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蜀道难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蜀道难的作者

蜀道难的作者范文1

【关键词】文化解读 解码 《蜀道难》 英译

引言

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必须在两个相辅相成的维度上进行,对词语意义的文化诠释以及对文本的组织结构的解析和文化解读。文本的文化解读策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解码,解构,解析以及整合策略的应用,本文将从解码方面尝试探讨《蜀道难》四个英译版本中的小问题:亚瑟.韦利(Arther Waley)、小x薰良(Shigeyoshi Obata)、孙大雨及杨宪益夫妇的版本。

1.解码主要指解读文化屏障,《蜀道难》中文化屏障很丰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建立蜀国的年代太久远,无法详谈。Waley将“开国”翻译为 “rule the land”,似乎与原文有出入。孙大雨的版本:“Cancong and Yu-fu, it is mysteriously unknown how they began to found their remotely ancient state.”“茫然”的意思是:从蜀国建立到现在时代太久远,孙先生处理为“mysteriously unknown”似乎不是很准确. Obata的英译版本: “In the remotest time of Tsng-tsng and Yu-fu / Yea, forty millenniums ago―that the land was found” , 这句话的译文似乎更接近历史事实:蚕丛和鱼凫是蜀国早期的两位统治者。杨宪益夫妇的英译为:“Long ago Can Cong and Yu Fu found the kingdom of Shu /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went by.”其实,不是蚕丛和鱼凫共同建立了蜀国,与历史事实稍微有所出入。

2.作者认为,句子深层结构也是一种文化屏障,例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深层结构应该是 “历井”“仰”“扪参”“胁息”。整句话意思是:“on the way from Qin to Shu,‘历井’,if travellers looked up their head, ‘仰’,they could touch the stars all way along, therefore, probably they could not stop breathing for being nervous and terrified”在Waley的版本中,这句话被翻译成 “Clutching at Orien, passing the Well Star, I look up and gasp”,这就反映出译者其实没有理解句子的深层结构。Obata的处理为 “The traveller must climb into the very realm of stars, and gasp for breath.” 也没有准确的译出原作的意义,“胁息”的意思是 “hold one’s breath for being terrified” 而不是 “gasp for breath”;孙大雨的版本是 “They pierce into sky; on them you could touch the brilliant stars.” 英译中有山高峻险的意象,但遗憾的是只翻译了原文意义的一半。杨宪益夫妇的版本: “Touching stars, the traveller looks up and gasp” 也同由崞了原句主要的文化意义。

由此可见,在对《蜀道难》解文化意义之码的过程中,翻译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丢失原文的文化意义,所以我们后人在做古文翻译的时候更应关注其文化意义的传递。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50.

[2]Obata,S.The Works of Li Po[M].Kanda,Tokyo:The Hokuseido Press,1935.

[3]Sun Dayu,An Anth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Pros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Yang Xianyi & Gladys 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5.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蜀道难的作者范文2

【 “小切口 大问题”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

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比较古板,不愿意用多媒体,不用学生照本宣科,只有唯一的方法:1、学生课本批注;2、上课前黑板抄原文3、课上学生讨论、继续批注。4、黑板讨论后批注原文5、其他同学落实;6、学生讲解点评7、教师点拨。实际上,我感到很无奈,这是我能做到的对于实词与句式落实的最好的方法。

王教授的几次培训对我的启发很大。前几次的培训,王教授都是教我们“备教材”,研究教材、走进教材“寻找小切口”,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刚才说了《劝学》的课堂操作,接下来也说一说《劝学》的导学案设计。《劝学》是名篇,结构清晰,语言逻辑性强。论点鲜明,所以,在备课组集体讨论时,我主张把学案分成两张,一张只有原文而无注释,下面以习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张是通读全文后,以“学不可以已”为小切口,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语文教师最关心的字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堂的组织过程当中因势利导即可。

《蜀道难》不仅是文言文,还是诗歌,而且是浪漫主义的。语言艰涩,如果以文言的形式去解读诗歌,就会破坏语言的美感,找不到诗歌的韵味了。我就设计了一个思考题:“本文中李白三次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者反复的感叹蜀道难,难在何处?反复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学生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接着要搞清楚各部分的内容,这样,小切口、大问题的形式就呈现出来了,学生没有割裂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当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后,学生就解决这首诗歌中绝大部分的问题,而一些基础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样的课堂组织结构穿插解决,这节课并没有涉及到字词和语法,学生依然能够读懂并进行赏析,应该说这个学案的组织方法是有效的。当然,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改变学案编制思维,突出思维导引】

对于学案的修改与发展,是语文备课中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因为学案要直接呈现给学生,语文备课组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最终明确“学案应强调思维主线,挖掘思维要点,突出亮点,不拘小节”的编制思路。

