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领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领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领悟范文1

2、上班之后,我懂得了很多质朴却深刻的人生道理,比如:一定要睡午觉啊!

3、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向里面放一块糖,这杯水就会变甜,一味地灌进苦水,它就会苦不堪言。

4、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条,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

5、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坎坷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6、只有走完平凡的路程,才能达到伟大的目标。

7、睁开眼就看别人,不看自己,忽略了自己,一生都在看别人,为别人而活,就失去自己。却不知,眼见耳闻心想,无论巨细美丑皆是一心无别。是一心在作怪,是一心在变现差别相而已。明白一心无别,就找回自己。

8、别挥霍你的二十几岁,千万别在最好的年纪,吃的最胖,用的最差,活的最廉价,爱最糟糕的人,处的最卑微。

9、因为你自卑,所以你自尊心强,所以你多疑敏感,所以你缺乏安全感,所以你控制欲强,所以你占有欲强,所以你的小心思很多,所以你的烦恼也不少。

人生领悟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内涵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会忽视古诗文的学习,只要求学生能够将古诗文中的必备部分进行背诵,直至熟练默写的程度。忽略对于古诗文内涵的把握,因而学生很难能体会古诗文的优美意境。应试压力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标准答案,使得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很难产生兴趣,因而使得古诗词的教学效率长期处于低水平。针对现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优化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双提高

面对这样的现实,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即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一样不断地加倍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其次,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要充分坚持学生自主的诵读,使学生成为古诗文学习的主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古诗文,让学生自己感受古诗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加强古诗文诵读,享受国之瑰宝的魅力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其中,古诗文经历千百年的积累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学生要由浅入深地安排古诗文的诵读内容,可以利用晨读或是语文自习课,也可以在学习劳累时进行。总之,对于所学古诗文的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语感,就像英语阅读效果一样。经过大量的诵读后,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对古诗文中的意境有自己的理解了。通过对古诗文的反复诵读,古诗文中那些传统美德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学会推己及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学生爱惜粮食,坚持节约粮食,这也正符合当今时代节俭光荣的时代品格;“义不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能使学生懂得古人已经把见利要思义看做人生重要品质。学生通过诵读,使得生动有趣的中华传统美德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同时对古诗――中华瑰宝有了新的自己的理解。

三、古诗文学习中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写作手法有很多,而古诗文常见的一些也都是可以被学生利用来提高写作能力的。例如,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比喻、拟人、运用典故等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名篇佳作,在语言与写作手法上都非常美,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古诗文的诵读重在读取其中的内涵与意境,而散文亦是如此。因而,通过大量的古诗文诵读,学生会学会对诗文中内涵与意境的鉴赏,从而读懂诗文的立意,写作手法,结构安排,这是学生最值得借鉴与学习的。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提高,也能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从古诗文内涵中领悟思想美

学文章就是学做人,尤其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古代名人大家的优秀的民族品德与思想可以用来陶冶学生自己。感受古诗文内涵,使学生和古诗文作品的思想感情会发生碰撞,逐渐接受古人的优秀行为而后不禁效仿。通过不断的诵读而不是机械的背诵才能使学生达到理解和运用的水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做人,达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秋燕.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2]刘海荣.浅谈古诗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2009(02).

人生领悟范文3

当你徒步穿越树林遇到这种看上去鲜血淋淋的植物时,你也许会怀疑自己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犯罪现场。这种植物通常生长在针叶林的底部,学名叫作Hydenellum peckii,不过它们还有个非常贴切的通俗名称:血牙真菌。这种植物生长在美洲、欧洲、伊朗和韩国等地。血牙真菌在幼小时,会流出一种如鲜血般红艳的汁液,汁液中含有一种具有抗凝特性的红素,但这种奇特现象并不会持续很久,成熟以后的血牙真菌看上去与普通的棕色蘑菇没什么区别。

