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景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雪景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雪景的文章

描写雪景的文章范文1

今天,我读了《雪景偶拾》一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我是同龄人,我想为什么别人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而我却不能?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仔细,认真地读了《雪景偶拾》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写下雪之后人们的欢喜之情,并且还龙飞凤舞地描述了雪中那美丽而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色,小作者把覆盖着白雪的地方比喻成粉妆玉砌的世界,把桥梁比喻成腾云驾雾气势磅礴的白龙……文中的作者发挥自己丰富,遥远的想像恰当,准确地运用了比喻句,使雪中的景色更加具体,而且文中有静态,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学习《雪景偶拾》一文,我认识到了自己写作时不足,我懂得了写作文时不能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而是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详细,写具体.平时也要多观察,多读、多改、多写、多练,读书时还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要读透彻,读明白,从而学习作者那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语言,优美的段落和巧妙构思,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描写雪景的文章范文2

笔者认为前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简单化,后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复杂化;前者教学缺少点拨,后者教学讲解过多,两者都各有弊端,不利于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思考、解决疑问,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点播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要因文而异,也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对诗词的内容要适当点拨。诗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原文,让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所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虽有点夸张,但的确有道理,强调了多读就能够理解意思。有的教师爱多讲,占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学效果也不佳。应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遇到学生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可做适当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其次,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如学习的《沁园春.雪》一文,可以在学生对照注释读两遍智之后,作如下设计:

师问:“这首词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生答:“雪景。”

师问:“这是哪个地方的雪景?”生答:“我国的北方的雪景。”

师问:“词人具体描写了北方的哪些地方的雪景?”生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师问:“还写了什么地方的雪景?”生答:“群山、高原。”

师问:“这些地方的雪景各是什么样的?”

生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师问:“这些景色,诗人是通过哪一个字引出来的?”生答:“望”字。

学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先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设计4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1)诗中哪句写了“传说”?“传说”有什么作用?生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点拨作用: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点拨:寂寞、惆怅之感。)(3)诗人登楼看到了什么景象?(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感情?生答:“思乡之情。”通过这4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其次,诗词的意象需要点拨。诗歌精炼的语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的《沁园春.雪》,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再进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红妆素裹的景象。通过想象理解诗人在景中流出的情感(热爱祖国山河)。

描写雪景的文章范文3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一、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六、要文辞优美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们在写景色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写景作文范文:

美丽的雪景

今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一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飞舞。

雪花落在树姑娘的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纱。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好像带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盖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

我双手接过晶莹的雪花,想数一数它有几朵花瓣,谁知它到手上就不见了,变成了小水珠。

小朋友们可高兴了!

描写雪景的文章范文4

他,便是苏轼,一个文化符号。时光逆转,我们从此能够相见。

须臾,一只小舟的影子闯入我们的视野,撑船的人披着蓑衣,眉宇之间,气宇轩昂,湖中飘起淡白的雾气,模糊了我们与他相视的目光。

“如今,文人雅客浪迹天涯,严冬赏雪者仍不胜枚举啊!”我品了一口香茗,对苏轼说。

“你真这样想吗?”他反问道,“如今文坛虽贤者众多,可许多人为了让自己描写‘金银团簇’的零星诗句显得格外夺目,不惜一切代价排挤他人,试图从人家寥寥文章中找出几个不符皇帝心意的句子,奉承朝野。这样的人,配得上做‘文人雅客’吗?”此时,苏轼的脸上,露出几分憔悴。他无奈地望向窗外,飘飞的云朵似乎早已凝成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结。

你我无语,坠入一次穿越时空的思考。难道,翻开一本本斑驳的古籍,上面只有“金樽美酒”、“花团锦簇”一类的字眼吗?“浮云轩冕何足言”,苏轼,你的无奈,你的怀才不遇,我理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知为保何,他又朗诵起了自己的那首名作,中国古人的豪迈,就在于此吧!

“只可惜如今,再也见不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象了。”我掷下一枚棋子,弹去棋盘上零碎的雪迹。

“难道你不认为朦胧的雪景里也蕴藏着一种婉约美吗?”

