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学散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学散步范文1
关键词:因物构思;立象尽意;气韵生动;自然美;绘画美;建筑美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63-0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多也。”汉字的原始阶段是以象形为主要特征,而后乃发展成为形声相结合的特点。现如今,汉字以形为主,注重音义结合,形成表形,表音,表义三位一体的完备系统。汉字可以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艺术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将从“自然美”以及闻一多先生《诗的格律》中的“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角度出发,浅析汉字的美学特质。
一、“因物构思”中的自然美
汉字是由线条图画发展而来的。由图画演变为笔画简单的文字,再由笔画简单的文字进一步创制出大量新的文字。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的。古文字学家姜亮夫先生说:“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因为每个字不论它有几个部分,或二合,或三合,或四五合,而每个部分溯其原始,都必然是一个象形,即使是表音部分,也是以其形所应有的音为音,而不是一个单纯作音标用的符合,至多只有几个作象征符合的‘文’”。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的象形字,这些象形字大多是根据实物描写出来的,简繁有别,线条清晰,布局合理。在现代汉语的汉字系统中,形声字占据很大的比重;但是追根溯源,较之形声字,象形字更多的彰显了汉字的“原生态”。上面所举的文字都通过最朴质无华的线条图形来作为自身表征,集中展现了象形文字绘画中的自然之美。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线条作为汉字的有机组成,不管是平直,曲折,还是放射,都可以具备流动美以及曲折美。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替须象其一物,若焉之形 ,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亦即强调汉字书法中讲究的是追求形似、结构的得体以及神似;简言之,即有章法,有法度。因此,中国的象形文字,则无论从线条还是绘画的角度欣赏,都代表了古老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质以及艺术成就。
王国维先生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汉字的初始状态是因物构思而形成的,这种“因物构思”的自然美本身就是以形式之美作为主要途径彰显的。《美学原理》中写到,所谓形式美指的是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上面表格中的象形文字的线条某种程度上也是有规律的:直线表现刚劲,曲线表现柔美,波纹线表现轻快流畅,幅状放射线表现奔放,交错线表现激荡,平行线表现安稳等等。比如上面所举的例子“车”,通过柔美的曲线与交错的线条,勾勒出一幅极具形式美的图画。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也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灿焉成章”(成公绥《隶书体》),或“纪纲万事”(卫恒《四体书势》),“博采众美”(张怀《书断》),造出丰富多姿、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图式同形、同构的,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形象。由于受到远占绘画装饰性造型以及篆书、金石艺术的影响, 汉字形成了线描艺术外柔内劲的所谓“锦裹铁”的线条,这种外柔内劲的核心精神是中华民族外柔内刚的道家思想的内化标志。
二、“立象尽意”的“绘画美”
象形是汉字形体的基础,但不能说汉字就是象形文字。成熟的汉字,不是形象化地再现自然,而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象征地反映自然。汉字“虽是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他决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他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姜亮夫先生说:“汉字形态的基本精神,是以象征性的线条,带了一些象征作用的符号,而以写实的精神来分析物象,以定一字之形的。……汉字是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的一种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是一个以形达意,形意结合的表意系统。古汉字,从比较简单的图画甲骨文,到商代金文,西周铭文,大多是凭借形态各异的线条组合,把人们带进自由想象的王国,带人走进美的历程。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讲到,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正因此,中国古文字也可以视作古老民族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于艺术的想象以及对于规律的把握,也投射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贝尔把这种能引起审美感情的形式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周易》中谈到,“立象以尽意”。除了自然美之外,汉字还因立象尽意而构成了绘画美。因此,立象尽意是汉字的审美特质。立象尽意,讲的是就是通过外物来“托物言志”,使所立之象融合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或情感体验。不管是国画还是汉字,都追求神似,讲求精神寄托,注重面对物象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索。“依类象形”的汉字,是移注了极丰富的生活和伦理内涵的“文”。可以说,方块形汉字,以一种指意的符号将自然物的形式之美渗入到文字的形象中,使其在表象之美外,又增添了一层意象之美的深层韵味。“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在创作过程中又是主体力量盈缩收纵的网络”,余秋雨这里讲的是东方式的文字之美不仅存在于精神、生命与情感,同时强调了汉字本身力量的美感。
