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本茶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本茶具范文1
1、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从图1中国和日本互联网普及率的对比来看,中国互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网民规模和互联网的普及率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仍较慢,仍有2/3以上的人口没有接触和使用互联网。而日本互联网起步早,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互联网已经覆盖了日本78%的国民。
2、不同群体间的“数字落差”。在中国,农村地区、高龄群体、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比例很低,这就造成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属性的群体间“数字落差”很大。以不同年龄的人上网为例,中国网民中60岁以上老人仅占1.9%,也就是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只有不到5%使用互联网;而在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60-64岁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71.6%,65-69岁的使用比例达58%,70-79岁的使用比例32.9%,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有18.5%使用互联网。
3、上网速度。日本是世界上宽带最发达的国家,目前日本家庭网络有41.1%使用光纤接入。在OECD2007年10月的统计中,日本宽带下行速率已经超过90兆;而2009年7月时,我国宽带仍以ADSL为主,大多数下行宽带速率不超过4兆,在上网高峰时段,速率会更低。
日本茶具范文2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英国茶具
英国茶具的美,是一种难以抹杀的外在的美。不单单是华丽、漂亮的那种美,而是一种协调感极佳的美。
英国的茶具外表描绘出英国植物及花卉图案,完全把英国人热爱园艺的习性反映到茶具上。而且这花卉图案千变万化,相信即使你到欧洲的任何一座公园里散步,也难以发现像英国公园这般拥有多姿多彩花卉及植物的地方。
英国茶具的特色,在于真实自然,一点也不矫情做作。甚至还流露出一股高贵优雅的气质。因此,这种外在美的精髓并不单单只是表面而已,它会使我们满心欢喜,而这种快乐绝不会短时间就消逝。
花果茶:添加烘焙过花草、水果的风味茶,茶器一定要肚子大的圆壶,才能让风味茶泡开,充分释放花果芳香。冲泡风味茶最好选用颜色、图案轻松的茶具,三、五好友喝不一样的风味茶,最好在茶壶上挂上标识的名牌,分别写上玫瑰、野生草莓、水蜜桃……,彼此分享没困扰。
花草茶:养生风气带动没有茶叶的花草茶风行,冲泡花草茶最好选用玻璃器,可以欣赏果粒、花朵在壶中跳跃的美丽模样,色泽也不会被掩盖。选花草茶首重安全,有品牌、密封的产品品质比较有保障。冲泡花草茶没有严格时间限制,玻璃壶能营造尽情欣赏的乐趣。
大吉岭红茶: 品味英式茶中极品大吉岭茶器也必须华丽尊贵,才能相得益彰。大吉岭是贵族早茶、下午茶的最爱,镶金边的瓷器最能衬托贵族气息。
奶茶:话说英国茶的历史,一定要从奶茶说起奶茶原是英式下午茶的主要茶品,现在也成为都市白领的挚爱奶茶要泡得美味,茶要浓、奶要香,不要让奶降低了茶温,最好在茶壶内调制完成再倒,又或是用带耳的深口杯冲泡。
日本茶具
著名煎茶道“小川流”的创始人可进在其著作《饮茶说》一书中曾谈到:“茶具无论新旧,最重要在于可以活用。茶具的优劣要看是否起到了给茶提味的效果。茶具终究是一种消费品――充分利用它,然后使之自然消亡:这就是煎茶道的美学意识。”
在日本,谈到茶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茶杯。由此可见茶杯在茶具中所占的地位。人们第一次把欣赏煎茶道时首先为其茶杯之小和茶量之少而吃惊。追求小而精这一点在日本煎茶界早有共识。可以说,在当时是为了确立煎茶道的独特的特征。为什么要使用小茶杯,各说不一。有人认为是使用了现成的酒杯,而有人则认为是受中国的工夫茶的影响。
抹茶:日本人对抹茶的讲究从茶具中可以一窥究竟,成套的抹茶具包含陶碗、茶筅、茶杓,讲究的还附上名为御茶巾的小抹布:抹茶是绿茶蒸过后干燥、用石磨研磨成粉,和一般市售的绿茶粉制作方式不同,不能以绿茶混当抹茶里。茶筅品质好坏会影响抹茶起泡的程度,数量越多效果越好,超过75枝的茶筅价格也就越高。
麦茶:日本人除了绿茶外,最常饮用的就是麦茶,但是,日本人只在夏季饮啊麦茶,冷热都爱,和台湾消费者四季皆饮用的习惯并不相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日式茶具组多是一壶五杯,麦茶、玄米茶耐泡,可以选用没有过滤网的茶壶冲泡
煎茶:经常都会看到日本茶叶包装上有煎茶字样,事实上,煎茶非关“煎”,而是蒸过的绿茶,茶色比抹茶更黄。不过因为抹茶当红,两者混合的茶品非常多。煎茶有叶片需要过滤,最好选用有滤网的茶具。推荐款是瓷仿陶的作品,对保存煎茶茶香有不错的效果。
中国茶具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
绿茶:品味重点在于香气和茶色,推荐雪白瓷。
日本茶具范文3
北京人也爱喝大碗茶。但其“大碗”若要和日本重达7公斤的大碗茶具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种从延应元年开始的品茶仪式,至今仍盛行于日本。
茶具中的巨无霸
北京的大碗茶历史悠久,一曲《门前情思大碗茶》唱得家喻户晓,唱出人们对大碗茶的热爱之情。除了北京大碗茶广受喜爱,产自日本奈良西大寺的日本大碗茶,更以其独特的别样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慕名前往品尝。
品茗饮茶,自古讲究器具使用。小巧精致的茶具赏心悦目。自然不必多说,而使用大茶具也别有一番情趣。
