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纪实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纪实故事

纪实故事范文1

关键词:纪录片 故事化叙事 技巧

从1985年卢米埃尔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开始,电影便开始了对记录生活的探索。早期的实验性电影都属于纪录片性质,并且借助“真实”的魅力风靡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纯粹的记录生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有一部分人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故事片中的故事元素和叙事策略,并尝试借鉴到纪录片中来,大幅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产生不错的观影效果。

一、充满戏剧冲突的选题是故事化叙事的基本保障

好的纪录片具有许多故事片的特点,这正是叙事带来的“甜头”,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大大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在传统纪实主义的观点中,纪录片应该照搬生活,但往往这样的影片忽略了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所应具备的艺术性特点,造成真实有余,吸引不足的尴尬。而解决这种尴尬,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纪录片叙事不是像故事片那样通过编剧构思来虚构一段故事,而是强调创作过程中的情节特点,放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增强戏剧性表现力。换句话说,纪录片叙事其实就是透过导演的镜头发现放大生活中德戏剧性,通过细节的巧妙组接,形成类故事片的情节要素。

就像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提出的“纪录片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最可塑造和最有表现力的东西”一样,纪录片故事化不仅仅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替代过去的干瘪记录,而且在选题上要深度挖掘人文世界的内涵。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在众多选题中筛选出最具戏剧性和现实意义的一个?

1.从矛盾入手找选题

故事效果的强弱关键在于矛盾的设置。影视作品中的矛盾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人物关系矛盾、事件冲突、心理矛盾、社会矛盾等等。这些矛盾要素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而纪录片导演则需要发现这些矛盾要素,评判生活中的哪些环节具有矛盾冲突,从常人司空见惯的细节中发现故事美,进而确定主题,并通过影视手段将矛盾渲染突出,产生吸引力。比如纪录片《流浪北京》,导演吴文光就是抓住了五名自由职业者的个人理想和社会背景之间的矛盾,展现他们或平淡活无奈的生活现状,将理想与现实见残酷的对比反差裸摆在观众面前,形成故事效果。

当然,矛盾的选择不能仅仅依靠对生活中某一片段的观察,需要我们统揽全局,发现选题隐藏的冲突点。往往会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更有价值的矛盾冲突,增强故事性。

2.从兴奋点入手找选题

想讲好故事,就必须考虑观众的兴奋点在哪里。观众想听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这样才会引起观影兴趣。情节是作品质量的首要因素,而兴奋点则是情节展开的骨架支撑。比如纪录片《英和白》抓住人们对大熊猫的关注,《幼儿园》抓住人们对孩子的喜爱,两部片子没有什么完整的故事,却能紧紧抓住观看,靠的就是对兴奋点的有效组合,通过妙手拼接,形成故事化的感觉,最后通过“或许是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的解说词升华主题意义。毕竟讲故事不是纪录片的目的,给观众以情感的震撼才是目标。

二、适当的主观参与与纪实表现并行不悖

巴赞曾说“最初的真实被真实的幻觉所替代”,纪实主义强调对生活的原生态记录,而这种单纯追求纪实的作品更像是生活的连续摄影。从素材到作品的形成,整个过程离不开作者的主观参与,将原本零散、毫无联系的记录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叙事张力和新引力,完整叙事结构的全新记录。我们是在通过作品向观众讲故事,而不是单纯的对生活连拍。为了讲好故事,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解说词、音乐、蒙太奇剪辑,甚至摆拍手法的运用,只要没有违背生活原貌的真实,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比如大型纪录片《故宫》就多次运用情节再现手段来展开故事,如果只是拍摄历史文物便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但通过适当的摆拍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便让历史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再配合恰当的解说词,不仅没有破坏真实,而且形成一种亲切感,引人入胜。

当然我们也要做好主观参与的度的把握,主观参与和现代技术只是辅助,真实仍然是纪录片不能违背的本质。

三、把握节奏是讲好故事的捷径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同一个故事,有的人讲就引人入胜,有的人讲则索然无味,区别就在于对节奏的不同把握。和剧情片相比,情节本就是不是纪录片的优势,它展现的是一个主题,没有那么清晰的故事脉络。所以能不能把握好节奏,就成了纪录片故事效果强弱的关键。大体上,影响节奏的因素可以包括内容和形式两种。

