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柴胡的功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柴胡的功效范文1
2、舒经、活血等:它本身含有一些酯类物质,具有扩张血管容积等作用。此外,它同时也具有提升心脑血管的功能等作用。
3、抗肿瘤:这是一个饱受关注的方面。它能提高人体部分器官的免疫力,并且抑制肿瘤的扩张。
4、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它能够促进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它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对于一些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柴胡的功效范文2
中药材中有柴胡名称的分为两种,一种称柴胡,一种称银柴胡,两种柴胡的功效主治有所不同。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的干燥根,属于辛凉解表药,其味甘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邪在少阳以及肝郁气滞和气虚下陷等证。银柴胡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属于清虚热药,味甘,性微寒,具有退虚热,清疳热的功效,主要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热等证。本文中介绍的为伞形科植物柴胡,银柴胡仅多了一个银字,则植物科属,功效主治都不相同,所以在临床使用应该注意。
从植物品种上分,伞形科植物柴胡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生长于北方的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又称为“北柴胡”,另一种是主要生长于南方的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又称“南柴胡”。在我国的《药典》中收载的柴胡包括这两种品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上基本相同,而仅在性状鉴别上有差别。
功效各有不同
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两种柴胡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从总体来讲,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柴胡皂苷和挥发油,但北柴胡药材中的柴胡皂苷含量较高,是南柴胡的4倍;而南柴胡药材是的挥发油含量高,是北柴胡的2~3倍。有人将南北柴胡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比较,观察到南柴胡的解热作用比北柴胡效果好,因为柴胡所具有解热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而北柴胡的治疗肝炎的作用好,有明显降低肝脏转氨酶的作用,其效果明显优于南柴胡,因为治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柴胡皂苷;而二种柴胡降低肝脏过氧化质脂(LPO)的作用则基本相似。
所以,在临床应用这两种柴胡时应该考虑到以上的特点,用于治疗感冒时时,尽可能选用南柴胡,而且煎煮时间应适当短一些(因柴胡中的挥发油煎煮时易丢失);用于治疗肝炎时就该用北柴胡,煎煮时间应适当长一些(因柴胡皂苷较难溶于水)。这样既能减少有效成分的丢失,又能够提高疗效。
柴胡的临床应用
1.用于感冒发热的治疗
柴胡属于辛凉解表药,具有和解退热的作用,古人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的半表半里之时,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伤寒的主方。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柴胡中所含的挥发油及皂苷类化学物质具有解热及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和杀伤功能,有利于机体的恢复。
2.用于肝郁气滞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而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能够顺应肝的条达之性,发泄其郁遏之气,既能舒肝,又能和脾,而善解郁结,特别适合于肝郁气滞证的患者。代表方剂为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口燥咽干,月经不调等症有较好疗效。
柴胡的功效范文3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在日本,它更是一个用得最多,研究得最多的方剂。故有人称其为中医名方之一。
方药: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9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
用法:汤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成人每次9克(24丸),每日2~3次。儿童酌减。
功效:和解少阳,疏肝和胃。
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方中柴胡味苦、辛,微寒,有辛散苦降,疏肝解郁功效;黄芩味苦,性寒,善于清少阳相火。两者配合,一散一清,更有清热透邪,调畅少阳气机之效。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能和胃,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人参、甘草、大枣可益气和中,扶正礻去邪。七药配伍严密,相辅相成,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既能清解少阳邪热,又能调畅气机升降出入。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曾说:“小柴胡汤善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谐。”它功效快捷,治法奇妙,虽然方中没有麻黄、桂枝,但仍能发汗;没有芒硝、大黄,但仍能通便,没有茯苓、白术却能利水,没有常山、草果,却能治疟。所以,刘教授称它“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解热、抗炎、抑菌、保肝、利胆、增强免疫力、镇静、镇痛、镇咳、抗过敏、调节胃肠功能、缓解和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作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外感病及多种内伤杂症。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但如何正确应用小柴胡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统计27种中医药期刊对小柴胡汤的应用个案报道,共得病案143例,含中西医病症49种,包含内、妇、儿、五官、肿瘤等多科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有80多个。如食欲不振、口苦、呕吐、发热、恶寒、头晕、胸胁满痛、心烦头痛、咽干、脉弦、脉数、脉细、苔白、苔黄等等。
又有人对265例病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最常见症状,首先是各种外感发热;其次是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再次是胁部症状。就舌、脉而言,最常见的为薄白苔、薄黄苔、弦脉、弦细脉。
以上可见,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症,主要以发热、消化道及情志方面的症状为主。发热主要以寒热往来为特点,此时因正邪相搏,且正气渐虚,不足以抗邪,尤其在外感病中;消化道及情志症状则反映出气机郁结,脾胃失和,三焦不畅,这在外感和内伤病中均有反映。掌握小柴胡汤证的基本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对于临床正确应用小柴胡汤有重要指导意义。
