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净化网络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净化网络环境范文1
目前,我国黑客地下产业链已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最上游是黑客工具开发,主要是针对黑客挖掘的系统漏洞,编写各种恶意程序;其次是利用黑客工具抓取肉鸡或窃取用户敏感账户信息,通过实施恶意入侵、网站挂马、组建僵尸网络等,获取目标主机的控制权限,或窃取用户账户(如网银账户、网游账户)、密码等信息,为进一步实施后续违法活动做准备;再次是利用控制权限或用户信息实施攻击、欺诈、窃取,主要是利用获取的控制权限、用户信息,窃取真实资产或虚拟货币,或实施敲诈勒索、恶意攻击等;最后是“销赃变现”,利用窃取的银行账号、密码套现,盗刷信用卡套现等。黑客地下产业链近几年发展猖獗,我国黑客地下产业链总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黑客地下产业链的猖獗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国家一直在不断出台多种措施打击黑客地下产业链。早在1997年我国刑法中就特意定义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2009年刑法修订案中又增设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打击网络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主管部门,也曾出台多项规定打击黑客地下产业链,如《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测与处置机制》、《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木马和僵尸网络监测与处置机制》等规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印发防范治理黑客地下产业链的专项行动方案,这将对净化我国互联网发展环境、促进可信网络空间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本次专项工作将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识,促进网民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引导网民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防范恶意代码。
其次,本次专项工作可全面打击黑客地下产业链的上下游,有助于彻底切断黑客地下产业链的利益链条,实现标本兼治。通过对下游的网上贩卖“肉鸡”、虚拟财产、用户个人信息的信息监测及举报,对上游的黑客培训网站、论坛、贴吧、即时通信群组等进行关闭,彻底切断产业链条,控制源头。
净化网络环境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学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17-02
谈到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不少教师认为弊大于利。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掌握网络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网络进入课堂,利用网络促进化学教学,是当今学生学习化学,甚至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何不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与喜爱,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作用,让网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现在不少教师对网络的利用仅限于下载一些课件、资料,课件只是起到了电子板书、电子挂图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利用课件后,教师的板演少了,课堂内容多了,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能突出。那么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呢?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互联网已经进入课堂,这为教师和学生对互联网的利用都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教师要科学地掌握互联网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拟谈谈个人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 让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渠道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化学已影响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极大。面对丰富的化学知识内容,教师应自己或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补充资料,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又可以联系日常的社会生活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书本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学生依靠这种传统的方式获取知识,显然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而互联网中丰富的知识量足以弥补学生获取知识的不足。学生的课外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以前有些地区用木质的电线杆,这些电线杆在栽埋之前要用火把表面烤一烤,形成一层炭层,请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没有见过这样的电线杆,若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也只能机械地记忆。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布置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到网络上去寻找答案,并让学生搜索一些图片与同学们共享,这样,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也丰富了日常生活经验。
又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门捷列夫的生平、对化学的贡献和有关门捷列夫的小故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科学家们在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同时创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传递着科学的精神,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典范。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勤思考的科学品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在网络上搜索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搜集资料进行预习,课后利用互联网解决自己在上课过程中可能没有解决的疑惑,这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二 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教学交往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如果教学过程不是师生间的交往,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良好的沟通,既是教学的核心和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师生沟通的途径很多,方法各异。网络聊天、论坛互动等就是互联网时代师生交流的新方式。本人利用QQ与学生交流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两年前一名较活泼的学生突然问我的QQ号码,让我想到何不用QQ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轻松的交流平台?于是,我建立了一个QQ群,把群号告诉学生们。学生很积极地参与进来,大家交流学习化学的心得,分享化学趣闻,相互解答问题……教师在群里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化学……也收集与化学有关的新闻、科技发展动态、化学学习资料等放在QQ群空间中,并把上课的课件、导学案等放在QQ空间里,让学生随时可以查阅。随着时间的推移,QQ群里有现在的学生,也有已上高中的学生,甚至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加入进来,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气氛很热烈。