美人鱼的钱包

你能猜到这些看起来很奇怪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不是甲虫,也不是贝类。虽然它们的外表看起来很像色泽艳丽的塑料制品,但它们也不是人工制造出来的东西。这是一种被称为“美人鱼的钱包”的有机物,是某些种类的鲨鱼、鳐鱼和银鲛的卵鞘。这些成双成对沉在海床上的卵鞘是由胶原蛋白纤维构成的,里面是鲨鱼等海洋生物的受精卵,鱼苗在9个月内孵出。右上图为紫色海蜗牛的“美人鱼的钱包”的放大照片。

花帽水母

花帽水母看上去更像是艺术家手中的一件独出心裁的艺术品,而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活生生的生物。这是一种在日本南面的西太平洋地区发现的水母,其身体呈半透明,上面有着弯弯曲曲的深色细条纹,加上触须端部的粉红色点点,看上去十分迷人。

兰花螳螂

这种看上去像植物的生物奇妙之极,学名叫Hymenopuscoronatus,通常被称为兰花螳螂。在南亚的热带雨林,这种昆虫进化出了独特的伪装本领,可以与一些独特品种的粉红色兰花完美地融为一体,令人真假难分。当它们的四条腿站立起来的时候,看上去就像兰花的花瓣,为它们潜伏在花丛中,等待时机袭击果蝇提供了完美的掩护。

蓝色海蛞蝓

这可不是运用计算机程序绘制出来的龙的图片,这是一种海蛞蝓,一种极其微小的海洋腹足类软体动物,身长通常不到2.5厘米,淡淡的银蓝色的身体上布满了深蓝色的条纹。这种海蛞蝓以捕食一些比自身还大的海洋生物,如僧帽水母为生。在海洋的表面张力下,它们将身体倒悬漂动,侍机向猎物发起攻击,将浓浓的毒液注入猎物的身体。

拖着觅食长丝的怀托摩萤火虫

在人造灯光的照射下,一串串长长的拖曳着的串珠闪耀着蓝色光芒,这是有名的新西兰怀托摩洞萤火虫进食时的壮观景象。这是一种学名叫作arachnocampa luminosa的萤火虫的幼虫阶段。萤火虫身上垂下的这些能够发出生物光的黏性细丝,可以用来吸引小昆虫作为它们的食物。

骷髅头种子荚壳

这些小小的像骷髅的种子荚壳可挂在屋子周围作为万圣节的装饰。这是一种被称为耧斗菜的毛莨科植物的种子荚壳,也许在人们的院子里就埋有这样的种子荚壳。右图是用骷髅头种子荚壳做的工艺品。

婆罗门蛾毛虫

这种臀部长有尖刺的家伙,看上去就像一种可怕昆虫的夸大版的卡通画。实际上,这是一种真实的小小的生物:婆罗门蛾子的毛毛虫。与毛虫变蝴蝶不同的是,它变成的婆罗门蛾子可是太普通了,完全没有蝴蝶那样艳丽的色彩。

吸血鬼乌贼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中外星人的道具,这是一种海洋生物,常被人们称为“来自地狱的吸血鬼乌贼”。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很少被人们看到的鱿鱼,其家庭成员的大部分已经灭绝。这种乌贼的个头不大,总长只有30厘米左右,当其红色凝胶状的身体中喷出一股黑汁时,呈现出一种相当令人震撼的景象。在受到威胁时,它们甚至可以将身体翻转过来以保护自己,就像右下图中所拍摄到的那样。

奥斯米亚单居蜂的

奇特蜂巢

这是艺术作品吗?如果你认为蜜蜂的杰作可以算作艺术品的话,也可以这么说。与其他群居生活的蜜蜂不同,奥斯米亚单居蜂是孤独的生物,它们不是大家一起构筑集体蜂巢,而是独自用花瓣和泥建立起自己小小的“花式三明治”蜂巢。它们将卵产在蜂巢内,幼虫以储存在蜂巢内的花粉和花蜜为食。当幼蜂从蜂巢内一路吃出来时,也就是它们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了。

