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倒叙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倒叙作文范文1
我很渺小
渺小得你们只记得那一棵红树
只有当我掉下的时候
才会看我一眼
月亮说
我很深沉
是那一般的让你无法琢磨
只有八月十五的时候
才不会再残缺
黄昏说
我来过,在昨天
在今天的世界里
我从没来过······
夕阳,一直无话
倒影着我残缺异常的生命
静静的听我絮絮叨叨
当橘黄色的眼泪羞羞的落下时
沉默和喧闹的混乱
倒叙作文范文2
稻草人它停止了身体,扇子也不会倾斜了,稻草人的精神非常好。
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忽然,上天对稻草人的善良、忠诚所感动。上天把农人的眼睛医治好了,稻草人毫不知情,以为农田里的庄稼不能挽救了。在稻草人痛苦的过程中,农人他仿佛能感应到稻草人的痛苦。他就来到了农田边。稻草人心想:“主人不知道能不能看清楚农田里有肉虫。”农人那惊讶的表情让稻草人有了一线希望。农人他知道了肉虫在田里吃稻穗,他就进行驱赶。肉虫没了,稻草人精神了,农人露出了欣慰的满意的笑容,农人那刀割似的皱纹散开了。
稻草人跟农人每天开开心心的作伴,有小虫她们就进行驱赶,有蛾卵她们就进行消灭。日复一日,在哪农田里开满了又大又饱满的稻穗。农人那欣慰的笑容让稻草人的身体不再弯,扇子不再倾斜。
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是因为他相信奇迹是不会发生在它身上的,最终奇迹还是发生了。
紫金县第二小学六年级:邱浚鑫
倒叙作文范文3
首先我感到作文训练必须有总体设计,不能无目的地零打碎敲。教师应依托教材遵循读写结合的路子,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考虑每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哪些帮助,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出初步的写作训练计划。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写作训练的方向,而不至于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其二写作指导一定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学期伊始我分析了学生的写作状况,感到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一是写作目的不明确,作文时感到头痛,视作文为苦差使;二是勉强凑合草率成篇,“剜到篮子里就是菜”;三是面对题目目瞪口呆,感到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四是原地踏步,重复以往的作文,只注意“输出”,不注意“输入”,有“坐吃山空”的危机感;五是徘徊观望,慢慢吞吞,拖拉成风。针对上述五种情况,我分别采取了相应措施:
一、为使学生写有目标,对作文从望而怯步到迈开大步,我做了以下工作:
1、帮学生树立写作目的,使其认清提高写作能力对自己的巨大意义及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2、树立学习榜样,常向全班同学推荐写得较好的作文,让他们感到学有榜样,榜样就在自己身边并非高不可攀;3、增强趣味性,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百喻经》里等小故事,可作为作文材料,这些材料生动形象寓意深长,同学们听了兴趣盎然;4、树信心,及时肯定鼓励同学作文中亮点和进步。由于做了以上工作,学生在写作上迈开了步子,从原来的兴趣索然到后来的兴趣盎然。 而且在写作训练之前,老师先根据这次训练的目的意图及要求,明确向学生提出此次训练的目标,使每位学生都心中有数。写作训练的目标准了,导向明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不至于盲目、走弯路,也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二、为使学生文有立意,我从就事论事讲立意,着意做好启发工作。
学生作文时往往不注意立意,看到题目就信手漫笔地写下去,不是平铺直叙无中心,就是杂乱无章多中心,使人读了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课文教学反复启发点拨,强调立意的重要性。古人云“意在笔先”。我通过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文章是材料的组合,选哪些材料怎么组合全靠立意,不立意文章里的那些材料和语言是无帅之兵,是乌合之众。懂得写文章先要立意,确立中心,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使用材料,安排详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为此我着意对学生加强立意的指导和训练。1、教学生善于挖掘材料:许多学生作文大都似曾相识,千人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随大流。“文章切忌随人后”,要使文章立意新颖,根本途径就在于选择恰当的“角度”。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描写、去挖掘,自然就可发现新意。2、教学生学会求异思维:作文只有新才美,只有美才有慑人魂魄的魅力。求异思维就要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观点,言人所未言,想人所未想。 3、对学生加强立意求新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用慧眼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对观察所得进行思考、分析,并注意捕捉观察中的点滴感受,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获得新颖、独特的“意”。另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一分钟讲演,一句话新闻,读书读报活动等间接搜集材料。只有获得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占有大量的写作材料,才能提炼出新颖深刻的“意”。
三、为使学生从一筹莫展到豁然贯通,我就扶他一把,扶其上马。
所谓“扶”,一种是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另一种是先放手让学生去写,事先不给任何框框写后再讲评,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扶”在内容上教给学生一定写作方法,并启发其开拓思路。有些学生写记叙文时平铺直叙,写议论文时又是事例堆砌。我教给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又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归纳论证等手法。本学期课文中记叙文多议论文少,而学生写作训练重点在议论文上,这样就产生了读与写的矛盾。我努力将记叙文中的写作方法移花接木用到议论文训练上来。当然学生面对题目一筹莫展有时跟他们对题目不理解,无法选择角度和确定突破口有关。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了训练,教给学生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为使学生摆脱拖拉,我对学生提出了写作的时间要求。
倒叙作文范文4
