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人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人的文章范文1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准确抓关键字词语句
写人文章里写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其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的。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另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如果能这样阅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
快速阅读提高训练
一.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电子游戏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流浪汉说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huánhái )??” “返老还童?”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 liàngliang )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hǎohào)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
( bēibai)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就觉得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电子游戏,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乞( qǐ )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一件蠢( chǔn )事!”时光老人冷笑着:“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1、用“√”选出文中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2、给第1自然段中缺少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3、“笑”有许多种,请你再写出几种不同的“笑”来。
例如:冷笑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懊悔( àohui ):返老还童:
5后来,流浪汉乞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时,时光老人为什么说“我做了一件蠢事!”?
6、读完这篇短文后,你想对时光老人说什么?或者你想对懒汉说什么?
二
星期天的早上,我兴冲冲地随妈妈一起到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菜。
这里的蔬(shū)莱又多又好。西红柿个大皮薄,让人看着就想吃。嫩绿的黄瓜遍身是刺,有的头上还顶着小花呢!紫色的茄子有圆的,有长的。油莱新鲜极了,有的叶片上还有露珠呢!还有雪白的萝卜,细长的丝瓜、翠绿的柿子椒(jiāo)、胖胖的冬瓜??
我和妈妈边走边买。首先选中的是一位阿姨卖的扁豆,我走上前去问:“阿姨,您的扁豆多少钱一斤呀?”阿姨笑着说:“小姑娘,一块六一斤,你买多少?”“太贵了,一块五吧!”一旁的妈妈开始讨价还价。阿姨犹(yoú)豫,(yù)了一下,和和气气地说:“行,您买多少?”见阿姨答应了,妈妈就挑了一些,一过秤,刚好2斤,妈妈付了钱,我就高兴地拎(līn)起莱往前走。接着,我又看见了爸爸爱吃的土豆,赶紧跑过去,挑了几个个大的,叫妈妈买了下来。最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小伙子的摊(tān)位上,买了一大块冬瓜。
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有说有笑,满载而归。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兴冲冲()()
和和气气()()
2.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下来。
3.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4.把文中描写蔬菜颜色的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三.诚 实 花
以前,有一位老公公,他很爱他的两个孙子。一天,他拿了一把花种对两个孙子说:“孩子们,你们到山上把这些花种种下去,谁种出的花最美,我就最喜欢谁。”
转眼到了鲜花盛开的季节。一天清晨,大孙子跑到老公公跟前。他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捧着一束又香又美的鲜花。大家看了都称赞不已。大孙子听了,高兴极了:“这一回,我的花一定胜过弟弟啦!”老公公却不作声。
大家盼着小孙子赶快回来,等呀,等呀,太阳快要落山了,只见小孙子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他眼泪汪汪地对老公公说:“爷爷,您惩罚我吧!我种的花种一颗也没有发芽,更不要说开花了??”说着,小孙子难过地哭起来。
老公公却哈哈大笑起来,大声地说:“你才是我最可爱的孙子!”大家听了,都迷惑不解:“种不出花来的孙子为什么反而使你如此高兴呢?”老公公笑呵呵地说:“我给他们的花种是炒熟了的,怎么能开出花呢?我的小孙子说了实话,他才是我最可爱的孙子!”听了老公公的话,大家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说:“诚实的孩子人人夸!”
站在一旁的大孙子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1、联系短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称赞不已——异口同声——
2、默读短文,试着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1)
(2)
3、认真读短文第三自然段,用“——”画出小孙子说的话。想一想,这些话表现了小孙子()的品质。
4、仔细读短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种不出花的小孙子反而是爷爷最可爱的孙子?
