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湖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西湖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西湖的诗句

描写西湖的诗句范文1

是写景?还是送别?鉴于这种情况,的确该细细商榷了。诗里读不到送别的影子,好友送别,尤其是古人,总有一种淡淡的离愁萦绕心头。但这首诗中找不到,整首诗洋溢的是欢快,流淌的是美景。难道,杨万里,造诣极高的诗人,写作也有离题的时候。题目为送别,可诗中却只字未提离别情。情在何处?其实它就隐藏在碧绿的荷叶下,蕴藏在别样红的荷花中。翠绿的荷叶涌向天边,娇媚的荷花别样鲜艳,场面宏大,渲染天地之壮阔,让人惊叹。尽管有离愁也都被这满湖的荷叶荷花遮蔽了,彰显不出来。因为景美心情快乐,因为景美深受感动,因为景美掩盖离别情。所以诗人浓墨重彩地写了荷叶荷花,他们的离别之情则蕴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诗中。

这首七绝的名句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晋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前两句写感受,造句大气,使读者还未领略西湖美景,已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后两句写实景,诗人描了一幅接天荷叶、荷花在丽日下交相辉映的绚丽画面。全诗先赞后叙的手法,一上来就抓住读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用“碧”、“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接”、“映”又使整湖荷花、荷叶展现出动态之美。全诗虚实结合,动静相宜,情景交融,表现出浓厚的送别情。

描写西湖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课改 文本 拓展 延伸

拓展与迁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迁移能力,是指将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等,正确有效地运用到另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具体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联系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文本进行有效可行的拓展与迁移,在教学工作中起到明确的引导作用,将教学与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对文本的感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空间。

现就在语文教学中对课堂知识拓展与能力迁移的一点感悟体会浅谈如下:

一、拓展补充,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和理解,是《论语》中所推崇的学习方法,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西湖游记两则》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题目:

师:西湖的美景在作者笔下描写得精美绝伦,相信大家平时也应该积累了不少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吧,请同学们试着说几句你知道的描写西湖的句子。

生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2:《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西湖在诗人笔下更是如诗如画。在袁宏道笔下,西湖的春天是很美的,那谁能再来说几句描写春天的诗句呢?

生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

师:春天的诗句大家搜集了这么多,那么其他三个季节的呢?请大家课后进行搜集整理,积累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这个题目设计就是在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地抓住时机进行拓展补充,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积累知识的欲望,从而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含量。

二、领会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一直就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同时,应该引导他们更深层次地去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作情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陌上桑》时,讲到描写罗敷的美貌,是通过别人的表现来侧面描写的,很自然地就应该想到训练学生进行侧面描写,因此我在课堂中训练了这样的题目: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人。可表现一个人的惹人喜爱,表现一个人外表的某个特点,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或展示一个人的身世等。天气逐渐变冷,尝试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描写“冷”。

提示:当强冷空气来临时,我们可以观察从极冷情况下“人”和“物”的具体表现,就可以让“冷”无处藏身了,比方说人的穿戴、人的外貌、人的动作表现等。

学生马上动笔,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收到的效果不错。

三、拓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会给我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很大的乐趣,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头脑更灵活,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出现适当的契机,都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拓展思维,调动学生想像与联想的能力,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四、身体力行,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

描写西湖的诗句范文3

古诗是语文教材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体裁,它言简意赅,意境深邃,生动形象,表现手法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坛上璀璨的明珠。它描绘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低头思故乡”的万千愁绪,以及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学思考……古诗教学是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艺术鉴赏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