蝾螈

这又是一种看起来像卡通画的生物。这种蝾螈是火蜥蜴的一种,原产于墨西哥城的两个湖泊中,其独特的演变历程让它们跳过了通常从水生幼虫到陆生生物的过程,它们保留着水生生物的习性和鳃。如今由于污染和人口增长,以及人类将其作为食物来源的需求,它们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星鼻鼹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星鼻鼹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外星生物。它们长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鼻子,它们通过自己的星形鼻子嗅闻和观察水下世界。生物学家通过高速视频发现,它们利用这种能力寻找蚯蚓等食物,由于它们的视力很差,几乎看不见东西,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生存下来。

人生领悟范文4

先生接过料理家务的担子。结婚3年来,他第一次走进厨房,第一次摆弄洗衣机,第一次拿起拖把……

他在一家健身俱乐部工作,对健康一向重视。公司投入运营以来,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应酬,回到家时都呈微醺状态。先生既生气又心疼,只要逮着机会,就给我“上课”,告诫我钱是赚不完的,什么都比不上一个好身体。

我在外面应酬时,经常接到他的“查勤电话”,我不接,他就一条短信接一条短信地发,让我在客户面前很丢份。对此他有一套说辞:谈生意的以男人居多,他不看得紧点,宣布所有权,老婆跟人跑了怎么办?

尽管不喜欢我太过拼命,先生还是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即使和朋友聚会,到了晚上9时,他会准时回家,给我煲一锅热汤。他说害怕我在外面光喝酒不吃饭,回家再吃不上一口热饭怎么能行?他又说:“家是另一个舞台,是幸福的代名词。生意上的事我帮不上忙,至少得让你感受到家与公司的不一样。”

公司有21位员工,先生总调侃他是我的第二十一位员工,他的工作是集保姆、营养师、形象设计师、健身师、理财师为一体。他不仅包揽下所有家务,还给我量身定做了一套健身计划,时时处处督促我锻炼身体。

管理界有一句话: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常有朋友笑话我先生是标准的“家庭煮夫”,他听后坦然一笑,说为老婆做四菜一汤很有成就感。先生以四两拨千斤的力度化解了“女主外男主内”的尴尬。

公司渐渐步入正轨后,我怀了身孕,先生为我请来私人医生,让我从孕前到孕后的保养和恢复都有了保障。怀孕8个月的时候,医生说胎儿太大,建议我回家休息。我听从医生的建议,把公司全权交给朋友打理。

人生领悟范文5

他的神情、言谈、举止,

都展现着一个艺术家的风范。

他把绘画当成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在不断求索的路上,

他不断否定,也不断收获,

他快意人生,也执着不懈。

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

他的人生充满诗意烂漫。

结缘艺术 生活如清泉流水

吴江陵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初次见面,很难让人猜到他的真实年龄。因为他是如此地年轻,他的声音表情,穿着笑容,让人想到的是一个年近不惑,淡定从容的中年男人形象。在他身上,越发让人相信“年轻和年龄无关”这句话。与艺术结缘,或许正是吴先生年轻的奥秘所在。

小时候,吴江陵先生就表现出了和其它小孩子不一样的特质。细心的妈妈发现,吴江陵的课本从目录到末页都画满了各种图画。这让他的妈妈又生气,又好笑。因为在这些课本上的画作中,有许多还有模有样的。这种发自童心深处的爱好使得他的一生都和绘画、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不仅成为了他终身的事业,而且已经渗透到了他的生活之中。

每天,吴先生都会到他的画室去,有时是几个钟,有时是一整天。他的画室挂着许多绘画和书法作品,还陈列着各种图书,涵盖了佛学、绘画、书法、篆刻等诸多门类。画室的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绘画颜料、笔墨纸砚,让人目不暇接。对于这些绘画书法工具,吴江陵先生总是能给来访者娓娓道来:有关于各种笔的用途,颜料的用法,笔墨的浓淡等等。

能去造访吴江陵先生画室的人是幸运而尊贵的,因为只有他最好的朋友,才会有参观画室的“优待”。在画室进行研磨和创作,是吴江陵先生每天的必修课。他却风趣而简单地把这种习惯说成是“写写字,画会画,有时也会胡思乱想”。吴先生说,画室是一个能让他静下来的地方。