5、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6、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像“小孙子”一样说老实话的孩子呢?请举一件事情来说明。
四. 齐白石爷爷
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他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活的一样:蚱(zhà)蜢(m?ng )好像会跳;小鸟好像会眨眼睛;最有趣的是那些虾,身体像是透明的,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游走似的。
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 )在地上画画。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观察它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yua )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shuān )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勤于观察和刻苦练习使齐白石爷爷获得很大成功,他的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著名——喜欢——仿佛——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昏暗——仔细——成功——
3、在“舒服”一词中“舒”是哪种意思,请选好在( )里打“√”。
(1)伸展、宽解。( ) (2)缓解、从容。( )
写人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被害人;诉讼权利;参与权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32-02
被害人权利保障这一理念自古就有,从历史发展上看,其大至经历了私力救助――公力救助――私力与公力救助相结合的阶段。正如法国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认为的“犯罪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私人复仇的阻断与否定,国家与法律就是通过刑罚的方法来避免社会陷入复仇和相互侵犯的恶性循环之中的”。可见,法律对于被害人权利保障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对于被害人权利保障的现状
被害人的含义通常是从刑事诉讼的角度、犯罪学的角度或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的。笔者认为被害人主要是指因他人的犯罪行为而使其合法权益受到直接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和国家,本文中被害人主要是指自然人。我国通过立法确立了犯罪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也规定了被害人一些新的诉讼权利,如:赋予被害人委托权、申请回避权;增加被害人的直接权即“公诉转自诉”;强化了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赋予了被害人申请抗诉权。但是,被害人与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地位仍不平等。首先,被害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当事人,往往被当做是公诉方的“控方证人”;其次,法律的规定与实践的操作和现实的需要存在和很大的差距,被害人与被告人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可见,仅通过法律规定并不能真正保障被害人的权利。
二、对被害人权利保护中的不和谐因素的分析
随着我国1996年的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及“四方诉讼构造”模式的影响,刑事诉讼被害人的权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然而,实践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侦查阶段,被害人与警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虽然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害人侦查阶段拥有的权利,但是对于十分重要的权利,被害人则无法拥有。首先,被害人没有知情权。被害人只能对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拥有知情权;其次,对于强制措施的采取变更和撤销,侦查机关也不会通知被害人;更重要的是,被害人有可能遭受“第二次被害”,另外侦查人员有时为了侦查破案对被害人进行强制检查,尤其是犯的案件。以此看出,被害人在侦查程序中没有真正的当事人地位,他的权利被代表着国家利益的警察所掩盖,被害人与警察之间并不和谐。
(二)审查阶段,被害人与检察官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检察官拥有着垄断的权,他们在公诉案件中代表国家替被害人行使着权,承担着追究和控诉犯罪的职责。但是被害人通常被沦为检察官的控方证人或者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的人。因而,被害人与检察官在阶段的关系并不和谐。
“事实上,被害人利益不是完全包含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中的。公共维护更注重从全方位来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而被害人利益维护主要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更侧重于个人的人格、尊严、名誉、财产等利益。”因而,检察官有时必须牺牲一方利益通常是被害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方的利益。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如下。
1.行为和动机的不同
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其诉讼的动机和目的最主要的是要求实现对犯罪人的追究与惩罚以及获得赔偿来恢复自己的财产损失从而减少其复仇心理和矛盾冲突;而检察官对于是否能够进入刑事诉讼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他们不仅仅考虑被害人的利益,更注重与其他影响条件进行权衡。
2.被害人公诉案件的控告权利被检察官所替代
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具有双重身份,他既为负责追诉犯罪人,又同时承担法律监督职能,这显然就占用了被害人的追诉权,被害人能否成功,都掌握在检察官的手里。
3.被害人的不出庭,增加了检察官的指控难度
目前我国证人的出庭率低,被害人的出庭率也非常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出庭的代价太大,如会耽误时间,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被害人可能受到犯罪人的威胁和打击报复,同时在法庭上也不被重视,受到检察官或法官的粗暴对待,从而对整个形式诉讼程序的感觉非常糟糕。被害人的不出庭导致案件迟延或者检察官的难度增大而被法官驳回诉求。
