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深静脉血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深静脉血栓范文1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干预护理;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大隐静脉曲张属于临床外科中的多发病,发病机理为下肢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导致大隐静脉淤血、扩张,患者通常表现出小腿水肿、酸胀,随着病情的恶化出现溃疡、湿疹甚至静脉破裂的症状,因此及时诊断治疗十分关键[1]。现阶段,临床上对于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将强干预护理工作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十分有必要[2],故本文选择于2010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分析干预护理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以及血管超声等检查确诊为大隐静脉曲张。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3.7±10.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2.8±10.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8例;患者主要表现出小腿水肿、酸胀,部分出存在溃疡、湿疹症状,患者均通过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于术前、术后加强一系列的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干预:患者饱受疾病和手术创伤的折磨,另外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大部分患者会存在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增加探访次数,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密切护患关系,将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予以告知,赢得患者信任,促使患者积极配合。②术前准备干预:术前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严禁烟酒,多食纤维含量高的物质、多饮水保证大便顺畅;存在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尤为重视,提前进行干预。

1.2.2术后护理 ①术后治疗干预:术后6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次,2次/d;微波治疗促进血流加速、扩张血管,提高营养供应,增强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以保护静脉;②饮食干预:向患者讲述饮食与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主要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多饮水、饭后按摩腹部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③干预与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促进静脉的回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建议患者及早展开下肢活动,避免由于膝关节屈曲而压迫静脉;可通过CPM机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2.3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患者立即给予溶栓、抗凝治疗,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曲克芦丁以降低蛋白质与血管内溶液的渗出从而改善下肢水肿疼痛症状,治疗期间抬高患肢,疗程2~3w;若治疗无效则通过血管旁路术治疗。

1.3临床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满意率调查主要选择问卷调查的形式,90例患者均进行了满意率评估问卷,全部收回。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数据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术后观察组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率为2.2%,对照组并发深静脉血栓6例,并发率为13.3%,两组并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8%和7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近些年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可能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存在密切的联系[3]。下肢的疼痛肿胀以及溃疡、湿疹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时诊断治疗是促进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术式[4],在临床实践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效果,然后部分患者于术后可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一方面会加重病情、引起肢体的坏死,甚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肺栓塞而诱发死亡,引起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临床上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5]。

术前对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6],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7],同时能够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8]。本次观察组患者于术前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术前准备干预,术后的治疗干预、饮食干预以及干预与功能锻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于术前、术后对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术治疗的患者做好一系列的干预护理工作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作为临床护理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符晓阳,蔡传奇,郑鸿,等.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11):782-784.

[2]黄新天,张培华.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13(5):301.

[3]胡少英.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26-327.

[4]丁凯.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4):21-23.

[5] Spahn DR,Chassot PG.CON:Fluid restriction for cardiac patients during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should be replaced by goal directed intravaseular fluid admini-stration[J].Anesth Analg,2006,102(2):340-343.

[6]谢凤勇,张磊.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58-60.

[7]程维福.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9,16(6):51.

深静脉血栓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153例非手术患者,从一般处理、用药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好转率为59.7%,95例随访至今,情况良好。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观察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而导致血流障碍,并激发血栓远端以下的静脉高压与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将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并将出现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乃至出现生命危险。临床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患者住院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以非手术保守治疗为主。现将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153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53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87例。年龄12岁~84岁,各个年龄段均有患病,其中左下肢患病58例,右下肢患病34例,双下肢均患病61例。平均住院天数15d。

1.2结果本组153例DVT患者中除10例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外,出院时治愈率32.5%,好转率59.7%,护理过程中除1例截肢,1例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8例肺栓塞抢救成功,7例有出血倾向抢救成功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肺栓塞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满意度达99%以上。95例患者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2护理

2.1一般护理全面了解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一般为2周。并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cm~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注意患肢卫生,勿使其损伤,以免因肢端供血较差发生感染而形成溃疡。详细观察并记录肢体温度,肿胀程度,末稍循环色泽变化。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应加强基础护理。若起床活动,应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以增加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水肿加重。

2.2心理支持患者住院后往往会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障碍:对疾病本身不了解,害怕治疗无效,害怕症状加重,害怕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等。并因此而悲观失望,恐惧不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本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比如常见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溶栓药物的机制,溶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发症的观察要点及其相对应的措施,应注意的事项等,通过宣教解除了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我们还通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最新的医疗信息,同种病例的治疗效果,让病区内同类型且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同时叮嘱患者及时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让患者明白,他们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医护人员最关心的。用我们的形体语言,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赖,使患者有了安全感,以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了他们占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为患者的康复打下基础。