心静才能出好作品。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吴江陵先生这样一个爱画之人,曾搁置自己的爱好20多年。吴江陵解释说:“因为生活中的琐事缠身,心静不下来。”心变得繁复了,宁可中断,也绝不胡编乱造、草草而作。这便是吴江陵先生的个性。从他的话语中,让人读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和认真的态度。

上世纪90年代,吴江陵先生和家人一起,前往美国。在美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吴江陵先生都和家人在一起,照顾一双儿女的学习和生活成了他最重要的事。家务的繁杂,琐事的凌乱,固然会让人生出些烦恼。初来乍到,吴江陵先生感觉到一些不适应。渐渐地,对于美国快节奏、时间观很强的生活方式,吴江陵先生也能从容面对。如今,在他的包容理解、谆谆教诲之下,他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并已工作。

吴江陵先生说:“小孩听话是一种福气。”而他就是一个能享受到这种福气的人。吴江陵先生在大专时读的是艺术设计专业。他的两个孩子在大学时也念的是艺术类专业,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吴江陵先生本人读大专时专业的选择,却经历了一番波折。

吴江陵先生在福建出生,10多岁的时候来到香港。福建、香港,都是特别崇商且商业氛围非常浓的地区。可偏偏是在这样环境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吴江陵先生,在读大专时填报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当时,家里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反对他的这一选择。后来,吴江陵先生将困惑写信告诉了他在菲律宾经商的爸爸。爸爸的回信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在信中,爸爸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于是,吴江陵先生坚持了自己起初的选择。

毕业后,吴江陵先生参加了设计工作。兴趣和付出使得吴江陵先生的专业技能越来越精湛。后来,他被聘为《读者文摘》亚洲区的美术总监。在那里,他工作了8年半。

《读者文摘》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杂志之一。对于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人来说,能进入这样的公司并负责管理全部的美编工作,实在是一件求之不得的美事。真知来源于体验。随着工作年限的越来越长,吴江陵先生负责的杂务越来越多,而他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能从工作中收获乐趣和快乐,包围他的只有压力和劳累。因此,他决定离开这家公司并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有了自己的公司,便有了工作上的自由,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更多向老师学习、和艺术界朋友交流的机会。读中学的时候,吴江陵先生曾到艺校学画。而他对画画的热爱和坚持,似乎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工作后,他偶遇了岭南派绘画大师杨善深先生。他对杨老师说:“我想跟您学画,可以吗?”杨先生说:“可以。”这段简单的对话就是吴江陵先生拜师学艺的开始。这和人们头脑中惯有的拜师之路不太一样,它平常真实,朴实自然。

其实,在吴江陵先生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令人意外又十分有趣的事情。比如,他现在的公司由同事全面负责管理,只有遇到大难题,他才会出面。他说:“因为同事和公司一同成长,彼此十分了解。所以很安心。”简单的话蕴含着大道理。又比如,他担任了许多社团的职务,却很少出席社团活动。他说,他害怕聚会时遇到话不投机的人,而相互投机的人可以胡说八道。真正的好朋友之间是没有芥蒂、畅所欲言的。吴江陵先生风趣的话语又何尝不是朋友真谛的揭示?

砥砺奋斗 未来仍创作不息

艺术创作需要砥砺琢磨,有时,它近乎一种挣扎。吴江陵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刚学画画时不累,创作时很累。这种累来自于艺术表达的苦与难。”尽管如此,吴江陵先生仍执着于斯,奋斗于斯。

刚开始跟老师学画时,吴江陵先生学的是“水墨画”。和学院学习的方法不同,他学画的主要方式是:老师画一笔,他看一笔,然后自己尝试。由于小时候扎实的画画功底以及对艺术美感极强的领悟力,在老师那里,他学得很快。每次,他的作品都会被老师评为“优”。在跟了老师两年后,老师告诉吴江陵先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了。老师说:“其实,你不必跟着我。你可以自己发挥,多花点心思在草稿上面,然后拿来和我研究一下。”