三、“气韵生动”的“建筑美”
上面五种字形都是表示同一个字金文“?”的异体演变,笔者认为,这种字形变化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汉字形体变化如同的建筑美学中的飞动之美:既像随风而动的旗帜,又像狂风中伫立的树木,以一种翻腾或者飞舞的姿态彰显了汉字的活力,表现了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描写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而上面五个字形则可以用“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飞檐”之美来形容。
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这样讲到:“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仔细观察上述四个字(金文)的形态特点,笔者认为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非常讲究和谐,对称之美。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苏州园林》中写道:“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因此,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对称美在空间艺术中可以被称为图案画之美。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空间构筑形式又有各自不可混淆的特点。它们都构筑了一个中心焦点,并以这个焦点为轴,扩散开来,形成一种均匀,端正的美感。总体上讲,如果说甲、金文字一部分形体还保留了图画的痕迹,多数虽已简化为纯然的文字,重心安稳,已俱形式美的要素,但笔画的形态和部位还没有完全定形,呈现出一种天真烂漫的情趣;那么篆书的笔画圆转,笔势向内层空间延伸,形成一个个环抱的圆面,给人以和谐对称,整齐划一的美感。周汝昌先生说:篆体字“笔划萦纡,线条‘圆转’,结体‘内裹’,即‘抱成一团’。这种字,一步不能也无法‘自由’‘放纵’。”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在他的经典著作《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十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而中国的古文字无疑彰显了建筑美学中统一、均衡、比例、尺度等审美特质。
其次,字形半封闭半开放的巧妙结合,趋于稳定的结构构筑了一种无限的空间层次上的美感。上述四个字的不同字形即使在对称之外也不失对空间、对自由、对无限的探寻。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意思是说,所有的景象都把一个大空间吸收进来。而这种吸收,更多的是一种无限思维的扩散。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一窗,一门引出的无限广袤的想象空间,在这两句诗中晕染开来。而从字体本身的小空间过渡到宇宙大空间的大全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美学享受。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因此,可以说,这种大全思想从古到现在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最后,力度的彰显与指向。汉字讲究章法,它并非单调无味的点,也不是粗细分明的线,更多的是一种多维的“面”,注重立体感,注重视角变化与视觉冲击。物理学中,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而汉字的笔画的形态各异正是由于书写作用力大小、强弱、方向运动的轨迹不同造成的,是力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运动的力感。汉字的方块框架图形结构,由于其空间上的定位及相对封闭性,又成为其力度的指向的一个表现形式。汉字造型各异,舒张有度,开阖不一,纵横自如,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空间美感,也有游刃有余的造势之法。另外,从形式美的法则来考察汉字,均衡、对称、比例、节奏、宾主、参差、多样统一等要素,都体现在它的形体构造之中。加上框架内部笔画勾勒、组合、变化的无规则性,具有“八面之势”,使图形充满张力和运动感。有形有势,不管是内在功力的运笔,还是书写的“力透纸背”,都代表了汉字的力度美。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古汉字的发展和其他各民族的文字一样,从依附对自然物象直观感知的图象向独立呈示的图案转换,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复趋向简约,也因此获得了较为独立的发展途径。风格化的自然美,绘画美与建筑美使得古汉字成为古文明社会前进的标志,也因此为人们所欣赏、赞美、考究。不管是甲骨文,金文抑或铭文,都表征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 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2]闻一多.诗的格律[A].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
美学散步范文2