网络聊天、论坛互动的师生沟通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惧师”心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与交流。网络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交流带给学生的压力。只要教师把握得当、管理得当,QQ交流、论坛互动都能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三 开展网络竞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更开放的互动对话的平台。互动功能提供了阅读者参与的即时性与便捷性。对学生来说,让他们亲自去感受、操作,去体验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强他们主动搜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利用“百度知道”让学生与别人主动交流就是很好的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百度知道”中注册账号,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网友提出的问题或自己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根据所提供答案的被采纳情况和所获得的积分,同学之间开展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既感受到参与过程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百度知道”中有个“问作业”板块,学生也可以与注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另一种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的电脑上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利用课余时间轮流上网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与化学学习有关的文章,放在文件夹中。然后教师定时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评价,看谁的文件夹内容最丰富、最新颖、最有借鉴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浏览网页,完全自主查阅资料、完成练习,能真正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 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新心理,创造和谐温情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资源,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内容结合起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处处有化学,从而增强对学习化学必要性的认同感。如在学习“食盐”时,通过网络搜索,将2008年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中,高速公路上撒盐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讨论和答题过程中能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
化学复习课对学生来说是“炒剩饭”,极为枯燥、无味。教师可以搜索一些网络课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利用网络视频与教师的日常课堂进行对比学习,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不会觉得枯燥。在化学中考复习中,我还用了一个在网上搜索的包含大部分初中化学知识的童话故事——金城之战,让学生利用童话故事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美丽却拥有着毒性。”对网络的合理运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引导。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与化学学习是一种趋势,也是化学教师们应研究的课题。化学教师应针对网络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服务,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以达到辅助化学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净化网络环境范文3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有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学者们有着诸多见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的作者杨立英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广、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切要素,包括“网络虚拟环境”;狭义是指存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具体因素。她认为,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围绕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周围并影响该系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我们认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对这个概念,我们必须把握两点:第一,这个概念的中心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讨论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题而进行。第二,环境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问题,切不可用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及带来的挑战
不可否认,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网络必然会充实网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网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民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深入提供了新手段,这是较为积极的一面,但也不可忽略的是,网络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小视:说谎率的急速上升,不良信息的侵蚀度、网上娱乐的迷恋度持续升温等。在网络虚拟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还未能完全占领网络主阵地;网络信息混乱,容易误导网民的思想和行为;网络的虚拟特征,对网民交往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硬件、软件投入不到位。因此,在网络化的虚拟环境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消极性和积极性共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视和回应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这些挑战,就不能很好的把握机遇。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也就将失去其极大的政治优势和教育导向作用。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1.管理措施的优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制度保障。互联网是一把众所周知的“双刃剑”,它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普及,既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渠道,又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引起部分网民思想混乱,甚至导致其犯罪。因此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极其重要和迫在眉梢的。首先,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包括网络管理、检查、筛选、值班、汇报和岗位责任制等,使整个网络行为能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加大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使网民懂得何为有所为,何为有所不为,以增强其上网自律意识。再次,组建“网上监察队”。网上监察队应注意加强网络监督,处理那些不良的信息,对于网民在网上暴露的各种问题,应引导性信息,免于网民误入歧途。