两年多时间就可以出师,在他的同门师兄弟中,这是很快的。这也显示了吴江陵先生在画画上的天赋。但他说:“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两个资质一样的小孩,最后成就更大的肯定是那个更加努力的。另外,兴趣也非常重要,有兴趣才能做到最好。”

吴江陵先生接受专业的培训,是从中学开始的,而他对画画的兴趣,则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或许是内心对艺术世界向往之情的驱使,在读到唐朝诗仙李白的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原名改为“江陵”二字。联想到诗句,确乎是能让人感受到“江陵”二字所传达的愉悦、畅快、自由和洒脱。

人如其名,画亦如人。小写意的水墨画是吴江陵先生最喜爱、也最擅长的。题材方面,他现在正专攻山水画。吴江陵先生说,他不喜欢工笔画。在画画的难易程度上,花鸟画比较难学一些,山水画则是初学容易,要真正画好很难。

吴江陵先生的画室充满了中国风的雅韵之气。许多画家的作品随处可见。吴江陵先生说:“别人的画是营养。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很好。”在吴江陵先生看来,艺术家的个性并不是固步自封,保持特点和开发意识并不矛盾。他说:“和有长处的人聊天,就像吃维他命。”话语中,他的风趣幽默再次展露无遗。

因为拥有这样广阔的胸襟,吴江陵先生将创作当成了一个不断学习、研习的过程。即便是在美国那段搁笔的时间里,他也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关注和体验。在他进美国一所大学读电脑平面设计时,他也时常会和朋友聊起绘画、东西方艺术的差异等话题。他参观了美国许多的艺术博物馆。更为重要的是,他浸润在西方文化氛围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西方人的审美形态。而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基了深厚的基础。艺术界的朋友评论他是“手停了,但眼睛没停,心没停。”

诚如斯言,回到香港后,吴江陵先生对画画迸发出了深藏已久的激情。2008年底,他毅然进入香港大学,开始攻读中国绘画专业。海内外生活的经验,使得他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全面、更精到的诠释。吴江陵先生说,港大两年多的学习时光,对他的影响很大。正因如此,造访他的朋友,才能欣赏到他的一幅幅手法熟练、意境隽永的画作。

朋友说他对艺术作品的要求很高,甚至近于苛刻。而他也确实如此,他说:“艺术是没有止境的。今天看昨天的作品,就能看到一些不妥的地方。”对于自己目前的创作水平,他谦虚地用“一般”来评价。在谈到商业化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时,吴江陵先生说,完全用金钱来衡量艺术价值不太好,但可喜的是,艺术界确实有许多人才。

吴江陵先生早已开始自己的旅行计划。已经去过了欧美国家,并走遍了内地的许多省份。他说:“艺术的路很长,我现在依然看不到自己心里内涵的全部。在香港,创作环境不算很好,爱艺术的人很多,但都是作为业余爱好,没那么商业化。”

伫立在吴江陵先生的画前,想到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凝望,细细品味,越久便越能感受到他画中深远、悠长的意境。慢慢地,看画的人也会飘逸远去,不再拘束于室,彷佛放浪形骸于山川秀林,隐隐可见,飘渺似仙。

吴江陵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春风画会会员

华人现代艺术研究会会员

人生领悟范文6

王福生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上中学时,偶遇一本《征服病菌的道路》的科普书,使他对细菌和病毒这些微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1989年,已经拿到医学硕士学位的王福生再次考取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吴祖泽院士。

导师的严谨务实作风对王福生的从医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治病还是做科研,他都要求自己: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在他所在的第三0二医院(以下简称三0二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他提出七字方针:二艺、三心、四能力。二艺指临床实践和医学理论的技艺;三心是指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事业要有进取心;四能力是指要有很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福生开始搜集乙肝患者治疗的资料及对病人随访。那时候没有电子病例,就靠手写、复印,还要整理、归类、分析,工作量十分繁杂。王福生坚持了十几年,换来了4000多例乙肝患者样本,完成了“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研究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做临床科研,必须务实,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踏实敬业的精神。”凭着严谨务实的作风,十几年来,王福生获得了众多国内外的成果奖。