“也许只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夜阑风静波平’的静谧吧。”

“难道你是说,金戈铁马,乃光剑影,成败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硝烟弥漫后的那份寂寥吗?”

“正是。”

“此话何意?”

“人,要活出个性。”

由清高到落魄,热爱诗文的你,也因此被人诬告,你受尽辛苦,眼看自己沥尽心血编著的文集被人们撕成零散的碎片,你却又从中捡回了一片“傲”字,尘世浮云亦如何,隐居亦如何,只管赏着漫漶雪景,转眼间,又是一堆流传万世的铭文。

夜阑风静,清景无限,两个身影被月光拉长。

正是分别之时。

“苏轼,我问你,你猜,千年之后的文学,会如尘土般卑微吗?”

“一定会的,世上真正的文人已越来越少。”

我一笑而别,回首望去,他的脸上写满茫然。

描写雪景的文章范文5

可以描绘雪的外表色彩:“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也可以描绘雪的千姿百态:“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如果认为古人诗文之中的描写不够具体的话,不妨欣赏现代人的描写:

只片刻工夫,大朵小朵的雪花翩然而至。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像鹅毛,像白梅,像梨花瓣,像蒲公英,更像扇动翅膀的玉蝴蝶突然出现,在半空中盘旋,追逐,飘舞。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灰色的天地间连起了一道无边无际的瀑布。雪花绵绵地飘着,斜斜地织着,柔柔地落着,眯起你的眼,会看到一张灰色的网,网上有成千上万的白点在跳动,飞舞,像无数幼小而不可名状的小生命在颤动,漫游,荡漾。远处的高楼大厦、河流、树木,隐隐约约如在云里雾里,妙不可言。

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出雪的多姿多彩,轻盈美丽,让人如临其境。

无论是高山踏雪,还是雪中赏梅;无论是雪中漫步,还是雪中追逐……雪,总能触发人的情思,撩拨人的想象与联想:“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既可从视觉角度写出雪迎风飞舞、飘飘似仙的神姿,也可从嗅觉、触觉角度写出春天温馨的气息。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推陈出新,脍炙人口,由雪花联想到春花,进入崭新的境界。如:

轻轻地闭上眼睛,视网膜上挥之不去的依然是那些舞动着的白色精灵。静静地竖起耳朵,分明能听到雪舞的声音。沙、沙、沙,那是冬爷爷呢喃的低语,还是心上人轻轻的呼唤?哦,她是春姑娘轻启的歌喉,奏出大自然生命的交响!看,在她激情的舞蹈中,百花吐艳,碧草萋萋。淡蓝色的天空里,轻盈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高高的白杨绽放嫩绿的新叶,亭亭的宝塔松泛出一片新绿,竹林散发出阵阵清幽,用力嗅一嗅,各种花草树木的芬芳扑鼻而来,一群群蜜蜂轻轻颤动着翅膀,在花丛中忙碌地飞来飞去,那咕咕咕的声音是来自南方的斑尾鸠快乐的歌唱。

通过联想与想象,巧妙插入与雪相关的景物描写,既可丰富文章内容,又可让读者产生美妙的遐想。

冬,一个做梦的季节。在你的记忆中,总忘不了漫天飞雪中追逐嬉戏的趣事,或学着诗人踏雪赏梅……雪中之事,总能勾起我们无限的回忆。写作时,应从小处着眼,从雪中撷取感人的瞬间,动人的镜头和精彩的画面,力求以细节出彩,以情愫取胜。要善于借用雪中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如: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黏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在鲁迅笔下,雪中的孩子竟然那样可爱,不是吗?

雪,是画家的爱物,诗人的宠儿。无数诗人留下数不胜数的咏雪诗句。可根据需要,信手拈来:

在诗人笔下,花是春的使者,雪同样也是唤春的多情之物。韩愈在《春雪》中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朝诗人齐己在《早梅》中也写道:“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毕竟,春色是挡不住的,雪花飘舞的时刻,春天不也就来了吗?

