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的鸭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的鸭蛋范文1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端午的鸭蛋范文2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丰富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文章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而且灌注了作者的深情,蕴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写得趣味盎然。不仅让读者品尝到鸭蛋的原汁美味,还能品读出鸭蛋的味外之味——民俗风味、生活趣味、思乡情味和语言韵味。

一、品鸭蛋之原汁美味

“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高邮鸭蛋以其独特的口味、多样的吃法、良好的口碑和悠久的历史被人们所熟识。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质细油多,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法多样,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高邮咸蛋的蛋黄是通红的。”蛋白“鲜、细、嫩”,蛋黄“红、沙、油”,最特别的是多为双黄蛋——声名远扬,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鸭蛋是“老品牌”、“老字号”——历史悠久,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

如此特别的鸭蛋:质细油多,吃法多样,一蛋双黄,红白相间,珠联璧合,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何况名声远扬,历史悠久,难怪汪老会对它难以忘怀。感谢散文大师汪曾祺,是他通过作品让我们品尝到高邮鸭蛋的原汁美味。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汪老作为一代文狐,以超脱的平常心态描写出闲情逸致来,内涵看似单一,其实常有味外之味。

二、品鸭蛋之民俗风味

民俗风味表现在对高邮独特端午风俗的描写。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的端午风俗差不多。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有的地方还有系百索子、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有何独特之处呢?

作者先介绍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这是全国各地差不多的风俗,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却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越是有特色的风俗,就越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越需要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为什么要吃“十二红”呢?吃十二红代表着老百姓祈求吉祥平安的心愿。因为红是红火的意思,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咸鸭蛋越红,就越能成为十二红,越能代表老百姓希望过上红红火火生活的美好心愿。十二红把咸鸭蛋与高邮紧紧的连在一起。

作者怀揣一颗童心介绍家乡过端午节时的各种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使人顿觉仿佛有酒香扑面而来,这由高邮湖水发酵而成的民俗美酒的醇香令人心醉神驰,回味无穷。鸭蛋是高邮的特产,也是高邮的招牌,更是高邮的文化,小小的鸭蛋寄寓着高邮的内涵和品质。原来一枚小小的鸭蛋居然包含着这么浓郁的民俗风情,我们品到的不仅是作者家乡的民俗风味,还从平淡语言中读到了一件件童年趣事和一颗思乡之心。

三、品鸭蛋之生活趣味

王安忆说:“汪老的文章最好读,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最好读往往最不易读,犹如武侠的最高境界,看似无招,实为至招。”文品如人品,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老抛下身份,丢掉架子,完全以孩童的视角写家乡的有关鸭蛋的生活趣事,热切、痴心,仿佛一切都是美的,都是有趣的。

打,打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手巧之极,宠爱之极)。”

挑,挑鸭蛋。“端午一早(心情之急),鸭蛋煮熟了(勤劳之极),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郑重之极),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自信之极)!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慎重之极)。”

挂,挂襟上。“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心爱之极)。”

吃,吃白嘴。“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美味之极)。”

玩,玩萤火。“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小心之极)。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有趣之极)!”

高邮孩子的心中,鸭蛋不仅只是果腹、解馋的食品,还是他们的玩具、饰品和伙伴,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于是,端午的鸭蛋自然充满了童年生活趣味,成为汪老特别的回忆,成了他记忆中一块乐土,成为他创作的动力源泉。

四、品鸭蛋之思乡情味

端午的鸭蛋范文3

[关键词]对比;还原;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54-03

[案例背景]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面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加以恰当的引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的《端午的鸭蛋》是有关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通过“对比”和“还原”,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体悟。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的体验”与“独特的体验”,因为体验从属于个体,在阅读的瞬间生成,是个体最惬意、最愉悦的一刻。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会有一些独特的体验和看法,且他们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和“还原”来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课堂更精彩。

[案例过程]

一、导入:查预习,谈风俗

1.板书课题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的家乡在端午节有些什么风俗。

3.思考: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例数家乡的七种风俗呢?

二、读课文,说鸭蛋

细读第2―5段,说说作者心目中高邮鸭蛋的特点。请用“这是_____________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你的体会。

三、品语言,悟情感

师: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去写他心中的家乡的鸭蛋的。说到语言,作家林斤澜对汪曾祺推崇备至,他说:

(课件展示:别的不讲,论语言,五十年来汪曾祺应当说是最好。――林斤澜)

师:同学们也来仔细读一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标出来,待会儿谈谈你的感受。自己先轻声地读一读、品一品。(生自读,圈点勾画,师巡视)

1.方言入文

生:文中有不少方言,如“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师:如果不用方言“白嘴吃”,你觉得该怎么表达?