2.网络伦理教育的优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道德保障。在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的情况下,社会首先想到的就是采取刑罚的手段,对犯罪分子予以严厉的打击,从而保护网络的和谐秩序。但从本质上讲,法律不可能真正阻止网民的犯法行为。要想减少网络犯罪,应以人为本,加强网民网络伦理教育。首先,确定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倡导性规范和限制性规范。比如说网上已经提及的“十不”规范,就是限制性规范的内容。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网民形成积极正确的网德观。再次,开展一些专题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3.网民消极心理的优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心理保障。据专家分析,消极的心理是导致网民网络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和引导网民以积极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使之保持正确的认知水平,提高其对网络的认识、评判能力。首先,要引导网民正确的看待计算机网络;其次,要引导网民克服盲目仿效的心理;再次,要培养网民正确的上网心态;最后,要引导网民以正确的心态、方式来与人交往。总之,只有利用这种理性的心态来看待网络,才能使网民以开放的思维,来吸收网络中的合理成分,减少不良文化信息的负面影响,使之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真诚地与人交往。
净化网络环境范文4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证教学
高中地理实证教学即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依据现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基于高中地理课程能力目标要求,通过收集和呈现客观存在的事实,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手段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结论,验证所学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的正确性与普遍性,是一种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教与学方法和认知活动[1]。
高中地理实证教学的提出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相关。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 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实证教学就是把知识的学习融于一个社会情境、生活情境中,密切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认知时有参考,从现实中深刻理解,学到新知识。研究证明,实证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愉受、体验地理知识,把学习变成内在自主的行为,以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实证教学的思想和教学策略得到诸多现代教学理论的启发和支持,其中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作用最为重要[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和要素。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飞速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网络环境入手,完善教学资源
“网络环境”指以计算机为媒介,并以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环境[2]。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突破了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呈现,而是以“流”的方式传递[3]。从地理教学发展来看,地理教学信息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课本、地图册等传统信息来源的信息量受到限制,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教材数据资料往往可能滞后,而借助网络能查到最新的地理数据资料。一些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往往脱离学生的实践认识,教材中又缺乏足够的事实材料。要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要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接近学生实际生活,这样教学所运用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增加。
而网络环境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可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地理知识,弥补书本内容的局限性,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还可通过影像、声音、三维图形模拟现实情景,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在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实现网络资源呈现最优化,尽量选择清晰直观、时代性强的图文资料以及交互性强的动画、视频。网络上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并不是所有采集的资料都能搬上课堂,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分析教材内容,筛选和整合资源,实现对信息的再加工,并融入教师的个性、思想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资源呈现最优化。
2.从课堂教学入手,改革教学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因此教学策略应围绕如何学制定,教学活动应从单纯的教师讲授活动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驱动力,教师要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4]。首先引入背景案例教学,每一堂地理课教学都须精心准备,特别是选取有时代背景的案例,作为导课和讲课的素材,通过背景素材和案例创造接受知识的情境。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专题,理解和深化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环环紧扣的教学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出学生潜在的主动性。
三、网络环境下实证教学的案例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例进行实证教学。
1.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标制定“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这节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认识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学生认知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本节课选择当前火热的IPHONE“富士康北上落户郑州”为案例,补充大量生动、实时的材料。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新闻等信息,在百度中搜索“富士康落户郑州”,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案例。
2.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了“一支iphone的全球之旅”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从iphone手机生产基地的分布引出“产业转移”的概念。从身边的实例导入,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距离。通过情境激趣,激发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热情,教师适时出示材料“富士康简介”及幻灯片“苹果在中国”的产业转移过程,提问:富士康承接的主要是苹果产品的哪个生产环节?是以什么为主导的工业类型?从“富士康北上落户郑州”分析企业的这种举措,出发点是什么?