(三)被害人与法官在审判中的不和谐因素
“被害人在经历了犯罪人、警察、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不正当待遇之后,希望法官最终能实现他们寻求的正义。”被害人与法官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为当事人与裁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被害人还可以对法官的裁判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国,被害人对法官的作用主要体现于被害人影响陈述对于法官量刑的影响上。被害人影响陈述在我国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我国定罪与量刑的程序不分;二是我国没有像英美国家对法官和陪审员的职能进行分工,他们共同认定事实问题和程序问题,加上实践中重“定性”,轻“量刑”使被害人的参与权置之度外;三是我国的被害人陈述作为特殊的证言,其证明力往往不高。因此,被害人的陈述对其法官判决的影响是微乎甚微的。
(四)诉讼过程中,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我国在逐步“以被告人为核心”走向“以被害人为核心”的刑事司法的过程中,突出了我国更加注重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和谐。但是,被害人的有些权利的取得就是以牺牲被告人的权利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有事被害人和被告人权利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特别是当被害人的权利与被告人的既存权利存在矛盾的时候,已经创设的被害人权利并不是无限的。”当然,这也就面临着被告人的权利会因为被害人的权利增加得到了削弱,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害人的权利实现都要以降低被告人的权利保护来满足被害人的权利实现。因此,我们要认真衡量两者之间权利实现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完善我国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极为重要,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赋予被害人充分的诉讼参与权
被害人作为刑事犯罪的直接受害者,在解决其遭受刑事犯罪的利益冲突中,他是可能受到刑事裁判直接影响的主体,被害人进入刑事诉讼,并且享有对刑事诉讼的参与权,应该说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因此,只有被害人参与到诉讼中来,使其能与其他诉讼参与人和谐相处。
1.完善被害人的直接权
被害人可以实现自诉权,但被害人的控告不一定就会引讼的启动。因而,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制度即司法审查申请制度来实现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但是,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被害人的滥诉,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如:在被害人提出司法审查申请之时缴纳一定的费用。
2.对被害人的诉讼席位的重视
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人民法院有通知被害人出庭的义务,实践中法院也不会主动通知。还有前文提到被害人不出庭难的原因,可以看出,被害人在法庭上形同虚设,他们的权利难以实现,难以对法庭审判产生影响。因此被害人在诉讼中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席位。
3.被害人的陈述的证明力确认
被害人陈述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证据,实践中,被害人陈述的证明力的大小,法官大都会怀疑其陈述的客观真实性,这使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确实的保护。当然法官也是处于中立的地位考虑问题,作出正确的裁判,但是笔者认为,在审判时应对被害人陈述的真假性作出一个确定的衡量,在庭审中充分发挥证据的作用。
4.完善被害人对于判决的制约权
这主要体现在审判阶段中,是被害人与法官之间的不和谐所造成的。由于我国庭审制度不同于英美法系或西方国家,定罪和量刑没有明确的分工,使得被害人无法参与到庭审的判决中来,进而被害人无法对法官的判决造成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允许被害人参与到量刑的阶段中来,这样有助于降低复仇心理,同时可减少不必要的申诉。
(二)赋予被害人上诉的权利
对于这一权利,学者之间看法不一。同意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但凡当事人就应当充分应诉,而充分应诉的最主要保障是程序参与者通过上诉或申诉获得在就同一案件复审程序中富有参与机会。但有的学者反对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则被害人的上诉权与检察机关的抗诉权相冲突进而会造成诉讼机制的混乱,同时会与“上诉不加刑原则”产生冲突,影响该原则的执行。
笔者赞同前者的观点,因为现实中被害人只能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加上被害人和检察官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冲突时,其权利就无法实现。
(三)完善被害人的赔偿制度
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人的侵害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能够通过诉讼程序得到保障。笔者认为,被害人的赔偿,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范围,诉讼结果的满意程度最终都会停留在他们的内心。如果法律没有顾及他所遭受的心理伤害,即使得到表面上的损失补救,心理创伤仍然存在于他们的脑海,复仇的可能随时存在,犯罪也可能再次发生,社会威胁仍然存在。由此看来,将被害人的精神补偿纳入法律是不容置疑的,这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和研究。
总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权利的实现,是刑事诉讼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实体到程序再到精神层面进行充分保障,同时兼顾到其他利益,努力营造出和谐美好的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氛围,这样才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正万.刑事被害人研究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3]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续军.鉴定结论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J].人民检察,1998,(5).