2022关于优秀《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艺术作品的美决定于它所被灌注的生命力是否流畅,和生命力是否被观赏者所感受到而产生共鸣。维纳斯雕像之所以会被人们认为是美丽的,是因为它身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顺滑流畅,没有一丝的滞涩,给人的是一种自然的共鸣。也就是维纳斯雕像的创作者所赋予维纳斯雕像的是一股流畅的生命力,并且使这股生命力深深地蕴藏在维纳斯雕像这一件作品当中,并且让观赏的人也感受到这股力量与情感的流动。一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也是因为创作者的灵感行云流水,以体会一种生命力的流畅感为动力,并没有加以任何的修饰,所寻求的是生命的协调。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2022关于优秀《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宗白华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他所创造出的新的建筑美学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建筑美学思想,还继承和发扬了我们中国传统优秀的建筑美学特色。本文将从建筑的生命本质、建筑的自然意境、建筑的空间之美,三个方面对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观念进行阐释。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美学散步范文3
前段时间,笔者应邀参与某地思想政治课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并担任评委工作。在两天时间里共听了16位教师的新授课(其中高中8节、初中8节),这些教师无一例外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普遍精美,课件展示流程顺畅,从技术上说似乎是完美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缺少了些什么。后来慢慢回味,才发现其中的一些课堂固然气氛活跃,堪称精彩,但只是完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整堂课教师忙碌于操作微机,多媒体轰炸与动画渲染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大打折扣。事实上,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用与不用,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应该做到恰切、适度、高效。在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上,应力争做到“三不要”。
一是不要忘了学生。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应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学生顺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核心,决不能由教师唱主角,学生沦为配角。具体到课件制作,从材料选取、情境设置,到问题提出、材料解读,都要首先考虑学情。课件的使用更要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跟进,破除那种教师预设好的“一问一答”“答案唯一”模式,将材料的解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总结。在这次优质课评选中,16位参赛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整节课都是站在讲台电脑屏幕前按部就班地操作微机,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中,缺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情感沟通,更别提育人的榜样作用。在全部16堂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多个教学情境,但一些教师设计情境时没能突出主题,没有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造成了教学结构失衡,虽然花了很多力气,但却是无用功。不仅如此,教师们设计的教学问题也存在脱离学情的弊端。16位教师中只有1人关注到课堂生成,依据课堂上学生的疑问,脱离课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师生合作、生生探究。另外15位教师只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一枚棋子,按照教师的要求解答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学生的自主思维并没有得到启发和锻炼。从本质上说,这种教学仍然是一种教师本位的灌输。
二是不要设置太多情境。多媒体课件若情境太多,信息庞杂,不仅无法顺畅完成教学任务,更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冲淡重点探讨的内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本次优质课评选中,有位高中教师抽中的课题是《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他选用的图片、影视资料、文字材料多达四十多幅,一节课从头至尾都是播放课件和教师解读,到下课铃响,教学内容还没有完成。而且他选取的有些材料显然是无效的,如上课伊始播放了2分多钟的超市购物视频,让学生观察哪些顾客是理性购物,哪些顾客是非理性购物,这样的问题很难在这段视频中看出来。另一位高中教师抽中的课题是《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他选用的教学材料主要有两份,一是自己的家庭支出结构图和父母的家庭消费结构图,二是国家统计局的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第一份材料因为贴近生活实际,备受学生欢迎。教师围绕这两份结构图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对比两份家庭支出结构比重图,分析哪个家庭消费水平高一些?