2.3用药观察

2.3.1尿激酶首选用于溶栓治疗。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2.3.2肝素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2.3.3硫酸镁硫酸镁溶液给患肢局部湿外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浓度为50%左右,温度为30℃~50℃,若>50℃,会增加局部组织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30℃,则刺激局部肌肉收缩,血管痉挛使疼痛加剧,还可增加血液粘稠度。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是DVT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1]。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9小时刷牙时3例牙龈出血;第72小时后2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出;第5天后2例患者痔核出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后症状消失,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

2.4.2肺栓塞是DVT最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在30min内死亡。本组病例中8例患者在用药平均5h左右出现胸闷,气短现象。值班护士立即给半卧位,吸氧,同时通知医师,快速静脉滴入尿激酶等。40min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于溶栓第14天2∶00,起床小便后突然出现胸痛、气短、端坐呼吸,随即呼吸心跳骤停。即给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快速溶栓等抢救措施,30min后抢救无效死亡。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有条件者24h心电监护。绝对卧床[2],严禁患肢按摩及压迫性检查。提高警惕,准备好抢救物品,随时准备抢救患者。

2.5饮食护理

2.5.1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DVT患者血脂较高,应给低脂肪饮食,以减少血液粘稠度。低盐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同时清淡饮食可防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刺激。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大便干燥,并告知患者饮食对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使其积极配合。

2.5.2糖尿病饮食153例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75%。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首先为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目的及重要性,适时进行有关讲座,激发他们实施饮食控制的主动性。不仅平时遵守,而且在遇到较多的社会和心理障碍时如聚餐,应酬或他人劝食时也能较好控制。不但自己积极控制,还会作义务宣传,向新病友传播自己的新知识。

2.5.3戒烟宣教戒烟重要性,使患者明白吸烟可引起血管痉挛,又可增加血液粘稠度而自觉戒烟。本组病例中有吸烟史者通过自己努力,加上护士监督鼓励已全部戒烟,回访亦无复吸者。

3健康指导

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适量运动。发病后10天左右可床上活动,定时作屈伸运动。2周后下床,步行时疼痛即刻休息,缓解后继续活动直到达到预期目标。鼓励逐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服药。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预防和消除形成溃疡的原因。每日清洗足部有湿疹,足癣尽早去皮肤科就诊。

4出院指导

需继续服药者,应遵医嘱服用;给予清淡高纤维、高热量饮食;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个月~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5小结

通过对153例非手术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笔者体会到,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对该病患者的护理,除了基本措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2周,抬高患肢[2,3],不可过度伸展或膝下垫硬枕,指导床上活动;疼痛时遵医嘱给止痛剂[2],忌按摩和搓擦患肢,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使腹压增高,造成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等静脉血栓脱落,收起肺栓塞。不宜穿紧身内衣,以免血液淤滞;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浮肿;若有浅静脉炎症时,避免久站久坐或长时间行走,站立变换负重,加强腓肠肌收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肺栓塞症状出现,立即平卧,高浓度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抢救;溶栓抗凝期间,观察过敏反应及并发症。刺激性药物,饭后服用;定期随防。新晨:

参考文献:

[1]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深静脉血栓范文3

1810年Farriar首先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1例,目前已发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一旦发生治愈困难,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手术、严重创伤、长期卧床和/或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高龄肥胖、内分泌代谢病的患者是高危人群。自1997年2月至2007年4月,作者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现对其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74岁,平均45岁。DVT部位:左下肢11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1例;分型:混合型10例,周围型5例,中央型2例。原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病5例,高龄肥胖8例,内分泌代谢病6例,严重创伤3例。DVT发生的时间为入院后7~65d,平均26d。临床表现: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疼痛16例;检查时有患肢肿胀、组织张力增高16例;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处有压痛12例;Homans征(+)、浅静脉曲张9例。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疼痛主诉,下肢出现肿胀,结合患者发病因素等,应高度怀疑DVT;最后行超声波检查或/和静脉造影确诊。

1.2治疗方法

非手术疗法:包括一般治疗和溶栓疗法,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绝对制动(防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3~4周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溶栓疗法:尿激酶10~50万U(其中10~20万U8例,20~30万U5例,30~50万U4例)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5~7d,总量在200~300万U。经治疗患者患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皮肤颜色逐渐转红润、皮温升高等指标进行观察判断效果,并同时观察有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经上述治疗15例有效,2例效果差,经手术取血栓治疗。

2结果

17例患者中16例未出现肺、脑栓塞,下肢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经7~19个月随访,临床症状消失,效果满意。其中1例后遗难以治愈的静脉性溃疡。

3讨论

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病的三大关键因素。内科长期卧床患者,肢体活动少,下肢静脉血流处于缓流状态;高龄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病、内分泌代谢病等基础性疾病,机体本身也存在血液高凝、血流缓慢,而严重创伤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这些都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