在北京2008申奥短片中,钟鼓楼、故宫全貌形成历史的厚重感是慢速;老百姓悠闲生活的幸福表情是中速;讲述改革开放建设成果则是快速,通过对不同内容的组接,形成节奏变化。

在把握内容节奏的同时,还要恰当的运用影视技巧,把纪录片模拟剧情片来制作,充分调动各种影视手段来营造最契合主题的情绪,产生吸引力。

纪实故事范文2

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作家讲述推动叙事发展。作家纪录片用作家讲述进行叙事,让作家以“我在场”的优势,赢取受众的信任和青睐。中央电视台推出的17集纪录片《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以北京的刘心武、上海的孙甘露等十位作家为主述人,作家自身的语言构成了本片的主要部分,用来推动叙事的发展,用作家的思考与感触来揭示城市的文化内涵。首映式上,天津作家冯骥才评价说:“通过作家来解读城市的灵魂,通过城市来解读作家,这个想法非常棒”。冯骥才认为,这部片子是影像化了的另类文本的作家传记。柯岩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及影视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中央电视台拍摄的2集纪录片《柯岩·理想的力量》采用作家叙事的方式,由作家柯岩讲述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一首长诗《你在哪里?》让无数受众感动落泪,一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引发全国思考。在这两部广为传播的作品背后,作家柯岩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历程?柯岩的娓娓道来,精彩生动的叙述,纪录片《柯岩·理想的力量》就在作家的讲述中渐次展开,并利用讲述过程中的悬念、转折、过渡,让枯燥的历史讲述变为生动的故事讲述,引人入胜,完成了纪录片的谋篇布局。

二、以地理影像贯穿叙事历程。作家纪录片以地理影像形成一种叙事的推力,去发现和发掘作家作品的价值。纪录片《永远的台北人——白先勇》开头以传统中国戏曲唱腔作为背景,搭配白先勇美国住家庭院里姹紫嫣红的花朵影像,设定影片古典的基调。纪录片由一段段不同地理景像组成,从白先勇出生的中国桂林到幼时居住过的南京、上海以至台北和纽约,勾勒出作家一生漂泊的形迹。这些不同地点的地理影像,成为纪录片《永远的台北人——白先勇》中对作家人生历程的诠释。又如由路遥文学联谊会组织发起,由北京善基电影制作工作室负责拍摄的8集纪录片《路遥》,历史地真实地记录了陕西作家路遥诞生、求学、经历、上延安大学、创作《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他的家庭生活,直到1992年11月17日早晨8时20分离世。这部纪录片的摄制组深入路遥的出生地清涧,成长地延川、延安,上大学的地方延安大学和他后来工作的地方陕西省作家协会,体验生活的铜川陈家山煤矿、鸭口煤矿等地方,从乡村到城市,从地头到矿井,以地理影像实景再现了路遥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等阶段重要的故事片段,讲述了这位出身寒苦、命运多舛的作家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三、以作家作品构建叙事中心。作家纪录片通过作品进入到作家的内心世界,以作家作品构建叙事中心。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意义。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实·寻找白鹿原》介绍实的小说《白鹿原》的创作过程。为了写作这部小说,实开始了一次寻找,寻找地理、历史、心灵的白鹿原。小说《白鹿原》是纪录片《实·寻找白鹿原》的叙事中心,纪录片把《白鹿原》的创作,定位于作家对自我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求,不从俗,非功利。在创作过程中,实把自己的生命、故乡的山水、人物和历史融为一体。他的写作不仅是“我”的写作,更是故乡的生命整体在讲话。他的艺术追求,融入了他面对民族生存苦难时所发出的思考与寻求,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悲愤,绝望与渴望。又如由陕西终南文化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西部电影集团联合创作的大型纪录片《柳青与创业史》,采取纪实、叙事为主,以文学巨著《创业史》为叙事灵魂,为受众展示柳青和他的作品以及时代的故事。《创业史》的史诗性、艺术性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柳青与创业史》由柳青的子女、亲属,与柳青有交往的老干部、同事和《创业史》中的人物原型及其后人,共同讲述柳青创作《创业史》的方方面面,让柳青及其《创业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彰显。