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接着让学生计算两家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影响消费因素的理解。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消费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课堂进入到“关注社会”环节时,教师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降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教学目标圆满达成。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我以为多媒体课件材料的选用必须少而精,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必要的取舍,图片、视频资料控制在15幅之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回味、消化、互动,坚决避免信息过剩和“灌、赶”现象。
美学散步范文4
关键词:“武士三部曲”;美学;武士;山田洋次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有这样一群“上班族”――武士,他们腰肋虽然配着双刀,但身份象征远大于实际意义,柴米油盐和酸甜苦辣的琐屑日常才是他们所要应对的真实人生。本文从其特色种探寻其美学的价值,并总结导演山田洋次的美学意念。
1 “武士三部曲”的特色
“武士三部曲”都改编自藤泽周平(1927~1997)的小说,由山田洋次来导演,这三部电影分别是《黄昏的清兵卫》《隐剑鬼爪》和《武士的一分》。电影都反映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武士们的生活与工作状况,以及周围人与其各种各样的关系。核心是通过下级武士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以及武士的决斗,反映出真正的武士精神,与其说那是武士道,倒不如说是剑道的精神。
1.1 远离政治
“武士三部曲”中的男主人公多为武家官阶较低或家道中落的中下层武士,这种普通人的生活,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避开大小主子借冠冕堂皇“武士道”名义对武士进行实质性的压榨和欺骗。而武士以死完成“报恩”义务而获得名誉评价的伦理意识被“为上者”利用。[1]但电影中的武士们最终仍未能幸免于被其统治阶级逼迫出手的命运,成为上头主子及其利益集团的工具、打手或牺牲品。比如电影《黄昏的清兵卫》中,藩主得知清兵卫的才能后,强命他前去处决一名不得已才的反叛武士,清兵卫并不愿接受命令,在藩主的软硬兼施下才被迫前往。
在“武士三部曲”中隐忍如斯的武士一个个陷入如此不堪的境地,这也许才是导演山田洋次对武士道乃至整个日本的反思。
1.2 忠于家庭
日本的近现代的武士与封建时代的武士是不同的。古代的武士侧重于武士集团,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称为杀人工具。而近现代江户时期的武士道为个人生存原则,武士的精神不再仅仅是某种效忠主人的制度和规则是,也成为他们各个生活方面的准则。[2]《黄昏清兵卫》中的清兵卫外表平凡,但是都拥有高超的武艺,在派系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士的一分》中的新之丞在妻子被欺负后没有盲侠座头市遇神杀神的戾气,却多了一分视死如归的神气,胜负已分的一刹那,武士的尊严已经拿回,那颗从容淡定的心已经可以接受妻子的回归和余生的茫茫黑暗。
1.3 正义使者
在“武士三部曲”中正义必胜是导演要传达的世界观,不管之前多么的凶险,男主角所在的一派总是会力挽狂澜战胜另一派,取得政治上的胜利,而这些就是山田洋次为我们营造的武士世界,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感受那些有如黄昏般温暖的温情武士形象,给予上班族们安身立命之道,这也是他的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2 “武士三部曲”的美学
马塞尔・马尔丹(Gabriel Marcel)在《电影语言》中说到,“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3]是“一种具有感染价值的美学现实”[3]和“一种具有涵义的感知现实”,[3]这种观点反映了电影“画面本体”的美学要求。在一些讲究构图与布景的导演作品中,不难看出一种画面先行的倾向,比如拍摄手法之一即是注重电影画面的形式感,力求使每一帧影像都做到自然、唯美而不呆板做作。久而久之,这种形式上的刻意追求便转化成一种电影内在意义上的审美诉求。
“按作者论的观点,电影导演即相当于一部文学作品的单一作者,其作品要有个人风格、个人视野,而且能够持续地在作品中展现。”[4]在电影导演中,山田洋次是为数不多的完全符合作者论要求的艺术家,他不仅参与了自己全部作品的编剧,在剧本创作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作者”,而且他的个人风格与个人视野也在作品中得到持续的呈现。就像巴尔扎克拥有《人间喜剧》一样,黑泽明倾尽多年心血完成的“武士三部曲”也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史诗,经过那些主人公们的层层渲染,终于描绘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武士形象,我们也从中探寻到其所反映的美学意境。
2.1 幽玄之美
幽玄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之一,在日本文化发展中有着久远的历史,渗透在日本文学、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5]“幽玄”是日本古典诗歌理论、戏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追求“神似”之美,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通过引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追求神似和意境的观念非常相似。