再以《登高》为例,从“八悲”入手,解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作者实际身世入手,在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还能拓展到作者的身世,写作时期的特征,写作的“抑扬顿挫”等写作特点。

包括在上面【全新角度解读文言文】中强调思维引导的学案样式也是一样的,只有抓住《劝学》的核心点“学不可以已”才能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蜀道难》则要从情感变化入手,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文章切入口。

还有王教授提到的《棒打洪教头》中,各人对洪教头的“称谓”也是很好的切入点。文言文兴趣导学案《崔护》中,是不是崔护杀了窈窕淑女入手等切入点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很多课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想想,过去确实是走马观花似的研究教材了。摆正心态,继续研究,发现教授的这个问题很有诱导性,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困惑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事过后,语文组的每个人都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体会到“研究教材”永远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无论何时都会给你新的发现,无论哪篇文章都存在“四两拨千斤”的“小切口”,只有真正用心研究教材,你才会真正地走进教材,寻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出口,为成功的课改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切口、大问题”的提出,促使我们大板块的整合、深挖教材,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同时也要关注教材的个性和共性。如果能够对教材有了个性的理解,那么陈腐的教材也会生动起来。

通过这些,我想告诉学生和同仁,语文就是生活,就来自生活,有悲伤,有欢乐。而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对语文的个性理解,就能让学生爱上语文。毕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蜀道难的作者范文3

一、引领学生领会古典诗词蕴含的真情美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是积淀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古人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只有客观事物使作家“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这时候才会有好诗诞生。李后主的《虞美人》被众多词评论家推崇备至。“春花秋月”,多么温馨和富有诗意的季节啊,但诗人却丝毫无留恋之心,“何时了”,怎么还不结束呢!诗人之所以如此悲观和绝望是因为南唐灭亡了,诗人不再是南唐君主,而成了别人的阶下囚。“雕栏玉砌”虽然还在,但已物是人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艺术的表现手段上看这属于比喻,事实上,这不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吗?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还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典型概括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游子感伤之情,诗人在“真”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体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于是它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

“意境”即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溶与统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创造意境,要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诗词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词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引领学生真实感受诗词意境之美,诗人形象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动起来,诗词的内涵和精髓也就很容易领悟和掌握了。

如何具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这种境界呢?古典诗词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要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时,学生对这种中年人生离死别体会不会多深,于是,我们事先叫他们去图书馆借来《朱自清散文集》中《给亡妇》一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朱自清前妻武仲谦生前温柔贤惠、吃苦耐劳的形象及作者的悲痛、思念、歉疚和深深的缅怀之情;通过阅读欣赏,学生体会了夫妻感情的至情深厚,认识了苏轼的词意,进入了情与境谐、以境见志的境界。

三、师生共同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蜀道难的作者范文4

诗词十分注重形象描绘,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如果教师能把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蜀道难》时,教师可以展示几幅与蜀道相关的图片,有利于学生感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又如在讲解《窦娥冤》时,教师若利用多媒体呈现刽子手押着披枷带锁的窦娥上场、窦娥呼天抢地即将受刑以及窦娥含冤而死漫天飞雪的图片,那么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主人公所受冤屈之深。

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刻而细腻地描述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族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在课堂上欣赏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自然风光之美,产生“如在画图中”的感觉。

二、巧用多媒体,感受作者情感

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的音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文章中的“情”化为可听的音律,以便学生披文入境。如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笔者用沉缓、悠扬、深情的二胡协奏曲《遥远的思念》,营造出动人的气氛,学生很好地感知了艾青对大堰河的思念之情;又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先播放了唯美、舒缓的钢琴曲《安妮的仙境》,让学生领略诗情,进入离别的情境中,当学生全情投入时,整个课堂情感氤氲,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巧用多媒体,触动学生心灵

学生很喜欢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影视,也看过不少影视剧,所以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影视剧资源运用在教学中。如在教学《短歌行》时,笔者播放了《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曹操的那份低沉忧伤,从而带来心灵的触动;又如在讲解《雷雨》时,笔者先和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等学生表演结束后,笔者又播放了达常式、濮存昕等明星表演的话剧,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带来的心灵触动。

四、巧用多媒体,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在朗读课文中,笔者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和尚念经”,就是扯着嗓子大喊大叫,没有多少朗读的美感而言。有些教师不注重朗读教学,甚至有些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不强,也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给学生展示“朗读之美”。如珍惜朗读的《荷塘月色》、方明朗读的《蜀道难》、任志宏朗读的《桃花源记》以及鲍国安朗读的《岳阳楼记》等,都是很好的朗读范本。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朗读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必定会有较大提高。

五、巧用多媒体,扩大语文课堂教学容量

蜀道难的作者范文5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是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积累,并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在晨读时间中,每周教师至少应抽出三天时间带领学生诵读,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并随时抽查,让学生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研析得法,赏析并重