第一步:明确目标在写作训练之前,笔者首先根据这次训练的目的意图及要求,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这次训练的目标,使学生个个心中有数。当然,目标的设计一要具体,切忌笼统空泛,比如写记叙描写性的文题,不应只是“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具体、生动”之类的话;二要有针对性,目标的设计应结合学生实际,充分估计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写作训练的目标准了,导向明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不至于盲目地走弯路,也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第二步:研读领悟针对目标要求,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题型同类的文章。其目的有三:一是感知“写什么”,二是丰富积累,三是培养语感。同时指定(印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二至三篇,要求学生仔细研读领悟,初步了解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注意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这一步骤比较重要,它为下一步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了铺垫,是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阅读的材料则还可供学生在实际写作时模仿与借鉴。
第三步:探讨写法在上述研读领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对这类文章的写法(主要是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异同,寻找共性,探求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共识。关于文章的写法问题,古人说“文无定法”,可大体则有。中学生训练的四类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实用)中,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自不待言,其他体裁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就议论文而言,总的来说通常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亦即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这就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模式。具体到某一题型又有相对的定式,如对一般事理的阐发可采用“引话题亮观点”“正面说反面议”“驳异议明是非”“提办法做总结”(古人称之为“起、承、转、合”)的思路展开,而对一些消极现象的评论则以采用“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道实质”的构思方法为佳,如此等等。
一般地说,对文章写法的探讨,我们固然应注意审题立意、选材剪裁、语言表达等方面,但更应着眼于文章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揣摩上,因为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中学生写作的困惑主要有两点: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解决这两个问题,前者易,后者难。而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模式,有助于学生摆脱不知“怎么写”的迷惘,从而合理地谋篇布局,严谨地构思行文。因此,在写作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写法探讨”这一环节。抓住这一作前指导的环节,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该“怎么写”的问题,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第四步:训练操作这一步骤的实施,大体分这几步进行:首先出示文题,接着进行审题指导。审题指导的侧重点可因题型、文体的差别而异,对记叙性的命题作文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如何把握“旨趣”;而对供料型议论文,审题指导的内容应着重如下几个方面:(1)弄清着眼点,抓住材料的“神”;(2)把握侧重点,确定最佳议论角度;(3)选准联系点,力求和生活贴近,等等。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最后师生同作。平时的训练,通常是学生习作,教师“旁观”;其实,学生习作,教师亦下水垂范,我以为这个办法很好。师生共同参与,对学生来说,可激发兴趣,增强“竞争”意识;就教师而言,“下水”尝试,不仅与学生沟通了感情,而且能品尝到训练的甘苦,真切地体会到这次写作的困惑之所在,以便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有利于加强习作指导的针对性。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常我们自己不“下水”实践,只知纸上谈兵,叫学生写作是缺乏说服力的。当然,教师“下水”垂范,既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还需要有点勇气。这个道理不言而喻。
第五步:交流评议习作初稿拟成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便结合各自的写作实际,在课上或课后作双向交流,分别谈本次写作的心得体会,尤其是主要困惑,及时而准确地反馈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信息。然后在全班筛选、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和意图的优秀习作(包括教师的“下水文”在内)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组(每一组二至三篇即可),引导学生集体议论,对比剖析,品评优劣。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并揭示其成功的底蕴;对另一类习作则分析其典型失误之所在。这里姑且不论以上这一做法有多大好处,只是说它的确一改了过去那种在习作讲评课上通常仅由教师评议讲析的习惯做法,“交流”乃属创新之举,而“评议”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做法还多少带点“教学民主”的味儿,与传统的做法相比,总算是进步了。
第六步:指点迷津经过上述交流评议,随后重点小结归纳出本次写作训练中出现的典型失误,并进而给学生指点诊治的方法。这样做,其目的在于诫人以谬,让学生引以为鉴,同时“治病于已然”。这一步至关重要,它侧重于解决“不该怎么写”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症下药,纠正偏差,从而走出写作的误区。
第七步:修改重作要求学生重温此次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基本写法、易犯毛病……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然后对照自己的习作当堂进行自改,或者互改。对一般习作应作大幅度的修改,乃至重作,以便升格提高;优秀习作则进一步加工润色,以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笔者则有目的有规律(便于轮番循环,且好、中、差兼顾)地重点抽改(面批)几篇。同时,对学生的批改适当作巡回指导并及时检查、验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应当指出,在这一环节上,我们似乎没有尽到对每一位学生的习作进行“精批细改”的义务,但我以为这倒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尝试。广大语文教师呼唤作文教学的改革,他们(包括我在内)的最大愿望之一是渴望能从“愚公移山”式的作文批改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因此,只要我们的尝试是切实可行、讲求实效的,那大可不避“偷懒取巧”的嫌疑。