电影虽是写实的艺术,但也同样能体现出对“象外之意象,景外之虚景”的追求。山田洋次在《黄昏清兵卫》中的让黄昏西下的场景反复出现,似乎预示着命运的不可预料,消失于阴暗的走廊恰好似鬼神降临的“桥廊”,而房间里墙上弥漫的血迹,又使人想起罪与罚的惨烈。在《隐剑鬼爪》里他用奔放的原色来表现强烈的生命感。在《武士的一分》里用若影若现的萤火虫来衬托人物的心痛欲碎,这种真实性不体现在客观物体的真实上,而是表现为情态、思绪、心理和感受的真实。
这是一种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传达出来的艺术化的真实,一种凝聚着追求幽玄与意境的传统美学精神的真实。山田洋次的创作手法简约凝练,表面平静如水,而内心波澜壮阔,没有奢侈无度,但却有无限的张力,这既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创作态度和生活态度。
2.2 真实之美
在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看来,电影摄影技术的诞生,使人类“与时间抗衡”的“基本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电影中还原真实了。作为巴赞美学的奠基之作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发表于1945年,在此后的美学中,他一直坚持这点,并说“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6]
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作品与其他日本影片风格迥异,他并未像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1903~1963)那样描绘坐在榻榻米上呼噜呼噜吃茶泡饭的人,也从未把秋刀鱼的味道当作象征幸福的味道,而总是描写那昂扬着生命力的世界。在沉静、敏感、纤细的日本导演中,他确实是别树一帜,他极其富有日本的情操,是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深深汲取营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逼近日本人的本来面目,也洋溢着对日本风土人情的深切认同与感叹。
3 结语
海面上漂浮的冰山看得见的部分之所以雄伟壮观,是由海下那看不见的部分来决定的。山田洋次启迪世人要学会以见知隐,用心去体会沧海桑田和世迁,表达了他对日本武士道和武士精神的思考。
总而言之,武士三部曲格局虽小,没有黑泽明的史诗气魄和悲剧内涵,也称不上华丽、没有“百人斩”和鲜血直飙,但是耐人寻味,纯以气质动人。如果说山田洋次是一棵摇曳出多种风情的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根始终牢牢地插在日本文化的土壤中,他的作品实际上早已成为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艺术形式高度契合的艺术珍品。
参考文献:
[1] 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2):111.
[2] 娄贵书.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0.
[3] 马塞尔・马尔丹(法).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4,7.
[4] 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9.
[5] 韩维柱.日本中世和歌美的最高境界――幽玄[J].时代文学(下),2012(2):61.
美学散步范文5
1米2左右,因个人身高、脚步大小而定。
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与三级跳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立定三级跳远以双脚用力蹬地,使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直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后用有力的腿屈膝向前上方抬起,并积极落地;然后另一腿向前上方高抬,有利腿迅速蹬地跳起进行跨跳,接着跨跳腿积极踏跳,经腾空后双脚落入沙坑。
(来源:文章屋网 )
美学散步范文6
[关键词] 激光治疗;血管瘤;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5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192-02
在儿童生长过程中,血管瘤是极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通常于早年发生,之后可停止生长[1]。但其中有一半的血管瘤发生于颌面部,不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还可能并发出血、感染及局部神经压迫。由于草莓状血管瘤易于侵袭的特点,该疾病可能在近眼耳鼻等处产生功能障碍及颜面发育不良,建议早期积极行根治治疗[2]。现探讨三种激光技术在根治儿童颌面部血管瘤上的疗效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入我院2012年6月~2013年3月年龄为5~12岁的面部患草莓状血管瘤患儿285例。其中,单一血管瘤部位245例,两个以上部位的为40例。瘤体直径0.80~5.14cm。就诊分组前患儿均未接受其他治疗亦或罹患其他疾病。随机分为半导体激光组(86例),Nd∶YAG激光组(98例)和CO2激光组(101例)。
1.2 手术设备
Nd∶YAG组标准采用最小激光凝固剂疗法为基础(Cutera公司美国)波长1064nm,光纤直径0.5mm,输出功率100W可调,直径2mm。半导体激光组采用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仪器,参数一致。二氧化碳激光组采用北京光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参数一致。
1.3 手术方案
患儿以0.5%氯己定消毒局部皮肤,复方利多卡因软膏涂抹麻醉(在患处皮肤涂厚度4mm软膏,配合密封敷膜45min),瘤体较大的儿童患者配合基础麻醉及监护。3组治疗参数相同(功率100W、光斑直径0.5cm、功率密度318W/cm2),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半导体激光组和Nd∶YAG激光组分别行非接触式扫描凝同术,CO2激光组行气化术。采用散点定位扫描辐射,瘤体持续照射至瘤体局部变白收缩减小时间约2s,移动光斑扩大治疗区域直至整个瘤体收缩。
