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课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课教学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城市的生活已经不能脱离计算机,学习工作更是高度依赖计算机。所以对人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迅速得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这对教学工作者是一个挑战。
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1.1学生水平以及接受能力有限
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尽管在初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对计算机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也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区域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同样,不同地区教学水平的差距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存在差距。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一概而论,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出教学方法的改进。
1.2教学与实际运用分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单独的理论教学效果差,而且书本的理论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比较会相对滞后。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能进行同步的上机操作,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掌握速度。且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缺少实例的引入,同学们的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例如,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能够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工作以后,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的能力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课程,没有进行足够的上机操作和实例练习,也就是计算机教学与实际运用分离。
1.3教学模式单一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依赖课本和黑板,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幻灯片等制作精良的课件的运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都相对较差。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多媒体运用不熟练,年轻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较差,但是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所以,年轻教师与老教师要相互帮助,可以非常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共同进步。
2.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向
2.1摸底考核、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开课之前,对大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测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进行不同难度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可以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设置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对于基础差的专业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从更加具体更加基础的内容开始。对于基础好的专业,可以加快教学速度,适当加大教学深度,增加教学内容。
2.2丰富教学模式、注重实际运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丰富多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手段把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呈现给同学们,充分调动同学的兴趣。这样不但能大幅提升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且能节约很多时间,提高效率。在丰富的教学模式支撑下,注重计算机的实例练习和上机操作,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过来上机操作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把理论知识同上机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2.3利用课余时间、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虽然有针对性的教学和丰富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依然远远不足。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网教学平台,开展课后的学习和作业任务。这个平台不单可以提供最新的学习内容,而且更是一个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的地方。同学们完成作业,可以在这里相互讨论,查缺补漏,发现不足。发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跟老师联系,解决问题。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同学们也可以完成新课程的预习。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
2.4改革考核制度
以往的考核只是针对学生,为了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需要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分别针对老师和同学。对老师的考核不仅仅参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可以从课前课件的准备、课程教授水平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方面进行打分。而对学生的考核,也不仅仅以最后的考试作为考查标准,可以加入平时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课程的中期考核以及上机考试。考查方式越丰富,得到的结果也就越可靠。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是大学中计算机教学的基础,非常重要。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总结出最有效的教学改革办法,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本文提出的几种教学改革方法可能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们将继续完善和改进,希望能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三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育,2008(1):4-8.
[2]孔德宇,徐久成,孙全党.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7).
[3]张廷萍,周建丽.浅论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结合[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7):115-116.
[4]周翔,周建丽,张廷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5(52):7-8.
基础课教学范文2
近年来,我国在本科教育方面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对学生培养也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多元化特征。以独立学院为典型代表,在现阶段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具备较大的规模。而美术专业作为独立学院专业学科内容之一,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多的弊端,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从其基础课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将成为突破美术教育教学瓶颈的重要途径,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院校人才培养具备较强优势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办学模式,独立院校在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方面更侧重于符合市场环境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掌握专业技能包括手绘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上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可同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对比,其人才的培养相比高职人才,在理论知识基础方面较为系统且学生创新意识较强,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其优势体现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由此可见,独立院校在实际培养艺术专业人才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
二、当前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弊病
尽管现阶段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逐渐明确具体目标,保证向市场环境中输送的人才更具应用型、复合型特征,然而在基础课教学方面仍缺少一定的创新意识,存在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缺失
独立院校美术教学活动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学模式极为相似,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应注意的是大多独立院校学生选择美术专业的动机并非出自自身的爱好与特长方面,多因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文化成绩门槛较低而选择该专业。若基础课教学仍采用以往教学方式,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将因此失去,更无从谈及提高绘画水平。只有产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才能热衷于该学科的学习,主动学习绘画创作过程。
(二)基础课教学脱离美术创作
独立院校中美术专业在基础课设置方面以素描、色彩与速写为主。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存在错误的认识,将美术创作与色彩、素描、速写基础课保持分离,认为学生只需在基础课中不断夯实相关的理论基础,便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事实上,这种重视基础课教学的意识值得鼓励,但若在教学中未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会直接导致人才的培养多以“画匠”的形式呈现。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创作过程中往往将创作的难题归结于基础知识薄弱方面,实际上主要原因为基础课教学中未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即使基础功底较为扎实也会出现无从着手的现状,最后仅通过模仿实物完成创作。因此脱离美术创作的基础课教学,既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基础课教学时间与内容的不合理设置
现代市场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知识功底,同时应掌握许多交叉学科知识技能,要求独立院校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改变原有固定模式。但当前大多独立院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具体体现在未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二者的关系,如人物素描的学习过程与解剖学内容的混淆、书法教学与中国画学习的混淆,直接导致学生在基础课学习中难以构建统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学得的知识内容极为混乱。另外,出现专业内容及美术基础课安排比例失当,培养的人才将难以满足市场环境需求。