[6]高德道,孙付.被害人在刑事公诉中的地位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0).
[7]Andrew Karmen,Crime Victims:an Introduction to Victimology[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0.
写人的文章范文3
[摘 要]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导致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不必花过多的工夫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教学分析,我们认为应通过“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四个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数,因为“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认数 数感 基数 序数 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34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因为他们在入学之前就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尤其是对数的认识,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不必多花工夫,学生自然就会。其实不然,对于“认数”,我们需要教的还有很多,正所谓“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一、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将它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明确提出。灌篮高手能准确地把篮球投进篮筐,缘于他在长期与球的接触中形成了很好的手感,能准确地判断用多大的力气才能投球进筐。数学学习也像打篮球,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产生敏锐的数学思考能力,对数字产生强烈的直觉,最后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感觉解决问题,这便是数感的效应。形成数感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数感,从他们第一次系统学习“认数”就开始培养。经过幼儿园的学习以及家长的教育,很多学生都能通过学前的知识储备,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但他们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数感,还没有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习惯,这时的数数行为只是为了数而数。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感知数的多少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时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一些实物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载体,让学生体会数的多少,感受数的大小。例如,教师可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数一数,引导学生感知数无所不在,让学生脑海中最初的、低级的数感得到唤醒,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数一数5根小棒,再数一数10根小棒,然后让学生比较5根小棒与10根小棒在数量上的差距,使学生能尝试用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并进行交流。在学生充分体验和形成一定的数感后,让他们估计一下手里的小棒根数,然后数一数,看看自己的估计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同时,教师适当让学生进行一些估算的练习,使学生的数感在应用中得到增强,进而在估算过程中不断完善估算的方法,发展自身的数感。
2.体会数的排序
我们所学习的数存在于一个数集中,让学生熟练数的排序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如在引导学生对数排序时,教师尤其要注意0的位置,因为学生能理解0作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但是较难理解0表示起点的含义。教师可以将排好后的数列放到直尺上,使数变成直尺上的刻度,除了能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逐渐增多的表象外,还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0作为起点的含义。当学生熟练数的排序后,教师也可设计一些找数的游戏,让学生看着直尺上不完整的刻度,完成剩下的刻度的练习。
当然,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为学生代劳。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应用,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建构,才能生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感知,形成自身特有的数感。
二、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基数和序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容易将“第几”理解为“几个”,将基数和序数混为一谈。且不谈数学专著中对基数和序数是如何复杂定义的,简单地说,一年级学生需要知道同一个数作为基数与序数的两种含义,即一排苹果中的前5个与第5个苹果的差别。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基数和序数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数几乎都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数作为基数的含义。大人们也常常让孩子数一数这是几个或那是几个,对于数作为序数的另一个含义,孩子很少接触,导致对序数概念的生活经验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教学中应对症下药,强调数作为序数的含义,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指一指“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通过反复强化的练习,使学生明白数字前加了“第”字就是特指“这一个”,而不是将前几个一起算。同时,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活动和“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即让一些学生排成一排,然后教师指令第×个学生或前几个学生做规定的动作。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让学生按照座位的顺序分成八个小组,记住自己属于第几小组,也可以让第三组的学生站起来,最后让前三组的学生站起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同样是“3”的不同含义。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自己的角色,强化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的组成与分解,是在学生学习数以后进行的后续学习。严格意义上来说,数的组成与分解已算是加减法的雏形,因为学生在思考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已经在无形中用到加法和减法的思维。数的组成即加法,分解则与减法异曲同工。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材安排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的内容,既是为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加减法打下基础,又是学生学习认识数之后的第一次应用。