在西大寺,每年都会举行二次“大茶盛式”活动。他们用特大的茶碗,沏出茶水,招待游客,整个活动相当别开生面。寺院的僧侣们在让游客们喝大碗茶时,“不必拘礼,不过要小心,不要摔破茶碗”,一些游客听了之后,慌忙叫旁边的人帮忙扶稳。一人喝茶,一人扶碗,画面看起来十分有趣。
日语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现今的“大茶盛”。使用高21厘米,直径30厘米以上。周长107厘米的大茶碗盛茶,重达7公斤,堪称茶具中的巨无霸。沏出来的茶可以让4到5人轮流品茶,参加者将茶碗轮流传递,进行饮茶。举行时现场充满了平和安详的气氛。
源自700多年前的施舍
位于日本奈良市西北的西大寺是奈良七大寺院之一,由称德天皇在公元765年创建。13世纪经睿尊上人重建重建。睿尊上人博学多才,制定律法,救贫施医,社会教化,是位大德。
西大寺的大碗茶仪式始于延应元年(1239年),是年岁首,睿尊上人为祈祷万民丰乐,身体健康,以巨大容器向朝廷献茶,并将其余服请众生饮尝,是大碗点茶之始。其后大碗茶会700多年延绵不绝。在当时茶为名贵品的时代,容尊打破上下界限,与民众共饮一碗茶,真是功德无量。现在每年有2万人来到西大寺,品尝世界唯一的独特大碗茶。与奈良建为友好城市关系的西安市,还特别制作中国式的大碗赠给西大寺。品茶之余又感到了中日睦邻。
为何要使用如此巨大的茶碗喝茶呢?据说在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内的菩萨献茶后,为保佑“玉体安稳,万民丰乐”,将剩下的供茶施舍给聚集在寺中的信徒们饮用。当时,茶叶大多从中国进口,是高级奢侈品,只有贵族和僧侣间才流行饮茶,而日本民间,茶是被当成包治百病的药物使用的。
施茶给众人饮用时,因没有足够的茶具,就用一个大水盆盛满茶水,一人一口,一直传递着喝下去。这样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评,西大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这种发放茶水给参拜寺庙的信徒喝的传统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成了日本独一无二的大茶碗。
喝时要两人帮忙
日本茶具范文4
关键词:茶道;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比较;表象差异;精神实质差异
一、日本茶道
谈到茶道文化,世人皆会想到日本。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中国的茶文化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经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从日本茶道发展史来看,将饮茶习俗传人日本的是遣唐僧,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日本茶道讲究“四则”,即“和、敬、清、寂”,这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的自然融合。“敬”指敬爱之心。在茶道中,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尊敬的态度,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来做好每一件事。“清”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内心的清净的状态。六根清净,就是禅道,也是茶道。“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是熄灭了心中诸般之后的宁静的、安祥的状态,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修身养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通过茶艺表现禅宗精神,是茶艺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的茶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茶在中国的使用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中国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兼收并蓄,多种思想融入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融合,从而形成了广博的中国的茶文化。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也使得中国的茶文化接受各种各样的饮茶形式和不同的茶道精神,核心的东西反而在这种氛围下变得淡了,这样也就不可能像日本茶道那样发展壮大。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东方茶文化灿烂的瑰宝,两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它们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表象差异
1.形式差别大:在饮茶的过程中日本人强调参禅,所以日本茶道讲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当然就不允许太过于随意,具有高度的仪式化,对环境、茶具,甚至饮茶人的礼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所以中国人饮茶讲究和谐、随和,不过分注重形式。