柴胡的功效范文4
关键词:中药处方;调配;品种;炮制;发药交待
【中图分类号】R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63-01
1配方中常见问题
1.1同名异物易混淆:中药为天然药物有多种来源,功效都有差异。如:牛膝,常用有怀牛膝苋科植物和川牛膝苋科植物麻牛膝、甜牛膝,两者功用相似,但前者以补肝肾见长,后者以活血祛瘀见长。再如: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功用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而白附子又分为禹白附和关白附,前者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功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后者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块根,功能祛寒湿、止痛,三者名称相似,功效有别,生品皆有毒,不可混淆药用。另外,临床医生有开复合名习惯,如二术、二地、二冬、二活、焦三仙等,实为白术、苍术;熟地、生地;麦冬、天门冬;独活、羌活;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1],要求规范处方,区别药物,正确调配。
1.2药名相似容易混淆:有些药物名称相近,很易出差错。如:五加皮和香加皮,医师开方时一直混淆使用。南五加皮性辛、苦、温,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香加皮性辛、苦、温、有毒,有祛风湿、强筋骨、强心之功效。二者在性味、功效上虽相近,但香加皮有毒又有强心功效。又如:天南星和胆南星,医师开方为南星,未指明是天南星或胆南星,天南星性味苦、辛、温、有毒,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功效;胆南星系生南星与牛胆汁加工制成小块状,其性味苦、凉、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再如:山茱萸和吴茱萸,刺蒺藜和潼蒺藜,桑螵蛸和海螵蛸;青木香和广木香;草豆蔻和肉豆蔻;红豆蔻和白豆蔻;浙贝和川贝;黑苏子和白苏子;南沙参和北沙参;石菖蒲和九节菖蒲;苦杏仁和甜杏仁;浙细辛和北细辛;紫花地丁和黄花地丁等。这些药物名称相近,功效有同有异,不可混用,配方时必须仔细审核处方。
1.3地方习惯用药的混淆:我国各地用药习惯不尽相同,如柴胡,《中国药典》指的是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南柴胡B.scorzonerifolfium Willd的根或全草,前者主产于北方,后者主产于中、西部地区,柴胡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对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肝气郁结、气虚下陷等证都有很好疗效。而有的地区处方却付软柴胡,即伞形科植物膜缘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和狭叶柴胡的全草,两者品种交叉,药用部位完全不同,软柴胡较之正品疗效不佳。又如:蚤休正品为百合科植物重楼,即七叶一枝花,而有些地区却习惯把蓼科植物拳参作蚤休用。再如金钱草,应付报春花科的过路黄的全草,而不应付广东金钱草豆科植物小金钱草。以上这些必须以《中国药典》为标准,统一处方应付。
1.4生品与炮制品的混淆:中药的炮制品与生品作用相很大差别,如半夏,其性味辛、温,生品有毒,若炮制方法不同,性味功效差异很大,生半夏一般外用,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呕,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再如大黄《中国药典》规定的炮制品有四种,即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本品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大黄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熟大黄酒炖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并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大黄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并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调配时要根据医师处方要求,配以不同的炮制品,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1.5称量不准:中药调配一般用戥子称量,然后依据目测进行分量,目测分量或多或少,直接影响到剂量的准确性。医师处方用量以g为单位,但也有用量不明确的处方。往往只写蜈蚣几条,天龙几条,全虫几条,而蜈蚣、天龙、全虫有大有小,有完整、有残缺,剂量不准,则难以取得好的临床效果。配方时应加强与医师的联系,使医师了解常用中药饮片的质地、形态、大小,提出开方的合理意见,共同努力使方剂组方严谨,配伍合理,调配准确,疗效显著。
1.6发药交待不明:中药发药交待,对于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它对病人正确执行医嘱,发挥药物最佳效应,避免或减少药品毒副作用具有重要作用。调配时应将调配的药品、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等明确详细地告知病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资料提出世界近1/3患者死亡与用药错误有关[2]。因发药交待不周或交待错误而致人死亡的病例近年也有报道[3]。所以中药调剂人员必须提高业务技能,对各种中药的性能、功效、用途用法应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正确指导病人用药。告知合理的服药时间、服用剂量、药液的冷热程度及可能有的副作用等。否则病人会违背医师的用药意图而服药,不但达不到预期疗效,有时还会出现新的病情。
2对策及建议
中医处方必须应付规范化,其命名应按《中国药典》标准执行,中药的同名异种必须写全名,炮制品必须注明,各省、市的地方标准不再另列处方应付项目以免同《中国药典》有别而致混乱,亦避免了处方应付中的歧义和误解。中药调配规范化、标准化等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关系着患者身体健康,中药调配科学化有待于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万山.药房药店药品管理.中医古藉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170
柴胡的功效范文5
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其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北柴胡又名黑柴胡、硬柴胡、竹叶柴胡、津柴胡等,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质硬而韧,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又名红柴胡、狭叶柴胡、软柴胡等,根较细,圆锥形,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柴胡分布较广,在我国东三省及内蒙古、冀、鲁、苏、皖,陇、川、豫等多个省区都有出产。北方地区多习用北柴胡。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功效。