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数一数,感知数的分解与组成。个别数感较好的学生喜欢用加减法解决数的分解与合成的问题,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当给予肯定。当然,教师不能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应容许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在辅助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进而摆脱学具的支撑,形成自身的能力。如练习环节可设计“总共有5根小棒,左手有3根,右手有几根呢”等“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另外,在教学数的分解时,教师有必要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尝试按照一定的顺序分解,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如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学会有顺序的排列分解,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深远的意义。
四、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认识11~20的数”是学生认数过程中的一次跨越,因为与10以内的数相比,从11开始数位由单纯的一位变成了两位,学生将会面临全新的关于数位的知识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10以上的数数行为大多是惯性产生的结果,脑海中并没有数位的概念,更不知道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因此,此时的教学目的指向性很强,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还要让他们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一个十与十个一的对应关系,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学习该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等需要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产生“把十个一捆成一捆,看成一个十”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十的组成,自然接受“满十进一”的计数方式,进一步理解数的进率以及十几的组成。另外,由于计数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计数器的作用,用计数器表示数。“11~20的认识”是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在学习该知识中,学生形成了数位观念,明白了数位决定数值的原则,为以后学习多位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写人的文章范文4
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要想写好写人的作文,必须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方法。
(作文库网 zuowenku.net整理)
一、抓住特点。有的同学爱学习、有的同学爱帮助别人,有的同学爱做小手工,有的同学爱吃零食,等等。这“爱学习”“爱帮助别人”“爱做小手工”“爱吃零食”就是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写人的作文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特点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等等。这些特点抓得越准确,事例写得越具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如《胆小的我》,就是抓住了“我”胆小的事,写出了“我”胆小的性格特点。
二、选好事例。写人的文章,也要写事例,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最好用两、三件事来写一个人)。选择事例时,要选那些能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也就是要选择典型、新颖的事例。作文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事例不要用,第二个想到的事例也不要用,第三个甚至是第四、第五个想到的事例,你用在作文中一般容易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容易想到,大家都把这样的事写在作文中,作文就成了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得不到高分或老师的好评。所选的事例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当你读完《爱哭的妹妹》及《胆小的我》后,你对这位“妹妹”和“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作文就成功了。
三、运用描写。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如《胆小的我》中“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这句动作描写,把“我”胆小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四、写出细节。要把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写具体,写生动。如《胆小的我》中“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第二天“故意给‘忘了’”。一“放”一“忘”,把“我”胆小的性格特征,给写活了。
五、善用对比。对比是写人作文经常用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拿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也可以写自己现在在某一方面怎么样和过去自己在某一方面如何进行对比,即纵向对比。通过横、纵对比,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主要特点给突出形象地表现出来。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适合采用对比写法就用,不适合采用对比写法的就不要用。
(作文库网 zuowenku.net整理)
六、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记忆,编了以下顺口溜:
写人文章并不难,抓住特点是关键。
选择事例一二三,典型新颖考虑全。
描写方法有五个,交靠运用文章鲜。
运用细节不呆板,突出中心记心间。
写人的文章范文5
我们应该知道,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离不开写事。事是写作中的线,缺少了事件,文章就立不起来的。因此,写作前,我们确定好要写人是谁?他具备什么品质?要通过什么事情来表现他的品质?这些问题。具体来说。
1、熟悉人物确定好,抓住特点写外貌
描写人物的外貌,可以写人物的长相身材,也可以写衣着打扮,而且要符合这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或性格。但一定切记,必须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来写,切莫面面俱到。
2、典型事例写具体,言行神态表品质
典型事例就是有代表性、有意义的、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事,这些事是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进行取舍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如果选择的事例不典型,那么用再多的文字来描绘也不会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与品质。有位大作家曾经说过,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来说明人基本的特点,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