(2)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显示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师出示“富士康北上落户郑州”的4则相关材料,并提问思考:影响富士康内迁郑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同时指出注意事项,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指定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同时可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协作学习,以4人小组为单位建构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如“内部交易成本”一词学生如果没有提前预习是很难从材料中直接得出。因而通过材料将内部交易成本所包涵的因素逐个呈现,再由教师小结“内部交易成本”这个新名词。教学实践表明,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学生的表述和教师预设出入较大,需要教师不断引导。
(3)梳理归纳,反馈讲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板书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由于原生产地和其它地区在区位条件上存在差异,原生产地区位优势下降,形成“推力”,促使产业发生转移;而其它地区区位优势上升,形成“拉力”,吸引产业转移。因此,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产业区位的重新选择,在现实中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检测,讲练结合,及时巩固知识。如测试题分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课标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综合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第三层次为评价级,提供与产业转移相关的高考水平级试题。
净化网络环境范文5
1.1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资料检索方式
网络信息环境使得图书馆资料检索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料的检索向着数据型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当前图书馆资料检索咨询的方式与用户检索环境,而且其服务的对象也向着动态性改变。在网络信息化还没有普及到图书馆资料管理的时候,读者查找自己所需资料的方法是通过查询卡片中的索引。这种方法不仅繁琐而且效率低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资料检索已经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数据库。读者查找自己所需资料的时候,只需将关键词、作者名字或者是所发刊物的名称输入进去,就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甚至还可以找到一些和自己所需资料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查找信息的方法主要是依靠一些高分辨率的图标,以达到人机界面交互更简便与醒目的目的,这样用户可以依据检索工具更加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相关信息。
1.2网络环境下的图书借阅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是通过图书借阅来为读者服务的。读者只能通过图书馆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书单。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查找资料和书单繁琐性和复杂性颇为强烈。引进网络机制之后,其节约方式已经由实物化向着非实物化转变。电子文献在图书馆馆藏空间占领的比例越来越大,馆藏空间的资源运行也越来越快。读者在进入网络系统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也可以方便快捷的找到相似的文献,以供自己参考。图书馆资料网络化之后,图书馆资料的内容往往以网络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和传统的图书馆资料管理体制相比,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图书馆资料更加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价值。
1.3网络馆藏使得图书馆资源更加丰富
实物本是图书馆传统的馆藏。这种馆藏方式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查找方式多为不便。与此相反,现代图书馆馆藏大多以网络形式为主。这种网络式的馆藏其主要内容大多以数据信息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信息环境中,不仅方便查阅,而且资源丰富。这种图书馆馆藏和网上的信息,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任何差别。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电子文献收藏在近几年逐渐上升,这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复本量,而且缩减资源。
2加强图书馆资料管理需要从以下做起
网络信息环境复杂多变,图书馆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就应当加强图书馆的资料管理。加强资料管理,不仅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更是为了读者查询相关资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个人认为,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料的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对教学与科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科研与教研的前期保障,更是各界人士吸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管理素养,而且应当有为社会积累,传递,保存各种智力资源的意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网络信息化,使得这项工作对管理者的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也应当树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意识,以便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能力。更是资料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不仅具备相应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更应当具备数字化管理知识与技能。将资料室的服务方式进行优化,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对资料管理工作者基本的要求。在合适的条件下,将计算机管理系统引进到日常工作中,是加快图书馆资料管理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的手段。
2.2图书馆的资料管理
在网络化时代下,将图书馆的资料进行信息化和规范化分类,更加有利于图书馆资料的管理。图书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资料信息管理。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利用网络信息。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与完善,不仅需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更要提高其信息服务意识。
2.3图书馆资料应当协调使用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料管理应当协调使用。首先,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应该相互协调。在加强电子文献收藏的同时,也不应冷落纸质文献。把握好纸质资源和网上资源的比例,促使他们形成最优的组合。图书馆也应该有自己的文献资料库,加快图书馆资料工作的网络化。其次,图书馆与各资料室文献建设也应积极协调派和。一般情况下,资料室以专业文献的收藏为主。图书馆则偏重公用性和一些贵重文献的收藏。最后,图书馆内部的各级工作人员也应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在物质和人员方面给予相关理解和支持。注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锻炼,并且应积极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