生:可以改为“直接当零食吃”。

师: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生:这样显得比较繁琐。

生:作者压根没多想,方言是脱口而出的,显得直率朴素。

师:说得很不错,这就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特点之一――方言入文(板书:方言入文),文章还有其他的方言吗?

生:“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兴,就是方言,是流行的意思。

生:“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空头也是方言。

师:方言入文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些方言词语说明作者忘不掉家乡味!

2.平淡有味

生:“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朗读一般,不够味)用了一个拟声词“吱”,能生动形象地写出高邮鸭蛋油多的特点。

师:你抓住了拟声词来分析,真不错,这声音真的会有这么大吗?

生:用了夸张的修辞,体现内心的喜悦之情。

师:你注意到前面这个动作“一扎”了吗?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动作?

(该生演示,还原作者所描写的动作,其他同学观摩并评价)

生:他演示得很好,动作快、位置准,感觉手法很娴熟。

师:似乎只有高邮人才会有这般吃鸭蛋的手法,看来这也可以算是高邮鸭蛋的文化了。红油就冒出来了“冒”字能否改为“流”字?(对比法品味“冒”字的贴切)

生:不可以,“冒”比“流”速度更快,更能体现高邮鸭蛋的油多,看了心里就很高兴,很想吃。(生大笑)

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诱人的感觉朗读出来?

(师范读后,全班齐读,够味)

师:短短的15个字,却能品味出丰富的内涵,语言真可谓是平淡有味。(板书:平淡有味)

生:汪曾祺写作本文时已过60岁,这句话分明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来写的,流露出作者的一颗可爱的童心。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生:接下来的句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平实的语言有对其他地方鸭蛋的轻视,充满了孩子气,能看出作者的那颗可爱的童心。(板书:童心)

师:最后一句换成“这不叫咸鸭蛋”可以吗?我们来读一读,比较一下。(对比、还原品味句子)

生:不可以,意思一样,但语气不一样。原句有不屑的味道,潜台词是只有我家乡高邮的咸鸭蛋才是真正的咸鸭蛋,充满了自豪之情,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乡情。

师:是啊,从容淡定中诙谐得意之态立时毕现。

生:“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一串短句,读起来一字一顿,似乎是没想好,非常口语化,又朗朗上口,质朴鲜活。两个“多”字,体现了作者为家乡自豪的感情。

师:在这充满弹性的音韵美中,作者因为家乡而自豪的情感悄悄散开,蕴涵着无穷的审美韵味。(板书:乡情)

师:我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汪老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有五个字,后三个字是“汪曾祺”。大家想想看,前两个字会是什么呢?

生:“鸭蛋”汪曾祺。汪曾祺对家乡的鸭蛋特别喜爱,所以可以把他和鸭蛋联系在一起。(生大笑)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意呀,只是读起来不够通顺。不过倒是有过作家把汪曾祺比作是高邮鸭子,他所写的散文就像高邮鸭子所下的鸭蛋一样有味。(生点头)

生:“高邮”汪曾祺。这样能充分表现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他就是高邮的代名词。

师:你真是太棒了!也许这两个字未必就是最好的,但这是汪老三个儿女在一起商量的最终结果,她们深知汪老浓浓的家乡情,真是知父莫若子呀。看来,同学们也很厉害,从汪曾祺散文的语言中就能品味出了他浓浓的家乡情。

3.文白夹杂

生:“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句话文言和白话相互夹杂。

师:你的观察很仔细!你知道“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在这里意思是吃过高邮鸭蛋,其他地方的鸭蛋就难以看上眼了。

师: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呢?

生:这样就有种淡淡的幽默的效果。

师:是啊,文白夹杂,能带来淡淡的幽默。(板书:文白夹杂)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生: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那么多内容,唯独没有提到结尾第6段,有人认为它跟端午的鸭蛋关系不大,可以删去,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认为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生:可以,这段话跟课文内容关系不紧密,课文是写端午的鸭蛋,而第6段写的是东晋车胤囊萤映雪的故事,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

生:我不赞成这种看法,第5段写吃鸭蛋,写用蛋壳装萤火虫玩,很自然就想到了小时候读囊萤映雪的故事,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很好。不过,老师比较赞同后一位同学的看法。老师还有一疑问,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萤火虫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呢?练囊是什么?