2.茶文化流派的差异。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茶文化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专业,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能发展成世界的茶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烹茶的具体程序不同。中国的茶的烹制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最好不要超过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而日本茶道相对而言要复杂的多,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
4.茶具不尽相同。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二)精神实质差异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饮茶之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人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作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虽然有着优秀的茶文化,但过分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现今已进人茶文化发展的衰微停滞阶段。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滕军,东方出版社1992;
[2] 《浅析中日茶文化》:李春玲,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3] 《中日茶文化渊源及异同比较》:董姻、谭雪婷,大庆社会科学2010.4总第159期第2期;
[4] 《中国茶文化》:陈香白,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日本茶具范文5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贲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作为“茶之父”的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从2006年创刊伊始,本刊一直设置专门栏目介绍和茶具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众友人的支持下,八年来所得之文堪称丰硕。于此精选一二,以期回顾,展望向前。
五大精品茶器
(一)
极品潮州工夫茶:无非泥炉、砂铫、橄榄炭
(2006年11月 总第10期)
叶汉钟
曾有形容当时潮州人喝茶的文字:“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珧。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此中,泥炉和砂铫等事就献出了潮州工夫茶的“精细工夫”。
(二)
收藏古茶盏,缅怀蔡君谟
(2008年3月 总第25期)
涂振取
熘盏就是在斗茶之前,先将茶盏烤热。斗茶的成败。对于茶盏的要求很高。蔡襄倡导选用出产于闽地的兔亳盏是有其独到的讲究的。
闽地出产的黑色建盏,约始烧于五代晚期,它之所以能够得以流行和推广,本来就是与当时闽地民间流行斗茶相关联的。品类繁多的“黑建”中,最有名的就是兔毫盏。有关兔毫盏在斗茶中的重大作用,文人们有大量的诗文加以描述和赞美。
(三)
金沙寺,紫陶祖庭何处觅?
(2008年4月 总第26期)
大茶
明代茶家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从此,金沙僧成为紫砂陶艺的创始者,而金沙寺亦成为紫砂陶业的祖庭。
1996年,江南茗耆寇丹先生率先探访宜兴古金沙寺遗址,并在当地村子里发现一块载有金沙寺历史沿革的残碑。光阴似水,四季交替,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在紫砂陶艺大兴的今天,千年古刹金沙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四)
供春壶存在吗?
(2008年5月 总第27期)
韩其楼
从明・周高起著《阳羡茗壶录》以来,一直把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尊为紫砂茶壶的艺术大师,尤以供春最为后人关注,是他把紫砂茶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
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坚实,在当时已负盛名,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供春所制茶壶,款式不一,有“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新颖式样,但尤以“树瘿壶”为世人所宝重。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绝技的矜重爱惜,供春的制品很少,流传到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五)
柔和的传统美――访日本燕市岛仓堂“m起铜器”
(2013年8月 总第68期)
陈祥
日本新县燕市,从一千多年前的中世时期器开始生产铁器,此后铁器的加工工艺被一代代的职业匠人所继承和发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一地区成为东日本重要的生产菜刀、小刀、农具、木工用具、铁钉等的金属制造中心。大约在1764-1771年之间,仙台的铜器制作工匠藤七迁居至此,他带来了高超的“m起铜器”制作技术,同时结合燕市地区出产的优质铜材,为此后燕市的“m起铜器”工艺奠定了基础。
五大茶器系列
(一)茶具漫话系列
陈龙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茶就作为药饮(治病、解毒)介入人类社会生活。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什么器具煮饮那采自常绿灌木(茶树)的小芽和嫩叶呢?
