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林寺桃花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范文1

1、认识“恨、归、觅、转”4个生字。

2、掌握古诗节奏以及平仄规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4、 通过质疑,结合39课《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理解其中的道理。

5、 积累有关描写花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2、通过质疑,结合39课《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理解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以旧知引入新课

师:我最喜欢荷花,每当盛夏,老师总会站在满池的荷花前驻足观望,谁能用学过的语言来说一说这美丽的景色?

1、指名说

2、齐读

3、出示图片

4、出示课题:《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5、齐读课题

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恨——前鼻音;归——组词;觅——笔顺;转——多音字”

三、再读古诗,读准节奏、音律。

1、指名说节奏出示节奏指名读1-2

2、指名说平仄出示平仄指名读1-2

3、大声练习指名读1-2齐读

四、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古诗的大意。

1、出示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①尽,山寺桃花始②盛开。

注释①芳菲:百花②始:才,刚刚

⑴指名读

⑵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指名说。

⑶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⑷教师指导,前半句读出可惜的语气,后半句读出惊喜的语气。

⑸指名读

⑹齐读

2、理解第二句:长恨③春归无觅处,不知转④入此中来。③恨:遗憾④转:躲

⑴指名读

⑵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指名说。

⑶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

⑷教师指导,前半句读出遗憾的语气,后半句读出高兴的语气。

⑸指名读

⑹齐读

3、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五、对古诗质疑

1、学生质疑

2、板书:芳菲尽——始盛开?

3、指名交流,出示山里地势比

平原高,气温低,

所以桃花才开得

迟啊!

3、

4、出示温度表,教师解释。

齐读:山里地势比

平原高,气温低,

所以桃花才开得

5、迟啊!

六、小结:

配乐朗读

七、拓展

出示诗句指名吟诵

八、布置作业

板书:大林寺桃花

唐李白

芳菲尽

——山里地势高、气温低

大林寺桃花古诗范文2

课堂举例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于枯燥的理工科教学更能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所以,除了引言中可以用到古诗词,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古诗词例子,画龙点睛,往往会事半功倍。

学习《群落结构》这一节,为了更好说明种间竞争这一现象,列举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例子,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还有种间互助的现象,列举了“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黄花即,在秋天开放。以昆虫为媒介传播花粉,属于虫媒花。碟为传送花粉,同时又以的花粉作为自己的营养物质。在这种互利互惠、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它们各自的种族都得以繁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将常用的几条罗列如下: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2.“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柳等植物可以用茎进行无性繁殖。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农田生态系统中,锄掉杂草,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到粮食作物中。人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出身体内多余的热量,就出现“汗滴”了。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

5.“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海拔高的地方的温度与降水量都要低于同期海拔低的地方,所以植物发育的就慢。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的《山行》)

大林寺桃花古诗范文3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少先队员来到野外植树,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首现代诗歌,描绘了少年儿童美好的童年生活,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展示积累,激发兴趣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树木的成语、古诗、谚语、歇后语等,现在让我们先来展示一下关于树木的古诗吧。(出示古诗《咏柳》、《大林寺桃花》等,齐读。)

2.除了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树木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呢?(学生交流。)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先检查生字的预习,再美读词组。

和煦的春风 轻快的脚步

青翠的小树 快乐的音符

清新的空气 美丽的版图

绿色的希望 参天的大树

2.读诗歌第一、二小节。

(1)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去植树时的心情很高兴?(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3.从课文中,你知道树木有哪些作用?谁能读给大家听听。(同桌交流,然后指名读出诗句。)

出示课文描写树木作用的三小节诗歌,指导朗读。

4.你还知道树木有哪些作用吗?(学生结合平时了解的课外知识和生活中的相关体验自由交流。教师小结植树造林的诸多好处。)

5.师: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感情朗读:“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6.你能用有感情地朗读告诉老师,你已经能很熟练地朗读这首诗了吗?(检查朗读,多种形式诵读诗歌。)