生: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

师:多精致呀,多好的东西!真的还不如鸭蛋壳?

生:不是,这分明是作者的偏爱呀,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鸭蛋的爱,而且连壳都爱!

师:分析得非常好,看似随意,其实并不随意啊!汪曾祺自己曾打过一个比方,“写作品也一样,要写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但制作时要很精致讲究,叫人看不出是讲究出来的”(课件展示)。这不就是平淡有味的高境界吗?通过平淡有味的语言,我们读出了汪老浓浓的乡情、可爱的童心,读出了汪老对承载着传统民俗的端午鸭蛋的热爱。(板书:画椭圆形鸭蛋及圆形鸭蛋黄)

四、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师:你和家人过端午还吃鸭蛋吗?吃的同学来谈一谈你吃鸭蛋时的心情。

生1:吃到蛋黄金黄且油多的鸭蛋就会非常高兴,吃到不太好的鸭蛋就觉得没意思。

生2:可能会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同小伙伴们一起玩乐的情形。

师:今天有的人已经淡忘了这个习俗,有的人还保存着吃鸭蛋这个形式,但已经没有了那份兴奋、投入和热爱的情怀。其实何止是吃鸭蛋,又何止是过端午,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有很多传统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

(课件展示:这是不是个遗憾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就让这节课的结束成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起点吧!

[板书设计]

[案例反思]

《端午的鸭蛋》通俗易懂,基本上属于“一望而知”的课文,只是写作的年代和所写的地域离我们有些距离,林斤澜说:“别的不讲,论语言,五十年来汪曾祺应当说是最好。”如何引领学生去品味汪老的语言特色并把握作者的情感呢?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告诉了我们具体深入研读文本的方法,那就是“对比法”与“还原法”。

“对比法”与“还原法”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地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及蕴含的感情。回顾这节课,教学重点落在了“品语言,悟情感”和“联生活,引思考”上,通过“还原法”,将方言还原成普通话,将文言还原成纯白话,用还原后语言的和原文进行对比品味,就能轻松地引领学生把握汪老的“方言入文”“文白夹杂”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通过关键词“冒”调换成“流”,“这叫什么咸鸭蛋!”改为“这不叫咸鸭蛋”等前后的对比,朗读体会比较,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特点。在还原与对比中,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就自然会清晰地显现出来。同样,联系生活,用我们现在的端午节的习俗与作者儿时故乡端午的习俗进行对比,则启发我们深思:我国的传统习俗等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对比法”和“还原法”是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我们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与涵义,更要关注文本的形式,带着这样的方法与视角去读文学作品,往往就如二郎神的“第三只眼”,能见到歌德所说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的文本形式。这样的课堂才能切实做到孙绍振先生所说的“在语文课堂上不再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揣摩出隐藏在文本背后更深层的东西,这样的课堂也必然是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端午的鸭蛋范文4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传承至今,我们给这种熟悉的文化起了一个新名词——中国风。

提到中国风,就让人感觉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仿佛带有中华民族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内涵丰富又充满神秘。中国风就是带有中国元素的一种风格,它建筑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之上,似一阵狂风席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流行于文化及艺术领域。这股文化风一直延续着,渗透在各种生活细节中,并逐渐演化成一种生活态度。

端午节吃鸭蛋,这一寻常节日中的细节,对我们来说可谓司空见惯,然而,又有谁能想到其中寓含着一份人情的浓韵呢?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写家乡高邮过端午这一质朴的习俗。文章的前半部分,顺带提及了系百索子、贴五毒和放黄烟子等民风民俗,像点亮了后文的叙述背景,带我们进入一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节日气氛里。而后,汪先生还具体就高邮的咸鸭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那么,要挑出好的咸鸭蛋,也是有两种方法的,“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至于为什么要挑好看的呢,那是因为孩子们常常会将咸蛋装在络子里,然后挂在大襟的纽扣上,把它当做自己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及至剥鸭蛋吃鸭蛋,汪曾祺亲切形象的描述功夫又显现出来:要“很小心”地“敲去空头”,为的是“不把蛋壳碰破”,然后在敲破的“空头”处用筷子挖着吃。当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文章语言精细,叙述生动,传神地再现出浓郁的中国风味——端午文化。当然,作家在文尾还提到了孩子们在吃完咸蛋后往里装萤火虫的游戏,可谓画龙点睛,孩子们活跃于文字中间,快乐似触手可及,这是大师的手笔,也使全文更具盎然生趣。