其实,你记忆中有关雪的诗句真的不少,如果有这种学以致用的意识,相信你笔下的句子也将很精彩,很富有诗意。

记忆中的美丽雪景

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刘 瑾

一夜北风寒,长空雪乱飘。

整个城市刹那间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变成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祖国北方,有一座令南方人向往的城市――哈尔滨,一个拥有迷人色彩的城市。我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北方,正巧赶上哈尔滨的大雪天,正巧遇上正月十五月圆之时。

正月十五的早晨,哈尔滨的雪还在下个不停。傍晚,雪花仍不停地飞呀,飞呀!一朵朵温馨如水仙,一片片轻盈如白蝶,给人一种“柳絮飞时花满城”的感觉。

哈尔滨的雪天真是太迷人了!

一大早,人们便忙活开了:做冰灯,刻冰雕,做元宵……偌大的城市里到处洋溢着喜庆和欢乐。

我们把装了半桶水的铁桶放在院子里,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再去看时,水已结冰了。当水还没有完全冻实时,我们把多余的水倒出来,再把灯泡放进去,接通电源,一个晶莹剔透的冰灯就做好了。

我们把砖头大小的冰块收集起来。拿着小刀,在上面雕刻着自己喜爱的图案:孙悟空、熊猫、狮子、老虎……这样,当接通电源时,那些动物便会闪闪发光,活灵活现。

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元宵节往往要做元宵,包饺子。那儿的冰箱并不畅销,因为哈尔滨是一个比冰箱还要冰箱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包完了饺子,做完了元宵,直接将它们放到阳台上,效果比冰箱还好。

到了傍晚,哈尔滨便成了冰和灯的世界。圆月当空,映照大地,人们吃着元宵,赏着花灯,看着冰灯,猜着灯谜,好不惬意。

灯和冰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如在天堂的感觉。走在大街上,冰雕在灯的照耀下,发出神奇、迷离的光芒。各式各样的冰灯、冰雕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使人兴奋,令人陶醉。

每个人手中都提着灯笼,路边的灯笼店里发出淡雅的柔光。灯笼上写着各种谜语,只要你能猜对,那个灯笼就归你了。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鱼目混珠――打一人名。”我思索着,突然间,灵光一闪,兴奋地跳了起来――贾宝玉,我得意地笑了。店老板立马将灯笼送给了我。提着灯笼,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们来到了儿童乐园。那里面的许多玩具都是用冰制成的。孩子们在里面追赶着,闹着,嬉戏着。我坐在爬犁上,快速地滑动着,奔驰着;我穿上冰刀鞋,在冰面上甩开胳膊奋力奔跑;我和其他孩子一起堆着雪人,掷着雪球;我穿梭于八卦阵中,寻找着那唯一的出路……

我在那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在雪地里尽情地跑着跳着……

仰望天空,一轮明月挂在头顶上,好圆好亮的月亮!只有哈尔滨的月亮才这么圆,这么亮!置身于这冰的世界中,我真的陶醉了!

今晚,月正圆,雪真白……

描写雪景的文章范文6

【关键词】语文;主问题;有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课堂教学“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着眼于全篇内容的主要问题,是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它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主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能贯穿始终;第三,“主问题”能构建文本的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可以替代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文本的整体感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为此本人有意识的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实践一

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两次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节选

主问题:研读讨论。品味作者的“痴”。

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时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在文中找出概括他形象的一个字“痴”。

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痴?

1.痴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景:是什么引发他有这种痴行呢?雪景。

①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你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将此景描绘出来,看看谁的语言更优美。

③这段文字写得的确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3.痴心:像张岱这样痴迷于西湖雪景的人只有他一个吗?金陵二人。

①张岱看到金陵二人,是怎样的心情?讨论“强”的意思。

②张岱走的时候没有细问金陵人的地址,自己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可以看出张岱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助读《陶庵梦忆自序》和《自题小像》。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由于主问题突出,教师在教学中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进入文本去深入探究,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阅读教学具有成效。

二、实践二

“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着眼于带动对课文整体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所以,“主题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说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这个 “主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行文安排的独到之处,使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学生被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研讨的热情,从而使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

三、实践三