7.练习背诵课文。在多读的基础上,个人练习,个人或小组分节“开火车”背诵,最后达到当堂能背诵课文的目的。

【评析:不断品读诗歌中的语言,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诗歌的品读过程中能体会作者情感,边读边悟边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这才是品读诗歌完整的过程。在教学时,强调的是把诗歌语言还原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树木的用处和植树的快乐,这是对诗歌内涵的进一步内化。】

三、植树动员,训练表达

1.家庭动员:同学们,春天到了,眼下正是植树的最好时机,你愿意为家乡添一片新绿吗?赶快动员家里的亲人参与我们的植树大行动吧!想一想:你将怎么动员他们?注意讲清植树的意义和好处。

2.社会动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同学们,我们怎样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的植树大行动呢?(写标语、做广告、分小组各家各户宣传……)那么,用你擅长的一种方式来动员大家吧!

3.集体评议:谁的动员方式最巧妙,效果最有效。

【评析:“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了一次,前后照应。这句话很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号召少先队员在大好春光里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活动中去。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号召,并能把这种号召传递开去。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形式多样,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益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延伸课外,亲身体验

师: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大家植树的热情。春天里,你最想植下一棵什么树呢?请利用你课前搜集的资料,把这种树木介绍给大家。

大林寺桃花古诗范文4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入意境

千古流畅的古诗文,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冲。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忆江南》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花红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春江花月夜》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诵读,抒情、柔美的曲调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随之步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特定事物。释疑解惑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和物,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教师就可以通教学软件将古老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教师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这种东西古代很常见,现在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同样,古诗《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的解释,只需一幅画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学中,利用CAI课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准确,更加精当。

三、利用信息技术点拨渲染。激起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辞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塞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为小学生的情感易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我让学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会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可通过CAI,哗哗的流水声,美妙的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

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江畔独步寻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诗,学生背的摇头晃脑;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总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大林寺桃花古诗范文5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教学方法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教材内容大多是理论性的知识,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在新课改下,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疲倦,合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教学实践,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下面浅谈几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1 设“问”境导新课

“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讲“植物细胞的吸收和失水”时,可以这么问:“把一块马铃薯条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轻,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未解开本节课的疑点。

2 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唤起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及对生物问题的深入思考,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分组去做,然后交换所观察的叶片细胞及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除了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外,教师还可以努力挖掘教材,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可利用烧杯、金鱼藻、漏斗、试管等来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用不同颜色的废塑料片或彩色卡纸片、细铁丝研究DNA分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直观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既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本质,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知识形象化,巧记重难点

3.1 俗语、谚语、古诗助理解

新知的落实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目标所指,而有些新知难度较大,这时不妨在讲授新知时,适时切入一些俗语、谚语或古诗。这样形象、亲切,缩短了新知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将知识由繁化简。

例如,在必修3第4章《群落的结构》新课讲授时,为了形象的说明温度对高山植物垂直分层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诗句,激活学生的思维,解释诗句反映的现象。又如,在必修2开课时,可以“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谚语来引入“遗传和变异”的特点。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能轻松牢固地掌握新知。

3.2 谐音记忆增信心

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高中生物,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记不住”是普遍问题,学生学得辛苦,自然就不爱学。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例如,可以把人体的八种必需氨基酸记成“甲(甲硫氨酸)携(缬氨酸)来(赖氨酸)一(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在讲细胞器的归类时,可以记为“线叶双(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双层膜),无心糖(无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这些有趣的谐音使这些知识易记且记忆深刻,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 联系实际,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的教学时通过将生活经验与授课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很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多向学生介绍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例如:“五香瓜子嗑多了,为什么嘴巴干涩?”“过期的罐头,瓶口为什么膨胀凸起?”等,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如小生态瓶的制作,泡菜的制作,甜白酒的制作等,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到身边出处有生物学,时刻在用生物学,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幽默教学,活化课堂