古诗中有歌颂祖国山河壮丽的,描写羁旅生涯辛酸的,也有抒发佳节形单影只的凄苦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有效地将格调美、意境美、哲学美完美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让他们身受艺术气息的熏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西湖的景色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可以配合一首古典音乐烘托气氛,为学生构建美的意境,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解析古诗中描写西湖景色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类似的诗句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碧玉装扮的妙龄少女的妩媚之美,“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动静相宜之美,以及“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视觉冲击之美……这些都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启蒙诗句。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敏,然而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却不能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转变学习方式,以编故事、绘画等形式对古诗的意境进行再造,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着重讲解陆游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编制一个时代缩影,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巧设问题情景:从“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中你能看到什么画面?学生:在病榻之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奄奄一息地念着自己的宏图大志。儿孙围在他的周围,只见这位白发老者艰难地从口中蹦出几个字,随着一声凄厉的叫声,这位白发老者带着他的壮志未酬消逝于低矮的房屋之中。这是学生想象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景象进行意境再造,对古诗的言外之意自己通过联想补充,也是一个艺术再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意,也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描写西湖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水文化;文学情怀;古典诗词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与中华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华夏先民就把对水的崇拜与幻想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从最早的《山海经》记载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诗经》里脍炙人口的《关雎》、《汉广》、《蒹葭》,已可探寻到咏水诗的源头,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等,无不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经过人类的再创造,已升华为一种情感寄托,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使水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被赋予丰富内涵的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特有的文学情怀。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水形态的多样化,为诗词的创作增添了生机和光彩,成为诗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无水花不开,无水花不艳”,在自然界众多的意象中,水成为诗人最喜爱的意象符号之一。据统计,现存的李白近千首诗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给后人1400首诗,有370余处与水相关,白居易创作的2900余首诗,也有760余处情系水景。在诗人笔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飞湍、小溪清泉,无不摹写精妙,得其神貌,展现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水世界。这些写水的诗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景为主,以各种形态的水为题材,将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写之中;一种以水起兴,抒情为主,重点抒发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负。

1摹江河湖泊之壮美,寓情于水

在诗人笔下,黄河、长江、洞庭湖、西湖……无不是表情达意的对象,熔铸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诗人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呼啸的水势,都会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气贯长虹的诗篇。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在黄昏时分,诗人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看着蜿蜒而去的黄河,诗人豪迈地吟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层。”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奉命出使边塞的初唐诗人王维,看到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色,挥笔写下了“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诗人李白不仅在《将进酒》中指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在《公无渡河》中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以突兀惊呼之语,写黄河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势、形态各异,古往今来,写长江的诗数不胜数,有的摹写山峡的雄险湍急,有的描绘江面的壮观浩荡,有的赞颂两岸的秀美景色。在奉节至宜昌之间,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着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自古以来,三峡就被誉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如杜甫《长江二首》:“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夔州歌十绝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彰显瞿塘峡是三峡之中最险要的。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诗人沉重的感叹,不禁让人为航行的小舟担忧。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咏三峡》:“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郭沫若的《过三峡》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这些诗篇,把三峡的幽深秀丽、急流险滩、惊涛骇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当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阔天低,一望无际,给人以无限激情与灵感。陈子昂《渡荆门望楚》:“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出了长江的开阔景色和经历了漫长旅途之后,突然于苍野之中见到荆门时的激动心情。

唐代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将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无论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还是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都写出了洞庭湖水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展现了其清静、柔媚的景致。在众多描写西湖的诗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则在安徽的颖州:“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群芳过后》),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悠闲宁静的景致。

2观海潮飞瀑之壮阔,临水抒怀

百川归海。中国虽是沿海的国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写海的诗句相对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当属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在2100年后,一代伟人在秦皇岛北戴河边吟起了曹操的这首诗,并豪迈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这首词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怀和雄伟气魄,抒发了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写潮水,钱塘江观潮最有代表性。钱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李白在《横江词六首》中用“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来赞美钱塘江浪潮的壮观,而赵嘏《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则巧妙地用数字写尽了中秋钱塘潮的天下奇观。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壮观有着大海一样震撼人心的气势。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在汛期时节,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为壮观的一幕,明代刘子诚在《黄河壶口瀑布》中写道:“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生动刻画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壶口瀑布不同,庐山瀑布被称为最诗意的瀑布,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题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写瀑布诗文的千古绝唱。另一位诗人张九龄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虽与李白歌咏的是同一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