经过了漫长的青铜时代,直至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人工种茶、制茶和饮茶风尚的发生和发展,中国茶具又经历了怎样发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隋唐以后,是中国茶业的空前芳容昌盛期。饮茶风尚的普及、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使中国茶具的发展达到鼎峰,名窑、名师、名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此间伴随着中国茶叶与饮茶之风东传西渐,中国茶具车载舟运大踏步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珍爱的东方宝货。中国茶具作为中华文明的信使,又是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的呢?
以上诸点都是本系列文章所关注的话题。文章系列定名为“茶具漫话”,是因有关古今茶具茶事话题太多,头绪纷杂。因之,决定随遇而安,不画框框,不设界限,有话则长,无话则止。另多辅考古图照,尽量让文物说话。
(二)“两且说壶”系列
且饮且读
紫砂壶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泡茶之工具,而唐宋的煎茶、斗茶在形式上虽有着唯美追求与极致表现,但都用不上形制较小的紫砂茶壶。由宋代的紫砂萌芽开始,几百年来,紫砂壶一直在等待一个追求简约、自然的时代……明。在明代那个心灵解放的时代,紫砂壶终于结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脱了一身匠气,来亲近原本也淡然的茶。它不仅在实用上符合了明代泡茶法的要求而且在审美上也暗合了明人饮茶的自然、简便、内敛、温厚、清雅的风尚和精神追求。明中期,紫砂壶终于登上了茶文化的历史舞台,并长袖菩舞,舞了五、六百年。
“两且说壶”专栏即以这几百年紫砂文化历史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为思想内核,以紫砂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为行文之内在纵线,并由此横向涉及到茶文化、陶瓷装饰、美学艺术、人生哲学、历史沉浮、中外文化交流诸端。
我们并不满足于对紫砂技艺做泛泛而浅显的基础介绍,更着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紫砂文化的独特历史风貌、历代制壶名家对紫砂技艺和审美的精神追求以及作者对紫砂壶艺的独特探索、思考与感悟。专栏各篇之间既有紫砂文化演进的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或重紫砂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或重明清紫砂壶艺风格之演进,或重紫砂装饰的解析与评价,或重紫砂壶造型的审美欣赏,或重文人壶的专题研究,或重紫砂艺术的对外传播,以期综合展示明清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紫砂壶里所蕴含的所有况味。
从2010年7月报道“流浪的茶多拉”活动开始,经“两且说壶”专栏、“紫砂史话”专栏、“诗畔说茶”专栏,至2013年9月止,共发表紫砂及茶文化文章十几万字,分别刊登在30多期上。现分别精心节选各专栏文章如下。
(一)品味紫砂六大家(上)(2010年11月)
艺术大师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多少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更重要之处在于凝聚一种神韵,引领一代风尚,树立一个精神和心灵的标杆经由传统的熏染,技艺的锤炼,再有人品性情的融入,富有个性的作品便从此有了生命。
《易经・系辞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制器虽有可观,然,致远恐泥于形而失其神。故孔子言,君子当“志于道,游于艺”。艺或器,若失去道,失去心灵境界,不过徒有其表,当我们透过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感受着紫砂工艺大师们在塑造作品时的构思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执著也就随着这精巧的茶器注入了我们的灵魂。
(二)诗词里的紫砂壶(2011年7月 总65期)
从宋代开始,紫砂壶似乎一直在等待一群率真、任性的文人,也在等待一个追求简约、自然的时代――晚明。在那个心灵解放的时代,紫砂壶终于结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脱了一身匠气,来亲近原本也淡然的茶。
(三)玩味紫砂之紫砂与锡(2012年7月 总77期)