(四)创新意识在教学理念中的缺失
美术专业学生知识的习得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充分发挥基础课程的作用,帮助学生学好基本功。但从基础课教学理念角度分析,由于独立学院在性质上作为二级学院,多沿用本部教学的相关理念,甚至在教学方式上也照搬照抄,自身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大程度上无异于普通高校模式。因此,直接导致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三、改善美术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具体路径探索
基础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断强化以及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艺术能力等不断提高的教学活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局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生各阶段技能训练更具有效性。具体改善基础课教学现状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前文所述,独立学院美术专业学生大多因自身文化成绩较低而选择美术学习,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较为狭义,加上基础课内容本身较为枯燥,若教师忽视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美术素描基础课教学活动中关于材料的应用,通常可利用铅笔或炭笔等,美术教师可结合素描的黑白灰特点,进行对比效果的制作,一定程度上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在色彩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肌理效果,通过画笔或刮刀等不同的工具完成作画过程,使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另外,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不断进行素描或速写训练出现厌倦情绪,教师需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创造,可在教学内容方面适当进行调整,如针对不同的写生对象进行静物质感的塑造等。教学中也应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绘画自信心得以增强。
(二)完善基础课程的设置
基础课程设置关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现行独立院校中基础课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注重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保证二者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院校可针对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际内容以及二者课时计划进行适时调整。其次,课程安排还应考虑到美术课程的相关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可能涉及相关的室外写生等,需避免出现课程冲突的情况。最后,关于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应改变传统教学训练模式,保证基础课训练更具针对性,如对环境艺术学生,在基础课教学中应从速写方面着手,对学生空间感进行培养;而对纯艺术学生进行基础课训练中,应保证在绘画基础方面不断加强。这样才可为学生后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美术基础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同之处在于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以当前大多独立院校中提倡的示范教学法为典型代表,其主要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了解绘画的全过程,这种方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也被称为感知授予。具体教学中首先需在绘画过程示范前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教授于学生,使学生有目的地完成观察绘画过程。再次,对于示范中绘画的各步骤应适时讲解,如素描课教学互动中,若单纯通过语言描述黑、白、黑三者关系,很难为学生理解,需要学生观察具体绘画过程才可掌握知识内容。对于刚步入基础课程学习门槛的学生,绘画技术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通过实际示范或结合多媒体技术,保证学生从感官上理解绘画过程。但需注意示范并不意味要求学生单纯进行模仿,应将示范过程作为跳板培养学生自主创作的意识,从欣赏美术中的艺术向美术创作进行转化。
(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艺术学习本身是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应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不断提高,可选取相关的名家传记进行阅读,培养自身的谦虚精神,避免因基础知识能力强出现自满心理,懂得如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其次在个人专业技能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教师应适时把握当前学术潮流的主要内容并了解当前审美趋势,并不断学习现代美术领域中出现的新技法、新材料等,这样自身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最后,美术教师需对当前市场环境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人才需求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减少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压力。
四、结语
基础课教学范文3
关键词: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9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24-01
一、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素描、速写和色彩是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三大主要部分,据调查分析,我国的高校对于动画专业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和研究,导致高校动画专业在进行美术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基础课程仍然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而并没有根据动画专业的特点进行特殊的课程设计。美术基础课程对于任何与美术相关的专业来讲都十分重要,它是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的关键,然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动画专业的特点要求美术基础课程更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造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区别,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速写能力为主,以培养素描写生能力为辅①。
(二)不明确的培养目标
高校在开设动画专业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制作动画为主要课程,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偏离了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能力有所提高,而真正的专业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这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的。这种状况使得我国美术基础课程遭到忽视,因此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伴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中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和社会对我国的动画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定更要确立好培养目标,在促进人才未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②。
二、有效运用美术基础课程的提高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效率
(一)重视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传统的动画专业教学只重视学生运用电脑软件制作动画的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然而美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构思的重要课程,忽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一部好的动画作品,能够拥有良好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等,这些条件是在进行前期动画制作中的必要条件,它与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息息相关,设计者美术水准的高低决定动画制作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进行前期动画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设计者的美术基础较差,动画设计中分镜头将无法展现出美丽的感觉,生动的角色形象和各种安静或者喧闹的场景都无法得到通过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过程传达出来,使得制作出来的动画画面无法被观众所喜爱。由此可见美术基础课程对于动画专业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动画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美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制作出更好的动画作品③。
(二)改革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增加高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和加强其课程设置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来进行。每所高校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和特色,所招募的学生美术基础也不尽相同,对于动画专业基础课程课时的增加和重新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增加美术基础课程课时,加强对素描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美术基础的功底要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而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因此增加的美术基础课程,要穿插与大学时期每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当中,才能够不断提醒学生运用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动画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将Photoshop知识内容安排到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水粉课程和软件绘制素描课程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④。
动画专业是一门技术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因此,高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制作动画过程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美术基础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制作动画过程中往往缺乏动画应有的美感。伴随着近年来动画产业的发展,高校开始注重学生动画制作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增加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感,使学生制作动画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注释:
①冯靖宇.关于高职院校广告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重要性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16):237.