3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与壮观的海潮、飞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诗人眼中是那样的清澈晶莹,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借对澄明的溪水的赞美表达纵情山水的宁静愉悦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体现出赏玩山水、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情。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这首《染家濒》描写的是自然界中一个有趣的小片段,一个“泻”字写出了泉水的活泼灵动,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情趣。宋朝诗人杨万里同样也很擅长描写溪泉,他的著名诗作《小池》中,写清泉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在《安乐访牧童》诗中写小溪是:“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瑕”;”清代诗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则写出了清泉归海的向心力。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表现了淡泊宁静的情怀,带给读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赏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寻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抒感的载体,成为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人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说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则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时,气温下降,天色阴沉,使人感受到一丝寒意,一种压抑。元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听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官时内心的震惊和心情的悲愤。而李贺《秋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则给读者画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雨”还常被用来表现离情别绪,雨中送别是诗中常见的题材,绵绵细雨与送别双方的绵绵情意正相对应,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都借蒙蒙细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诗人们写雪多着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态,如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银,白玉喻雪,进行静态的描写。善于创新的诗人们,则会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何逊吟道:“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等,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大雪迎风起舞,飘飘若仙的姿态,更从嗅觉、感觉上写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出语十分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写过不少咏雪的佳句,如“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七绝•观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最著名的要属《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动地描写了冰雪的蔚然壮观,展示了一代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成为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

“水”在我国诗人笔下,可以说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活力的一个意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水的诗词数不胜数,“水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其深远。水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对水文化的文学性的挖掘也是没有穷尽的。

参考文献:

[1]朱海风,史月梅,张艳斌.水与文学艺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李宗新.中华水文化通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描写西湖的诗句范文5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1)

古诗,是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如果把文化当作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古诗就是这个大花园里珍贵而独特的一朵美丽的花朵。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开始一字一句地教我读诗、背诗,比如:《春晓》、《梅花》等。

父母带我外出游玩时也用诗句给我讲解一些景物。记得有一次,我来到泰山,站在山顶望着那些矮小的群山,看着脚下泰山的秀丽,想到了杜甫的这首《望岳》中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就是描写这时候的泰山吗?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学了许许多多的古诗,也明白了它们所蕴含的奥秘。

古诗犹如一个摇篮,在它的呵护下,我逐渐成长。

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滑旱冰,常因为不熟练而摔倒了无数次,就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听到了旁边一个小朋友正在背诵的古诗:“宝剑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想要学好某一件物品,是需要不断的努力的呀!而克服了困难,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我又站了起来,迈起步子,又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练习,终于,我成功了!

古诗的花朵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心田 ,而我们中华儿女们歌颂着古诗。

古诗同我一起长大,它净化我的心田,培养我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是永驶不停的智慧帆船。

古诗鼓舞着人们,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品质。我们在古诗的长河中汲取知识,汲取营养,就像泥土对植物的滋养一样。

现在,古诗已成为人们必须要学习的知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呼喊:古诗伴我成长!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2)

翻开一本古朴馨香的历史书册,承现在眼前的是每一位历史名人的风采;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因为他们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如痴如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明月载着对朋友的思念,随着风到夜郎西。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他对朋友的思念是让人佩服,但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诗,更是让人无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自懂事起学的李白是第一首诗。当时,愚蠢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想起,真是把这首诗给玷污了。我愿与你同行,我敬佩的“诗仙”李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千多年前,一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诞生了,他所写的这句诗主要表示了像那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的后果。他以诚信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们奋发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经成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与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真是让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有着广阔,坦然,乐观的心扉,虽然被贬,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样伤感,惆怅。苏轼,我愿与你同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不光是表面意思,更加的表达了很深的含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对儿子的思念。都凝聚在这件衣服上。陆游写的诗让人感动。我愿与你同行。

我愿与你们同行,共同学习。用智慧的双手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3)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描写西湖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文学语言诗文歌谣谜语美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文学语言是其中的一支艳丽奇葩,包括有被喻为“人类文学宝库奇珍”的诗歌,有通俗易懂的谚语,还有言简意赅的成语等。将其中富含旅游地理知识的文学语言巧妙运用于旅游地理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在运用有声语言配合无声语言教学时,使学生从中获得艺术美感。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中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将其恰当运用于旅游地理教学之中。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爱学,最终达到学会。