四、以时间顺序再现文学生涯。纪录片《戏剧大师——》这部15集大型作家传记片,用大量历史照片和生前的影音资料,以时间顺序第一次全面展现了的生平历程和戏剧人生,并独家剖析了他在创作低潮时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闷。吉林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邓友梅·两界之间》,围绕“京味小说”著名作家邓友梅曲折跌宕、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通过追踪纪录75岁高龄的邓友梅在天津、山东临沂寻访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具有生命意义的城市印记的过程,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对邓友梅的采访,讲述了邓友梅75年人生中曾经的“地狱”、历经的“逃亡”、开启的“新生”、创作的“源泉”、走过的“磨难”、岁月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悟”。 再如天津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孙犁》为了记录孙犁从河北农村到保定育德中学,从晋察冀边区到天津日报的辉煌人生和其间洋洋大作,摄制人员沿着孙犁的足迹走行了小半个中国,构成足以用时间顺序反映孙犁一生和文学成就的电视化画面。纪录片《孙犁》重新触摸作家那些已经尘封的历史细节,充分发掘孙犁的作品价值和人格魅力。

五、以生长环境作为叙事线索。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作家纪录片《作家迟子建》介绍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该片以迟子建从小所生长的环境——北极村作为叙事线索。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炼就了作家的淳朴、忍耐的气质,并由此介绍了迟子建的求学过程和写作生涯。再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沈从文》,该片是以沈从文家乡的那条江还有青砖瓦房作为叙事线索,展现他出生地的人文环境。沈从文一生中对故乡的这种回忆融入了他所有的作品,湘西的风土人情是他创作的源头,因此选择他家乡的这些风物作为叙事线索也是理所当然的。

纪实故事范文3

摘要: 故事化叙事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讲故事的方法叙述出来,故事化叙事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一种不断发展的叙事手段,在创作中广泛运用的叙事策略。纪录片《匠心》很好地运用了故事化叙事的策略,作品在纪实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影视剧的矛盾冲突点、细节、交叉平行叙事等手法,使得这样一部主旋律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本文对故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了分析,力图为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纪录片; 故事化;叙事策略

引言:故事化是1969年苏联形式主义作家托多罗夫提出来的,最初是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一般从叙事焦点、矛盾冲突、格式化效果、细节描述等方面来分析这个节目的故事化。?纪录片《匠心》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叙事策略。

一、关于纪录片《匠心》综述

纪录片《匠心》以镜头的方式将叶老先生制作黑陶的过程记录下来,包括:拉胚、修胚、晾晒、烧制和打磨等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计算,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而这些步骤,叶老先生坚守了60几年。曾说过:今天这个时代需要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能够不忘初心,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持之以恒,将自己的所有融入到自己的所做的产品当中去,而叶老爷子就是这种工匠的代表,他的匠心精神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匠心》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主旋律电视专题系列片,除了题材本身具有时代感、意义重大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运用了故事化叙事策略,使作品凸显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细节的运用凸显人物个性

?细节就是细小而耐人寻味的情节,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情,也可以是人物的语言,甚至是人物的一种微妙的心理。细节是纪录片中最小的表现元素,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故事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一些主旋律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是一种“高大全”的模式,人物缺乏个性,故事缺乏感染力。而《匠心》充分运用“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的叙事策略,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纪录片匠心的细节包括:聚焦于老人制作黑陶的全过程,运用特写镜头将老人对黑陶的专注与娴熟程度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通过多重细节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饱满最大化。

三、矛盾冲突是故事化叙事的关键因素

《匠心》的矛盾冲突是黑陶手工艺制作周期长且作品少与现代快速的工业生产模式相冲突,老人传承黑陶技艺与年轻人不想继承相冲突。通过矛盾冲突给观众提出了故事发展的悬念。老人的黑陶制作工艺还会传承下去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观众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被强调的调动起来了。