②龙英.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基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2(03):104-105.
基础课教学范文4
(一)调查对象
将2010级入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将314名新生随机分成8个班,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同学护理学基础课按教改模式授课,对照组同学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最终对两组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二)方法
1.教学场所。优化教学过程,告别教室,走进“模拟病房”,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操作课程都进入“模拟病房”,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争取让学生感知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2.以“责任护士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临床护士工作琐碎、复杂、多变,但是每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责任护士的工作是最有代表性的,她们有着自己的工作流程,学生必须熟知这些流程,并有针对性地在模拟病房环境中练习,这样学生就能真正适应临床,与临床接轨。总结医院责任护士工作流程,形成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责任护士的工作流程,掌握晨护内容。教师把每项工作需要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呈现出来,先把每项技术分离讲解、练习,然后再用案例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体系。这样既锻炼学生自学、分析病例的能力,又锻炼学生适应临床环境的能力。学期末学生去医院实践。二年级学习的是“治疗、输液、注射、执行长、短期医嘱”等内容,学期末学生去医院实践。三年级运用病例综合模拟责任护士工作流程。四年级医院实习9个月。
3.教学形式变革。上课时,将1个班的学生按要求分组上课,每组10位学生,每组都由1位教师带领,小班教学,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得到教师的一对一辅导。
4.多样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包括:
①模拟临床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演护士,有的扮演病人,再轮流交换。
②“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开展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从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三)效果评价
1.过程评价。
(1)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及实验完成情况等方面,审视本人的学习态度、掌握情况,从中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2)小组互评。组长组织小组互评,从组员的角度评价同学的学习及任务实施情况。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互相勉励、共同进步的学习精神。
2.教师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贯穿整个任务实施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案例分析能力、整体护理运用的能力、交流讨论参与度、平时测验和作业等情况。
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即总评成绩,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和实习成绩,其中理论成绩中的期中考试(共计2次)、期末考试(共计3次)、礼仪态度(共计5次)、平时测验和作业(共计40次)由学校教师负责,而整体护理运用(共计30次)、案例分析(共计30次)、操作成绩(共计60次)由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实习成绩(共计9次)由每科带教教师完成,将每项成绩按平均分得出,然后按其所占比例得出各项总评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统一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研究中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推断(p<0.05)。
二、结果
研究结果如下:两组案例分析、整体护理运用、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礼仪态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实习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另外,技能比赛获奖学生和实习期间医院护理部点名表扬的学生均在实验组。
三、讨论
(一)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实验组的案例分析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分析主要原因是:在学生综合练习操作之前,教师将会给学生不同的案例,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上课时让学生为“病人”提供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护理,以晨护为例,晨护包含很多操作:口护、翻身、洗头、全身擦浴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机械的练习某项操作,进入医院后,学生遇到具体的病人时,不知如何将所学的操作应用到病人身上,但是新的教学模式教会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病情的病人,晨护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这遵循了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了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正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二)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整体护理运用能力
护理工作应该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学生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进行全面的整体护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护理状态。临床需要具备这种工作能力的护士,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教学中,给予学生案例,让学生学会评估病人,发现问题,提出诊断,制订计划,并进行实施和评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因此,实验组的案例分析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三)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实验组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理论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是:教师利用多元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纯讲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让学生按自己认知的过程,边动手边记忆,记忆经过内化后,知识掌握牢固,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习表现
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操作能力和实习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此部分内容的成绩主要由临床带教教师和护士长完成,更具有代表性。对这些人群进行访谈,她们认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护教师讲解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都是按照课本要求,这跟医院的操作和理论要求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时比较被动,今后见习、实习不能适应临床,学生知识学习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仍然不熟悉。学生上课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能够掌握的知识点有限,教学效果和成绩也不理想;而以“责任护士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很好地适应临床护士工作流程,甚至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各项工作。
四、结论
基础课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素描、色彩的学习。素描和色彩是一切设计创作的基础条件。他们不仅仅是一种提高造型能力的方法,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存在。经过多年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让我对基础课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针对中职生的现状,我认为搞好基础课教学可以分三方面进行:
一、从学生实际与课程设置出发,找到学生开展学习以及教师实施教学的切入点
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往往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课程以及专业会不断地改革和调整,为了使学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会削减基础课加大设计操作课。结果发现所有的创新改革都离不开基础,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实践证明,基础课的至关重要性。想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必须抓好基础课素描色彩的学习。我们的许多学生,会因为素描底子的薄弱,所设计的作业存在空间感不足,透视不准确等等问题;也会因为色彩的认知较差,而导致设计空间的调子不搭或俗气。只有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工作。现阶段中职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并非是因为兴趣而选择专业,许多学生对艺术专业的不了解和盲从,会导致一接触美术基础课,拿起画笔就懵了。为此基础课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要告知学生此课程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引导学生从会欣赏到会动手,甚至可以讲述一些真实的事例和感受与学生分享,鼓励学生树立打好基础的决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把握基础课教学的切入点。