如果让人物鲜活起来,不能只叙事,要从多个侧面进行描写, 特别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加以描绘,将其融入到事情当中,合理的再现人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品质。因此教会孩子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写好尤其重要。
3、单做介绍,结尾评价很重要
写人的写作技巧
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唾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要显示这种差异,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写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一、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法,也不要牵强附会。
二、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写人,单从一个侧面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从多个侧面描写,人物形象才丰满。多侧面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
从众多材料中选择整理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可称为“众星拱月”。“月”就是人物,“星”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到,“众星拱月”的“众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区别。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穿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在一群人中,也有担当“主角”“配角”之分。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
写人的文章范文6
【关键词】写人作文 指导 方法 “真人”
考察人教版小学高年级新课标教材,不管是所选读的课文,还是单元习作题目,写人文章或要求写人作文题目占了很大的一块比例。五、六年级有三十篇的课文是写人或借事表现人物特点的,第十册和十二册在第七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专门写人的习作训练,第十一册的习作三虽然写的是互相关爱的事情,但特别强调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写具体的要求。可是,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笔端呈现的是一个个空洞的、虚假的“非人”:要么是模糊化的,要么是贴标签式的,要么是概念型的,要么是模式化的,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差别很大。那么如何进行高年级写人作文的指导,从而写出“真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真人”素材
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要求,要想把习作写得具有“真情实感”,就得通过平时的留心观察与用心体验,积累与“真人”相关的习作素材。笔者参加了省课题《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及其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认为要想让学生积累素材,必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体验生活,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日记。可以让学生观察体验家庭日常生活、校园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各种人事。并且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坚持每周写好三篇的日记。一年多来,学生们积累了许多有关写人的素材:他们眼中的“快嘴妈妈”“多变妞”“小淘气”……人物性格不一,特点各异。
二、选择典型材料,表现“真人”特点
1.告诉孩子所选择的材料要表现“真情实感”。长期以来,学生一看到写人文章,就面露难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教材的影响,认为要表现人物特点,就得突出人物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集体、舍己救人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我们孩子的生活天地却受限制,不可能人人都能碰到这些事情,再加上平时不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一遇到写人文章,就只有咬笔头的份了。因此,告诉孩子:作文只要能表现出真情实感,体现积极向上、反映人间真情或表现人物气质的“真人真事”,都可以作为习作材料,不管是表现了人物的淘气,还是表现了人物对别人的体贴。
2.告诉学生所选择的材料要体现“与众不同”。因为学生有了对生活中人事材料的日记积累,生活中的人个个都与众不同,再加上观察者、体验者(小作者)的性格、观察点的不一样,自然,孩子作文中的“真人”都各具特色。比如,同样是写班级里的名叫涛的同学,一位同学写的《全能出气筒》与另一位同学写的《幽默大师》风格就差别很大。前文是体现主人公对别人的关心,后者写出小伙伴的幽默。
三、迁移习作方法,描写“真人” 形象
有了好的表现人物特点的素材,又如何指导学生把人物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呢?教材中,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课文范例应当很好地借鉴。比如,十一册第五单元课文中,《少年闰土》中鲁迅先生对闰土形象的刻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对鲁迅先生的描写,从选材,从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值得很好地迁移利用。
1.阅读课中,学生在体会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选材、组织材料,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阅读课后,让学生摘录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断,进一步领会文章的结构方法,之后,可以试着模仿练写人物,运用到日记之中,从而让孩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自觉运用过渡。比如,在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救助车夫”后,可以布置学生描写人物的动作。
四、合作评价修改,丰满“真人” 性格
1.充分阅读习作,做好评讲准备。作文评讲前,教师要充分地阅读学生习作,对学生本次作文水平、作文中出现的优缺点要了然于胸。不仅要选出优秀习作与优美片段,还要知道存在问题;不仅要了解习作中精彩的点,还要从文章的整体去考虑;不仅发现优点,还要制作相应的展示课件。
2.点播优秀习作,范文引路激励。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评讲时可以让学生点播优秀习作。比如“写一个小伙伴”作文,学生的习作《多变妞》《快人》《幽默大师》等篇章不仅选材独特,而且具体生动,富有真情实感,写的都是孩子们认识的身边的人,通过朗读这些习作,不仅激发了小作者的兴趣,更引发了班级学生的倾听欲望,从中获益。
3.展示精彩语段,不断提高认识。每位学生的作文中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因此,让孩子们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发现小组成员或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等描写片段,先在小组交流,而后推荐全班交流。从交流中,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并且对写好写人习作又有了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