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真实地还原事实,其二是使事实变得更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在纪录片的情节化叙事中,要使事实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悬念的营造是一种十分重要和极富表现力的创作手法。悬念是指受众对某事、某物、某人的未来发展、存在状况的一种期待、探究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被激发,就可以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悬念的营造实质上就是激发受众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匠心》拍摄中,家住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冷家村的叶广德老先生,是叶氏黑陶第四代传人,已经70多岁的叶老先生制作黑陶已经快60几年了,叶老先生制作黑陶的过程-----拉胚、修胚、晾晒、烧制和打磨,对于制作过程的拍摄非常细腻,与电视主题《匠心》需要的细致相互印证。并且与之对话更是提示了宣传主题。

四、细节的运用凸显人物个性

细节就是细小而耐人寻味的情节,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情,也可以是人物的语言,甚至是人物的一种微妙的心理。细节是纪录片中最小的表现元素,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故事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一些主旋律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是一种“高大全”的模式,人物缺乏个性,故事缺乏感染力。而《匠心》充分运用“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的叙事策略,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纪录片匠心的细节包括:聚焦于老人制作黑陶的全过程,运用特写镜头将老人对黑陶的专注与娴熟程度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通过多重细节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饱满最大化。

五、音乐和解说词烘托故事氛围?

影视艺术是视听综合艺术,其叙事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完成的。画面和声音能否与故事内容密切配合,从而真实表现故事、烘托场景氛围、渲染人物情绪,直接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败。在《匠心》中,无论是后期画面色彩的处理,还是音乐、音响的运用,都是十分巧妙的,它成功地赋予画面和声音以情绪的色彩,从而烘托了氛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音乐节奏方面,《匠心》的背景音乐节奏配合故事内容有起伏、有递进、有、有延伸,体现了故事外部节奏与内部奏的和谐一致性。不同节奏烘托出不同的故事氛围,比如片中对老人的开篇介绍运用短镜头快节奏的方式进行渲染,丰富细腻的音响不仅展现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还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有利于渲染环境气氛、表现故事的主题。《匠心》并没有因为选题的熟悉而让观众感到失去新意,每一次解读都让人感动至深,这固然是故事本身所蕴涵的力量使然,同时也与作品采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紧密相关。

结语:综上,本文对故事化叙事在《匠心》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于提升纪录片创作广泛运用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任远.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2] 比尔?尼可尔斯. 纪录片导论[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2.?

[3] 陈国钦. 纪录片解析[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纪实故事范文4

——题记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不知不觉中我们一走进了属于自己的花季。

16岁,正值豆蔻年华,也是逐渐步入春光明媚的花季年龄。然而,没有花的多姿,没有花的艳丽,我们却还是穿着清一色的校服,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满脑袋装着那“ABCD”,“之乎者也”,“加减乘除”,“力电光声”。我们害怕老师带着微笑,抱着卷纸走进教室;我们害怕考试后老师那轻声叹息;我们更对父母的一句句嘱咐,叮咛倍感无奈与厌倦。

我们的思绪常常如小鸟一样自由的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这是一个多思的花季:我们不喜欢政治,而我们却常常讨论世界的战争,美伊战争,巴以战争,美军终于从阿富汗退军,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宝岛台湾何时才能重回祖国的怀抱?金融危机何时才能结束,华尔街何时才能再次繁荣?每时每刻我们的头顶似乎都悬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又是一个多梦的花季:我们希望自己有超能力能吸附泄漏在海底的原油,我们有幻想我们能想诸葛孔明一样识天气,做好防御工作,以免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我们梦想着中国能举办一届世界杯,我们也梦想着我们能像齐达内,罗纳尔多,马拉多纳那样在球场上纵横驰骋,我们能像卡西利亚斯那样守住球门,这样距离中国队举起大力神杯的时间也就不远了!我们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再幻想。

走进花季,去拥抱青春;珍惜花季,去享受青春;记住:这是我们的花季!