1.4 疗效评估
采用SPSS version 13软件处理,瘤体大小以及瘤体数量与不同激光疗效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共计285例患儿完全随机分组为半导体激光组(86例),Nd∶YAG激光组(98例)和CO2激光组(101例)。据激光分组情况,表1可知三组间的血管瘤直径大小分布在2.98~3.17cm,瘤体数目单发为81~87枚而多发为15~12枚。两者在三组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x2检验,三种激光治疗组治疗颌面部的草莓状血管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d∶YAG激光组相对于CO2激光组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存在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管瘤为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鲜红斑痣。通常于一岁左右发病,之后数年可停止生长,有报道称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多见,随后4~10年时间内逐步消退甚至康复[3]。由于发生于颌面部的血管瘤,不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还因其易于侵袭的特点,可能并发出血、感染及局部神经压迫的不良反应及近眼耳鼻等处产生功能障碍及颜面发育不良,建议早期积极行根治治疗[2-4]。
对于儿童颌面部的血管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或者血管瘤供应动脉栓塞术,外科单纯切除和物理冷冻或注射相应药物等,但由于儿童本身的发育特点,诸多传统技术存在风险和不同程度的不良术后反应,从而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2-8]。近十余年来,激光技术由于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已经逐步成为治疗局部血管瘤的建议首先方法[2]。
目前,儿童面部血管瘤治疗的方向多集中在激光技术上,主要选择三种激光治疗方案半导体激光,二氧化碳激光及Nd∶YAG激光各有优缺点,本文的目的即探讨三种激光技术在根治儿童颌面部血管瘤上的疗效及评估。结合本组研究。共计治愈208例(73.0%),好转50例(17.5%),无效27(9.5%)。半导体组有效治愈56例(65.1%),好转20(23.3%),无效10(11.6%)。三种激光治疗组治疗颌面部的草莓状血管瘤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
经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三种激光治疗组治疗颌面部的草莓状血管瘤存在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的Nd∶YAG激光组根据统计结果可认为是比较优势的治疗选择。具有疗效好,无效率低的优势。此外,不同的激光组治疗,在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同一组激光治疗的不同患者也可能出现较明显的预后不同[7-9]。可能与患者本身特异性体质有关联,也可能是不同的激光仪的差异[5-9]。两两比较可知:Nd∶YAG激光组与半导体激光组在治愈和好转的患者疗效上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CO2激光组与半导体激光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Nd∶YAG激光组相对于CO2激光组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经过笔者研究认为,5~12岁的患儿,一旦出现了草莓状血管瘤,建议早期手术以期根除,术后效果良好,有限瘢痕也为患儿家属所接受。并且血管瘤尚处于始发阶段时实施激光治疗根除不仅操作简单,费用低而且疗程短康复良好,优势不言而喻[5-6]。
[参考文献]
[1] 林维嘉,黄一锦,柯晓苹.VPW 532nm激光治疗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93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1,12(33):130-132.
[2] 康乐霞.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瘤的新进展[J].求医问药,2013,11(4):323-324.
[3] 赵霞,王静砉,张磊.激光治疗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196例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1,4(40):418.
[4] 肖小娜,梁杰,刘永义.脉冲532nm Nd∶YAG激光非侵入性治疗皮肤草莓状血管瘤560例[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5):499-501.
[5] 牛兵.长脉冲可调脉宽1064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头面部单纯性血管瘤及浅表混合性血管瘤1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73-74.
[6] 黎德燕,刘玉生,梁婉玲.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护理75例[J].当代医学,2012,18(21):118-119.
[7] 李志,清潘宁,戴耕武.脉冲染料激光联合Nd:YAG治疗颌面部草莓状血管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2,19(1):35-37.
[8] 牛兵.长脉冲可调脉宽1064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头面部单纯性血管瘤及浅表混合性血管瘤1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