一个规划,完成了传染病防治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98年,王福生拒绝了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的高薪聘请,带着国内紧缺试剂、重要菌种及实验设备回到三0二医院。不久,王福生就被临危受命,担任全军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但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研究室的课题几乎贴着清一色的“院内”和“军内”标签,其他国家级课题一个都没有;发表的文章也都没走出国门;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真可谓“一穷二白”。

医院的20万元启动资金,科企联姻的方式风险投资500万元,成为王福生淘到科研经费的“第一桶金”。

于是,他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将它分解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前一个阶段,三年实现,叫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第二个阶段,要达到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目标。沿着这一设定的目标,研究所(室)逐步走出困境。

五年来,王福生牵头成功申报了全军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室)陆续在国外杂志发表英文文章,并承担起国家重大专项、“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课题、军队和北京市重点课题等数十项,每年争取的科研经费达四、五百万元,研究所(室)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一种疗法,摘掉乙肝歧视的帽子

“很多乙肝患者因病情原因,在工作和生活中备受歧视,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感受。”王福生说,“当时特别想找到一种方法,能帮他们摘掉被歧视的帽子。”

因此,一直以来,王福生把慢性乙肝临床诊治面临的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2000年,长期关注国外前沿动态的他提出了免疫细胞治疗慢性肝炎的想法。

说干就干,王福生有空就泡在实验室,带领课题组成员刻苦攻关。

“那时他很拼命,白天黑夜、节假日都呆在实验室,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个面包,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记不清多少次累的晕倒在实验室里,只要醒过来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同事回忆说。现在,王福生及其团队已经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CIK细胞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试验,第一个获得CIK细胞临床治疗批文。CIK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治疗手段,十年来治疗肝病患者近千例次,安全性达100%,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审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本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成功,王福生却感觉到了责任。他这样告诉记者:“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在于研究成果能被用于实践并产生效益,而不只是成绩本身和发了多少文章。我希望我们的疗法,能帮更多乙肝病患者摘掉被歧视的帽子,开心的工作和生活。”

一种理念,首次提出乙肝治疗的“爬坡假说”

从乙肝病患者到健康人有多远?“要经过3座‘大山’。”王福生形象地说,这三座“大山”是:病毒持续在体内存在;肝脏病理学异常(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等);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紊乱。

在研究“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的过程中,通过对4000多例病案的分析,王福生发现:这三座“大山”并非不可翻越。为此,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乙肝治疗的:“爬坡假说”。

“对乙肝患者首先进行最基本的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和抗原合成,为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压’,同时进行保护肝脏治疗,阻断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王福生解释说,“仅抑制病毒复制似乎仍无法恢复受损的免疫系统,须借助外力进一步提高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即在抗病毒和保肝治疗基础上联合有效的免疫调节治疗,帮助患者发生HBeAg(乙肝核心抗原)和HBsAg(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充分恢复患者抗病毒免疫应答,最终达到持久清除病毒、恢复机体保护性免疫的目的。三步走,变三座‘大山’为一个‘斜坡’。”

“它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假说,而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和长期的随访得出的结论。”王福生说。

乙肝患者孟某,经两年的拉米夫定治疗产生耐药,在三0二医院经过4次免疫细胞治疗,随访5年,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肝功能一直正常。这样的病例很多很多……

“每当看到乙肝患者成为健康人,每当看到病人送来的锦旗,每当读到病人发自肺腑写来的感谢信,我的内心感到很欣慰,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王福生说。

一种责任,让传染病防治事业后继有人

作为国际知名的传染病和细胞治疗专家,王福生擅长疑难肝病和艾滋病及其它传染病的诊治和研究,并取得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成绩,实现了三0二医院在肝病领域国家高层次人才奖励“零”的突破。多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瞄准国际疑难肝病和艾滋病等诊治难题奋力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在王福生的研究所里,对争取到的重大研究项目都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子课题多由年轻人(包括在学的研究生)承担,大型先进仪器由年轻人负责管理。所里还制定措施,为大家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打破资历框框。

“这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0二医院肝病生物治疗中心张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