纪实故事范文5

1什么是讲故事的纪录片

于是,有人问什么是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不都是讲故事的吗?这话说的不对,纪录片并不一定都是讲故事的。如果用语文文体来类比电视片的类别。我们知道,在语文的体裁中,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新闻稿件等这样的分类,相应的,电视片中有纪录片(叙事型)、专题片、科教片、电视散文、电视剧电影(对应小说长短篇)、电视新闻等分类。不难发现,这两个分类是有相对应的地方的。《普通法西斯》可以说是电视片中的议论文,因为他说理性强,关键是直白;《张鲁的故事》主抒情所以类似于电视片中的散文;《万里长城》作为科教片类似于说明文,电视新闻当然和新闻稿件相对应。

那么,什么能和记叙文对应呢?就是我说的讲“故事的纪录片”。当然,这二者是不完全对应关系的,记叙文其中可能有一定的描写和虚构,还有直白的心情写照,而纪录片本质要求真实,电视艺术美学研究者高鑫这样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以直接记录的方式,通过面对真实的呈现表达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现实既是它的内容,也是他的形式,更是他的工作态度。”[1]

但是,就主体内容而言,讲故事的纪录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纪录片结构方式上,都在为一个核心的故事服务的,这个故事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但是他是一个故事,不是考解说词和采访者口述,而是用镜头语言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故事。

2故事!故事!故事何以如此重要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相当于电影的故事片)传承的,而不是主要通过文献(相当于电影的纪录片)传承的[2]。

如果说纪录片是记录真实,那么从真实的故事上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生活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前提,现实存在的故事可以避免我们凭空捏造而丧失纪录片寻求真实的本质。

当代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纪录片只在呈现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信息,而能够达此目的的方式,和剧情片只有些许差异。”[3]

3讲故事的结构

我们在这里强调纪录片的故事性,那么应该怎么讲好纪录片的故事呢?研究电视片结构多年的张雅欣教授认为,从结构上讲,电视片的结构分为内外结构两种。下分的种类很多,但是用方法总结,有中心线法、绘圆法、阶梯式递进法、文理逻辑法等四种大方法。

举例而言。日本的《万里长城》采用中心线法,以长城为中心,展开论述,做一个科普知识的普及。《远去的村庄》运用绘圆法,以缺水为圆心,以鸡子坡村的地理范围为半径,表现了村民面对严酷的环境做出的选择。《普通法西斯》则彻底打破时空关系,用一条逻辑线串联起来片子的素材,做争论宣传。再如日本纪录片《小鸭子的故事》,运用的是阶梯式递进法,从母鸭子在水池边带小鸭到鸭子一家飞走,设置了无数的小悬念,在解答悬念的时候又设置新的悬念,大悬念套小悬念,层层递进,讲述了自然界中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片例中涵盖了争论片、科教片、故事性纪录片等等。那么是不是纪录片的结构只有这四种形式呢?

显然不是,美国的希拉·柯伦·伯纳德在他所著作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一书中提到了好莱坞电影式的“三幕式结构”①,虽然你只能讲述一个故事,但是你可以在这个故事中贯穿两条甚至三条故事线。最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由此可见,纪录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不拘一格讲故事呢?我认为,能把故事讲好,让观众爱看,就是纪录片的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在里面暗含自己的思考,让观众随着片子的进行和我们一起思考和感悟。但是要做到把故事讲好,让观众爱看,套用一定之规是绝对行不通的。

4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放开手脚,灵活利用甚至打破结构,讲好故事

实务的纪录片不是理论研究,更不是纸上谈兵,是要实实在在做出作品走上荧幕的。我们制作的最直接目的是受众看到并喜欢。传播学讲“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讯号”[4],如果受众本身就觉得我们的片子没意思,那也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当他换掉我们的片子的时候,片子的生命在他那里就已经终结了。

纯粹的虚构和纪实都是有问题的,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在线一个声音、色彩和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境”[5],请注意,这里再真实也不过是“幻境”。

国内纪录片界坚持纯粹的记录,抵触有搬演、解说词等主观元素的深入,认为这会影响真实。可实际上,我们在用镜头取舍的时候,已经参入了自己的个人因素了。所以这是一个悖论,为真实而真实是滑稽的,真实是前提,但是我们制作讲故事的纪录片,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真实本身,并且,没有思考的真实可能是肤浅的现象,甚至有可能是虚假的。当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冲突的时候,你又能选择哪个呢?