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课堂与户外结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基础课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学生易枯燥,同时每个学生的感觉与情感不同,接受的快慢程度不同,需要教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因势利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分层教学法,针对专业基础的或感觉较好的学生,静物的设置可以更复杂或更个性些;反之,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可以简单些,示范与辅导更多更直观些。这样一方面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又不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又如,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在具体作画中,引导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兴趣。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区,充分体会光与色的变化,提高色彩的调和以及认知能力,提高审美,激发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和激情,都是学习基础课所不可少的。一味地关门作画,是不可取的,这样学生不能获得体验的与情感的宣泄,枯燥的反复的训练会导致学生们逐渐的失去耐心、信心,从而影响了基础学习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表现方法,提高造型能力与审美
首先,引导学生对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基础课教学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技术;教学
1、引言
在信息化的几天,无论是办公、学习、购物还是娱乐等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因此,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成为大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各各校在几乎所有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师资、学生基础、教学方法等等各方面的原因,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还不是很理想,存在着诸多问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相应的改革方案,本文结合作者亲身体会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意见。[1]
2、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2.1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师资情况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知识虽不深,但涉及的知识面广,对老师的计算机综合素养要求高。计算机基础课不仅要讲授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起着引导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因此,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许多老师知识陈旧对学习新知识感到力不从心,知识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基于windows的微软最新的办公软件是office 2013,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现在普遍使用的还是office 2003版本,老师们也没跟上软件发展的步伐。另外一个由于计算机属于公共基础课,从而它不像其他工科课程一样容易拿到项目,因此,很多有资历、专业技术强的老师不愿意教授计算机基础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上师资的缺乏.[2]
2.2 教材知识陈旧
信息技术是近30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一门综合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相应产品更新速度令人难以想象。几年前的高端产品很快就因为技术的进步成为大众消费品。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处理器的速度就提高一倍。因此,计算机的学习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然而,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基础课教材都是几年前的,上面很多知识都已经跟不上时代,当书上还是说着双核处理器如何高端的时候,我们早就普及了四核;当书上还在述说着DDR2内存的时候,DDR3已经装在了每一台新的计算机中;当教科书上还在陈述这硬盘的发展史,从最初的几百K到现在的几十G的时候,我们觉得几百G的硬盘还是不够用;当老师们还在讲着win xp如何经典实用的时候,我们已经用上了更加智能的win 7甚至win 8;等等,教科书讲授的知识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使学生困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老师授课生动和更易理解。但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不易完全消化接受。更主要的是,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其实际还是偏向于以老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这使得学生对知识难以有系统的掌握,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理论与实践脱节
近年来,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验课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比重有所增加,然后在实施上,理论课与实践是分开的,一般是先上理论课再做实验,理论课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验课一般要在理论课之后几天上,时间上不衔接,学生无法及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很多时候上机时学生已将课堂知识忘记得差不多了打开电脑无所适从,同时,由于上机人数多,学生基础不一样,老师很难照顾到所有人。这将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3、 改革措施
3.1 加大计算机基础课建设投入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师资不强,教师知识跟不上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适当增加对计算机基础课科研的投入,增加老师的科研热情和改善生活水平,使得老师能安心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还应当增加老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这样老师的计算机知识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
3.2 紧跟技术发展,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要教授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就必须选用最新的教材。因此,选用的教材必须紧跟学科的发展,而不是还是记载些过时的理论。另外,紧跟那些已经被广泛使用,或者潜力巨大的新的信息技术。这样,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按教材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引进和传授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把教材用活使其内容可以不断充实,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3 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注重实践的课程。其实践性决定了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主学习。对此,课堂上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法,教师精心选择一个或多个与本次理论教学相关的实例,这样在课程上就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增加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在老师讲授完后,请学生上去操作,这样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课后和实验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性的知识,如office操作,理论要少讲,实践要多[3]。应该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实践,培养他们自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
计算机知识更新迅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各高校要持续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投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钱雅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1,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