全部资产比重比6月末上升2.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则提高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存放央行准备金存款、二级准备比年初净下降69.7亿元,而2005年同期为增加107.0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为7.1%,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其次在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的前提下,加息很大程度上被银行优惠“让利”的营销措施所抵消,在部分贷款冲动较强的区域,贷款利率甚至逆势下行,使得央行通过信贷渠道引导市场利率,提高社会各部门机会成本的效果不明显。最后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较强,导致部分银行在紧缩预期下采取非理,如在央行紧缩政策出台前加快放贷;基层行利用上级行政策传递的时间差,加快放贷。这种“博弈”显然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另外需强调的是,单纯的流动性较多并不直接构成商业银行加大放贷的压力(以前“宽货币、紧信贷”便是佐证之一),但在资本充足率达标、资本回报压力增加、盈利渠道单一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才构成较大放贷压力并转化成现实的放贷能力(变成今年“宽货币、宽信贷”特征),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这与当前诸多研究将流动性过甚(甚至认为泛滥)归为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最主要因素的观点不同。

(2)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后,更注重将有限的资本向低风险、高回报的区域、行业、业务、产品、客户倾斜,导致资金的‘洼地效应’更为明显,加剧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如一些总行信贷投放倾斜地区,在调控背景下贷款增速继续加快,与全国反差明显(当然有些地区可能回落过快,出现矫枉过正情况)。

三、结论和启示

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将产生双重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三个“非同步性”: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革与银行业改革的非同步性,导致货币政策控制力和引导效应弱化;银行业机制改革与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转变的非同步性,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货币调控反应灵敏性和传导政策意图的有效性;外部环境变化对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灵活性的现实要求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所依赖的环境建设非同步性,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我国货币调控中历来注重运用数量型手段,价格型手段因金融约束而受到严重抑制,而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更多依靠强大的行政权威。商业银行改革后决策的自主性增强,必然削弱数量型调控工具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管理体制明显转变,导致货币政策通过信贷途径传导的环境发生变化,同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因素也更加复杂,迫切需要提高货币政策系统性、灵活性,但与此同时,完善而货币政策工具、拓宽传导渠道又受外部多种因素制约。

为此要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必须多方面入手,改变以上三种“非同步性”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另外,针对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不一致的客观存在,双方应从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利于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创导“合作博弈”,即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虽然从自己利益出发,但其产生的实际结果对其他主体有利。

参考文献:

[1]刘锡良,戴根有。M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王春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评述[J]。商业时代,2006,(1)

毕业相册范文6

一、高原现象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我们把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现象称之为毕业生的“高原现象”.很多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既纳闷又着急,因不明白,努力了一段时间后见收效甚小,就放弃了努力,造成“功亏一篑”的遗憾.有些意志薄弱者还会出现沮丧、懊恼、心烦意乱等消极忧郁的情绪,以为自己再学也白搭,因而失去信心,对数学产生厌学的情绪,终止学习或应付学习,结果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高原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生理和心理因素.初三学生学习时间相当紧张,日以继夜大量的练习.同时为赶时间又缺乏体育锻炼,人的身体机能减弱,另外还要承受来自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压力,这些都会导致考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当这种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高原现象”.

2.学习方法的原因.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开始阶段,带着新奇感和兴趣,多看多练,进步很快,但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难度的加深,靠原来的方法难以招架,应付不了了,学习速度也就慢慢降下来.另外在复习阶段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安排,这就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改进,学生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3.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加.随着学习的逐步加深,学习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从范围上来看知识的容量在增加,从程度上来看难度在加深.这就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扎实,理解透彻,运用熟练,而且要把握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如果前面所学的某些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透,运用不熟,那么就很难形成准确、严密、清晰、连贯的数学知识网络,因而在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很难继续提高了.

二、应对高原现象的策略

针对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疏导与调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产生“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学生对这种现象的恐慌害怕情绪就会减轻甚至消失.克服高原现象还需要学习者保持强劲的动力,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克服“高原现象”.教师最好能和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状况,减轻学生在家庭社会方面受到的过大压力,在心理上做好克服高原现象的准备工作.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加强锻炼,增强营养,保持充沛的精力,劳逸结合,合理分配时间,这也是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有的学生基础不牢,许多知识点没有弄清楚,有缺漏差的情况,在总复习中要及时补上,否则日积月累,不能自拔.教师要抓紧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让学生的高原现象得到及时缓解和消除.有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学习方法却不科学,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抱着一种机械的苦学加死学的方法,整天为做题而做题,这就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甚至越做题心中越无数.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弥补,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这样的矛盾现实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学习必然越学越吃力,进步缓慢或停止不前的学习情况就自然发生了.教师在复习阶段先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然后适当的选择针对性的练习题,指导解题方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而让高原现象消除殆尽.

上一篇零售转型

下一篇婶婶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