而《生活中的快乐》的小作者,从自己喜欢的歌手周杰伦的“中国风”主题的音乐入题,选取周杰伦《兰亭序》《七里香》《本草纲目》三首歌名作为自己文章的小标题,接着,作者紧扣歌曲名,依次写了相关的生活体验。“古韵墨画流传于世,淡然音律响彻万年”,中国的文人,用笔墨、乐符绘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境界,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朦胧。小作者怀着对“中国风”的钟爱之情“练毛笔字”“炒菜”“研究花草”,并感受到了生活带给他的“镇定”“实践”“自由”的快乐。文章读来给人一种自然清新之感,耐人寻味。

纵观世界各国的文化,越是属于民族的,才越能走向世界。所以,我们更要传承多元的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

端午的鸭蛋范文5

2016年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活动方案

活动一:屈原的故事(语言)

一、活动来源: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中、大班年龄段节庆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三、中、大班节庆活动实施概况

1、屈原的故事(语言)

2、童谣《拍手歌》(语言)

3、观看赛龙舟(社会)

4、美丽的龙舟(艺术)

5、我爱吃粽子(科学 主题活动)

四、节庆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

1、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2、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3、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4、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五、家园共育: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可以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尝尝的快乐;

六、中、大班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二:童谣《拍手歌》(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童谣,能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对童谣活动感兴趣。

2、迁移有关端午习俗的相关经验,尝试续编童谣,体验编编、说说、玩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图片、实物。幼儿进行过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调查。

活动过程:

1、欣赏童谣,理解主要内容。

(1)交流有关端午节习俗的经验。

指端午节,人们都会有些什么活动?

(2)欣赏童谣《拍手歌》,理解主要内容。

①在这首童谣里,你听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听不懂的地方?(根据幼儿的讨论、交流情况,帮助幼儿理解门插艾、香满堂等。【幼儿园中、大班端午节活动策划实施方案】幼儿园中、大班端午节活动策划实施方案。)

2、学习童谣,了解拍手游戏的玩法。

(1)尝试朗诵童谣。

(2)讨论拍手游戏的玩法,激发朗诵兴趣。

①这首童谣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叫《拍手歌》?

②我们可以怎样念这首童谣呢?(引导幼儿两两结伴边对拍手边朗诵童谣。)

(3)两两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

3、迁移端午经验,尝试续编童谣。(如:五月五,是端阳,香包带,香满堂;五月五,是端午,龙船下水人跳舞。)

4、记录并欣赏幼儿创编的童谣。

活动三:美丽的龙舟(艺术)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画、撕、剪、贴等多种方式和同伴共同装饰美丽的龙舟。

2、乐意和同伴共同协商,分工装饰龙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幼儿有参观赛龙舟活动的相关经验。赛龙舟的照片、未装饰的龙舟、彩纸、笔、剪刀、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观察端午节龙舟比赛的照片,回忆龙舟的外形特征,激发装饰龙舟的兴趣。

指你看到的龙舟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

2、观察龙舟,讨论装饰龙舟的方法,激发合作装饰的兴趣。

①龙舟上缺少什么?怎样才能把龙舟装饰得漂亮呢?

②你准备装饰龙舟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材料?

端午的鸭蛋范文6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节,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节日了。每当粽子的清香在家里弥漫时,我就知道端午节要到了。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

过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只记得端午节那天早上醒来,手脚与脖子上便被妈妈系上了五彩线。

端午节,经常与家人来到江边洗脸,说是为了消灾祛病,站在江边,仿佛看到几千年前屈原为国捐躯的悲壮画面,一股敬佩感油然而生。我经常在返回的途中摘几片艾叶,插在家里的门窗上,艾叶如一个个绿色的精灵般,浑身散发着清香,使人心旷神怡。

回到家后便要煮粽子,我是特别喜欢吃粽子的,用翠绿的粽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艳的红枣。煮熟后,慢慢地剥开粽叶,一股清香夹杂着红枣的香甜扑面而来,只见洁白的糯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的宝石,令人垂涎三尺。

家里煮粽子时还要煮些鸡蛋鸭蛋,据说吃五月粽子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鸡蛋鸭蛋放在正午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可我并不喜欢吃鸡蛋,拿了鸡蛋无非是与家人一起顶鸡蛋,可至于端午节为什么顶鸡蛋,我并不清楚,只知道顶鸡蛋这一活动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与小小的成就感。每当早饭完毕,桌上总会剩下顶碎的大大小小许多鸡蛋没有人吃,最后只好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