1.古诗文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我国有许许多多流芳不朽的诗篇,其中对地理事物的描写不仅丰富而且全面。虽然不少描写是服务于文学创作的需要,并非自觉的地理行为,但其中能清晰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地理科学内涵的诗作不胜枚举,另外部分诗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规律,反映了当时社会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地理科学价值。

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材中《华东旅游区》一章的教学内容,就诗文的巧妙引用,加以举例: 本区内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歌颂的对象,苏轼将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诗中这样写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寥寥数语,却让学生在诗人描绘的西湖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再如,在给学生介绍长江这一黄金旅游线时,开篇可用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来引入。

在讲授江西风景名山庐山时,不妨把大诗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时所作的《大林寺桃花》加以巧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其中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庐山的垂直自然带。当给学生介绍庐山瀑布时,我们不妨和学生一起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了瀑布的壮观。

此外,在旅游地理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到我国的季风气候这一知识时,学生往往感到很抽象,但在课堂中通过引用他们都较熟悉的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常有风雪降落,可以用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描述。也可引入在《沁园春?雪》中的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我国古代诗词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当时的士人、学者、僧道、从整体看他们是具有社会最高水平的知识群体。他们因为赴任、征战、迁徙、游历或流放等原因,足迹遍及海内,所以对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地理事物有了较多的观察、了解或研究。因此,在旅游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地的恰当引用诗句,即可增进教学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歌谣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歌谣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语言艺术形式。众所周知,旅游地理知识包罗万象,要想使学生掌握这么既多又杂的知识点,使用歌谣法在旅游地理教学课堂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如此。现就旅游地理教学内容,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为便于学生掌握我国的十大旅游胜地。教师可将内容编成如下歌谣教给学生:“故宫长城避暑庄,兵马鏖战三峡上。苏州园林映西湖,黄山日月好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十大胜地美名扬。”

要完全掌握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是学生记忆的一个难点。但是,如果将其编成歌谣教给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运用歌谣如下: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渝蒙海台北上天,港澳早已把家还。”

再如讲到我国宝岛――台湾,将其富饶的特产编成如下顺口溜教给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森林山中富,盖世推樟树。稻蔗蕉菠菜,盛产在西部。山区金铜硫,西部煤石油。 浅海石油气,渔场盐仓著”。实践表明,歌谣法在旅游地理教学的使用过程中,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谜语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人们常说谜语是文学语言中的一种文字游戏,但当我们在游戏之余细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谜语在启迪人们智慧的同时,又培养和锻炼了人们的创新思维。所以,如果将其运用于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起到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并达到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妙处。同时又利于学生对个别知识的记忆,现举如下几例:我国的一些地名,可猜成如下谜语:

船出长江口---上海 风平浪静---宁波 太阳落山―

圆规画蛋-----太原 银河渡口------- 天津 海上绿洲 ----青岛 等等

4.美称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美称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特定称法,其表达的特征显著而丰富。通过在旅游地理教学的实践运用中结果表明,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有利用对知识的准确掌握。现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江河被喻为“地球的血脉”等等。

又如中国有许多旅游名城,它们有着生动的别称,我们不妨这样总结给学生:哈尔滨被称为“冰城”;齐齐哈尔称为“鹤城”、广州被称为“羊城”、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和“水城”、昆明以“春城”著称、而“泉城”早已成了济南的代名词,拉萨也是众所周知的“日光城”等等。学生得此启发,纷纷上网查找、收集古今中外的地名乐此不疲,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中职教师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理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丰富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语言更加形象化和艺术化,教学手段更加新颖和多样化。旅游地理教师巧妙使用文学语言,从而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沉闷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适时的引用学生所熟的诗文、歌谣、美雅称等汉语言知识,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祖国名胜美的熏陶中又全面提升了中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此举,不愧为打造魅力旅游地理课堂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胡新天.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J].《地理教学参考》,1987,(1):25-26

[2]胡新天. 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J].《地理教学参考》,1987,(2):22-23

上一篇美工设计论文

下一篇晚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