3结论
净化网络环境范文6
关键词:图书馆 网络环境 个性化信息服务 信息用户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
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超载的加剧;用户信息需求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增加;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网络越来越普及;数字化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但是,图书馆要开展个性化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个性化服务除了可以首先在数字图书馆尤其是大规模的数字图书馆中实施之外,还应该在实体的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中尽快展开。同时,要注意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需要不断改进。
二、利用数字资源开展个性化服务
数字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空间限制,可以充分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多样化的读者服务,其形式比传统图书馆更灵活、更丰富、智能化程度更高、服务效果更好。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可开展的个性化服务是多种多样的。
1、电子阅览室服务
电子阅览室是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初级形式,它在图书馆内利用计算机和图书馆内部网络为到馆的读者提供CD-ROM、多媒体光盘、联机数据库、因特网、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等各种形式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浏览、下载、打印和电子邮件传送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服务将扩展到图书馆的各个部门,电子阅览室也将逐步被淘汰。
2、建立图书馆特色网站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就是自己的网站,图书馆对外服务大多可以通过网站来实现。从用户的需求来看,办好图书馆特色网站有着很强的市场需求。有关资料表明,用户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排在第一的是图书馆,第二是因特网。而在网上查询的所有信息中,查找专门信息的用户占40.2%,阅读新闻的占20.8%,获取市场信息的占39.6%。这些统计资料表明,图书馆及具有专业特色的网站是主要的科技信息来源。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开展个性化服务,关键就是建立好图书馆的特色网站。
(1)建设馆藏资料数据库,揭示和检索馆藏。在网络环境下,只有网上数字化的电子文献才可以被共享。因此,图书馆应努力将馆藏的印刷型文献及其他各类载体文献信息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提供给网络用户访问。在建好馆藏数据库基础上,可以提供馆藏查询、续借、预约等基本服务。
(2)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特色虚拟馆藏。因特网上虚拟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是图书馆有目的地组织一些上网资源,为上网查询信息的用户提供指引和帮助。具体就是图书馆按照某种模式和方法通过上网搜寻、挖掘,发现一些专业学科的信息资源,通过分类、标引、组织、建立索引动态链接等为读者提供方便的查询服务。虚拟馆藏的建设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特色服务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扩展了图书馆的资源空间,为补充馆藏、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创造了条件;它提高了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将网络上大量分散无序的原始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组织,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它还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时效性,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能更快地将有关学科信息、动态、研究成果公布于众,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方式主要是读者在参考咨询员的指点和帮助下,通过查阅参考工具书解决疑难。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的咨询服务。
(1)自动参考咨询服务。通过分析和归纳出读者经常提问的咨询问题,形成提问菜单,链接相关的数据库、网页和预设答案,制成预设的自动参考咨询服务项目。读者在网上浏览,实现自助式的参考咨询。
(2)网上工具书服务。现在,可供图书馆在网上提供服务的电子出版工具书有各种各样的电子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电子版专业书目、专业索引和特种文献索引,电子版年鉴、手册、联机检索数据库等。图书馆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电子工具书,建立电子参考信息源,公告参考文献菜单,提供给读者检索、阅览、打印和下载。
(3)通过课题服务,为社会团体提供决策参考。图书馆员通过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动态分析、社会预测报告等二次、三次文献服务,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集团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科学研究课题和技术攻关方案等提供决策依据。在这方面,上海图书馆就已经做了多年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承接了来自政府和科研部门的研究项目,组织政府官员、科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课题研究,为政府、科研机构提供决策咨询,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版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所有强大功能的最终实现都将体现在海量信息的存储、检索、传播上,而数字图书馆装载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大多属于著作权予以保护的作品。目前,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大量信息的搜索、大量的链接服务均涉及版权保护问题。因此,图书馆在提供特色服务的时候,就要注意处理好版权的问题,做到合理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侵权行为。
2、馆员队伍的素质
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图书馆提供特色服务的保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工作的主要对象将由传统文献变为网上信息,图书馆员自身也将由文献管理者变为信息导航者,工作手段日益自动化和高科技化。因而在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下,图书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的人才必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为此,图书馆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出一批高水准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既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并且具备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使图书馆员真正成为用户与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中介人。为此,对于图书馆来说,一方面要改变图书馆专业人才结构,引进或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改善和调整在职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检索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为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