有一个片子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我们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他是个政论片,做了国家形象和意识形态的宣传,里面满是美式的国家民族自豪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故事讲得很精彩。这部纪录片将搬演运用得登峰造极。每一集的结构其实是中心线法、绘圆法、阶梯式递进法的结合,比如第三集“内战”,他以美国内战为圆心,北美大陆在当年那个时空范围为半径,讲述了美国的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在叙事过程中,他以林肯为中心线,通过表现林肯的决策和对比林肯对手的作为,来展现内战过程和胜败的决定因素;他还利用阶梯式递进的方法,从内战南方强于北方讲起,设置悬念,在大结局被众人都知道的前提下,设置小悬念,从林肯面临的困难入手,最后在表现林肯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旧矛盾解决之后新矛盾随之产生,于是精彩连连。

叙事会依影片的风格而已,写实的电影里,作者完全是隐形的,时间自然呈现,就如同舞台剧通常依前后时序自然发展下去[6]。

开放的结构方式和大胆自由的手段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片中天马行空穿梭自如,让我们的故事行云流水般顺畅连贯,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真实,我们想通过片子告知观众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精彩的故事和唯美的换面淋漓尽致地展现。

当别人还在纠结于我们的片子是否是纪录片时,我们的受众已经接受了它。就像《美国,我们的故事》一样。所以,论及实务,在了解电视片结构和解构元素之后,就应该尝试着打破固有意识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地运用多种方式,一切只为了讲好你的故事。

注释:

①三幕式结构又称戏剧化结构,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主打产品。三幕指的是故事的三个主要段落:第一幕的长度大概是整个故事的四分之一,这一幕将介绍故事的角色和问题,或者冲突(换句话说,本幕讲涵盖你大部分重要的提示部分)。第二幕是电影中最长的一部分,大概占故事的一半,在第二幕中,随着复杂情况的出现以及出人意料的纠葛和反向事情的发生,问题还在升级,故事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第三幕的程度通常略短于故事长度的四分之一,随着这一幕的展开,角色将逐渐走向失败,他或她的处境将在第三幕的结尾处达到最低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美)希拉·柯伦·伯纳德 P72)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

[2][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妻).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美]威尔·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

纪实故事范文6

      我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一停下我知道我便会被忧伤击溃。漫无目的的行走。我的思想已不再随着理性思考,所有的线路都已经短路。然后所有能记住的记忆在脑海中播放。出现的全是冬天的田野,我伫立在其中,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苍茫的天地,别人都在河对岸,对面到处是丰收后的景象,然而河上没有桥,我过不去,桥在那远方,我勉强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我过不去!但我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爱的人一直都和我在一起,而我们也用同样的表情看着河对岸的人!。。。可是就在今天,在这陌生的城市中,孤寂再一次抓住了 我,我抬眼看对岸,对岸一个人都没有,我身边也一个人都没有。相同的空气,清冷,触动了我的神经,无法遏止的孤独!

     “你的未来只有死”这是卡卡西说的,有人说人生有很多条路,其实人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自己的人生路!那些太多的路都是别人走过的,难道你又要跟着别人的脚印再走一遍?这一次的人生是自己的,这是上帝对我最大的怜悯。于是我让自己过的与众不同。燃烧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要过的生活,用尽自己生命的激情,灿烂的开放!

      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应该变动的,那些被称之为本质的东西。我会坚持它。但有一天,我的思想开始涣散,我已不再是我。生命中有太多的今天,我应该感谢。只是血液里还残存着一点懦弱。让自己去战斗吧!付出所有的去战斗吧!这就是生活,一往无前,我感受到了强大的 生命力,在这秋末冬初万籁俱寂的时候。萧瑟已成为过往,这不是理由。这没有理由,这是生活!我很认真的去对待自己的生命。

      偶尔身体 的柔弱并不是永远的放弃。尽量调整好自己的姿态,缩小中间无谓的时间,这就是当前最大的任务。要握紧中间的拳头,现在是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身体。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坎坷在等着 我。我都能预见我所要遇见的。我要自己坚强,让自己强大。去抵御,真正的风暴已在眼前成形。它调节着我的气息。我的鼻子已经嗅出它的味道。它并不弱小。

      思想的灵魂,已经成为全身的支柱,在支离破碎的世界里,唯有思想,拼搏尽自己的全力,生活由一分一秒组成,我都要把这一秒过好!承认自己是英雄,所以努力。思想的灵魂曾经土崩瓦解,差点随风消逝。性格的决绝注定要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