教育家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能和谐师生关系,这是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可以对抽象的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处理,将死板的内容讲得妙趣横生。

例如,学习必修3《免疫调节》时,有的学生就不明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各种免疫细胞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识别的功能。在教学时,这么说“B细胞就像一个特殊的战士,遇到坏人时,他才具有战斗力(分化),和平年代它负责巡逻。当他遇到的是毛贼便拿起木棍,他遇到的是歹徒就拿起斧头,他遇到的是便握紧枪杆,遇到不同的入侵者便拿起不同的武器,抓住入侵者后,便给其拷上手铐(抗体)。效应T细胞则是训练有素的爆破小分队,入侵者挟持人质时,便主动出击解救人质。已被俘的入侵者最后将移交特殊部门(吞噬细胞)。”学生爽朗的笑声中,明白了免疫细胞与抗原的关系,促进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与教学内容的内涵。最后,在一堂课结束时,适当运用幽默技巧,将会使授课效果得到升华。教师在结束授课之前用几句幽默的语言总结一下所讲内容,或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思考,将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沉浸在深深的回味之中。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生物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将使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变枯燥为有趣,可开启学生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和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勒玉乐,宋乃庆,徐仲林主编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

大林寺桃花古诗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文 诵读教学 实践过程

语文学科既具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特点,“不仅文以载道,而且在教学中‘披文以入境’,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自先秦诸子到唐宋诗词,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历代散文,这些经久不衰的古典诗词文赋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心灵。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以培才育德为己任的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利用并有效把握小学生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通过“读诗文韵律、感诗文意蕴、悟诗文情境”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传学强其身、育德正其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

一、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性需要。“没有传承,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和未来”。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既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凝聚和体现;既是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教科书,又是民族素养的长效滋养剂。炎黄子孙应把传承历史文化视为天职和己任。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性需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成败,懂兴衰更替,以更好地开创和发展未来”。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中坚力量。通过古诗文诵读,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学生身心中流淌,这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三是现代学生“以学强身、启迪心智、陶情明理”的现实性需要。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直面呈现,现代教育中传统经典文化元素越发减少,加之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袭,许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与现代文化相比较,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不只是“传承”的问题,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识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功能;在启智益能、陶情明理和修身养性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简要实践

1.潜移默化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唯情趣论”且缺乏责任自控意识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寻求寓教于乐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从中收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活动效果。一是通过张贴古代文人画像,把《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名句显现出来,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在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育人”,从而让小学生常见生趣、日久生情。二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认知情况,积极开展以学习兴趣小组为主要平台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并利用传统节日、纪念、庆祝等契机,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比赛、演讲和文艺表演等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从中取得“以赛激趣促读”的效应。三是落实课时,在最低标准上保证诵读时间。如每天安排15~20分钟的时间,或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小学生诵读经典或教师指导诵读;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歌赋和诗词音乐,努力营造“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的氛围,让小学生经常沐浴在经典文化长河之中。

2.鱼渔相授引导。“一卷在手,朗朗上口”。传统经典古诗文语言精练、意蕴可感,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符合小学生乐读好思的特点。教师应本着“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并行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逐步赢得厚积薄发之效。如以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教学为载体,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再如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按照主题编排的,分别渗透着“爱心、惜时、诚信、勤奋”或者其他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布置学生查询并开展补充诵读活动: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学生被文中“春光无限”感染,教师可让学生广泛搜集并诵读相应的古典诗词。再者,引导学生巧背(表演背、据时背、据意背、据情境背和综合背)诗词,以逐步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如“据时背”:在某教学时段,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大林寺桃花》到《夏日》、《小池》,从《秋思》、《山行》到《冬景》、《江雪》,让学生遵循“春夏秋冬”的顺序一路踏歌而行,既可激活学趣,又能事半功倍。

上一篇个性心情

下一篇起得比鸡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