自古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品之间就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金银、陶瓷、玉石、铜锡、丝绸等等,在造型、纹案、工艺上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借鉴。先秦时期的状况就大致如此,《周礼・地官》上“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记载就说明这些行业都已有了专设的机构经营管理。这些器物在日常生活里也常常并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介绍陪葬品时说:“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蜡制品、玉、锡,连丧葬都不可或缺了。随着后世工艺技术的进步,到了紫砂壶兴盛的明中期之后,紫砂与锡、玉和木(尤其硬木)的关系尤可玩味。
(三)茶托进化史系列
雨窗闻笛
自从茶被当作饮料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起,碗、盏、瓯、杯就是人们最经常、最普遍使用的饮茶器,而且因每一个时代所崇尚的茶饮、饮茶方式、审美趣味不同而异。譬如,唐代尚煮饮,茶尚绿,类玉似冰的越州茶碗是首选。宋代尚点茶,茶贵白,“色贵青黑”的建盏则被推崇备至。再如明清时代,尚撮泡,与茶壶配套的茗杯及融泡、饮为一体的盖碗就成了主流。
好花还需绿叶衬。不管饮茶方式如何嬗变,茶托却一直与饮茶器如影随形。茶托,又称茶盏托、茶拓子、托盏、碗托、茶舟、茶船,是与饮茶器相配套、起到承托饮茶器的盘状器皿,其造型、釉色、纹饰的演变亦遵循饮茶器的发展轨迹。它就像一个忠仆,辅弼饮茶器,既使饮者免于溅溢烫手,又让啜茗变得更加优雅,可谓是饮茶器中最佳“配角”。
史上关于茶托的记载几乎是“惜墨如金”,多散见于一些陶瓷文献中,且至多是一笔带过,因而只能从各朝的出土实物及部分文献、诗词、绘画所提供的“蛛丝马迹”并结合各时期的饮茶风尚、陶瓷艺术特点来厘清它那不甚明晰的演进脉络。
(四)茶器变迁史系列
云适堂 陈钢
古人说:“工欲菩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纵观茶器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器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五)《茶具图赞》系列
程艳斐
日本茶具范文6
近几年,有着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普洱茶属于黑茶,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今普洱市),故得名。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张志承说,“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普洱茶必须自然地从历史岁月走出来,才能展现它的真实性。其真实性就是自然新鲜。如何品出普洱茶的新鲜呢?好茶自然要用好的茶具来配,正所谓“好马配好鞍”,这样才能显示出茶的档次。
日本铁壶泡普洱茶最佳
因产地和树种的关系,普洱茶叶片较其他茶叶更肥厚。使用什么茶具泡普洱茶最好?这是张志承很在意的事情。通过反复比较和品评,她找到了一种理想的器具——日本铁壶。
日本铁壶的制作工艺,是金属加工中最为原始的铸造法,铸造而成的铁壶材质本身化学活泼性极高。虽然在当时制作的厂家都有自己的防止铁锈的处理,经过时间与使用环境的洗礼,今日所见的老铁壶绝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铁锈、铜绿与各式各样的污染物。因以生铁为原料,透过铸造方式,加之作者艺术造旨不同,形成老铁壶特殊的文化。铁壶的美,在于日本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给人一种古朴淡定的享受。铁壶能充分改善水质,提升品茗的醇和感受。
老铁壶最早可追溯至江户时期,在昭和期间已因日本茶文化的改变而断绝。在日本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使用铁壶,而制作精美的铁壶还经常作为高贵的礼物在亲朋好友间赠送。张志承说,“用老铁壶煮水,一方面铁壶会吸附水中的氯离子,另一方面铁壶煮出的水中会释放出铁离子,可以补充人体每日所需的铁质,对身体十分有益。老铁壶使用于泡茶时,茶汤细腻厚实,尤其非常适合泡普洱茶。”
纵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由于宋汝窑现今已难觅踪影,张志承收藏了台湾名窑大师蔡晓芳的仿古宋汝窑瓷茶具。
张志承介绍,“晓芳窑是台湾名窑,以仿古瓷闻名,其品质在台湾至今还无人能出其右。晓芳窑并非单纯追求乱真,而是尝试超越古瓷艺术之美。一些宝岛的业内行家甚至认为,晓芳窑的仿古作品往往比真的古瓷器还完美,因为现代的烧制技术和条件已远胜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