倒叙作文范文5
【关键词】指导;写作;人和事;对象;透彻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面对初学写作的初中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其少走弯路,是完全必要的。我主要谈谈记叙文的写作,虽然方法比较老套拙劣,希望能和大家切磋交流。
1、置身社会,观察生活的人和事
一要观察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二要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2、指导学生力求写实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要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二要让人物自我表演。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3、记叙文要以情感人,不是记流水帐
其实任何文章都是以情感人的,只不过记叙文的“情”必须是“真情实意”。这里的“真情实意”要靠平时的观察、体验、感悟积累所成。如果仅仅想“临场发挥”那是万万不成的。平日要有一颗“善感”的心,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有意识的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装进一个情感“储蓄罐”里,积少成多,你就会变成一个“有情人”,写作时就能妙笔生花了
短短的800多字的文章,如果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直写到星期天,人人会写,但写好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有限的篇幅呢(800字),如果涉及的事情越多,头绪就越复杂,就越难把事情说清楚说透彻。越想面面俱到,越不能面面俱到,结果反而会“面面不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的形象化表达。所以我们写记叙文切忌时间或空间跨度太大,最好集中在一点,把事情说清楚,把人物写活,把景物写真实就可以了。不要把场面摆的很大,搭一个大大的“戏台”,光配角就挤满了舞台,等真正的主角出场已经没有空间可以立足了。这样的“戏”怎能让观众拍手叫好呢?
4、巧妙的开头铿锵有力地结尾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会使文章增加色彩,“凤头”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单纯认为就是词藻美,语句美,而是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是美。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渲染就是能用简要的语句将其意突出,抓住读者,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当然这是写诗的要求,写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铺垫就是做些必要的铺陈和垫衬。
5、“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倒叙作文范文6
一、叙事传情
将浓郁的情感融于一定的事件之中,这些事件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依托,流露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如《父爱昼无眠》一文的作者就是通过叙事来传达父子情深的:一位下岗的父亲为了凑足儿子的学费,夜间到浴池替人擦背;为了让儿子静心学习,白天在浴池的客座上躺睡。父子在浴池相见时,父亲反而觉得自己给儿子丢了面子,“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和你的同学看见,叫你没面子,哪料到这么巧……。”这些不加雕饰的叙写中,显示了父亲的纯朴和对儿子的挚爱。“我”失声的惊叫,响亮的回答,则饱含着对父亲的感激和抱愧。结尾作者再次叙写了替父亲擦背的感人一幕,“我泪眼汪汪的望着父亲,认真了说:‘爸爸,我想为您擦一次背……’‘好吧,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将父子之情推向了极致,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写景寓情
将自己的感情寄予在客观物象之中,通过客观景物的触发,唤醒作者或作品人物藏在心中的某种感情,从中收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但考生在借助物象时,一定要注意所借的物象在本质上或特征上要与寄寓的感情相似、相通,不能牵强附会。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将所寄寓的情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才能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如一考生在描写爷爷的去世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悲痛时,就运用了写景寓情的方法。她在文章写道“这是一块向阳的山地,阳光从苍松翠柏间隙中闯入,在枯黄的草地上落下斑驳的影。深秋的阳光苍白无力,在晨风的摇曳下甚至有些阴冷。我看着它――那个承载着生命的小盒――一点点的被黄土掩埋,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我知道,我永远的失去你了,我的爷爷。” 通过“苍白无力的阳光”、“枯黄的草地”这些景物,渲染了阴冷凄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痛欲绝的感情,从中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又如《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也是典型的写景寓情之作,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试想如果考生也能用此法,将阅卷老师带入有情之境,自然就能博得高分。
三、细节衬情
好的记叙文都是通过细腻真切的描写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的抒发出来。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描写细节一定要逼真,这样,人物形象才能描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战胜脆弱》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清晨的风吹着,倒也不怎么热,其实并没有我什么活干,只是把整堆的土粪撒开就行了。我坐在地头看爹犁地,因为爹没有我叫我走。随着牛铃声一次次由近到远,又一次次由远到近,天气也越来越热。把一块地犁光是不可能的了,我心里想。果然,在火热的太阳下,那头老牛的汗开始顺着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喘气越来越重,走得越来越慢。我抬眼望父亲,他也一脸的汗水,眼望着牛,眼神中分明流露出关爱和感激,这头牛为我们家出力已六七年了,但父亲并没有停止吆喝,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不肯放下。”文中的“牛铃声”、“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这些细节生动细腻地传达了父亲对老牛的深厚感情。一个好的细节,顶得上千言万语。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饱满真实可信,极富时代特色。初中生写记叙文,务必在描画典型细节方面下功夫。
四、修辞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