学生分析诗歌时,常常理不清头绪,只是凭感觉猜测,思路不清晰,所以教师应向学生明确研析诗歌的步骤。

1.读题目。有些诗歌的题目能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比如《登高》,通过题目我们就能知道,作者登高望远,定会涌起万千思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看题目就知道是离别诗;《念奴娇?赤壁怀古》,从类别上分析,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咏史诗,而且还与赤壁这个地方的古人、古史、古迹有关,诸如此类。有这些做铺垫,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有情可循、有句可依了。当然也须提醒学生,用这种方法分析词的时候需注意,有些词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如《虞美人》等,不要误把词牌当成题目来分析。

2.读作者,知背景。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欣赏诗歌时应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例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醉花阴》与《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都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醉花阴》正是其这个时期的作品,所以文中的“永昼”之“愁”意在抒发与丈夫的离别相思之情。北宋灭亡后,李清照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她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声声慢》就是她这个时期的作品,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所以,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中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南渡前的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之情。南渡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一样之“愁”了。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能体会诗词之意,同时也能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了解认识,为以后再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3.读诗意。已经有了前期的准备,只要逐章逐句地仔细分析,概括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可。但读完之后,要通观全篇,有全局意识。

4.析手法。(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将诗人的眼前之物、心中之情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蜀道之难,甚为形象;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诗人以一江东流之水喻自己心中之愁,化虚为实,更显形象。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的表露之情、表达之意。(2)分析诗句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抒情”等,应根据诗歌的不同内容有所侧重地进行分析。(3)分析诗句的描法。常用的描法有对比、衬托、用典、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用了孙权、刘裕、廉颇的典故,抒发自己想要北伐抗金、收复失地,却无人赏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柳永的《雨霖铃》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想象(虚写)的手法,写出了离别之后的凄凉、孤独和寂寞。

蜀道难的作者范文6

一、诵读式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式复习的作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复习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多背诵教材中学过的古典诗词名篇名句。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因为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要广泛“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还因为学生通过对已经学过的古诗词的诵读、背诵,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古典诗词文本中,重新与文本的作者展开近距离的心灵对话,重温蕴含在古典诗词中的情感,再次感悟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反复获得作者美好情感的熏陶。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古典诗词名篇名句,考试时,不需要对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现象以及各种特殊句式等多加分析,就能感知和理解古典诗词文本,得出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心中积累了大量的名言名句,既涵养了学生的人文气息,又提高了古典诗词素养,传承了民族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为提高综合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诵读式复习中的指导方法。在古典诗词诵读式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与意境等内涵。要引导学生边诵读读边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典诗词文本,使之记忆深刻,不易遗忘。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关键字词和语句入手,深刻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词的下阕,作者用“人生如梦”抑郁沉痛地表达了自己对坎坷命运的诸多感慨,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怀,思接千载,感情沉郁,使全词余音袅袅。指导学生运用诵读式复习这首诗时,应该引导学生紧扣上述“人生如梦”和“一尊还酹江月”重点语句进行体味和感悟全诗的感情基调与主题。

二、品鉴式复习: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

采用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首先我们要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古典诗词中的动词,特别是可以给古典诗词文本增添鲜活、生动、形象等美学意蕴的动词。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上阕写景中通过巧妙运用“乱”“穿”“惊”“拍”“卷”等动词,独到精妙地勾画了古战场赤壁的险要形势,描绘了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三国周郎等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可见,上述动词具有鲜活文本、生动文本、形象文本的功能,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品鉴式复习时应该关注、品析的重点字词。其次,指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修饰语在文本中的作用。古典诗词的修饰语大多由形容词担任。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危”字和“难”字,形象地写出了蜀道的艰难与难以攀登。

再次,特别关注叠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既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又可以起强调作用。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其中“寻寻觅觅”写出了诗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强调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凄凉,“凄凄惨惨戚戚”道出了诗人心灵中巨大的伤痛。可以说,这首词仅凭上述几个叠词就已经概括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所以,采用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时,应抓住文本中最能表现情感色彩的诗眼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主题。

三、探究性复习:探究表现手法与思想情感

第一,探究表达方式。指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其中最常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方式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等。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通过描绘月夜江上的壮美景色,通过借凭吊古代战场和追念三国风流人物周瑜的才略、气度和功业等,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和关注历史、人生的旷达之心的。

第二,探究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很多,比如开门见山式、先景后情式、卒章显志式、过渡铺垫式等,但是在很多古典诗词中,其结构并非单一的,而是相互重叠的。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开篇就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全词豪壮的感情基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典型的开门见山式结构。但是,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写人和抒发忧愤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是典型的先景后情式。

上一篇惜誓

下一篇关于冬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