柴胡是常用药之一,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及脱肛等。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的方剂就有6首(共112首),其中最著名的方剂就是治疗少阳经病的大、小柴胡汤,还有一首四逆散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多用于治疗阳气郁结厥逆证引起的手足不温,腹痛、泻下等。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最初用于肝郁血虚症,后将其加减又衍化出很多变方,到现代有很多已被制成中成药。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又有以散表寒为共同功效的六个“柴胡饮”,其中正柴胡饮被制成中成药。正柴胡饮由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组成,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等,用水煎服,疗效显著。此外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是由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和芦根组成的,可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治疗属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等症。常用中成药柴银口服液主要由柴胡、金银花、黄芩、葛根、荆芥、青蒿、连翘等药物组成的,可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属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以上三种成药都是用于治疗外感证的,但使用时仍需注意区分,如果感觉怕冷并伴有发热头痛无汗且舌苔薄白,多属于外感风寒证,应选用正柴胡饮或感冒清热颗粒,二者之中,正柴胡饮多用于外感风寒的初期,症状较轻,当发热较重或咳嗽咽干时则选用感冒清热颗粒。而柴银口服液则适用于发热的同时伴有出汗、怕风,且有热证表现如流浊涕、舌边尖红、舌苔黄等。近年来有实验证明,柴胡的退热效果非常明显,有临床报道其制剂对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在24小时内退热率高达80%以上。
柴胡的功效范文6
关键词:针灸;柴胡疏肝散加味;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于胃与十二指肠中的一种慢性溃疡疾病,中医学将其归为"肝胃气痛"的范畴,其主要因胃酸及胃蛋白酶量增多,使胃与十二指肠的粘膜受损所致,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亦是此疾病主要病因之一[1]。本院采取针灸与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2]。按治疗所以不同方案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6∶28,年龄30~65岁,平均(39.1±6.2)岁,18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22例复合溃疡;对照组44例,男女比例23∶21,年龄32~63岁,平均(40.4±5.3)岁,13例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复合溃疡。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西药治疗:奥美拉唑(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388,20mg/粒),20mg/次,阿莫西林(甘肃新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558,0.25g/粒),1g/次,克拉霉素(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90,0.25g/粒),250mg/次,均口服,2次/d。观察组行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按中医消化性溃疡分型行针灸疗法,均行平卧位,①肝胃不和型:选择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其门、太冲穴位,肝俞、足三里、太冲穴位予毫针行泻法,其他穴位行补法,30min/次留针,1次/d;②脾胃虚弱型:选择胃俞、脾俞、中脘、章门、阳陵泉穴位,均行补法施针,必要时联合艾灸治疗,30~40min/次留针,1次/d;③湿热中阻型:选择胃俞、肝俞、中脘、膈腧、足三里、合谷、内庭穴位,其中肝俞、足三里、合谷、内庭穴位行泻法,30min/次留针,1次/d。内服柴胡疏肝散加味,组方:柴胡、枳壳各15g,川芎、郁金各10g,陈皮、芍药、白豆蔻各6g,香附、炙甘草各5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7d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胃镜显示溃疡面愈合,病变黏膜炎症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溃疡面明显愈合,黏膜组织轻微炎症;有效:部分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50%;无效:症状无改善,溃疡面愈合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2.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χ2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4%比对照组77.3%高(P
2.2两组病情复发状况比较 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5.6%(3/54),对照组有11例复发,复发率25.0%(11/44),观察组复发率5.6%比对照组25.0%低(P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为忧思过虑,促使肝失疏泄,加之长期郁结、饮食不合理及用脑过度,进而伤及脾胃,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养胃疏肝理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4%比对照组77.3%高,且复发率5.6%比对照组25.0%低,说明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且减少病情反复发作。分析原因可能为:中医学认为胃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位,亦与肝脾相关,因此可选取胃俞、脾俞、肝俞、中脘和足三里等穴位予以针灸治疗,胃俞、脾俞行补法针刺可起到健脾益胃、散寒止痛的功效;肝俞行泻法针刺可疏肝解郁,同时在阳陵泉、行间等穴位行针刺可促使行气散结功效增强;加之足三里、中脘行泻法针刺可温和脾胃,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痞满、胃脘胀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此外,在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内服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可进一步增强疏肝解郁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其中陈皮具和中理气、通便利水的药效,可促进脾胃气滞;川芎可行气活血,与香附、枳壳配合使用,可理气解郁、行气消痞,改善胃胀痛;芍药具滋阴养血的药效,可保护患者肝脾,达到止痛效果,加之与甘草等连同服用,可加强养胃疏肝理气的作用,减少患者再次发作[5]。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极为显著,可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且减少病情反复发作。
参考文献:
[1]魏祥臣.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9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34.
[2]周波.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33.
[3]王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23(35):4737-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