典型的急性期DVT诊断主要根据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有沉重感、局部疼痛等症状及组织张力增高,在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处有压痛;Homans征(+)等一般都可以作出临床诊断,最后诊断需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静脉造影,对诊断下肢近端DVT的特异性高达98%,且无创伤。目前广泛应用于DVT诊断,但其最大的不足是对亚临床状态DVT和小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较差。静脉造影是公认的“金标准”诊断方法,尽管有需要搬动,有一定的创伤、不易被患者接受等缺点,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但对于一时难以确诊的患者来说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本组17例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14例确诊。其中3例不能确诊但高度怀疑加用静脉造影。因此,作者认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基本能明确诊断,对有高度怀疑而不能最后确诊,采用静脉造影检查是合理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治疗主要是非手术疗法,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和早期功能锻炼,是传统预防治疗的主要手段,它使血栓紧密粘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在此期间,绝对制动避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一般离床约20~30cm,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安置于15°屈曲位。溶栓治疗疗效肯定,尿激酶是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能激活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酶,此酶可水解纤维蛋白成为小分子多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但在给药剂量、途径和疗程上均有争议,有待不断研究和完善,目前经患肢外周静脉与区域性静脉途径是比较公认的。本组17例患者经传统治疗方法结合尿激酶溶栓治疗,经治疗15例有效,2例效果差,改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肢DVT,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此时血栓与静脉壁机化粘连、炎症反应程度越轻、静脉内膜破坏越轻、继发血栓形成越少,否则因血栓机化,广泛静脉内膜损伤,静脉与周围组织粘连等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4]。DVT后经积极治疗,最后常部分或全部再通。但纤薄的瓣膜仍固定在侧面的机化血栓中,结果是深静脉系统可形成部分或全部失瓣膜状态,出现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性溃疡,这是DVT后遗症的病理基础。本组有1例车祸至多发性损伤,处于深昏迷,左下肢髂股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早期未及时发现,后虽经积极的处理,但仍后遗难以治愈的静脉性溃疡,教训深刻。

【参考文献】

1张柏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和预后的几个问题.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2):81~83.

深静脉血栓范文4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在深层静脉中血液凝结异常产生的,通常发生在骨科手术后,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静脉壁受损、血液流动过缓、血液凝结度较高,形成血栓后难以消融,同时向四肢扩散,在深层静脉主干沉积,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数据显示,手术后加强对患者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文章回顾分析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预防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预防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为(59.3±3.1)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1例高空坠落、14例车祸、9例压伤;手术类型:13例髋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手术、10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年龄41~77岁,中位年龄为(55.7±2.8)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0例高空坠落、17例车祸、7例压伤;手术类型:1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脊柱手术、13例钢板内固定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预防与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预防措施。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流程应规范、认真,使用止血带时注意静脉内膜的保护,帮助患者提高患肢,以便促进血液回流,患者应遵医嘱多翻身,并按照自身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适当补充体液;②机械预防治疗。手术后为患者进行积极护理,每隔3h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一次按摩,按摩时对患肢呈环状挤捏,每次按摩时间不能低于20min,手术后12h内为患者提供5000U低分子肝素,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倘若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对于使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下肢康复器;③药物预防治疗。术后使用的药物主要有:扎格雷、低分子肝素,患者应遵医嘱,每天睡前口服75mg的阿司匹林和10mg的利伐沙班;对于肿痛严重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松梅乐治疗。④保守治疗。主要是抗凝治疗与溶栓治疗,使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与25万单位的尿素混合液,联合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然后使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与20ml的丹参混合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抗凝治疗,脐下肌肉注射0.4ml的低分子肝素,口服2次/d,0.1g的阿司匹林,连续治疗1w。

1.3疗效评价在检查两组患者血液流动与血管血栓情况时,可以使用多普勒彩超,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四肢肿胀,多普勒彩超显示血液流动发生变化,血管内产生血栓,皮肤表面温度较低,足背和胫后静脉脉搏跳动微弱,心电图与X光胸片显示肺部形成血栓。

1.4统计学分析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代表两组患者的计量数据,用t值检验两组患者的计数数据,将P

2结果

预防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对照组有8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比预防治疗组高,P

3讨论

骨科患者术后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因损伤或凝结异常,患者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严重时会诱导患者下肢长时间产生溃疡与肿胀现象,或许引发患者产生下肢静脉坏死与曲张,伴随病情的继续发展,最终导致患者形成肺栓塞,出现猝死现象。因此,临床预防与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能拯救患者的生命,还能使患者尽早康复[2]。

综上所述,使用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术后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提高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3]。

参考文献:

[1]邱冠军,王春,郭学利.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05):108-110

深静脉血栓范文5

①常规治疗:让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把患者的患肢抬高20°~35°,有利于血液的循环,减少患肢水肿与疼痛感,避免对患肢进行按摩或热敷,积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②抗凝与溶栓治疗:对于下肢浅静脉血栓采取抗凝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可以延缓或抑制血栓,从而减少肺栓塞的发病率,保证人们的健康发展。对患者使用0.4ml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日1次,7d为1疗程。再过后sd给予6mg华法林,口服为主,每日一次,此药使用3d后缩小剂量,每日一次。疗程2~4个月。在服用华法林药物期间对凝血酶原进行严密监测,把凝血酶原维持在正常水平。一般使用溶栓治疗在患病的3d内用药效果最佳。给予尿激酶10~20万U溶于5%葡萄糖250ml,一般在患者的患肢足背进行静脉滴注,疗程7~9d。严密测定纤维蛋白原,如果纤维蛋白原≤2g/L,立即停止输液。③抗血小板疗法,使用右旋糖酐,其既有稀释血液,降低血糖、阻止血小板凝聚之功效,每日1次,500ml。还可以使用25mg潘生丁,可以有效预防血小板的聚集,同时配合50mg阿司匹林,每日3次,疗程3d。④外科手术治疗:有1例患者因为下肢严重恶化必须立即行切除术,挽救患者生命。

2、结果

我院收治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最短治愈时间4d,最长14d,在治疗期间为发生1例肺栓塞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在出院前均复查B超,影像显示血栓均消失,未出现下肢功能障碍。仅1例出现截肢处理。

3、讨论

3.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

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2]。若是术后长期卧床休息可能会造成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再加上手术的组织破坏,这些均容易增高血液凝固。由于盆腔具有静脉血管分布密集,相互交措,可以容纳大量的淤血,因此易引起术后血栓形成。

3.2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所在[3]。若是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红肿、脚部颜色发青要及时入院治疗,立即行B超来确诊。若是诊断还不够准确给予深静脉造影,其既有准确性高的优点。确诊疾病后,给予对症治疗,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血栓脱落而引起不良反应,抬高患者患肢可缓解疼痛症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同时使用抗凝、溶栓、血小板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促进患者康复,保证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范文6

在所有的静脉中,人体双腿的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髋部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肺栓塞(PE),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综合征。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髋部骨折的增多,人工关节技术的普及和发展,DVT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预防尤其重要。我院2000~2007年,通过对13例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DVT的诊断

有症状和体征的DVT临床特点:①多见于手术后、创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②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率加快。③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双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s征阳性。Homans征,即直腿伸踝试验。检查时嘱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拉长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Neuhofs征,即压迫腓肠肌试验。④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为: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⑤血栓脱落游走可致PTE(见后)。

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可根据患者病情、医院设备、医生经验等做如下选择。①加压超声成像: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技术,可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DVT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为无创检查,应为筛查的首选手段。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5~7天后复查。对腓静脉和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阳性率较低。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③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RDV):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增加,通过扫描而显象,是对DVT诊断有价值的无创检查。④螺旋 CT 静脉造影(CTV):是近年出现的新的DVT诊断方法,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⑤静脉造影: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且费用高。⑥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其原理是在大腿处放置一个袖带,探测充气前后下肢血流量的变化,袖带放气,下肢容量迅速恢复到基线水平,被认为是静脉可变性指数。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无症状DVT的敏感性差、阳性率低,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⑦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或PTE时D-二聚体多>500μg/L,故 D-二聚体500μ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或PTE。该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预防方法

长期以来,临床均采用抬高患肢和术后早期活动,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传统做法在血栓预防方面的作用不大,尤其是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更无显著临床意义。我院通过近几年来对13例下肢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治疗,总结如下经验。

常用药物包括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主要应用小剂量肝素(LDH)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

口服抗凝药物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有导致出血的可能,因而在服药期间必须作凝血机制的监测。在美国,华法令多应用于骨科大手术后,在欧洲则很少采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较小,临床应用不多。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但不良反应较多,如过敏反应、血容量增多引起心力衰竭等,在国外已较少采用。

传统使用的肝素为21个不同分子组成的混合物,分子量为3000~30 000,常用钠盐和钙盐两种制剂,其药理作用是使凝血酶失活,并在抗凝血酶-Ⅲ的协同下,抑制Ⅱa、Ⅳa、Ⅹa、Ⅶa因子的活性,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5%~10%。近年推荐使用的LMWH,分子量为3000~8000,其主要特点是抗凝效果增强,出血并发症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下降,每日皮下注射1次即可,用药过程无需监测,并可获得有效的血药浓度。

近几年,循序减压弹力袜(GEC)和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等机械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致损伤,并有防止足、股部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